1. 如何正確使用味精
味精是一種主要調味品,如果用法不當,對身體不利,因而使用味精要注意:
(1)溫度要適宜。味精在80℃左右時最易溶解,味道也最鮮。溫度過低,味精不能充分溶解,溫度過高,如達到120℃,味精會轉化為「焦味精」,不僅無鮮味,而且對身體不利,所以梵谷溫煎炸食品均不宜加味精。(2)用量要適當。使用濃度一般為千分之二至五,如果用量過多會產生一種似咸非咸,似澀非澀的怪味。(3)掌握食物酸鹼度。酸味菜餚如糖醋菜,加醋的拌冷盤不宜加味精,因為味精呈鹼性,酸性菜中放味精會產生酸鹼中和反應,食物變味。味精在鹼性食物中其谷氨酸一鈉會變成谷氨酸二鈉,也會失去鮮味。味精在微酸中才能發揮其增鮮作用。
2. 味精怎樣使用好
1.對用高湯烹制的菜餚,不必使用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有鮮、香、清的特點,味精則只有一種鮮味,而它的鮮味和高湯的鮮味也不能等同。如使用味精,會將本味掩蓋,致使菜餚口味不倫不類。
2.對酸性菜餚,如:糖醋、醋熘、醋椒菜類等,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物質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的效果越差。
3.拌冷盤使用晶體味精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化開,然後再澆到冷盤上,效果較好(因味精在45℃時才能發揮作用)。如果用晶體直接拌冷盤,不易拌均勻,影響味精的提鮮作用。
4.作菜使用味精,應在起鍋時加入。因為在高溫下,味精會分解為焦谷氨酸鈉,即脫水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而且還會產生輕微的毒素,危害人體。
5.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並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釋度是3000倍,人對味精的味覺感為0.033%,在使用時,以1500倍左右為適宜。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似成非成,似澀非澀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食品暫不用味精;成人每人每天味精攝入量不要超過6克。
6.味精在常溫下不易溶解,在
70
C~
90
C時溶解最好,鮮味最足,超過100C時味精就被水蒸氣揮發,超過130C時,即變質為焦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還會產生毒性。對燉、燒、煮、熬、蒸的菜,不宜過早放味精,要在將出鍋時放入。
7.在含有鹼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回味精遇鹼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
3. 味精和雞精的用法用量
我們先來看一下
太太樂雞精
的配料:
谷氨酸鈉
,
呈味核苷酸二鈉
,
食用香精
,
維生素B2
,
食用鹽
,大米粉,白砂糖,雞肉,雞蛋,
咖喱粉
,蔥,蒜,白
糊精
。雞精的成份是味精60%,澱粉30%,其它輔助雞料(雞骨,雞肉,雞油熬制而成)8%,I+G2%。其中味精的溫度不能超過100°。菜在油鍋中的溫度約150-180°。所以雞精要在出鍋前放,攪拌一下即可。
味精的成分:谷氨酸鈉、食鹽、水分、脂肪、糖、鐵、磷等物質。味精是鮮味調味品類烹飪原料,以小麥、大豆等含蛋白質較多的原料經水解法製得或以澱粉為原料經發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種粉末狀或結晶狀的調味品,也可用甜菜、蜂蜜等通過
化學合成
製作。
味精和雞精,一個是只含有單一的氨基酸谷氨酸鈉的調味品,一個是從雞肉里提取的混合有多種氨基酸的調味品,兩者一般都可放心食用。但需掌握的原則是,都不要過量食用,因為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不能忽視健康。
4. 怎樣使用味精才是好習慣
味精的正確用法!
芸芸眾多的我們,要存活於這個世界,就需要努力去適應這個世界。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日常飲食裡面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你都清楚嗎?就拿味精來說,味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味精也不是可以隨意亂用的。在平常我做菜的時候,掌握正確的味精使用方法,做什麼菜放多少味精,哪些不需要放味精,這些你都是需要知道的。
一、哪些菜不需要多放味精?
1、炒肉菜不用加味精。肉類中本來就含有谷氨酸,與菜餚中的鹽相遇加熱後,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除了肉類,其他帶鮮味的食物也沒必要加入味精,如雞蛋、蘑菇、茭白、海鮮等。
2、放醋的菜不能放味精。酸味明顯,醋加得比較多的菜餚不能加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裡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餚都不能放味精。
3、拌冷盤不宜放味精。因為味精在溫度為80℃—100℃時才能充分發揮提鮮的作用。而冷盤的溫度偏低,味精難以發揮作用,甚至還會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無味且掃興。如果做冷盤時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熱水把味精溶解後再拌入冷盤之中。
4、調餡料不宜加味精。許多人在調餃子餡、春卷餡時,都會放點味精,這樣很不安全。味精拌入餡料後,會一起經過蒸、煮、炸等高溫過程。但是,溫度只要超過100℃,味精就會發生變性。不但會失去鮮味,還會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鈉,危害人體健康。除了不能拌餡,在製作熱菜時,也是要在菜餚即將離火時才能加入味精。
5、味精用咸不用甜。在適當的鈉離子濃度下,味精的鮮味才能更突出。所以,味精的鮮味在鹹味菜餚中才能有鮮美表現,但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鮮,反而會抑制甜鮮的本味,並產生一股異味。所以,雞茸玉米羹、香甜芋茸等菜餚中不能加味精。
二、味精的正確使用方法
味精中含鈉,過多攝入可導致高血壓。老年人對鈉的攝入尤為敏感,所以,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壓、腎病、水腫等疾病的人應該少吃味精。當食用味精過多,超過機體的代謝能力時,甚至會導致血液中谷氨酸含量增高,限制人體對鈣、鎂、銅等必需礦物質的利用。尤其是谷氨酸可以與血液中的鋅結合,生成不能被利用的谷氨酸鋅被排出體外,導致人體缺鋅,而鋅是嬰幼兒身體和智力發育的重要營養素,因此,嬰幼兒和正在哺乳期的母親應禁食或少食味精。WHO規定1歲以下的兒童食品禁用味精,我國則規定12歲以下的兒童食品不得添加味精,所以家長應讓孩子多吃天然的鮮味食品。另外,最近有研究認為,長期過量食用味精可能導致視網膜變薄、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順便說一下,近年來市場上出現的雞精並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基礎上加入助鮮的核苷酸製成的。由於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也是無毒無害的。科學食用味精,在烹調中還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忌高溫使用。烹調菜餚時,如果在菜餚溫度很高的時投入味精就會發生化學變化,使味精變成焦谷氨酸鈉。這樣,非但不能起到調味作用,反而會產生輕微的毒素,對人體健康不利。科學實驗證明,在70℃-90℃的溫度下,味精的溶解度最好。所以,味精投放的最佳時機是在菜餚將要出鍋的時候。若菜餚需勾芡的話,味精投放應在勾芡之前。根據高溫不應放味精這個道理可以得知,您在上漿掛糊時也不必加味精。
2、忌低溫使用。溫度低時味精不易溶解。如果您想吃拌菜需要放味精提鮮時,可以把味精用溫開水化開,晾涼後澆在冷盤上。
3、忌用於鹼性食物。在鹼性溶液中,味精會起化學變化,產生一種具有不良氣味的谷氨酸二鈉。所以烹制鹼性食物時,不要放味精。如魷魚是用鹼發制的,就不能加味精。
4、忌投放過量。過量的味精會產生一種似咸非咸、似澀非澀的怪味,使用味精並非多多益善。
5. 味精是什麼做的
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的鈉鹽:
谷氨酸主要原料有澱粉、糖蜜、醋酸、乙醇等。國內廠家現多以澱粉為原料生產谷氨酸,少數廠家以糖蜜為原料生產谷氨酸,然後轉化生產成味精。用脲素、錢鹽等為氮源,加入輔料,培養谷氨酸生產菌,發酵30-40小時。
谷氨酸最早由德國的雷特豪於1846年在小麥的麵筋中首次分離獲得;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從海帶中分離出谷氨酸,並發現谷氨酸的鈉鹽具有鮮味;1909年日本開始生產以谷氨酸一鈉為主要成分的 「味之素」,並出售。
谷氨酸提取的方法有等電點法、離子交換法、金屬鹽法、鹽酸水解-等電點法、離子交換膜電滲析法等。
提取後經精製而得到符合國際標準的谷氨酸鈉。成品為無色或白色柱狀結晶性粉末。易溶於水,微溶於酒精,對光、熱較穩定。具有很強的肉類鮮味,稀釋3000倍仍能嘗到其鮮味。
與食鹽並用可增強其鮮味作用,以1克食鹽加入0.1-0.15克谷氨酸鈉呈味效果最佳;與肌苷酸和鳥苷酸配合使用,可使鮮味提高4-6倍。強力味精即為與上述物質混合配製而成。適用於家庭、飲食業及食品加工業,一般用量為0.1-0.5%。
(5)味精的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味精使用技巧:
1,拌冷盤使用晶體味精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化開,然後再澆到冷盤上,效果較好(因味精在45℃時才能發揮作用)。如果用晶體直接拌冷盤,不易拌均勻,影響味精的提鮮作用。
2,作菜使用味精,應在起鍋時加入。因為在高溫下,味精會分解為焦谷氨酸鈉,即脫水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而且還會產生輕微的毒素,危害人體。
3,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並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釋度是3000倍,人對味精的味覺感為0.033%,在使用時,以1500倍左右為適宜。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似成非成,似澀非澀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食品暫不用味精;成人每人每天味精攝入量不要超過6克。
4,味精在常溫下不易溶解,在 70℃~90℃時溶解最好,鮮味最足,超過100℃時味精就被水蒸氣揮發,超過130℃時,即變質為焦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還會產生毒性。對燉、燒、煮、熬、蒸的菜,不宜過早放味精,要在將出鍋時放入。
6. 味精的使用方法及如何做法
菜快出鍋時放入味精,不能再加熱了,味精加熱後會變成焦谷氨酸鈉,雖然沒毒,但也失去營養了和本來的鮮味了.
7. 正確使用味精的方法有哪些
味精是人們熟悉的調味佳品,化學名稱是谷氨酸。它吸濕性較強,易溶於水,就是溶於3000倍的水中,也仍顯出鮮味。但是,味精在鹼性溶液中卻不顯鮮味。當受熱達120℃以上時,味精還會變成焦化谷氨酸,不僅沒有鮮味,還有毒性。因此,使用味精要講究科學性。
味精不可濫用,不能每菜必用,多用味精一則會使雞、肉、魚、蝦等原料原有的鮮味顯不出來;二則會使人對味精產生依賴性,不愛吃沒有放味精的菜,從而食慾下降,降低對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
味精不宜在含有食鹼或小蘇打的食物中一起用。各種餡料,蒸、煮製成的菜,以及應用急火快炒的菜,都不宜多用味精,免得在加熱過程中使味精變成焦化谷氨酸鈉。
在湯菜或者炒菜中使用味精,宜在出鍋前加入,在70~80℃的湯水中味精溶解最多,口味也顯得最鮮。不可將味精像食鹽一樣撒在冷盤中,這樣味精不易溶化,人們食用後會使腸胃受到刺激,造成消化不良。
8. 味精與雞精的正確用法 看名廚怎麼用增鮮味品
味精雞精要合理使用
味精是一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冷盤、做湯等都可使用。
但如果不遵守使用規則,不僅達不到理想的調味效果,甚至會產生副作用,所以在烹飪當中使用味精要注意:
不要在滾燙的鍋中加入,而要在菜餚快出鍋時加入。因為谷氨酸鈉在溫度高於120℃時,會變為焦點谷氨酸鈉,食後對人體有害,且難以排出體外。
不宜在酸性食物中添加味精,如糖醋魚、糖醋裡脊等。味精呈鹼性,在酸性食物中添加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菜餚走味。
在含有鹼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味精遇鹼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 使鮮味降低,甚至失去其鮮味。
注意鹹淡程度。如果太咸,味精就可能吃不出鮮味,食鹽與味精的比例在3:1或4:1范圍內,即可達到圓潤柔和的口味,作涼拌菜時宜先溶解後再加入。因為味精的溶解溫度為85℃,低於此溫度,味精難以分解。
高湯、雞肉、雞蛋、水產制出的菜餚中不用再放味精。
孕婦及嬰幼兒不宜吃味精,因為味精可能會引起胎兒缺陷;老人和兒童也不宜多食。患有高血壓的人如果食用味精過多,會使血壓更高。
所以,高血壓患者不但要限制食鹽的攝入量,而且還要嚴格控制味精的攝入。
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是無毒無害的,雞精在烹飪過程中,對使用它的條件,較味精要寬松許多。雞精可以用於任何味精的使用場合,適量加入到菜餚、湯、麵食中,均有較好的增鮮作用,尤其是在湯中火鍋中加入雞精熬制,其香氣、滋味相互適應,令人食慾大開。
但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餚原有的味道而影響口味。雞精在使用中也要注意以下幾點:1.雞精中含有10%左右的鹽,所以食物在加雞精前加鹽要適量。2.雞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風者應適量減少對其的攝入;3.雞精溶解性較味精差,如在湯水中使用時,應先經溶解後再使用,只有這樣才能被味覺細胞更好地感知;4.雞精中含有鹽,且吸濕性強,用後要注意密封,否則富含營養的雞精會生長大量微生物而污染食物。
味精和雞精,一個是只含有單一的氨基酸谷氨酸鈉的調味品,一個是從雞肉里提取的混合有多種氨基酸的調味品,兩者一般都可放心食用。但需掌握的原則是,都不要過量食用,因為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不能忽視健康。
9. 怎樣合理使用味精
俗話說:「鮮味不夠,味精來湊。」這是人們對不高明廚師說的玩笑話。但也不可否認這樣一個事實,味精已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調味品,但怎樣合理使用,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了。
味精,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鮮味調料。它即使溶解在3000倍的水中,仍然呈現出鮮美滋味,因而廣泛地用於各種菜餚。尤其是一些本身無鮮味的原料,如:海參、魚翅、蹄筋、熊掌等山珍海味,更需要味精來助一臂之力。
味精按照谷氨酸鈉的含量,可分為99%、95%、90%、80%等幾個品種,其99%規格呈結晶狀,形狀整齊,色澤晶瑩,鮮味濃厚,是較好的品種。市場上常見的粉末狀味精,系80%的品種,鮮味較淡。還有一種特鮮味精,亦稱雞精,是味精的又一新產品,由肌苷酸鈉和鳥苷酸鈉按不同比例與谷氨酸鈉混合而成,它的鮮美程度是谷氨酸鈉的幾十倍,所以稱特鮮味精。
味精使用得當,才能達到增加鮮美滋味的效果,否則,不僅沒有鮮味,反而有害處。
合理使用味精有幾條原則:
一、掌握溫度
味精在70℃~90℃的水溫下溶解度最高,一般應在菜餚出鍋時加入為宜。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溫中使用,不僅沒有鮮味,反而會產生一種對人體有害的毒性物質。溫度過低鮮味效果也不好,如果是涼拌菜需要加味精,應先用熱水化開,等涼後澆入冷盤內,方可達到理想的增鮮作用。
二、了解湯汁的酸鹼度
味精在中性溶液,尤其是弱酸性溶液(如食醋)中鮮味效果最好,如同強烈的肉鮮味;在鹼性溶液中,味精會起化學變化,產生一種具有不良氣味的物質,而失去增鮮的作用。
三、適量使用味精
味精用量過多,會產生一種似咸非咸、似澀非澀的怪味。每人每天攝入量不應超過120毫克/千克,以體重60千克計算是7200毫克。
四、針對原料的特性使用味精
有人炒雞蛋時,加入味精,這是不必要的,因為雞蛋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本身就具有鮮美的滋味,加入味精後,反而出現口味不凈的感覺,在雞湯中不加味精也是同樣的道理。
最後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有的同學對食用味精有顧慮,認為它有「毒」,其實,只要我們科學地使用味精,不僅無害而且有益。味精可以像氨基酸一樣直接為人體吸收,改善機體的營養狀況,治療神經衰弱、肝昏迷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