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月經量過多是氣虛,女人補氣用艾灸,應該從哪幾個穴位入手
月經作為女性的正常生理現象,不僅能反映女性的內分泌系統問題。在中醫看來,月經也能反映很多關於女性健康的事情。其中,一些婦女在月經周期中月經過多,以及面色蒼白、下腹下垂、四肢無力、心悸、頭暈、氣短和懶惰。在中醫看來,這主要是氣虛的表現。因此,對女性來說,補氣對她們的健康尤為重要。
關元穴是足太陰任脈和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的交點。它是補氣益中的一個重要穴位,也是中醫公認的一個重要穴位。它能保持健康,保護健康,延緩衰老。按摩關元穴也能顯著改善氣虛體質,對女性補氣有很好的效果。位置:關元穴位於下腹,肚臍以下三英寸。按摩關元穴:用手指輕輕按壓關元穴,然後輕輕快速上下推,注意不要用力過猛。
月經期可以艾灸嗎?常常會遇到問這種問題的人。如果是治療痛經,那麼還是希望在經期艾灸,這樣可以明顯看到療效。 經期艾灸應該看是屬於那種情況: 一、痛經:系指經期前後或行經期間,出現下腹部痙攣性疼痛,並有全身不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經過詳細婦科臨床檢查未能發現盆腔器官有明顯異常者,稱原發性痛經,也稱功能性痛經。繼發性痛經則指生殖器官有明顯病變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腫瘤等。 艾灸治療的穴位:內關和三陰交;而比較嚴重的加上關元; 建議每個月在月經前的10餘天開始治療,臨來月經的時候、停止、等待月經的來臨,這樣需要治療幾個周期,會達到治癒的目的。 圍脖關注艾灸哥柱子,會有更多艾灸養生知識 二、用艾灸治療婦科病,如子宮肌瘤、盆腔炎、宮頸糜爛、還有功血等等。 那麼在治療這些病的時候,經期是否艾灸,我感覺就要因人而異了,這些治療都不能給一個死套路。艾灸治療疾病是具有雙向調整的功能,比如治療婦科病,如果你有功血用艾灸治療他可以調整使功血正常,如果你經量太少,用艾灸還可以調整經量逐漸增多。至於經期是否可以艾灸,專家的觀點也各有不同,我以前也是贊成經期艾灸的,可是有很多人會有不同的意見,只好告訴她們,經期過後再艾灸,這樣也免去了很多麻煩。 我個人認為經期艾灸可以根據不同情況不同對待,如果你經量比較大,那麼你經期就停一停,免得你自己因經期艾灸了,使經量更多或經期延長,心存疑慮。如果你經量不是很多,我感覺經期可以艾灸,這樣在經期艾灸有艾的作用會提高活血化瘀的功效,也許會增加你的經量。
㈢ 來月經可以艾灸哪些部位
月經期艾灸什麼穴位
1、月經期艾灸什麼穴位
1.1、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1.2、關元穴:在臍下3寸,腹中線上,仰卧取穴。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處,即是此穴。
1.3、子宮穴: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中極旁開3寸。
1.4、湧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點上。
2、月經期艾灸應該注意什麼
2.1、注意保暖和防暑:艾灸的時候體表部位有部分會暴露在外,因此冬季要注意保暖,夏天高溫時注意防止中暑,同時要注意室內溫度調節,保持通風透氣。
2.2、注意體位和穴位的准確性:艾灸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根據處方找准艾灸的部位或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2.3、注意思想集中:艾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而且還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用艾柱灸時要小心,防止艾柱翻滾脫落,燒傷皮肉。
3、月經期艾灸的好處
3.1、改善月經不調,提前
月經提前因為脾氣暴躁,脾是血的管理者,脾氣不好,被管者也就會造反,與此同時,脾虛濕陰神經內分泌失調,身體陽氣火旺或情志抑鬱。
艾灸是通過回陽固脫,溫補陽氣,來調理脾腎兩虛引起的脾氣不足,可解郁散肝氣達到身體平衡,可改善內分泌失調,讓子宮卵巢神經活躍達到有效的改善。
3.2、月經推後
月經延遲量少暗沉有血塊,排出不暢,痰阻,月經淡呈粘液狀,月經前後白帶下多,血虛,蒼白,小腹疼痛,唇齒淡,腎虛,腰酸。
艾灸,散寒祛濕提升陽氣,改善血塊排不出,子宮痰濕太重造成月經不暢,艾有通經絡調氣血,祛濕活血之效。
㈣ 月經不調艾灸哪些穴位月經不調灸哪裡
艾灸治療選穴: 膻中: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子宮: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中極旁開3寸。 內關: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湧泉: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方法:用隔姜灸或溫和灸,用艾灸盒艾灸在小腹部用多眼艾灸盒,子宮,內關,湧泉可以用單眼艾灸盒。 艾灸時間:關元子宮不得低於20分鍾,內關、湧泉各10分鍾。 主治症狀: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清稀,伴有眩暈,失眠,心悸,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無力。(頤君堂老中醫)
㈤ 宮寒艾灸哪個部位 宮寒艾灸的四大部點陣圖
宮寒可艾灸關元穴、神闕穴、命門穴。㈥ 痛經艾灸哪些穴位
1、三陰交
足太陰脾經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2、關元
任脈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小腸的募穴。
3、中極
任脈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膀胱的募穴。
4、合谷
手陽明大腸經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
5、子宮穴
子宮穴位於下腹部,臍下一橫掌處(臍下4寸)正中。左右旁開四橫指(旁開正中線3寸)的距離各有一點即是此穴。點揉子宮穴,刺激子宮穴是直接針對女性生殖器的調理手法,療效顯著,具有活血化淤、理氣止痛的作用。用雙手食指、中指按壓住兩旁子宮穴,稍加壓力,緩緩點揉,以酸脹為度,操作5分鍾,以腹腔內有熱感為最佳。
6、太沖穴
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具有明顯疏肝止痛的作用,不僅可以治療痛經,還可以治療其他婦科疾病。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沖穴,有酸脹感為宜,1分鍾後再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沖穴1分鍾。
7、八髎穴
八髎穴對泌尿生殖系統方面的疾病有治療和預防作用,尤其針對女性生殖系統,按摩八髎有運行氣血,活血化瘀的效果,痛經時使用按揉及按壓的手法,效果都不錯。
8、合谷穴
很多穴位都有止痛效果,合谷穴就是其中一個,它具有鎮靜止痛,通筋活絡的效果,使用按揉的手法。
㈦ 月經提前十八天艾灸哪些部位
月經提前,一般是氣虛,艾灸小腹部,腎俞 命門 八髎 足三里。如果經量特別的少,經期也是可以艾灸的,若是經量正常,經期是不可以艾灸的。注意保暖,飲食清淡營養,寒涼辛辣油膩不吃哦
㈧ 女友痛經用艾灸貼,艾灸的正確方法是什麼
兮古艾灸貼使用艾灸的正確方法:
將艾灸揭開,把蘄艾精油均勻抹在貼敷面層上,然後貼敷在相應穴位上,輕壓周邊腳部貼實,5-10分鍾開始起效,6-8小時候去下。
兮古艾灸貼的正確方法可以貼在一下部位:
頸椎貼敷;肩背部貼敷;肘關節貼敷;股骨頭部位貼敷;腰椎貼敷;髖部貼敷;暖宮貼敷;膝關節貼敷;足三里貼敷;湧泉穴貼敷;腳腕貼敷。
視你女友的情況,兮古艾灸貼的正確方法是暖宮貼敷。示意如下
㈨ 艾灸穴點陣圖的八大穴位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
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瀉,食慾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 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
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 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
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里。」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慾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 關元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 。
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別名「丹田」。《難經·六十六難》集注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產帶下,諸虛百損。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 (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定增加。艾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等。 氣海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
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據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步履輕便,當有人問其養生之術時,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作喜怒,氣海常溫耳。」灸氣海能生發和培補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據《竇材灸法》 記載:「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認為灸氣海能預防xxx。日本代田文志(現代日本針灸學家)認為用艾灸氣海可預防闌尾炎,他說:為頓挫闌尾炎而灸 20~3O 壯。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遺尿、遺精、陽痿、滑精,閉經、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 。 神闕(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 。
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甦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實驗性關節炎大白鼠的神闕穴,其炎症區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闕穴,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內迅速升高,72小時至120小時復原,若間日連續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的時間 。
灸神闕還能治泄瀉、便血及病後大便不通。據《竇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後大艾灸神闕穴,對泄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產後尿瀦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蕁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 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位於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
足三里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甲乙經》載:「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之要穴。」《外台科要》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氣也。《醫說》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針灸大成》載:中風預防灸,若有中風先兆時「便宜急企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 」,「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瘡為妙。《江間式心身鍛煉法》載:「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壽至二百餘歲。」現代研究認為艾灸足三里穴.能調節高血壓病初期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降血壓的作用.能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滯度.並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 ,改善銅、鋅代謝.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艾灸足三里,對消化系統的胃腸功能低下、食慾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潰瘍、胃下垂、腹瀉、便秘,對心腦血管系統的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意外,對呼吸系統的感冒、肺結核,對泌尿生殖系統的尿頻遺尿、小便不通、遺精,陽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調節神經,有較強的延緩衰老的作用,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 。
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臟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中醫學文獻記載,三陰交能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痹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小便不利,疝氣,夢遺失精,臍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經》載: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 。《外台秘要》集驗:灸丈夫夢泄法,灸足內踝上名三陰交二七壯。
《千金要方》載:內踝上3寸絕骨宛宛中灸五十壯。主咳逆,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疵氣、痔血……凡二十二種病,皆當灸之也。《眼科錦囊》載:上瞼低垂輕證者,灸三陰交。
現代醫學認為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睾丸炎,陽痿,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產後血暈。艾灸三陰交對神經系統的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心腦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的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泄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 等都有防治作用。
延年益壽保健灸
穴位:
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