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凌雲磁懸浮地球儀怎麼使用
磁懸浮地球儀使用說明:
使用方法:
1、 將底座放置於水平的表面,否則,無法使球體正常懸浮。
2、 檢查線路並連接電源。
3、用手握緊球體,小幅上下移動球體,在某一個位置的時候,感覺到一個突然增加的磁力後,慢慢減小對球的握力直到完全離開,球體開始自由懸浮。
4、球體穩定懸浮在空中,用雙手握住球體兩邊,輕輕往右撥動,直到球體正常旋轉一周為止。
5、 穩定後的球體能懸殊浮在空中自由旋轉即可。
注意事項:
1、 不要將本產品太接近電腦,以免由於它的磁場對電器產生不利影響。
2、 要避免將球體碰到較硬的地面或物體,否則會損壞球體的永磁體。
3、 一般情況下,球體無法懸浮的主要原因是永磁場偏離了正確位置。
4、 小孩使用本產品時,請在大人指導下操作。
⑵ ar地球儀說明書丟失怎麼下載
摘要 親,詳細說下AR地球儀app的下載及使用細則。
⑶ 什麼是地球儀,地球儀的作用是什麼含義
地球儀是為了便於認識地球,人們仿造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在地球儀上設有長度、面積和方向、形狀的變形,所以從地球儀上觀察各種景物的相互關系是整體而又近似於正確的。
作用:計算位於各個經度的地方的地方時和標准時,說明國際換日線的形成原因;測定全年中任何一個日期的太陽赤緯度數的近似值;作其他的地理教學上的演示。
按用途分類地球儀有以下幾種類型:
(1)經緯網格地球儀,在它的球面上只有經緯網格以及度數的注記,也稱經緯儀;
(2)政區地球儀,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區劃分的地球儀;
(3)地形地球儀,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可分為平面和立體隆起兩種;
(4)示意性地球儀,球體僅顯示大陸版塊及海洋分布情況,常見於裝飾性用品;
(5)教學地球儀,用於學校及家庭地理教學;
(6)工藝禮品地球儀,常用於家庭及辦公擺掛件裝飾等;
(7)大型展示地球儀,常用於大型展覽展示、教學觀摩演示等。
按產品材料與功能分類:
按產品材料與功能分類有紙質地球儀、塑料地球儀、樹脂地球儀、石質地球儀、金屬地球儀、實木地球儀、磁懸浮地球儀、古典工藝地球儀、電子點讀語音地球儀、語音地球儀、視頻地球儀等。
中國對地球儀的出版發行實行行政許可管理。國家測繪部門負責審核地球儀的地圖內容,審核通過,發放審圖號;國家新聞出版部門負責管理地球儀出版發行需要的書號。國內出版發行的地球儀有1600多種款式規格。
(3)地球儀的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用梯形法量算面積,先估算測量區域在地球儀上各緯度地帶內所佔的梯形數,再乘以該緯度帶內的梯形面積,然後逐一相加,得出總面積。
在南北緯0°—10°之間約有13個梯形,面積為7962500km^2;
在南北緯10°—20°之間約有7個梯形,面積為4161500km^2;
在南北緯20°—30°之間約有5.5個梯形,面積為3071750km^2;
在南北緯30°—40°之間約有3個梯形,面積為1518000km^2;
在南北緯40°—50°之間約有2個梯形,面積為876000km^2;
在南北緯50°—60°之間約有1.5個梯形,面積為534000km^2;
將以上各梯形面積相加,則南美洲面積約為18123750km^2。
地球儀是地理科學研究者常用的儀器,是地理教師常用的教具,也是一般群眾用來解決一·些有關地理學的問題的工具。它有以下幾種作用:
(一)正確地表示地球上各個大陸、海洋、島嶼和國家的位置、方向和面積;
(二)明確地球的形體以及地軸、兩極、極圈、回歸線、赤道、經度和緯度的概念;
(三)說明地球的公轉和自轉,晝夜和四季,地方時和標准時的形成原因;
(四)計算地球儀上已註明的任何一個地點的地理坐標,一定地區的面積,或任何兩地之間的距離;
(五)測定位於一定緯度的任何一個地方的晝夜時數以及日出和日沒的時刻;
(六)計算位於兩極圈內任何一個緯度地方的極畫和極夜的日數及起迄日期;
(七)計算溫帶高緯地區任何一個地方的發生白夜的日數和起迄日期;
(八)測定二十四節氣的日期;
(九)計算位於各個經度的地方的地方時和標准時,說明國際換日線的形成原因;
(十)測定全年中任何一個日期的太陽赤緯度數的近似值;
(十一)作其他的地理教學上的演示。
⑷ 地球儀的使用功能是什麼呢
便於人們認識地球。方便測算區域面積(現在多用人造衛星)。有利於學校課堂教學。方便測算地方時與時區。方便測算兩地間的相對方位和實際距離。政治上有利於人們認識各個國家的海陸分布,戰略等等。方便演示地球的自轉偏向力和晝夜更替(在教學作用上居多)。地球儀上標有航海線,飛機航班路線,城市,等高線,鐵路干線等等,在旅遊,軍事(如物資補給),交通,航海運輸也有重要作用。但現在地球儀只有了解功能,主要是在旅遊上有實用作用,因為軍事,交通上有著比地球儀更加先進的工具(如雷達)。但在大航海時代,也就是哥倫布,麥哲倫,庫克那時期,地球儀可是為這些航海家發現世界各個角落做出了巨大貢獻,功不可沒。地球儀上包攬了地圖,儀器,政治,天文,比例尺,方位確定等功能,還出現了不少高科技的地球儀,以及一些囊括歷史,生物等功能的地球儀。其科學實用價值和歷史價值,遠遠高於其本身。
⑸ 地球儀的使用
地球儀是為了便於認識地球,人們仿造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在地球儀上設有長度、面積和方向、形狀的變形,所以從地球儀上觀察各種景物的相互關系是整體而又近似於正確的。
⑹ 地球儀怎麼使用
轉動並查看許可。
地球儀的六大功用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可以幫助我們闡明許多有關的地球概念,獲得地球體的主體概念。它雖然不能像地圖那樣詳細地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也不能完全反映地球的實際情況,但是它卻可避免地圖上存在著長度,方向,面積或形狀方面的誤差和變形。
需知:
地球儀作為一種教學儀器,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學到許多地理知識。證明地球自轉偏向力為了觀察地球自轉偏向力,我們可以用一個地球儀是地軸垂直於地平面,將地球儀北極向上,先在北半球高緯度處滴一至二滴紅墨水,紅墨水在地球儀不轉動的情況下。
就會沿著經線向低緯度流動並留下墨跡。然後你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然後在原點再滴一至二滴藍墨水,並轉動地球儀,發現藍墨水流動軌道與紅墨水一致,說明其流動軌道未受地球自轉影響。
因此,可以證明,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向的規律為:北半球右偏,南半天左偏,赤道上沒有偏向。
⑺ 地球儀的作用是什麼
作用如下:演示地球自轉偏向力、演示晝夜更替、測定地方時和區時、測定地球上兩點之間的相對方位、量算地表兩地之間的實地距離、計算區域面積
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它雖然不能像地圖那樣詳細地表示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也不能完全反應地球的實際情況,但是它卻可避免地圖上存在著長度、方向、面積或形狀方面的誤差和變形,可以幫助我們闡明許多有關的地球概念,獲得地球體的主體概念。
(7)地球儀的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地球儀分類:
一、按用途分類
按用途分類地球儀有以下幾種類型:
(1)經緯網格地球儀,在它的球面上只有經緯網格以及度數的注記,也稱經緯儀;
(2)政區地球儀,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區劃分的地球儀;
(3)地形地球儀,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可分為平面和立體隆起兩種;
(4)示意性地球儀,球體僅顯示大陸版塊及海洋分布情況,常見於裝飾性用品;
(5)教學地球儀,用於學校及家庭地理教學;
(6)工藝禮品地球儀,常用於家庭及辦公擺掛件裝飾等;
(7)大型展示地球儀,常用於大型展覽展示、教學觀摩演示等。
二、按產品材料與功能分類
按產品材料與功能分類有紙質地球儀、塑料地球儀、樹脂地球儀、石質地球儀、金屬地球儀、實木地球儀、磁懸浮地球儀、古典工藝地球儀、電子點讀語音地球儀、語音地球儀、視頻地球儀等。
中國對地球儀的出版發行實行行政許可管理。國家測繪部門負責審核地球儀的地圖內容,審核通過,發放審圖號;國家新聞出版部門負責管理地球儀出版發行需要的書號。國內出版發行的地球儀有1600多種款式規格。
⑻ 如何使用地球儀
地球儀
1.地球儀是縮小的地球模型。在地球儀上沒有長度、面積和方向、形狀的變形,所以從地球儀上觀察各種景物的相互關系是整體而又近似於正確的。地球是運動的星體,由於它的自轉和傾斜地繞太陽公轉而形成了種種自然現象,用地球儀作為教具來解釋這些自然現象,直觀易懂,所以地球在坐中、小學的地理教學中是一種必要的教具。學校中常用的地球儀是直徑30厘米左右的、地軸傾斜約23°27′而又可以繞軸旋轉的地球儀。
為了適應教學上的多種需要,地球儀有以下幾種類型:
(1)經緯網格地球儀,在它的球面上只有經緯網格以及度數的注記。
(2)政區地球儀,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區劃的地球儀。
(3)地貌地球儀是球面光滑的表示自然面貌的地球儀。
(4)地形地球儀,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是起伏不平的。
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西經20和東經160
東半球的中心點是:東經70
西半球的中心點是:西經110
⑼ 磁懸浮地球儀怎麼放(視頻)
1、將底座安放在穩固的平面上。
(9)地球儀的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磁懸浮地球儀的注意要點:
1、在擺放前記得插好、插牢電源,磁懸浮產品是使用電力產生電磁漩渦流再通過永久性磁鐵來進行產品的懸浮及旋轉的,如果不插電是根本不可能將產品懸浮起來的。
2、在擺放磁懸浮地球儀的球體前請確認磁懸浮地球儀的底座是放在平整處。
因為對於初學者而言在平整處進行擺放相對容易得多,而且還可以找一個高度在腰部左右的桌子等物品上進行擺放,因為這種高度能夠讓你更好地進行穩定和懸浮。
3、在擺放磁懸浮地球儀時,如果在3分鍾內沒能擺放好,那請你將球體從新舉起並從新擺放,這樣能夠更好地保護磁懸浮地球儀的使用壽命。
如果長時間強制推壓擺放會對電磁懸浮系統的磁幅頻率以及磁力大小產生影響,這樣將大大的縮短磁懸浮地球儀的使用壽命。
⑽ 關於地球儀的詳細介紹
地球儀是使用地圖投影創建的,地圖顯示的區域越大,不可避免地會引入越來越多的失真。地球儀是地球的唯一代表,它不會扭曲大特徵(陸地、水體等)的形狀或大小。
在地球的周長是相當接近40億米。許多地球儀的周長為一米,因此它們是地球模型,比例為 1:40 百萬。在英制單位中,許多地球儀的直徑為一英尺(約 30 厘米),周長為 3.14 英尺(約 96 厘米),比例為 1:42 萬。地球儀也有許多其他尺寸。
一些地球儀具有顯示地形或水深測量的表面紋理。在這些地方,高地和低谷被故意誇大了,否則它們幾乎看不到。
例如,一家製造商生產了一個直徑為 64 厘米(25 英寸)(相當於 200 厘米周長,或大約 1:20 萬的比例)的三維凸起浮雕地球儀,顯示最高山峰超過 2.5 厘米(1 英寸)。 ) 高,比珠穆朗瑪峰的正確比例高出約 57 倍。
大多數現代地球儀還印有緯線和子午線,因此人們可以知道特定位置的大致坐標。地球儀還可以顯示國家的邊界及其名稱。
許多地球儀上都標有一個天體特徵:稱為analemma的圖表,它顯示了一年中太陽在天空中的視運動。
地球儀通常在頂部顯示北方,但許多地球儀允許旋轉軸,以便可以方便地查看南部。此功能還允許從不同方向探索地球,以幫助抵消由傳統地圖呈現引起的北上偏差。
歷史
地球的球形是公元前3世紀希臘天文學確立的,最早的地球儀出現在那個時期。已知最早的例子是公元前 2 世紀中葉,由位於西里西亞(今土耳其的Çukurova)的馬魯斯板條箱(Crates of Mallus)建造的。
古代或中世紀的地球儀都沒有倖存下來。倖存的天球體的一個例子是希臘化雕塑的一部分,稱為法爾內塞阿特拉斯,在義大利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館的公元 2 世紀羅馬復製品中倖存下來。
描繪整個舊世界的早期地球儀是在伊斯蘭世界建造的。根據大衛伍德沃德,一個這樣的例子是引入到地球儀北京由波斯天文學家,札馬剌丁,在1267
現存最早的地球儀是由Martin Behaim(1459-1537 年)在畫家 Georg Glockendon 的幫助下於 1492 年製作的。Behaim 是德國的制圖師、航海家和商人。在德國紐倫堡工作時,他稱他的地球儀為「紐倫堡地球儀」。
它現在被稱為Erdapfel。在建造地球之前,Behaim 已經廣泛旅行。他從 1480 年起在里斯本逗留,發展商業利益並與探險家和科學家打交道。他於 1490 年返回紐倫堡後開始建造他的地球儀。
另一個早期的地球儀,亨特-萊諾克斯地球儀,約。1510,被認為是短語Hic Sunt Dracones或「這里是龍」的來源。2012 年發現了一個由鴕鳥蛋的兩半製成的類似葡萄柚大小的地球儀,據信可以追溯到 1504 年。它可能是展示新大陸的最古老地球儀。
為華盛頓地圖協會雜志Portolan分析地球的Stefaan Missine說,它是「幾十年來歐洲重要收藏的一部分」。一年中,他咨詢了很多專家研究後,得出的結論Missine亨特-萊諾克斯地球是一個銅鑄造的蛋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