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醫養生主要是什麼
中醫養生學中醫養生學,是研究和闡釋人類生命發生發展規律,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益壽延年基礎理論、方法的一門實用學科。它的內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為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有緒論,發展簡史,養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等;中篇為常用的養生方法。主要有精神養生,環境與養生,起居作息與養生,睡眠養生,飲食養生,房事與養生,運動養生,浴身保健,娛樂養生,保健針灸按摩,葯物養生等;下篇為審因施養。主要有因人養生,體質養生,部位養生,因時養生和區域養生等。
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養生(又稱攝生、道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加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Ⅱ 中醫養生學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中醫養生學考試的題目
目前好像還沒有這個科目的考試;
措施和方法一是讀書,二要勤快刻苦,三要多留意身邊學問;還要根據太陽作息,按照二十四時起居飲食……
Ⅲ 中醫養生學的中醫養生方法
養生方法很多,著眼點各異,但殊途同歸。大致分以下幾類: 順應陰陽氣化是四季養生的奧秘。四季養生的關鍵在於順應陰陽氣化。人為什麼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呢?因為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人與天、地是相應的。什麼相應?陰陽氣化相應。所以,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就必須知道陰陽氣化的規律。
人的五臟和四季氣化是完全相通的,具體是:
春 (風) 氣通於肝。
夏 (火) 氣通於心。
長夏 (濕) 氣通於脾。
秋 (燥) 氣通於肺。
冬 (寒) 氣通於腎。
所以中醫學的經典巨著 《黃帝內經》 早已指出四季養生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進行的。
Ⅳ 中醫養生學是從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科學,中醫養生學有哪些特點你知道嗎
中醫養生學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論和豐富多彩的方法而聞名於世,具有獨特的東方色彩和民族風格,故有它自身的特點,簡述如下:
總結: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一門實用科學。自古以來,人們將中醫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叫做「養生之道」。
經過長期的運用和不斷的充實,後人將偏於養生保健方面的內容發展為養性、攝生、道生、保生等;把側重老年延年益壽方面的內容又衍生出壽老、壽親、養老、壽世等,這樣就基本反映了養生的主要輪廓。
因此,所謂養生,實際上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從學術流派來看,又有道家養生、佛家養生、儒家養生、醫家養生之分,他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養生理論和方法,豐富了養生學的內容。
Ⅳ 中醫的養生方法
中醫學的養生防老方法都是以預防疾病、保健益壽為目的。如起居調攝方面,《內經》強調「風雨寒暑」等「虛邪賊風」要「避之有時」;飲食衛生方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有專篇強調預防食物中毒;孫思邈在其著作中記載了用動物肝臟來預防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和海帶預防地方性甲狀腺腫;《內經》還提倡用針灸來預防疾病、養生益壽。因此,中醫養生學的指導思想應該是未老先養。
中醫學自我鍛煉的方法,包括氣功、導引、按摩等,近代所謂氣功,源於古代的導引、吐納等鍛煉方法,關鍵是調身、調心、調息。它們可使人體排除內外干擾,形神合一地處於最佳狀態,從而對整個生命過程實行自身調控,激發和調動人體內在潛力,祛病防老。
Ⅵ 請問中醫養生學的養生方法是什麼求
中醫養生方法
養生方法很多,著眼點各異,但殊途同歸。大致分以下幾類:
調神養生
精神樂觀,則氣舒神旺;精神抑鬱,則氣結神頹;喜怒不節,則氣耗神消。故清心寡慾可使心氣平和、血脈流暢、精神安定,雖有大驚猝恐而不能為害。調神之法,參禪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娛,或山林探幽,以氣度從容,心思安定,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則神調。
吐納養生
即今之氣功。氣功之要,一是靜心,靜而不思,若能無外無我,可以養神而致長壽。二是以意引氣,以氣行周身,通達經絡,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種方法,達到養氣養神、經脈流暢,保健強身。
導引養生
又稱為練形養生。導引吐納,自古即用於描述氣功及形體強身,未有細致確定的區分。這里則專指以形體動作為主導方法的養生,所謂「主導」,是因為這種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動作的配合。這類養生術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極拳以及被動的推拿等。
食餌養生
通過調節食物的品質、數量、進食規律,以及迴避有害的食物以養生,也包括餌葯養生(古稱神仙服餌),其內容包括食性、食養、食療、食節、飲食禁忌及葯養等。
保精養生
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化氣,氣生神,故精又為人之動力源泉。保精之法,開源節流。節流有二:一是養神,神安不亂,精不妄耗,清靜無為,恬愉自保。二是節房室,古人將男女好合、房事傷精看得很重,認為精生有限,而性慾無節則過耗,將致疾短壽。開源即促精生長、吸引采補。前者有食餌、葯物、修煉等法可以試行,後者則主要與房中術有關。
環境養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對水土氣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選擇。古人主張在高爽、幽靜、向陽、背風、水清、林秀、草芳之處結廬修養,故多選擇名山大川、幽雅清靜之處。現實生活中只要達到適宜也就可以
四季養生
順應陰陽氣化是四季養生的奧秘。四季養生的關鍵在於順應陰陽氣化。人為什麼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呢?因為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人與天、地是相應的。什麼相應?陰陽氣化相應。所以,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就必須知道陰陽氣化的規律。
人的五臟和四季氣化是完全相通的,
具體是:
春 (風) 氣通於肝。
夏 (火) 氣通於心。
長夏 (濕) 氣通於脾。
秋 (燥) 氣通於肺。
冬 (寒) 氣通於腎。
所以中醫學的經典巨著 《黃帝內經》 早已指出四季養生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進行的。
Ⅶ 中醫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養生
1、食物養生:
老中醫的順口溜, 可做參照與踐行。
生梨潤肺化痰好, 蘋果止瀉營養高。
黃瓜減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獼猴桃。
番茄補血助容顏, 蓮藕除煩解酒妙。
橘子理氣好化痰, 韭菜補腎暖膝腰。
蘿卜消食除脹氣, 芹菜能治血壓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腫有利尿, 綠豆解毒療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葯益腎浮腫消。
海帶含碘散淤結, 蘑菇抑制癌細胞。
胡椒驅寒兼除濕, 蔥辣姜湯治感冒。
魚蝦豬蹄補乳汁, 豬肝羊肝明目好。
益腎強腰吃核桃, 健腎補脾吃紅棗。
2、中醫養生源遠流長養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
3、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被發緩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養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人道不可廢者。成年之男女,若長期沒有性生活,對身體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個極端,這就是縱欲。《黃庭經》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這方面歷代養生家論述極多,毋用贅言。至於有的人淫樂成性,嗜欲無度,說什麼「寧可花下死,作鬼也風流」,那是咎由自取。漢代枚乘《七發》雲「明眸皓齒,命曰伐性之斧,如戲猛獸之爪牙」。呂純陽詩雲:「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代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髓骨枯。」這些決非聳人聽聞之語,而應永為警戒的。
5、氣功養生: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里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里,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還有現在很火的拔罐、針灸、個人推薦拔罐!!如果下班之後去拔一下能減輕壓力和疼痛。可以看一下我的簽名檔裡面。裡面有個網站從網上搜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