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麥食用方法
適合人群:所有人都可以食用。 。適用量:每餐100克。 可以。小麥+大豆大豆、小麥類食品單獨食用時,其蛋白質的生物價分別為64和67,玉米+大豆+小麥玉米、大豆、小麥按40%、20%、40%的比例混合食用,其蛋白質的生物價可提高到70。小麥+小米+牛肉+大豆小麥、小米、牛肉、大豆類食物單獨食用時,其蛋白質的生物價分別為67、57、69、64,若按39%、13%、26%、22%的比例混合食用,其蛋白質的生物價可提高到89。
『貳』 小麥的製作方法在西方製成麵包,在中國製成饅頭是為何
首先,這是小麥品質筋度問題,我國種植的小麥大多屬於中筋小麥,而西方種植的小麥多是高筋小麥,筋度不同,製作成同樣的食物天差地別;其次,東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也是形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
二、飲食習慣的差異。我國古代飲食文化豐富多彩,早在幾千年就出現了各種烹飪方法,傳承下來,我國的美食可謂是一大特色。其中蒸就是一種獨具特色的烹飪方法,古人用來蒸的工具就是甑,其底部有小孔,將其放置於加水的容器之上,利用蒸汽將食物蒸熟。我國多變的烹飪方法和追求色香味俱全的理念成就了今天絢爛多彩的飲食文化,成為吸引國外遊客的一張王牌。而在古西方,人們不太講究吃,烹飪方法也非常簡單,且多用烤這種方法,粗狂原始。西方人喜歡喝下午茶,其中點心就是各種烘焙而成的小餅干,可見西方人對於烤和烘焙情有獨鍾。
『叄』 請教:中國北方的主食從小米演變到小麥的過程是怎樣的
不好意思把傳入小麥的時間和以小麥做主食的時間搞混了。傳入中原的時間應該在商朝,只是在漢朝普及石磨、水利和農業工具改善後才開始大規模種植的,農田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與精耕細作的水平和防旱保墒能力的提高,為漢代大面積種植小麥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什麼這樣講,正如陳文華先生在研究這一問題時指出的那樣:「小麥種植經過了一、二千年才得以大面積推廣成為主糧之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小麥生長期長,不大耐旱,它的需水量比粟大一倍。所以古歌中說:『高田種小麥,終久不成穗。』而華北地區雨量較小,秋冬春三季降水量更少,尤不宜小麥的播種和生長。竺可楨先生指出:『如種小麥,則四五月值小麥需雨最急之時,華北四五月平均雨量已嫌不足,若降至平均以下,必遭歉收。所以若無灌溉設施,華北種小麥是不適宜的。』而漢代的灌溉事業比以前任何時期都更加發達,精耕細作的水平和防旱保墒的能力也比過去提高。小麥和大麥引進中國後的一千多年裡,在北方的發展似乎並不迅速,周末和漢代的各種古書表明它們在低地平原的境遇要好一些,那裡的降雨量高於黃土高原。公元前二世紀著名的學者和哲學家董仲舒在其所著編年史中充分反應了小麥和大麥在半乾旱的黃土高原遇到的困難,他敦促皇帝鼓勵黃土高原人民多種小麥,這說明當時這個地區的人民不太願意種植小麥。 應當指出的是,直到公元初年,小麥和大麥一般是作為旱田作物在中國北方種植的。這種旱作農業只有在屢經試驗發現了保持土壤水份的某些特殊方法之後才有可能實行。公元前一世紀的著名農書《氾勝之書》的殘篇提供了有趣的獨具一格的中國式小麥種植法的資料: 「當種麥,若天旱無雨澤,則薄漬麥種以酢漿並蠶矢。夜半漬,向晨速投之,令與白露俱下。 秋旱,則以桑落時澆之。 冬雨雪,止,以物輒藺麥上,掩其雪,勿令從風飛去。後雪復如此。」 用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公元前中國的這些方法大多是很巧妙的,尤其是黎明前露水的利用。露水對於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的重要性在西方直到最近也還幾乎未被全部認識。正好一位以色列科學家杜德瓦尼的發現所表明的,在許多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清晨的露水「可能等於每年10英寸的降雨量」。
『肆』 小麥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小麥其實並非中國原產,與玉米辣椒等一樣也是一種外來農作物,最早被人工馴化種植出現在西亞,四千多年前傳入我國西北,而中原地區小麥的種植,則從商朝中晚期開始。
『伍』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詩經》出現多次的麥,何時才被大面積種植
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飲食習慣,而食物的種類更是多種多樣,就拿主食來說,南方人吃稻,北方人吃麥則是最明顯的區別。
我們本篇就來說說「麥」,不過該從哪說起呢,乾脆就從《詩經》中的「麥」說起吧,畢竟在《詩經》中「麥」字出現了七次之多。
《詩經》中的麥。《詩經》是我國詩歌的開端,可以說是最早的詩歌總集,不少人提到《詩經》就會想到《關雎》這首詩,這個名字或許有些陌生,但是裡面的一句詩一定聽過,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這本著作成書的年代已經沒有確切記載了,不過其中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所以成書應該是在春秋中葉,它對於現在而言,已經不單單只是一本詩歌集,更是歷史的寫照,更是古人生活的寫照。
有一次,曹操自己的馬踏進了麥田,曹操還以身作則,割了自己的頭發,代替死刑,雖然只是一個形式,但也表現了曹操對於麥子的重視。
而曹操只是重視麥子種植和生產的一個頗具「代表性」的統治者,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統治者也越來越重視麥,時至如今,麥子在我們的飲食生活中已經佔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對於喜歡麵食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由此可見,麥作為外來作物,無疑是本土化最為成功的一種農作物,不過它畢竟是外來的主食作物,不可能完全取代我們原有的土生土長的作物,也不可能完全改變我們的飲食方式。
比如說在食麥的北方,雖然人們接受了小麥帶來的飲食結構的變化,但並沒有選擇以麵包作為主食,再比如說在食稻的南方,小麥自始至終都沒能撼動稻子的地位。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漢書》、《詩經》、《春秋》、《穆天子傳》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END】
『陸』 小麥大米做為人類的主要食糧,是何時何地被發現逐步演變而來的
1、小麥
小麥原產地在西亞,中國最早發現小麥遺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樓蘭,在樓蘭的小河墓地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內地發現出土的小麥,最早在三千多年前,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但不是很普遍。小麥普及還是漢代以後事情了,關鍵一點就是戰國時期發明石轉盤在漢代得到推廣(材料來源於中國大網路全書農業卷),得以使小麥可以磨成麵粉。小麥主要在北方種植,在南方種植發展還是得益於南宋時期北方人大量南遷,南方對麥需求大量增加而造成的。到明代小麥種植已經遍布全國,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開物》記載北方「齊、魯、燕、秦、晉,民粒食小麥居半,而南方閩、浙、吳、楚之地種小麥者二十分而一。」
2、大米
從物種分布來看,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亞洲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
在長江下游發掘的某遺址中存在稻作證據。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
希望能夠幫到您!
『柒』 在輪作方面我國古代各時期的小麥有怎樣的發展
在輪作方面,漢代北方已出現小麥和粟或豆的輪作形式,宋代則在長江流域普遍實行稻麥輪作。
明清時期,北方的小麥、豆類和粟及其他秋雜糧的兩年三熟制有很大發展,而且在山東及陝西的少數地方也出現了稻、麥兩熟。
山西朔縣還出現了包括小麥在內的5年輪作制,南方的浙江、湖南和江西的一些地方還產生了小麥和稻及豆的一年三熟制。
『捌』 水稻和小麥的歷史
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14000年-18000年。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小麥是人類最早種植的糧食作物。在古埃及的石刻中,已有栽培小麥的記載。人們從古埃及金字塔的磚縫里發現了小麥,據考古學家研究,大約在1萬年前,當人類還住在洞穴里的時候,就開始把野生的小麥當作食物了。 小麥是單子葉植物,有禾本科的各種特徵:葉脈平行,莖中空有節,穗狀花序,每朵小花無花瓣但有穎片。小麥、水稻這類有穎片的植物,又稱為穎花植物。小麥穎片上有的有芒刺,是區別小麥品種的依據之一。 由於播種和收獲季節的不同,我國栽培的小麥有兩種生理型:一種是越冬生小麥,一種是一年生春小麥。冬小麥在溫帶於9月底或10月播種,第二年四五月收獲,分布在長江流域和華北部分地區。春小麥3 月以後播種,當年收獲,營養生長期較短。主要種植在內蒙、東北、西北等較寒冷的地方。 地球上小麥播種的總面積,居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的第一位,收獲量接近水稻的總量。全世界有1/3的人口以小麥為主食。 小麥原產於中國華夏小麥是小麥屬植物的統稱,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於中東地區。小麥是世界上總產量第二的糧食作物,僅次於玉米,而稻米則排名第三。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麵粉後可製作麵包、饅頭、餅干、蛋糕、面條、油條、油餅、火燒、燒餅、煎餅、水餃、煎餃、包子、混沌、蛋卷、方便麵、年糕、意式麵食、古斯米等食物;發酵後可製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質燃料。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及維生素A等。因品種和環境條件不同,營養成分的差別較大。
『玖』 歷史上小麥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中國北方地區的主食之一
小麥原產地是在西亞,中國小麥發現最早遺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我們長說的樓蘭,就是在樓蘭的小河墓地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一帶的沙漠綠洲中,卻有著較充沛的水資源和高達40%的植被覆蓋率。那時這里水中有游盪魚兒,林中有飛奔的動物,翠綠的草地可以放牧,適於耕種的土地。在小環境里有著相當不錯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問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便是沙漠綠洲生態的脆弱性,一點點改變它會給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災難。
而現在只有望不到邊際茫茫的黃沙,羅布泊70年代就已乾涸。只有殘破古塔和千年不到胡楊(有句話這樣說,胡楊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在傾訴輝煌的歲月。這里死去了兩名重要人物就是彭加木和旅行家余純順。這里也躺著讓人遐想聯篇的樓蘭美女,發掘於樓蘭小河墓地年輕女子,頭戴毛氈帽,腳蹬一雙牛皮筒靴,身裹毛織斗篷並別以木質別針,以一種樸素而又美麗的裝扮安度著她在沙海之中的「沉睡」。我們可以稱它公主,小河公主。(資料來源於中央電視台紀錄片《新絲綢之路》),也許我們不該打攪她讓他繼續躺下去。
內地發現出土的小麥,最早在三千多年,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但是不是很普遍。小麥普及還是漢代以後事情了,關鍵一點就是戰國時期發明石轉盤在漢代得到推廣(材料來源於中國大網路全書農業卷),得以使小麥可以磨成麵粉。小麥主要在北方種植,在南方種植發展還是得於南宋時期北方人大量南遷,對南方麥需求大量增加而造成的。到明代小麥種植已經遍布全國,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開物》記載北方「齊、魯、燕、秦、晉 ,民粒食小麥居半,而南方閩、浙、吳、楚之地種小麥者二十分而一。
『拾』 小麥的歷史
小麥是人類最早種植的糧食作物。在古埃及的石刻中,已有栽培小麥的記載。人們從古埃及金字塔的磚縫里發現了小麥,據考古學家研究,大約在1萬年前,當人類還住在洞穴里的時候,就開始把野生的小麥當作食物了。
小麥是單子葉植物,有禾本科的各種特徵:葉脈平行,莖中空有節,穗狀花序,每朵小花無花瓣但有穎片。小麥、水稻這類有穎片的植物,又稱為穎花植物。小麥穎片上有的有芒刺,是區別小麥品種的依據之一。
由於播種和收獲季節的不同,我國栽培的小麥有兩種生理型:一種是越冬生小麥,一種是一年生春小麥。冬小麥在溫帶於9月底或10月播種,第二年四五月收獲,分布在長江流域和華北部分地區。春小麥3 月以後播種,當年收獲,營養生長期較短。主要種植在內蒙、東北、西北等較寒冷的地方。
地球上小麥播種的總面積,居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的第一位,收獲量接近水稻的總量。全世界有1/3的人口以小麥為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