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開放氣道的方法有哪三種
開放氣道有「仰頭舉頦法」、「仰頭抬頸法」和「雙手抬頜法」。
【仰頭舉頦法】
病人平卧,搶救者用雙手從兩側抓緊病人的雙下頜並托起,使頭後仰,下頜骨前移,網站即可打開氣道。此法適用於頸部有外傷者,以下頜上提為主,不能將病人頭部後仰及左右轉動。注意,頸部有外傷者只能採用雙手抬頜法開放氣道。不宜採用仰頭舉頦法和仰頭抬頸法,以避免進一步脊髓損傷。
『貳』 打開氣道的三種方法
1、手指掏出法:適用於口腔內氣道阻塞。急救者用手指伸入口腔內將碎骨片、泥沙、水草、分泌物等掏出來。有條件時可用吸引器吸凈口腔內血液,止血。如果傷員牙關緊閉,可用兩示指從口角處伸入口腔內頂住上下牙齒,兩拇指與示指交叉用力打開口腔,並延伸至上下齒之間,將傷員的口張開。若傷員有嘔吐,在沒有頸椎骨折的情況下,將傷員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吸入肺而造成窒息或其他並發症的發生。氣道暢通呼吸平穩後, 將舌牽出固定或使用口咽通氣管、鼻咽導管放入口腔後固定,將傷員置於端坐前傾位、側卧或俯卧位,便於咽喉部的引流。
2、托下頜角法:適用於顱腦損傷深昏迷或舌後墜者。急救時將傷員取仰卧位,急救者用雙手同時托起傷員兩下頜角,一面使其頭後仰,一面將下頜骨前移。聞有呼吸異常聲時,迅速用手指扳開上下頜,採用掏出法取出口腔內異物或分泌物,待呼吸暢通後改俯卧位。
3、膈下上腹部推壓法(海姆立克法):此法是排除氣道異物梗阻的首選方法。患者神志清醒時,採取站立或坐位,急救者站在傷病員背後,用雙手臂從傷員腋下至胸前,一手握拳,將拇指關節朝向傷病員上腹部正中劍突下,另一手緊握此手,快速用力向上向內推壓,連續4~6次。患者神志不清時,將患者平卧於地,急救者跪在傷員大腿一側,或兩腿分開跪在傷員大腿兩側,用一手掌根按於傷病員的上腹部正中劍突下,另一手直接放在這只手上,迅速向上向內用力推壓4~6次。
1、判斷意識 雙手拍打患者雙肩並呼叫病人,觀察有無反應。
2、呼救幫助 立即呼叫其他醫務人員幫助搶救,並攜帶除顫儀。
3、判斷心跳、呼吸 掀開棉被,解開外衣,觸摸頸動脈,同時觀察胸廓起伏,判斷心跳、呼吸情況。如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行心肺復甦,並記錄搶救開始時間。
4、胸外按壓 ①准備:挪開床頭桌,迅速使病人去枕平卧,胸部下墊按壓板,墊腳凳。 ②胸外按壓30次(17秒完成): A.部位: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或劍突上兩橫指 B.手法:採用雙手疊扣法,腕肘關節伸直,利用身體重力,垂直向下用力按壓 C.深度:胸骨下陷≥5cm D.頻率:≥100次/分。
5、開放氣道 ①清理呼吸道:將病人頭側向一方,用右手食指清理口腔內異物 ②開放氣道:開放氣道方法為仰面抬頦法、托頜法。常用仰面抬頦法,方法為搶救者左手小魚際置於患者前額,手掌用力向後壓使其頭部後仰,右手中指、食指剪刀式分開放在病人頦下並向上托起,使氣道伸直,頸部損傷者禁用,以免損傷脊髓。
6、人工呼吸 使用簡易呼吸器通氣2次,採用「EC手法」,每6-8秒行人工呼吸1次,8-10次/分,每次呼吸約1秒,通氣約0.5升,可見胸部起伏。
7、持續心肺復甦 持續心肺復甦,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比為30:2,以此法周而復始進行,直至復甦。
8、觀察心肺復甦有效指征 ①觀察心跳、呼吸:觸摸頸動脈(10秒),觀察呼吸情況。 ②觀察意識:觀察瞳孔變化、壓眶反應、對光反射。 ③觀察循環:觀察顏面、口唇、甲床紫紺變化、末梢循壞改善情況,測量血壓。 ④判斷復甦成功:繼續給予高級生命支持。
『叄』 心肺復甦面罩的幾種扣法,和開放氣道有幾種方法
一般常用的扣面罩方式也就兩種,一種為單手扣面罩手法,因其手形稱「EC手法」,在操作時以左手中指、無名指、小指這三個手指(呈E字形)托住患者下頜,而大拇指和食指(呈C字形)按住面罩的兩端。另一種為雙手扣面罩手法,可以選擇使用雙手都用EC手法的方式,也可以使用抬下頜的方式,屆時用雙側大魚際壓住面罩避免漏氣。
至於開放氣道最常見的即是仰頭抬頜法,經常被用於單人心肺復甦操作,還有就是為了避免頸部損傷而用的抬下頜法。另有一種不太用的叫仰頭抬頸法。
『肆』 請教下各位人工呼吸怎麼做啊
人工呼吸 Artificial Respiration
人工呼吸(CPR),用於自主呼吸停止時的一種急救方法。通過徒手或機械裝置使空氣有節律地進入肺內,然後利用胸廓和肺組織的彈性回縮力使進入肺內的氣體呼出。如此周而復始以代替自主呼吸。
人的心臟和大腦需要不斷地供給氧氣。如果中斷供氧3~4分鍾就會造成不可逆性損害。所以在某些意外事故中,如觸電、溺水、腦血管和心血管意外,一旦發現心跳呼吸停止,首要的搶救措施就是迅速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以保持有效通氣和血液循環,保證重要臟器的氧氣供應。現場急救人工呼吸可採用口對口(鼻)方法,或使用簡易呼吸囊。在醫院內搶救呼吸驟停患者還可使用結構更復雜、功能更完善的呼吸機。
人工呼吸是指用人為的方法,運用肺內壓與大氣壓之間壓力差的原理,使呼吸驟停者獲得被動式呼吸,獲得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維持最基礎的生命。
人工呼吸方法很多,有口對口吹氣法、俯卧壓背法、仰卧壓胸法,但以口對口吹氣式人工呼吸最為方便和有效。
【方法】
1.有效心臟按壓:要求產生適當血流,頻率100次/分,壓/放比相等,中斷按壓時間控制在5秒鍾以內。
2.雙人,單人CPR按壓/通氣比均為30:2。
3.人工呼吸:每次人工呼吸吹氣時間1秒鍾以上,並要見到胸部起伏。
4.電除顫:用單向波電除顫時,每給300J(雙向波能量為150J)電擊後即行5組30:2 CPR,2分鍾後再檢查心律
5.如已用高端通氣,直接按壓100次/分。
6.進一步生命支持:心臟起搏用葯首選腎上腺素,也可單用加壓素替代第一劑第二劑腎上腺素。
7.抗心律失常葯首選胺腆胴。
1.新2008指南最大修改之處:
*將胸外心臟按壓與人工呼吸的交替比例,有過去的15:2改為30:2(I級推薦)
*理由:中斷胸外心臟按壓明顯降低出院生存率,而過度通氣會造成神經受損,強調"應不間斷地心臟按壓"
*不管哪一個年齡階段的患者(新生兒除外),不管是單人法還是雙人法搶救,按壓與呼吸的比例統為--30:2
*除此以外,僅針對新生兒或者雙人法兒童CPR,其比例則改為15:2
*而一旦建立了高級人工氣道,急救人員不再需要胸外心臟按壓與人工通氣交替實施,即30:2比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以連續100次/分的頻率進行心臟按壓,同時以10次/分的頻率持續人工通氣,各唱各的調,按壓/通氣不再交替進行.
2.強調胸外按壓的重要性:
*新指南進一步突出胸外按壓建立人工循環的重要性,要求向搶救者說明(I級推薦).胸外按壓必須做到"用力"(能觸摸到頸動脈的搏動)."快速"(按壓頻率100次/分).應允許胸廓充分回彈,盡量縮短每次胸外按壓的間歇期
*新指南建議:在所有搶救努力過程中,包括實施高級生命支持的手法 諸如氣管插管.反復除顫.給予復甦葯物以及重新檢查病人時,均應盡量減少中斷胸外心臟按壓;不得不暫停胸外按壓時,中斷時間不能超過5秒鍾
*為了保證按壓的效果,新指南提出當多名急救人員到場時,BLS每2分鍾或做完5個CPR周期後,而ACLS每3-5分鍾(因不再需要按壓/吹氣交替),急救人員應輪換"胸外按壓者",換人應在5秒鍾內完成.相互輪換之前快速檢查病人的循環徵象,動態評估CPR的效果
*有關心搏驟停的快速判斷,除了評價病人的無反應性:包括意識突然喪失.自主R停止.頸動脈搏動消失.肢體活動和咳嗽反射均喪失外,新的改進為臨終前的異常R亦按心臟停搏對待.急救人員應詢問旁觀者,特別注意將臨終呼吸作為心搏驟停的標志之一
1.口對口或(鼻)吹氣法
此法操作簡便容易掌握,而且氣體的交換量大,接近或等於正常人呼吸的氣體量。對大人、小孩效果都很好。操作方法:
(1)病人取仰卧位,即胸腹朝天。
(2)救護人站在其頭部的一側,自己深吸一口氣,對著傷病人的口(兩嘴要對緊不要漏氣)將氣吹人,造成吸氣.為使空氣不從鼻孔漏出,此時可用一手將其鼻孔捏住,然後救護人嘴離開,將捏住的鼻孔放開,並用一手壓其胸部,以幫助呼氣.這樣反復進行,每分鍾進行14--16次。
如果病人口腔有嚴重外傷或牙關緊閉時,可對其鼻孔吹氣(必須堵住口)即為口對鼻吹氣。救護人吹氣力量的大小,依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以吹進氣後,病人的胸廓稍微隆起為最合適。口對口之間,如果有紗布。則放一塊疊二層厚的紗布,或一塊一層的薄手帕,但注意,不要因此影響空氣出入。
2.俯卧壓背法
此法應用較普遍,但在人工呼吸中是一種較古老的方法.由於病人取俯卧位,舌頭能略向外墜出,不會堵塞呼吸道,救護人不必專門來處理舌頭,節省了時間(在極短時間內將舌頭拉出並固定好並非易事),能及早進行人工呼吸。氣體交瘓量小於口對口吹氣法,但搶救成功率高於下面將要提到的幾種人工呼吸法。目前,在搶救觸電。溺水時,現場還多用此法。但對於孕婦、胸背部有骨折者不宜採用此法。
操作方法:
(1)傷病人取俯卧、位,即胸腹貼地,腹部可微微墊高,頭偏向一側,兩臂伸過頭,一臂枕於頭下,另一臂向外伸開,以使胸廓擴張。
(2)救護人面向其頭,兩腿屈膝跪地於傷病人大腿兩旁,把兩手平放在其背部肩胛骨下角(大約相當於第七對肋骨處)、脊柱骨左右,大拇指靠近脊柱骨,其餘四指稍開微彎。
(3)救護人俯身向前,慢慢用力向下壓縮,用力的方向是向下、稍向前推壓。當救護人的肩膀與病人肩膀將成一直線時,不再用力。在這個向下、向前推壓的過程中,即將肺內的空氣壓出,形成呼氣。然後慢慢放鬆回身,使外界空氣進入肺內,形成吸氣。
(4)按上述動作,反復有節律地進行,每分鍾14--16次.
3.仰卧壓胸法
此法便於觀察病人的表情,而且氣體交換量也接近於正常的呼吸量.但最大的缺點是,傷員的舌頭由於仰卧而後墜,阻礙空氣的出入。所以作本法時要將舌頭按出。這種姿勢,對於淹溺及胸部創傷、肋骨骨折傷員不宜使用。操作方法:
(1)病人取仰卧位,背部可稍加墊,使胸部凸起。
(2)救護人屈膝跪地於病人大腿兩旁,把雙手分別放於乳房下面(相當於第六七對肋骨處),大拇指向內,靠近胸骨下端,其餘四指向外。放於胸廓肋骨之上。
(附:最新2008年修正大綱,按壓比吹氣更有效,故按壓吹氣比無論雙人抑或單人都改為30:2)
因為是要使得被救助者獲得有效呼吸,所以應該是以其建立有效的人工通氣為指標.
『伍』 人工呼吸吹氣前打開氣道的方法有幾種
一般來說開放氣道的手法有三種,最常用的是仰頭抬頜法(也叫「壓額抬頜法」),搶救者將一手掌小魚際(小拇指側)置於患者前額,下壓使其頭部後仰,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置於靠近頦部的下頜骨下方,將頦部向前抬起,幫助頭部後仰,氣道開放。必要時拇指可輕牽下唇,使口微微張開。 第二種叫仰頭抬頸法,與第一種略有些類似,病人仰卧,搶救者一手抬起病人頸部,另一手以小魚際側下壓患者前額,使其頭後仰,氣道開放。前兩種是用於無外傷的普通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的;而第三種則是「雙手抬下頜法」,病人平卧,搶救者用雙手從兩側抓緊病人的雙下頜並托起,使頭後仰,下頜骨前移,即可打開氣道。這種方法避免了頭部後仰,可用於懷疑有頸椎損傷的患者,但也通常需要與面罩合用才能完成通氣。
『陸』 氣道打開的操作手法
先開放氣道, 再採取去枕仰卧位,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以防窒息. 首先,將病人置於合適的體位。正確的搶救體位是仰卧位,病人頭、頸、軀干平卧無扭曲,雙手放於軀干兩側。如病人摔倒時面部朝下,應小心轉動病人,並使病人全身各部成一個整體。轉動時尤其要注意保護頸部,可以一手托住頸部,另一手扶著肩部,使病人平穩地轉動至仰卧位,以防止可能出現的頸椎損傷。 體位擺好後立即清除口咽腔分泌物。即可按照下列三種方法施行徒手開放氣道術,使頭極度後仰,對疑有頸椎骨折者,保持頭頸脊柱一直線,並使頭適度後仰張口。 (1)仰頭舉頦法:搶救者左手掌根放在傷病員前額處,用力下壓使頭部後仰,右手的食指與中指並攏放在傷病員下頦骨處,向上抬起下頦。操作時要注意手指不要壓迫病人頸前部頦下軟組織,以免壓迫氣管,不要使頸部過度伸展。 (2)仰頭抬頸法:傷病員仰卧,撤除枕頭,搶救者一手放在傷病員前額,向後向下按壓,使頭後仰,另一手托住傷病員頸部向上抬頸。 (3)仰頭拉頜法:搶救者在傷病員頭側,雙肘位於傷病員背部同一水平上,用雙手抓住傷病員兩側下頜角,向上牽拉,使下頜向前。同時,使頭部後仰,兩手拇指可將下唇下推,使口腔打開。頭部後仰的程度要求下頜角與耳垂連線和地面垂直。
『柒』 車禍頸部損傷意識障礙心肺復甦應採取哪種方法開放氣道
對於因外傷導致可疑有頸部損傷的傷患者,開放氣道時應使用抬下頜的手法。
仰頭抬頜法有頸部運動可導致繼發性損傷
對於開放氣道最常用的手法--仰頭抬頜法,由於其後仰頭部的動作可能會造成頸髓損傷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推薦使用的。
『捌』 搬運昏迷或有窒息危險的傷員時,應採用什麼方式
先開放氣道, 再採取去枕仰卧位,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以防窒息,氣道通暢是呼吸道通暢的前提!
因氣道通暢可解除因舌根後墜、嘔吐物及血塊導致的氣道阻塞。
可以採用手法開放氣道的方法。常用的手法開放氣道有三種:仰頭舉頦法,仰頭抬頸法和仰頭拉頜法。
手法開放氣道
1、適應症
適用於各種原因引起舌後墜而堵塞呼吸道的病人。
2、禁忌症
有可疑頸椎骨折的患者禁用仰頭舉頦法和仰頭抬頸法。
3、方法
首先,將病人置於合適的體位。正確的搶救體位是仰卧位,病人頭、頸、軀干平卧無扭曲,雙手放於軀干兩側。如病人摔倒時面部朝下,應小心轉動病人,並使病人全身各部成一個整體。
轉動時尤其要注意保護頸部,可以一手托住頸部,另一手扶著肩部,使病人平穩地轉動至仰卧位,以防止可能出現的頸椎損傷。
體位擺好後立即清除口咽腔分泌物。即可按照下列三種方法施行徒手開放氣道術,使頭極度後仰,對疑有頸椎骨折者,保持頭頸脊柱一直線,並使頭適度後仰張口。
(1)仰頭舉頦法:搶救者左手掌根放在傷病員前額處,用力下壓使頭部後仰,右手的食指與中指並攏放在傷病員下頦骨處,向上抬起下頦。操作時要注意手指不要壓迫病人頸前部頦下軟組織,以免壓迫氣管,不要使頸部過度伸展。
(2)仰頭抬頸法:傷病員仰卧,撤除枕頭,搶救者一手放在傷病員前額,向後向下按壓,使頭後仰,另一手托住傷病員頸部向上抬頸。
(3)仰頭拉頜法:搶救者在傷病員頭側,雙肘位於傷病員背部同一水平上,用雙手抓住傷病員兩側下頜角,向上牽拉,使下頜向前。同時,使頭部後仰,兩手拇指可將下唇下推,使口腔打開。頭部後仰的程度要求下頜角與耳垂連線和地面垂直。
(8)常用開放氣道方法包括擴展閱讀
⑴隱匿傷:墜落傷、車禍傷等鈍挫傷容易出現隱匿傷,病人表面「正常」,但很快出現問題,甚至危及生命,如肝、脾、腎破裂出血,心肌損傷、創傷性濕肺、血氣胸等。如有可疑,到醫院檢查、觀察。
⑵顱腦損傷:患者存在頜面損傷、顱底骨折、深昏迷、呼吸困難、口鼻出血或分泌物時,應及時控制氣道、插管。顱腔異物的外露部分不要撥除,要加以保護,用敷料包紮固定。
耳鼻流血不能填塞(因可能為腦脊液),而應及時擦去。抽搐者用安定肌注,昏迷者納洛酮靜滴,顱內高壓者用20%甘露醇250ml靜滴。
⑶燒傷:正燃燒時,勿呼喊、奔跑或赤手撲火,可卧地滾動。盡快將傷面浸入涼水中,但使用冰水不要超過10分鍾。剪掉燒毀或化學物浸濕衣服,立即用冷水沖洗30分鍾;
化學性腐蝕劑燒傷(包括咽、食道燒傷)可用弱酸或弱鹼中和,一時無合適葯液,可用清水稀釋,然後用牛奶或蛋清、植物油來保護粘膜創面;如有呼吸道燒傷,可表現為咳痰、呼吸困難,應早期大劑量用皮質激素,喉梗阻時,及時氣管切開。
生石灰燒傷應去掉顆粒後再沖冼。磷燒傷應將創面浸入水中或用濕紗布覆蓋。沖洗眼時,必須拉開眼臉,暴露上下穹隆。
⑷斷肢:不要急躁在將肢體從機器上撕下,也不能倒轉機器來移出肢體,應停電、拆開機器移出,使用冰袋等低溫保存(肢體和冰隔開以防凍傷)轉運。
⑸脊柱損傷:診斷:局部疼痛、畸形,相應肢體活動障礙或麻木,大小便失禁或陰莖搏起。
⑹體表損傷的處理:急救時應考慮對傷肢實施降溫處理。外行救助者對皮表創傷者推薦使用自來水沖洗傷口。皮膚或眼睛接觸腐蝕性毒物時,用大量清水沖洗是最基本和最適當的急救措施。
外行救援者對皮膚破損或損傷者使用抗生素葯膏,並使用三種以上抗生素葯膏要優於使用兩種或單一種抗生素軟膏。
⑺其它:
①開放性喉損傷時,為防止縱隔氣腫,應迅速閉合傷口,紗布填塞壓迫止血,喉或氣管應置入氣管套管或塑料管。
②口腔、頜面部損傷時,應清除口腔異物,解除舌後墜,頜骨移位致窒息者立即復位,昏迷或休克者可取俯卧位。
③大靜脈出血的主要危險是空氣栓塞,應暫用手或綳帶壓迫。
④開放性創傷應用敷料覆蓋。如腸管脫出,可用濕紗布或干凈的碗等覆蓋。
⑤蛇咬傷不要用嘴吸吮,可以用綳帶捆綁患肢(不要太緊)。
⑥銳器刺入不要撥出,應用敷料包紮固定,使銳器不移動(相對於身體)。
3.止血:
①指壓動脈止血法,壓迫顳淺動脈、面動脈、肱動脈、橈動脈、尺動脈、股動脈等出血的近心端。頸總動脈損傷可在鎖骨上方直接將它壓向頸椎橫突。
②加壓包紮止血法,最常用且可靠,即用紗布等覆蓋用力加壓包紮。
③止血帶法,使用橡皮條或布條緊纏肢體止血。注意事項:上臂扎在上1/3或下1/3處,下肢於股骨中下1/3交界處;包紮處應有襯墊;松緊以遠端摸不到脈搏為合適;每小時應放鬆1到2分鍾。
4.固定:
固定術是為防止骨折斷端的移動而損傷血管、神經、內臟而實施的。主要用於固定四肢、骨盆和脊柱。院前頭部或頸部受傷時,急救者不能確定頸椎是否受損時都推薦使用頸椎固定托;受到嚴重創傷或雖創傷較輕但有症狀的傷員行急救時也推薦固定頸椎。
固定材料多用夾板和三角巾,於緊急時可就地取材,用竹棒、木棍、樹枝等。固定的目的不是讓骨折復位,而是防止骨折斷端的移動,刺出傷口的骨折端不應該送回。固定要牢靠,松緊適度,皮膚和夾板之間要墊適量的軟物。
5.搬動和轉運 脊柱損傷搬運時,順應傷員脊柱軸線,使脊柱固定或減少彎曲,滾身移到硬擔架上,取仰卧位。或者2~3人協調一致,平起平放,慎勿彎曲,禁用摟抱或一人抬頭,一人抬足的方法。
頸椎患者:上頸托以防止頸椎繼發損傷,如果沒有頸托,要有專人托扶頭部,沿縱軸向上略加牽引,使頭、頸軀干一同滾動,嚴禁隨便強行搬動頭部,在背部墊上軟枕,使頸部略向後伸展,頭兩側各墊軟枕或折好的衣物。
胸椎腰椎患者:胸腰部應墊軟枕或折好的衣物以防止移位,避免繼發損傷。轉運途中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包括感覺、反射以及大小便情況等,尤其要注意呼吸頻率的改變。監護持續的心電監護和氧療,持續的擴容治療和升壓。昏迷、顱腦損傷的傷員應足朝前、頭朝後放置。
『玖』 心肺復甦開放氣道可以選用的方法
開放氣道一般就兩種方法,一種按額抬頜法,另一種抬下頜法。
通常操作使用的是第一種,一手以掌側置於患者額部向後向下壓,另一手以兩指抬起下頜,使患者頭部後仰以開放氣道。
抬下頜法一般是用在懷疑有頸部損傷的患者身上的,因為按額抬頜法會使頭部後仰,必然會有頸部的運動,對於有頸部損傷的患者而言可能導致二次傷害。
其操作為:雙手指放在病人下頜角,向上或向後方提起下頜,頭保持正中位。注意不能使頭後仰,不可左右扭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