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功能測試的常用方法有

功能測試的常用方法有

發布時間:2022-04-19 06:57:29

⑴ 軟體測試有哪些常用的測試方法

(1)黑盒測試(black-box testing):只關心輸入和輸出的結果
(2)白盒測試(white-box testing):去研究裡面的源代碼和程序結構
2、按是否運行程序分為:
(1)靜態測試(static testing):是指不實際運行被測軟體,而只是靜態地檢查程序代碼、界面或文檔可能存在的錯誤的過程。
靜態測試包括:
對於代碼測試,主要是測試代碼是否符合相應的標准和規范。
對於界面測試,主要測試軟體的實際界面與需求中的說明是否相符。
對於文檔測試,主要測試用戶手冊和需求說明是否真正符合用戶的實際需求。
(5)動態測試(dynamic testing),是指實際運行被測程序,輸入相應的測試數據,檢查輸出結果和預期結果是否相符的過程
3、按階段劃分:
(1)單元測試(unit testing),是指對軟體中的最小可測試單元進行檢查和驗證。
樁模塊(stud)是指模擬被測模塊所調用的模塊,驅動模塊(driver)是指模擬被測模塊的上級模塊,驅動模塊用來接收測試數據,啟動被測模塊並輸出結果。
(2)集成測試(integration testing),是單元測試的下一階段,是指將通過測試的單元模塊組裝成系統或子系統,再進行測試,重點測試不同模塊的介面部門。
集成測試就是用來檢查各個單元模塊結合到一起能否協同配合,正常運行。
(3)系統測試(system testing),指的是將整個軟體系統看做一個整體進行測試,包括對功能、性能,以及軟體所運行的軟硬體環境進行測試。
系統測試的主要依據是《系統需求規格說明書》文檔。
(4)驗收測試(acceptance testing),指的是在系統測試的後期,以用戶測試為主,或有測試人員等質量保障人員共同參與的測試,它也是軟體正式交給用戶使用的最後一道工序。
驗收測試又分為a測試和beta測試,其中a測試指的是由用戶、 測試人員、開發人員等共同參與的內部測試,而beta測試指的是內測後的公測,即完全交給最終用戶測試。
4、黑盒測試分為功能測試和性能測試:
1)功能測試(function testing),是黑盒測試的一方面,它檢查實際軟體的功能是否符合用戶的需求。
包括邏輯功能測試(logic function testing)
界面測試(UI testing)UI=User Interface
易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ing):是指從軟體使用的合理性和方便性等角度對軟體系統進行檢查,來發現軟體中不方便用戶使用的地方。
兼容性測試(compatibility testing):包括硬體兼容性測試和軟體兼容性測試
2)性能測試(performance testing)
軟體的性能主要有時間性能和空間性能兩種
時間性能:主要指軟體的一個具體事務的響應時間(respond time)。
空間性能:主要指軟體運行時所消耗的系統資源。
軟體性能測試分為:
一般性能測試:指的是讓被測系統在正常的軟硬體環境下運行,不向其施加任何壓力的性能測試。
穩定性測試也叫可靠性測試(reliability testing):是指連續運行被測系統檢查系統運行時的穩定程度。
負載測試(load testing):是指讓被測系統在其能忍受的壓力的極限范圍之內連續運行,來測試系統的穩定性。
壓力測試(stress testing):是指持續不斷的給被測系統增加壓力,直到將被測系統壓垮為止,用來測試系統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力。(Validate the system or software can allowed the biggest stress.)
5、其他測試類型:
回歸測試(regression testing)是指對軟體的新的版本測試時,重復執行上一個版本測試時的用例。(When a new build or release is deployed, repeat all the test cases which has executed in the last build or release.)
冒煙測試(smoke testing),是指在對一個新版本進行大規模的測試之前,先驗證一下軟體的基本功能是否實現,是否具備可測性。(validate the major function is deployed or not in software of system when a new build or release is implement.)
隨機測試(random testing),是指測試中所有的輸入數據都是隨機生成的,其目的是模擬用戶的真實操作,並發現一些邊緣性的錯誤。(means or all the test data is random, to validate the some edge bugs.)

⑵ 數據驅動測試的常用的功能測試方法

功能測試就是對產品的各功能進行驗證,根據功能測試用例,逐項測試,檢查產品是否達到用戶要求的功能。常用的測試方法如下:
⒈ 頁面鏈接檢查:每一個鏈接是否都有對應的頁面,並且頁面之間切換正確。
⒉ 相關性檢查:刪除/增加一項會不會對其他項產生影響,如果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是否都正確。
⒊ 檢查按鈕的功能是否正確:如update,cancel,delete,save等功能是否正確。
⒋ 字元串長度檢查: 輸入超出需求所說明的字元串長度的內容,看系統是否檢查字元串長度,會不會出錯.
⒌ 字元類型檢查: 在應該輸入指定類型的內容的地方輸入其他類型的內容(如在應該輸入整型的地方輸入其他字元類型),看系統是否檢查字元類型,會否報錯.
⒍ 標點符號檢查: 輸入內容包括各種標點符號,特別是空格,各種引號,回車鍵.看系統處理是否正確.
⒎ 中文字元處理: 在可以輸入中文的系統輸入中文,看會否出現亂碼或出錯.
⒏ 檢查帶出信息的完整性: 在查看信息和update信息時,查看所填寫的信息是不是全部帶出.,帶出信息和添加的是否一致
⒐ 信息重復: 在一些需要命名,且名字應該唯一的信息輸入重復的名字或ID,看系統有沒有處理,會否報錯,重名包括是否區分大小寫,以及在輸入內容的前後輸入空格,系統是否作出正確處理.
⒑ 檢查刪除功能:在一些可以一次刪除多個信息的地方,不選擇任何信息,按」delete」,看系統如何處理,會否出錯;然後選擇一個和多個信息,進行刪除,看是否正確處理.
⒒ 檢查添加和修改是否一致: 檢查添加和修改信息的要求是否一致,例如添加要求必填的項,修改也應該必填;添加規定為整型的項,修改也必須為整型.
⒓ 檢查修改重名:修改時把不能重名的項改為已存在的內容,看會否處理,報錯.同時,也要注意,會不會報和自己重名的錯.
⒔ 重復提交表單:一條已經成功提交的紀錄,back後再提交,看看系統是否做了處理。
⒕ 檢查多次使用back鍵的情況: 在有back的地方,back,回到原來頁面,再back,重復多次,看會否出錯.
⒖ search檢查: 在有search功能的地方輸入系統存在和不存在的內容,看search結果是否正確.如果可以輸入多個search條件,可以同時添加合理和不合理的條件,看系統處理是否正確.
⒗ 輸入信息位置: 注意在游標停留的地方輸入信息時,游標和所輸入的信息會否跳到別的地方.
⒘ 上傳下載文件檢查:上傳下載文件的功能是否實現,上傳文件是否能打開。對上傳文件的格式有何規定,系統是否有解釋信息,並檢查系統是否能夠做到。
⒙ 必填項檢查:應該填寫的項沒有填寫時系統是否都做了處理,對必填項是否有提示信息,如在必填項前加*
⒚ 快捷鍵檢查:是否支持常用快捷鍵,如Ctrl+C Ctrl+V Backspace等,對一些不允許輸入信息的欄位,如選人,選日期對快捷方式是否也做了限制。
⒛ 回車鍵檢查: 在輸入結束後直接按回車鍵,看系統處理如何,會否報錯.

⑶ 功能測試常用方法都有哪些

一,頁面鏈接檢查;二,相關性檢查;三,檢查按鈕的功能是否正確;四,字元串長度檢查;五,字元類型檢查;六,標點符號檢查;七,中文字元的處理;八,檢查帶出信息的完整性;九,信息重復;十,檢查刪除功能;十一,檢查添加和修改是否一致;十二,檢查修改重名;十三,檢查多次使用back鍵的情況;十四,搜索功能檢查;十五,輸入信息位置;十六,上傳下載文件檢查;十七,必填項檢查;十八,快捷鍵檢查;十九,回車鍵檢查。

⑷ 常用的性能測試方法有哪些

1)黑盒測試(black-box testing):只關心輸入和輸出的結果
(2)白盒測試(white-box testing):去研究裡面的源代碼和程序結構
2、按是否運行程序分為:
(1)靜態測試(static testing):是指不實際運行被測軟體,而只是靜態地檢查程序代碼、界面或文檔可能存在的錯誤的過程。
靜態測試包括:
對於代碼測試,主要是測試代碼是否符合相應的標准和規范。
對於界面測試,主要測試軟體的實際界面與需求中的說明是否相符。
對於文檔測試,主要測試用戶手冊和需求說明是否真正符合用戶的實際需求。
(5)動態測試(dynamic testing),是指實際運行被測程序,輸入相應的測試數據,檢查輸出結果和預期結果是否相符的過程
3、按階段劃分:
(1)單元測試(unit testing),是指對軟體中的最小可測試單元進行檢查和驗證。
樁模塊(stud)是指模擬被測模塊所調用的模塊,驅動模塊(driver)是指模擬被測模塊的上級模塊,驅動模塊用來接收測試數據,啟動被測模塊並輸出結果。
(2)集成測試(integration testing),是單元測試的下一階段,是指將通過測試的單元模塊組裝成系統或子系統,再進行測試,重點測試不同模塊的介面部門。
集成測試就是用來檢查各個單元模塊結合到一起能否協同配合,正常運行。
(3)系統測試(system testing),指的是將整個軟體系統看做一個整體進行測試,包括對功能、性能,以及軟體所運行的軟硬體環境進行測試。
系統測試的主要依據是《系統需求規格說明書》文檔。
(4)驗收測試(acceptance testing),指的是在系統測試的後期,以用戶測試為主,或有測試人員等質量保障人員共同參與的測試,它也是軟體正式交給用戶使用的最後一道工序。
驗收測試又分為a測試和beta測試,其中a測試指的是由用戶、 測試人員、開發人員等共同參與的內部測試,而beta測試指的是內測後的公測,即完全交給最終用戶測試。
4、黑盒測試分為功能測試和性能測試:
1)功能測試(function testing),是黑盒測試的一方面,它檢查實際軟體的功能是否符合用戶的需求。
包括邏輯功能測試
界面測試
易用性測試:是指從軟體使用的合理性和方便性等角度對軟體系統進行檢查,來發現軟體中不方便用戶使用的地方。
兼容性測試:包括硬體兼容性測試和軟體兼容性測試
2)性能測試
軟體的性能主要有時間性能和空間性能兩種
時間性能:主要指軟體的一個具體事務的響應時間。
空間性能:主要指軟體運行時所消耗的系統資源。
軟體性能測試分為:
一般性能測試:指的是讓被測系統在正常的軟硬體環境下運行,不向其施加任何壓力的性能測試。
穩定性測試也叫可靠性測試:是指連續運行被測系統檢查系統運行時的穩定程度。
負載測試:是指讓被測系統在其能忍受的壓力的極限范圍之內連續運行,來測試系統的穩定性。
壓力測試:是指持續不斷的給被測系統增加壓力,直到將被測系統壓垮為止,用來測試系統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力。
5、其他測試類型:
回歸測試是指對軟體的新的版本測試時,重復執行上一個版本測試時的用例。
冒煙測試,是指在對一個新版本進行大規模的測試之前,先驗證一下軟體的基本功能是否實現,是否具備可測性。
隨機測試,是指測試中所有的輸入數據都是隨機生成的,其目的是模擬用戶的真實操作,並發現一些邊緣性的錯誤。

⑸ 軟體測試的方法一共有幾種

1、從是否關心內部結構來看

(1)白盒測試:又稱為結構測試或邏輯驅動測試,是一種按照程序內部邏輯結構和編碼結構,設計測試數據並完成測試的一種測試方法。

(2)黑盒測試:又稱為數據驅動測試,把測試對象當做看不見的黑盒,在完全不考慮程序內部結構和處理過程的情況下,測試者僅依據程序功能的需求規范考慮,確定測試用例和推斷測試結果的正確性,它是站在使用軟體或程序的角度,從輸入數據與輸出數據的對應關系出發進行的測試。

(3)灰盒測試:是一種綜合測試法,它將「黑盒」測試與「白盒」測試結合在一起,是基於程序運行時的外部表現又結合內部邏輯結構來設計用例,執行程序並採集路徑執行信息和外部用戶介面結果的測試技術。

2、從是否執行代碼看

(1)靜態測試:指不運行被測程序本身,僅通過分析或檢查源程序的語法、結構、過程、介面等來檢查程序的正確性。

(2)動態測試:是指通過運行被測程序,檢查運行結果與預期結果的差異,並分析運行效率、正確性和健壯性等性能指標。

3、從開發過程級別看

(1)單元測試:又稱模塊測試,是針對軟體設計的最小單位----程序模塊或功能模塊,進行正確性檢驗的測試工作。其目的在於檢驗程序各模塊是否存在各種差錯,是否能正確地實現了其功能,滿足其性能和介面要求。

(2)集成測試:又叫組裝測試或聯合,是單元測試的多級擴展,是在單元測試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有序測試。旨在檢驗軟體單元之間的介面關系,以期望通過測試發現各軟體單元介面之間存在的問題,最終把經過測試的單元組成符合設計要求的軟體。

(3)系統測試:是為判斷系統是否符合要求而對集成的軟、硬體系統進行的測試活動、它是將已經集成好的軟體系統,作為基於整個計算機系統的一個元素,與計算機硬體、外設、某些支持軟體、人員、數據等其他系統元素結合在一起,在實際運行環境下,對計算機系統進行一系列的組裝測試和確認測試。

在系統測試中,對於具體的測試類型有:

(1)功能測試:對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中的功能需求逐項進行的測試,以驗證功能是否滿足要求。

(2)性能測試:對軟體需求規格說明書的功能需求逐項進行的測試,以驗證功能是否滿足要求。

(3)介面測試:對軟體需求規格說明中的介面需求逐項進行的測試。

(4)人機交互界面測試:對所有人機交互界面提供的操作和顯示界面進行的測試,以檢驗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

(5)強度測試:強制軟體運行在異常乃至發生故障的情況下(設計的極限狀態到超出極限),驗證軟體可以運行到何種程序的測試。

(6)餘量測試:對軟體是否達到規格說明中要求的餘量的測試。

(7)安全性測試:檢驗軟體中已存在的安全性、安全保密性措施是否有效的測試,

(8)可靠性測試:在真實的或模擬的環境中,為做出軟體可靠性估計而對軟體進行的功能(其輸入覆蓋和環境覆蓋一般大於普通的功能測試)

(9)恢復性測試:對有恢復或重置功能的軟體的每一類導致恢復或重置的情況,逐一進行的測試。

(10)邊界測試:對軟體處在邊界或端點情況下運行狀態的測試。

(11)數據處理測試:對完成專門數據處理功能所進行的測試。

(12)安裝性測試:對安裝過程是否符合安裝規程的測試,以發現安裝過程中的錯誤。

(13)容量測試:檢驗軟體的能力最高能達到什麼程度的測試。

(14)互操作性測試:為驗證不同軟體之間的互操作能力而進行的測試。

(15)敏感性測試:為發現在有效輸入類中可能引起某種不穩定性或不正常處理的某些數據的組合而進行的測試。

(16)標准符合性測試:驗證軟體與相關國家標准或規范(如軍用標准、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及國際標准)一致性的測試。

(17)兼容性測試:驗證軟體在規定條件下與若干個實體共同使用或實現數據格式轉換時能滿足有關要求能力的測試。

(18)中文本地化測試:驗證軟體在不降低原有能力的條件下,處理中文能力的測試。

4、從執行過程是否需要人工干預來看

(1)手工測試:就是測試人員按照事先為覆蓋被測軟體需求而編寫的測試用例,根據測試大綱中所描述的測試步驟和方法,手工地一個一個地輸 入執行,包括與被測軟體進行交互(如輸入測試數據、記錄測試結果等),然後觀察測試結果,看被測程序是否存在問題,或在執行過程中是否會有一場發生,屬於比較原始但是必須執行的一個步驟。

(2)自動化測試:實際上是將大量的重復性的測試工作交給計算機去完成,通常是使用自動化測試工具來模擬手動測試步驟,執行用某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寫的過程(全自動測試就是指在自動測試過程中,不需要人工干預,由程序自動完成測試的全過程;半自動測試就是指在自動測試過程中,需要手動輸入測試用例或選擇測試路徑,再由自動測試程序按照人工指定的要求完成自動測試)

5、從測試實施組織看

(1)開發測試:開發人員進行的測試

(2)用戶測試:用戶方進行的測試

(3)第三方測試:有別於開發人員或用戶進行的測試,由專業的第三方承擔的測試,目的是為了保證測試工作的客觀性

6、從測試所處的環境看

(1)阿爾法測試:是由一個用戶在開發環境下進行的測試,也可以是公司內部的用戶在模擬實際操作環境下進行的測試

(2)貝塔測試:是用戶公司組織各方面的典型終端用戶在日常工作中實際使用貝塔版本,並要求用戶報告

(5)功能測試的常用方法有擴展閱讀

軟體測試的內容:

1 得到需求、功能設計、內部設計說書和其他必要的文檔

2 得到預算和進度要求

3 確定與項目有關的人員和他們的責任、對報告的要求、所需的標准和過程 ( 例如發行過程、變更過程、等等 )

4 確定應用軟體的高風險范圍,建立優先順序、確定測試所涉及的范圍和限制

5 確定測試的步驟和方法 ── 部件、集成、功能、系統、負載、可用性等各種測試

6 確定對測試環境的要求 ( 硬體、軟體、通信等 )

7 確定所需的測試用具 (testware) ,包括記錄 / 回放工具、覆蓋分析、測試跟蹤、問題 / 錯誤跟蹤、等等

8 確定對測試的輸入數據的要求

9 分配任務和任務負責人,以及所需的勞動力

10 設立大致的時間表、期限、和里程碑

11 確定輸入環境的類別、邊界值分析、錯誤類別

12 准備測試計劃文件和對計劃進行必要的回顧

13 准備白盒測試案例

14 對測試案例進行必要的回顧 / 調查 / 計劃

15 准備測試環境和測試用具,得到必需的用戶手冊 / 參考文件 / 結構指南 / 安裝指南,建立測試跟蹤過程,建立日誌和檔案、建立或得到測試輸入數據

16 得到並安裝軟體版本

17 進行測試

18 評估和報告結果

19 跟蹤問題 / 錯誤,並解決它

20 如果有必要,重新進行測試

21 在整個生命周期里維護和修改測試計劃、測試案例、測試環境、和測試用具

⑹ 簡要回答系統測試的兩種常用方法

系統測試的方法:1 黑盒法。又稱功能測試,它是將軟體看做黑盒子,在完全不考慮程序的內部結構和特徵的情況下,測試軟體的內部特徵。從程序的輸入和輸出特徵上測試其是否滿足設定的功能。2 白盒法。又稱結構測試,它是將軟體看成一個透明的白盒子,按照程序的內部結構和處理邏輯來設計測試用例,對軟體的邏輯路徑及過程進行測試,檢查它與設計是否符合。

⑺ 測試方法有哪些

測試方法有很多,主要分為:
功能測試;不接觸代碼進行測試
自動化測試:使用自動化測試工具在功能比較穩定之後,進行錄制或者編寫腳本進行的測試
性能測試:使用性能測試工具,針對一些指標,比如:響應時間,並發量,成功率,tps等選取典型交易進行測試
介面測試;在沒有開發出界面之前,先對整個系統的介面進行測試。保證介面無問題,然後在開發出界面的時候,一般介面傳輸數據上,不會出現什麼大的問題了
其他的一些名詞就不講了,什麼黑盒、白盒、灰盒、兼容、安裝卸載、、、

⑻ β測試的常用的功能測試方法

功能測試就是對產品的各功能進行驗證,根據功能測試用例,逐項測試,檢查產品是否達到用戶要求的功能。常用的測試方法如下:
1. 頁面鏈接檢查:每一個鏈接是否都有對應的頁面,並且頁面之間切換正確。
2. 相關性檢查:刪除/增加一項會不會對其他項產生影響,如果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是否都正確。
3. 檢查按鈕的功能是否正確:如update,cancel,delete,save等功能是否正確。
4. 字元串長度檢查: 輸入超出需求所說明的字元串長度的內容,看系統是否檢查字元串長度,會不會出錯.
5. 字元類型檢查: 在應該輸入指定類型的內容的地方輸入其他類型的內容(如在應該輸入整型的地方輸入其他字元類型),看系統是否檢查字元類型,會否報錯.
6. 標點符號檢查: 輸入內容包括各種標點符號,特別是空格,各種引號,回車鍵.看系統處理是否正確.
7. 中文字元處理: 在可以輸入中文的系統輸入中文,看會否出現亂碼或出錯.
8. 檢查帶出信息的完整性: 在查看信息和update信息時,查看所填寫的信息是不是全部帶出.,帶出信息和添加的是否一致
9. 信息重復: 在一些需要命名,且名字應該唯一的信息輸入重復的名字或ID,看系統有沒有處理,會否報錯,重名包括是否區分大小寫,以及在輸入內容的前後輸入空格,系統是否作出正確處理.
10. 檢查刪除功能:在一些可以一次刪除多個信息的地方,不選擇任何信息,按」delete」,看系統如何處理,會否出錯;然後選擇一個和多個信息,進行刪除,看是否正確處理.
11. 檢查添加和修改是否一致: 檢查添加和修改信息的要求是否一致,例如添加要求必填的項,修改也應該必填;添加規定為整型的項,修改也必須為整型.
12. 檢查修改重名:修改時把不能重名的項改為已存在的內容,看會否處理,報錯.同時,也要注意,會不會報和自己重名的錯.
13. 重復提交表單:一條已經成功提交的紀錄,back後再提交,看看系統是否做了處理。
14. 檢查多次使用back鍵的情況: 在有back的地方,back,回到原來頁面,再back,重復多次,看會否出錯.
15. search檢查: 在有search功能的地方輸入系統存在和不存在的內容,看search結果是否正確.如果可以輸入多個search條件,可以同時添加合理和不合理的條件,看系統處理是否正確.
16. 輸入信息位置: 注意在游標停留的地方輸入信息時,游標和所輸入的信息會否跳到別的地方.
17. 上傳下載文件檢查:上傳下載文件的功能是否實現,上傳文件是否能打開。對上傳文件的格式有何規定,系統是否有解釋信息,並檢查系統是否能夠做到。
18. 必填項檢查:應該填寫的項沒有填寫時系統是否都做了處理,對必填項是否有提示信息,如在必填項前加*
19. 快捷鍵檢查:是否支持常用快捷鍵,如Ctrl+C Ctrl+V Backspace等,對一些不允許輸入信息的欄位,如選人,選日期對快捷方式是否也做了限制。
20. 回車鍵檢查: 在輸入結束後直接按回車鍵,看系統處理如何,會否報錯.

⑼ 簡述T細胞功能測定的常用方法

免疫學檢測方法可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測定。1.體液免疫測定主要利用抗原與相應抗體在體外發生特異性結合,並在一些輔助因子參與下出現反應,從而用已知抗原或抗體來測知未知抗體或抗原。此外,尚包括檢測體液中的各種可溶性免疫分子,如補體、免疫球蛋白、循環復合物、溶菌酶等。2.細胞免疫測定法是根據各種免疫細胞(T細胞、B細胞、K細胞、NK細胞及巨噬細胞等)表面所具有的獨特標志和產生的細胞因子等,測定各種免疫細胞及其亞群的數量和功能,以幫助了解機體的細胞免疫水平。體液免疫檢測法1.凝集反應。顆粒性抗原(細菌或紅細胞等)與相應抗體特異性結合,在電解質參與下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物,稱之為凝集反應。1)直接凝集反應。顆粒性抗原與相應抗體直接結合所產生的凝集現象,前者多為細胞表面的結構成分,如細菌或紅細胞的表面結構抗原。⑴玻片法:多用於抗原的定性檢測。⑵試管法:多用於抗體的定量檢測。2)間接凝集反應。將可溶性抗原吸附於載體顆粒(如乳膠顆粒、紅細胞等)的表面,稱之為致敏顆粒。當致敏顆粒與相應抗體結合,即可出現凝集現象。這個反應常用於測定細菌性抗體、病毒性抗體、鉤端螺旋體和梅毒螺旋體抗體及某些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抗腎抗體、抗甲狀腺抗體等)。根據凝集反應的原理,還有間接凝集抑制試驗、反向間接凝集試驗、協同凝集試驗等。2.沉澱反應。可溶性抗原(外毒素、血清、細菌培養的濾液、組織浸出液等)與相應抗體特異性結合,在電解質參與下,形成沉澱物,稱為沉澱反應。沉澱反應的抗原多為多糖、類脂、蛋白質等。1)單向擴散試驗。這是一種抗原定量試驗,是可溶性抗原在含抗體的瓊脂介質中擴散的沉澱反應。此法常用於檢測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補體各成分的含量。2)雙向擴散試驗。這是可溶性抗原與抗體在瓊脂介質中相互擴散的沉澱反應。本法常用於定性試驗,如檢測血清免疫球蛋白、甲胎蛋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等。單克隆抗體技術3)對流免疫電泳。對流電泳是一敏感快速的檢測方法,即在電場作用下的雙向免疫擴散。此法常用於檢測血清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與甲胎蛋白等。3.中和試驗。特異性抗體可抑制相應抗原物質的活性,抗體使相應抗原的毒性或傳染性消失的反應為中和試驗。例如抗毒素中和外毒素的毒性,病毒的中和抗體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等。診斷風濕熱的抗鏈球菌溶血毒素「O」試驗也為一種中和試驗。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能產生一種溶解人、兔紅細胞的溶血毒素「O」,該毒素的溶血毒性可被抗溶血毒素「O」抗體所中和而不出現溶血。試驗時將病人血清與溶血毒素「O」混合,作用一段時間後加入人紅細胞,紅細胞不被溶解為陽性反應,表示病人血清中存在抗溶血毒素「O」抗體。血清抗體效價達400單位以上時提示患者曾感染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有助於風濕熱的診斷。4.免疫熒光法(熒光抗體法)。是應用熒光素染料(如異硫氰酸熒光黃等)來標記抗體,但不影響其活性,此種抗體稱熒光抗體。用已知種類的熒光抗體浸染待檢的含有抗原的細胞或組織切片,如有相應抗原存在,則抗原即與此種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形成復合物而粘著在細胞上,不易洗脫,在熒光顯微鏡下成為發出熒光的可見物,可達到診斷或定位的目的。包括直接法和間接法。5.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本法的原理是利用酶(常用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抗原或抗體,以測定被檢標本中有無相應的抗原或抗體。有間接法、雙抗體法、競爭法三種。6.溶血空斑試驗。7.免疫印跡技術。免疫印跡或免疫轉印技術(immunoblotting或Westernblot)是在Southern(1975)抗體抗原反應創建的DNA印跡術(Southernblotting)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免疫生化技術。細胞免疫檢測法近代免疫學廣泛採用了細胞生物學、免疫血清學、免疫標記、免疫組化等多方面技術,不斷發展和完善了一系列細胞免疫檢測技術,用於檢測各類免疫細胞的表面標志(包括抗原及受體)、細胞的活化、增殖、吞噬、殺傷功能、各種細胞因子的活性或含量等方面。這些技術為深入研究和認識機體免疫系統的生理、病理改變,闡明某些疾病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診治提供了有用的手段。隨著細胞免疫學的迅猛發展,時有新的細胞免疫檢測技術出現。二十一世紀初期,新發展的項目集中在對有關細胞因子以及細胞受體方面的檢測。1.淋巴細胞轉化試驗。人類淋巴細胞在體外與特異性抗原(如結核菌素)或非特異性有絲分裂原(如植物血凝素,PHA)等一起孵育,T細胞即被激活而向淋巴母細胞轉化。T細胞轉化過程可伴隨有DNA、RNA、蛋白質的合成增加,最後導致細胞分裂。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計數轉化後的淋巴母細胞數,也可用氚標記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摻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細胞,用液閃測定儀來確定摻入量以確定淋巴細胞轉化率。2000年開始出現一種不用同位素,又可用儀器測量的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的檢查法,稱為MTT檢測法。MTT是一種甲氮唑鹽,它是細胞線粒體脫氫酶的底物,細胞內的酶可將MTT分解產生藍黑色成分。該產物的多少與活細胞數成正比,結果可用酶標儀(595nm)測量光密度,作為MTT法的指標。2.E-花環法。人類T細胞表面有羊細胞受體(CD2)能與羊紅細胞結合形成玫瑰花樣結構。即將分離液分離出的外周的單個核細胞懸液與羊紅細胞在體外混合,經37℃培養5~10分鍾後放4℃過夜,取細胞懸液計數,外周血淋巴細胞中約70%~80%淋巴細胞結成花環即為T細胞,此法可用來分離T細胞。3.T細胞亞群檢測。4.細胞毒試驗。Tc細胞、NK細胞、LAK細胞、TIL細胞等對其靶細胞有直接的細胞毒(殺傷)作用。抗體制備常用的檢測方法是51Cr(鉻)釋放法,將51Cr-Na2CrO4鹽水溶液與靶細胞(不同的細胞需不同的靶細胞,如NK細胞的靶細胞為K562),於37℃培養1小時左右,51Cr即進入靶細胞,與胞漿結合,洗去游離的51Cr後,即可得到51Cr標記的靶細胞,將待測細胞毒的細胞與51Cr標記的靶細胞混合(比例約為50:1或100:1),靶細胞殺傷越多,釋放到上清液中的游離51Cr就越多,且不能再被其他細胞吸收,用γ射線測量儀檢測上清液中的cpm值,可計算出待檢細胞殺傷活性高低。細胞毒的檢測對腫瘤免疫有較大價值。5.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測定。將中葯(10%斑蝥)乙醇浸出液浸漬的濾紙(1cm2大小)置於受試者前臂屈側皮膚上,4~5小時後取下濾紙。48小時內皮膚局部可水泡,內含巨噬細胞。取水泡液0.5ml加雞紅細胞懸液0.01ml,37℃經30分鍾後作塗片、染色與鏡檢,計算吞噬百分率及每個巨噬細胞吞噬雞紅細胞的平均數。本試驗有助於腫瘤病情及療效的觀察。6.移動抑制試驗。致敏淋巴細胞與其特異性抗原再次接觸時,可以產生移動抑制因子(MIF)。這種因子可以抑制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移動,使之定位於局部而增強其免疫作用。本試驗用來觀察受檢者淋巴細胞在體外受特異性抗原刺激後,有無MIF產生,以測定機體對某種抗原的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的功能。7.時間分辨熒光測量技術。時間分辨熒光測量技術(time-resolvedfluorometry,TrF)是一項新型的超微量非放射性分析技術。該技術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與放射性核素測量技術相仿,但無放射測量的弊端,故問世雖短,進展卻極為迅速,有取代放射測量之勢。8.細胞因子檢測技術。細胞因子的檢測,2005年起在中醫臨床及實驗室中已廣泛應用。9.細胞受體的檢測。受體是細胞表面標志之一,通過對受體的檢測,可以了解細胞的功能,並為某些疾病的發病機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⑽ 在軟體測試技術中,功能測試選用什麼方法

功能測試的常用方法

(1)
頁面鏈接檢查,每一個鏈接是否有對應的界面

(2)
相關性檢查,刪除
/
增加一項會不會對其他項產生影響,如果產生影響,是否正確

(3)
檢查按鈕功能是否正確

(4)
字元串長度檢查,
輸入超出需求所說明的字元串長度的內容,
看系統是否檢查,
會不會
出錯。

(5)
字元類型檢查

(6)
標點符號檢查

(7)
中文字元處理,亂碼或出錯

(8)
檢查帶出信息的完整性,
在查看信息和
update
信息時
,
查看所填寫的信息是不是全部帶

,
帶出信息和添加的是否一致。

(9)
信息重復,在一些需要命名,且名字唯一的信息輸入重復的名字或
ID
,看系統有沒有
處理,重名包括是否區分大小寫,以及在輸入內容的前後輸入空格,看系統是否處理。

(10)
檢查刪除功能,在一些可刪除多個的地方,不選任何內容按刪除按鈕看系統如何處理

(11)
選擇一個或多個時又如何處理

(12)
檢查添加修改是否一致,
檢查添加和修改信息的要求是否一致
,
例如添加要求必填的項
,
修改也應該必填
;
添加規定為整型的項
,
修改也必須為整型
.
(13)
檢查修改重名,修改時把不能重名的項改為已存在的內容,看會否處理,報錯,同時
看會否報和自己重名的錯。

(14)
重復提交表單,一條已成功提交的記錄,
back
後在提交,看系統是否進行處理。

(15)
檢查多次處理
back
鍵的情況

(16)Search
檢查
:
在有
search
功能的地方輸入系統存在和不存在的內容,
看結果是否正確;

(17)
如果可以輸入多個
search
條件,
同時可以添加合理和不合理的條件,
看系統是否處理
正確。

(18)
輸入信息的位置,輸入信息時,游標的位置

(19)
上傳和下載文件的檢查,上傳下載的功能是否實現,上傳文件是否能打開,上傳文件
的格式規定,系統是否有解釋信息。

(20)
必填項檢查,必填項是否有提示信息

(21)
快捷鍵檢查,是否支持常用快捷鍵檢查

(22)
回車鍵檢查,在輸入結束後直接按回車鍵,看系統處理如何,會否報錯。

閱讀全文

與功能測試的常用方法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奶奶教裁剪方法簡單好用 瀏覽:446
老人機簡訊中心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2
化肥中氮的含量檢測方法視頻 瀏覽:74
照片如何加水印方法 瀏覽:534
有點打呼嚕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404
如何賞析詩句方法公式 瀏覽:723
快速融化冰塊的方法 瀏覽:129
手臂痛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483
days360函數的使用方法 瀏覽:631
治療濕尤有效方法 瀏覽:911
小米的快捷鍵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71
用底線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瀏覽:280
檢測方法elisa法 瀏覽:194
遠離口臭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686
中葯及其制劑常用的純化方法 瀏覽:153
充電機使用方法步驟12V 瀏覽:1003
正確懷孕的方法 瀏覽:52
iphone6跳屏解決方法 瀏覽:897
怎麼鑒定玉的真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2
椰子鞋帶交叉方法視頻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