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建築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採取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之一是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同時增加美感,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的效果。以後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
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築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風格。
北方的建築很善於運用色彩的對比與調和,往往具有鮮明活潑的特點。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可以經常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的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築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色彩就使建築物變得活潑,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建築,紅色的門窗,藍綠色的房檐,再配以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劇舞台上的戲裝,華麗而生動。而它們的下面又往往襯以一層乃至好幾層雪白的漢白玉台基和欄桿,秋冬之際,在華北平原萬里無雲的蔚藍天空下,這樣的色彩效果顯得無比動人。同樣,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築的色彩一方面為封建社會的建築等級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方終年青綠、四季花開,為了使建築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較淡雅,多用白牆、灰瓦和栗、墨綠等色的樑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這種色調在比較炎熱的南方的夏天裡使人產生一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令人煩躁。
當然,我國古建築的色彩的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格調外,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
B. 中國古代建築常用哪一種方法增加美感
一般就是雕刻,造型,古代建築的木工要求都是很高的,都是手工操作。優質的建築和古建築我一般看建材U選。
C. 談一談你對中國古代建築設計美學思想的看法500字以上
古代建築美學中房子是自然景物的一部分,多了可以住人這個功能而已。古代人這個思想決定建築美得很多東西,材料選擇,布局等
D. 從美學的角度出發,建築藝術具有哪四個基本特徵
為三個特徵:建築的雙重性、建築藝術的表現性、建築藝術的社會性。
建築為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產物,其它藝術形式,美的追求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築卻必須和實用聯系在一起。運用了空間、形、線、色彩、質感、光影等表現手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建築形象,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建築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其藝術表現力與人類文化有著深刻的對應關系。不同文化圈的人群會有不同的建築觀念,不同的建築藝術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階級,不同時代,建築藝術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內涵。
(4)古代建築常用哪一方法增加美感擴展閱讀:
建築藝術的相關要求:
1、外部空間既完整統一又相互聯系,從而構成完整體系: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相互交織穿插,和諧共處於一體。
2、一系列不同的建築、空間、順序的出現,使人的情緒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獲得整體的享受。建築群體的藝術感染力,比起某一個單獨的建築單體來得更加強烈、更加深刻。
3、任何建築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都處於一定的客觀環境之中。建築藝術是環境藝術的主體,是環境藝術的主要載體的體現者。建築環境是一個融時間、空間、自然、人文、建築和相關門類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系統工程。
E. 中國古代建築看著有哪些美感100字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中國古代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從構造的角度,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歸納為7項:①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以此為骨架,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築風格。②保持構架制原則。以立柱和縱橫梁枋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梁架,使建築物上部荷載經由梁架、立柱傳遞至基礎。牆壁只起圍護、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載。③創造斗栱結構形式。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疊而成的向外挑懸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橫梁間的過渡構件,還逐漸發展成為上下層柱網之間或柱網與屋頂梁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構造的巧妙形式。④實行單體建築標准化。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單體建築結合配置成組群。無論單體建築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階基、屋身、屋頂3部分組成:下面是由磚石砌築的階基,承托著整座房屋;立在階基上的是屋身,由木製柱額作骨架,其間安裝門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結構屋架造成的屋頂,屋面做成柔和雅緻的曲線,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蓋著青灰瓦或琉璃瓦。單體建築的平面通常都是長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況下,也採取方形、八角形、圓形等;而園林中觀賞用的建築,則可以採取扇形、字形、套環形等平面。屋頂有廡殿頂、歇山頂、卷棚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形式,每種形式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進而又可組合成更多的形式。⑤重視建築組群平面布局。其原則是內向含蓄,多層次,力求均衡對稱。除特定的建築物如城樓、鍾鼓樓等外,單體建築很少露出全部輪廓。每一個建築組群少則有一個庭院,多則有幾個或幾十個庭院,組合多樣,層次豐富,彌補了單體建築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對稱的原則,房屋在四周,中心為庭院。組合形式均根據中軸線發展。唯有園林的平面布局,採用自由變化的原則。⑥靈活安排空間布局。室內間隔採用槅扇、門、罩、屏等便於安裝、拆卸的活動構築物,能任意劃分,隨時改變。庭院是與室內空間相互為用的統一體,又為建築創造小自然環境准備條件,可栽培樹木花卉,可疊山辟池,可搭涼棚花架,有的還建有走廊,作為室內和室外空間過渡,以增添生活情趣。⑦運用色彩裝飾手段。木結構建築的樑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發展成中國特有的建築油飾、彩畫。常用青、綠、朱等礦物顏料繪成色彩絢麗的圖案,增加建築物的美感。以木材構成的裝修構件,加上著色的浮雕裝飾的平棊貼花和用木條拼鑲成各種菱花格子,是實用兼裝飾的傑作。北魏以後出現的五彩繽紛的琉璃屋頂、牌坊、照壁等,使建築燦爛多彩、晶瑩輝煌。
F. 如何在現代建築中,表現古代建築帶給現代人的美感
西方古代建築是以神廟和教堂為主,宗教引導著世俗;中國古代建築則以家居和皇宮為主,世俗改變著宗教。這種建築功用上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各自對建築材料的選擇。在西方,石制建築有利於高聳而不利用採光的特點剛好可以滿足宗教建築神秘、幽暗,而又指向上蒼的要求;石制建築不利於建造而有利於保存的特點又剛好可以滿足宗教建築不求急用、唯求永恆的理念。在中國,木製建築不利於高聳而有利用採光的特點剛好可以滿足世俗建築寬敞、明亮,而又安居大地的要求;木製建築有利於建造而不利於保存的特點又剛好可以滿足世俗建築不求永恆、唯願速成的需要。進入現代社會以來,隨著西方「宗教文化」與中國「宗法文化」的相繼衰落,使得東西方建築的主要目的不再是體現人與神之間的宗教關系,也不再是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而只是服務於人類自身的生產與生活需要。與此同時,作為一種新的建築材料,鋼筋混凝土以其不僅密度較高而且跨度較大,不僅施工周期短而且使用壽命長的綜合優勢,同時取代了東方的木頭與西方的石頭。這樣一來,東西方建築原來因功用與材料的不同而導致的造型上的差別漸漸減少。面對著現代建築因工具理性和經濟效益引導下的趨同性發展,一種新的、融會古今、雜糅東西的後現代主義建築正在涌現。
G. 古代建築用什麼方法增加美感
中國建築的美學意蘊除了呈現在它的結構方面,最主要的還有屋頂、色彩、和勻稱的平面布置。
和西方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大教堂內部空間的高廣相比,中國古代建築的「間」的審美屬性偏於小巧而少雄渾之氣 ,一定程度上切合古人偏於寧靜獨處的內心要求。同時這種間的狹小,有時又顯得礙手礙腳、過於擁擠,便有群體組合的出現。群體組合,主要表現為平面上間與間的連續組合,經向高空發展的間與間的上下結合,這種組合方式,在實用意義上擴大了建築實用空間,並且極大地加強了整個建築群的穩固程度;在審美上,卻創造了獨具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築群體形象的美 。這種建築群體常給人以愉悅的美感,這種美感是屬於優美范疇的 。因以土木為材,質感偏於「熟軟」,而少生硬,性格溫和柔麗 ,而少陽剛之氣,這一點在民居上表現得尤其明顯。與歐洲古典的石料建築相比,即使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也還是富於東方特有的美的「土氣」。建築群體組合林林總總,氣度不凡,井然有序,象徵古代中國有條不紊的人間秩序,空間序列少有西方古典宗教建築那樣向高空發展的,因而整個建築形象親切近人,輕盈平易,富於詩意的洋溢而不給人以突兀、驚奇的痛感。
中國建築的屋頂,其基本造型在於曲線形,無論品位最高的垂脊四面坡的廡殿頂 (宋時稱四阿頂),還是歇山頂、攢尖頂等等,莫不如此,古希臘那樣的平定式極為罕見。這種屋頂全部的曲線及輪廓,上部巍然高聳 ,檐部如翼輕展,使本來極無趣,極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建築物美麗的冠冕,是其它的建築所沒有的特徵。這「翼角翹起」,在結構上是極合理,極自然的布置。看似不可信的簡單和自然,但在美觀上不知增加了多少神韻。宗白華認為,中國建築特有的「飛檐」起一種動態的作用,而很早就趨向飛動之美了。「如跂思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翚斯飛」。(《詩�6�1小雅�6�1斯干》)中的這些著名詩句 ,是以鳥的飛勢來形容中國古代飛檐的飛動之美。本來建築物是以靜態而存在的 ,而這種反宇飛檐的匠心獨創 ,化靜態為動態,給人的心理必極大的美感,顯得輕盈俏麗 ,偏偏欲飛。
色彩是中國建築的主要特徵之一。在木料 表面塗上油漆,是為了防腐的實用目的,因其色彩分配得當,所以又收到美觀的藝術效果。中國建築上色彩的分配,是非常慎重的。檐下陰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為「冷色」,如青藍碧綠,。柱和牆壁,則以丹赤為其主色,與檐下幽冷的冷色的彩畫正相反其格調。有時廟宇的柱廊竟以黑色為主,與台基的白色相映襯。顯得黑白分明,給人以極強的藝術效果。
中國的建築既然為彩色的,假使這些彩色濫用於建築的全部,使上下金碧輝煌,勢必鄙俗妖冶,乃至野蠻,無所謂美麗和諧或庄嚴了。琉璃瓦自漢代傳入中國,用於屋頂當始於北魏,明清兩代,應用尤廣。這個由外國傳入中國的寶貴建築材料,更使中國建築大放異彩。本來輪廓已極優美的屋宇 ,再加上琉璃色彩的宏麗,那建築的美觀更加無可挑剔。 但在瓦色的分配上也是因為操縱得宜;尊重純色的庄嚴,避免雜色猥褻,才能如此成功 。如,說到明清北京皇家建築,其基本、典型的色調為黃紅兩色,大凡品位較高的建築,均以黃瓦紅牆為基本特徵。這一切的黃瓦紅牆交相輝映,色彩協和悅人,都與皇家以及封建統治者內心的華貴、庄嚴、興旺的氣象連接起來,給人一種庄嚴的,不可凌越的崇高感。
中國的建築在平面布置上大都採取以單層房屋為主的封閉式院落布置。房屋以間為單位,若干間並連成一座房屋 ,幾座房屋沿地基 周邊布置,共同圍成庭院 。這種院落式的群組布局決定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又一個特點,即重要建築都在庭院之內,越是重要的建築,必有重重院落為前奏,在人的行進中層層展開,引起人可望不可及的企盼心理。這樣,當主建築最後展現在眼前時,可以增加人的激動和興奮之情,加強該建築的藝術感染力。那些前奏院落在空間上的收放 、開合變化,也能反襯出珠院落和主建築的壓倒一切的地位。中國古代建築,就單座房屋而言,形體變化並不太豐富,主要靠庭院空間的襯托取得所欲達到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古代建築是在平面上縱深 發展所形成的建築群與庭院空間變化的藝術。中國古代建築已延續了兩千多年,且流布范圍極廣,雖雜收外來影響,但卻保持了獨立的結構體系,且已積淀為一個獨特的藝術系統,蘊含了極強的美學意蘊,值得我們好好體味。
H. 中國古代建築的美學特徵有哪些 請分別舉例
2 中國古建築的美學特徵
2.1 獨特的木結構建築
中國古建築與歐洲及印度、伊斯蘭等古建築不同,它主要是木骨架結構的磚石建築,而沒有採用磚石承重牆式的結構,這就決定了中國古代建築結構的發展方向是以木構架為主要的結構方式。這與應用物質材料和技術結構相關,結構不但具有工程技術的意義,並因其巧妙的組合而顯現出獨特的結構美和裝飾美,表現出建築美的內容。尤其木結構體系,它本身的復雜與精微是磚石結構建築所無法比擬的,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木結構形式的建築在節約材料、勞動和施工時間方面,比石建築優越。中國建築發展木結構的體系,主要原因就是在技術上突破了木結構不足以構成重大建築物要求的局限,在設計思想上確認這種建築結構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所以中國建築是最節省的建築。
2.2 建築平面豐富的空間序列
中國的古建築有兩種不同的人工環境:一種是宅院式建築群,表現出理性而規整的布局;一種是與山水等自然景觀相結合的園林式建築,它的構圖是自由的。任何一種建築形式,布局中程序的安排都是建築創意的核心。因此布局中程序的安排是中國古建築設計藝術的靈魂,由於它們控制人在建築群中運
1/3
動時所得到的感受,景象大小強弱次序的安排就成為了表達完美意念的重要手段,不管哪種展開方式都形成抑揚頓挫,有前序、高潮、尾聲的空間序列。不管哪種構圖方式,都十分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學性格的追求,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審美習慣。
中國建築特別重視群體組合的美。宅院式建築群在設計上多採取正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平面形式,常採用中軸對稱的嚴謹構圖方式,以十字軸線展開如壇廟建築;宮殿和民居建築是在南北向的縱軸線上安排主要的建築,在東西橫向軸線上安排次要的建築。這種組合方式,擴大了建築的實用空間,並且大大地加強了整個建築群體的穩固性;在審美上,創造出具有中國本民族特色的建築群體形象的美,顯示出均衡、對稱、協調、典雅、莊重的美感。用圍牆和圍廊圍合成封閉式的整體空間,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的空間感,象徵著我國古代有條不紊的人間秩序。
園林建築多以迂迴曲折的軸線展開布局,採取不規則、不對稱的布局,趣味盎然、返璞歸真,並呈現出接近自然的模擬狀態。環境空間的構成手法靈活多變,曲徑通幽,疏密得宜,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為了豐富空間的美感,在園林建築中常採用借景、分景、隔景等種種手法來布置、組織空間,創造和擴大空間。其中,借景又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因時而借等。這些手法都是為了豐富空間美的感受,並創造出藝術意境。正如沈復在《浮生六記》中所說:「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不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
2.3 飛動的屋頂
中國建築的立面構成與西方建築在組成上大體相似,即上為屋頂,中為屋身,下為台基。但中國建築的這三者並非三位一體不可分割。有時這三者可以獨立發展,自成一體,形成新的建築形式。單獨的台基為壇,沒有屋身的建築成為亭或榭。同時,他們在結合方式上還可以做不斷重復,台基多層重復並加欄桿,屋頂多層重復形成層層出檐,由此構成豐富的輪廓線,取得強烈的節奏感。程式化的建築屋頂體現了木構架體系條件下的使用功能、技術做法和審美形象的和諧統一。
屋頂的設計,在中國建築中受到格外重視,以此來概括整座房屋。木結構建築不易增大建築體量,而屋頂在設計上卻可以發揮這一效果。同時,屋頂又是人們視線的焦點,從遠景看,它可以構成城市的天際輪廓線,給人以優美和柔和的感覺;從近景看,它可以賦予整個建築一種性格特徵。屋頂的特點則是出檐遠,富有裝飾性的構件斗拱且屋面呈曲線,它具有保護構件的作用,取得較大的體量和更多的變化。屋頂與坡頂、正脊和翹起飛檐的柔美曲線,使得它成為中國建築最突出的形式特色。白宗華認為,中國建築有的飛檐起到了動態的作用,具有飛動之美。《詩·小雅·斯干》中寫到:「如 思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羽軍斯飛」,這些詩句是以鳥的飛勢來形容中國古代屋檐的飛動之美。建築物原本是靜止的而這種飛動之美,化靜態為動態,顯得輕盈俏麗,翩翩欲飛,給人們以極大的美感。
2.4 色彩在建築中的表現
中國古代建築的用色方面極為大膽,慣用大面積的原色———黃、紅、青、綠、藍、黑、白。在木料的表面塗上油漆,是為了防腐的實用目的,因其色彩分配得當,所以又起到美觀的藝術效果。中國建築色彩的分配是非常慎重的,並且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檐下陰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為「冷色」,如青藍碧綠;柱和牆壁則以紅色為主,與檐下幽冷的冷色正相反,加強陰影部分的對比。在山青水秀、四季長青的南方,房屋色彩受氣候、環境、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多用白牆、灰瓦和黑、墨綠等顏色的樑柱,形成了與環境相調和、秀麗淡雅的格調。
除審美外,中國古建築在色彩上的使用還受到封建社會中等級制度的限制。自西周「明貴賤,辨等級」以來,色彩嚴格分成等級:金、黃、赤、綠、青、藍、黑、白、灰。宮殿建築用金、黃、赤色;官邸用綠、青、藍色;而民舍只能用黑、白、灰色。我們目前一般所見到的是清代的宮殿、廟宇建築,用黃色的琉璃瓦頂、朱紅色屋身,檐下的陰影里用藍、綠色略加點金,再襯以白色石台基,各部分輪廓鮮明,使建築物更加顯得富麗堂皇。建築上使用這樣強烈鮮明的色彩而又得到如此完美的效果,在世界建築上是少有的。
2.5 整體布局體現的節奏和韻律美
節奏與韻律,如果抽象為藝術的形式美法則,那就是有關時間的一種效應,這種藝術效應用在建築上,就是把建築作為一種象徵時間的藝術對象。它具有與音樂一樣的藝術效果,「建築是一種凍結的音
2/3
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這是德國大詩人歌德的名言,因為「建築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樂的效果」。希臘帕特神廟殿堂全部用優良的大理石和黃金、象牙造成,不用水泥和釘子,它的這種結合使得建築天衣無縫,可謂盡善盡美,在美術史上被稱為「世界美術的王冠」。人們每天瞻仰這樣完美無缺的藝術品,精神蒙其涵養,感情受其陶冶,自然養成健全的人格。這種建築有音樂一樣的效果。
中國古建築在造型藝術上所體現出來的節奏和韻律美,給予人心的涵養與陶冶以極大的影響。中國的組群建築在平面布置上是用一些簡單的基本單位組成相對復雜的群體結構,房間以間為單位,若干間並連成一座房屋,幾座房屋沿基地周邊布置,共同圍成庭院。形式上嚴格對稱但也仍有變化,在多樣變化中保持統一的風貌。小至宅院,大至宮苑都有其核心部位,越是重要的建築,就必須有重重的院落為前奏,在人的行進中逐層展開,主次分明,相互呼應。如音樂一樣,從正門到最後一座庭院,顯示出序幕、高潮和尾聲,氣韻生動,韻律和諧。叔本華在《藝術特徵論》中曾這樣說:「如果從平面看,它是閣樓、廊樓、閣廊的排列,這就是音樂中的3/4拍子;從垂直方向看,它又是台、欄、柱、望板的疊起,這很類似於音樂節奏中的4/4拍子。」這種節奏感和韻律美稱之為音樂美。中國建築空間的組合和音樂一樣,是一個樂章接著一個樂章,有樂律地出現,它常用不同形狀、大小、敞閉的對比,陰暗和虛實等不同,步步引入,直到景色全部呈現,達到觀景高潮以後再逐步收斂而結束,這種和諧而完美的連續性空間序列,呈現出強烈的節奏感。
3 結語
中國建築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伴隨著中國源遠流長的文明。中國建築的構思、美學價值、豐富的文化是無價之寶,它能陶冶我們的情操,提升我們的審美情趣,豐富我們的視線。近代以來直到今天,作為國人,在中國建築傳統的土壤上,建築師們應吸收、借鑒並使之發揚光大。
I. 中國古代建築傳統的美學思想哪四個
中國的建築文化與其主體文化是一致的,也是一分為二的。中國的建築,與其文明一樣有悠久和輝煌。中國的建築文化可以稱之為人類文明的標志,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建築方式,互補雷同,正如不同的文明存在著鮮明的差異一樣。人們不僅僅為了自己的生存構建棲身之所,而是按照美的觀念創造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國的古代建築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息息相關。
一、「天人合一」的傳統美學思想對古代建築風格的影響
在傳統美學思潮的影響下,人們在處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時,並不是持著與大自然對立的態度,也不是用建築去控制自然環境的觀念,而是持著一種親和的態度,從而形成了建築和自然環境的和諧之美的美學思想。例如,孕育著濃厚傳統文化底蘊的中國北方著名的古建築四合院,它是我國傳統建築文化的象徵。北京的四合院講究格局,講究款式,講究氣派,重視傳統,整個院落布局嚴整、敞亮,使人有雅靜舒適之感。「雲開閭闔三千丈,霧暗樓台百萬家」,這里的「百萬家」指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規整,十分講究,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門,有二門,有游廊,有私塾,有客廳,有照壁,有庫房,有廚房,大戶人家連園林、車馬房一應俱全。關上大門,自成一統。站在北京四合院中庭環顧四周,可以看到四合院中間舒展,廊檻曲折,有露有藏。四合院的神髓就在於一個「合」字,就是將一個的家族的所有成員「合」在一起。「庭院深深深幾許」,只有在這古老的院落中,我們才能夠感受到這中國式的詩境。
二、「虛實相生」的傳統美學思想對古代建築風格的影響
《老子》曾經說過:「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虛實相生」的傳統美學思想給人門帶來的意境在我國的古典建築中深有體現。例如,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殿前那塊佔地2.5公頃的正方形廣場,正對著35米高的金鑾寶殿,那裡是文武百官朝聖的地方,本來建築物並不算太高,但是由太和門向前,穿過這片開闊的空地,再升登漢白玉石階,仰望殿堂,簡直就有登天的感覺。「非壯麗無以重威」,當年蕭何說的這句話在此得到了絕好的印證。宮殿與空地之間是靠廡廊和宮牆連接的,北京有內外兩道城牆環繞,外城為皇城,以東安門、西安門、地安門和天安門為城門,內城為紫禁城,以午門、東華門、西華門和神武門為城門,一律黃瓦、紅牆,與宮殿同類。點與線的結合,實與虛的對襯,構成了獨特的中國式的壯觀、宏麗之美。從倫理層面上說,這這格局體現了儒家的尊卑有序、等級分明的封建意識,是封建社會體制在建築領域的典型體現。
三、「自然觀」的傳統美學思想對古代建築風格的影響
《說文》雲:「觀,諦視也。念,常思也。」自然觀,即「人們對自然界的總的認識」,是人們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先民很早就和自然建立了親和協調的審美關系,他們善於從有機整體的角度把握自然,並賦予自然審美以豐富的精神內涵。例如,中國的古典園林,揚州有一座個園,佔地面積很小,在這個不大的空間里卻造就了四季之景。一進園門,修竹成林,地上鋪滿石筍,給人春意盎然之感;轉過園牆,見到山水一泓,淙淙濺下,秀木繁蔭,曲橋掩映,儼然一派夏景;再轉一處,山石崢嶸,澗谷狹深,夕輝斜照,滿目蕭索,似水深秋;最後,高牆掩映,綠意全消,只見白石蓋頂鋪徑,又有冰雪嚴冬之氣氛。古典園林建築的全部藝術性就體現在這種人工與自然的完美結合上。
不論是「天人合一」還是「虛實相生」又或者是「自然觀」的傳統美學思想,在千年的智慧的結晶與沉澱中,使我國古代建築風格的形成有了獨特的建築思想。中國古代建築設計思想中的審美判斷都來源於中國傳統美學,傳統美學源於傳統的儒家美學思想,並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與莊子、佛禪等美學思想相融合。中國古建築的各個門類無不隱約地體現出一定的倫理文化主題,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古代建築文化也就是一部展開於東方大地的倫理學的「鴻篇巨制」。我國的古代建築在建築風格上都受到了「天人合一」、「自然觀」和「虛實相生」等美學思想的影響~
J. 建築藝術的欣賞方法有哪些
1.建築藝術的審美特徵
(1)建築藝術是物質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築的物質功能性是指建築的實用性、群眾性、耐久性。所謂實用性,即是說,建築的目
的首先是為了「用」,而不是為了「看」。即使是紀念碑、陵墓也要考慮舉行紀念儀式時人流活
動的具體要求。其它各類藝術,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築卻必須和實用聯系在
一起。建築的實用性特點,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即是說,建築物對人類生活的功能好壞,
往往決定著人們觀感的美與丑,因而建築的審美意義,有賴於實用意義。試想,一座通風不
良、雜訊震耳、光線幽暗的車間,打扮得再花哨,也不會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華貴高大的樓
房,如果風一吹就要傾倒,那麼色彩無論怎麼鮮艷,多姿多彩,住在這座樓房裡的人也不會覺
得它美。相反,如果實用功能處理得好,往起來很舒適,即使外形簡單一般,也會給人以美的
感受。即使是藝術比重大的建築,比如展覽館、歌劇院、大會堂、高級酒店、園林,如果用起來
讓人別扭,也會被認為「華而不實」。建築的實用性是藝術性的基礎,而藝術性中也常常包含
著實用性。
建築的物質功能性還表現在它的群眾性上。沒有一個人能離開建築,建築的審美是帶
「強制性」的。人們可以不聽音樂,不看戲劇,不欣賞畫展,不讀小說,但卻不可能不住住宅,
不可能對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築機而不見。因為它是物質存在,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管
你自覺還是不自覺,有興趣還是無興趣,都會經常面臨著各種類型、不同形式的建築物,這些
建築都會「逼迫」人們提出自己的審美評價。
建築的物質功能性另一表現是在於它的耐久性。建築是巨大的、造價可觀的物質實體,
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災和戰爭破壞,它都會長期保留下去,很難被人遺志或丟失,事實上成
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紀念碑。建築的物質功能性決定了建築物具有紀念性。比如希臘
的神廟、羅馬的廣場、巴黎的鐵塔、中國的萬里長城、非洲的原始村落,還有數不清的古城市。
古村鎮,當初並不是為了紀念而專門建築的,但是到了後來,卻成了紀念性很強的古跡,成為
人們欣賞的歷史文化了。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建築與工藝沒有質的區別,只有量的區別。」英文「建築」一向本意
為「巨大的工藝」。前面已經說過,建築同工藝一樣是從實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僅有實
用又是不夠的,還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還要講究藝術件。比如,住宅建築最基本的要求
是舒適、親切、順眼;園林建築講究清新、自然、雅緻;游樂場所的建築則應輕快、活潑;而紀念
性的建築則應崇高、庄嚴。實用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和諧的統
一。同時,建築的審美功能,往往藉助於其它藝術門類給予加強,有的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
作用。雕塑、繪畫(主要是壁畫)、園藝、工藝美術以至音樂都能融合到建築藝術中去。比如
歐洲古典建築中的雕刻、壁畫就是當時建築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這些東西,那
么這些建築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國的古代建築是群體取勝,造成群體序列的性格和
序列展開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這些附屬的藝術,如華表、石獅、燈爐、屏障、碑喝等,單獨的
古建築也常用壁畫、匾聯、碑刻、雕塑來加以說明。從這個意義上,也說明了建築具有一定的
藝術綜合性,具有鮮明的審美功能性。自古以來,人類花費在非實用方面的財富和這方面的
創造是相當驚人的。尤其是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把建築的美餚重,有時甚至超過實用價值。
日本在愛知縣甚至建造了一座別致的音樂橋。這是一條人行便橋,全長僅31米,寬兩米,橋
兩側欄桿裝有109塊不同規格的音響欄板。過橋的人,只要拿起水槌,輕擊欄板,不管你
懂不懂音樂,會不會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國民謠《在橋上》。回來時,敲擊橋的另一側,就會
響起日本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民歌《故鄉》。人們稱譽它是「石琴橋」、「聲情並茂的建築物」
……你大概想不到,這座小橋最初的設計提出者,竟是一個愛哼小曲的中學生呢!
當然,建築的實用功能性和審美功能性,在木同的建築對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審美
功能比重大收,甚至佔主要的地位,比如紀念碑、游樂園、陵墓等;有的比重大體相等,如商
店、學校、醫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倉庫、廠房、橋梁等。但即使審美比重小的建築在建設時
也離不開一定審美觀念的支配,建築本身也要具有和諧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韻律,也要
考慮周圍的環境,比如前面所說的倉庫、廠房、橋梁等,就要考慮合適的位置,適當的高度等,
也是直線和曲線的組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也具有了審美功能性。
(2)建築是空間延續性和環境特定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築是個空間環境,它要佔據一定長、寬、高的位置。那麼,我們在一定的視點上,本可
能一下子看到全體,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比如,看一座坡屋頂的房子,在室外我們只看到
三個面。如在室內,我們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個面。我們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動自
己,才能陸續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說,人們在任何一點上欣賞建築,感覺都是不完整的,
只有在各個位置,從遠而近,從外而內,從上到下,從前而後,圍繞建築走遍,才能獲得完整的
感覺。如果是一個建築群體,那就更復雜,更需我們未斷地變換觀賞位置。人們就是在這種
位置的不斷變換中,也就是空間的不斷延續中獲得了審美感受。
正因為建築具有空間延續性,因此,它的藝術形象永遠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有的甚
至還主要靠環境才能構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簡單,建築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動,除非特
殊情況,不會出現房子搬家、橋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審美效果也隨之改變,原來的
效果不復存在,後來的又出現新的審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須是置於埃及這廣闊無
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恆的性格,如果搬到了東北大森林,很難設想,那是一種什麼效果。又
如,歐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須是在中世紀狹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顯示飛騰向上的氣
勢,如果放到寬闊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樓中間,就很難設想是什麼景象了。再如,濟
南火車站的尖頂鍾樓和穹形的建築物,當年也許是十分氣派和別具特色的,而今天,在旁邊
那些大樓和煙向的對比下,就很難行出當年的氣派和特色,由此可見,正是這種空間的延續
性和環境的特定性構成了建築藝術的又一個審美特徵。
(3)建築藝術是正面抽象性與象徵表現性相結合的藝術
建築藝術在空間里塑造的永遠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說它是正面的,是因為建築所反
映的社會生活只能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現什麼悲劇式的、頹廢式的、諷刺式的、傷感式的、
漫畫式的形象。就建築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麼進步的或落後的,革命的或反動的。天
安門過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門,今天卻是國徽上的圖案,是偉大祖國的象徵。萬里長城本來是
民族交往的障礙,是刀光劍影的戰爭產物,現在卻成了全體中華民族的驕傲,是聞名世界的
游覽聖地。
同時,它塑造的這個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幾何形的線、面、體組成的一種物質實
體,是通過空間組合、色彩、質感、體形、尺度、比例等建築藝術語言造成的一種意境。氣氛,
或庄嚴,或活潑,或華美,或朴實,或凝重,或輕快,引起人們的共鳴與聯想。人們很難具體描
述一個建築形象的具體情節內容。所表現的時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確、不具體的,是
空泛的、朦朧的。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繪畫、雕塑那樣細膩地描摹,再現現實;更不能像小
說、戲劇、電影那樣表達復雜的思想內容,反映廣闊的生活圖景。正因如此,建築藝術常用象
征、隱喻、模擬等藝術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臘曾有人認為人體各部分都體現著理想的
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精華——多立安柱式建築就以粗壯狂放的
線條,形象地模擬了男子挺拔雄健的體形特徵;而安奧尼柱式建築則以柔和精細的線條,形
象地模擬了女子擁雅柔美的體形特徵。近代紐約航空港的TWA公司,則用典型的象徵主義
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飛的大鳥的候機大樓。巴黎明星廣場上的凱旋門,建造的初
衷,則是象徵了拿破崙一世軍威、強權、做世的特點。北京的天壇公園的雙環亭、南京天王府
的雙亭,則象徵了親密無間的摯友關系。由此可見,建築藝術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徵表現性構
成了它的又一審美特徵。
在建築藝術中,象徵的意義也是很廣泛的,可以容納很多內容,昨天可能是象徵著是權
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徵著統一團結,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門就是明顯的例子。
2.建築藝術欣賞
在欣賞建築藝術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建築藝術自身的特點,通過感受建築藝術的形式
美,既把握建築藝術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內在意蘊,從中獲得審美愉悅。
(l)欣賞建築藝術要把局部的審美觀照與整體的審美知覺結合起來。建築藝術的形象
一般是由建築物的體積布局,比例關系,結構形式,空間安排等構成。建築的外在裝飾常有
圓柱,柱頭、飛檐、貼臉,雕塑,圖案和壁畫等,這些裝飾因素是建築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它
們應該與建築形象保持內在一致,從造型和色彩上豐富和發展建築的藝術構思,使建築形象
錦上添花,增加藝術感染力。因此,欣賞建築藝術不僅可以對建築藝術的局部構成進行審美
觀照,而且還應該把局部的藝術構成納入整個建築藝術及從環境中加以觀照。使欣賞者從
整體的審美知覺中感悟建築藝術的美。美國在三十年代建立的「瀑布別墅」就非常注重局部
與整體的和諧美,萊特的設計新穎奇特,將別墅直接建造於瀑布之上。凌空而出、巨大陽台
與瀑布兩側的巨石相映生輝,而瀑布則在陽台底下自由灑脫地傾瀉,使建築與山石。樹木、瀑
布有機融合,形成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和諧美,使建築的人工美與自然美渾然一體。
在欣賞建築藝術時,既要欣賞建築色調、尺度、比例、景觀及空間變化,看其是否符合美
的規律,又要注意具體的建築構成要素是否實現優化組合、建築的整體是否和諧統,進而
可以把該建築納入建築群的總體風貌中加以欣賞。
(2)感悟建築形象的象徵意義。建築藝術通常藉助象徵意義來蘊含其審美意蘊,這也
是建築美學的一個重要命題。象徵意義首先是最初的象徵性,即建築藝術在物化成特定的
建築物時就已經具有的象徵意義。如北京故宮的對稱和諧、層次分明、主要建築位居中央,
顯現出封建時代帝王對國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寶塔」結構。我國秦朝建立的萬里長
城,當時象徵著秦帝國的「大~統」。但是,隨著社會歷史實踐的發展變化,建築藝術又會產
生出一些新的象徵意義。現在,北京故宮已成為中外遊客所欣賞的審美對象,它既顯現了我
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偉大成就,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當我們現在登上萬里長城,極目遠
眺,萬里長城象一條巨龍在群山環抱中婉蜒游動,顯得氣勢非常恢宏遼闊。在我們的審美視
野中,長城已不再是秦帝國「大一統」的象徵,而是中華民族創造力量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
凝聚力的象徵。
要感悟建築形象的象徵性,還必須了解建築藝術創造的時代背景及其民族特點。北京
故宮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其結構上,從正陽門到景山,通過一系列錯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
間處理,象徵著皇權形象。北京天壇的設計具有明顯的漢民族特點,象徵著天帝的崇高神
聖,表達出漢民族「天人感應」的思想意識。
在欣賞建築藝術的象徵性時,還可以結合心理美學的「移情說」,充分展開自己的審美想
象,在感知建築形象的同時,把建築形象擬人化,賦予建築藝術以新的生命,使本無生命的建
築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氣。比如找們欣賞一座幽靜別致的別墅,就會感受到它
非常幽雅婉靜;欣賞那些高聳入雲的建築,會使我們產生向上飛騰的感覺;欣賞那些新穎奇
特,色彩疏淡而簡潔的建築,則會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機勃勃,游灑飄逸;看到那些富有穩定感
的建築,就會使人產生端莊穩重的感覺。當然,欣賞建築藝術時的移情,只能根據建築藝術
質的規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而不能胡思亂想,違背藝術欣賞規律。
(3)要善於欣賞建築藝術的音樂美,建築藝術通常以錯落有致的空間造型顯現出類似
音樂的節奏感。歌德和謝林都把建築看成是「凝固的音樂,」正是在於他們感受到建築藝術
的音樂美。建築藝術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規律創造的,它無論向空間什麼方向延
伸,都是有比例、有規劃、有變化地排列的,從而形成一定的節奏。而「優秀的建築物,它各方
面的節奏,總能歸於統一。這便形成一種統一的調子,統一的旋律。當你在觀賞這座建築
時,你便能在一定時間過程中感受到節奏上反復多樣的流動,產生音樂般的旋律感,正是這
種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緒氛圍」,從而獲得類似感受音樂美的情感愉悅。
感受建築藝術的音樂美,要善於調動自己的通感,以動態的視覺對建築造型顯現的空間
序列進行審美觀照。欣賞建築藝術同欣賞繪畫不同,欣賞繪畫主要靠靜態的直觀把握,而欣
賞建築卻不能只靠靜態觀照,還應運用動態觀照,從視點的高低、視角的俯仰、視野的遠近大
小、空間的開合、視覺的分隔聯系中去觀照建築的空間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間序列的節奏感
和音樂感。也只有從這個意義上才可以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4)建築藝術的欣賞過程。建築藝術的欣賞過程通常包括欣賞角度、欣賞距離和欣賞
方法這三個組成部分。
欣賞角度可以分為水平方向上的正視與側視,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視、仰視與俯視。欣賞
角度也就是審美角度或審美視角。在審美活動中,審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體審美價值的
實現,不僅需要客體自身的審美同伴,而且還需要審美主體的密切配合,需要審美主體選擇
合適的審美角度,盡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審美客體。建築藝術是立體的空間藝術,欣
賞者更應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賞建築藝術的整體美。
建築藝術又是視覺藝術,欣賞者與建築物距離的遠近直接影響制約著審美效果。一般
來講,近距離可欣賞建築的細節或局部;中距離可直觀全貌;遠距離能概觀大致輪廓。欣賞
者時間充足,可近、中、遠三者兼而有之;時間倉促,則只能或中或遠的覽其概貌。一般來講,
欣賞古典建築可多作近、中距離的觀照;欣賞現代的宏偉建築可多作中、遠距離的概覽。當
然,欣賞距離的遠近不是絕對的,應該因人而異,因建築藝術不同而不同。
欣賞方法對於欣賞建築藝術有著重要意義,它一般分為靜態欣賞和動態欣賞。靜態欣
賞是指欣賞者在特定的欣賞點上對建築物的靜態觀賞,動態欣賞是指欣賞者按照欣賞需要,
在一定的觀賞路線上對建築物的觀賞。在欣賞中,應該把靜態欣賞與動態欣賞有機結合起
來,作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隨著欣賞路線的流動,欣賞者的大腦中就會出現一幅幅具體可
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築形象畫面,即不同的建築形象,從而感受到建築形象的空間序列。同
時,由於欣賞者視點的高低、視角的仰俯。視野的大小、視覺的轉換等是不斷流動變化的,這
樣當欣賞者去感受建築形象的空間序列時,就會產生一種節奏感,這也正是人們把建築比喻
成是凝固的音樂的內在依據。
總之,在欣賞建築藝術的過程中,欣賞者應了解建築藝術的一般特點和具有較高的審美
修養,充分調動自己的想像、情感等因素,積極能動地進行審美觀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
欣賞建築藝術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