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見血液病分類有哪些
血液病是以血液、造血器官以及出、凝血機制的病理變化為其主要表現特徵的各種疾病;傳統上將血液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血液病是指血液、造血器官和出、凝血機制本身的異常;繼發性血液病則指人體其他各個系統和器官的疾病所造成的血液學異常。當然這種分類也不是絕對的。
血液病都有哪些?血液病是怎樣分類的?
1、紅細胞疾病,如各種貧血和紅細胞增多症等。
2、粒細胞疾病,如白細胞減少和粒細胞缺乏症,中性粒細胞分葉功能不全及類白血病反應等。
3、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疾病,如反應性組織細胞增多症、惡性組織細胞病等。
4、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疾病,如各類淋巴瘤、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
5、造血幹細胞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以及骨髓增生性疾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及骨髓纖維化)等。
6、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如血管性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凝血功能障礙、彌漫性血管內凝血以及血栓性疾病等。
血液病具有許多與其他疾病不同的特點,這是由血液和造血組織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由於血液以液體狀態存在,周流全身,所以血液病的表現多為全身性;同時由於血液是執行不同生理功能的血細胞和血漿成份的綜合體,並且與造血組織共同構造一完整的動態平衡系統,所以血液病的症狀與體征多種多樣。
1、血液病代表性的症狀與體征往往缺乏特異性:血液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受累血細胞或血漿成份功能障礙所致,如貧血、出血、發熱、容易感染及肝、脾、淋巴結腫大等。這些症狀同時出現,常提示血液病,但許多其他疾病也可出現上述表現,因此血液病在非專業科室很容易誤診或漏診。一般而言,其他疾病誤診為血液病機會較小
,因為一旦懷疑血液病,通過血象或骨髓象檢查很容易確診;血液病漏診或誤診為其他疾病則很多見,尤其是患者第一次就診不在血液科時,臨床上經常見到以骨關節為突出表現的急性白血病被誤診為關節炎,腰背疼痛為主要的多發性骨髓瘤被誤診為腰椎骨質增生或骨質疏鬆等。
2、實驗室檢查在血液病診斷中佔有突出地位:多數情況下確定診斷要依賴於實驗室方面的檢查,如白血病、再生障礙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多發性骨髓瘤等通過血象和骨髓象檢查即可確診,骨髓纖維化須骨髓活檢確診;有些血液病的基本病變在亞細胞或分子水平如各種遺傳性紅細胞酶缺陷、血紅蛋白病及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需要特殊實驗室檢查才能作出診斷。因此,疑診血液病者應到血液專科就診。
3、繼發性血液學異常比原發性血液病更多見,幾乎全身所有器官和組織的病變都可引起血象的改變,甚至有些還可引起嚴重或持久的血象異常,酷似原發性血液病,例如慢性炎症、慢性感染、惡性腫瘤、內分泌病可引起頑固性貧血;慢性心肺疾病、某些腎臟疾患、少數分泌紅細胞生成素的腫瘤可引起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各種感染、中毒、惡性腫瘤等可以繼發類白血病反應(外周血白細胞增高並出現原始或幼稚細胞,類似白血病血象);急性感染、惡性腫瘤、血管疾患、組織大量損傷可誘發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應通過詳細詢問病史、細致的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將其與原發血液病鑒別開來。
2. 血液病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一、原發性血液病是指血液造血器官和出凝血機制本身的異常;繼發性血液病則指人體其它各個系統和器官的疾病所造成的血液學異常。血液病部分常見疾病可進行白血病、貧血、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其他血液內科疾病的檢查等。以及骨髓象檢查等。
二、血液病的實驗室檢查
(一)血常規及血小板計數,為最基本的化驗檢查。
(二)網積紅細胞計數,以了解骨髓增生情況。各種紅細胞平均指數的測定,對貧血患者進行形態學分類,有助於尋找貧血的原因。
(三)骨髓檢查
包括骨髓穿刺塗片及骨髓活體組織檢查,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對某些血液病有確診價值(如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纖維化等)及參考價值(如增生性貧血)。
(四)出血性疾病
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定量為基本的檢查。尚可做血塊回縮試驗、血小板聚集和粘附試驗以了解血小板功能。
(五)溶血性疾病檢查
常用的試驗有游離血紅蛋白測定、血漿結合珠蛋白測定、Rous/試驗、尿潛血(血管內溶血);酸溶血試驗、蔗糖水試驗(PNH);滲透脆性試驗(先天性球成形紅細胞增多症);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G6PD酶缺乏);抗人球蛋白試驗(自身免疫性溶貧)等以確定溶血原因。
(六)細胞化學染色:對診斷急性白血病的類型有價值,如過氧化酶、鹼性磷酸酶、非特異性酯酶等。
(七)活體組織檢查:如淋巴結或浸潤包塊的活檢對診斷淋巴瘤或惡性血液病的浸潤有診斷價值。
(八)生化及免疫學檢查:自身免疫性血液病及淋巴系統常有免疫球蛋白的異常及細胞免疫功能的異常。近年來已應用單克隆抗體對急性白血病進行免疫學分型。
(九)器械檢查:如超聲波、CT對縱膈及腹膜後淋巴瘤的診斷。
(十)放射性核素:應用於紅細胞壽命、紅細胞破壞部位測定,骨髓顯像、淋巴瘤顯像等。
3. 通過內科學你掌握了什麼
內科學是對醫學科學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臨床醫學學科。它是一門涉及面廣和整體性強的學科。 它是臨床醫學各科的基礎學科,所闡述的內容在臨床醫學的理論和實踐中有其普遍意義, 是學習和掌握其他臨床學科的重要基礎。其任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 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和防治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醫科大學生的內科學課程, 分為系統學習和畢業實習兩個階段。系統學習包括按照教學大綱所規定的課堂系統講課和與其相結合 的臨床見習。畢業實習是在上級醫師指導下,作臨床診療實踐,要將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用於臨床實踐, 來解決臨床上的實際問題。在內科學系統學習和畢業實習整個學習過程中,努力提高醫師素質, 關心愛護病人,培養人民醫生的高尚醫德,培養正確的臨床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畢業時能獨立地防治常見病。在畢業後通過臨床實踐,應能進行自學和開展科學研究等, 不斷提高理論知識水平和防治疾病的能力。
內科學包含了心臟血管,胸腔及重症照護,肝膽腸胃,腎臟,血液,內分泌及新陳代謝,感染,免疫風濕,神經等次專科。廣義的內科學更包含了皮膚,復健,精神,環境及職業病等非用外科方式治療之專科。
內科學是二級學科,包括呼吸病學、循環病學、消化病學、泌尿系統疾病學、血液病學、內分泌代謝病學、風濕免疫病學及中毒部分。內科學的內容包含了疾病的定義、病因、制病機轉、流行病學、自然史、症狀、徵候、實驗診斷、影像檢查、鑒別診斷、診斷、治療、預後。
4. 中國最好的血液病專家
血液病是原發於造血系統(原發)或者其他因素主要累及造血系統(繼發),從而引起血液異常改變,以貧血、出血、發熱為特徵的疾玻凡涉及造血系統病理、生理並以其為主要表現的疾病,都屬於血液病范疇。
5. 血液病實驗室診斷中最基本的方法是什麼
當然是血液、骨髓檢查啦。
6. 治療白血病的偏方或者有效的方法
目前白血病的確切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大量科學研究表明,放射線、某些化學品、病毒和遺傳因素等可誘發白血病。放射線如γ線、X線等是放射物質發出的一種肉眼看不到的射線,人一次大量地或多次少量地接觸放射線均可導致白血病。這里應說明我們到醫院拍片、透視、放射線劑量非常小不會引發白血病。許多化學物質對造血系統有害,有的可誘發白血病。這里列舉一些比較肯定的化學物質和葯品,如苯及它的衍生物、汽油、油漆、染發劑(含苯胺)等等;葯物致病如氯黴素、保泰松等,還有一些治療癌症的烷化劑可導致白血病。病毒可導發白血病已被公認,如人類T淋巴細胞通病毒(Ⅰ型和Ⅱ型)可引發白血病,人們感染了這種病毒,不會立刻發生白血病,只有當一些危險因素存在時才可促發本病,這些危險因素是放射線、化學品和某些葯物,大量病毒的多次接觸,機體免疫功能降低以及患者的年齡等都是危險"催化"因素。白血病的病因中與遺傳因素相關,這里的"遺傳"不是指的父母患病可以遺傳給子女,而指的是染色體和基因的異常白血病的發病率明顯高於正常人。如PH、染色體的存在與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發病非常相關。雙胞胎中,一人患白血病另一人危險性就很大。
==
急性白血病
【概述】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惡性疾病,俗稱「血癌」,是國內十大高發惡性腫瘤之一,其特點為造血組織中某一類型的白血病細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組織中的發生惡性增生,並浸潤體內各臟器、組織,導致正常造血細胞受抑制,產生各種症狀,臨床表現以發熱、出血、貧血、肝、脾、淋巴結腫大為特點。白血病一般按自然病程和細胞幼稚程度分為急性和慢性,按細胞類型分為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類型,臨床表現各有異同之處。可經中葯及化療,大部分可達緩解,也可骨髓移植治療,一部分可長期存活甚至治癒。
我國白血病患者約為3~4人/10萬人口,小兒的惡性腫瘤中以白血病的發病率最高。據調查,我國<10歲小兒白血病的發病率為2.28/10萬,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男性的發病率高於女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農村多於城市。近十餘年來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家白血病發生率和死亡率也有上升趨勢,全世界約有24萬急性白血病患者。
急性白血病屬於中醫學的「虛癆」、「血證」、「瘟病」等范疇。
【病因】
人類白血病的確切病因至今未明。許多因素被認為和白血病發生有關。病毒可能是主要因素,此外尚有電離輻射、化學毒物或葯物、遺傳因素等。
1、病毒 人類白血病的病毒病因研究已有數十年歷史,但至今只有成人T細胞白血病肯定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他類白血病尚無法證實其病毒因素,並不具有傳染性。
2、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有致白血病作用,其作用與放射劑量大小和照射部位有關,一次大劑量或多次小劑量照射均有致白血病作用。
3、化學物質 苯致白血病作用比較肯定。苯致急性白血病以急粒和紅白血病為住。
4、遺傳因素 某些白血病發病與遺傳因素有關。
【分型】
急性白血病在臨床上分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 AML)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
【臨床表現】
1、 起病 白血病起病急驟或緩慢,兒童及青少年病人多起病急驟。常見的首發症狀包括:發熱、進行性貧血、顯著的出血傾向或骨關節疼痛等。起病緩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漸進展。此類病人多以進行性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勞累後心慌氣短,食慾缺乏,體重減輕或不明原因發熱等為首發症狀。此外,少數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齒齦腫脹、心包積液、雙下肢截癱等為首發症狀起病。
2、 發熱和感染
A、 發熱是白血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可發生再疾病的不同階段並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和熱型。發熱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峽炎、口腔炎、肛周炎最常見,肺炎、扁桃體炎、齒齦炎、肛周膿腫等也較常見。耳部發炎、腸炎、癰、腎盂腎炎等也可見到,感染嚴重者還可發生敗血症、膿毒血症等。
B、 感染的病原體以細菌多見,在發病初期,以革蘭陽性球菌為主。病毒感染雖較少見但常較凶險,巨細胞病毒、麻疹或水痘病毒感染易並發肺炎,須注意。
3、 出血 出血亦是白血病的常見症狀,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膚、牙齦、鼻腔出血最常見,也可有視網膜、耳內出血和顱內、消化道、呼吸道等內臟大出血。女性月經過多也較常見並可是首發症狀。AML的M3和M5亞型出血更嚴重,尤其是M3病人易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和顱內出血而死亡。
4、 貧血 早期即可出現,少數病例可在確診前數月或數年先出現難治性貧血,以後在發展成白血病。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下肢浮腫等症狀。貧血可見於各類型的白血病,但更多見老年AML病人,不少病人常以貧血為首發症狀。
5、 白血病細胞浸潤體征
A、 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
B、 神經系統:主要病變為出血和白血病浸潤
C、 骨與關節:骨與關節疼痛是白血病的重要症狀之一,ALL多見。
D、 皮膚;可有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皮膚損害二種,前者表現為斑丘疹、膿皰、腫塊、結節、紅皮病、剝脫性皮炎等,多見於成人單核細胞白血病,後者則多表現為皮膚瘀斑、斑點等。
E、 口腔:齒齦腫脹、出血、白血病浸潤多見於AML-M5,嚴重者整個齒齦可極度增生,腫脹如海綿樣、表面破潰易出血。
F、 心臟:大多數表現為心肌白血病浸潤,出血及心外膜出血,心包積液等。
G、 腎臟:白血病有腎臟病變者高達40%以上。
H、 胃腸系統:表現為惡心嘔吐、食慾缺乏、腹脹、腹瀉等。
I、 肺及胸膜:主要浸潤肺泡壁和肺間隙,也可浸潤支氣管、胸膜、血管壁等。
J、 其他:子宮、卵巢、睾丸、前列腺等皆可被白細胞浸潤。女性病人常有陰道出血和月經周期紊亂。男性病人可有性慾減退。
【診斷標准】
1、 臨床症狀 急驟高熱,進行性貧血或顯著出血,周身酸痛乏力。
2、 體征 皮膚出血斑點,胸骨壓痛,淋巴結、肝脾腫大。
3、 實驗室:
A、血象 白細胞總是明顯增多(或減少),可出現原始或幼稚細胞。
B、骨髓象 骨髓有核紅細胞佔全部有核細胞50%以下,原始細胞≥30%,可診斷為急性白血病;如骨髓有核紅細胞≥50%,原始細胞占非紅系細胞的比例≥30%,可診斷為急性紅白血病。
鑒別診斷:
A、再生障礙性貧血;
B、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C、惡性組織細胞病;
D、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 常規治療】
西醫治療主要是化療,在使用化療葯物的同時,必須加強支持治療,減少並發症,才能使病情好轉至緩解,
治療分為三期
1、誘導緩解期治療
2、鞏固期治療
3、維持期治療
難治性AML的定義為
1、初治病例對一線誘導治療無效;
2、在首次緩解6個月內的早期復發;
3、採用與常用葯物作用機理不同的抗白血病新葯。對ALL可選用其他方案。
【預後與轉歸】
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70%~90%經治療,可達緩解,經鞏固強化中西醫結合治療,可達長期無病生存甚至治癒。急性白血病是一種血液病中的急危重症,一部分病例因化療耐葯,效果不佳,並發症多者預後較差。應積極預防治療並發症,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以挽救患者生命。
慢性白血病
【概述】【病因】【分型】【臨床表現】【診斷標准】
【常規治療】【預後與轉歸】【難點與對策】【康復指導】
【研究進展】【名醫論壇】【成功案例】【經驗與體會】【病情調查表】
【概述】
慢性白血病,分為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簡稱慢粒(chronic myelognous leukemia ,CML),是臨床上一種起病及發展相對緩慢的白血病。他是一種起源於骨髓多能造血幹細胞的惡性增殖性疾病,表現為髓系祖細胞池擴展,髓細胞系及其祖細胞過度生長。90%以上的病例均具有CML的標記染色體——ph1染色體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則是ber/abl基因重排。CML臨床上以乏力、消瘦、發熱、脾腫大及白細胞異常增高為主要表現。CML在世界范圍的發病率並不一致。我國的CML發病率調查結果為年發病率036/10萬,在我國CML約占各類白血病的20%,占慢性白血病的95%。發病年齡分布較廣,但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有逐步上升的趨勢。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簡稱慢淋(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機體的淋巴細胞在體內異常增生和積蓄伴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在我國CLL發病率低,一般只佔白血病發病總數的10%以下,居白血病類型的第4位。由於慢淋患者淋巴細胞壽命極長,並經常伴有免疫反應缺陷,故又稱「免疫無能淋巴細胞蓄積病」。
臨床主要表現是以淋巴結腫大為主,常伴有肝脾腫大,貧血及出血等症狀,少數患者還伴有皮膚損害。本病中老年人居多,偶見青年,男性多於女性。
根據慢性白血病的臨床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及乏力等特徵,屬中醫「症瘕」、「積聚」、「瘰癧」、「虛勞「等范疇。
【病因】
1、 中醫
①七情內傷,情志不調,致氣機不暢,肝氣郁結,氣郁日久,則氣滯血瘀,脈絡壅聚, 瘀血內停,久積成塊。
②飲食失調,過食肥甘酒食,傷及脾胃,脾虛失運,輸布津液無權,濕濁內生,凝聚成積,痰氣相搏,血流不暢,瘀塊內生。
③起成無常,寒溫不調,感受外邪。
2、 西醫
(一)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發病機理
(1) 細胞遺傳學
(2) G-6-PD同工酶
(3) 細胞動力學
(4) 脾臟因素 脾在CML發病機制中所起的作用,許多實驗和臨床觀察表明脾臟有利於白血病細胞移居、增殖和急變。脾內粒細胞增殖狀態有所不同,脾臟不僅「捕捉」白血病細胞,而且還是白血病細胞的「倉庫」和「隱蔽所」,並為其增殖轉移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環境,且使白血病細胞在骨髓、血液與脾臟間的往返循環增加,使細胞正常的釋放調節過程受到破壞。
(二)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發病機理
(1) 染色體異常
(2) 白血病的克隆發生
(3) 細胞動力學異常
【分型】
慢性白血病,分為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臨床表現】
1、臨床表現:病人多系老年人,起病十分緩慢,往往無自覺症狀,偶因實驗室檢查而確診。
(1)症狀:早期可有倦怠乏力、逐漸出現頭暈,心悸氣短,消瘦,低熱,盜汗,皮膚紫癜,皮膚瘙癢,骨骼痛,常易感染,約10%病人可並發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2)體征:①淋巴結腫大,以頸部淋巴結腫大最常見,其次是腋窩、腹股溝和滑車淋巴結腫大,一般呈中等硬度,表面光滑,無壓痛,表皮無紅腫,無粘連。如縱隔淋巴結腫大,壓迫支氣管引起咳嗽,聲音嘶啞或呼吸因難。CT掃描可發現腹膜後,腸系膜淋巴結腫大。②肝脾腫大:肝臟輕度腫大,脾腫大約佔72%,一般在肋下3~4crn,個別患者可平臍,腫大呈度不及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明顯。③皮膚損害:可出現皮膚增厚,結節,以致於全身性紅皮病等。
2、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總數常>15×109/L,一般在30×109/L~200×109/L,分類中約80%~90%為成熟小淋巴細胞,有少量異型淋巴細胞和幼淋巴細胞,血片上易見破碎細胞,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血紅蛋白和血小板計數降低。貧血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溶血時,網織紅細胞升高。
(2)骨髓象:顯示增生明顯活躍,淋巴系占優勢,成熟小淋巴細胞佔50%~90%,偶見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晚期可見紅、粒、巨三系細胞明顯減少。有溶血時,紅系細胞可見代償性增生。
(3)免疫學檢查:細胞表面標志具有單克隆性,細胞具有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免疫學特點(Sig、CD5、C3d、CD19、CD20、CD4,鼠紅細胞玫瑰花瓣受體為陽性),個別病人血中可見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溶血時可見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
(4)細胞遺傳學:約半數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出現染色體異常,最常見的數目異常為增加一個12號染色體(+12),其次可見超數的3號,16號,或18號染色體。常見的結構異常為12和11號染色體長臂相互易位,6號染色體短臂或長臂的缺失,11號染色體長臂的缺失,14號染色體長臂的增加等染色體的改變。有報道,具有「+12」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從診斷到出現有治療指征的臨床症狀的時期明顯短於無「+12」的對照組,故認為「+12」似乎和短促的病程及不良的預後有關。
(5)生化和組化:淋巴細胞PAS反應強陽性,約1/3病人Coomb』s試驗陽性。部分病人有低丙種球蛋白血症,植物血凝素(PHA)轉化率明顯降低。
3.慢性淋巴細胞急變:慢性淋巴細胞急性變極少見,發生急變的時間可1~20年不等。可發生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幹細胞白血病,急性漿細胞白血病和紅白血病等。一旦發生急變,常迅速死亡。
【診斷標准】
西醫診斷與鑒別論斷 〖診斷〗
1、臨床表現:病人多系老年人,起病十分緩慢,往往無自覺症狀,偶因實驗室檢查而確診。
(1)症狀:早期可有倦怠乏力、逐漸出現頭暈,心悸氣短,消瘦,低熱,盜汗,皮膚紫癜,皮膚瘙癢,骨骼痛,常易感染,約10%病人可並發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2)體征:
①淋巴結腫大,以頸部淋巴結腫大最常見,其次是腋窩、腹股溝和滑車淋巴結腫大,一般呈中等硬度,表面光滑,無壓痛,表皮無紅腫,無粘連。如縱隔淋巴結腫大,壓迫支氣管引起咳嗽,聲音嘶啞或呼吸因難。CT掃描可發現腹膜後,腸系膜淋巴結腫大。
②肝脾腫大:肝臟輕度腫大,脾腫大約佔72%,一般在肋下3~4crn,個別患者可平臍,腫大呈度不及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明顯。
③皮膚損害:可出現皮膚增厚,結節,以致於全身性紅皮病等。
2、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總數常>15×109/L,一般在30×109/L~200×109/L,分類中約80%~90%為成熟小淋巴細胞,有少量異型淋巴細胞和幼淋巴細胞,血片上易見破碎細胞,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血紅蛋白和血小板計數降低。貧血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溶血時,網織紅細胞升高。
(2)骨髓象:顯示增生明顯活躍,淋巴系占優勢,成熟小淋巴細胞佔50%~90%,偶見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晚期可見紅、粒、巨三系細胞明顯減少。有溶血時,紅系細胞可見代償性增生。
(3)免疫學檢查:細胞表面標志具有單克隆性,細胞具有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免疫學特點(Sig、CD5、C3d、CD19、CD20、CD4,鼠紅細胞玫瑰花瓣受體為陽性),個別病人血中可見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溶血時可見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
(4)細胞遺傳學:約半數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出現染色體異常,最常見的數目異常為增加一個12號染色體(+12),其次可見超數的3號,16號,或18號染色體。常見的結構異常為12和11號染色體長臂相互易位,6號染色體短臂或長臂的缺失,11號染色體長臂的缺失,14號染色體長臂的增加等染色體的改變。有報道,具有「+12」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從診斷到出現有治療指征的臨床症狀的時期明顯短於無「+12」的對照組,故認為「+12」似乎和短促的病程及不良的預後有關。
(5)生化和組化:淋巴細胞PAS反應強陽性,約1/3病人Coomb』s試驗陽性。部分病人有低丙種球蛋白血症,植物血凝素(PHA)轉化率明顯降低。。
3、慢性淋巴細胞急變:慢性淋巴細胞急性變極少見,發生急變的時間可1~20年不等。可發生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幹細胞白血病,急性漿細胞白血病和紅白血病等。一旦發生急變,常迅速死亡。
4、診斷標准
(1)臨床表現:
①可有疲乏,體力下降,消瘦、低熱,貧血或出血表現。
②可有淋巴結(包括頭頸部,腋窩,腹股溝)、肝、脾腫大。
(2)實驗室檢查:
①外周血WBC>10×109/L,淋巴細胞比例≥50%,絕對值≥5×109/L,形態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可見幼稚淋巴細胞或不典型淋巴細胞。
②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淋巴細胞≥40%,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
(3)免疫分型:
①B-CLL:小鼠玫瑰花結試驗陽性:SIg弱陽性,呈K或λ單克隆輕鏈型;CD5,CD19、CD20陽性;CD10、CD22陰性。
②T—CLL:綿羊玫瑰花結試驗陽性:CD2、CD3、CD8(或CD4)陽性,CD5陰性。
(4)形態學分型:B—CLL分為3種亞型:
①典型CLL:90%以上為類似成熟的小淋巴細胞。
②CLL伴有幼淋巴細胞增多(CLL/PL):幼稚淋巴細胞>10%,但<50%。
③混合細胞型:有不同比例的不典型淋巴細胞,細胞體積大,核/漿比例減低,胞漿呈不同程度嗜鹼性染色,有或無嗜天青顆粒。
T-CLL細胞形態分為以下4種:
①大淋巴細胞型:細胞體積較大,胞漿為淡藍色,內有細或粗的嗜天青顆粒,胞核圓形或卵圓形,常偏向一側,染色質聚集成塊,核仁罕見。
②幼稚T細胞型:胞核嗜鹼性增強,無顆粒,核仁明顯。
③呈腦回樣細胞核的小或大淋巴細胞。
④細胞形態多樣,胞核多有分葉。
(5)臨床分期標准:
①I期:淋巴細胞增多,可伴有淋巴結腫大。
②Ⅱ期:Ⅰ期加肝或脾大、血小板減少<100×109/L。
③Ⅲ期:Ⅰ期或Ⅱ期加貧血(Hb<100g/L)。
除外淋巴瘤合並白血病和幼淋巴細胞白血病,外周血淋巴細胞持續增高≥3個月,並可排除病毒感染、結核、傷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引起淋巴細胞增多的疾病,應高度懷疑本病。在較長期連續觀察下,淋巴細胞仍無下降,結合臨床、血象、骨髓象和免疫表型,可診斷為本病。
〖鑒別診斷〗
就淋巴結腫大,白細胞增多和肝脾腫大的特徵,臨床上需要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白細胞升高明顯(100×109~500×109/L),骨髓中以中晚幼粒細胞增生為主,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減少或消失,有Ph』染色體陽性,脾腫大顯著。 (2)慢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白細胞計數輕、中度增高,肝、脾、淋巴結腫大不顯著,血象和骨髓象以成熟單核細胞為主,偶見幼單核細胞。
(3)淋巴瘤:淋巴結呈進行性的無痛性腫大,深部淋巴結腫大可壓迫鄰近器官,血象無特殊變化,骨髓塗片和活檢找到Reed—sternbery細胞或淋巴瘤細胞。淋巴結活檢可見:正常濾泡性結構為大量異常淋巴細胞或組織細胞所破壞;被膜周圍組織同樣有異常淋巴細胞或組織細胞浸潤;被膜及被膜下竇也被破壞。
(4)淋巴結結核:常為頸部局限性淋巴結腫大,淋巴結質地較軟,有壓痛及粘連,甚至壞死或破潰。淋巴結活檢:有結核桿菌或乾酪樣壞死。抗結核治療有效。
(5) 病毒感染:淋巴細胞增多為多克隆性的,增多是暫時性的,隨著感染的控制,淋巴細胞數量恢復正常。
【常規治療】
慢粒臨床可分慢性期、加速期、急變期三個階段,各階段臨床表現各有不同,慢性期治療可以中葯為主,配合化療葯治療,加速期和急變期應以化療為主,配合中葯治療。
西醫治療
(一)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1、 療效標准:對CML治療效果的判定可分為在血液形態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等不同水同上的評價。CML血液學緩解的標准為:臨床無貧血、出血、感染及白細胞浸潤表現;血象:血紅細胞高於100g/L,白細胞數低於10×109/L,分類無不成熟細胞,血小板在(100~400)×109/L;骨髓象正常。CML細胞遺傳學緩解的標準是標志CML克隆的ph1染色體的消失。
2、 單一化療葯物治療 單一葯物治療CML可應用的葯物包括烷化劑如:馬利蘭、馬法蘭、苯丁酸氮芥、二溴甘露醇等、抗代謝葯如羥基脲、6-巰基嘌呤(6-MP)、6-硫鳥漂呤(6-TG)等,高三尖杉酯鹼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和應用的中葯靛玉紅和異靛甲等。
3、 聯合化療 受急性白血病治療中聯合化療於單葯治療的啟示,對於CML人們近年來也嘗試了採用聯合化療的治療方法。
4、 干擾素 干擾素(IFN)具有抗病毒、抑制細胞增殖、誘導分化、免疫調節等IFN 可分為α、β、γ三大類,IFN-α和IFN-β對酸穩定,具有相同的受體,均由白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產生。
5、 骨髓移植及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1) 自體骨髓移植(ABMT)或自體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APBCT):ABMT和APBSCT治療CML的目的主要是延長慢性期或使晚期病人重新回到慢性期,從而延長病人的生存期。
(2) 同基因骨髓移植:此種BMT是對CML病進行BMT治療和最早嘗試。
(3) 同種異基因骨髓移植:同種異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幾乎是目前能夠徹底治癒CML的惟一手段,也是CML治療的最佳方法。
(4)加速期和急變期的治療 CML 一旦進入加速期病期病情多不穩定,約有2/3的病人會繼而發生急變。此階段已為CML的晚期,治療比較困難。
【預後與轉歸】
目前認為年齡小於40歲,脾腫大不明顯,外周血中血小板較低,原始細胞百分比不高,CR小於1年以及BMT前時間短均為CML的有利因素。 CML最終可合並骨髓纖維化、急性白血病及多臟器衰竭,並發感染,出血等嚴重並發症而死亡。 慢淋病程懸殊不一,短至1~2年,長至5~10年,甚至20年。病程長短與病情緩急、全身病狀、肝脾腫大、血象和骨髓象變化等有關。一般年齡偏大,預後為好,就診前無症狀期,生存期長,反之預後較差,常見死亡原因為感染 ,尤以肺部感染多見。慢性急變而死亡較罕見
參考資料:http://www.cn-blood.com/blood/
7. 2012年最新版臨床醫學檢驗技術(師)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應試指南及習題集的全書目錄
第一單元 血液樣本採集和血塗片制備
第一節 血液生理概要
第二節 采血方法
第三節 抗凝劑選擇
第四節 血液塗片制備
第五節 血液細胞染色
第六節 方法學評價
第七節 質量控制
第二單元 紅細胞檢查
第一節 概要
第二節 紅細胞計數
第三節 血紅蛋白測定
第四節 紅細胞形態檢查
第五節 血細胞比容測定
第六節 紅細胞平均指數
第七節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
第八節 網織紅細胞計數
第九節 點彩紅細胞計數
第十節 紅細胞沉降率測定
第三單元 白細胞檢查
第一節 概要
第二節 白細胞計數
第三節 白細胞分類計數
第四節 嗜酸性粒細胞計數
第五節 白細胞形態檢查
第四單元 血液分析儀及其臨床應用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檢測原理
第三節 檢測參數
第四節 血細胞直方圖
第五節 方法學評價
第六節 臨床應用
第五單元 血型和輸血
第一節 紅細胞ABO血型系統
第二節 紅細胞Rh血型系統檢查
第三節 新生兒溶血病檢查
第四節 自動化血型分析儀
第五節 人類白細胞抗原檢查
第六節 血小板血型系統檢查
第七節 血液保存液
第八節 輸血與輸血反應
第六單元 尿液生成和標本採集及處理
第一節 尿液生成
第二節 尿液檢驗目的
第三節 尿標本採集
第四節 尿標本處理
第七單元 尿理學檢驗
第一節 尿量
第二節 尿顏色和透明度
第三節 尿比密測定
第四節 尿滲量測定
第五節 尿氣味
第八單元 尿有形成分檢查
第一節 檢測方法
第二節 尿細胞檢查
第三節 尿管型檢查
第四節 尿結晶檢查
第五節 尿沉渣定量檢查
第九單元 尿液化學檢查
第一節 尿液酸鹼度測定
第二節 尿液蛋白質檢查
第三節 尿液糖檢查
第四節 尿液酮體檢查
第五節 尿液膽紅素檢查
第六節 尿液尿膽原和尿膽素檢查
第七節 尿血紅蛋白檢查
第八節 尿液本周蛋白檢查
第九節 尿液微量清蛋白測定
第十節 尿液蛋白電泳
第十一節 尿液肌紅蛋白檢查
第十二節 尿液β2-微球蛋白測定
第十三節 尿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檢查
第十四節 尿液Tamm-Horsfall蛋白測定
第十五節 尿液α1-微球蛋白測定
第十六節 尿液纖維蛋白降解產物檢查
第十七節 尿乳糜液和脂肪檢查
第十八節 其他化學物質檢查
第十單元 尿液分析儀及其臨床應用
第一節 尿液干化學分析儀
第二節 尿有形成分分析儀
第三節 方法學評價
第十一單元 糞便檢驗
第一節 標本採集
第二節 理學檢查
第三節 化學檢驗
第四節 顯微鏡檢查
第五節 質量控制
第十二單元 腦脊液檢驗
第一節 標本採集與處理
第二節 理學檢查
第三節 顯微鏡檢查
第四節 化學與免疫學檢查
第五節 病原生物學檢查
第六節 質量控制與臨床應用
第十三單元 漿膜腔積液檢驗
第一節 胸腔、腹腔和心包腔積液檢查
第二節 關節腔積液檢查
第十四單元 精液檢查
第一節 標本採集
第二節 理學檢查
第三節 化學檢查
第四節 顯微鏡檢查
第五節 免疫學檢查
第六節 微生物學檢查
第七節 精子功能檢查
第八節 計算機輔助精子分析
第九節 精液檢查的質量控制
第十五單元 前列腺液檢查
第一節 標本採集
第二節 理學檢查
第三節 顯微鏡檢查
第十六單元 陰道分泌物檢查
第一節 標本採集
第二節 一般性狀檢查
第三節 清潔度檢查
第四節 病原學檢查
第五節 陰道分泌物檢查的質量控制
第十七單元 羊水檢查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羊水理化檢查
第三節 胎兒成熟度檢驗
第四節 先天性遺傳性疾病產前診斷
第十八單元 痰液與支氣管灌洗液檢驗
第一節 痰液檢查
第二節 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檢查
第十九單元 胃液和十二指腸引流液檢驗
第一節 胃液檢驗
第二節 十二指腸引流液檢驗
第二十單元 脫落細胞檢查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正常脫落細胞形態
第三節 良性病變的上皮細胞形態
第四節 腫瘤脫落細胞形態
第五節 標本採集與塗片製作
第六節 顯微鏡檢查
第七節 陰道脫落細胞檢查
第八節 漿膜腔積液脫落細胞檢查
第九節 泌尿系統脫落細胞檢查
第十節 痰液脫落細胞檢查 第一單元 緒論
第一節 概念
第二節 血液學與臨床的關系
第二單元 造血與血細胞分化發育
第一節 造血器官與造血微環境
第二節 造血幹細胞分化與調控
第三節 血細胞的增殖、發育與成熟
第四節 細胞凋亡
第三單元 骨髓細胞學檢查的臨床意義
第一節 骨髓檢查的內容與方法
第二節 骨髓細胞形態學
第四單元 血細胞化學染色的臨床應用
第一節 常用血細胞化學染色的原理及意義
第二節 血細胞化學染色的臨床應用
第五單元 血細胞超微結構檢查的臨床應用
第一節 正常血細胞的超微結構
第二節 血細胞超微結構檢查的臨床應用
第六單元 血細胞染色體檢查的臨床應用
第一節 染色體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血液病染色體畸變檢查的應用
第七單元 貧血及其細胞學檢驗
第一節 貧血概論
第二節 鐵代謝障礙性貧血
第三節 DNA合成障礙性貧血
第四節 造血功能障礙性貧血
第五節 溶血性貧血概述
第六節 溶血性貧血檢驗的基本方法及應用
第八單元 白血病概述
第一節 白血病特點
第二節 急性白血病分型
第三節 急性白血病療效觀察
第九單元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及其實驗診斷
第一節 形態學檢查
第二節 其他檢查
第十單元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及其實驗診斷
第一節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0)的實驗診斷
第二節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的實驗診斷
第三節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的實驗診斷
第四節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的實驗診斷
第五節 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M4)的實驗診斷
第六節 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M5)的實驗診斷
第七節 紅白血病(M6)的實驗診斷
第八節 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M7)的實驗診斷
第十一單元 慢性白血病及其實驗診斷
第一節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實驗診斷
第二節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實驗診斷
第十二單元 特殊類型白血病及其實驗診斷
第一節 漿細胞白血病的實驗診斷
第二節 毛細胞白血病的實驗診斷
第三節 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的實驗診斷
第十三單元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及其實驗診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實驗診斷
第十四單元 惡性淋巴瘤及其實驗診斷
第一節 霍奇金病的實驗診斷
第二節 非霍奇金病淋巴瘤的實驗診斷
第十五單元 漿細胞病及其實驗診斷
第十六單元 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實驗診斷
第一節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的實驗診斷
第二節 骨髓纖維化的實驗診斷
第十七單元 惡性組織細胞病及其實驗診斷
第十八單元 類脂質沉積病及其實驗診斷
第一節 戈謝病的實驗診斷
第二節 尼曼-匹克病的實驗診斷
第十九單元 其他白細胞疾病及其實驗診斷
第一節 白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的實驗診斷
第二節 類白血病反應的實驗診斷
第三節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實驗診斷
第二十單元 血栓與止血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 血管壁止血功能
第二節 血小板止血功能
第三節 血液凝血機制
第四節 抗血液凝固系統
第五節 纖維蛋白溶解系統
第六節 血液流變學
第七節 血栓形成
第二十一單元 血栓與止血檢驗的基本方法
第一節 篩查試驗
第二節 血管壁檢驗
第三節 血小板檢驗
第四節 凝血因子的檢驗
第五節 生理抗凝蛋白檢驗
第六節 病理性抗凝物質檢驗
第七節 纖溶活性檢驗
第八節 血液流變學檢驗
第二十二單元 常見出血性疾病的實驗診斷
第一節 出血性疾病的概述
第二節 血管壁異常性疾病
第三節 血小板異常性疾病
第四節 凝血因子異常性疾病
第五節 循環抗凝物質增多及相關疾病
第六節 原發性纖溶亢進
第二十三單元 常見血栓性疾病的實驗診斷
第一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第二節 血栓前狀態
第三節 易栓症
第二十四單元 抗凝與溶栓治療的實驗室監測
第一節 抗凝治療的監測
第二節 抗血小板治療的監測
第三節 溶栓治療的監測
第二十五單元 出凝血試驗的自動化 第一單元 緒論
第二單元 糖代謝紊亂及糖尿病的檢查
第一節 糖代謝簡述
第二節 高血糖症與糖尿病
第三節 糖尿病的實驗室檢查內容、方法學評價、參考值和臨床意義
第四節 低血糖症的分型及診斷
第五節 糖代謝先天性異常
第三單元 脂代謝和高脂血症的檢查
第一節 血漿脂質、脂蛋白、載脂蛋白、脂蛋白受體及有關酶類的分類、結構、功能
第二節 脂蛋白代謝及高脂蛋白血症
第三節 脂質、脂蛋白與載脂蛋白測定方法評價、參考值及臨床意義
第四單元 血漿蛋白質檢查
第一節 主要血漿蛋白質的理化性質、功能和臨床意義
第二節 血漿蛋白質測定、參考值及其臨床意義
第三節 急性時相反應蛋白
第五單元 診斷酶學
第一節 血清酶
第二節 常用血清酶及同工酶測定的參考值及臨床意義
第六單元 體液平衡紊亂及其檢查
第一節 機體水、電解質平衡理論,重要電解質檢查方法、參考值及臨床意義
第二節 血氣及酸鹼平衡紊亂理論、檢查指標、參考值及臨床意義
第三節 血氣分析技術
第七單元 鈣、磷、鎂代謝與微量元素
第一節 鈣、磷、鎂代謝
第二節 微量元素
第八單元 治療葯物監測
第一節 治療葯物代謝與監測
第二節 治療葯物監測方法
第九單元 心肌損傷的標志物
第一節 酶學檢查
第二節 肌鈣蛋白與肌紅蛋白檢查及BNP/NT pro BNP
第十單元 肝膽疾病的實驗室檢查
第一節 肝膽生化
第二節 肝膽疾病的檢查
第三節 肝細胞損傷時的其他有關檢查及臨床意義
第十一單元 腎功能及早期腎損傷的檢查
第一節 腎臟的功能
第二節 腎小球功能檢查及其臨床意義
第三節 腎小管功能檢查及其臨床意義
第四節 早期腎損傷檢查及其臨床意義
第十二單元 胰腺疾病的檢查
第一節 胰腺的功能
第二節 胰腺疾病的檢查、方法學評價及其臨床意義
第十三單元 內分泌疾病的檢查
第一節 甲狀腺內分泌功能紊亂的檢查
第二節 腎上腺內分泌功能紊亂的檢查
第三節 下丘腦-垂體內分泌功能紊亂的檢查
第四節 性腺內分泌功能紊亂的檢查
第十四單元 臨床化學常用分析技術
第一節 臨床化學常用分析方法
第二節 酶和代謝物分析技術
第十五單元 臨床化學自動分析儀
第十六單元 臨床化學檢驗標本、試劑及量器常識
第一節 標本的採集
第二節 標本的處理
第三節 影響體液成分的因素
第四節 試劑的配製與保管
第五節 常用玻璃儀器的清洗和容量校正 第一單元 概論
第一節 基本概念
第二節 免疫應答
第三節 免疫組織及免疫器官
第四節 免疫細胞
第五節 免疫球蛋白
第六節 補體
第七節 細胞因子
第八節 免疫學檢驗
第二單元 抗原抗體反應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抗原抗體反應原理
第三節 抗原抗體反應的特點
第四節 抗原抗體反應的影響因素
第五節 抗原抗體反應的類型
第三單元 免疫原及抗血清的制備
第一節 免疫原的制備
第二節 抗血清的制備
第三節 抗體的純化和鑒定
第四單元 單克隆抗體及基因工程抗體的制備技術
第一節 概念
第二節 雜交瘤技術基本原理
第三節 雜交瘤抗體的制備技術
第四節 基因工程抗體
第五單元 凝集反應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直接凝集反應
第三節 間接凝集反應
第六單元 沉澱反應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液相內沉澱反應
第三節 凝膠內沉澱反應
第四節 免疫濁度法
第七單元 免疫電泳技術
第八單元 放射免疫技術
第九單元 熒光免疫技術
第一節 熒光的基本知識
第二節 熒光抗體技術
第三節 熒光免疫測定
第十單元 酶免疫技術
第一節 酶免疫技術的特點
第二節 酶免疫技術的分類
第三節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第四節 膜載體的酶免疫測定
第五節 酶免疫技術的臨床應用
第十一單元 生物素-親和素免疫放大技術
第十二單元 免疫組織化學技術
第一節 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的特點
第二節 酶免疫組織化學技術
第三節 熒光免疫組織化學技術
第四節 免疫金(銀)組織化學技術
第五節 免疫標記電鏡技術
第六節 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的臨床應用
第十三單元 免疫細胞的分離檢測技術
第一節 免疫細胞的分離
第二節 淋巴細胞表面標志的檢測
第三節 淋巴細胞功能檢測技術
第四節 免疫細胞檢測的臨床意義
第十四單元 吞噬細胞功能檢測及應用
第十五單元 細胞因子測定及應用
第一節 細胞因子的概述
第二節 細胞因子測定方法及應用
第十六單元 細胞黏附分子的測定及應用
第十七單元 免疫球蛋白檢測及應用
第一節 免疫球蛋白的概述
第二節 免疫球蛋白的測定及臨床意義
第三節 異常免疫球蛋白的檢測及臨床意義
第十八單元 循環免疫復合物檢測及應用
第十九單元 補體檢測及應用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補體的活化途徑
第三節 有關補體測定的試驗
第四節 補體測定的應用
第二十單元 自身抗體檢測及應用
第一節 概念
第二節 自身抗體的特性
第三節 常見自身抗體的檢測
第四節 自身抗體檢測的臨床應用
第二十一單元 MHC與HLA檢測及應用
第一節 MHC的一般特性
第二節 HLA分型
第三節 HLA分型的實際應用
第二十二單元 流式細胞儀分析技術及應用
第一節 流式細胞儀的分析及分選原理
第二節 流式細胞術在免疫學檢查中的應用
第二十三單元 免疫自動化儀器分析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自動化免疫比濁分析技術
第三節 化學發光自動免疫分析
第四節 熒光免疫自動化分析
第二十四單元 免疫學檢驗的質量管理
第一節 免疫學檢驗的質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第二節 咨詢服務
第二十五單元 超敏反應性疾病及其免疫檢測
第一節 Ⅰ型超敏反應
第二節 Ⅱ型超敏反應
第三節 Ⅲ型超敏反應
第四節 Ⅳ型超敏反應
第五節 超敏反應的主要免疫學檢測
第二十六單元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檢測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損傷機制
第三節 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四節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免疫學檢測
第二十七單元 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檢測
第一節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念及分類
第二節 常見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第三節 免疫球蛋白異常增生常用的免疫檢測
第二十八單元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檢測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第三節 繼發性免疫缺陷病
第四節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第五節 免疫缺陷病的實驗室檢測
第二十九單元 腫瘤免疫及其免疫檢測
第一節 概念
第二節 概述
第三節 腫瘤抗原的分類
第四節 腫瘤標記物的檢測及臨床意義
第五節 常用腫瘤標志物檢測的免疫學方法
第六節 腫瘤標志物的聯合檢測
第七節 腫瘤標志物免疫測定的意義
第三十單元 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檢測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引起排斥反應的靶抗原
第三節 排斥反應的類型及發生機制
第四節 排斥反應的免疫檢驗
第五節 常見的組織或器官移植 第一單元 緒論
第一節 微生物、微生物學與醫學微生物學
第二節 醫學微生物學發展簡史
第三節 微生物及微生物學檢驗在醫學中的作用
第二單元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第一節 細菌的大小和形態
第二節 細菌L型
第三單元 細菌的生理
第一節 細菌的化學組成和物理性狀
第二節 細菌的營養和生長繁殖
第三節 細菌的新陳代謝
第四單元 細菌的分布
第一節 細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第二節 細菌在人體的分布
第五單元 外界因素對細菌的影響
第一節 基本概念
第二節 物理因素對細菌的影響
第三節 化學因素對細菌的影響
第四節 影響消毒滅菌效果的因素及監測
第五節 生物因素對細菌的影響
第六單元 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第一節 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第二節 微生物變異的現象
第三節 微生物變異的機制
第四節 遺傳變異研究的實際意義
第七單元 微生物的致病性與感染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微生物與宿主的關系
第三節 細菌的致病物質及其作用
第四節 機體的抗菌免疫
第五節 病毒的感染與免疫
第六節 感染的種類與類型
第七節 感染的臨床徵象:病症與症狀
第八節 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則
第八單元 細菌的分類與命名
第九單元 微生物學檢驗概述
第十單元 細菌形態學檢查法
第十一單元 培養基
第十二單元 細菌的培養與分離技術
第十三單元 細菌的生物化學試驗
第十四單元 血清學試驗
第十五單元 動物實驗
第十六單元 菌種保存與管理
第一節 菌種保存的方法
第二節 菌種保管
第十七單元 細菌檢驗的商品化、自動化設備
第十八單元 病原性球菌及檢驗
第一節 葡萄球菌屬
第二節 鏈球菌屬
第三節 肺炎鏈球菌
第四節 腸球菌屬
第五節 奈瑟菌屬
第六節 卡他布蘭漢屬
第十九單元 腸桿菌科及檢驗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埃希菌屬
第三節 沙門菌屬
第四節 志賀菌屬
第五節 變形桿菌屬、普羅威登斯菌屬及摩根菌屬
第六節 耶爾森菌屬
第七節 腸桿菌科的其他菌屬
第二十單元 弧菌科及檢驗
第一節 弧菌屬
第二節 氣單胞菌屬和鄰單胞菌屬
第二十一單元 彎麴菌屬和幽門螺桿菌及檢驗
第一節 彎麴菌屬
第二節 幽門螺桿菌
第二十二單元 厭氧性細菌及檢驗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厭氧菌感染
第三節 厭氧菌標本的採集與送檢
第四節 厭氧菌的分離與鑒定
第二十三單元 需氧和(或)兼性厭氧革蘭陽性桿菌及檢驗
第一節 棒狀桿菌屬
第二節 需氧芽胞桿菌屬
第三節 產單核李斯特菌
第四節 丹毒絲菌屬
第五節 陰道加特納菌
第二十四單元 分枝桿菌屬及檢驗
第一節 結核分枝桿菌
第二節 非典型分枝桿菌簡介
第三節 麻風分枝桿菌
第二十五單元 非發酵菌及檢驗
第一節 假單胞菌屬
第二節 產鹼桿菌屬
第三節 其他非發酵菌
第二十六單元 其他革蘭陰性桿菌及檢驗
第一節 嗜血桿菌屬
第二節 軍團菌屬
第二十七單元 衣原體及檢驗
第二十八單元 立克次體及檢驗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立克次體的微生物學檢驗
第二十九單元 支原體及檢驗
第一節 生物學特性
第二節 致病性
第三節 支原體的微生物學檢驗
第三十單元 病原性放線菌及檢驗
第一節 放線菌屬
第二節 需氧性放線菌
第三十一單元 螺旋體及檢驗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疏螺旋體屬
第三節 鉤端螺旋體
第四節 密螺旋體屬的分類
第五節 梅毒螺旋體
第三十二單元 病毒感染的實驗診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病毒的實驗室診斷
第三節 幾種病毒感染的診斷
第三十三單元 真菌檢驗
第一節 真菌的基本特性
第二節 真菌微生物學檢查
第三節 病原性真菌
第三十四單元 臨床標本微生物學檢驗概述
第三十五單元 細菌對葯物的敏感試驗
第一節 擴散法
第二節 稀釋法
第三節 殺菌試驗
第四節 體外聯合葯物敏感試驗
第五節 厭氧菌、結核分枝桿菌及酵母樣真菌的體外抗菌葯物敏感試驗
第六節 體內抗菌葯物的活性與濃度測定
第七節 細菌耐葯菌株的監測
第三十六單元 醫院感染
第三十七單元 臨床細菌檢驗的質量控制及實驗室安全防護
第一節 室內質量控制
第二節 室間質量評價
第三節 實驗室安全防護 第一單元 總論
第二單元 醫學蠕蟲
第一節 線蟲和棘頭蟲
第二節 吸蟲
第三節 絛蟲
第三單元 醫學原蟲
第一節 阿米巴
第二節 鞭毛蟲
第三節 孢子蟲
第四節 纖毛蟲
第四單元 醫學節肢動物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昆蟲綱
第三節 蛛形綱
第五單元 檢驗技術
第一節 病原檢查
第二節 免疫學檢查
第三節 單克隆抗體在寄生蟲病診斷中的應用
第四節 DNA探針技術在寄生蟲病診斷中的應用 第一單元 醫學與醫學倫理學
第二單元 醫學倫理學的規范體系
第三單元 醫患關系
第四單元 醫務人員之間的關系
第五單元 醫德修養與醫德評價
第六單元 醫學研究與醫學道德
第七單元 生命倫理學的若干問題
第八單元 醫學倫理學文獻
8. 血液病病人一般做哪些檢查
1、血常規及血小板計數:為最基本的化驗檢查。 2、網積紅細胞計數:以了解骨髓增生情況。各種紅細胞平均指數的測定,對貧血患者進行形態學分類,有助於尋找貧血的原因。 3、骨髓檢查:包括骨髓穿刺塗片及骨髓活體組織檢查,對某些血液病有確診價值(如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纖維化等)及參考價值(如增生性貧血)。 4、出血性疾病: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定量為基本的檢查。尚可做血塊回縮試驗、血小板聚集和粘附試驗以了解血小板功能。 5、溶血性疾病檢查:常用的試驗有游離血紅蛋白測定、血漿結合珠蛋白測定、Rous/試驗、尿潛血(血管內溶血);酸溶血試驗、蔗糖水試驗(PNH);滲透脆性試驗(先天性球成形紅細胞增多症);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G6PD酶缺乏);抗人球蛋白試驗(自身免疫性溶貧)等以確定溶血原因。 6、細胞化學染色:對診斷急性白血病的類型有價值,如過氧化酶、鹼性磷酸酶、非特異性酯酶等。 7、活體組織檢查:如淋巴結或浸潤包塊的活檢對診斷淋巴瘤或惡性血液病的浸潤有診斷價值。 8、生化及免疫學檢查:自身免疫性血液病及淋巴系統常有免疫球蛋白的異常及細胞免疫功能的異常。近年來已應用單克隆抗體對急性白血病進行免疫學分型。 9、器械檢查:如超聲波、CT對縱膈及腹膜後淋巴瘤的診斷。 10、放射性核素:應用於紅細胞壽命、紅細胞破壞部位測定,骨髓顯像、淋巴瘤顯像等。
9. 血液里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一、血漿
血漿相當於結締組織的細胞間質,其中血清為淺黃色半透明液體,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還有無機鹽、纖維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種營養物質、代謝產物等。這些物質無一定的形態,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漿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質(6.5%~8.5% )和20g低分子物質(2%).低分子物質中有多種電解質和小分子有機化合物,如代謝產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漿中電解質含量與組織液基本相同。
二、血細胞
在機體的生命過程中,血細胞不斷地新陳代謝。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120天,顆粒白細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過10天。淋巴細胞的生存期長短不等,從幾個小時直到幾年。
血細胞及血小板的產生來自造血器官,紅血細胞、有粒白血細胞及血小板由紅骨髓產生,無粒白血細胞則由淋巴結和脾臟產生。
血細胞分為三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常見的血液病:
血液病臨床分為三大類型:紅細胞疾病、白細胞疾病、出血和血栓性疾病。臨床上常見的疾病有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血小板減少症、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骼纖維化、血友病、地中海貧血等,以往由於缺乏特效療法,許多疾病被人們稱為「不治之症」。
近年來,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發展,特別是在中國,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血液病的治療效果有了明顯提高,許多疾病得以治癒,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顯示出中醫治療本病的巨大優勢。
10. 血液系統疾病常用檢查項目有哪些
1、血常規:
主要包括血液中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計數、網織紅細胞計數、白細胞分類、血細胞大小分布。這是血液病的必查項目,也是血液病診治過程中需要經常追蹤的項目。
2、白細胞分類:
由技術人員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對白細胞分類。機器檢測時,白細胞形態在基本正常范圍時,結果才有參考價值,當血液中出現異常的細胞時,如原始細胞、異性淋巴細胞等,機器很難正確分類。因此當我們懷疑白細胞疾病時,要目測白細胞分類。
3、骨髓檢查:
抽取骨髓細胞或組織可進行形態學分析、細胞化學染色、染色體核型檢查、免疫學檢查、基因分析、幹細胞培養、電子顯微鏡檢查、病理組織檢查等。骨髓檢查是血液病的最重要檢驗方法之一。
(10)血液病實驗診斷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是擴展閱讀
血液系統功能:
運輸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氣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營養物質,都依靠血液運輸才能到達全身各組織。
同時組織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與其他廢物也賴血液運輸到肺、腎等處排泄,從而保證身體正常代謝的進行。血液的運輸功能主要是靠紅細胞來完成的。
貧血時,紅細胞的數量減少或質量下降,從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血液這一運輸功能,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