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茯苓粉如何吃法
別名:茯苓個、茯苓皮、茯苓塊、赤茯苓、白茯苓、茯菟、伏靈、松腴、不死面、雲苓、松薯、松苓、松木薯 使用提示:內服:煎湯,10至15克;或入丸、散。 茯苓知識介紹: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苓茯苓的菌核。茯苓生於松樹根上。分布於吉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通常栽後8至10個月茯苓成熟,其成熟標志為苓場再次出現龜裂紋,若見菌核表皮呈黃褐色而又未出現白色裂縫,即可收獲。選晴天挖出後去泥沙,堆在室內蓋稻草發汗,等水氣幹了,苓皮起皺後削去外皮,乾燥。 茯苓,自古被視為「中葯八珍」之一。茯苓菌核呈類球形卵狀橢圓形致不規則形,長10至30厘米或更長,一般重500至5000克,外面有深褐色多皺褶的皮殼,內部白色或淡粉紅色,粉粒狀。 以體重堅實,外皮色棕褐,皮紋細,無裂隙,斷面白色細膩,粘牙力強者為佳。 茯苓適合人群: 1. 適宜小便不利、脾虛食少、大便泄瀉、水腫漲滿、癌症、肝病、糖尿病患者。 2. 陰虛而無濕熱、虛寒精滑、氣虛下陷者慎服。 茯苓食療作用: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肺、腎經;氣微性和,可升可降; 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的功效; 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嗽,食少脘悶,嘔吐,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 茯苓食物相剋: 茯苓惡白斂,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米醋。 茯苓做法指導: 1. 如偏於寒濕者,可與桂枝、等配伍;偏於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 2. 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等同用。 3. 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山葯等配伍。 4. 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同用。 5. 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6. 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㈡ 白茯苓可以直接吃嗎,需要怎麼吃
可以直接吃,但一般用於葯膳、食療的茯苓,多數是炮製過的,即將鮮茯苓去皮、磨漿,曬成白色的粉末。這種白色的茯苓粉末俏生生色如白霜,質地細膩,因而得名「茯苓霜」。而我們多見到的茯苓顆粒,比霜更易攜帶和使用。
白茯苓的功效:
1、用於脾虛泄瀉,白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白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白茯苓常與黨參、白術、山葯等配伍。白茯苓又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葯。
2、用於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白茯苓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3、用於痰飲咳嗽,痰濕入絡,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具健脾作用,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
4、對久病瘦弱、食慾不振或兼有體倦乏力、腹瀉的氣虛脾弱病人來說,茯苓有扶脾益氣的作用。
5、茯苓算得上是美容上品,可以凈面、養顏,除去黑色素。
(2)茯苓小方塊的食用方法和做法擴展閱讀:
食用茯苓禁忌:
1、不宜與一些中葯使用。有白斂、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另外服用茯苓是要忌米醋。
2、虛寒體質的人不適合食用茯苓,如腎虛病人,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3、對於近年來民間喜用茯苓粉製作面膜、口紅,茯苓的中葯成分能否通過皮膚、黏膜組織,進入血管從而為人體保健,需要更多的研究尋找答案,不過,此類美容品在自製、保存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微生物、細菌污染,易變質腐敗,需要非常謹慎。
㈢ 茯苓的食用方法
利水滲濕,健脾化痰,寧心安神,敗毒抗癌。葯性平和,利濕而不傷正氣。適量服食可作為春夏潮濕季節的調養佳品可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症。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腫瘤以及鎮靜、降血糖等的作用。可鬆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細胞壞死,抗菌等功效。1、茯苓薏米粥:茯苓、薏米各25克,陳皮5克,粳米適量,煮粥食。治小兒脾虛泄瀉,小便不利。2、茯苓薏米餅:茯苓、薏米、白麵粉各30克,白糖適量,研成細末和勻壓成餅,蒸熟。適合小兒食用,有和脾胃之效。3、茯苓陳皮薑汁茶:茯苓25克,陳皮5克,水煎,飲服時加入生薑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嘔吐。
㈣ 茯苓如何使用
俗名】松薯、松苓。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健脾胃,利水消腫,抗衰老,抗癌。
【宜食】適宜小便不利,脾虛食少,大便泄瀉;水腫脹滿,包括心原性水腫,腎炎水腫,癌性水腫,腳氣水腫之人食用;適宜老年人及癌症病人食用;適宜肝病,糖尿病,肥胖病,脫發以及美尼爾氏綜合征患者食用』。
《神農本草經》:「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日華子本草》:
「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
【忌食】茯苓性平健脾,諸無所忌。但根據前人經驗,凡屬中氣下陷,虛寒滑精者忌食。
《本草綱目》:「陰虛者不宜用也。」《本草正》:「茯苓,補少利多,故多服最能損目,久弱極不相宜。」《得配本草》:「氣虛下陷,水涸口乾俱禁用。」《本草經疏》:「病人腎虛,小水自利...俗名】松薯、松苓。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健脾胃,利水消腫,抗衰老,抗癌。
【宜食】適宜小便不利,脾虛食少,大便泄瀉;水腫脹滿,包括心原性水腫,腎炎水腫,癌性水腫,腳氣水腫之人食用;適宜老年人及癌症病人食用;適宜肝病,糖尿病,肥胖病,脫發以及美尼爾氏綜合征患者食用』。
《神農本草經》:「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日華子本草》:
「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
【忌食】茯苓性平健脾,諸無所忌。但根據前人經驗,凡屬中氣下陷,虛寒滑精者忌食。
《本草綱目》:「陰虛者不宜用也。」《本草正》:「茯苓,補少利多,故多服最能損目,久弱極不相宜。」《得配本草》:「氣虛下陷,水涸口乾俱禁用。」《本草經疏》:「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皆不得服。」《葯性論》:「忌米醋。」
【按語】茯苓屬一種食用菌,自古至今,有用茯苓製成茯苓糕、茯苓餅、茯苓粥、茯苓包子、茯苓餛飩、茯苓酒等食用。據研究,茯苓含有直接參與體內抗衰老過程的重要物質——卵磷脂,還含有蛋白質、脂肪、葡萄糖、無機鹽以及多糖。茯苓多糖可以明顯增加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強t淋巴細胞功能,有強烈的抗腫瘤作用。茯苓還能增強心肌收縮力,能抑制胃潰瘍的發生,保護肝臟,防止肝細胞壞死,以及利水、降低血糖等作用。
㈤ 茯苓怎麼吃
茯苓即是將茯苓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塊,稱為白茯苓。其體重堅實,色白細膩而有粉滑感, 質鬆脆,易折斷破碎。所以茯苓研末用水送服效果較好
㈥ 茯苓的做法
白茯苓是比較常見的茯苓的一種,還有土茯苓,都是有葯用效果葯材的種類哦,而且營養物質也是比較豐富的呢,可以有健脾胃祛濕的作用,而且食用的方法也是比較多的呢,來看看白茯苓的一些食用方法吧,而且效果也不錯。
㈦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茯苓 功效:1 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 2 《本草衍義》:白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鬧也。《用葯心法》:白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葯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導氣。《湯液本草》:白茯苓,伐腎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澀能利之,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走氣。酒浸與光明硃砂同用,能秘真。《本草衍義補遺》:白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葯也,若陰虛者,恐未為宜。《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葯性論》: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雍。治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人熱淋。《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醫學啟源》:除濕,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治溺黃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訣》雲,止瀉,除虛熱,開腠理,生津液。《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頭眩煩躁。 作用:1 利尿作用。 2 抗菌作用。 3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白茯苓對家兔離體腸管有直接鬆弛作用。 4 抗腫瘤作用:白茯苓中的主要成分為白茯苓聚糖,含量很高。 5 白茯苓多糖體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各種白茯苓多糖體在體內均能增強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性作用。 6 對血液系統的影響:能使環磷醯胺所致大白鼠白細胞減少加速回升。 7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白茯苓有鎮靜作用。 8 白茯苓可健脾,對那些久病瘦弱、食慾不振或兼有體倦乏力、腹瀉的氣虛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氣的作用,而且葯性平和。
如需獲得更多權威醫美知識,盡在檸檬愛美檸檬愛美
㈧ 茯苓的作用,和食用方法
茯苓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形狀像甘薯,外皮黑褐色,裡面白色或粉紅色。中醫入葯,有利尿、鎮靜作用 [葯性]甘、淡、平、歸肺、胃、腎經。 [葯效] 敗毒抗癌、利水化飲、健脾寧心。 利水滲濕,健脾,化痰,寧心安神 [原料]獲苓20克,大棗10克,山葯20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 [做法]大棗去核,與茯苓、山葯、粳米同煮成粥,加適量紅糖調味即可。 經驗方 【原料】茯苓細粉 米粉 白糖各等份 【製作】上3味加水適量,調成糊,以微火在平鍋里攤烙成極薄的煎 餅。 【用法】可經常隨量吃。 【功效】健脾補中,寧心安神。適用於氣虛體弱所致的心悸、氣短、 神衰、失眠以及浮腫、大便溏軟 [用法]分3次佐餐食用。 [作用]健運脾胃,滲濕止瀉。小兒脾胃氣虛、食少便溏、體倦乏力者可經常食用。 [評注]茯苓甘平,淡滲利水去濕,補脾益胃,與山葯、大棗佐用,葯性平和,滋補脾胃,除濕止瀉之功更著 買回茯苓粉,按照2∶5的比例,與蜂蜜一起沖水,可以提高抵抗力,利水消腫。蒸制饅頭、包子等麵食時,可在麵粉中加入茯苓粉混勻一起蒸,或者將茯苓和山葯、松仁、芡實、蓮心一起和面,做成烙餅,對糖尿病患者有較好療效。此外,茯苓還可以做湯、泡酒,在500毫升的酒中,放100克茯苓,每天喝5—10毫升,具有寧心安神、健脾延年的功效。 當歸茯苓燉雞湯:當歸50克,茯苓20克,烏雞一隻,生薑一塊,水適量,文火共燉,至肉爛 湯濃時,調味裝盤即可食用。 ◆蓮子茯苓糕 材料:茯苓、蓮子、麥冬各等份 做法:茯苓、蓮子、麥冬共研細末,加入白糖、桂花適量拌勻,用水和面蒸糕食用。 功效:寧心健脾,適宜於因心陰不足,脾氣虛弱而引起的乾渴、心悸、少食、神疲者。 ◆栗子茯苓粥 材料:茯苓15克,栗子10枚,糯米30克 做法:將茯苓洗凈入鍋,加冷水,用小火煎半小時,棄渣留湯,加入栗子肉、糯米,再煮成粥食用。 功效:健脾益腎,利濕止瀉,適宜於小便不利、慢性腎炎者。 ◆山葯茯苓肚 材料:豬肚1隻,茯苓100克,淮山100克 做法:將豬肚洗凈,茯苓、淮山裝入肚內,淋上黃酒2匙,撒細鹽適量,扎緊口,入鍋內加水慢燉至肚子酥爛;將豬肚撈出剖開,倒出茯苓、山葯,冷卻後烘乾,研末裝瓶,每次服6-10克,日服3次,溫開水送服。取豬肚切片,適當調味後食用。 功效:補腎益胃,健脾滲濕,適宜於糖尿病患者荷葉茯苓粥 荷葉1張(干鮮均可),茯苓50克,粳米100克。先將荷葉煎湯後去渣,再加入茯苓、粳米煮成粥,分早晚兩次食用。對感受暑熱所致的腦脹、胸悶、小便黃、濕熱瀉痢有較好的療效,對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神經衰弱都有一定的療效。消食健胃心苓粥 桂心2g,茯苓10g,桑白皮3g,粳米100g。先煎茯苓、桂心、桑白皮,濾渣取汁,與粳米同煮成粥。每日1劑,作早餐食之。主治飲食停蓄胃脘、上逆犯胃胸滿、咳逆、欲嘔、飲食不下等症。 祛濕解乏芡苓粥 芡實、茯苓、山葯、蓮肉、薏苡仁、白扁豆、黨參、白術各6g,加水適量,同煎40分鍾後撈出黨參和白術葯渣,再加入洗凈粳米150g,繼續煮至米爛粥稠,即可分次調糖食用,連吃數日。主治體虛乏力、虛腫、泄瀉等症。
㈨ 茯苓的食用方法
最好煮開再食用茯苓是寄生於松樹根下的腐生真菌,其性味甘淡,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作用。因其葯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和功用。赤茯苓為茯苓皮層下赤色的部分,利濕作用強,治療小便黃赤,尿澀痛。茯苓皮為茯苓的黑色外皮,其利水作用較好,用於治療水腫、小便短赤。茯神為帶有松根的部分,安神利水作用較強,治療心悸健忘,小便不利。茯神木為茯神中的松根,能平肝安神,用於治療心區憋悶、失眠等。而朱茯苓則是用茯苓與硃砂加工炮製而成,寧心安神作用強,用來治療心悸失眠。
中國魏晉時期,茯苓就被當作養生佳品,王公大臣們常用茯苓與白蜜同服。而清宮中,慈禧長年讓御廚為她製作茯苓餅食用。其葯用價值最好的當屬雲南出產的茯苓稱為雲苓。老年人經常用白茯苓粉與粳米同煮粥服用,有養生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