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效果的內部評價的常用方法是行動反思法。
社會教育狹義指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青少年和人民群眾開展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知識的教育活動。廣義指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並行的影響個人身心發展的社會教育活動。
在行動學習課程中,每個參與者所在的機構都提出了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他們被交換到不同於自己原有專業特長的題目下,組成學習的團隊,群策群力,互相支持,分享知識與經驗,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學習團隊里的成員,解決這些棘手的難題。通過實踐,這種方法獲得了成功,並被稱為行動學習法。
(1)幼兒教育評價方法最常用的是擴展閱讀
社會教育作用
社會教育日益發展,盡管在整個教育體系中還處於輔助和補償地位,但越來越顯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良好的社會教育有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於學生增長知識、發展能力,有得於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有得於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這些興趣和愛好若能及早得到培養,就能形成特長,表現出某一方面的才能。這無疑會加速學生的和諧發展。學校的教育,很難適應同一班級中不同興趣愛好和發展水平學生的個別需要,社會教育可以彌補這些方面的不足。
老師根據學生的愛好,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參加校外教育機構的專門活動,如電腦維修、琴棋書畫,使學生在自己愛好的活動中施展才華、發展特長、增長聰明才智,進而獨立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合許多學生接受更多社會教育,成為運動員、演員、電腦高手,為學生全方位發展提供了一條新路。
㈡ 幼兒園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方法的運用有哪些
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常常只有班級概念而沒有年齡意識,習慣將班級內的孩子進行橫向比較。教師在對幼兒發展進行評價時,往往受個人主觀印象、情感、知識和經驗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評價發生錯誤和偏離。 原晉霞 科學有效地評價幼兒,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是提高幼兒園教育適宜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幼兒園教師專業標准》明確將評價幼兒作為教師必備的專 業能力,指出幼兒園教師應能「客觀地、全面地了解和評價幼兒」,並「有效運用評價結果,指導下一步教育活動的開展」。但當前教師評價幼兒的能力卻不盡人 意,在評價幼兒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教師評價幼兒的常見問題 評價內容狹隘。教師對幼兒身心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認識不清,不知道應從哪些方面評價幼兒身心發展的情況,在評價過程中往往以部分指標的評價給出 整體發展的結論。如一些教師憑「很少生病」這一指標判定幼兒「體質好」,或僅憑「願意與同伴交往,並能與同伴友好相處」就判定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良好,孰不 知評價身體素質的指標還包括耐力、力量、靈敏性等,「關心和尊重他人」「能夠遵守基本的行為規范」等也是評價社會性發展水平的重要內容。 橫向比較普遍存在。雖然教師大都認同幼兒的發展具有年齡差異與個體差異,應慎做橫向比較,但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卻常常只有班級概念而沒有年齡意 識,習慣將班級內的孩子進行橫向比較。如教師經常這樣評價:「A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較強,B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即使這兩名幼兒的年齡相差達10個月。 一位小班教師在學年末將「至少連續拍球10次」作為評價標准,其理由是班內已有部分孩子能連續拍球10多次,有的幼兒甚至能連續拍球50多次,因此教師認 為讓每位幼兒至少能夠連續拍球10次的標准並不高。這些評價都屬於橫向比較,教師不是以此年齡段幼兒發展的常模作為參考,而是以班級其他幼兒的發展水平為 參考來制定評價標准,這對於班內年齡偏小的幼兒來說無疑是不公正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對自我的評價往往依賴於「重要他人」的評價,因此教師對幼兒的評 價會影響幼兒對自我的評價與自我概念的形成,進而影響幼兒的實際表現。對於年齡偏小的孩子來說,橫向比較易導致其產生挫敗感和無能感。 評價標準的價值導向存在偏差。評價是價值判斷,對幼兒的評價即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價值判斷。幼兒行為的好壞不由其行為本身決定,而是由其行為是否 滿足教師確定的評價標准而定。但教師的評價標准與國家對幼兒身心發展的期待有時並不一致,甚至相悖。例如一些教師經常將「聽話」作為評價幼兒的標准,一些 教師將「幼兒能夠模仿范畫」作為評價幼兒繪畫水平的標准,一些教師將「吃得快、吃得多」作為評價幼兒進餐行為的標准,還有些教師將「背誦唐詩宋詞」等作為 評價幼兒語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准。當教師確定的評價標准與國家對幼兒發展的期待不一致時,其對幼兒發展的評價必然產生偏差,其所實施的教育也無疑會南轅北 轍。 評價過程存在主觀偏見。教師在對幼兒發展進行評價時,往往受個人主觀印象、情感、知識和經驗等許多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光環效應」、「惡魔效 應」及刻板印象,使得評價發生錯誤和偏離。當教師認為某個幼兒身上有優點或缺點時,就會彌漫、擴散,掩蓋了幼兒身心發展的其他品質或特點;教師對幼兒的評 價深受社會偏見的影響。例如,某幼兒漂亮、語言表達能力強,還主動做教師的小幫手,深得教師喜歡,於是教師認為其完美無缺,而絲毫沒有看到其在數學方面的 發展較弱,且性格中還具有獨斷專行、不尊重同伴等缺點;另一幼兒則因不時出現攻擊性行為,而被教師抓住這點短處,並推及其餘,認為其是個壞孩子,每當他與 同伴發生爭執時,教師幾乎不詢問原因,就武斷地認為是他的錯誤,而沒有看到其也有關心他人的品質;一名教師認為一般情況下胖孩子的動作協調性不好,因此, 一直給某胖孩子的「動作協調性」評價為「較弱」,直到偶然對該幼兒在晨間活動和體育活動的行為進行觀察之後,才驚訝地發現其協調性發展得很好。 如何科學地評價幼兒 幼兒園教育旨在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要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必須在對幼兒身心發展的評價方面下功夫,科學地評價幼兒。科學評價幼兒應做到有 理有據,有理即評價要有合理的依據,有據即評價要有可靠的證據。缺少依據或證據的評價都是主觀武斷的。因此,要提升教師評價幼兒的能力,教師需要從確立評 價標准和收集評價證據兩方面進行努力。 確立評價標准。2012年教育部(微博)頒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它是我國歷時7年研究制定的國家對3至6歲幼兒身心發展結構及水平的合理期待,有助於解決教師在評價幼兒時因缺少合理依據而導致的各種問題,提升教師科學評價幼兒的能力。 《指南》為教師提供了評價幼兒身心發展情況的維度框架。幼兒的發展是由多方面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教師在評價幼兒時,必須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結 構及其組成,在頭腦中建立一個完整的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形象,知道從哪些方面評價幼兒。這樣可以避免評價內容狹隘、評價標準的價值導向存在偏差以及評價 過程存在主觀偏見等問題。 《指南》還為教師提供了評價各年齡段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的參考依據。《指南》不是按照年齡班(小班、中班、大班)而是按照具體年齡來描述幼兒身心 發展不同水平的典型表現,分別對3至4歲、4至5歲、5至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大致可以達到什麼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它提 示教師在評價幼兒的發展水平時,要以幼兒實際年齡為依據,而不能以所在班級為依據,因為即使同在一個年齡班的幼兒,年齡相差最大可達近12個月,因此教師 不可將他們進行橫向比較,而要以《指南》為依據,公正客觀地評價幼兒的發展水平。 收集評價證據。當評價標准確定後,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收集能反映幼兒身心各方面發展水平的證據。檔案袋評價、真實性評價等,這些方法注重在 日常活動與教育教學過程中自然收集具有典型意義的幼兒行為表現和所積累的各種作品,作為評價的重要依據。觀察、談話和作品分析等都是教師收集評價證據的重 要方法。特別要強調的是,科學地評價幼兒是為了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以便提供更適宜的幫助和指導,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切忌將《指南》作為標准對幼兒進行測驗,來區分三六九等。
㈢ 幼兒教育評價方式
幼兒思想用語言表達完整,能清楚闡述自己的想法,有豐富的語言組織能力,通過聽故事,早期幼兒閱讀,認真傾聽,等方式達到教學目標,
㈣ 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教學方法一般有觀察法、活動法、場景教學法、比較法、提問法、講授法等,幼兒園的教學方法是否運用的好,直接影響到幼兒園的教學質量,下面就來看一下這幾種常用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觀察法
01
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運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多種感官去感知所選定的客觀事物與現象,使之獲得感性經驗,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概念的方法。運用觀察法應該注意一下幾點:1、觀察開始時,教師要向幼兒提出觀察目的,用設疑等方法引起幼兒觀察的興趣,先讓幼兒自由觀察,允許他們相互交談,並鼓勵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2、在觀察的過程當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言、手勢的指導作用,從幼兒的興趣點切入,啟發幼兒從不同方面感知並用語言描述觀察的對象,學習觀察的方法。 3、觀察結束時,要總結觀察的印象,讓幼兒將觀察到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條理化。
活動法
01
活動法是一種以幼兒實踐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或提供材料,引導幼兒自己實踐、探索和發現。幼兒園常用的活動法主要是游戲法、實驗法。
02
游戲法是指教師以游戲的方式組織幼兒學習的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項:
1、可以將游戲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一個環節,也可以將游戲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當中。
2、所選的游戲目標和規則應該與教育要求相吻合。
03
實驗法是教師提供一些儀器設備,鼓勵幼兒通過親自動手操作來觀察和尋找在實驗過程中所產生變化的原因,驗證自己的設想。需要注意一下幾點:1、注意實驗的安全性。2、教師先操作實驗,以形成完美的實驗指導計劃,並觀察幼兒的實驗全過程,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促使幼兒在實驗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3、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要讓每個幼兒都有參與到實驗過程中去,實驗結束後,注意引導幼兒歸納實驗結果。
場景教學法
01
情景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兒設立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學習場景,通過合適的方式把幼兒完全這個場景當中,讓幼兒在這個場景連續不斷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但是要注意,一定要讓幼兒身臨其境,在場景中觀察、感知、操作、體驗,在具體情境的感染下產生歡樂或苦惱、愛或恨、喜悅或憤怒等情感。在設計情景時要有新穎,新的東西能夠引起幼兒的注意,容易喚起幼兒的求知慾,在內容的設計上要有實用性,設計的情景要能達到有效的目標。
比較法
01
比較法是讓幼兒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進行比較,讓幼兒找出它們在數、量、形等方面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通過分析、比較、判斷、思考,能更精確、細致、完整的認識事物,形成概念。比如認識圖形(正方形、長方形),比較兩支鉛筆的長短等。還可以分為整體比較和分解比較。整體比較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進行整體比較,找出他們的相似性、相反性和共同點。分解比較是對兩種物體分別從局部逐一進行比較。在比較法的運用過程當中需要注意:1、要引導幼兒認真觀察比較2、老師要以啟發性的提問,引導兒童進行比較。
提問法
01
提問法是幼兒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是指導幼兒觀察、學習的主要方法。1、描述性提問:提示幼兒細致地觀察並描述事物,比如「你看到的啄木鳥是什麼樣的?「。2、比較性提問:啟發幼兒比較事物的異同,比如「正方形和長方形哪裡不一樣?」。3、分類型提問:啟發幼兒運用概念進行思維的提問,比如「你認為桔子是屬於哪一類是屬於乾果還是水果呢?」
講授法
01
講解演示法是教師向幼兒直觀展示教具並配合以口頭講解,把抽象的數、量、形等知識技能或規則,具體地呈現出來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邊講解邊演示,它能夠幫助幼兒克服困難、引導思路、獨立進行新的探索。但是需要注意在講解的過程中必須突出重點,語言要簡練、通俗易懂,演示的教具應該是幼兒所熟悉的東西。
㈤ 幼兒科學活動評價的方法包括哪些
幼兒科學教育評價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評價;
二是對對學前兒童發展的評價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評價是以學前兒童科學教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評價是以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為對象,根據一定的標准,採取科學的評價技術和方式方法,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過程及教師、幼教育活動的目標、內容、過程及教師、幼兒等進行測定並加以分析,最終作出價值兒等進行測定並加以分析,最終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
㈥ 3.幼兒園教育活動評價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幼兒園教育活動評價的常用方法:
1、形成性評價,就是在課程系統運作、發展過程中收集課程各個要素的相關資料,加以科學分析和判斷,以此調整和改進課程的方案,使正在運作的課程更為完善的一種評價方式。
2、終結性評價,就是對課程實施以後所獲得的實際效果進行驗證的評價方式。
㈦ 52.幼兒科學教育評價的方法有哪些
幼兒科學教育評價的方法:
幼兒科學教育評價的方法實質上就是收集資料信息的方法,包括如何將資料信息進行記錄的方法。
目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評價方法有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測試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㈧ 幼兒園老師在工作中最常用到學前教育評價方法是什麼
(一)教師的語言應口齒清楚,語速適中。
1.幼兒園語言教育旨在通過為幼兒提供有計劃的學習活動,發展幼兒運用語言與人溝通的能力,提高幼兒思維的水平,滿足幼兒欣賞語言美的需要。因此,在幼兒園的語言教育中要注意詞彙、口語表達、講述與朗誦兒童文學作品。在詞彙方面主要是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副詞),正確理解詞義,並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能正確運用詞。豐富幼兒的詞彙,具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小班的語言教育活動:拔蘿卜。教師對「單一科目」教學活動要進行深入的分析,要明確教育活動的教學目標、思考如何在課堂上達成教學目標。爭對小班這個年齡段,語言課教師講述為主,幼兒只需扮演好聆聽者的角色。教師講「拔蘿卜」的故事。可配以圖片、幻燈、課件等輔助教學,教師的語言要形象、生動。要依照故事情節語言要發生變化。不斷的變化,幼兒會沉醉其中。
(二)教師爭對幼兒的不同運用不同的語言。
皮亞傑將語言看成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的結果,是一個順應和同化的適應過程。他將幼兒期分成幾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某些類型的語言和行為特徵。皮亞傑將語言發展看成是與幼兒邏輯思維、判斷和推理能力的發展齊不並進的,語言發展能夠反映這些能力的發展水平。然而,當幼兒機體內部發生了變化,他就會與環境發生交互作用,在下一個發展階段之前,將各種因素吸收自己的內部結構。根據他的理論,幼兒語言發展過程是由遺傳、成長、和經驗共同產生的。
1.對於小班的幼兒:教師的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各種教育手段讓幼兒能感受和關心幼兒的愛護,並激發其愛老師、愛父母的情感,會使用一些禮貌用語。在小班的教育中,教師要展現自己的親和力,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融入幼兒的世界裡。
2.對於中班的幼兒:教師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幼兒主動與人交流,在交流中感受語言。在中班的教育中,教師要多與幼兒的交流在溝通中了解幼兒的內心活動。
3.對於大班的幼兒:教師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幼兒掌握語言,會用語言表達。在大班教育中,教師要以一個聆聽者的身份聽幼兒說,在給予幼兒評價。
幼兒教師語言藝術性特點
幼兒教師面對的是生活經驗貧乏,語言水平低,又愛哭鬧的幼兒。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生動、形象、活潑的語言。因此,我們要從實際出發,順應幼兒的這一特點。
(一)在課堂上採用「趣」化的教學方式,吸引幼兒主動學習。
可通過玩具、圖片等一些教具來輔助教學。幼兒園中數學領域的教學有為突出「趣」化這一點。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旨在通過為幼兒提供有計劃的與數、量、形、時間和空間有關的學習活動,激勵幼兒以自主的和與人合作的方式去獲得有關事物之間關系的經驗主動構建數理知識,同時提高教師的教學和指導,習得一些有關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例如在大班數學教育活動:數花片。對「單一科目」進行分析,此教學目標在於①讓幼兒懂得數字8可以由不同的兩個數組成②讓幼兒能用語言表達8及其組成。為了豐富課堂教學,教師應准備教具來輔助教學。藉助游戲的開場讓課堂產生「趣」化。
(二)在課堂上採用「簡」化的教學方式,讓幼兒簡明易懂,教師避繁求簡。
語言貧乏,干癟無味,是幼兒教師口語的大忌。語言是一門具有無窮魅力的藝術,作為幼兒教師要在掌握規范化語言的基礎上,力求語言的多樣性。要求教師的語言具有激勵性,鼓勵和支持幼兒是幼兒學習的重要前提。當幼兒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教師要用積極的語言去引導幼兒探索。幼兒的注意時間短,缺少抽象的思維能力。根據幼兒的這一特點,教師在課堂上不應該多啰嗦。語言要簡潔、流暢,即不含糊也不拖泥帶水。說課是要圍繞中心展開教學,用最短的時間將幼兒引入課堂的。
(三)在課堂上採用「激」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每個人都希望被認可,幼兒則尤為強烈。
1.概括性的激勵是為了調節氣氛,調動幼兒積極性的,沒有具體的指向,比較適合小組和集體的鼓勵。
案例:中班活動《猴子學樣》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小客人,請你們猜猜它是誰,身體瘦瘦臉像人,耳朵眼睛特靈敏,愛把桃子當點心,樹上樹下真開心。」幼兒們馬上一起回答說:「是猴子!」教師就笑了笑說:「好,那我們看看是不是猴子來做客啦?」接著師幼一起問:「猴子,猴子,是你嗎?」當課件出示猴子的圖片後,幼兒立即興奮了,臉上揚起了快樂的笑容,激動地說:「我們猜對啦,就知道是猴子。」教師也馬上附和他們說:「哇,你們可真聰明啊,一下子就猜對了,本領可真大,老師真我你們高興。」
在《猴子學樣》的活動中,教師運用集體表揚的方式既肯定了幼兒,調動了幼兒的情緒,同時也營造了一種輕松歡樂的氣氛,拉近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並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體態語的激勵
在教學活動中,除了教師口頭語的激勵,教師的體態語也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通過臉部表情、手勢、頭部動作等向幼兒傳達信息,從而傳道授業解惑。適度、自然、協調的體態語,更易於幼兒所接受,師幼關系也會變得更加的融洽。反之,誇張、做作的體態語,必然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幼兒教師是具有多種身份的,她不僅是幼兒的啟蒙教師,同時她也是幼兒的好夥伴。如今,隨著教育功能的深刻化,教學形式不斷多樣化與靈活化。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用不同的方法對不同的幼兒。我們通過不同的角色扮演,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來與幼兒交往。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主動學習與探索。我們從控制者轉變為引導者。
㈨ 幼兒評價方式方法
幼兒發展評價的方法是指收集評價信息的方法。幼兒教師所運用的方法,應符合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特點,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並易於為教師學習、練習、掌握和運用。幼兒發展評價過程和課程、教學整合的過程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鑒於對方法本身的介紹可參閱其他書籍,這里僅談談其在幼兒園的應用。觀察法。觀察法按照觀察的時空條件、目的、角度等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軼事記錄是觀察者在日常生活情況下,將幼兒自然表露的行為進行原始、真實的記錄,以此來了解幼兒的發展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以下是一位教師記錄的實例:東東拿著穿線玩具玩,他先穿了一個橢圓形,一拉繩子,圖形片漏了下來。他看了看繩子的尾部,又穿了一次,沒拉到頭時就停住了,他從繩子的尾部和頭部兩端拉起繩子,連續穿了三個圖形片後,左手一拉繩子,三個圖形片都漏了下來。他愣了一下,想了想,又穿了一個圖形片,從繩子的兩頭拉起,嘗試著把繩子的兩頭交叉打結,試了一會兒沒有成功,他就拉著繩子的兩頭向身體內側甩了起來,看著圖形片繞著繩子上下盪著,頭也跟著晃動起來。時間抽樣是在規定的時間間隔內觀察記錄預選行為是否出現的方法。主要適用於幼兒經常出現的行為,容易被觀察到的外顯行為。例如:觀察內容:在幼兒自由游戲時每隔觀察表格要預先准備好。表示幼兒合作游戲,教師觀察幼兒,判斷幼兒的游戲類型,在相應的空格里打「事件抽樣是觀察者事先確定觀察目的,選擇某種或某類事件作為觀察的目標,在觀察中等待該事件的發生並仔細觀察記錄事件全過程的方法。它不受時間的限制。在記錄方法上,教師不僅可以採用行為分類記錄方法,記錄幼兒的行為是否已經發生,而且可以加入描述性記錄。運用此方法時,教師要事先設計好觀察記錄表。行為檢核是將要觀察的項目和行為預先列出表格,然後檢查行為是否出現,或行為表現的等級如何,並在所選擇的項目上做上標記。行為檢核是觀察目的的具體體現,所以,這種方法可使觀察更具有針對性,教師在對幼兒發展進行評價時,可以將所選擇的評價指標體系分解為若干個行為檢核表,一個階段對全體幼兒進行核查,對核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了解幼兒個體或群體的發展情況。情景觀察法是在教育的實際情景下,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改變某些條件,將幼兒置於與現實生活場景類似的情景中,由評價者觀察在該特定情景中幼兒的行為。例如,教師在組織幼兒使用各種美工材料進行某個主題的創作活動時,就可以觀察到不同幼兒使用工具的能力、美術技能、想像力、創造力等多方面的表現。情景觀察法可以和幼兒園的各種教育活動結合起來使用。?記錄的方法。在幼兒發展評價中,常用的記錄方法有以下幾種:錄音錄像攝影等技術記錄採用觀察記錄的方法來收集幼兒發展的資料是教師每天都要使用的。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自己:</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WEIGHT: n>?教師要具有觀察記錄的意識。意識的沉澱會轉化成習慣,在幼兒園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同一個幼兒的行為或語言能使某個教師有所觸動、有所欣喜,而對另一個教師來說則不值一提,或漠然視之,或充耳不聞。這說明教師對觀察記錄的理解是不相同的,對幼兒外顯的行為或語言的敏感度也有所不同,而教師捕捉到幼兒外顯的行為或語言後,再進行思考、分析並迅速地作出判斷、選擇、決策,轉換成教育行為與幼兒進行互動,這一過程的速度對於不同的教師也有很大的差異。可見,教師首先要明確觀察記錄的意義和價值,有目的地去強化自己這方面的意識,不斷學習和豐富自己有關理論知識,漸漸養成習慣,使觀察技能成為教師內在的素質之一。另外,教師也可通過一些手段來提醒自己更便捷地進行觀察記錄,如將紙裁剪成適合自己使用的便條,用夾子夾起來,再用繩子將便條和筆穿起來掛在胸前,或放在口袋裡,這樣當觀察到幼兒的行為或語言時就能馬上進行記錄。教師也可在教室內的不同區域放置一些告示貼(紙的反面上端有一條不幹膠,可撕下來貼)和筆,在觀察記錄需要時能馬上拿到工具,不至於到處尋找工具而貽誤最好的觀察時機或遺忘記錄的內容,還可把記錄好的告示貼貼在記錄的區域內,供其他教師了解幼兒活動的情況。經過一周時間後,教師可以將告示貼進行整理,分類放進幼兒個人的檔案袋裡。</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o:p></o:p></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