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自由聯想是行為主義常用的方法

自由聯想是行為主義常用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24 17:23:55

1. 聯想名詞解釋

聯想
[拼音]:lianxiang

[外文]:association

在意識中兩件或更多事物形成的聯系。客觀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客觀事物或現象之間的各種關系和聯系反映在人腦中而有各種聯想,有反映事物外部聯系的簡單的、低級的聯想,也有反映事物內部聯系的復雜的、高級的聯想。一般來說,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同時出現或相繼出現,在外部特徵和意義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腦中並建立聯系,以後只要其中一個事物出現,就會在頭腦中引起與之相聯系的另一事物的出現,這便是聯想。

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一種觀念的產生必伴以另一種與之相似的或相反的,或在過去經驗中曾與之同時出現的觀念的產生。17世紀英國哲學家J.洛克首次援用聯想一詞,此後它便成了心理學中最常用的術語之一。19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T.布朗用「提示」代替「聯想」,把聯想律劃分為接近、對比和類似3類。格式塔學派反對聯想主義的聯想論,主張聯想不過是思維的綜合作用。И.Π.巴甫洛夫20世紀初創立了高級神經活動規律學說。他認為心理學者所稱的聯想就是生理學者所稱的暫時聯系,並用條件反射學說解釋聯想規律的生理機制。行為主義和新行為主義受巴甫洛夫學說的影響,以刺激-反應代替聯想。

聯想實驗是從F.高爾頓開始的,他在處理實驗材料時,運用了3種度量的方法:

(1)聯想反應時間;

(2)同一聯想反復重復的次數;

(3)聯想反應的分類以及每一類聯想反應的次數。W.馮特心理學實驗室的M.特勞特朔爾特和J.M.卡特爾改進了實驗方法和技術裝置,從而開創了正式的聯想實驗。近代的聯想實驗常採用的兩種方法是自由聯想和控制聯想。

聯想有各種分類方法。一般按照聯想產生的內容分為接近聯想、對比聯想和類似聯想,有的再加上關系聯想。有的心理學家把聯想分為簡單聯想和復雜聯想兩大類。接近、對比和類似屬於事物外部關系的聯想是簡單聯想;復雜聯想即意義聯想,如原因與結果,部分與整體,類與種,主和次等內在關系的聯想。

2. 什麼是意識流小說中的"自由聯想

自由聯想是意識流小說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有研究者認為自由聯想就是;「在小說中,人物的意識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規律和秩序。其意識一般只能在一個問題或一種事物上作短暫停留,頭腦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觀事物的突然出現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種能刺激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斷人物的思路,激發新的思緒與浮想,釋放出一連串新的印象與感觸。」有研究者認為對聯想進行控制的因素有三個:「第一是記憶,這是聯想的基礎;第二是感覺,它們操縱著聯想的進行;第三是想像,它確定著聯想的伸縮性」。

3. 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的簡介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 C. McClelland 1917.05.20-1998.03.27),是當代研究動機的權威心理學家。他從20世紀40-50年代起就開始對人的需求和動機進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三種需要理論,並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結論。
在麥克利蘭之前,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的心理學家對動機進行了研究。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用釋夢、自由聯想等方法研究動機,他們往往將人們的行為歸於性和本能的動機,而且他們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很難得出有代表性的結果、可重復性差、無法得出動機的強度。行為主義者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動機,使得動機的強度可以測量,要集中於飢、渴、疼痛等基本生存的需要上,沒有區分人的動機與動物的動機。麥克利蘭認為他們對動機的研究都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注重研究人的高層次需要與社會性的動機,強調採用系統的、客觀的、有效的方法進行研究。他的研究主要受到了美國心理學家莫瑞的需要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影響,莫瑞提出了人的多種需要,並且編制了主題統決測驗進行測量。

4. 自由聯想的學習方法

讓大腦在自由聯想中散步
散步可以讓身體得到積極的放鬆和休息,而自由聯想則可以讓我們綳緊的大腦神經得到充分的鬆弛和調節。大腦在自由聯想時會變得異常活躍,使人從眼前的具體事務中擺脫出來,讓內心的願望充分展現,看到自己平時所忽略的真實內心。應該給自己的心靈開辟一個「特區」,告訴自己什麼都可以想,讓聯想更加自由無瞗。經常進行自由聯想會使大腦更具有創造力,還有助於思維敏捷。
人們經常抱怨自己的大腦總是想一些沒用的東西。實際上,就像人的心臟一刻不停地跳動那樣,只要活著,大腦就會不停地思維,即使睡眠的時候也不休息。聯想中的每一個具體形象或概念,就如同鏈條上的一個環節,如果將這一個個形象或概念連接起來,就構成了思維的整個過程。
胡思亂想不是浪費時間
工作、學習的時候,在意志的控制和支配下,聯想可以幫助人解決許多具體問題。當忙碌一天,躺在床上要入睡的時候,大腦從一天的緊張工作、學習中解脫出來,會暫時失去意志控制而毫無目的地「胡思亂想」,這就是自由聯想。自由聯想也可出現在白天。在暫時閑下來的時候,會不知不覺地進入自由聯想狀態。從進化的角度看,自由聯想是人的高級功能,佔去了相當多的時間。但是,自由聯想絕不是在浪費時間,雖然它是無意志控制時的單純的思維,但它是有目的的思維的基礎。因此,弗洛伊德將自由聯想、夢等表面上看起來沒有目的、沒有邏輯、沒有具體意義的潛意識水平的思維叫做「初級思維過程」,而把有目的的、受意志控制的思維叫做「次級思維過程」。自由聯想與平時工作、學習時的思維的差異,只是在於沒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研究結果表明,自由聯想的基本規律有近似聯想、對比聯想、接近聯想、意義聯想。自由聯想的內容經常表達我們內心的深層願望,這些願望平時不被我們所意識。
給心靈開一個特區
實際上,自由聯想的事情經常是我們真正關心的問題,是與生存現狀休戚相關的。如果將有意志控制的、有目的的思維比作奔向某個目標,自由聯想則如同散步。散步可以讓身體得到積極的放鬆和休息,而自由聯想則可以讓我們綳緊的大腦神經得到積極的休息。大腦在自由聯想時可以變得異常活躍,可以從眼前的具體事務中擺脫出來,讓內心的願望充分展現出來,讓自己看到平時所忽略的內心真實面貌。自由聯想是人的本性力量,是不能夠被壓制的。應該給自己的心靈開辟一個「特區」,告訴自己什麼都可以想,讓聯想更加自由。經常進行自由聯想會使大腦更具有創造力。在自由聯想的同時也敞開了自己的感情,使自己的心情和身體同時得到放鬆,達到心身和諧,最後收到心身健康之效。
每天花10分鍾做聯想練習
自由聯想還有助於思維敏捷。應充分認識自由聯想的客觀存在和它的積極意義,對自由聯想採取認可與接納的態度,然後可以每天花10分鍾的時間進行自由聯想練習。坐在一個較安靜的環境中,放棄任何對思維的控制,不提任何功利和實用的要求,進行完全的自由聯想。此時,只需懷著好奇心跟隨大腦去「散步」。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由聯想練習,大腦就會變得異常活躍,並富有創造力,思維也變得靈活。可以做一個測驗:在第一次進行自由聯想訓練時,閉上眼,想到什麼立刻用簡單的詞說出來,並用錄音機錄下來,最後統計,一分鍾共說出了多少個單詞。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由聯想訓練之後,再進行測試,你就會發現,每分鍾自由聯想時說出的單詞數量已有了大幅提高。如果一個人的聯想功能增強了,平時的工作學習效率也會隨之提高。

5. 什麼是自由聯想

最終,這種自由聯想會把你引向藏在潛意識深處的心理真相。 自由聯想不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天馬行空的想像常是刻意而為的,即我們用某種東西指導著自己想像,但自由聯想重在自由、自然,假如刻意地想什麼,那是很難進入潛意識層面的。 例如,有一名罪犯在夜間作案時,將一支蠟燭插在一個牛奶瓶內照明進行盜竊。在被拘捕後拒不交待事實經過,於是命令他作聯想測驗。具體方法是檢驗者說出一個詞,令他立即回答所想到的另一個詞。開始時,先用一些無關的詞,如「天」,答以「地」;「父親→母親」;「鮮花→草地」;「黑→白」;「巴黎→紐約」等等,……然後突然提到「蠟燭」,這名盜竊犯即答以「牛奶瓶」;就這樣,通過該測驗最後偵破了這件盜竊案。這是利用聯想測驗來進行刑事偵察的一個典型例子。它是在被試者進行迅速聯想時,往往會暴露出內心潛隱的思想緣故。 自由聯想看上去是非常簡單的辦法,但對於習慣了自我欺騙的人來說,真做起來並不容易。真正的自由聯想,是不進行辯論的,是非常自然而然的過程,彷彿水一樣在流動,最後把當事人帶到了真正的目的地。但是,很多人發展出嚴重的自我欺騙的方式,就是為了防止自己不去碰觸一些心理真相。所以,讓這樣的人自己去做自由聯想,然後去理解其中的含義,非常困難。

6. 心理咨詢四大流派的理論和技術特點

1、精神分析學派,又稱「心理動力學派」。創始人為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其主要觀點認為一切的心理活動的動力並不在於意識表面,而在於被壓抑的潛意識層。造成潛意識動力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弗洛伊德和他的後人們也眾說紛紜,但歸根到底離不開內在的動力基礎,故稱「心理動力學」。而心理問題和障礙原因,是由於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創傷性事件形成情結進入到潛意識內未被患者覺察,導致以破壞性的方式爆發,由於形成心理沖突和障礙。同時,由於症狀本身滿足了患者潛意識里的一些心理需要而得以持續存在。

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就在於挖掘這些被壓抑的潛意識,使其能夠被患者覺察認可,自然釋放了被壓抑的能量而得以治癒。由於潛意識分析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因此精神分析一個療程的持續時間較長(一般至少在一、兩年以上),故在現代追求快節奏生活的西方不太流行。

2、行為治療學派。其理論基礎是以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John Broa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開創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該學派以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為基礎,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就是將外界刺激和個體原有的本能行為捆綁在一起的條件反射過程,比如將鈴聲的刺激和狗看到食物流口水捆綁在一起不斷強化,由此形成當狗聽到鈴聲以後也會流口水。早期的行為學派完全否定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也不願意鑽研在行為產生過程中的認知變化。之後,華生由於個人原因離開心理學界,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在華生的基礎了建立了新行為主義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即個體在無意識觸發某個行為以後,給予相應的獎勵/懲罰,就能增加/減少該行為,由此形成強調個體主動性的新行為主義觀點;再往後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ra,1925—)又通過實驗提出了觀察學習理論,即不需要通過針對個體的直接強化,通過社會觀察也能形成相應的條件反射,由此行為主義開始進入關注認知研究的時代。

基於這些理論基礎,行為治療認為一切的心理問題不過是不良的「刺激-反應」聯結在一起的過程。只要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條件反射就能減少並消除該行為。由此,以20年代開創的「生物反饋法」為開始,創立了行為治療的各種技術。包括放鬆治療、系統脫敏、洪水療法、厭惡療法、代幣法、去聯結法、行為示範法等多種技術。其主要特點就在於簡單、實用且效果顯著,但前提是必須找到一個需要改變的目標症狀(靶行為)才能進行條件反射的操作。只是缺點在於過於強調外在行為而忽視內在認知的變化,往往導致治標不治本。

3、認知治療。在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的爭論中自然產生,本身沒有明確的創始人。其主要原因是應用了以皮亞傑、維果斯基、凱利等人開創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在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實踐中。該學派認為,個體一切的心理問題和障礙都源自於內在錯誤的認知系統,使其在錯誤觀念的支配下產生了錯誤的行為和症狀。因此,關鍵在於使患者能夠認識到自己觀念的錯誤,並且敢於和不良的觀念作斗爭、化解、消除它,這樣自然就能解決內在的心理問題。

認知治療的代表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年9月27日 – 2007年7月24日),在心理學家人稱「老妖」。其發明的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技術(REBT)一直深受美國人的歡迎。簡單來說,也就是通過個體的心理問題症狀反應(C)找到引發的事件(A),再推出事件背後的不合理觀念(B),同時使個體認識到這一點以後積極與不合理觀念展開辯論(D),並且能夠使個體領悟到正確的觀念(E),同時在行為上能夠加以實踐並帶來新的體驗(F),所以REBT的理論稱為「ABCDEF」理論。與艾利斯同時代的認知治療專家還有亞倫.貝克(Aaron. T. Back,1921-),其理論與艾利斯的療法大同小異,只是針對認知偏誤(不合理觀念)的干預技術有不同,貝克所使用的是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所創的「產婆術」對話方式。

由於認知治療到最後離不開行為上的更新,所以後期認知治療也與行為主義合作演變為「認知-行為治療」。其特點在於關注患者內在的觀念更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直接針對病灶本源,方便快捷。但缺點在於過份主觀,因為「是與非」的評判標准都在認知咨詢師自己的手中,往往有時缺乏對患者的足夠理解。

4、人本主義學派。創始人為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和卡爾羅傑斯(C ·R· Rogers,1902-1987),其所開創的該學派被稱為心理學界的「第三勢力」。當時所有的心理治療學派都建立在治療者本身給患者擬定的理論模式中,而羅傑斯認為這是錯誤的做法,認為精神分析不過是「傷殘心理學」,而強調環境干預本能的行為治療是「幼稚心理學」。人本主義學派相信,每一個人都有積極向上的動力,能夠通過自我的力量走出心理疾病的陰影。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是現實環境對其太多干涉和影響,以至於其失去了自我,而心理干預所要做的就是通過非指導性的談話幫助他認識到自己本身的寶貴,建立自信從而達到自我治療的目的。故人本主義積極倡導給予人們鼓勵、關愛和理解,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信心,並由此演變為對美國社會的一場變革,即「人本主義思潮」。包括現代意義上的「心理咨詢」概念也是由羅傑斯開創。

人本主義心理咨詢沒有太多復雜的技術,只是簡單地通過表達理解與體貼的「同理心」(empathy)來干預對方。雖然簡單,卻因為深得人心而後成為所有心理咨詢學派的基礎。但是人本主義過於追求理想主義,往往缺乏太多務實的精神,其所認為「擁有完美自信的人」在現實中真正實現的極少,故一般很難單獨使用該派技巧。

7. 什麼是自由聯想法

聯想是由某種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維過程。經常的自由聯想可以增強想像力,為進一步的創造或創新奠定基礎。按聯想事物之間的關系,聯想可以分為相似聯想、接近聯想、對比聯想、仿生聯想和仿形聯想等多種方式。相似聯想是就事物相似點而形成的聯想。比如,通過奶牛場給奶牛聽音樂,能提高產奶量的事實,聯想到養雞場如果給雞聽音樂(同樣是音樂刺激)是否也能多產蛋的情況。杭州有家雞場通過試驗,結果發現確實可以提高蛋的產量。上海有飯店通過相似聯想,把高檔宴會從飯店搬到了博物館,結果大獲成功接近聯想接近聯想是由事物相關特性而引起的聯想。比如,只要一提起北京,人們就可能會想到長安街、天安門廣場、王府井、長城、烤鴨、2008年奧運會……等等。同樣,如果說起餐廳,也就會想到菜餚、廚師、服務員、廚房、餐桌、餐具等。而缺了其中的某個因素,餐廳就可能變成了自助餐廳、外賣餐廳、甚至是客人自己可以下廚的餐廳等。

8. 什麼是自由聯想它對於心理咨詢的貢獻是什麼

自由聯想,是精神分析學家使用的一種診斷技術和治療方式。1897年由高爾頓開創。形式分為不連續的自由聯想和連續的自由聯想。可以測定人的能力和情緒等,自由聯想的內容經常表達我們內心的深層願望,這些願望平時不被我們所意識。貢獻是在心理咨詢中運用自由聯想的方法,可以分析出來訪者的潛意識及問題原因。

9. 128題,自由聯想法和頭腦風暴一個意思嗎這個題有自由聯想法嗎

你確定是BC嗎?我覺得就只有C,因為我接觸和理解的自由聯想法是在做類似羅夏墨跡測驗的一些測驗時用到的,通過編故事或者一些方法來投射求助者內心真實體驗的一種方法,我覺得這應該只是頭腦風暴法,不是自由聯想法。
個人見解,只供參考。

10. 什麼叫做「自由聯想」

弗洛伊德從布洛伊爾的催眠與宣洩法中發展出來了"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技術,開始了其精神分析的創造性工作與實踐。

自由聯想並非簡單的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而是包含著深刻的專業內涵。可以這樣說,自由聯想實際上並不自由,因為其中涉及到了潛意識的決定性作用。

「情境性」、「貫注性」、「自發性」與「自主性」是掌握自由聯想技術的要點,利用自由聯想而獲得潛意識的消息,甚至是獲得治癒的效果,則是有效使用自由聯想的目的。

自由聯想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技術使用,也可以作為夢的分析或者是基本心理分析過程的輔助方法。在當代心理分析的發展中,也有把自由聯想與積極想像技術結合使用的傾向,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加有效的心理分析實踐。

自由聯想法是弗洛伊德進行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請讀者注意它與布樓勒的「聯想心理學」和榮格的「聯想測驗」的區別。布樓勒是著名的瑞士精神病學家與精神分裂症的命名人;他發現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理核心為聯想障礙,並從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特殊病理聯想方面歸納出診斷該病的主要標准,後人亦稱謂「聯想心理學」。榮格最初是布樓勒的助手,在聯想心理學研究工作中提出了一套「聯想測驗」的方法。這套方法,不但對精神疾病的鑒別診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而且還可以在犯罪刑偵工作方面提供有用的線索。例如,有一名罪犯在夜間作案時,將一支蠟燭插在一個牛奶瓶內照明進行盜竊。在被拘捕後拒不交待事實經過,於是命令他作聯想測驗。具體方法是檢驗者說出一個詞,令他立即回答所想到的另一個詞。開始時,先用一些無關的詞,如「天」,答以「地」;「父親→母親」;「鮮花→草地」;「黑→白」;「巴黎→紐約」等等,……然後突然提到「蠟燭」,這名盜竊犯即答以「牛奶瓶」;就這樣,通過該測驗最後偵破了這件盜竊案。這是利用聯想測驗來進行刑事偵察的一個典型例子。它是在被試者進行迅速聯想時,往往會暴露出內心潛隱的思想緣故。後來榮格受到弗洛伊德學說的吸引,成了精神分析學派中的重要成員之一。弗洛伊德在拋棄催眠術方法之後,採用自由聯想法來治療神經症病人,很可能受到布樓勒與榮格等人工作的一定影響。
自由聯想法的具體做法是:讓病人在一個比較安靜與光線適當的房間內,躺在沙發床上隨意進行聯想。治療醫生則坐在病人身後,傾聽他的講話。事前要讓病人打消一切顧慮,想到什麼就講什麼,醫生對談話內容保證為他保密。鼓勵病人按原始的想法講出來,不要怕難為情或怕人們感到荒謬奇怪而有意加以修改。因為越是荒唐或不好意思講出來的東西,即可能最有意義並對治療方面價值最大。在進行自由聯想時要以病人為主,醫生不要隨意打斷他的話,當然在必要時,醫生可以進行適當的引導。一般來說,醫生往往鼓勵病人回憶從童年起所遭遇到的一切經歷或精神創傷與挫折,從中發現那些與病情有關的心理因素。自由聯想法的最終目的,是發掘病人壓抑在潛意識內的致病情結或矛盾沖突,把他們帶到意識域,使病人對此有所領悟,並重新建立現實性的健康心理。
自由聯想法的療程頗長,一般要進行幾十次,持續時間約幾個月或半年以上(每周1至2次),不能只進行幾次就完全解決問題。因此事先應向病人說明這點而取得較好的合作。在治療過程中,也可以發生阻抗、移情或反復現象。要鼓勵病人堅持信心,以達到徹底解決其心理症結而痊癒的目的。自由聯想法精神分析治療的適應症,主要是各類神經症,心因性精神障礙與心身性疾病等病人,也可用於部分早期或好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但不適用發病期的精神分裂症、躁鬱症與偏執性精神病等病人。以下,介紹我們用自由聯想法治療一例恐怖病的病例:
病人男,21歲,未婚,大學生。主要症狀表現為對。「女性恐怖」,害怕接觸女同學,怕看到她們的身體;以後發展到怕看一切中青年婦女,包括女性親友。因此不敢進入教室、學校,後來不敢上街而只好休學回家閉門不出。自己也認識到這種恐懼心理荒唐可笑,然而卻無法自我控制,為此感到十分焦慮與抑鬱,並繼發消極自殺觀念。先給予阿米替林、氯丙咪嗪等抗抑鬱劑無效,遂決定給他進行精神分析治療(自由聯想法),持續時間約4個月,共進行30餘次(每周2次,配合服用阿米替林、多慮平與舒樂安定)。在治療過程中,鼓勵病人盡力回憶他的童年、青少年與過去的經歷;也曾出現過幾次阻抗與反復現象,然而最後獲得痊癒,以後未再復發。
在進行自由聯想時,這位病人暴露了他在幼年時對女性身體(尤其是下身)曾發生過強烈的好奇性與興趣,曾經偷看過(女)保姆換衣服,還曾在一次游戲時鑽到一年長的表姐裙子下面去窺視。特別是還有一次(夏天)在偷看母親洗澡時,被其父親發現後受到毒打,就不敢再這樣幹了。以後,長大成人這段經歷也就淡忘。有一天他在大學中參加運動會時,突然發現同班級一女同學在表演跳舞時裙子飄起來,所穿的三角褲與過去那位表姐顏色完全一樣(紫色的),在引起強烈性興奮後立即產生了嚴重罪惡感。害怕再看到這位女同學的裙子與下身,以後就泛化為害怕看到所有女性的下身或其下部衣著,結果形成了他這種特殊形式的恐怖症。
從精神分析學角度來看,造成這位青年人恐怖症的潛意識內容與他幼年期的性好奇(窺陰沖動)、伊諦普斯情結、嚴重的罪惡感與閹割焦慮等明顯有關;這些都是病人自己不能覺察或意識到的。在經過長期談話與心理治療過程中,我們對他進行了基本的性知識教育,使他理解到人們正常的性心理發展過程,認識到在性蕾期的性好奇與伊諦普斯情結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解除了他的罪惡感與焦慮恐懼心理,並通過其它輔助性心理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閱讀全文

與自由聯想是行為主義常用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餐飲的翻台率計算方法 瀏覽:992
洗發水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325
如何減壓自己的方法 瀏覽:917
小米設置通知許可權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10
如何理解名著詞語的好方法 瀏覽:303
回奶的有效方法是什麼 瀏覽:694
短文閱讀理解訓練方法和技巧 瀏覽:433
如何瘦肚子方法最快最見效 瀏覽:974
站樁的正確方法圖片相關推薦 瀏覽:401
工程學的分析方法 瀏覽:875
聽課記錄教學方法有哪些 瀏覽:101
樹葉發黃用什麼方法 瀏覽:251
酒店檢查枕頭正確方法 瀏覽:622
教學方法多樣重要性 瀏覽:787
訓練斗狗幼崽的方法 瀏覽:522
寶寶雲吞的方法簡單又好看 瀏覽:475
馬蹄扣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61
循環鍛煉方法大全 瀏覽:847
小朋友查字典用什麼方法最快 瀏覽:840
猿輔導五年級計算方法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