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臨床常用的行氣方法有按截法

臨床常用的行氣方法有按截法

發布時間:2022-02-23 13:30:26

A.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哪些

一、按法

按法是用力向下按壓的一種方法。可用指、手掌、肘、足跟在病人身體某個部位或穴位上下按壓。可由輕而重,可一按一松,也可按緊一處約一分鍾,然後突然放鬆。需重按時可用雙手重疊按壓。按的用力度可淺達皮膚、皮下組織,重達肌肉,深按可達關節、骨骼、內臟。按法的練習較易,但需要穩、准、有耐力。此法根據不同部位,可選用指按、掌按、肘按、足跟按,分述如下:

1.指按

指按一般都用在穴位上,可一手按,也可雙手相對按,按在穴位上,使有酸脹反應為合適。背部穴位用掌按,頭上太陽穴常用雙手按。也有用拇指按住大血管,如股動脈,按緊一會兒,然後放鬆,反復數次。

2.掌按

掌按用於面積較大的部位。如掌按腹部用單手操作,按時要隨呼吸起伏。掌按背部用雙手重疊按,按脊柱兩側肌肉,自上而下逐漸移動,反復數遍。又可用雙手掌按頭部,兩掌心相對用力,由輕漸重,由重漸輕至結束。

3.肘按

肘按用於軟組織較豐滿或較深的部位或穴位上,用肘關節屈曲時鷹嘴尖端按壓,如按環跳穴。按壓力度也以有酸脹反應為度。

3.肘按肘按用於軟組織較豐滿或較深的部位或穴位上,用肘關節屈曲時鷹嘴尖端按壓,如按環跳穴。按壓力度也以有酸脹反應為度。

二、摩法

摩法是用手指或手掌在身體某個部位上,以腕部連同前臂做迴旋性摩動的一種手法。

施用時以指或掌在皮膚表面做迴旋性摩動,作用力溫和而淺,僅達到皮膚下。摩法的頻率根據病情需要而定,一般慢則30~60次/分,快則100~200次/分。可用單手,也可用雙手操作。常用於推拿治療的開始,或疼痛劇烈的部位,或強烈手法以後。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分指摩、掌摩、掌根摩三種。

1.指摩

用拇指的指腹平伏在身體某部位或穴位上做迴旋摩動,單手或雙手均可。雙手摩時,二指的動作要協調,著力要一致。在背部操作時,拇指平伏接觸皮膚,其餘四指放鬆,拇指靈活而協調地回摩,自中心向四周慢慢擴展,周而復始,頻率可在60~100次/分。穴位雙指摩時,拇指平伏緊觸穴位,其餘四指不接觸皮膚,自然展開微屈,用腕力帶動拇指做迴旋摩動,頻率在100~200次/分,但移動幅度極小。另有四指摩膻中穴,拇指自然屈曲,其餘四指並攏,指腹著力於膻中穴上,做迴旋摩動,頻率在120次/分左右。

2.掌摩

用全掌平伏在身體某個部位的皮膚上做摩動。著力要均勻,一般用單手操作,頻率為30~60次/分。常用於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腹、背、腰、臀部。如腹部掌摩,要沿順時針方向摩動,並自中心逐漸向四周擴展,周而復始。

3.掌根摩

用掌根的大小魚際處用力,在身體某一部位摩動,單手或雙手交替操作,操作時掌根觸及皮膚,各指微屈翹起,用腕力使掌根擺動,邊摩邊進。由於此法用力稍大,且頻率較快,達100~200次/分,故皮膚產熱感較明顯,病人會有舒適輕松之感。此法常用於頭、背、腰、臀部。

三、推法

推法是用指或掌在身體某部或經絡上做前後、上下、左右推動的手法,也可用指在穴位或某一固定點吸定而推。推的深度隨用力大小而異,既可浮於皮,又可深及筋骨、臟腑。推法用力須由輕而重,依病人而定。推法的頻率一般在50~150次/分,由慢而快。操作時根據不同部位可用拇指平推、拇指尖推、拇指側推、四指推、掌推五種方式。

1.拇指平推

用拇指指腹接觸皮膚,做定向推動,向前向下時拇指著力,回收時拇指指間關節微屈、指背接觸皮膚而帶回。其他各指不用力,只幫助固定方向。頻率為60~120次/分,由慢而快。拇指平推適用范圍廣泛,頭、背、四肢皆可應用,一般多用於頭、背、肩部。

用雙手拇指同時在穴位上向左右推開的稱分推法,如分推印堂穴、大椎穴。分推著力深達筋骨,稱分筋法,多用於腰背肌肉部位,分筋方向與肌肉走向垂直。

2.拇指指尖推

用拇指指尖在穴位上或在某一固定點上推動。推時指尖移動范圍極小,如吸附在固定點上,腕部屈曲下垂,拇指的指間關節靈活屈曲擺動,運用腕力和指力,使推力漸漸深入。推的強度一般較大,有酸、脹、微痛的感覺,稱「得氣」感。頻率為100~150次/分,由慢而快,頻率快時指尖稍帶旋轉。可單手或雙手操作。此法多施用於穴位和疼痛點。

3.拇指側推

用拇指外側的部位接觸皮膚做長推或點推,操作要領可參照拇指平推法和拇指指尖推法。

4.四指推法

此法用單手操作。用拇指以外的其餘四指的指腹接觸皮膚,掌指、指間關節伸開並微屈,腕部伸屈,靈活擺動,運用腕力和指力。拇指起固定方向的作用,主要運用於頸、肩、頭、四肢等部位。

5.掌推

用手掌在身體上推動,將手掌平伏在皮膚上推動。多用於胸腹部,在腹部推時需隨呼吸起伏,當病人呼氣開始,即向上推動,吸氣時放鬆,反復進行。另有用掌根部大小魚際緊貼肢體,著力推動,從肢體遠端向近端,然後收回原處,反復推動。掌推常用於肢體腫脹,可促進血液、淋巴迴流。

四、拿法

拿法是用手指提拿肌肉的一種手法,可結合穴位提拿,亦可提拿某一肌腹。一般拿方向與肌腹垂直。方法是拿起組織後,持續片刻再鬆手復原。此法強度較大,一般以提拿時感覺酸脹、微痛、放鬆後感覺舒展為度。如提拿後疼痛感不消,則說明用力過大。一個部位一般拿1~3次即可。根據不同的部位可用三指拿、抖動拿、彈筋等幾種操作方法。

1.三指拿

用拇指和食、中指提拿,適用於較小的部位,如拿肩井,拿委中、頸項等。

2.五指拿

用五個手指提拿,適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滿的部位,如股四頭肌、腓腸肌等。單雙手均可,或雙手一松一拿交替進行。

3.抖動拿

用雙手五指提拿,多用於腹部或肌腹較鬆弛的部位。用手指拿起肌腹後,做前後抖動3~5次或8~9次後松開。

4.彈筋

用拇、食兩指或拇、食、中三指,沿肌肉垂直方向提拿起肌腹或肌腹與肌腱交接處,並向外盡量牽開後,再讓肌腱在指間滑脫歸位(如拉弓射箭一樣)。在肌腹滑脫過程中,可發出「咔嗒」聲響。此種手法較重,刺激強度很大,病人會有重度酸脹感,但彈後感覺鬆快。

彈後也可用柔和手法,幫助緩解酸脹反應。每次進行1~2次即可。此法多用於慢性病痛的肌肉部位,如股內收肌、股二頭肌、股三頭肌、背闊肌、斜方肌、菱形肌、胸鎖乳突肌等部位。

五、捺法

捺法是用拇指指面捺緊一處,重重下壓,然後用腕部左右擺動,使指勁逐漸深入。這種手法動作不需快,頻率為100次/分左右,但必須深透而有實力使捺到深部組織,以有酸脹感覺為度。捺法較難,必須刻苦鍛煉,使動在腕,勁在指,緊捺不放鬆,同時又能隨心移動。

在捺時還要體察病變的重點部位,找到要害反復捺。經過鍛煉,使有耐力,才能達到治療要求。捺法常用於軟組織深部的損傷和慢性炎症的治療。例如肌肉筋膜炎等,用捺法治療就有較好療效。

六、纏法

纏法是用拇指尖在穴位上做螺旋性動作,如旋螺絲釘一樣,越旋越深,使穴位上有較強的酸張反應為度。纏法必須由輕而重,逐漸深入,而且根據病人的體質和各個穴位的敏感程度而定。一個穴位上纏約一分鍾。然後由重而輕,由深而淺。纏法的動力在腕,鍛煉時使腕做旋轉樣活動,要熟練而有耐力。此法主要用於穴位推拿,例如胃腸功能紊亂的疾患,可在背部兩側的穴位上做纏法推拿。

七、法

法是用手背在身體上滾動,手呈半握拳狀,四指略微伸開,先以手的小指掌指關節處貼緊患處,然後用力下壓並向前滾到手背,使手背用力於推拿處,如此一滾一回,反復滾動。

法頻率在100次/分左右。法要做到用力均勻,滾動的手吸附推拿部位,不能有跳動或擦動,以免造成病人有不舒服感覺,或損傷術者的手背皮膚,但滾動時又必須能隨心上下左右移動,使滾動到較寬廣的部位。所以法需先在砂袋上練習,練到非常成熟,並有腕勁和耐力方可用於治療。法可單手操作,也可左右手交替進行,也可用雙手同時滾動。此法適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較豐厚的部位,如背、腰、臀、腿等處。現時,也有使用木製的滾軸的,或用電動的滾動推拿床或推拿椅做推拿,可以代替人工推拿,雖然可節省術者體力,但療效遠不如手法滾動得好。

八、捏法

捏法是用手指擠捏軟組織,用拇指和其他各指相對捏住肌肉或肌腱,上下各指相互轉動,邊捏邊向前推進。

操作時要用柔勁,使感到溫柔舒適為好,不宜捏得疼痛難忍。捏法的頻率可慢可快,60~150次/分。捏時也要腕部轉動助勁。該法可用拇、食二指相對捏,適用於兩骨之間較窄的部位;又可用拇、食和其他各指相對捏,適用於肌肉豐厚、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肩部和大小腿。

九、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指面或掌面揉動的方法。揉法不同於摩法,揉時手與皮膚之間不移動,手貼緊皮膚,把皮下和更深的組織旋轉揉動,所以,揉法可深達皮下組織和肌肉。此法比較溫和而有揉勁,動作頻率較緩慢,50~60次/分。一般單手操作,必要時可兩手重疊加大壓力揉動,根據不同部位選用指揉或掌揉。指揉一般用拇指指面,適用在較小的部位或穴位上,常在強刺激手法後用揉法緩解酸脹等反應。部位較大處也可用食、中指或食、中、無名指一起揉動。掌揉是用整個掌或掌的根部或大魚際進行揉動,一般用在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肩、背、腰、臀等處,揉力要由小到大,越揉范圍越大,用力越深。

十、搓法

搓法是用雙手搓動肢體的一種手法。一般用兩手的手掌相對用力搓動,強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結束時再由快轉慢,其力度可達肌肉、骨骼。用力小時可覺肌肉鬆展,用力大時,可產生明顯的酸脹反應。根據病情需要選擇用力大小。行搓法時運用手掌和臂力,左右二手將患處挾住,邊搓邊上下來回移動。也可搓下肢,需病人仰卧抬起患肢後搓動。搓法一般用手掌,如需要較強力度時,可用手掌的尺側相對用力搓動,可有明顯的酸脹感覺。用搓法使肌肉鬆軟後就可結束。

十一、掐法

掐法是用手指尖或指的側面,在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進行深在、持續的掐壓的手法,又稱指針法,就是以指代針,所以常用在穴位上。如用拇指尖掐壓合谷穴。也可用中指伸直,拇食指挾持中指,使中指保持正直,可強有力地掐壓穴位。也可用中指屈曲,以中指的指間關節處掐壓穴位。掐壓穴位力度宜大,使穴位上有強烈的酸脹反應為好。掐法刺激較強,所以掐時要漸漸施勁,指力慢慢掐入,切不可突然用力,而且要根據不同的對象,用力因人而異。每個穴位掐到有酸脹反應後,再持續施勁約30s,隨後用摩、揉等手法使局部酸脹反應緩解。

另有一種掐法,用一手或兩手拇指的側面,對腫脹的軟組織掐壓,邊掐邊向前推進。

此法用力要巧,但又要深在。操作時可見腫脹局部受指端掐壓、推擠而下陷。如此重復進行,使腫脹部位掐成一道密集的指切壓痕而使腫脹消散。

十二、振法

振法是用指端或手掌緊壓身體某部或穴位上做震顫樣動作。操作時主要是利用手和前臂的肌肉收縮,並持續用勁發力,形成震動力,達到手指或掌而作用於推拿部位。術者要施以頻率很快的震動,又要有較長久的耐力,所以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熟。振法如用拇指或中指作用於穴位上,可增強或維持穴位的刺激。也可用手掌作用於腰背、大腿等處,可緩解肌肉胃腸痙攣,但振時手掌必須隨呼吸起伏。做振法,術者很費力,現在可用電振器代替人工發力。電振器一般配有各式不同的觸頭,適合不同的推拿部位。電振與人工振的作用近似,可選用。

十三、擦法

擦法是用指或掌在皮膚上來回快速擦動的手法。其用力表淺,只作用於皮膚和皮下組織。頻率較快,150~200次/分;皮膚有較大反應,一般擦到皮膚發紅為度。行擦法時,不能用力過猛,防止擦傷皮膚,可用指擦,即食、中、無名三指擦動,適用於手足等較小的部位;也可用掌擦,即用掌的尺側擦動,適用於背部。擦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皮膚新陳代謝。進行背部擦動,有緩解疼痛、調整胃腸功能等作用。

十四、彈點法

彈點法是用手指做急速的彈點動作。彈時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後食指發力在拇、中指處滑落,使食指指背著力彈擊患處。點時用中指指尖,拇指支持中指做點叩動作。彈的強度由輕而重,適用於關節周圍表淺的部位。點的強度較重,適用於穴位上。如需著力較重時,可用五指點叩。

十五、拍打法

拍打法是用指或掌拍打身體的一種手法。作用輕時,用指面、指背或空心掌拍打;如需作用強時,可用拳或掌側捶擊。拍打主要動在腕,使腕輕巧而有彈性,並有腕勁。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交替拍打。拍打適用於胸、背、腰、大小腿和關節處。用指面拍打,操作時各指張開,指關節略微屈曲,用指面拍打患處。又可用手指拍打,操作時各指略微分開並微屈,用食、中、無名、小拇指背著力拍打。又可用空心掌拍打,操作時各指並攏,拇指伸直,掌心形成空凹,拍打患處。又可用拳拍打,操作時雙手虛握拳,使食、中、無名、小指的第二節的背面排齊,用此部位著力捶擊患處。此法需用巧勁,捶時要有彈力,可快一陣慢一陣,上下移動捶擊。又可用拳側拍打,操作時雙手虛握拳,各手指間略微分開,用小指側捶擊(圖9-28)。又可各指伸直時,用小指側捶拍。現在有用各種拍擊器拍打的方法,拍擊器有用海綿做的,也有木製的,等等。專業用的拍打器是用布製成圓柱筒狀,中充以棉花或中草葯,用此推送拍打。以上各種拍法均有一定療效,可根據病情選用。

十六、刮撥法

刮撥法是用拇指端的側面在身體某一部位深深緊壓並做刮動或撥動的手法。刮動時指力要透過皮膚而深達組織有粘連部位或慢性疼痛點,進行刮撥。刮撥的方向需隨情況而定。

此法強度較大,病人有明顯酸脹反應,要注意囑其忍耐一點,與術者配合。用力強度還需適可而止,並注意勿損傷皮膚。撥動時用力較輕,一般拇指深掐於肌肉或肌腱的縫隙中進行撥動。一個部位撥5~10次即可。刮撥法多用在關節周圍、背部筋膜、韌帶或肌肉、肌腱等組織,有松解粘連,促進慢性炎症吸收,緩解疼痛等作用。

十七、抖動法

抖動法是把肢體抖動起來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操作時術者握住患肢末端,像抖繩子一樣抖動病人肢體。抖時要注意該部肢體可動的角度和范圍,用柔勁抖動,使被抖動的肢體像波浪起伏。可上下抖動,也可橫向抖動。如抖手指:術者握住手指指端,輪流抖動每個手指,每指抖3~5次。又如抖手腕:術者一手緊握其前臂遠端,另手捏住食、中、無名指,相對方向拉緊,然後做抖動,約抖10次。又如抖上肢:術者一手握住肩部,另手握緊腕部,雙手反方向拉緊後做抖動。用同樣方法可抖動下肢或抖動腰部。抖法主要有牽松肌肉攣縮,活動關節等作用。

十八、搖動法

搖動法是搖動關節的一種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做此手法必須熟悉各種關節的可動范圍。凡雙軸或三軸活動的關節都可做搖動手法。操作時把病人體位安置恰當,並盡量使其軀體肌肉放鬆。搖動動作要緩慢而穩妥,幅度由小到大,直至達到最大可能的幅度。搖動次數需隨病情而定。搖動方向可按順時針方向,也可按逆時針方向。搖法主要使僵硬或強直的關節逐漸松解,逐漸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所以操作時,術者須檢查關節活動的可能性,測量關節活動度,經多次治療逐漸增加搖動的范圍,不可急於求成,以病人感到輕微酸痛為好。搖法有搖指、搖肘、搖肩、搖踝、搖髖、搖腰等。

十九、松動法

松動法是松動關節和軟組織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術者必須熟悉全身關節和關節周圍的肌腱、韌帶等組織的解剖及其活動關系。可對頸、腰、手、肩等各部位做松動法。如松頸時,病人取坐位,肌肉放鬆後,將其頭向一側轉動一點,並向一側側屈,然後輕輕一扳,有頸部松動一下的感覺即可。同樣可做另一側的松動。松頸也可仰卧位下進行。又如松腰時令病人取坐位,向前彎腰,並轉向一側,然後輕輕一扳,有腰部松一下的感覺即可。手指松動方法較易,把需要松動的手指先牽拉一下,然後將其屈曲,有「咔嗒」一聲的松動感覺即可。

其他關節部位的松動方法相似,可參考上法。松動法適用於關節強硬的病症和椎間盤病變。

二十、伸屈法

伸屈法是對脊柱和關節部位做伸屈活動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伸法操作前,必須仔細檢查病人肢體關節活動幅度,然後用緩慢、均衡、持續的力量徐徐加大其可伸展的幅度,並在此幅度范圍內連續地彈動。伸展到最大可能的幅度後保持1~2min,然後放鬆,休息片刻再重復一次。做伸法切忌突然發力,也不能用蠻勁。操作時需使著力點有效地達到受限關節。此法常用在肩、肘、髖等關節。屈法的操作要領同伸法一樣,常用在髖、膝、踝等部位。

二十一、引神法

引神法是對脊柱和關節部位用巧勁進行突然牽神的手法,為特殊的被動活動手法。此法發力的作用可使關節和周圍組織超過平常活動幅度運動。操作技巧較難,要順勢而行,輕巧發力,不可用蠻勁,幅度要大而恰如其分。此法只有在臨床實踐中才能悟得其巧。

1.引神上肢

病人坐位,術者靠患側相對而立。術者雙手捏住患側的五指,掌心對病人的臉。提起患肢,做旋轉上肢的活動,轉數遍後,當患肢肌肉已經很放鬆時,將患肢由下而上突然用力提神一下,可重復操作2~3次。

2.引神下肢

病人仰卧,術者弓步立於患側,前臂托住患側小腿,另手扶膝部,先將患肢屈曲,使大腿盡量貼近腹部。然後發力,用巧勁將患肢向外上方牽拉。可重復數次,每次牽拉,可逐漸增加患肢離床面的高度。

3.引神腰

引神腰的方法要根據病情而定,主要是使腰向後引神,也可根據病情需要,使腰向前屈曲引神。

(1)腰向後引神:有數種方法。如扳腰法,病人健側卧,術者一手抵住病人腰部,另手握住患肢踝部,將患肢後神牽拉,雙手協調地一牽一抵,當感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雙手突然用較大力牽抵一下,使病人腰部有過伸的動作。此法只需做一次。又如壓腰法,病人俯卧,術者一側前臂緊按腰部,另側前臂抬託病人雙大腿膝部,一臂向下壓時,另臂用力向上抬,如此雙手協調地一壓一抬,使腰部彈動性地活動數次,待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增大發力強度,使腰向後引抻一下,腰部應有較大的過伸動作。此法需要術者有較大的力量才能成功,如術者力量不足,可二人協同操作。

(2)腰向前屈引抻:病人健側卧,術者站於病人身後,一手抱托患肢,使屈髖屈膝,並使大腿盡量貼近腹部,用力推送,使脊柱向前屈曲,活動的幅度需一次比一次大,待覺其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發力,向前推送一次。此法如一人力量不足,可使病人仰卧,二人協同操作。

另有一法,病人健側卧,術者站於病人身後,一手抱托患側下肢,另手推住患側肩後,抱托的手使患肢向腹部,推肩後的手用力向前推動,一屈一推使腰部有扭轉的動作,待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加力,一屈一推,使腰部有扭動感。

引伸法主要對脊柱的椎間盤組織病變或關節位置不正有較好的作用。如針對合適的病情,施用得法,可有明顯療效。

二十二、踩踏法

踩踏法是一種古法,用腳在身體某部或穴位上推拿的方法。操作時用全足、足弓、足跟三處,有踩踏、踩搓、踩研三種。病人一般取俯卧或卧仰位,術者手攀屋頂上面的橫杠,然後單腳或雙腳踩在病人身上的經穴進行治療。

1.踩踏

病人俯卧,在胸和大腿處墊枕,使其腰部凌空,術者單腳踩於病人骶部,踩踏時彈動性地一起一伏,使腰部像挑扁擔樣彈動起伏,如此踩10~50次,力量須由輕而重。此法對某些腰部病變和椎間盤病變有療效。

2.踩搓

病人俯卧,術者一手攀住上面橫杠,一腳踩於病人背、腰、大小腿處,用足弓著力做橫向搓動,每處可搓數十次。此法對肌肉、筋膜的病變有效。

3.踩研

病人仰卧,術者手攀橫杠,用一腳的足跟踩於下腹或穴位上,做旋轉研磨樣動作。踩研的力量由淺入深。此法可治腹部的某些慢性病。

二十三、其他推拿手法

其他推拿手法尚有很多,如捻法、扯法、抹法等。捻法是用拇、食二指相對捏住皮膚捻動,用於小兒背部和腹部皮膚,可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症;扯法是用拇、食二指拿住皮膚,向一側拉開,然後突然放脫,可有「嗒嗒」聲,一處可扯十餘次,扯到皮膚發紅為度,可治療中暑、消化不良等症;抹法是用拇指的指面按住一處皮膚或穴位上,按緊後向兩側分開,反復數次,常用在抹前額,治頭痛、視力疲勞等症。

B. 常見的按拍類按摩手法有什麼特徵

按拍類

按有指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拍則指用虛掌拍打體表。一般有按法、掐法、撥法、振法、彈法、拍捶法、踩蹺法、滾法。

按法

[定義]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壓體表,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也可用雙掌重疊按壓體表,稱掌按法。用肘尖按壓體表,稱為肘按法。

[動作]按法操作時要緊貼體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一掀一壓的動作,不可移動,用力要由輕到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

[應用]按法在臨床上常與揉法結合應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指按法可用於全身各部位穴位;掌按法、肘按法常用於腰背和腹部、四肢、肩背,本法具有放鬆肌肉,開通閉塞,通經活絡、活血止痛的作用。適用於胃脘痛,頭痛,肢體痠痛麻木等疼痛病症常用本法治療。

掐法

[定義]是用拇指、中指或食指在身體某個部位或穴位上,做深入並持續的掐壓。

[動作]掐法刺激較強,常用於穴位刺激按摩。操作時用力須由小到大,使其作用為由淺到深。掐法用在穴位時,可有強烈的酸脹感覺稱「得氣」反應。掐法也可稱指針法,是以指代針的意思。另與掐法近似的一種指切法,是用一手或兩手拇指做一排排輕巧而密集的掐壓,邊掐邊向前推進。這一方法一般用於組織腫脹時,將其向前方推散,而使腫脹散開。

[應用]掐法的主要作法是刺激穴位,疏通經脈,消腫散瘀,鎮靜安神,開竅等。

撥法

[定義]是將手指端嵌入軟組織縫隙中,然後做橫向的撥動。

[動作]撥法的刺激很強,局部可有酸脹反應,用的力更應以病人能忍受為度。另有一種稱刮法,也是用手指端摸到軟組織有肥厚或硬結處做刮撥的手法。刮撥的方向可根據病變部位走向而定。

[應用]撥法和刮法的主要作用是緩解肌肉痙攣,松解組織粘連,舒筋通絡,滑利關節,消腫止痛等。

振法

[定義]用指端或手掌緊壓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續震顫的一種手法。

[動作]操作時主要依靠前臂和手都的肌肉持續用勁發力,使力量集中於指端或手掌,形成震動力,使按摩部位隨之而發生震顫。操作時要著力實而頻率快,使其有向深部滲透的感覺。有些部位的穴位振法,用手振比較累,可以使用電振器做治療。但最好個做頭、面部的電動按摩器治療。通常每個穴位可做1分鍾左右。振法可單手操作,也可用雙手重疊操作。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可分為指振法、掌振法、電振法三種。

[應用]振法的主要治療作用是放鬆肌肉,調節神經,解痙止痛,消除疲勞等。

彈法

[定義]用手指背面彈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

[動作]彈時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後食指發出撥動滑脫,使食指指背在思部著力彈打。彈打的強度需由輕而重,著力也要有彈性,以不引起疼痛為宜。此手法多用單手操作,適用於關節部位,彈時可沿關節周圍進行。

[應用]彈法的主要作用是通利關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疲勞等。

拍捶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輕巧地拍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叫拍法。

[動作]用空心拳或拳側面捶擊身體某部位的方法為捶法。拍法著力較輕,多用於胸廓、背部及表淺的關節部位;捶法作用力較重,可達肌肉、關節與骨骼。捶法輕而緩慢的操作可使筋骨舒展;重而快速的捶擊可使肌肉興奮。不論拍、捶在操作時要以腕發力,由輕而重,由慢而快,或一陣快,一陣慢交替操作。動作要協調、靈活,著力要有彈性。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操作。根據病變部位不同而分別選用拍、捶的治療方法。拍法可分為指拍、指背拍和掌拍。捶法可分為直拳捶、卧拳捶和側拳錘。

[應用]捶法的主要作用是行氣活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肌肉疲勞,緩解局部酸脹等。

踩蹺法

[定義]也稱腳踩法,是用腳掌踩踏人體某一部位並做各種動作的一種方法。

[動作]可以腳同時踩按,也可兩腳交替踩按。在踩踏時以腳掌前部著力於治療部位,一松一踩,力量要適宜,切不可過力。頻率要慢,做腰部治療時應與患者呼吸相配合,切忌迸氣。在治療時,若病人不願配合或要求停止治療,決不能勉強。此法多用於腰骶部及四肢的近側部。一般常用於腰椎間盤病變的治療。踩蹺法是按、壓、揉、推幾種手法的結合,且按摩強度較大。

[應用]臨床常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本法刺激量大,應用時必須謹慎,對體質虛弱者或脊椎骨質有病變者均不可使用本法。

滾法

[定義]以患肢體為軸心,使肢體做被動環轉運動的手法。

[動作]醫生一手握住被搖關節近端,以固定肢體,另外一手握住關節遠端的肢體,然後做緩和的環轉運動。做逆時針或順時針的搖動。搖法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搖動方向及幅度須在患者生理許可范圍內進行,由小到大,由慢到快。

[應用]滾法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解痙止痛,強筋壯骨,滑利關節,緩解肌肉,筋膜的痙攣,消除疲勞。

C. 醫學問題。急!請高手回答!不勝感激!分不是問題!

乳質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纖維組織增生,不同症型及其臨床表現是(1)肝鬱氣滯性:月經先期或行經期乳房腫痛,隨喜怒消失,一側或雙側可捫及大小不等的串珠狀節結,腫塊多為綠豆大步節結,或成粗條索狀。質韌不堅硬,按之可動,不與深部組織粘連,境介不清,月經周期不足,經量較多,胸悶暖氣,精神抑鬱,心煩易怒。(2)沖任不調型:乳房有腫塊,經前或經期疼痛加重,經行後減輕或消失,經期多後延,經痛不劇,經量少,身倦無力,腰酸肢冷,少腹畏寒,日久失治者,少數可發生癌變。
乳質增生治宜舒肝活血,通絡化結,使沖任調和,經絡通暢。民間治療本病的絕招妙方有:
1:敷臍療法
處方:蒲公英、木香、當歸、白芷、山梔、薄荷各30克,紫花地丁、瓜蔞、黃茋、鬱金各18克,麝香4克。
用法:葯研細末,用酒精清洗肚臍部後擦乾,填塞葯粉0.5克,用棉花輕柔按壓,膠布固定,3天換葯1次,8次為1療程。月經過多及功能性出血者忌用。
療效:敷臍3個療程,有效率達99.3%
內外兼治法
內服葯方:中成葯逍遙丸
服法:每服6克,日3次,溫開水下
外敷處方:雞血藤、絲瓜絡、桑寄生、澤蘭、紅花、香附、川芎、連翹、瓜蔞、大黃、硭硝各30克。
用法:葯用兩個布袋分裝,置鍋中蒸熱後灑酒少許,熱敷患側乳房30分鍾,日2次,1劑葯用10次,10天為1療程
療效:內外用葯1-2療程,治癒率達95.6%

注意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慢慢會好的。祝你媽媽早日康復

D. 會中醫的進來幫幫忙!謝謝!

很多,關鍵是對症下葯,聽明白了嗎?

E. 山東省執業葯師繼續教育

我這里有一份。
共享吧。今年的試題確實太難了。
可是怎麼上傳文件啊,我不會。我是新手不好意思的說.整個太多了,先貼其中一門吧。

2007年山東省執業葯師繼續教育

中葯學知識答題

科目:葯事法規試題

一、A型題(最佳選擇題,共20題,每題的備選答案中只有一個最佳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C B B A E D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C B A A A E D
二、B型題(配伍選擇題,共20題,備選答案在前,試題在後。每組題對應同一組備選答案,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個備選答案可重復選用,也可不選用)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C A B D C A C A
題號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C D D A A B C C C
三、X型題(多項選擇題,共20題。每題的備選答案中有2個或2個以上正確答案。)
題號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ABCD ABCDE ABDE ABCD ABC ABCD AB ABCDE ABCDE ABC

四、簡答題
1.答:葯師應當對處方用葯適宜性進行審核,審核內容包括:
(一)規定必須做皮試的葯品,處方醫師是否註明過敏試驗及結果的判定;
(二)處方用葯與臨床診斷的相符性;
(三)劑量、用法的正確性;
(四)選用劑型與給葯途徑的合理性;
(五)是否有重復給葯現象;
(六)是否有潛在臨床意義的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七)其它用葯不適宜情況。
2.答:用葯人應用葯品,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應用假葯、劣葯;
(二)違反葯物禁忌或者配伍禁忌應用葯品;
(三)應用明顯超出治療疾病所需種類和數量的葯品;
(四)無正當理由未按照葯品使用說明書應用葯品;
(五)以非葯品充當葯品治療疾病;
(六)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五、研討專題(任選一)
53.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日益關注健康,加上信息渠道的暢通更使人們在保健和生活方式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有關數據表明,到葯店買葯的消費者中,僅有三成具備正確的非處方葯使用知識,大部分百姓吃葯憑經驗。很多人在自我用葯時,對耐葯性、服葯時間等明顯認識不足,在用葯習慣上盲目加大服葯劑量,甚至頻繁更換葯物等。這些行為和認識直接危害了用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安全合理用葯就是應該做到:根據病情、病人體質和葯物的全面情況適當選擇葯物,真正做到「對症下葯」,同時以適當的方法、劑量、時間准確用葯。注意該葯物的禁忌、不良反應、相互作用等。並且還要注意盡量少花錢。這樣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經濟用葯了。
要做到安全合理選用葯品,首先應當確診患者得的是什麼病,然後對症下葯,不能只憑患者自我感覺就隨便用葯。比如發燒、頭痛,是許多疾病共有的症狀,不能簡單地服一些止痛退燒葯就完事;又如腹痛,也是一些疾病的共有症狀,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使用止痛葯,就會掩蓋一些急腹症的症狀,貽誤病情而造成嚴重後果。
其實,了解葯物的性質、特點、適應症、不良反應等,要選用療效好、毒性低的葯物,醫師常常講的「首選葯」和「二線葯」就是這個道理。
(一)加強葯品零售企業處方葯與非處方葯分櫃擺放情況和專有標識的規范情況的檢查,積極促進葯品零售企業達到葯品分類管理要求。
(二)加強駐店執業葯師配備及在崗情況,以及處方審核制度的落實情況的檢查。結合GSP認證工作,進一步完善駐店執業葯師配備制度和處方審核制度。
(三)對已明確葯品零售企業不得經營的葯品,要加強監督檢查。對違規經營的,按《葯品管理法》、《葯品管理法實施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處理。
(四)對已經明確必須憑處方銷售的葯品,要加強對葯品零售企業執行憑處方銷售規定情況的檢查。對葯品零售企業違規銷售處方葯的行為,要及時予以糾正,並按規定處罰。
(五)各級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要結合醫療和葯品廣告的整頓工作,加強對處方葯和非處方葯廣告的監督和檢查,特別要加大處方葯在大眾媒體違規發布廣告和非處方葯在大眾媒體擴大宣傳的檢查力度。
(六)非處方葯的生產企業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批準的產品標簽、說明書和專有標識等規定改換包裝。
另外,有人認為價錢貴的葯就是好葯,其實不然。因為葯物的價格是由其本身的來源、成本、生產的產量以及生產的廠家來決定的,合資葯廠生產的葯就比國內葯廠生產的貴,進口葯就更貴了。貴不等於好,關鍵在於要對症。

科目:生理學試題

一、A型題(最佳選擇題,共20題,每題的備選答案中只有一個最佳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C B E A A D C B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D D B E D B D A
二、B型題(配伍選擇題,共20題,備選答案在前,試題在後。每組題對應同一組備選答案,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個備選答案可重復選用,也可不選用)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C D E A D D B E
題號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D C D B A A C B C
三、X型題(多項選擇題,共20題。每題的備選答案中有2個或2個以上正確答案。)
題號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ABC ABCD BCDE DE ADE ABCD BCD AC BCE ABC

四、簡答題
1、答: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壓力感受性反射是當動脈血壓升高時,動脈管
壁被牽張的程度增加,頸動脈竇主動脈弓壓力感受器興奮,發放神經沖動增多,經竇神經和主動脈神經傳入到延髓心血管中樞,使心迷走神經緊張性活動加強,心交感和交感縮血管神經緊張性活動減弱,導致心肌收縮力減弱,心率減慢,心輸出量減少,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故動脈血壓下降。反之,當動脈血壓降低時,壓力感受器傳入沖動減少,使迷走神經緊張減弱,交感神經緊張加強,於是心率加快,心輸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壓回升。壓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種經典的負反饋調節機制,其感受器感受血壓變化的范圍為60-80mmHg,其中對100mmHg動脈血壓的快速變化最為敏感,因此,該反射的生理意義是對動脈血壓快速變化進行精細調節,從而維持人體正常動脈血壓的相對穩定。
2.答:甲狀腺激素對集機體的正常發育成熟是必需的,甲狀腺激素能刺激骨化中心發育,軟骨骨化,促進長骨的生長;還通過促進某些生長因子合成,促進神經元分裂,軸、樹突形成,以及髓鞘及膠質細胞的生長。因此,在缺乏甲狀腺激素分泌的情況下,大腦發育和骨骼成熟全部受損,導致呆小症。甲狀腺激素加速肌肉、骨骼、肝、腎等組織蛋白質合成,尿氮減少,表現為負氮平衡,有利於幼年時期機體的生長發育。但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則又加速組織蛋白質分解,特別是骨骼肌蛋白質分解,故甲亢時出現肌肉消瘦乏力,生長發育停滯。
五、研討專題
答:當突觸前神經元的興奮(動作電位)傳到神經末梢時,突觸前膜去極化,使前膜電壓門控Ca2+通道開放,細胞外Ca2+內流入突觸前末梢內。進入前末梢的Ca2+促使突觸小泡與前膜融合和胞裂,引起突觸小胞內遞質的量子式釋放。進入突觸間隙的遞質,經擴散到達突觸後膜,作用於後膜上的特異性受體,引起突觸後膜上某些離子通道通透性改變,使帶電離子進出後膜,結果在突觸後膜上發生一定程度的去極化或超極化,即突觸後電位。如突觸前膜興奮,釋放興奮性神經遞質,作用於突出後膜,使後膜尤其是對Na+通透性增大, Na+內流在突出後膜上產生局部去極化電位(興奮性突出後電位,EPSP)。當EPSP達閾電位,觸發突觸後神經元軸突始暴發動作電位,即完成了突出傳遞的過程。興奮性突觸後電位(EPSP)指突觸前膜釋放興奮性神經遞質使突出後膜發生的去極化電位。

科目:醫學微生物和免疫學試題

一、A型題(最佳選擇題,共20題,每題的備選答案中只有一個最佳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D D D B A C B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C A A D A B B C
二、B型題(配伍選擇題,共20題,備選答案在前,試題在後。每組題對應同一組備選答案,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個備選答案可重復選用,也可不選用)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E C C C C C A D D B
題號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E F C B E C D A B B
三、X型題(多項選擇題,共20題。每題的備選答案中有2個或2個以上正確答案。)
題號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AD CD AC BD CE BE BC ACD AE BC
題號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答案 ACDE ABC ACE ABCD ACE ABCE ABC ABD ADE ABDE

四、簡答題
1、答:生物拮抗:病原菌要侵入宿主機體,首先要突破皮膚和粘膜的屏障,而寄居於這些部位的正常菌群通過營養競爭、代謝產物等方式拮抗病原菌入侵。
促進消化:腸道中正常菌群可將腸道中不溶性蛋白質、糖類轉為可溶狀態,促進人體消化和吸收。
營養作用:正常菌群中大腸埃希菌、乳鏈球菌等能合成維生素B、C、K
等,雙歧桿菌產酸造成的酸環境,促進機體對維生素D和鈣、鐵的吸收。
免疫作用:正常菌群一方面可促進機體免疫器官的發育和成熟,另一方面正常菌群具有免疫原性、促分裂作用和佐劑作用,可持續刺激宿主免疫系統發生免疫應答。
此外,腸道正常菌群與機體抗衰老有關;還有一定的抑瘤作用。
2.答:在自然條件下,皮膚和粘膜是病毒入侵機體的重要門戶。病毒感染在人群個體之間的傳播,也包括由媒介動物參與的傳播,稱為水平傳播;病毒從親代直接傳給子代稱為垂直傳播。
一、水平傳播
1、通過粘膜表面傳播 多數病毒可經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侵
入機體,粘膜表面上的上皮細胞為某些病毒最先增殖的部位。如流感病人通過咳嗽的飛沫等將流感病毒傳至周圍人群,浸入呼吸道在纖毛柱狀上皮細胞內增殖,並沿細胞擴散引起呼吸道疾病。甲型肝炎病毒經糞-口途徑入侵機體,先在腸上皮細胞內增殖,然後經血流到達肝臟,在靶細胞內增殖引起肝病變。還有些病毒可通過人與人的接觸傳播,如直接接觸眼結膜引起角膜結膜炎,通過性接觸,病毒經泌尿生殖道粘膜感染引起性傳播疾病。
2.通過皮膚傳播 有些病毒可通過昆蟲叮咬或動物咬傷從皮膚傷口侵入機體而致病。如流行性乙腦炎病毒,狂犬病病毒。
3.醫源性傳播 經注射、輸血、拔牙等口齒科處理、手術、器官移植等,病毒經血感染,如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等。
二、垂直傳播
1、通過胎盤傳播 乙型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皰疹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等十餘種病毒均可通過胎盤傳播。
2、分娩時婦女產道的病毒感染新生兒 如皰疹病毒2型、HIV等通過產道感染新生兒,並可成為病毒的終身攜帶者。
病毒感染分為隱性感染和顯性感染,急性感染和持續性感染。
五、研討專題
答: 在抗體生成過程中,對td抗原的應答已證明是由mφ、t系細胞和b
系細胞相互作用的結果,那麼mφ直接呈遞抗原的對象是t細胞還是b細胞?或者二者都是?就現有資料分析,它們可能存在著mφ與t的相互作用,t與b的相互作用以及mφ與b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巨噬細胞與th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th細胞必須由靜止狀態的th轉變活化為th才能輔助b細胞產生抗體。關於th細胞活化的機制,根據現有實驗資料提出一個雙信號假說。
近年的實驗證明在抗原呈遞細胞(apc)表面至少有二種分子與th細胞的活化相關。一種是抗原呈遞分子,它是由mhc分子組成,它可與外源性或內源性抗原肽片段結合,然後運送至細胞表面並呈遞給t細胞,通過tcr/ce3刺激產生第1活化信號。另一種分子即所謂協同刺激分子(costimulating molecules,cm),它是由一組粘附分子組成,它不僅能促進apc與t細胞的直接接觸,而且也具有誘導信號傳遞的功能。這組分子可與t細胞上的協同刺激分子受體(costimulatory molecules recptor,cmr)結合,刺激其產生協同激信號,即所謂第2信號。
t細胞上的cmr或稱為輔助分子(accessory molecules)也是由一組粘附分子組成。對cmr及其配體的分子結構與功能及信號傳導途徑有待深入研究,但對其中的cd28分子和ctla-4分子及其配體b7/bb1分子被認為是產生協同刺激信號的主要分子。在這二種信號的作用下,才能使t細胞活化並合成和分泌il-2和表達il-2r,最終導致細胞分裂和克隆擴增。如無第2信號存在則t細胞不被活化也不引起克隆擴增,處於克隆不應答狀態(clonol aneergy)。阻斷或給予第2信號,可以人為調節免疫應答使之增強或或抑制,對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手段。如阻斷第2信號的產生可使t細胞處於免疫耐受狀態,降低機體的免疫應答,這對防止移植排斥的發生和對超敏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是有利的。如將b7基因導入一定的腫瘤細胞則可增強機體的抗腫瘤免疫應答,目前這方面的實驗研究已有較多的報道。
二、th細胞與b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b細胞對t細胞依賴抗原的應答
一般情況下當大量抗原進入未經免疫的機體後,誘發初次免疫應答時其抗原呈遞細胞多由巨噬細胞完成。經mφ活化th細胞後再由活化的th細胞輔助b細胞產生抗體和形成記憶b細胞。但當再次免疫應答發生時,抗原呈遞細胞則主要由已擴增的b細胞克隆承擔。由於其膜ig受體親和力增高故對少量抗原也能攝取,故可取代巨噬細胞的抗原呈遞作用。
過去曾認為b細胞與th細胞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抗原的橋聯作用使之發生接觸,即b細胞的抗原受體可識別抗原分子的半抗原部分,而th細胞的抗原受體可識別抗原分子的載體部分。但近年的實驗證明b細胞與mφ相同,也是通過抗原呈遞作用與th細胞相互作用。即b細胞可通過其膜ig受體蛋白質抗原,即t依賴性抗原結合,經內化作用將抗原攝入。然後經過加工處理,使t細胞決定簇與mhcⅱ類分子結合,形成mhc-肽分子復合物並運送至b細胞表面,將其呈遞給th細胞,所以b細胞與th細胞間的相互作用也是mhc限制性的。
b細胞和th細胞通過其粘附分子及抗原呈遞作用可彼此直接接觸,並能相互誘導使之活化。活化b細胞在th細胞的輔助下,b細胞最終增殖分化為合成和分泌各類免疫球蛋白分子的漿細胞。
b細胞可通過其抗原呈遞作用刺激t細胞抗原受體(tcr/cd3)產生活化信號1,並通過其表面b7及其它協同刺激分子與t細胞表面的相應受體分子如cd28、ifa-1等相結合,可激發產生協同刺激信號(即信號2),在雙信號作用下可使th細胞活化。
b細胞要通過其bcr即表面ig受體與抗原結合,iga和igβ鏈與cd3分子相當,可傳遞活化信號1。近年證明在b細胞表面表達的cd40分子可與t細胞表面的相應配體分子gp39(即cd40配體分子,cd40l)結合可激發其產生活化信號2,在此雙信號作用下可使b細胞活化。
活化的b細胞在活化的th細胞分泌的多種細胞因子作用下,可增殖分化為分泌抗體的漿細胞和記憶b細胞。在再次應答時可發生ig類別轉換及抗體親和力成熟等一系列變化。
(二)b細胞對非t細胞依賴抗原的應答
b細胞對非細胞依賴抗原(t1)的活化機制與t細胞依賴抗原完全不同。對ⅰ型t1抗原,例如細菌脂多糖抗原,在高濃度時,它是b細胞的多克隆活化劑。這類抗原的決定簇部分可與b細胞表面的抗原受體結合,另外它具有促分裂素(mitogen)的結構,可與其相應受體結合。在這兩部分結構的結合作用下,使b細胞多克隆活化。
而型t1抗原的結構特點是具有多個重復出現的抗原決定簇呈線性排列,在體內不易降解,例如肺炎球菌等多糖抗原。這些抗原決定簇對b細胞抗原受體親和力強,由於受體交聯而使b細胞活化。
a.ⅰ型t1抗原是多克隆活化劑 b.ⅱ型t1抗原有多個重復排的 抗原決定簇使受體交聯
t1抗原雖可被apc攝取,但不能被加工處理,所以不能與mhcⅱ類分子結合,故b細胞對t1抗原的應答無th細胞參予,只表現初次應答的特性而不出現次應答的一系列變化。
三、巨噬細胞與b細胞的相互作用
這二種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尚不能肯定。但由於b細胞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有th的協同,所以b細胞活化至少是間接的需要mφ對b細胞的活化有直接作用,其分泌的il-1對b細胞活化有促進作用。

科目:中醫學基礎試題

一、A型題(最佳選擇題,共20題,每題的備選答案中只有一個最佳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C C D A D E D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D B B E B E E D
二、B型題(配伍選擇題,共20題,備選答案在前,試題在後。每組題對應同一組備選答案,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個備選答案可重復選用,也可不選用)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A D B A C B C A
題號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B D C A C B D A C
三、X型題(多項選擇題,共20題。每題的備選答案中有2個或2個以上正確答案。)
題號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AC ADCDE ADCD BCE ADCD ADCDE ADCD ADCD DCDE ADCDE

四、簡答題
1、答:辨病論治,是在確立疾病的診斷之後,根據疾病確定治療原則。對於比較簡單的疾病來說,辨病論治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但是,多數疾病都是比較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階段的病理變化不盡相同,很難確定劃一的治療方法。因此,只能根據疾病發展過程中每一階段的病理概括來確定治療方針,也就是說,不是根據辨病,而是根據辯證來確定治療方法。這就是為什麼中醫辨證論治比辨病論治用的多的道理。在同一疾病當中,由於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病理變化不同,即證不相同,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治法也就不同,這種情況稱為「同病異治」。與此相反,有時在不同的疾病中,卻會出現相同或相近的病理變化,即出現相同或相近的證。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證相同治療也相同,因而,出現不同疾病採用相同治法的情況,這稱為「異病同治」。
事實上,「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其意義是相同的,總的來說,都是在強調的辨證論治的重要性。所以,中醫治療過程,一般是先辨病後辨證,以辯證為主,以辨病為輔;選葯時,辯證施治,兼顧辨病。
臨床上,在辨病論治或辨證論治的前提下,在總的治療方案中,有時針對病人的症狀,來用一些以及時減輕病人痛苦為目的的對症治療方法,也是必要的。但是必須明白,對症治療只能減輕病人一時的痛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且有時還能掩蓋一些主要症狀,造成辨證論治或辨病論治的困難,所以,對症治療可以用,但要謹慎使用,不可用作主要治療方法。
2.答: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季節、地理環境、患者體質差異等。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把不同的季節氣候、地理環境、個體體質差異等因素考慮進去,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法,選擇適宜的葯物。
1、因時制宜: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均會產生一定的
影響。一般來說,春夏氣候由溫轉熱,陽氣升發,人體腠里疏鬆開泄,此時即使外感風寒,也不宜過用辛溫發散之品,以免開泄太過,耗其傷津。秋冬季節氣候由涼轉寒,陰寒漸盛,人體腠里緻密,陽氣內斂,此時若感風寒,辛溫發散之品無礙,但若非大熱之證,應當慎用寒涼之品,以免損傷陽氣。
2、因地制宜:不同的地理環境,由於氣候特點和人們的生活習慣等各不相同,所以其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亦各有特點,治療用葯亦有差異。如我國江南一帶,氣候溫暖潮濕,人們腠里開泄,感受風邪而感冒,以風熱為多,常用辛涼解表葯;西北地區,天寒地燥,人們腠里緻密,感受風邪而感冒,以風寒居多,常用辛溫發汗解表葯。即使相同的病證,治療用葯時亦當考慮不同地區的特點。如外感風寒表證,西北地區,天氣寒冷,可以用重劑麻黃、桂枝等辛溫發散之品;而江南地區,天氣溫熱,即使使用麻黃、桂枝辛溫發汗,用量則宜稍輕,或改用荊芥、防風等辛溫發散力輕之品。
3、因人制宜
(1)年齡:不同的年齡,其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均不一樣,故治療用葯時,
必須考慮年齡因素。
(2)性別:男女性別不同,各有其生理病理特點,治療用葯亦各有不同。
(3)體質:在體質方面,由於每個人的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不同,個體素質不僅有強弱之分,而且還有偏寒偏熱以及素有某種慢性疾病等不同情況,所以雖患同一疾病,治療用葯亦當有所區別。如,陽旺之軀慎用溫熱,陰盛之體慎用寒涼。
此外,不同的職業和工作環境,對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也有一定影響,治療用葯也應考慮。
綜上所述,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療原則,充分體現了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在實際運用中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只有全面的看待問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能達到辨證論治的目的。
五、研討專題
答: 治則是治療疾病原則,在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精神指導下制定的,對臨床立法、處方選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治療規律。
治則是用以指導治療方法的總則,而治法是在治則指導下制定的治療疾病的具體方法,它從屬於一定治療原則。例如,各種疾病從邪正關系來說,不外乎邪正斗爭、消長、盛衰的變化。因此,在治療上,扶正祛邪就成為治療的基本原則。在這一總的原則指導下,根據具體情況所採取的益氣、養血、滋陰、補陽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體方法,而發汗、吐下等方法,則是祛邪的具體方法。
(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首要原則。任何疾病的發生,總是通過若干症狀而表現出來的,但是這些症狀只是疾病的表面現象,只有通過這些表面現象,進行綜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邪證關系,才能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選擇相應的葯物進行治療。
標與治本,及其對葯物選擇的指導作用
在復雜多變的病症中,應仔細分辨其標本緩急,來確定治療上的先後主次,
合理的選擇葯物。
(1)緩則治本:是在治病求本治則指導下,針對標病不急的病證,抓住疾病的本質進行治療。緩則治本的原則,一般適用於慢性疾病,或當病勢向愈,正氣已虛,邪尚未盡之際。
(2)急則治標:是在標病緊急的情況下,有可能危及生命,或後發之標病影響到先發之本病的治療時,採用首先治標的方法,待標病緩解後,再來治本。急則治標的原則,一般適用於卒病且病情非常嚴重,或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危及生命的某些癥候時。如治暴病不宜緩,初病邪未深入,當急治以去其邪,邪去則正氣不傷,病人易於恢復。又如大失血病變,出血為標,出血之因為本,但其勢危急,故常以止血治標為首務,待血止後再治出血之因以圖本。
必須指出,所謂「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不能絕對化。急的時候也未嘗不須治本,如亡陽虛脫時,急用回陽救逆的方法,就是治本;大出血之後,氣隨血脫時,急用獨參湯益氣固脫也是治本。不論標本,急者先治是一條根本原則。同時,緩的時候也不是不可治標,脾虛氣滯病人,用理氣葯兼治其標更有別於單純補脾。
(3)標本同治:也就是標本兼顧。標本同治適用於標病和本病俱急之時。如痢疾患者,飲食不進是正氣虛(本),下痢不止是邪氣盛(標)。此時標本俱急,須以扶正葯與清化濕熱葯同時並用,這就是標本同治。又如脾虛氣滯病人,脾虛為本,氣滯為標,既用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等健脾益氣以治本,又配伍木香、砂仁、陳皮等理氣行滯以治標。標本兼治的原則,運用非常廣泛,諸如補散並用之參蘇飲,消補兼行之枳術丸,攻補兼施之增液承氣湯等等。根據病情的需要,標本同治,不但並行不悖,更可相得益彰。
綜上所述,一般來說,凡病勢發展緩慢的,當從本治;發病急劇的,首先治標;標本俱急的,又當標本同治。總之,臨床上必須以「動」的觀點來處理疾病,善於抓住主要矛盾,藉以確定治療的先後緩急。
2、正治與反治,及其對葯物選擇的指導作用
(1)正治:就是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的一種治療法則,故又稱「逆治」。它適用於疾病的本質和現象相一致的病證。正治是臨床最常用的一種治療法則。如「寒者熱之」就是指寒性病變出現寒象,用溫熱葯治療,即以熱治寒。如表寒證用辛溫解表法,「熱者寒之」就是指熱證現熱象,要用寒涼的葯物治療?如表熱證用辛涼解表法,里熱證用苦寒清熱法。「虛者補之」就是指虛證見虛象,用補益的葯物補其虛。如陽虛證用壯陽法,陰虛證用滋陰法。「實者瀉之」就是指實證見實象,則用瀉法,瀉其邪。如食積之證用消導法,水飲停聚證用逐水法,血瘀證用活血化瘀法,蟲積證用驅蟲法等。
(2)反治:是順從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法則。即採用方葯或措施的性質順從疾病的假象,與疾病的假象相一致,故又稱「從治」。它適用於疾病的徵象與本質不完全一致的病證。究其實質,是在治病求本法則指導下,針對疾病的本質而進行治療的方法,故仍然是「治病求本」。如「熱因熱用」是指用熱性葯物治療具有假熱症狀的病證之法。「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葯物治療具有假寒症狀的病證之法。「塞因塞用」是用補益的葯物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症狀的病證之法。適用於因虛而致閉塞不通的真虛假實證。如脾胃虛弱,氣機升降失司所致的脘腹脹滿等症,治療時應採取補脾益胃的方法,恢復脾升胃降之職,氣機

F. 執業葯師考試的考試題型

執業葯師考試科目採取單獨考試、單獨計分的考試形式。每科120題,每題1分,滿分為120分。葯事管理與法規科目每道題的備選項為4個,其他科目每道題的備選項為5個。題型包括A型題、B型題、C型題和X型題。

A型題(最佳選擇題)

A型題題干在前,選項在後。共有A、B、C、D、E五個備選答案,其中只有一個為最佳答案,其餘選項為干擾答案。考生須在5個選項中選出一個最符合題意的答案(最佳答案),並按考試規定的方式將答題卡相應位置上的字母塗黑。

B型題(配伍選擇題)

B型題是一組試題(2至4個)共用一組A、B、C、D、E五個備選答案。選項在前,題干在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個選項可供選擇一次,也可重復選用,也可不被選用。考生只須為每道試題選出一個最佳答案。

C型題(綜合分析選擇題)

綜合分析選擇題包括一個試題背景信息和一組試題(2-5題)。這一組試題是基於一個臨床情景、病例、實例或者案例的背景信息逐題展開,每道題都有其獨立的備選項。題干在前,備選項在後。葯事管理與法規科目每一組備選項為四個,其他科目每一組備選項為五個。每道題的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最佳答案。應試人員應將答案選擇出來並按要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填塗,多選、錯選或不選均不得分。

X型題(多項選擇題)

X型題由一個題乾和A、B、C、D、E五個備選答案組成,題干在前,選項在後。要求考生從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個或二個以上的正確答案,多選、少選、錯選均不得分。

G. 摧氣士辦法

摘要 (一)催氣法

H. 醫學問題

1、骨質緣何會增生?

骨質增生症是一組好發於中老年人的疑難雜症,如頸椎病、腰椎病、增生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尤其是肥胖的女性居多,50歲以上的老年人骨增生發生率為98%,主要表現為負重的關節(如頸椎、腰椎、膝關節、跟骨)疼痛、僵硬、酸脹,屈伸不利。關節疼痛可因風寒、久立、遠行、爬樓、上坡而誘發或加劇,休息後能緩解,但易復發。增生的骨刺壓迫血管神經,可導致頭暈、頭痛、下肢劇痛、行走困難、甚至癱瘓。骨質增生症已成為影響老年生活質量的疑難雜症之一。

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軟骨的化學成分也在發生變化,其滑動性和承受壓力的能力下降,軟骨面出現軟化或破裂,軟骨變薄或部分脫落,軟骨面邊緣出現增生,慢慢地骨化形成骨刺,壓迫周圍的組織器官而出現一系列症狀。

現代醫學對骨質增生症的治療仍局限於手術治療為主,由於手術費用高,療效又難以保證,患者多年老體弱多病,增加了手術的危險性,一般人不願接受,而以激素、消炎痛為主的保守治療只能一時緩解疼痛而已,停葯即發。

祖國傳統醫葯獨辟蹊徑治療骨質增生症,效果顯著。中醫認為骨質增生是由於年老體衰,臟腑功能減退,尤其是腎精虧虛,肝血不足,骨失所養而發生退行性變。在骨質增生的發生過程中,不僅骨胳本身在變化,其周圍軟組織亦同時進行代償性改變,這種改變不斷調整因骨質增生而帶來的不平衡狀態,使被刺激的神經血管、脊髓有可能爭取到一定時間代償修復,並改善其功能。

骨質增生的速度是緩慢的,而軟組織的恢復能力是很快的,中醫學就是通過補腎滋肝、舒筋活血、消炎止痛來進一步縮短代償過程,這樣即使骨質增生仍在發展的情況下,亦可能獲得臨床症狀的治癒。而關節腔有積液的患者不可使用熱敷,因熱敷會加重滑膜的炎症。現代醫學早已證實,關節腔內溫度上升可引起滑膜膠元酶致關節軟骨分解,使症狀加重。

減少關節活動量,可有效地減少復發,患者應避免強力勞動,臨床治癒後應堅持服用六味地黃丸等滋肝補腎葯物,常收到滿意效果。

2、骨質增生與體育鍛煉

骨質增生,醫學上稱為骨質退行性病變,俗稱長"骨刺"。中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骨發生老化,最常見的疾病是腰椎長骨刺,醫學上稱為肥大性脊椎炎或腰椎骨關節病,於是中老年人常出現程度不同的慢性腰痛。此外有的患者還伴有一側或雙側臀部大小腿後外側明顯的麻木,走一段路,疼痛明顯加重,休息後症狀好轉。還有中老年人的頸背與頸臂疼痛,有時疼痛沿上肢一側向手指放射。或小指發麻如觸電感,當頭轉動到某一部位時,疼痛會明顯的加重,而離開此位置時,疼痛會明顯緩解,有時病人訴說有"長期落枕感",這也是由頸椎的骨質增生所致的。

中年以後,骨質逐漸退化,首先是軟骨軟化,加上骨長期承擔重力和活動,椎骨的邊緣呈現出乳頭狀突起以及發生椎骨變扁平、椎間盤失去水分而萎縮等變化。椎骨邊緣的乳頭性突起即為"骨刺"。這些骨刺若刺激椎間孔內的脊神經根就產生上述骨質增生的臨床症狀。一般來講,人在30歲以後開始就有骨質增生這種變化,當超過50歲,這種變化就已很明顯。但也有很多人是沒有任何症狀的,這大多數人是與經常運動和體育鍛煉有關。

運動系統的活動對人體的其它各系統如消化、呼吸、循環、神經系統的活動都有促進作用。因此,經常參加生產勞動和鍛煉可以增強體質。不運動的人,肌肉血液供血不足,往往造成肌肉營養缺乏而萎縮,力量減退,肌內的彈性下降,而且容易發生損傷。經常運動和參加體育鍛煉的人能使骨變得粗壯,而癱瘓和長期卧床的病人,骨質變得蔬松,肌肉無力而萎縮。

運動和體育鍛煉對關節肌肉有明顯的好處:1、經常運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功能,能使機體各部獲得充足的營養。2、經常運動使各關節保持較大的活動范圍,關節軟骨受力而均勻,不致於軟化。相反不堅持運動的人,關節軟骨受力局限而加重破壞,易造成關節炎。3、經常堅持運動,使肌肉、韌帶強而有力,可以穩固關節,加強骨的堅固性。4、經常運動,可以使關節內不斷分泌滑液,滑液對關節有營養作用,可以推遲其老化。

此外,經常運動,不僅有利於改善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功能,而且對精神有良好作用,還可以控制體重。

3、骨質增生都需治療嗎?

骨質增生就是指正常骨、關節的邊緣多長了些骨頭,俗稱骨刺,多見於45歲以後的中老年人,好發於負重的、活動度較大的部位,如脊柱的頸椎和腰椎,下肢的髂關節和膝關節等。

產生骨質增生的原因,一般認為:在脊柱是因為椎間盤變性成遭受慢性勞損,造成椎體間的不穩定,椎間的韌帶反復牽拉,使其在椎骨的附著部出血、形成血腫並逐漸機化鈣化而形成骨刺;在四肢關節則是由於反復的慢性損傷、關節退行變化,關節邊緣韌帶附著部的牽拉、出血,逐漸機化骨化而成為骨刺。

骨質增生的形成存在著對人體有利的一面,即能增加脊柱和關節的穩定性,限制了某些方向的活動,使局部的應力得到平衡,有利於防止進一步的損傷。當然也有不利的一面,這要看骨刺生長的部位而定,如果骨質增生壓迫了脊髓和神經或者造成管道的狹窄,即可產生一系列症狀,如疼痛、麻木、跛行,以致嚴重的還可以引起癱瘓。

如何正確對待骨質增生,什麼情況下要進行治理,這是許多中老年人所關心的一個問題。有些人在照X光片後發現有骨質增生後,心理負擔很重,心情十分緊張,這實在是沒有必要的。首先,骨質增生是一個骨關節生理退行性變化的過程。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中老年都會出現,猶如人老了眼睛會"老花"一樣,不能一概認為是一種疾患;其次,就大多數人而言,有骨質增生不等於有病,沒有症狀就不需要進行治療;第三,骨質增生產壓迫症狀輕的可以進行適當休息、理療、封閉及服葯來緩解。有些葯物,如骨刺消痛液、骨刺片、醋療等,些並不能消除骨刺,而是通過舒筋活絡,行氣止痛、驅風祛濕的葯理作用而消除症狀的。只有骨質增生產生壓迫症狀重的極少數病人,才需要通過醫生的認真診斷,選擇適當的手術方法來進行治療。

4、"骨刺"能否被"消化"

在門診或病房,經常有病人拿著X光片詢問醫生,有無能消去"骨刺"的良葯秘方。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骨刺"。堅硬的骨骼,是充滿生命的力的骨組織,不斷進行著新陳代謝,一邊不停地老化,一邊不停地生長,處於動態平衡之中。進入老年期,這種代謝平衡發生變化,老化的速度大於生長的速度。因此,老年人常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骨骼的硬度和強度下降。顯而易見,這對支撐、負重和活動等功能不利。為此,機體便自動進行代償,以數量的增多來彌補質量的下降,在靠近關節處有少量骨質增生。同時,由於長期磨損,光滑的關節軟骨逐漸退化,發生龜裂,甚至剝落。軟骨受到破壞後,其骨質也會自動進行增生以圖修復。因此,一些負重關節如頸椎、腰椎、髖關節、膝關節附近的骨質增生比較明顯。

增生的骨贅通常在骨骼的兩端四周同時存在,但投影在平面的X光片,可能表現為基底寬、尖端細的粗刺形狀。為了描述方便,即稱為"骨刺"。許多專家指出,這個名稱還不夠妥當,不能反映實際情況,容易引起病人的誤解,似乎骨端有象鋼釘、竹刺之類的東西,引起了疼痛的症狀。

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在老年人是普遍現象。但在少數人身上,還存在疼痛症狀,有的引起活動受限,甚至關節積液、腫脹。頸、腰椎的骨質增長和韌帶退變增厚,可能造成神經受壓,是頸椎病、腰椎退變性關節炎、腰椎管狹窄症的主要原因。但經長期觀察,骨質增生和各種症狀之間沒有確定的關系。

既然少數骨質增生的確能引起症狀,就需要治療。於是,各種葯片、針劑和治療儀器便應運而生。但是,目前尚未發現它們能夠將增生的骨質(即X光片上表現出來的"骨刺")消掉。原因很簡單,經化驗測定,增生的骨質和人體原有的骨骼結構相似,成份相同。如果真能將增生的骨贅"消"去或"化"掉,那麼,人體所有骨骼豈不是同時也"消化"掉了。

不過,在這里有必要指出,那些葯物和治療儀器雖不能將增生的骨贅消去,卻並非毫無作用。這是由於其中活血化瘀、行痹通絡、抗炎鎮痛等葯物抑制了骨質增生,同時伴有的骨關節炎病理過程。有的葯物還能延緩、遏制骨質增生的發展。對於那些骨質增生很厲害,造成神經受壓、關節活動不良等嚴重症狀的,可以施行手術治療。

5、足跟痛就是長骨刺了嗎?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見到一些足跟痛的病人,由於沒有明顯外傷,特別是中老年人,自認為是骨質增生,長了骨刺很是擔心。

那麼,足跟痛是不是長了骨刺呢?在從足部一側拍攝的X線片上,足後側跟骨下面的骨面基本上是圓鈍光滑的,如出現有突向前側的尖骨影,稱為跟骨骨刺。跟骨骨刺的形成是由於附著於跟骨下面的腱膜與肌肉長期收縮刺激,引起局部骨質增生。有骨刺的人不一定足跟痛,足跟痛的人也不一定有骨刺,疼痛的程度與骨刺的大小也不成正比。跟骨骨刺僅僅是X線上所見,因為對有跟骨骨刺的足跟痛,切除骨刺後只有少數人足跟痛消失,大部分人仍遺留足跟痛,另外,有時手術後,骨刺重新生長,甚至原狀復發。所以,絕大數跟骨骨刺並無疼痛,極少數骨刺可以引起疼痛,這可能由於骨刺生長的方向斜向前下方,長時間行走、站立時,足跟擠壓骨刺,刺激周圍組織形成滑囊,滑囊發炎可致疼痛。

足跟痛又稱跟骨痛或跟痛症,是由多種慢性疾病所致,多發生於中年以後的男性肥胖者,一側或兩側同時發病,常見的病因有:足跟脂肪墊炎或萎縮,跖筋膜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高壓症等,跟骨骨刺不是足跟痛的常見原因。因此,只有找出足跟痛的原因,對因治療,才能取得理想的療效。

6、老年人為何易長骨刺

隔別鄰居王大伯今年68歲,身體挺結實的,走起路來像小旋風一樣,可最近卻常感到足後跟疼痛。前天,他在兒子的陪同下到醫院作了X線拍片檢查,結果發現患有跟骨刺。那麼,什麼叫骨刺?人老了為何易長骨刺呢?

骨刺在醫學上稱為骨質增生,多發生在腰椎、頸椎、膝關節、跟骨等活動及磨損較多的部位。骨刺發生後多數人可無任何症狀,但若壓迫了周圍的組織,如神經、脊髓、肌腱、肌肉時,常出現局部酸痛、關節活動受限、肢體疼痛麻木、無力等症狀。有些患者則表現為頭痛、頭昏、脖子發硬、視物不清、大小便異常等。這種病多發生於老年人,有人統計,45—60歲的人發生率為74%,80歲以上者發生率為90%,由此可見,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

人老了為何易長骨刺呢?這是因為人體在活動時往往會過分牽拉附著在椎體骨邊緣上的韌帶和小關節突上的關節囊,由於經常不斷地牽拉,反復刺激那裡的骨膜,就會引起椎體邊緣及小關節骨質增生。這種增生是椎骨在韌帶、關節囊附著的地方形成的一突起,在X線片上顯示其外形尖銳,有點像"刺"。而且這種骨刺的形狀又有點像凸起的嘴唇,比原來的椎體肥大,所以也叫唇樣增生或脊椎肥大。當骨刺長在頸椎壓迫了鄰近的神經,脊髓或椎動脈等組織,引起頸項、上肢以至全身的種種症狀,我們就稱之為頸椎病。長在跟骨上的骨刺,為跟骨刺。

長了骨刺怎麼辦呢?對於骨刺的治療,一般認為除極少數骨刺壓迫神經、血管或重要臟器需要手術切除外,絕大多數病人都應採取非手術治療。首先要避免和減輕病變部位的過度勞累。可經常進行緩性而柔和的肌肉伸屈鍛煉,以增強肌肉的彈性使酸痛麻木等不適感覺減輕或消失。其次,在症狀發作時要適當休息,同時進行熱療、推拿、按摩或局部疼點封閉等治療,以減輕疼痛。中葯離子導入療法可舒筋活血,消腫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用於治療骨刺有一定療效。第三,在整個康復治療措施中,葯物治療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手段。常用的葯物有骨刺片、硫酸軟骨素A、復方軟骨素片、復方丹參片、維生素E等。對疼痛症狀明顯者,可給予止痛鎮靜葯,如芬必得、安定等。有麻木症狀者,可選擇維生素B1,維生素B2,以及ATP等營養神經的葯物輔助治療。

7、腰椎骨質增生是病嗎?

近一、二十年來,隨著X線檢查方法的普通應用,發現腰椎骨質增生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多,尤其是有的老年同志,本來就經常出現腰痛,被診斷為腰椎骨質增生,便認為是患了"不治之症",為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甚至擔心治不好會引起癱瘓,還有的四處求醫問葯,希望能找到根治消除腰椎骨質增生的辦法。

我們知道,脊柱在整個運動系統中佔十分重要的位置。人體的任何活動和姿勢的完成,都與脊柱有關,而腰椎在整個脊柱中活動度最大,伸屈和側彎都較自如,腰椎的負重能力也較大,活動和負重產生的應力長期反復作用於腰椎,則可出現腰椎骨的代償機能的自然反應——腰椎骨質增生(骨刺)。其解剖組織學變化是腰椎椎體骨關節邊緣關節面及骨突出處部位骨小梁數量增多,骨密度增高,並無任何病理改變。實質增大了關節的負重面,腰椎間骨關節穩定性得以加強,可起到減輕或避免腰椎遭受新的損傷的作用。

大量的臨床資料表明,大多數腰椎骨質增生與病人臨床症狀之間沒有必然聯系,腰痛輕重與增生程度不成正比。有的人增生明顯卻毫無腰痛,而另一些人骨質增生不多,但腰痛症狀卻很突出,許多"腰椎骨質增生"病人經治療後腰痛消失,但復查X線仍可見到骨刺依然存在。只有極少數病人因骨質增生位置特殊,造成對周圍神經、血管的壓迫或造成椎管狹窄並引起臨床上相應的症狀,在此特定條件下腰椎骨質增生才屬於病理性的,一般需手術治療。

實際上,中老年人腰痛原因較為復雜,且因人而異,尤其是那些被診斷為"腰椎骨質增生",又較長時間治療無效的病人,更是應該到醫院去,通過醫生用現代先進的理化檢查,找到腰痛真正原因,才能"根治"腰痛。假如把臨床上表現出來的症狀都輕意歸屬於腰椎骨質增生,並以此定論,就會使自己長時間遭受病痛的拆磨,除多付出經濟代價外,有時還會失去早期發現其它疾病或失去有效治療的良好的機會。

8、骨刺能否通過不斷活動磨小磨沒?

當一個人患了骨質增生發生了"骨刺"時,總有些人告訴他,你多活動骨刺就磨沒了!甚至患者說,某大醫院一位骨科醫生也告誡他:"骨刺別怕,你只要每天不斷活動骨刺就沒了!"這種提法顯然是錯誤的,正是這種荒謬的認識,延誤和加劇了許多患者的病情。

為什麼說這種觀點不正確呢?因為骨關節某部位如果受力超出骨、軟骨所能承受的適應強度,則引起骨質增生而形成骨刺。其實骨質增生是人體對超過骨關節承受能力的力並使之均勻分布,降低受力強度的一種反應方式,骨關節受力超出可適應強度越大,骨質增生就越快越嚴重。所以根據"骨刺"的形成這一機理可知,想通過增加活動強度磨去"骨刺"的想法,必將事與願違,只能增加已經超過骨關節所能承受作用的強度,勢必促進其增大發展,而不會磨去"骨刺",尤其在下肢關節更是如此。一般來說,當骨關節承受力已超過適應強度形成"骨刺"時,倘若設法使其受力強度降至適應強度之下的話,卻可起到使"骨刺"發生疏鬆、增生停止,症狀減輕的作用。

那麼,骨質增生的患者就不能活動了嗎?事實也並非如此。骨質增生患者除了進行相應的治療,為了防止肌肉發生廢用性萎縮和關節的強硬,也需要進行不使關節增加負重和受力的輕柔活動。這種活動純屬在不增加骨關節負重和作用力下,來鍛煉肌肉和保持增進關節運動功能。因此,這種運動是一種特殊方式下的輕柔肌肉收縮性關節運動。

9、骨質增生與骨質疏鬆

骨質增生與骨質疏鬆是中老人的骨與關節衰老的一種表現,但骨質增生決非由骨質疏鬆所致。而是由於人體的骨與關節特別是負重大、活動多的膝和脊柱等部位,經過常年累月的磨損,關節軟骨失去了正常的光滑性而變得粗糙,同時關節周圍的關節囊、韌帶、肌腱也因勞損而出血。機體對這種慢性磨損要進行修復,其修復的方式就是增生即骨刺。

骨質疏鬆的本質是指骨量減少而言。它是由於遺傳、激素和營養等因素相互影響下的復雜結果。鈣和維生素D缺乏、甲狀腺功能亢進、不適當地服用糖皮質激素(即強的松等)、吸煙、酗酒以及長期卧床等都可引起骨質疏鬆。所以說,骨質疏鬆不是一種單一疾病,而是由幾種不同原因造成的。比如性激素是人體骨的合成的重要因素。因此,當女性在絕經以後,由於女性激素分泌減少了或停止,則嚴重地影響了骨的合成。實際人類骨量的減少或丟失,從30—40歲就開始了,中老年人丟失的更快。

盡管骨質增生和骨質疏鬆是中老年人不可避免的一種骨質老化現象。但絕非發生於所有中老年人,而是與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社會環境、社會經歷以及個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有關。比如經常參加體力勞動、戶外活動多或以新鮮素食為主的中老年人發生骨質增生和骨質疏鬆就少。而經常吸煙、酗酒或長期卧床不起或較少參加戶外活動者發生率就高。

體內的骨是一種有生命的活體組織,隨著生命的存在,始終進行著新陳代謝活動。而鈣和磷又是骨的主要成份。一般情況下以骨鹽的形式集中於骨骼和牙齒中,從而維持了骨和牙齒中的硬度。鈣和磷的極小一部分存在於血液和肌肉等軟組織中,其含量保持一個適當的比值,從而維持了骨的健康。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由於其各臟器也和骨關節一樣發生老化,尤其是胃酸、胃蛋白酶和唾液腺分泌減少以及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使其對鈣的攝取、消化和吸收受到嚴重的影響,這時骨骼中的鈣就會釋放出來,以保持鈣的正平衡狀態。因此可以這樣講,骨質疏鬆的實質是指骨內鈣的游離和減少。所以適量補鈣對防治中老年人的骨質疏鬆是有益的,補鈣不能治療骨質增生。

在日常膳食中,富含鈣的食品有:乳類,蝦皮、海帶、豆製品以及綠色疏菜等。但在選用疏菜時要採取適當措施除去妨礙鈣吸收利用的草酸等因素。例如菠菜,可先用開水焯後,使部分草酸先溶於水再炒。

對於老年人,許多學者認為每日應攝入鈣1000毫無,絕經後的婦女每日應攝入1200—1400毫克鈣,才能滿足身體對鈣的需要。若膳食中的鈣仍不能滿足需要時,可考慮補充之。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鈣劑有乳酸鈣、碳酸鈣、葡萄糖酸鈣以及活性鈣等,每日量為500毫克至1500毫克。

盡管引起中老年人的骨質疏鬆的原因較多,但結果卻是一樣的。祖國醫學認為"腎主骨、生髓。腎精足,則骨骼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分滋養而緊固有力",所以對中老年人要以"補腎",以治本才能達到健骨的目的。常用的中草葯有女貞子、枸杞、山葯、補骨脂、黃芪、茯苓等。中成葯有六味地黃丸、虎潛丸、壯腰健腎丸等,常服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10、骨質增生都需治療嗎?

骨質增生就是指正常骨、關節的邊緣多長了些骨頭,俗稱骨刺,多見於45歲以後的中老年人,好發於負重的、活動度較大的部位,如脊柱的頸椎和腰椎,下肢的髂關節和膝關節等。

產生骨質增生的原因,一般認為:在脊柱是因為椎間盤變性或遭受慢性勞損,造成椎體間的不穩定,椎間的韌帶反復牽拉,使其在椎骨的附著部出血、形成血腫並逐漸機化、鈣化而形成骨刺;在四肢關節則是由於反復的慢性損傷、關節退行變化,關節邊緣韌帶附著部的牽拉、出血,逐漸機化、骨化而成為骨刺。

骨質增生的形成存在著對人體有利的一面,即能增加脊柱和關節的穩定性,限制了某些方向的活動,使局部的應力得到平衡,有利於防止進一步的損傷。當然也有不利的一面,這要看骨刺生長的部位而定,如果骨質增生壓迫了脊髓和神經或者造成管道的狹窄,即可產生一系列症狀,如疼痛、麻木、跛行,以致嚴重的還可以引起癱瘓。

如何正確對待骨質增生,什麼情況下要進行治理,這是許多中老年人所關心的一個問題。有些人在照X光片後發現有骨質增生後,心理負擔很重,心情十分緊張,這實在是沒有必要的。首先,骨質增生是一個骨關節生理退行性變化的過程。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中老年都會出現,猶如人老了眼睛會"老花"一樣,不能一概認為是一種疾患;其次,就大多數人而言,有骨質增生不等於有病,沒有症狀就不需要進行治療;第三,骨質增生產生壓迫症狀輕的可以進行適當休息、理療、封閉及服葯來緩解。有些葯物,如骨刺消痛液、骨刺片、醋療等,並不能消除骨刺,而是通過舒筋活絡,行氣止痛、驅風祛濕的葯理作用而消除症狀的。只有骨質增生產生壓迫症狀重的極少數病人,才需要通過醫生的認真診斷,選擇適當的手術方法來進行治療。

11、慢性腰腿痛與腰椎骨質增生

憗拫人到中年容易患慢性腰腿痛,接受X線檢查後往往都發現有腰椎骨質增生,於是乎"腰椎骨質增生"成了人們統稱腰痛的一種病名,其實從醫學的角度講,這是欠准確的。

"骨質增生"並不是一種病的名稱,而是很多種退變性疾病中的一種病理變化,它的病理學意義是表示人體骨組織開始退變、老化。這種病理變化有時會造成壓迫症狀,但更多的是並不直接引起症狀(如單純的椎體前緣唇樣增生),有的病人甚至是從健康體檢中發現的,實際上中老年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程度不的一腰椎骨質增生,這主要是由於椎間盤、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增生退變和神經受壓所致。當然,骨質增生也是我們診斷疾病的重要觀察指標,如小關節突的骨質增生會發生腰椎骨關節病,腰椎後緣的骨質增生會發生椎管狹窄等等。

那麼,引起慢性腰腿痛症狀的疾病有哪些呢?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椎間盤突出症 椎間盤變性、破裂突出後壓迫神經根,引起患側的腰痛且向同側下肢放射至小腿,輕則下肢活動受限,重則會引起大小便失禁等症狀。CT及磁共振檢查可明確突出部位和程度,該病多見於中青年男性,發病後必須接受嚴格、規范的保守治療,若效果不佳則應行手術摘除。

椎管狹窄症 本病好發於四十至五十歲的男性。因脊柱退行性改變,如椎間盤膨出、椎板及黃韌帶增生變厚、硬膜外脂肪變性等使椎管前後徑及側陷窩變窄,壓迫馬尾及神經根產生症狀,主要表現為慢性腰腿痛,尤其在行走時加劇,略蹲或稍坐後緩解(即間歇性跛行)。初發及症狀較輕時可以行卧床、牽引、按摩、理療及葯物等治療,經保守治療無效而症狀嚴重者宜行手術治療。

椎弓根崩解與脊柱滑脫 由於脊柱在發育過程中的缺陷,使椎弓根峽部形成先天性骨不連。因椎體與椎板失去骨性聯系,相鄰椎體僅靠軟組織維持解剖結構,故可出現脊柱滑脫,即椎體骨之間發生移位,此時可壓迫神經,周圍軟組織亦容易發生勞損,此症多見於第五腰椎,左右斜位的X光片可確診。臨床主要表現為慢性腰腿痛,勞累時加重,卧床休息後減輕。當滑脫嚴重,產生神經根和馬尾受壓時,應行手術減壓植骨或行內固定術。

此外,引起慢性腰腿痛較常見的疾病還有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水平骶骨等。總之,有慢性腰腿痛的患者應該到醫院接受檢查及治療,同時學習一點健康衛生知識,增加對疾病的認識,以利於疾病的自我保健、預防及治療。

I. 葛洪的《釋滯》是怎麼說明行氣之法的

所謂行氣,實際上就是氣功,《至理》篇認為氣是萬物存在的基礎、更是生命力的源泉,「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善行氣者,內以養身、外以卻惡」。

對行氣之法,葛洪在《釋滯》篇中作了具體說明。即行氣要在「生氣之時」,也就是從半夜至日中的6個時辰,練習行氣要循序漸進,開始時以鼻吸氣,以口微吐,吸吐要無聲。達到自己的耳朵都聽不到,而且要多吸少吐,達到令鴻毛放在鼻、口之上也不功。

同時,盡量延長吸氣到開始吐氣的時間,初學的人可在心中暗數至120,再微微吐出,逐漸練習到能數1000或更長。最後但可達到胎息,即能不以鼻口呼吸,如同嬰兒在胞胎之中,如此則仙道可成。

葛洪提出行氣應有—些禁忌,如飽食,不吃生菜肥湯之物,否則氣強難閉,同時更要禁恚怒,以免氣亂。等。

葛洪把氣功與養生聯系起來,提倡一種安靜虛無。抱一不舍,修煉丹田元氣的養生功法。他還把導引術當做一種行血氣、通關節的有效方法來提倡,並在古代辟穀、服氣等氣功的基礎上演化出了一種新的氣功功法「龜息法」,將引導與吞氣結合起來,通過模仿龜的伸頸俯仰動作,配以呼吸吐納,鍛煉身體,具有明顯的效果。

這些理論和方法,在氣功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J. 求一套修煉內功行氣路線的方法

看你提問,就明白你是在自己摸索練氣功,朋友,沒有老師面授很危險。

閱讀全文

與臨床常用的行氣方法有按截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二王寫字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579
車險報警流程及解決方法 瀏覽:815
中單循環賽制計算方法 瀏覽:879
畫西施的圖片方法 瀏覽:437
還可以用什麼方法畫出直角圖片 瀏覽:214
如何防止田旱的土方法 瀏覽:234
時域卷積在頻域計算方法 瀏覽:517
腹透析使用方法 瀏覽:635
眼唇霜使用方法 瀏覽:893
小學二年級數學時間的計算方法 瀏覽:327
頭發盤起來的方法視頻 瀏覽:119
稅收調研方法有哪些優缺點 瀏覽:484
如何選擇膠回收方法 瀏覽:432
什麼樣方法降血糖 瀏覽:339
快速貼紙製作方法 瀏覽:523
廢氣廢水檢測方法 瀏覽:448
豐田氣門墊計算方法 瀏覽:236
兒童口腔創傷治療方法 瀏覽:123
盜搶騙案件上升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瀏覽:188
治療尋麻疹好方法 瀏覽: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