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路虎時代老人手機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如下:
1.大屏幕、大字體、大聲音、語音播報老年人由於視覺、聽覺的一些不便,對於屏幕字體、按鍵、聲音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2.SOS一鍵求救功能現在,老年人大多都是獨自在家,由於工作關系,很少有兒女陪在身邊的。
Ⅱ 古代用什麼方式表示當天是什麼時代
古代是利用皇帝「年號」或者「干支紀元」來表示。在年號使用之前是使用帝王紀年,以君主繼立為經緯的歷史紀年系統。中國古代以新君即位之年或次年為元年,每易一君便改元一次或數次,以新元為基礎重新累計年數表年;後來還出現了帝王所立的年號紀年。中國從商朝未年的西伯昌開始,到漢武帝劉徹使用年號代替,之間都是使用帝王紀年系統進行紀年;而其中自有確切紀年的西周共和元年起計,有朝代西周(末期)、東周(含春秋時代、戰國時代)、秦朝和漢朝至漢武帝的漢朝初期,共701年(前841年-前140年)。講述東周歷史的兩部典籍《春秋》和《戰國策》都是使用帝王紀年。帝王紀年是信史的重要考察特點之一,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是在確切紀年的共和元年基礎上,上溯之前歷史准確年代的嘗試,共和以前的歷史目前仍無法納入現存連續不斷且確切的歷史時間體系之中。漢以前紀年沒有年號,一般都是以君主在位的第一年稱元年,這個也是歷史記述系統的標准,即所謂紀年的帝王紀年。終君主一生,一般只有一個元年,所謂一世一元制,也有改元的例子,但都比較少有。早在商末,西伯昌即改以受命紀年[1],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君主改元。自始每個君主都有自己的紀年。西周後期的共和行政,以共和紀年,是和西周之初的受命一樣的唯二有命名的紀年,因為之中共14年都沒有君主主政,卻又是中國信史的時間可考起點,自此以後史事發生的時間都是確實的,可以前後推演和與公歷換算。所以共和與之後的帝王紀年才有史學可考證的意義。漢以前君主在位改元的情況很少,只有兩個諸候有改元,都發生在戰國時期[1]:魏惠王三十六年(前334年),魏惠王與齊威王在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互認為王(史稱徐州相王),惠王以此年為後元年。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24年),秦惠文王稱王,以此年為後元年。(或稱更元年)而普遍的君主在世不改元的情況下,則在君主稱號後面加上年份以表年,如秦王政元年(前246年)。要注意的是,雖然秦王政在前221年統一六國,但沒有改元,則稱秦始皇二十六年。在漢武帝於前140年建立年號之前,漢朝的帝王紀年中,有兩位君主是有改元的:
漢文帝有兩個紀年:前元(前179年-前164年,共16年),後元(前163年-前157年,共7年)
漢景帝有三個紀年:前元(前157年-前149年,共9年),中元(前149年-前144年,共6年),後元(前143年-前141年,共3年)
年號是指用於紀年的名號。一般由皇帝發起。發端於中國,後來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因為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年號[1];古代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蒙古國建國初年受到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目前仍使用年號的是日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韓國、越南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年號使用後就是用「年號XX年」的方式。如洪武元年,就表示今天是洪武的第一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有的地方也會使用「洪武戊申年」來表示「洪武元年」。干支紀元就是使用天乾地支的配合來表示時間。干支紀年總共有60組,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有時也會出現單獨用干支紀年的便是方式。如《蘭亭集序》中:」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就出現單獨使用干支紀年的形式。干支紀年比年號紀元晚。干支紀年興起於王莽時期。通行於東漢時代。出了這兩種方式以外還有:太歲紀年(歲星紀年)、孔子紀年、黃帝紀元。
歲星紀年:
古代中國人注意到,歲星(木星)平均每12年運行一周天,由此便產生了歲星紀年法,在春秋戰國時十分流行。這種歷法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東分為十二星次,歲星每年行一星次,十二星次的名稱分別為: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嵗星運行方向自西向東,正與周天十二辰自東向西的分配相反。
嵗星、十二辰、太歲對照表[1]
(本表嵗星及十二辰方位與太歲紀年的對應關系為戰國晚期的天象)
太歲紀年(自西向東)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十二星次 壽星 大火 析木 星紀 玄枵 娵訾 降婁 大梁 實沈 鶉首 鶉火 鶉尾
對應黃道十二星座 天秤座 天蠍座 人馬座(射手座) 摩羯座 寶瓶座(水瓶座) 雙魚座 白羊座(牡羊座) 金牛座 雙子座 巨蟹座 獅子座 室女座(處女座)
對應二十八宿 角、亢 心、房、氐 箕、尾 斗、牛 虛、危、女 壁、室 婁、奎 畢、昴、胃 參、觜 鬼、井 柳、星、張 翼、軫
十二辰(自東向西) 辰 卯 寅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巳 。
孔子紀年:
孔子紀元,又稱孔子紀年,以「至聖先師」孔子作為紀年依據的紀元,通常以孔子誕生之年為元年。
孔子生於周靈王廿年(魯襄公二十二年,黃帝紀元2146年,西元前551年)夏歷八月廿七(現行陽歷9月28日)。
清朝末年,一些學者、維新黨人開始反對以帝王年號紀年,提倡孔子紀年。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光緒21年11月所辦的《強學報》開始使用孔子紀元。康有為《禮運注·序》中,以孔子降生之年為紀年。
黃帝紀元:
黃帝紀元基於黃帝年代,黃帝被認為是中國人的祖先。黃帝紀元是中國清朝末期變法派和革命派都曾使用的紀元。依據中華民國建國時官方認定的黃帝紀元,清末辛亥年(孔子紀元2462年,西元1911年)為黃帝紀元4609年,民國元年為黃帝紀元4610年。黃帝紀元比孔子紀元早2147年,比西元早2698年。
清光緒29年(西元1903年),劉師培在《國民日日報》發表「黃帝紀年論」,反對年號制,同時也反對康有為等變法派主張的孔子紀年。劉師培主張把黃帝誕生的那一年作為紀元元年,光緒29年是黃帝紀元4614年。 可是,黃帝的生卒年月在文獻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宋教仁主張把被認為是黃帝即位的癸亥年作為紀元元年,把西元1904年作為黃帝紀元4602年,這成為主流的黃帝紀元。以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為首革命派的雜志採用了黃帝紀元。
武昌起義後,湖北軍政府採用黃帝紀元,各省政府也跟著使用。不過,在建立共和政府的討論中,黃帝紀元被認為是基於帝王的紀年法,這與民主共和的精神不相稱。[來源請求]孫文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宣布將黃帝紀元4609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作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之後黃帝紀元停止使用。
]黃帝紀元與西歷的對照表
湖北軍政府創辦的《中華民國公報》,日期標注為黃帝紀元4609年10月15日
西歷 1903年 1904年 1905年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1909年 1910年 1911年
干支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民報》以公元前2698年為元年 4602年 4603年 4604年 4605年 4606年 4607年 4608年 4609年
《黃帝魂》以公元前2711年為元年 4614年 4615年 4616年 4617年 4618年 4619年 4620年 4621年 4622年
《江蘇》等報刊以公元前2491年為元年 4394年 4395年 4396年 4397年 4398年 4399年 4400年 4401年 4402年
成吉思汗紀年是日本扶植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使用的紀元。即以1206年鐵木真稱成吉思汗之年為成紀元年。在1936年-1945年記為成紀731年-740年。
日本投降後,蒙疆政府解散。但此紀年因德穆楚克棟魯普繼續尋求建立「蒙古自治政府」而沿用至1949年(成紀7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