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艾艾灸使用方法圖

艾艾灸使用方法圖

發布時間:2025-04-12 05:01:21

① 艾灸施灸方法有哪些

摘要:艾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適當的艾灸可以起到保健養生,防治疾病的功效。艾灸的方法一直在變化著,不同的灸法所起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或多種艾灸方法。艾灸施灸方法有溫和灸、雀啄灸、迴旋灸、溫針灸、直接灸、間接灸等。下面,就具體看看這些艾灸手法是怎樣施灸的。
一、根據灸法分艾灸和發皰灸(非艾灸,又叫天灸)。後者用斑蝥、巴豆、大蒜泥等任選一種,塗在穴上覆蓋包紮,讓其局部發皰,即為之發皰灸,現在廣為流行的「冬病夏治」多屬於此。
二、根據施灸的形式分直接灸、間接灸、溫針灸、艾卷灸、溫灸器灸。
1、直接灸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就是直接灸,古人多採用這種方法。施灸時如果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如果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2、間接灸間接灸又稱隔物灸,是指在艾炷與皮膚之間墊上某種介質進行施灸的一種方法。間接灸由於刺激溫和,對皮膚不易造成損傷,所以歷來深受患者歡迎,特別適合自我家庭灸治保健。值得一提的是,長期以來人們還認為,因其所隔之物多為中葯,施灸時既可以發揮灸療作用,又能發揮葯物功效,臨床觀察對很多病證均有良好的效果。常見的間接灸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和隔附子灸等等。
(1)隔姜灸隔姜灸就是用薄薄的薑片作為介質進行艾灸的方法,由於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隔姜灸古已有之。明代楊繼洲游搜滲的《針灸大成》記載:「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之後的名醫張景岳在《類經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薑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從以上2則隔姜灸的應用來看,隔姜灸在古代能夠用於一些特殊部位、特殊疾病的治療,實在是對現代臨床有很大的啟發,原來隔姜灸可以這樣使用。還有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有不少關於隔姜灸的記載。隔姜灸的方法很簡單,選新鮮老薑,沿生薑纖維縱向切成厚約~厚的薑片,大小可據施灸部位和選用艾炷的大小而定,一般略大於施灸部位。薑片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孔,便於透熱。施灸時,把大或中等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置於穴位之上。待艾炷燃盡或患者局部有灼痛感時,更換艾炷再灸,以局部潮紅而不起泡為度。灸畢用正紅花油塗於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膚灼傷,二是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功效。一般每日灸治1次,7次為1個療程。生薑性溫,有溫經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止痛之功。隔姜灸通過薑汁的辛辣及艾灸的熱效應,刺激局部皮膚穴位,長於散寒止痛、溫胃止嘔,主要用於治療風寒痹痛、因寒而致的嘔吐、泄瀉、脘腹隱痛、遺精、陽痿、痛經、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等症。使用隔姜灸時應選取新鮮的老薑,宜現切現用,薑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證而定。一般來說,面部等較為敏感的部位,薑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證,薑片可切得薄一些。若薑片烤焦皺縮,可換薑片。
(2)隔蒜灸隔蒜灸分為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古人用隔蒜灸來治療癰疽,宋代醫家陳言所撰《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中有較詳細的論述:癰疽初覺「腫痛,先以濕紙復其上,其紙先干處即是結癰頭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壯,即換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該書還提到另一種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餅灸:「若十數作一處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餅上灸之」。可見,古代醫家善於應用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治療外科癰疽。操作方法是用鮮大蒜頭,切成厚約~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或搗蒜如泥亦可),置於應神脊灸腧穴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或鋪就的蒜泥)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隔蒜灸有清熱解毒,殺蟲等作用。多用於癰、疽、瘡、癤、疣及腹中積塊等。近年來還用於肺結核等的輔助治療。
(3)隔鹽灸隔鹽灸是用乾燥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施灸的治療方法。隔鹽灸歷史悠久,是臨床最常用的隔物灸之一。隔鹽灸最早載於《肘漏模後備急方》,葛洪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療霍亂等急症。後世的醫籍《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代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都有介紹,再如《本草綱目》第十一卷記載:「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臍中,灸鹽上七壯,即蘇」,「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中,以艾灸之」。古人以鹽作為介質,主要在肚臍處施灸,現代逐漸完善、拓展,早已不局限於神闕一穴。隔鹽灸操作時患者仰卧,暴露臍部。取純凈乾燥的食鹽(以青鹽為佳)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然後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易炷再灸。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了一薄薑片再施灸。食鹽屬礦物質,加熱後也可產生熱輻射,透熱持續均勻,與中醫的砭石療法有異曲同工之處。施灸時要求患者保持原有體位,呼吸勻稱。尤其是穴區覺燙時,應告知醫生處理,不可亂動,以免燙傷。
(4)隔附子灸隔附子灸是間接灸法之一,分隔附子片灸和隔附子餅灸兩種。此法的應用首見於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記載「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腫上,以少唾濕附子,艾灸附子,令熱徹以諸癰腫牢堅。」這就是隔附子片灸的最早記載,用隔附子片灸治外科癰腫。後來發展出隔附子餅灸,如明代薛已的《外科發揮》記載,治瘡口不收斂者「用炮附子去皮臍,研末,為餅,置瘡口處,將艾壯於餅上灸之。每日數次,但令微熱,勿令痛」。隔附子灸在古代常用於一些急難雜症的治療,往往能夠回陽救逆,起死回生。隔附子片灸就是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後,切片厚~,中間用針刺數孔,放於穴區,上置艾炷灸之。隔附子餅灸就是將附子切細研末,以黃酒調和作餅,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附子辛溫大熱,有溫腎壯陽之功,多用於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症。附子有毒,使用時應注意:a施灸時要注意室內通風。b附子餅灸須在醫務人員指導監視下進行。c應選擇較平坦不易滑落的部位或穴位處施灸,灸餅灼燙時應及時取下更換以防灼傷皮膚。d對陰盛火旺及過敏體質者、孕婦均禁用附子餅灸。
3、溫針灸溫針灸是一種將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治療方法。溫針艾灸的正確方法,先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後,將純凈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直接將一段長約2厘米的艾條插在針尾上,然後從上點燃艾絨或艾條,進行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後,除去灰燼,將針起出

怎麼艾灸方法是什麼

使用工具:艾灸盒、艾條

1、打開艾灸盒;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艾灸條

③ 艾灸條的使用方法

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1.5-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

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迴旋灸:距皮膚1.5-3厘米左右,艾灸條在皮膚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3)艾艾灸使用方法圖擴展閱讀:

綜合作用

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於「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

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靈樞·禁服》亦雲:「陷下者,脈血結於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行氣通絡

經絡分布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

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雲:「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於手足,則手足逆冷。

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宋代《針灸資生經》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利,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

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於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陽舉陷

由於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關於陷下一症,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

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泄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熱

歷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聖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近代不少針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於《黃帝內經》,歷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

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洩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及陰虛內熱證的灸治作了論述,如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又如「腸癰屈兩肘,正灸肘尖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

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症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宗金鑒·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

總之,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著灸增多和臨床范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

防病保健

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並提出了「防病於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嚙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

《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

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現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延年益壽

穴位: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里;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里。

方法:選准穴位後,點燃葯用艾條,分別對准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鍾,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周,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關元、氣海、足三里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於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後才明顯)。

美容

艾灸的美容與一般的化妝品美容,手術美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本質上的,另一個是表面上的。化妝品可以掩飾你的不足,手術可以改造你的結構,可以滿足你暫時的虛榮心,但這些都無法給你真正的健康。

因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駐,容光煥發,思維敏捷,反應靈敏,那又是另一種不同層次上的美。通過吃葯,打針或者鍛煉,你或許也可以或多或少地達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沒有灸療好,艾灸是驅散疲勞,恢復元氣,補充體能,平衡陰陽的最有效的手段。 有很多女人臉上不光滑潔凈,這往往是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實際上還是陽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說的上火。

有這么幾種女性: 1、臉上痘痘長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嚴重的帶下病,「清熱解毒」往往沒有任何效果,因為她們的這種熱往往是虛熱,而不是實熱,補充陽能尚且不逮,何況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選擇。

2、臉上長有黃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腎虧虛,體質嚴重偏於酸性,用艾灸治療,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3、虛胖的女性,並不是營養過剩,但營養過剩不過是西醫上的一個概念,中醫裡面沒有這樣的說法,如果哪個中醫也這樣瞎嚷嚷,那肯定個半吊子。

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並不是營養過剩,而是陽能不足,往往是因為在懷孕期間,父母還有不少的性生活,導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腎機能失衡,脾臟運化無力。虛胖女性則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過多。太過肥胖往往是因為脾腎陽虛,太過瘦弱,則往往是肝腎不足。

4、乳頭過早地顏色變暗淡,或者乳頭凹陷的女性,往往嚴重肝腎虧虛,沖脈,任脈虛寒,有的甚至還有咳嗽的毛病。這些問題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④ 艾灸的方法

意見建議:也稱為艾灸療法,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艾 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
艾灸分類:
1.直接灸——化膿灸、非化膿灸。
2.間接灸——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餅灸、黃蠟灸、硫磺灸等。
3.艾卷灸——艾條灸(懸灸)、太乙神針、雷火神針。
4.溫筒灸——銅制灸器、不銹鋼灸器、竹製灸器。
5.無瘢痕灸----溫和灸輪換灸雀啄灸迴旋灸發皰灸
6 懸灸
常用方法艾卷灸
艾灸中常用艾條
(1)艾條灸:是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捲成直徑約l.5厘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條艾絨中滲入肉桂、乾薑、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各等分的細末6克,則成為葯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
(2)溫和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1.5-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3)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
溫針灸
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時,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後,並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後,除去灰燼,取出針。
直接灸
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瘢痕灸
又名化膿灸,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後,方可繼續易住再灸,待規定壯數灸完為止。施灸時由於火燒灼皮膚,因此可產生劇痛,此時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圍輕輕拍打,藉以緩解疼痛。在正常情況下,灸後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癒,結痴脫落後而留下瘢痕。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哮喘、肺結核、瘰癧等慢性疾病。
溫管艾灸
溫管灸,是用葦管(或竹管)作為灸器向耳內施灸的一種方法。因用葦管作為灸具,所以也稱葦管灸。首載於孫思邈所撰之《備急千金要方》:「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氣泄。一頭內大豆一顆,並艾燒之令燃,灸七壯。」古代醫家主要用於中風口口咼的治療。現代不僅在灸具的製作上有較大改進,治療病證亦有所擴展。另外,還出現了一種肛管灸法,亦屬溫管灸法。
無瘢痕灸
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塗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於粘附,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於腧穴上點燃施灸,當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麥粒大的艾炷施灸,當患者感到有灼痛時,醫者可用鑷子柄將艾炷熄滅,然後繼續易位再灸,按規定壯數灸完為止。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因其皮膚無灼傷,故灸後不化膿,不留瘢痕。一般虛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間接灸
是用葯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薑間隔灸、隔鹽灸等。
(1)隔姜灸: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於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於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此法多用於治療瘰癧,肺結核及初起的腫瘍等症。
(3)隔鹽灸:用純凈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並作,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症。
艾卷灸演示圖
溫灸器灸
是用金屬等材質特製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內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葯物
溫灸器灸演示圖
,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後,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於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隔鹽灸
隔鹽灸,也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載於《肘後備急方》,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療霍亂等急症。後世的醫籍《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都有介紹。如《本草綱目》卷十一「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
隔鹽灸參照圖
臍中,灸鹽上七壯,即蘇」「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中,以艾灸之」。現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療的范圍也有相應的擴大,已用於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的治療。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臍部。取純凈乾燥之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預先有臍周圍一濕面圈,再填入食鹽。如須再隔其他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葯物(葯膏或葯末),再放鹽。然後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了一薄薑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壯,但對急性病證則可多灸,不拘壯數。
隔姜灸
隔姜灸演示圖
隔姜灸,在明·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即有記載:「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厚,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之後在明·張景岳的《類經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薑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有亦有載述。現代由於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與古代大體相同,亦有略加改進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層葯末,以加強治療效果。
【操作方法】 取生薑一塊,選新鮮老薑,沿生薑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約0.2 ~ 0.5cm厚的薑片,大小可據穴區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孔。施灸時,將其放在穴區,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點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時,略略提起薑片,或更換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壯,以局部潮紅為度。灸畢用正紅花油塗於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膚灼傷,二是更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亦有針灸工作者採用隔姜行化膿灸法,對某些病證有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後護理可參照化膿灸法。
隔蒜灸
隔蒜灸演示圖
隔蒜灸,又稱蒜錢灸。本法首載於晉·《肘後備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則最見於宋陳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於治療癰疽,宋代醫家陳言在所撰《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中有較詳細的論述:癰疽初覺「腫痛,先以濕紙復其上,其紙先干處即是結癰頭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壯,即換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該書還提到另一種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餅灸:「若十數作一處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餅上灸之」。在明·《類經圖翼》中又作進一步的發揮:「設或瘡頭開大,則以紫皮大蒜十餘頭,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錢,同搗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餅,置毒上鋪艾灸之 」,發展成隔蒜葯餅灸法。
現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襲古代,有醫者將其發展為鋪灸(將作專節論述);在治療范圍上則有所擴大,如用以治療肺結核及疣等皮膚病證。
【操作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
1.隔蒜片灸:取新鮮獨頭大蒜,切成厚約0.1~0.3cm的蒜片,用針在蒜片中間刺數孔。放於穴區,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壯後換去蒜片,繼續灸治。
2.隔蒜泥灸:以新鮮大蒜適量,搗如泥膏狀,製成厚0.2~0.4cm的圓餅,大小按病灶而定。置於選定之穴區按上法灸之,但中間不必更換。

⑤ 艾灸有幾種灸法 請介紹各種灸法

艾灸療法是使用艾絨製成的艾炷、艾卷,點燃後,在身體相應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達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種方法。臨床較常見的有:

1.直接灸。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後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2.間接灸。是用葯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餅灸等。

3.艾卷灸。包括艾條灸和溫和灸。

4.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地施轉施灸。

5.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時,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後,並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後,除去灰燼,取出針。

6.溫灸器灸。是用金屬特製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內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葯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後,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於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⑥ 艾灸的簡單使用方法

隨著我們對於中醫的深入了解,我們越來越發現中醫方法在養生保健上面有著非常神奇的功效,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如何利用中醫的方法來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艾灸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種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那麼我們是不是在家中也可以自己學習一些艾灸的簡單使用方法呢?
1、直接灸
(1)無瘢痕灸
溫和灸:左手食指、中指放在施灸部位的兩側,距施灸部位1~2公分艾灸。一方面,能感知皮膚受熱的程度;另一方面,若垂直艾灸,一旦艾灰落在皮膚上,可馬上補救。灸到皮膚微微發熱,皮膚紅潤即可,不要灼傷皮膚。
輪換灸:在溫和灸的基礎上,每次灸2~6個穴位,一個穴位稍痛立馬換另一個穴位,如此循序灸,當每個穴位及其周圍的皮膚紅潤時,可停止艾灸。輪換灸即可節省時間,又能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雀啄灸:艾條的點燃端與施灸穴位不固定,像鳥啄食一樣,對准穴位,上下移動,一起 一落。
迴旋灸:又稱熨熱灸,將艾條點燃端懸於施灸部位上,距離皮膚2公分,上下左右水平移動,讓皮膚有溫熱感而無灼痛。
發皰灸:艾條點燃端距離皮膚1公分,當感覺疼痛時繼續堅持3~5秒,穴位處可出現黃斑並有汗出,過1~2小時即可發皰。發皰後不宜挑破,可自然吸收,短期內有色素沉著,但不留有瘢痕。
溫和灸與輪換灸一般適用於治療慢性病或預防保健用;雀啄灸多用於急性病;迴旋灸適用於美容美體、皮膚病、風濕病等;發皰灸適合虛寒症,應用時注意。不適於美容美體。
2、間接灸法
(1)隔姜灸:把鮮薑片切薄,用縫衣針在薑片上刺10幾個小孔,放在試灸的穴位上,將點燃的艾條在距薑片0.5~1公分處施灸。生薑辛溫升發,祛寒解表,通經活絡,溫胃止嘔,理氣止痛,兩者結合能發揮協同作用,可以提高療效。
(2)隔蒜灸:把蒜瓣切成0.2~0.4公分的蒜片,以縫衣針在蒜片上刺10幾個小孔,放在試灸的穴位上,將點燃的艾條在距薑片0.5~1公分處施灸。
(3)隔蔥灸:把蔥片切成厚約0.3公分的蔥片,點燃艾條艾灸。
(4)隔鹽灸:僅用於臍部艾灸。小提示:隔姜灸適合一切虛寒證;隔蒜灸適用於牙痛、咽喉腫痛、白癜風等,蒜片在皮膚上放置不要超過20~30分鍾,以免灼傷皮膚。隔蔥灸一般用於急性乳腺炎、急性胃炎、低血壓等,蔥放置皮膚不要嘗過20~30分鍾。隔蒜灸與隔蔥灸不適合美容美體。
在上面的文章裡面我們介紹了很多中醫的方法在治療疾病以及養生保健上面有著非常神奇的效果,上文詳細介紹了中醫裡面的一種治療方法艾灸,相信大家都掌握了艾灸的簡單使用方法吧。

閱讀全文

與艾艾灸使用方法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刮痧潤膚油的使用方法圖片 瀏覽:721
王剛鹵水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61
學生推遲月經的最簡單方法 瀏覽:80
肝炎自愈的最佳方法和技巧 瀏覽:778
鍛煉跑步的方法四分鍾 瀏覽:754
有什麼方法可以學習無機化學 瀏覽:123
手機安兔兔解鎖方法 瀏覽:821
治療脫發有效方法 瀏覽:847
驅蚊最好的手機方法 瀏覽:500
肚子脹氣是什麼原因女性解決方法 瀏覽:607
如何用十種圖形摳圖方法 瀏覽:764
方舟不用南巨快速殺泰坦方法 瀏覽:765
x光衍射分析方法 瀏覽:387
還有哪些保健的好方法 瀏覽:230
初二英語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31
什麼方法可以讓人不餓 瀏覽:998
產後腰部肥肘鍛煉方法 瀏覽:626
魚躍血糖儀測量儀使用方法 瀏覽:28
常用的提煉方法 瀏覽:444
水井壓力罐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