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椿樹籽怎麼種植
【繁殖育苗】
一般用播種繁殖。播種育苗容易,以春季播種為宜。在黃河流域一帶有晚霜為害,春播不宜過早。種子千粒重28~32克,發芽率70%左右。播種量每畝3~5千克。通常用低床或壟作育苗。栽植造林多在春季,一般在苗木上部壯芽膨脹成球狀時造林進行。在乾旱多風地區也可截干造林。立地條件較好的陰坡或半陰坡也可直播造林。
種子:翅果,種子採集加工時去雜不必去翅,種子千粒重28-32克,每公斤種子3.2-3.4萬粒,發芽率80%左右,種子干藏貯存,發芽力可保持1年。
育苗:早春採用條播。先去掉種翅,用始溫40度的水浸種24小時,撈出後放置在溫暖的向陽處混沙催芽,溫度20-25度之間,夜間用草簾保溫,約10天種子有1/3裂嘴即可播種。行距25-30厘米,覆土1-1.5厘米,略鎮壓,每畝播種量5公斤左右。4-5天幼苗開始出土,每米長留苗8-10株,每畝苗1.2-1.6萬株,當年生苗高60-100厘米。最好移植一次,截斷主根,促進側須根生長。臭椿的根櫱性很強,也可採用分根、分櫱等方法繁殖。
【簡介】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苦木科臭椿屬落葉喬木,樹皮灰色至灰黑色,原名樗(chū),又名椿樹和木礱樹,因葉基部腺點發散臭味而得名。它原產於中國東北部、中部和台灣。生長在氣候溫和的地帶。這種樹木生長迅速,可以在25年內達到15米的高度。此物種壽命較短,極少生存超過50年。
本種在石灰岩地區生長良好,可作石灰岩地區的造林樹種,也可作園林風景樹和行道樹。木材黃白色,可製作農具車輛等;葉可飼椿蠶(天蠶);樹皮、根皮、果實均可入葯,有清熱利濕、收斂止痢等效;種子含油35%。本種在北美、歐、亞洲不少城市自行繁殖,成為「雜草樹」。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可達20餘米,樹皮平滑而有直紋;嫩枝有髓,幼時被黃色或黃褐色柔毛,後脫落。
葉為奇數羽狀復葉,長40-60厘米,葉柄長7-13厘米,有小葉13-27;小葉對生或近對生,紙質,卵狀披針形,長7-13厘米,寬2.5-4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偏斜,截形或稍圓,兩側各具1或2個粗鋸齒,齒背有腺體1個,葉面深綠色,背麵灰綠色,柔碎後具臭味。
圓錐花序長10-30厘米;花淡綠色,花梗長1-2.5毫米;萼片5,覆瓦狀排列,裂片長0.5-1毫米;花瓣5,長2-2.5毫米,基部兩側被硬粗毛;雄蕊10,花絲基部密被硬粗毛,雄花中的花絲長於花瓣,雌花中的花絲短於花瓣;花葯長圓形,長約1毫米;心皮5,花柱粘合,柱頭5裂。
翅果長橢圓形,長3-4.5厘米,寬1-1.2厘米;種子位於翅的中間,扁圓形。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長習性】
喜光,不耐陰。適應性強,除黏土外,各種土壤和中性、酸性及鈣質土都能生長,適生於深厚、肥沃、濕潤的砂質土壤。耐寒,耐旱,不耐水濕,長期積水會爛根死亡。深根性。垂直分布在海拔100~2000米范圍內。
在年平均氣溫7~19℃、年降雨量400~2000毫米范圍內生長正常;年平均氣溫12~15℃、 年降雨量550~1200毫米范圍內最適生長。產各地,為陽性樹種,喜生於向陽山坡或灌叢中,村莊家前屋後多栽培,常植為行道樹。
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重粘土和積水區生長不良。耐微鹼,pH的適宜范圍為5.5~8.2。對中性或石灰性土層深厚的壤土或砂壤土適宜,對氯氣抗性中等,對氟化氫及二氧化硫抗性強。生長快,根系深,萌芽力強。
『貳』 椿樹移栽方法
種植香椿的最佳時期是早春。然而,九月或十月移植直徑為10—12厘米的香椿樹並不適宜,因為其存活率會相對較低。
當香椿苗在次年生長至約2米高度時,便適合進行定植。此外,也可以採用斷根分櫱的方法。具體操作是在冬末春初,圍繞成樹挖一個深度為60厘米的圓形溝,並切斷部分側根。隨後,將溝填平。由於香椿的根部容易生成不定根,因此在斷根處會萌發出新的幼苗,這些幼苗在次年即可進行移栽。
在移栽後,建議噴施新高脂膜。這一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地上水分的蒸發以及苗體水分的過度蒸騰,同時還能隔絕病蟲害,從而縮短緩苗期。對於育成的香椿苗,最好在早春發芽前進行定植。如果計劃在大片土地上營造香椿林,那麼行株距應設定為7x5米。若將香椿樹種在河渠旁或宅後,則應採用單行種植,並保持約5米的株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