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測量骨盆大小
我來解答你的問題 一、對角徑的測量方法:對角徑又稱骶恥內徑,指骶骨岬至恥骨聯合下緣的距離,正常應大於1 1.5厘米。測置時讓孕婦仰卧於平床上,兩腿彎曲並 用兩手抱膝,使大腿貼近腹壁,俾使臀部抬高便於檢查。檢查者戴手套,將中、食兩指伸直輕緩地插入陰道,沿骶骨前面自下而上尋找骶岬,將指根 部稍用力壓向會陰。正常骨盆的骶岬不能觸及,表示對角徑大於1 1.5厘米。如能觸及骶岬,則檢查者的中指尖端應緊緊接觸骶岬,而將食指緊接於 恥骨聯合下方,並用另一手的食指在該處作一標記,然後退出手指,測量標記至中指尖端的距離即為對角徑的長度。倘若檢查者的手指較短(中指 尖端至虎口處的長度不足1 1.5厘米者),可在中指未端套上一個軟木塞製成的指套。 二、骨盆內測量:骨盆外側量發現異常,應進行骨盆內測量。對角徑<1 1.5cm,骶岬突出為骨盆入口平面狹窄,屬扁平骨盆。中骨盆平面狹窄 及骨盆出口平面狹窄往往同時存在。應測量骶骨前面彎度、坐骨棘間徑、坐骨切跡寬度(即骶棘韌帶寬度)。若坐骨棘間徑<10cm,坐骨切跡 寬度<2橫指,為中骨盆平面狹窄。若坐骨結節間徑<8cm,應測量出口後矢狀徑及檢查骶尾關節活動度,估計骨盆出口平面的狹窄程度。若坐 骨結節間徑與出口後矢狀徑之和<15cm,為骨盆出口平面狹窄。 骨盆的大小, 是以各骨之間的距離--即骨盆徑線大小來表示。骨盆的大小與形態,因各人的身體發育情況、營養狀況、遺傳因素及種族差異而 不同。 因此,在正常范圍內骨盆各徑線,其長短也有一定的差別,目前在各種種資料中描述的骨盆徑線值,是許多正常骨盆的平均數值。 須測量下列各徑: 1。髂棘間徑(IS) 仰卧,用骨盆測量尺測兩髂前上棘外緣間的距離,正常值約23~25cm 2。髂嵴間徑(IC) 仰卧,測兩髂嵴外緣間的最寬距離,正常值約25~28cm 髂棘及髂嵴間徑起止點 髂棘間徑測量法 骶恥外徑(EC) 產婦側卧,上腿伸直,下腿彎曲,測恥骨聯合上緣中點到第五腰椎棘突下的距離,正常值18~20cm此徑線可間接推測 骨盆入口前後徑的大小。 仰卧曲腿,孕婦雙手抱膝,測量兩坐骨結節間距離 第五腰椎棘突下點的標志: 孕婦的腰直挺後,在腰骶部可見一菱形窩,稱米氏菱形窩。菱形的上角是第五腰椎棘突,兩側角則相當於兩側的髂後上棘點,下角為兩側 臀肌的交叉點。在兩側髂後上棘聯線中點上約2~ 2.5cm處,即為第五腰椎棘突下點。 坐骨結節間徑(大夫一般用TO表示)兩坐骨結節內側間的距離,正常值8.5~9.5cm,代表骨盆出口的橫徑。 仰卧,用厘米心測量 仰卧,用拳頭測量 仰卧,檢查恥骨弓形狀及 寬度 恥骨弓角度: 正常值約90°,小於80°為不正常;其彎度與角度反映骨盆出口大小 骨盆內測量 必要時測骨盆對角徑及X線骨盆測量(現在不常用,因為X線的緣故) 最常用的是用一次性括宮器作內檢(個人經驗,如果有宮頸的毛病,最好不做,可以請求大夫以肛檢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