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發展爆發力最常用的方法

發展爆發力最常用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11 15:54:34

1. 以下哪種訓練方法是發展快速力量最常用方法

深蹲後的短距離沖刺,下肢爆發力,上肢的話,大重量卧推,反正要發展爆發力,就要用打強度小組數來鍛煉

2. 如何提高自己的爆發力

大家常掛在嘴邊的爆發力,指的是使用器械或者徒手,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器械或者身體移到最遠的距離。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在同樣的時間內,輸出的力量不僅要大還要快。

第一種鍛煉模式:葯球訓練方法

動作一——葯球下砸練習

身體站姿,雙腳距離稍微寬於肩部,雙手抱住葯球在胸部的正前方,手掌心相對。收緊核心肌群,雙臂上舉葯球到頭頂,募集全身肌肉力量,瞬間用力把葯球砸向地面。然後重復動作,訓練強度建議做3組,每組做6-8次,組間休息1分鍾。整個動作過程,保持身體的穩定,收緊核心肌群,募集更多的肌肉參與進來。

動作二——坐姿胸前推葯球

調整好斜凳的高度,保持與地面的夾角為45度,雙腳平放在地面上,全腳掌著地,臀部以上部位緊貼在椅面上,雙臂屈肘握球在胸前,手掌心相對。

運動時,收緊核心肌群,肘關節伸直使葯球向前推出,達到最遠的水平距離。然後還原,重復動作繼續進行,訓練強度做3組,每組做6-8次的鍛煉,組間休息1分鍾。整個動作過程,身體不能離開椅背,借用雙臂發力和募集肌肉的力量,使葯球運動。

動作三——身體轉體拋葯球

身體側向牆站立,將葯球放在左側髖關節處,雙臂屈肘握住葯球並且靠近軀干,雙腿稍微彎曲,全腳掌著地。

運動時,移動重心到右腿,左腿腳尖著地,同時身體向右側轉身,雙臂伸直使葯球向牆體拋出,旋轉髖關節和肩部,使身體面向牆面。

然後還原,恢復動作,重復練習,訓練強度做3組,每組做6-8次的鍛煉,組間休息1分鍾。整個動作過程,保持身體的穩定,用髖部和肩部的旋轉帶動雙臂拋出葯球。

第二種鍛煉模式:徒手鍛煉爆發力

動作1——擊掌俯卧撐

身體呈標准俯卧撐姿勢,保持背部綳直,脊椎處於中立位,雙腿伸直並且雙腳並攏,雙臂伸直在肩部的下方,手掌心朝下指尖朝前

收緊核心,身體向下降落,到最低點身體瞬間向上伸直雙臂,使身體懸空擊掌,雙腳腳尖支撐地面,保持不變。然後降落,雙臂屈肘做俯卧撐,重復動作。整個動作過程,要保持身體的穩定性,注意肘關節不要鎖死。

動作2——分腿跳

雙腿呈弓步,保證前側腿的大腿和小腿互相垂直,腳尖指向正前方,後腿屈膝膝關節夾角為90度,大腿垂直地面。收緊核心,使分開雙腿向上跳起,雙臂上擺,輔助身體向上跳起。雙腳著地時,保證膝關節和髖關節稍微彎曲,減少下肢關節的沖擊力,避免受傷。訓練強度做3組,每組做6-8次,組間休息1分鍾。整個動作過程,跳起時要保證身體豎直向上,保證髖關節和膝關節不要彎曲。

以上2種訓練模式,大肌可以進行選擇性的鍛煉,一個月之內,你的爆發力會有明顯的改觀。

3. 怎樣練爆發力 ..

格鬥功夫爆發力訓練的基本方法
爆發力對許多體育項目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速度力量性的格鬥項目。教練員及運動員在運動的訓練中都非常重視對格鬥專項技術動作爆發力的發展,無論運動員身材高大或是矮小,爆發力的優劣已成為其功夫水平高低的標志。可以說,當代格鬥功夫的發展,與拳手對爆發力認識的不斷深入及提高有著密切關系。
在本文里,主要從運動訓練學,格鬥項目的運動特點等角度入手,對格鬥功夫的爆發力訓練中的基本方法,訓練方法的採用原則和訓練時應注意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格鬥功夫爆發力訓練的基本方法

眾所周知,身體的某部位或運動器械之所以能獲得一定的速度而運動,是肌肉收縮做功的結果。而格鬥功夫的絕大多數的動作,都是在快速節奏或爆發性用力的情況下完成的。基於爆發力在格鬥功夫中的重要性,國內外的一些格鬥專家及各類功夫高手對格鬥功夫的爆發力訓練進行了長期,大量的研究,隨之創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爆發力訓練方法。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訓練實踐中如何正確地、有效地發展爆發力。
在爆發力的訓練中,做一般和專門力量練習以發展局部肌群爆發力時,負重量可達到拳手所能舉起最大重量的70%-80%;在接近專項技術的動作的練習時,負重量可達拳手所能承受最大重量的30%-50%。如:拳手進行手持啞鈴沖拳,腳綁沙袋踢腿、負重擰腰等。在專項格鬥動作練習中,負重應接近於格鬥實踐條件,如:直拳擊打靶位,側踢擊打沙袋等。拳手在練習時,要想提高自身的爆發力,無論選擇何種負荷量的訓練方法,都得保證這種練習的重復次數的選擇要能促進力量的增長,同時還得又不能多到使練習的動作結構發生變化(即動作不能變形),應以保證完成標準的動作結構過程中,不降低工作能力和頻率為准。一般重復次數在1-4次到5-10次之間重復3-6組。重復次數、合理的時間主要取決於負重的大小,運動員的訓練水平,以及動作的結構特點。在一次訓練課中,安排的練習量不宜大,爆發力的練習通常在20分鍾內。
(一)大負荷訓練法:按照傳統的力量訓練理論,快速完成小負荷(最大負荷的75%以下)和中等負荷(最大負荷的75%-85%)的力量訓練,是用於發展爆發力的常用方法,該方法有助於提高動作的爆發力。大負荷(85%-95%以上)訓練導致動作速度緩慢,被強化的發展的是最大力量,而不是拳手的爆發力。由於許多教練及運動員等確信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因而導致(也算是誤導)一些拳手在訓練中放棄了大負荷力量訓練。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做法。

有關的實驗結果表明,在發展爆發力方面,大負荷訓練優於中、小負荷訓練。這主要取決於中樞神經系統向運動單位發放沖動的頻率和強度。大負荷訓練能使中樞神經系統發放的沖動強度大、頻率高,能最大限度激活運動單位盡可能達到有目的的和同步的活動。雖然大負荷訓練使動作速度相應變慢,但能動員更多的運動單位,使肌肉產生的力量更大,因而訓練效果明顯優於中、小負荷。
在格鬥功夫的實際訓練中表明,大負荷慢速訓練與快速訓練對增長力量是一樣有效。如我們在訓練中,讓拳手一條腿作慢速負重練習,而另一條腿作快速負重移動練習。每次訓練課要每條腿以最大力量運動20秒,共練3次。其結果是,慢速訓練的腿的力量,此快速訓練的腿的力量提高快。
中、小負荷訓練可以使肌肉產生快速收縮,能夠發展爆發力。然而向中樞神經系統傳入的刺激強度,可能還不足以誘發足夠高的神經沖動發放頻率,完成全部運動單位的激活。這可能是用中、小負荷訓練發展爆發力有限的原因之一。
眾多的格鬥項目教練及運動員對大負荷和小負荷兩種訓練方法對肌肉收縮特徵方面的變代,進行了比較研究。A組採用最大力量的80%-90%十1千克的大負荷,每組完成1-4次:B組採用最大力量的30%的小負荷,完成5組,每組重復7次。8周訓練後,兩組運動員的力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顯著增長,而動作速度卻只有用大負的A組運動員獲得了明顯的增長。這表明,為激活更多的運動單位參與活動,採用最大重量的30%的負荷量是不夠的。

在發展爆發力的各因素中,最大力量起主導作用,最大力量的增長有助於爆發力的發展。如果一位拳手的相對力量沒有提高,那麼就應該在訓練中安排最大力量的訓練,不然此拳手專項爆發力的提高就會受阻。日常訓練中,我們認為最大力量對於發展爆發力是極其重要的,實踐中已證明了這一點,通常我們在訓練中採用大重量的杠鈴練習,但對於初學者來說,不要盲目模仿。
(二)大幅度訓練法:增加拳手練習動作的用力距離,在訓練中可通過改進動作技術和發展其身體各部位關節的柔韌性來實現。但是一個好的力量訓練計劃必須要考慮到增加技術動作的加速距離,同時又要能提高技術動作的力量。凡是增加了動作幅度,又增加了動作幅度,又增加了肌肉力量的練習,其爆發力也會提高。

改善肌肉柔韌性的關鍵是要在每個力量練習的動作中,都要把肌肉充分伸展,然後充分屈曲。爆發性動作要在肌肉處於充分伸展狀態下開始,在完成動作幅度的最後階段還要繼續發展快速力量。因為在動作結束前,使動作的速度與力量持續不斷地增加,是動作具備有爆發性用力的重要標志。即每次練習都要讓技術動作做到完整和准確,在最後用力階段承受最大阻力,這樣肌肉可以得到更大的刺激。如果只用中等幅度的動作進行練習,那麼既不會提高關節的柔韌性,也不會增加肌肉處於伸展狀態時的爆發力。

在訓練中,拳手應在放下舉重負荷之前,將這種肌肉充分收縮的姿勢堅持1秒。由於這種方式對訓練的要求更高,因此大多數拳手由於肌肉不能充分收縮,不能堅持這1秒,而失去了承受發展力量的重要刺激機會。

我們認為,在進行負重訓練時,要把超過最大動作幅度的練習包括在內。如果在同個類似的練習中進行選擇,應該選擇一個用力距離較大的那種練習。拳手在反復作幾次正確的動作主時,在肌肉處於充分收縮姿勢時短暫地停留一下,使肌肉處於等長(靜力性)收縮狀態,肌肉的最大力量就可以得到充分增加。

(三)遞增訓練法:啟用發展爆發力的訓練手段,拳手應採用能使肌肉產生高強度快速收縮的練習手段。對於這些練習來說,動作的力量特徵和速度特徵的對此關系是極為典型的,即較大的力量表現在最短的時間內。在完成專項技術動作時,其爆發力發揮的特點是要在足夠高的水平上,同時表現出力量性和速度性的運動可能性。這要求我們在訓練中需要兼顧練習負荷與練習速度這兩個因素的發展。

但是,在提高爆發力訓練過程中,力量和速度這兩個因素總在來說是難以和諧共存的,因為肌肉收縮用於對抗不同重量的負荷時,呈現出在最大用力情況下,負荷小則加速度大,而負荷增加,則加速度降低,直到運動完全終止(負荷超過人體的最大力量)。因此,過去那種既適合用

於發展力量又適用於發展速度傳統方法,從某種程度上講並不能夠影響爆發力的提高。在實際的訓練課程中,有許多拳手用這種傳統方法而收效甚微。不知你是否也有這種感受?

運動實踐證明,遞增爆發力的速度和力量成份是發展爆發力的有效方法。然而,當採用大負荷訓練時,最大力量和對抗這種負荷的肌肉收縮能力得到了提高,即有利於改善爆發力的力量成份,但肌肉的收縮速度卻難以達到實際格鬥對抗有限負荷所需的肌肉速度。當採用小負荷發展爆發力,有利於提高爆發力的速度成份,但力量成份又達不到實際格鬥對抗中所需要做出的動作的肌肉收縮力量。因此,調節好力量與速度這兩個因素的匹配關系,提高爆發力構成因素的綜合整體效應,是發展爆發力的核心問題。爆發力具有專項技術特徵,不同的格鬥動作都有其自身的爆發力用力特徵,設計和尋找出格鬥爆發力訓練中專項力量和專項速度的最優比例關系。

爆發力遞增訓練法的一般方法,就是採用漸增阻力法,保證負荷重量和動作速度穩固提高。不論採用何種負重訓練時,每組練習所採用的負荷重量以能夠用正確的動作舉起6次的重量為准,隨著一段時間的練習,隨著拳手力量和速度的提高,此時應將負荷重量有所增加,因為用以前所使用的重量進行練習時,拳手已經能用正確的動作連續舉起的次數超過6次。故需將負荷增加至只能完成6次的重量,如此反復。這樣,可使影響爆發力的力量和速度這兩個因素得到交替、協調改善,有效地提高爆發力。要達到此目的,必須在訓練計劃中合理地安排好力量、速度和爆發力訓練的強度、量、頻率。

(四)超等長訓練法:超等長練習指對肌肉進行快速動力性負荷牽拉從而產生爆發性肌肉收縮的練習。肌肉結構力學模型表明,肌肉在做離心收縮時,以彈性能的形式暫時貯存起的機械能在做向心收縮時釋放出來,因而肌肉在離心收縮階段被拉伸的長度與速度,決定了肌肉在離心收縮階段被拉伸的長度與速度,決定了肌肉中彈性能的貯存和作用於肌梭的刺激強度,從而直接影響訓練效果。從肌肉工作形式看,超等長訓練的是肌肉,但從本質上看它訓練的是神經系統。因此,肌肉拉伸和收縮的速度以及拉伸向收縮的速度以及拉伸向收縮轉換的時間,這才是訓練的焦點。

由前蘇聯生物力學家於1968年首先提出超等長訓練概念。由於維氏著先是出的超等長訓練是以跳深為代表的一些沖擊性跳躍練習,長期以來,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都集中於下肢肌群。後來有克勞德爾等專家採用俯卧撐推起擊掌作為手段,訓練9周後發現實驗組上肢爆發力顯著提高。在實踐中,一些專家提出了遠高跳、轉體跳、對擲(拋)實心球等各種超等長練習。由於練習方式的不同,其特點與產生的效果也不同,目前對這些動作還無權威性的歸類。我國學者根據拉伸肌肉的作用力特徵,大致將這些練習歸為沖擊式與拉簧式兩種。

沖擊式是以跳深為典型代表的一類超等長練習,迫使肌肉拉長產生離心收縮的力是從高處落下時對人體產生的沖擊力。沖擊式超等長練習強度大,對發展神經肌肉系統的反應能力、肌肉的爆發力效果顯著。按其動作結構可分:跳下後雙腳向上縱跳、跳下後單足向上跳、跳下後雙足向前蛙跳、跳下後單足向前蛙跳、跳上後轉體跳。按跳下停留方式可分為反彈和無反彈二類。有反彈指從高處落下後迅速反彈跳起;無反彈指從高處跳下著地後不再作反彈跳起的練習。

拉簧式練習中,迫使肌肉拉長產生離心收縮的力是異側肌群快速收縮產生的牽拉力或是克服身體、器械的重力。拉簧式超等長練習較沖擊式超等長練習的強度小,但牽拉幅度大,反彈效應強,有利於發展肌肉的彈性力量。如:拋實心球(向上拋或向前拋)。

在進行超等長練習中,跳深是一種典型超等長練習方法,且適合於格鬥運動。所謂跳深練習,就是練習者站立在一定高度的箱子上,練習者從箱子上跳下後又迅速地向前縱跳,或是練習者從箱子上跳下後又迅速地跳上另一個箱子,兩個箱子之間保持一定距離。這兩種是比較常用的跳深練習。練習中,它使練習者的下肢肌肉先進行快速的離心收縮,緊接著爆發性地完成向心收縮,對提高練習者的支撐能力、快速力量,尤其是爆發力,有著其它練習方法無法相比的獨特訓練效果。維氏認為,在0.8-1.1米高度的箱子上跳深,訓練效果最好,能滿足一般練習者的訓練需要。高度較低時,能使著地緩沖與起跳的轉換速度達到最大值;相反,力量訓練的作用越大。低於0.8米的高度適合於初學者和青少年訓練;超過1.1米或者以負重來增加跳深的難度,會增加著地緩沖向快速蹬伸轉換的時間,降低爆發性練習效果。前聯邦德國的彼得茨恆認為,最佳效果的跳深應由1米高度跳下並立即跳上另一個跳箱或沿地向前跳。而另一位運動專家贊儂認為,在助跑後跳遠成績在7.80-8.00米的男子練習跳遠的專業運動員(一般練習者可能達不到這個成績),最適宜的高度是0.85-0.95米,跳箱與練習者下跳落地的著陸點之間的間距為2.5米,緊接著沿地面向前跳遠3.6-3.7米;成績在6.5-6.6米的女子跳遠運動員,最適宜的高度是0.6-0.7,跳箱與下落點間距為2.1米,隨後沿地面跳遠3.1-3.3米。

在進行跳深練習時,拳手應根據自己的訓練水平及功夫特點安排訓練,要求跳下後立即跳起、盡量高跳或遠跳。選擇跳得最高或最遠的下落高度及距離進行練習,可有效地發展拳手的下肢爆發力。如採用較低高度,有利於發展彈跳速度;如採用較高高度,有利於發展最大力量。除進行上述跳深練習,還要多安排一些跳深加轉體或側跳等練習。以適應格鬥運動的需要。
目前,有關跳深訓練的有效組數、重復次數以及恢復規律研究較少。如無專業人士指導,拳手一般可採用每周2次,每次訓練6-10次X6-10組,每組間歇2-3分鍾的休息時間。跳深練習對關節、肌肉、韌帶的刺激較強,所以,在跳深訓練前應有較好的一般力量訓練基礎,並根據拳手的實際力量基礎來確定適合本人的合理跳深高度。

由於格鬥運動對上肢爆發力也有較高的要求,故練習者可根據「跳深」及「超等長練習」的原理方法來設計出可供發展上肢爆發力的訓練方法。但拳手應練習中採用與專項技術相類似的動作形式來進行超等長性有肉收縮的訓練。

(五)反應訓練法:該方法主要是通過動力性練習的速度沖擊性負荷,刺激肌肉的本體感受器——肌梭,強化牽張反射的效應,提高肌肉的反射性收縮力量。反應收縮形式是一種高強度活動的肌肉拉長——收縮周期形式。就本質而言,反應訓練法屬於超等長訓練,它能有效地增強肌肉爆發力。
該形式可通過各處中練習動作表現出來,一是以大強度跳躍為主的彈跳反應力,另一是以擊打、鞭打、踢
踹為主的擊打反應力。

如立定三級跳和多級跳,連續的單腳跳和跨步跳、蛙跳、跳遠、跳高、台階跳、障礙跳等等。這些練習的負荷強度和密度的變化,可通過重復次數、沙衣、練習速度、標志物等因素來控制。如負重練習則一般負重量為體重的5%—15%。可利用滑輪拉力器、橡皮筋、小啞鈴、短棒等模仿擊打、鞭打、投、踢踹等動作練習,每組次數一般為5-8次。還可採用大、小負荷對此交替練習,開始時採用克服大阻力的練習,隨即突然減小阻力高速完成相同技術動作的練習。
值得注意的是,練習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要確保動作的爆發性和正確性,應注意組間間歇,疲勞時應停止練習。

二、格鬥功夫爆發力訓練方的採用原則及應注意的問題


(一)專項性原則:從競技運動訓練學的角度來看,爆發力訓練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提高格鬥功夫練習者的專項力量,即直接為提高拳手的功夫水平服務。在發展爆發力的訓練中必須遵循「專項性原則」,即練習的動作幅度,動作方向、肌群的工人性質、爆發力的發揮速率,必須與完成專項技術動作(即格鬥攻防動作)相符合。美國著名的力量訓練專家約翰·傑西在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運動員不應該在爆發力訓練中過多地進行垂直面內的抗阻力練習。因為除去舉重和賽跑外,幾乎所有其它運動項目,尤其是格鬥運動中更多地涉及到身體的旋轉運動和額狀面、矢狀面的運動。這就要求我們跑跳投等動作結構盡可能與專項技術相一致,以發揮出最大的動作效率。

(二)負荷:爆發力訓練時,既要發展主動肌的力量,又要注意發展其對抗肌群和協同肌的力量;採用的負荷不同,其效果也不同。要因人而異,合理安排負荷。訓練時要集中注意力,做到「快速和瞬間的爆發生用力」。

(三)根據實際調節訓練:根據不同訓練階段的要求,遞增爆發力構成的力量和速度兩個成份,這樣可避免爆發力的發展停滯不前。

(四)加強專項技術訓練:加強格鬥運動專項攻防技術動作訓練,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發力前的伸展放鬆能力。如果發力前有關肌群處於緊張狀態,造成用力方向,用力角度不正確,導致了正確技術的用力工作距離縮短,而影響爆發力的充分發揮。

(五)爆發力訓練中的間歇時間:爆發力的訓練需要消耗相當高的「神經能量」,練習的組間恢復時間要相對較長(3-4分鍾),因為在提高爆發力的練習中,最佳的效果要依賴於中樞神經向運動單位發放高頻率的沖動。為了確保動作的爆發性用力特徵,應該避免疲勞。

(六)注意放鬆練習:練習間或練習後,做一些徒手伸展放鬆練習,可使肌肉保持快速收縮能力。主動肌收縮,對抗肌放鬆,動作協調配合,減小主動肌收縮的阻力,收縮速度增大。

(七)切合實際:拳手在進行爆發力練習時,應根據自身的力量基礎,現有學習條件來確定,設計出適合自身的爆發力的訓練方法。並隨著訓練經驗的豐富,來不斷完善訓練計劃,別忘了多學習有關於發展、提高爆發力的理論知識及訓練方法,以此來充實自己,更好地為提高爆發力,進而提高自己的格鬥功夫來服務。上述內容,主要是從運動訓練學的角度出發,並結合格鬥功夫中訓練的實際情形,總結出的一些有關於格鬥功夫練習者如何提升,練習、認識格鬥運動中的爆發力。以此,讓其認識到科學、有效的爆發力練習方法,從而遠離那些看似神奇,實則收效甚微,甚至是白費人力、物人的練習方法。以科學的態度來打造一身超強的格鬥爆發功力。

4. 怎樣提高反應力和爆發力

推薦三級跳遠。
三級跳遠的技術動作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單足跳,跨步跳和跳躍。
其中,單足跳和跨步跳的姿勢是固定的,跳躍一般有兩種姿態,即蹲踞式和挺身式。

三跳的技術動作概要如下:
1、單足跳:起跳後雙腿交換,兩腿交換動作協調,幅度大,以踏跳腳再次著地發力蹬踏。腳即將落地蹬踏時,小腿向前向後加速擺動,落地點接近身體重心的投影點。蹬踏要有力快速。
2、跨步跳:單足跳蹬踏後,擺動腿積極快擺至與地面平行時突停,在空中形成一個弓箭步跨步姿態滑行。同時單,雙臂有力配合擺動,帶動軀干向上騰起。
3、跳躍:擺動腿積極下壓扒地,形成蹬踏跳躍,以蹲踞式或挺身式的跳遠姿態完成最後一跳。

5. 如何快速提高人的爆發力

1、俯卧撐

做俯卧撐也是可以訓練爆發力的方法,但是很多人做俯卧撐存在誤區,建議找個健身教練幫你,相信一段時間之後會好很多。

(5)發展爆發力最常用的方法擴展閱讀:

運動過後要注意正確的休息方式。

1.不蹲坐休息健身運動後若立即蹲坐下來休息,會阻礙下肢血液迴流,影響血液循環,加深機體疲勞。該情況多見於那些運動量比較大的活動,如長跑。正確的做法是在每次運動結束後,多做一些放鬆、整理活動,如慢行,舒腿等。

2.不在大汗淋漓時洗冷水浴(或游泳)運動後大汗淋漓時,體表毛細血管擴張,體內熱量大量散發。此時若遇冷水則導致毛細血管驟然收縮,易使身體的抵抗力降低,而引起疾病。

3.不「省略」整理活動每次運動後感覺心力俱乏時,應適宜的放鬆,如徒手操、步行、放鬆按摩等,會有助於消除肌肉的疲勞,快速恢復體力。

4.不貪吃冷飲運動時會損失大量熱量,急需補充無可非議。但運動後人體消化系統仍處於抑制狀態,貪吃大量冷飲,極易引起胃腸痙攣、腹瀉、嘔吐、並易誘發胃腸道疾病。

5.不立即吃飯在運動時,全身的血液進行重新分配,使得胃腸道的蠕動減弱、各種消化腺的分泌也大為減少,若在運動後不經休息立即吃飯,就容易引起人體消化系統的紊亂和功能性失調,易得病。

6. 不吸煙運動時人的呼吸加速,機體要保證足夠的氧氣攝入量。如果運動後立即吸煙,將會使肺內含氧量減少,出現胸悶、氣喘、呼吸困難、頭昏、乏力等現象。

7.不宜驟降體溫如果室外溫度較高,運動後會感到燥熱難耐,倘若此時立即走進空調房間或風口納涼小憩,會打破正常的生理調節機能,使生理功能失調,易得感冒、腹瀉、哮喘、風寒痹痛等疾病。

8. 不宜馬上洗熱水淋浴健身運動後,體內大量血液分布在四肢及體表,若此時馬上洗熱水澡,就會增加體表的血流量,引起心臟、大腦供血不足,有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危險性。

6. 發展爆發力常用的方法

面朝大海,或空曠的地區,深吸氣,然後大吼出來,堅持時間越長越好!

7. 發展肌肉爆發力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肌肉耐力測定一般可採用__引體向上、俯卧撐等方法測定。
力量素質測定,包括靜力性力量測定、爆發力測定___力量耐力_測定等。
柔韌素質測定方法有立位體前屈
坐位體前屈__等。
肌肉耐力的測定方法可採用
_引體向上、仰卧起坐__.
靜力性力量的測定方法可採用__握力、背力___.
爆發力的測定方法可採用__縱跳、立定跳遠____.
靈敏素質測定方法有____折線跑
___十字變向跑、滑步跑等。

8. 怎麼最快練出強大的爆發力

對15~17年齡段的跳躍運動員爆發力的生理解剖基礎、影響因素、訓練的具體方法和手段以及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論述。關鍵詞:青少年,跳躍運動,爆發力,訓練爆發力也可以稱為速度力量。是指在最短時間內表現出最大力量的能力。它是跳躍運動員的主要運動素質,也是發展其它素質和掌握技術、完成動作的基礎,爆發力的好壞將直接影響運動成績的提高。眾所周知,跳躍項目的關鍵技術是在快速助跑中完成快速起跳,世界優秀跳遠運動員,最後5m速度高達11m/s左右。在這樣快的助跑速度下,並且還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起跳,沒有很好的爆發力是不可能的,所以,爆發力是跳躍運動員的最主要素質,這一素質在少年時期特別是在15~17歲這一力量發展的敏感階段應該怎樣正確發展?負荷量多大?採用哪些手段可以既不影響他們的正常發育,又能使爆發力得到較快的發展?這正是本文要探討的。1 少年跳躍運動員爆發力的生理解剖基礎15~17歲的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他們的骨骼骨化過程尚未最後完成,身高增長速度由快到慢,肌肉纖維增粗,向橫徑發展,肌肉橫斷面和肌肉力量處在快速增長階段,據研究15~16歲這一年齡中力量增長的速度為14%,相對力量已接近成人指標。此時,如果負重訓練得當,可加快其肌肉原纖維、可溶性蛋白、肌漿蛋白的增加,加快纖維的縱向劈裂而使肌纖維數目增多。進行適宜的快速力量可使肌肉中的ATP和GC糖元的濃度、以及肌內的彈性、收縮與放鬆的能力得到較快的發展。所以15~17歲年齡階段的少年生長發育雖沒結束,但他們的骨骼、肌肉、身高、心理承受能力都日趨接近於成年。並且力量增長處在一個敏感期。為此,我們有計劃、有選擇的採用一些發展爆發力的練習是必要的。特別是採用一些強度較大的練習能收到很好的效果。2 速度、最大力量對爆發力的影響爆發力也稱為速度力量,顧名思義它和速度、力量、最大力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訓練中如何調節好力量與速度這兩個因互是提高爆發力的關鍵。所以,必須了解速度、最大力量對爆發力的作用,才能調節安排好訓練。在爆發力訓練中,採用大阻力訓練時,最大力量和對抗這種大阻力的收縮速度得到了提高。然而,這對提高比賽對抗有一定阻力的快速收縮速度沒有產生直接的影響而採用較小阻力訓練時,雖對提高動作速度有好處,但長期採用,缺乏基礎,難以提高踏跳時所需的肌肉力量,同時,因練習的作用時間太短,刺激不大,效果也不佳。所以,大阻力的練習和小阻力的快速練習必須很好的有機結合,才能有效的提高爆發力。在這兩者中,絕對力量是發展爆發力的基礎,完成動作的速度則是精髓。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圍內,既互相制約又互相促進。採用小阻力要求快速完成的力量練習,可使絕對力量得到一些發展採用大阻力練習又能使抗阻力的能力得到發展,相互促進。但過多的採用一種練習,又會制約另一種素質的發展。所以在訓練時要善於觀察和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某一時期發展大力量和要求快速完成力量練習的比例,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質量。3 爆發力訓練的具體手段與方法在發展少年運動員爆發力時,要時刻注意他們處在生長發育期,選擇手段時應考慮到他們的解剖、生理特點和心理承受能力。照搬優秀運動員的一些訓練手段,顯然是不行的過於謹慎,不敢採用一些有一定強度對肌肉刺激較大的練習,對提高爆發力作用也不利。即小了沒有,大了有害,必須尋求一種適合於少年運動員的訓練手段和方針,才是快速提高他們爆發力的途徑。實際中體會到:依據少年時期這個年齡階段的解剖生理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的、有醫務監督的採用多種多樣的訓練手段,避免局部負擔過重,逐漸加大運動量與強度,是快速提高少年運動員爆發力的途徑。具體方法與手段如下:1)要求快速完成的抗阻練習。①負重連續高位半蹲跳(140度左右)(負最大重量的30%~40%乘12~15次);②連續抓舉(高位)(負最大重量的50%~70%乘4~7次);③連續高翻(負最大重量的50%~70乘6~8次);④負重直腿跳(負體重的20%~40%乘14~16);⑤連續快跳挺(負體重的20%~40%乘10~12次);⑥鉛球、實心球前後拋(10~15次)。2)跳躍練習。①立定跳、立定三級跳、五級、七級、十級跨跳②6~8步助跑三級、五級、八級、十級跨跳③連續高蛙跳乘20m④6~8步助跑的各種跨跳、輪換跳、單腿跳(30~40m);⑤連續抱肚跳,弓箭步分腿跳,左右分腿跳,後背腿跳等(8~12次);⑥三級蛙跳加五個直腿向上跳(2~3組)。3)跳深練習。①利用一個或幾個體操凳、跳箱等做一級式、多級式跳躍,可單腿跳也可雙腿跳,可跨跳也可單跨輪換跳,形式可根據需要組合。體操凳和跳箱的高度:單腿跳(30~60cm),雙腿跳(60~90cm);②單腿或雙腿連續跳6~10個欄架③連續跳上高物,60cm~80cm高乘8~10次4)提高起動速度的練習。①15~30m起動跑乘4~6次②15~30m反復跑乘4~6次。發展絕對力量的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是作為基礎素質應該重視。上邊的這些練習在一次練習課上,可選其中3~5個練習,做4~6組,但目的要明確,在周計劃中可安排2~3次,賽季強度要有明顯遞增,加大徒手的跳躍練習。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運動員的專項素質和專項都會有教快的提高。4 發展爆發力時應注意的問題爆發力練習強度都比較大,選擇練習和做練習時應注意:①練習的動作、方向、幅度都應力求與專項相似②爆發力練習時的用力程度、難度應大於專項技術練習時的用力程度和難度③在爆發力練習時,必須依靠ATP和CP來產生能量,所以每個練習時間不宜長,並且應安排在課的前半部分④練習時,准備活動一定要充分,注意力要集中,場地要平整松軟些,踝、膝、脛骨和腰骶部如有不適感覺應該及時減量,檢查原因5 結論青少年的爆發力訓練,要以各種方式的跳躍練習為主,合理的結合負重練習,不能冒然照搬成人的訓練方法。循序漸進掌握好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的比例,是快速發展爆發力的關鍵。青少年運動員應具備良好的爆發力,為今後專項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發展爆發力最常用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樣最簡單做兒童指套方法 瀏覽:345
手機截圖後圖片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19
電腦三屏安裝方法 瀏覽:514
溜冰鞋的正確方法和視頻 瀏覽:577
中度腰間盤突出鍛煉方法 瀏覽:747
川大商學院研究生學習方法 瀏覽:541
被駝鳥追怎麼自救方法 瀏覽:258
美國廚衛防水膠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235
顛嫻有那幾種治療方法 瀏覽:624
減速機擺線針輪的安裝方法 瀏覽:146
bt511檢測方法 瀏覽:584
如何解決通分的方法 瀏覽:636
展示櫃製作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222
第三視角拍攝方法和技巧 瀏覽:961
戒面膜的正確方法 瀏覽:466
語音課教學方法 瀏覽:949
常用的冷敷方法有哪幾種 瀏覽:733
鑒別白色水晶石頭的方法 瀏覽:494
洗青菜的正確方法 瀏覽:848
吉林省二本線計算方法 瀏覽: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