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裹屍的金縷玉衣在古代是怎樣製成的
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的發掘揭示了眾多文物,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那件「金縷玉衣」。這件玉衣覆蓋在棺槨的朽灰與漆皮之下,呈現扁平狀,頭部和手、足略有變形。初見時,玉衣的上衣前片被發現在應屬臀部形狀的後片之下,暗示入殮時可能放錯了位置;且褲筒的開縫本應朝下,卻發現向上。這些細節讓人推測可能是入殮時的疏忽。
「金縷玉衣」的外觀與人體形態極為相似。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有眼、鼻和嘴的輪廓。臉蓋主要由長方形小玉片組成,眼和嘴則在較大玉片上刻畫,鼻子由五塊長條玉片拼合而成,形象逼真。上衣由前片、後片和袖筒構成,各部分獨立;前片塑造出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形態,後片則呈現出臀部形狀。褲子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同樣獨立。手部呈握拳狀,分別握有玉璜,足部則作鞋狀。玉衣內還發現了玉璧和其他飾物。前胸和後背共有18塊玉璧,按特定方式排列。頭部裝飾包括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則有遮蓋生殖器的小盒和肛門塞,均為玉制。頸部下方有48顆瑪瑙珠,腰部有玉帶鉤,袖筒內發現兩顆小玉印,分別刻有「信」和「私信」二字。這套玉衣全長1.88米,由2498片玉片和約1100克金絲製成,玉片角上穿孔,以金絲編綴。
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製作如此精細的玉衣實屬不易。需要從遠處運來玉料,經過多道工序加工成數千塊小玉片,每塊都要磨光鑽孔,大小和形狀必須經過精心設計和加工,且編綴工作繁瑣。因此,製成一套「金縷玉衣」所需人力和物力是巨大的。皇室貴族相信「玉能寒屍」,為防止屍體腐朽,使用昂貴的玉衣作為殮服,並配合九竅器堵塞九竅,以此求得永生。然而,這樣的做法適得其反,因為金縷玉衣的昂貴吸引了眾多盜墓賊,導致許多陵墓被盜掘一空。即便盜墓賊未曾光顧,考古工作者打開墓室時,原本希望「金身不敗」的墓主人早已化為塵土,僅留下精美的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