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事故調查常用技術方法

事故調查常用技術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07 17:22:21

A. 事故控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步:危險辨識

危險——可能導致事故,即: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健康受損和環境破壞的根源和狀態。俗稱:危險源辨識——查找出來

第二步:風險評價:風險——某種危險變為事故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造成事故的後果的嚴重程度

評價——用各種科學的方法量化風險

第三步:消除或減少危險源

通過安全研究,期望取得突破,盡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現有危險源

不得已時求其次,設法減輕危險源

第四步:預防控制

同時採取組織措施、教育措施、技術措施,形成完整的預防體系

組建多到防線,增加防禦縱深

從有效控制高概率事件開始

第五步:預測預警

配備監控裝置

確定警戒線

多方共同全天候監控

第六步:災害保險

精確估算事故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價值,事先投保,轉移小概率事件發生時的經濟風險

第七步:事故報告

確保報告渠道暢通;

發生事故時,按事故快報相關法律規定快速上報;

不得遲報、漏報、謊報和瞞報;

第八步:應急救援

建立應急救援體系,形成一案三制

防災、減災、救災和恢復

第九步:調查處理

查明真相,掌握事實

B. 設備事故有哪些調查程序

設備事故的調查程序:
設備事故發生後,應立即切斷電源,保持現場,按設備分級管理的有關規定上報,並及時組織有關人員根據「三不放過」的原則(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與群眾未受到教育不放過,沒有防範措施不放過),進行調查分析,嚴肅處理,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一般事故由事故單位主管負責人組織有關人員,在設備管理部門參與下分析事故原因。若事故性質具有典型教育意義,由設備管理部門組織全廠設備管理員、安全員和有關人員參加現場會共同分析,使大家都受到教育。重大及特大事故由企業主管設備的廠長(總工程師)組織設備、安全技術部門和事故有關人員進行分析。事故調查可按下述程序進行:
1、迅速進行事故現場的調查工作
凡發生重大設備事故後應保護好現場,若有傷員則應組織搶救,上級主管部門的有關人員未到場,任何人不得改變現場狀況。
設備科接到事故報告後,應立即派人前往事故現場,著手進行調查,不能拖延。因為事故現場是分析事故的客觀基礎,為了掌握事故原因的第一性材料,避免發生錯誤判斷,把本來屬於操作不當或工藝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事故誤認為設備事故,所以設備科人員盡快趕到事故現場是非常必要的。這項工作開展越早,可得到的原始數據越多,分析事故的根據就越充足,防範措施就越准確。
2、拍照、繪圖、記錄現場情況
特別是重大事故發生後,事故現場存在許多遺跡,為避免「時過境遷」或因搶救工作需要,現場很快要施工,應立即將這些遺物、痕跡拍攝成照片,收集有關資料,以便用這些照片較長時間進行細致的分析研究,以得到正確的結論。特別是在發生化工設備、壓力容器爆炸,吊車、建築物倒塌等重大事故時,更是必不可少的。
若有些情況難以拍攝,則要繪制示意圖,並做好化工工藝或設備工藝的原始記錄的收集工作。例如:流量、壓力、流速等各項參數,還要注意各輔助設施,如冷卻水、潤滑油管路、風機管路等各項工藝狀況,供事故分析和建立各項檔案之用。
3、成立專門組織,分析調查
按事故嚴重程度成立由廠長或車間主任負責組織,由安全管理科、設備科等有關部門參加的事故調查組。若發生設備事故的同時也發生了人身傷亡或使生產受到重大損失時,要由上級局、公司及其他有關部門參加調查指導事故調查組工作,壓力容器、鍋爐發生事故時應上報勞動局,並要邀請其參加調查組。
調查工作首先應請現場操作和其他現場人員如實介紹情況,廣泛地向他們了解情況,弄清事故發生前的操作內容、方法等,力求把事故全過程真相搞准確。尤其是化工設備爆炸,事前可能無特異徵兆,當事者又可能死亡或受傷,如發生這種情況,更應反復詳細調查,不可倉促形成結論。
調查的筆錄,至少要有二人負責,要經當事人過目並簽名。要由主要當事人寫出事故發生的過程,並存入檔案。向主要當事人了解情況時要問清操作方法、操作次序、當時的外界條件等情況,同時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耐心、細致地做好當事人的思想工作,使當事人能反映出真實情況,給分析提供可靠資料。
4、模擬實驗,分析化驗
在調查中除了查閱有關技術檔案、運行日誌外,為了弄清事故原因,可以進一步做分析和化驗工作,以取得所要求的數據,如潤滑油是否變質,亦可分析氣體成分、材料強度等。對操作過程是否超溫、超壓則可作模擬實驗,按形成的後果來推算事故發生的情況。
若本企業沒有條件,則可委託有關單位做化驗分析,並要說明情況,以引起高度重視,認真地做好分析化驗工作。
5、討論分析,作出結論
在以上各項工作的基礎上,調查組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向企業領導匯報,並以企業名義向上級機關報告。
在分析討論過程中,若仍有部分人持異議,則在結論中將這種不同意見詳加說明,並存檔備查。
6、建立事故檔案
每次事故發生後,經調查處理上報,應將每次事故的原始記錄及各種調查材料立卷存檔,妥善編號保存。對重大設備事故,更應強調保存一切資料,以備今後查閱。
7、採取對策,防止事故發生
事故的調查,目的不僅是為了調查事故發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據以制訂出防止事故發生的措施,限期實施。但是設備事故發生的原因可能不是一個,因此預防措施也可能不是一個,必須一一落實,而其中最主要的預防措施必須嚴格實施。

C. 崩塌調查評價的技術方法

崩塌地質災害的調查評價涉及很多技術方法,主要有:遙感圖像解譯、工程地質測繪、地球物理勘探、鑽探、山地工程、室內試驗及現場試驗、模型試驗和模擬試驗、動態監測等。

(一)遙感圖像解譯

1.基本要求

1)遙感圖像解譯應在搜集資料階段完成,並編制工程地質解譯圖,為野外踏勘和設計編寫服務。

2)區域性解譯採用1∶50000~1∶67000的航片,崩塌體部分選用大比例尺(1∶10000~1∶1000)航片。有條件時,宜採用多時相的彩紅外、紅外、彩色、黑白、側視雷達等多種航片進行綜合解譯。

3)一般採用目視解譯,盡可能對航片進行光學處理和數字處理,突出有效信息,提高解譯水平和效果。

4)建立不同航片的直接解譯標志(形態、大小、陰影、灰階、色調、花紋圖形等)和間接解譯標志(水系、植被、土壤、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等);進行室內解譯,編制解譯地質圖和像片鑲嵌圖,規劃調查工作和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5)進行解譯驗證,建立准確的解譯標志,同時建立健全解譯卡片和驗證卡片,以積累詳細准確的地質資料。

6)提交的成果為:①解譯災害地質圖;②解譯卡片;③驗證卡片;④典型相片集;⑤解譯報告;⑥調查所需的其他解譯圖件。

2.解譯內容

1)劃分地貌單元,確立地貌形態、成因類型、微地貌形態及發育特徵;確定地貌與地質構造、地層岩性與工程地質條件之間的關系;確定崩塌體產出的地貌單元,分析判斷崩塌與地貌的關系。

2)解譯崩塌體產出的地層岩性特徵。

3)解譯崩塌與構造的關系。確定主要構造形跡(褶皺、斷層)的分布和規模,與崩塌形成的關系。

4)解譯地表水、地下水對崩塌形成及其堆積物穩定性的作用及影響。判定大泉、泉群、地下水溢出帶,確定窪地、漏斗、落水洞、天坑等岩溶現象的分布,圈定地表水體分布范圍,了解水系發育特徵。

5)解譯崩塌體邊界,推測其厚度和體積,判譯其形成機制和類型。根據崩塌區地貌形態、植被情況及彩紅外影像特徵等,初步分析崩塌的形成時間和穩定狀況。

6)推斷危岩體將來發生崩塌的體積、范圍、方位、位移距離,圈定成災范圍,分析派生災害,初步進行災情評估。

(二)工程地質測繪

1.基本要求

1)比例尺的確定:綜合區域工程地質測繪為1∶25000~1∶50000;崩塌災害環境地質測繪初步調查為1∶10000~1∶1000,可行性研究階段測繪為1∶2000~1∶500。

2)測繪范圍:外圍環境地質調查,以查明與崩塌體成生有關的地質環境和小區域內崩塌發育規律為准;崩塌體的測繪范圍應為其初步判斷長寬的1.5~3倍,並應包含其可能造成危害及派生災害成災的范圍。

3)使用的地形圖必須是符合精度要求的同等或大於測繪比例尺的地形圖。

4)實測地質體的最小尺寸一般為相應圖上的2mm。特別重要的,不足2mm可擴大表示,但須註明實際數據。地質點位與地質界線的誤差不應超過圖上的2mm。

5)開展測繪之前,應實測地層剖面,建立地層岩性柱狀圖,確定填圖單元。

6)測繪方法採用穿越和追索相結合。重要邊界要追索。覆蓋地段應採取人工揭露。

7)觀測點布置應目的明確、密度合理,崩塌邊界、地質構造、裂縫等要有足夠的點控制。觀測點的類型分為:岩性點、地貌點、地質構造點、裂隙統計點、水文地質點、外動力地質現象點、裂縫調查點、崩塌壁調查點、崩塌體調查點、崩塌變形點、災情調查統計點、人類工程活動調查點、采樣點、試驗點、長觀點、監測點等。

8)觀測點的測量要求:測繪比例尺小於1∶5000時,採用目測和羅盤交會法定位,高程可根據地形圖和氣壓計估算。測繪比例尺大小1∶5000時,必須用儀器測量。重要的觀測點、勘探點、監測點,不管比例尺多大,均須用儀器測量。

9)野外記錄要求:①採用專門的卡片記錄觀測點,分類系統編號,卡片編號與地點號一致;②記錄須與野外草圖相符;③描述應全面又突出重點;④進行點與點之間的路線描述和記錄。

10)採集具代表性的岩土樣、水樣進行鑒定和室內試驗。

11)測繪過程應經常校對原始資料,及時進行分析,及時編制各種分析圖表,及時進行資料整理和總結,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指導下一步工作。

12)測繪工作結束,原始資料整理完畢,應組織野外驗收。在全面系統的資料整理和初步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應提出以下原始成果:①實際材料圖;②野外地質草圖;③實測地層柱狀圖;④實測地層剖面圖;⑤觀測點記錄卡片;⑥山地工程記錄表及素描圖;⑦長觀記錄和監測記錄;⑧岩土、水樣試驗成果一覽表;⑨照片冊;⑩文字總結;瑏瑡數據化的資料。

2.測繪內容

1)岩體工程地質測繪:查明岩體的地質時代、成因類型、岩性、接觸關系等。

2)土體工程地質測繪:查明土的粒度成分、礦物成分、密實度或稠度、空隙性、土體結構、成因類型及地質年代等。

3)地貌和斜坡結構調查:①以微地貌調查為主,包括分水嶺、山脊、斜坡、谷肩、坡腳、懸崖、溝谷、河谷、河漫灘、階地、剝蝕面、岩溶微地貌、塌陷地貌和人工地貌等。調查描述各地貌單元的形態特徵(面積、長度、寬度、高程、高差、深度、坡度、形體特徵及其變化情況)、微地貌的組合特徵、過渡關系及相對時代;②重點調查崩塌體產生的地貌單元,側重於溝谷地貌和斜坡地貌的調查,查明斜坡的結構類型與坡面特徵;③分析岩溶地貌、流水地貌與崩塌的關系;④調查人工地貌(采場、水庫大壩、道路、人工邊坡等)與崩塌的關系。

4)地質構造調查:理清調查區構造輪廓、構造形跡特點,調查褶曲、斷層、節理裂隙的位置、產狀、規模、力學性質及其與崩塌的關系。

5)新構造運動和地震調研:以收集資料為主。

6)水文地質調查:調查地表水體的位置、范圍、動態與地下水的關系,地下水的補、徑、排條件,地下水露頭的位置、出流特徵、動態變化等。在此基礎上,綜合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對崩塌的作用。

7)人類活動調查:調查人類工程活動的現狀與規劃、人類活動誘發的不良地質現象或地質災害。

8)崩塌區的調查:①查明崩塌區的地質結構:包括地層岩性、地貌、地質構造、岩土體結構類型、斜坡組構類型及其對崩塌形成的控制和影響。岩土體結構要重點記錄軟弱夾層、斷層、褶曲、裂隙、裂縫、岩溶、采空區、臨空區、側邊界、底邊界;②查明崩塌區的水文地質特徵,包括地表水入滲及產流情況,崩塌體內地下水水量、水質及侵蝕性;③早期崩塌的運移和堆積;④未來崩塌成災條件下可能的運移和堆積;⑤本次崩塌災害可能派生的災害類型(如泥石流、滑坡、涌浪等)和規模、成災范圍、災情預評估。

9)環境地質體調查:調查崩塌區外的地質體的穩定性,為防治工程持力層選擇提供依據。

10)孕災因素調查:調查與崩塌形成有關的孕災因素(如降雨、地表水沖蝕、地下水活動、人工爆破、地下開采、水渠滲漏等)的強度與周期。

(三)地球物理勘探

物探技術要求按現行的專業標准執行,主要物探剖面應與工程地質剖面一致。

(四)鑽探

1.基本要求

1)要編制鑽孔設計書(包括鑽孔的目的、類型、深度、結構、鑽探工藝等)。

2)鑽孔深度應穿過崩塌體底界。進入穩定岩(土)體3m(土體)至5m(岩體)。

3)孔徑應滿足取心及測試要求。

4)要進行鑽空簡易水文地質觀測。

5)鑽孔結束後應作封孔處理,按要求保留岩心。

2.鑽孔地質編錄

這是最基本的第一手成果資料,應在現場及時地分回次進行記錄;要注意殘留岩心的分配和岩心採取率的計算;鑽孔地質編錄應使用統一的表格。

1)岩心的描述:堅硬岩層,應描述岩石名稱、顏色、成分、結構、構造、節理裂隙、風化及破碎程度、岩心長度和完整性等;卵、礫層,應描述其名稱、顏色、岩性、成分、大小、形狀、充填物含量及膠結情況;砂類土層,應描述其名稱、顏色、成分、粒度、干濕狀態、夾雜物等;粘性土,應描述其名稱、顏色、成分、結構特徵、可塑性、稠度等。

2)節理裂隙描述:確定節理裂隙類型、成因、連續性、張開程度、充填物、裂隙率;斷層描述:斷層性質、破碎帶寬度(深度)、擦痕、構造岩、岩心完整性、漏水和涌水情況等。

要重視岩溶、裂縫、滑帶及軟弱夾層的描述和地質編錄,水文地質觀測記錄和鑽進異常記錄,取樣記錄。

3.鑽探成果

鑽孔終孔後,要及時整理並提交鑽探成果,包括鑽孔設計書、鑽孔柱狀圖、岩心素描圖、岩心照片、簡易水文地質觀測記錄、取送樣單、鑽孔報告書等。

鑽孔柱狀圖的比例尺一般為1∶100至1∶200,以能清楚表示主要地質現象為准。圖的內容、樣式、標注等應符合相應的規范。

4.鑽探方法解決的主要問題

1)查明崩塌體的岩性、地質構造、岩土體結構、風化帶、岩溶、邊界條件和崩塌體的形態特徵、規模。

2)查明崩塌區的水文地質條件,採取地下水樣。

3)探測隱伏裂隙、地表裂隙的深度、發育特徵、充填情況、充水情況和連通情況。

4)採取岩土體物理力學室內試驗樣品,進行水文地質野外試驗(壓水、抽水、注水、擴散試驗等)和長期觀測,確定水文地質參數,查證崩滑帶位置和特徵。

5)進行物探綜合測井和跨孔測井,擴展探測范圍。

6)進行崩塌變形長期監測和施工期變形監測。

(五)山地工程

1.山地工程解決的問題

1)試坑:深度小於3m。用於剝除浮土,揭露基岩,了解岩石及風化情況,或用作載荷試驗及滲水試驗。

2)探槽:深度一般不超過3m。用於剝除浮土,揭示基岩,多垂直於岩層走向布設。用於追索構造線、斷層、崩滑體邊界,了解殘坡積層的厚度、岩性等。

3)淺井、豎井:淺井深度小於15m,豎井深度大於15m。用於探查風化岩體的劃分、岩土體的結構構造、軟弱夾層、裂縫和溶洞等,進行原位試驗及變形監測。

4)平斜硐:一般斷面為1.8m×2m,適用於岩層傾角較陡以及斜坡地段。用於勘查地層岩性、岩體結構構造、斷層、裂縫和溶洞等,並用於取樣、現場原位試驗及現場監測。

5)平巷、石門:沒有直接地表出口而與豎井相連接的近水平坑道,不常用。

2.山地工程的地質工作

(1)地質編錄內容

1)揭露的岩土體名稱、顏色、岩性、結構、構造、層面特徵、厚度、接觸關系、地質時代、成因類型、產狀。軟弱夾層應放大比例尺進行素描,並注意其延伸性和穩定性。

2)岩石風化特徵及風化卸荷帶的劃分,風化與裂隙、裂縫的關系。

3)斷層:產狀、規模、斷距、斷層形態與展布特徵、破碎帶的寬度、構造岩、兩盤岩性、斷層性質等。

4)裂縫、裂隙:逐條描繪裂縫及貫穿性較好的節理,記錄其性質、壁面特徵、成因、裂縫張開、閉合情況、充填情況、連通情況、相互切割關系、錯動變形情況、滲漏水情況。

5)崩滑帶及重力變形帶作為描述的重點,放大表示。要描述其厚度、岩性、物質組成、構造岩、產狀、含水情況等。

6)水文地質現象:注意滴水點、涌水點、滲水點、連通試驗出水點、臨時出水點。關注其產出位置、水量,與裂縫、裂隙、岩溶及老窿的關系,水量與降雨的關系。

7)記錄各種試驗點、物探點、長觀點、取樣點、拍照點、監測點的位置、作用、層位、岩性及有關的地質情況。

(2)地質素描圖的有關規定

1)比例尺一般為1∶20~1∶100。

2)探槽的素描繪制一壁一底的展示圖。若兩壁地質現象不同,則繪制兩壁素描圖。槽底長度可用水平投影,槽壁按實際長度和坡度繪制,也可採用壁與底平行展開法。

3)淺井、豎井的素描,展示圖一般作相鄰的兩壁,平行展開,註明壁的方位。圓井展示圖以90°等分分開,取相鄰兩壁平行展開繪制,斜井展示圖需註明其斜度。

4)平硐素描展示圖繪制洞頂和兩壁。展開格式為以洞頂為准,兩壁上掀的俯視展開法。當洞向改變時,需註明轉折前進方向,洞頂連續繪制,兩壁轉折時凸出側呈三角形撕裂叉口。洞深計算以洞頂中心線為主。洞頂坡度一般用高差曲線表示。

5)開挖過程中的編錄:及時記錄掘進中遇到的裂縫、滑帶、出水點、水量、頂底板變形等現象。一般隔5m作一個掌子面素描圖。對於圍岩失穩而必須支護的地段,應及時進行素描、拍照、錄像、采樣及埋設監測儀器。

(3)取樣及原位試驗

按有關規定和設計要求,原位試驗硐段視需要進行地質素描及試件素描。

(4)錄像

有條件應對重型山地工程進行錄像。錄像時要記錄方位及主要地質內容。

3.山地工程提交的成果

地質素描圖、重要地段施工記錄、照片集、錄像、取樣送樣單、各種點位記錄、重型山地工程勘查小結等。

(六)試驗

目的是查明崩塌地質體及其賦存環境,為穩定性評價、模型試驗、模擬試驗和防治工程設計提供必須的岩土物理力學參數和水文地質參數。

1.試驗工作布置原則

1)岩土成分鑒定和基本物理性質、水理性質測試,宜以岩性層或工程地質組、段為基本單元,每單元各取3~5組。

2)測試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崩滑帶。崩滑帶的力學屬性具有不均一性,應重點測試主要軟弱面(最弱面)。要對崩滑帶進行面上的控制。參與統計的力學指標數不宜小於6個。

3)實驗工作應與其他工作緊密結合,充分利用其他手段進行取樣和試驗。如標准貫入試驗、旁壓試驗、深部采樣和水文地質試驗可充分利用鑽探;表層采樣和原位試驗可充分利用山地工程。

4)試驗工作的布置應室內、現場相結合,現場試驗耗資大且限制條件多,不宜過多投入,要根據工作階段及實際需要合理安排。

5)對於初步選定的防治工程持力層的岩、土體,可根據防治工程的類型、荷載、受力方式和可能產生的變形形式選擇測試項目。如評價持力層的抗滑穩定性、岩體抗拉穩定性、地基承載力和抗滑定性等。

2.試驗內容和方法

試驗的對象、內容和方法,取決於工作階段及其精度要求。

1)初勘階段:對崩塌—危岩體,試驗要能滿足評價其變形破壞特徵和穩定性計算。對於相關的環境岩體(周邊岩體、崩塌位移作用的地質體、防治工程持力岩土體、可能危及崩塌體的其他災害岩土體等),試驗以能滿足其穩定性和環境地質問題的定性評價為主。這個階段以收集資料和室內試驗為主。

2)預可行階段:對崩塌—危岩體要進行分析和穩定性計算所需的測試。對相關環境岩體要進行穩定性評價等所需的簡要測試。對持力岩體要進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評價所需的有關簡要試驗。方法以現場測試為主,同時進行相應的室內試驗。

3)可行性研究階段:對崩塌體要進行較為詳細的試驗,為變形分析、穩定性計算、模型試驗和模擬試驗提供所需的參數。對相關環境岩體,進行簡要試驗,以滿足穩定性定性評價和環境地質問題定性研究的需要。對於持力岩體,進行一定的試驗,為穩定性計算和防治工程方案設計提供所需的參數。試驗方法以現場測試為主,同時進行相應的室內試驗。

3.試驗項目的選擇

應根據崩塌的失穩機制和變形破壞的力學機制分析,選擇必須的試驗項目。

1)滑移式崩塌的測試項目為:①岩土成分、物理性質、水理性質;②彈性波速;③弱面抗剪強度;④水文地質試驗。

2)傾倒式崩塌的測試項目為:①岩土成分、物理性質、水理性質;②彈性波速;③底部弱面抗拉強度;④岩塊間岩面摩擦強度;⑤岩體抗拉強度。

3)拉裂式崩塌的測試項目為:①岩土體成分和物理性質;②抗拉強度。

4)鼓脹式崩塌的測試項目為:①岩石成分、物理性質、水理性質;②彈性波速;③底部軟弱層無側限抗壓強度。

5)錯斷式崩塌的測試項目為:①岩石成分、物理性質、水理性質;②彈性波速;③底部岩土體抗剪強度。

4.測試方法和測試條件的選擇

要根據崩塌岩土體的特徵和賦存環境選擇適宜的測試方法和測試條件。

1)室內滲透試驗適用於砂性土、粘性土。混合土和碎石土應考慮現場試驗。

2)室內壓縮試驗適用於粉土和粘性土,其他土類應選擇現場試驗。

3)室內直剪試驗適用於粘性土和砂土類(樣品中大於2mm的礫、塊石均要撿出)。角礫狀滑帶土或級配混雜的碎屑狀滑帶土宜考慮現場試驗。

4)土樣中粒徑大於10mm的顆粒較多時,不宜做室內三軸剪切試驗。宜選擇現場實試驗。

5)砂類土、粘性土和黃土類宜採用靜力觸探。

6)淺埋防治工程選用的地基土,可採用承壓板壓縮試驗;埋深較大(5~15m)的地基土,宜採用螺旋板荷載試驗或旁壓試驗。

7)土體崩塌不能採用鑽孔壓水試驗;崩塌體內有一定水位和水量時,可進行提水試驗或適當的抽水試驗;崩塌體內無水或微含水條件下,穩定條件允許時可採用控制性鑽孔注水試驗或地表滲水試驗。

8)在岩體中進行現場試驗難度極大,應根據彈性波觀測和室內試驗作選擇。

9)風化岩體和軟岩土可作預鑽式旁壓試驗。

10)尚未形成貫通性弱面的危岩體應進行現場直剪試驗;沿一定弱面滑移的危岩體應進行現場直剪試驗。

11)水庫型岩崩-危岩體,岩體裂隙發育時,考慮水庫高水位淹沒部分危岩體,可作抽水試驗或鑽孔壓水試驗。作壓水試驗前,須論證其是否影響危岩體穩定性。

12)人工快速對開裂岩土崩塌體裂縫內注水進行充水試驗和連通試驗,是十分危險且有害的,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進行。

5.試驗成果的分析應用

承擔試驗工作的單位應提交對崩塌地質體的綜合測試報告,內容包括:①測試對象、試驗方案、試驗項目的確定及依據;②試驗要求及有關規范;③試驗技術及試驗過程(試驗概述、試件制備、試件數量及特徵、試驗儀器、試驗程序、成果整理);④試驗成果及綜合分析;⑤試驗成果建議值。

試驗成果只能作為穩定性計算和防治工程設計的參考。計算參數及設計參數取值應在反演分析及其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試驗成果、模型試驗、模擬試驗和專家經驗等予以綜合確定。

(七)動態監測

1.動態監測的目的和任務

1)動態監測的目的:①評價地質災害的活動性及穩定性;②通過監測崩滑變形塊體變形的分布、規模、位移方式、方向和速率等,為分析崩塌體的變形特徵、變形機制,進行穩定性評價服務,同時為防治工程設計提供重要依據;③為勘查施工安全提供預警預報,對重型山地工程施工對崩塌體的擾動及時反饋,控制勘查施工部位和施工強度,為防治工程設計提供參考;④為今後建站進行長期監測奠定良好的基礎。

2)動態監測的任務:①查明崩塌體正在變形破壞的主要塊體、主要部位、主要破壞方式、主要變形方向和變形速率;②進一步認識崩滑體的形體特徵,分析其變形規律、發展趨勢、形成機制,分析評價崩塌體的穩定性和論證防治工程設計;③監測崩塌相關成災因素(如降雨、地表水、地下水和人類活動等)及其強度,分析評價它們對崩塌體穩定性的影響。

2.動態監測的內容與方法

(1)絕對位移監測

1)監測內容:崩塌體測點的三維坐標監測,得出測點的三維變形位移量、位移方法與位移速率。

2)監測方法:大地測量法、GPS測量法、近景攝影測量法、激光全息攝影法和激光散斑法。

(2)相對位移監測

1)監測內容:相對位移監測是設點量測崩滑體重點變形部位點與點之間相對位移變化(張開、閉合、下沉、抬升和錯動等)的一種常用變形監測方法。主要用於裂縫、崩滑帶和采空區頂底板等部位的監測,是崩塌監測的主要內容。

2)監測方法:簡易監測法(作標記或埋樁,用鋼尺等定期直接測量)、機測法(採用機械式儀表對裂縫、滑帶和頂底板進行位移或沉降監測)、電測法(常用電感調頻式位移計監測)。

(3)傾斜監測

地面傾斜監測:監測內容為崩滑體地面傾斜方向和傾角變化。監測儀器有盤式傾斜儀、桿式傾斜儀和T字形傾斜儀。

深部傾斜監測:利用鑽孔傾斜儀測量崩滑體內鑽孔傾斜變形反求各孔段水平位移。

(4)聲發射監測

1)監測內容:檢測岩體破裂時產生的聲發射信號,用以判斷岩體變形及穩定狀況,並進行預測預報。

2)監測方法:採用進口或國產的聲發射儀、地音儀等進行監測。

(5)地應力觀測

1)觀測內容:測量崩滑體內地應力的變化情況,分辨拉力區、壓力區及壓力變化,用以推斷岩體變形。

2)監測方法:常用WL-60型應力計,YJ-73型三向壓磁應力計等儀器監測。

(6)地下水監測

1)監測內容:對測區內的地下水露頭進行系統的水位、水量、水溫和水質等項目的長期監測。掌握區內地下水變化規律,分析地下水與地表水及大氣降水的關系,進行地下水的動態特徵與崩塌體變形的相關分析,為穩定性評價和防治工程設計提供水文地質資料。

2)監測方法:利用監測盅、水位自動記錄儀、孔隙水壓計、鑽孔滲壓計、測流儀、水溫計、測流堰和取樣等,監測泉、井、坑、鑽孔、平斜硐與豎井等地下水露頭。

3)適用范圍:當崩塌變形破壞與地下水具有相關性,在雨季或地表水位抬升時崩塌體內具有地下水,應予以監測。

(7)地表水監測

1)監測內容:監測與崩塌相關的溝、溪、河的水位、流速、流量,分析其與地下水的聯系、與降雨量的聯系。

2)監測方法:利用水位標尺、水位自動記錄儀、測流堰等進行監測。

(8)常規氣象監測

1)監測內容及儀器:利用常規氣象監測儀器(溫度計、雨量計、蒸發儀等)進行以降雨量為主的氣象監測。

2)適用范圍:一般情況下均要進行氣象監測,進行地下水監測的崩塌體則必須進行。

(9)地震監測

1)監測內容:地震力是作用於崩塌體上的特殊荷載之一,對崩塌體的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應採用地震儀等儀器監測區內及外圍發生的地震的強度、發震時間、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分析區內的地震烈度,評價地震作用對崩塌體穩定性的影響。

2)適用范圍:適用於所有的崩塌調查評價。根據我國地震監測的現狀,不宜自行設站監測,應以收集地震資料為主。

(10)人類活動監測

應針對調查區內對崩塌有影響的項目,監測其范圍、強度、速度等與崩塌變形的關系。

D. 事故調查常用的技術方法有哪些

常見的技術分析方法可以分為形態分析類,--------包括雙底雙頂頭肩頂頭肩低,三角形反轉,棱形反轉,調整形態旗形,三角形,矩形調整,楔形調整,畫線類,--------包括趨勢線水平阻力支撐通道線,指標類,其中又包括趨勢指標(主要是均線,MACD等)震盪類指標(KDJ,RSI等),統計類指標波浪理論類技術分析,日本蠟燭圖分析,道氏理論,江恩理論黃金分割線理論。另外還有一些民間牛人自創的一些技術分析理論包括纏論,趨勢交易法等。自有感覺以道氏理論,蠟燭圖技術,形態分析,畫線分析,黃金分割波浪理論最為基礎。這幾種理論相互補充相互印證,其他的理論只是只是這幾種理論的衍生和優化。以上只是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E. 調查過程、技術方法及手段

農用地分等外業調查主要調查農用地的自然質量狀況、農用地利用狀況和經營效益情況,調查方法採取了座談、填表和實地勘查相結合的方式。廣東省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工作的外業調查充分依靠了鄉鎮土地管理員,並在調查前對調查人員進行了統一培訓,講解了有關調查內容和要求,從而保證了調查的准確性。

廣東省農用地分等需要外業實地調查的基礎數據主要是關於農田基本建設與經營狀況方面的數據資料,具體包括灌溉保證率、排水條件、耕作制度、農作物結構與布局、投入-產出調查等,即以調查農用地自然質量影響因素和土地利用水平及經濟水平為主。

(一)自然質量影響因素調查

1.調查內容

根據區域內農用地的耕作制度、分等因素指標設置情況(包括地形、田面坡度、地下水位、有效土層厚度、表層質地、剖面構型、有機質含量、土壤pH值、灌溉保證率、排水條件等因素)等,補充調查和檢驗農用地自然質量分計算所需的資料。

2.調查范圍與對象

調查范圍為被列入農用地分等工作范圍的農用地地類,但現有評估資料精度不夠,不能滿足分等工作要求,需要對資料進行准確性校核的區域。調查對象為《農用地分等規程》和《廣東省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技術方案》中因素法列出的農用地分等因素。

3.具體的外業補充調查方法

主要是利用相應的外業調查表,以村為基本單位,根據村級行政區內土地質量變化的情況,隨機設置調查樣點,在因素特徵變異明顯的地帶加密布點。通過對政府相關部門管理與技術人員和各個村熟悉當地耕地生產的人員的咨詢,對調查樣點的總體質量排序,分別進行土地質量狀況的定性、定量描述,完成相關基礎數據資料的外業補充調查。

(二)土地利用水平和經濟水平調查

土地利用水平和經濟水平調查以村委會為單位,組織調查農用地樣點的投入-產出水平,以滿足計算土地利用系數、土地經濟系數等值區的需要。外業調查中,請當地熟悉情況的人員對本村委會的耕地進行初步分等,分為好、中、差幾種情況,樣點一定要標注在工作底圖上,以便對分等成果進行檢核。另外,對有關產量、成本等調查數據,宜請了解情況的農業部門鄉鎮農經站的有關人員提供。

1.調查樣點的選取

選取的樣點必須有代表性,必須能反映當地正常投入下的平均產出水平;各樣點的投入產出數據應與標准耕作制度所確定的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的種植安排相對應;調查樣點要落實到分等單元上,並在圖上進行相應的標注;樣點調查按照《農用地分等規程》和《廣東省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技術方案》有關精度要求執行,並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

2.產出數據調查

以村為基本調查單位,採用實測、評估和統計資料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按標准耕作制度中所確定的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實物產出量計算,以單位面積產量表示;按照當地農民熟悉的計量單位設計調查表格,在數據整理過程中再進行轉換。

3.投入數據調查

以村為基本調查單位,採用實測、評估和統計資料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按標准耕作制度中所確定的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實際投入量計算,以單位面積投入量表示;物質投入包括種子、化肥、農葯、水電、農用工具等,根據國家市場指導價計算,農家肥按當地平均價格計算;活勞動投入包括各生產環節的勞動力投入和必要的農田維護勞動力投入,按當地平均勞動力價格計算。

F. 關於交通事故的調查方法

調查內容:交通事故
調查目的:了解交通事故發生的原因,杜絕再次發生
調查方法:查詢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
調查時間:__________________
調查步驟:1.到當地交通局,出示學生證,並說明來意(調查)
2.在檔案管理員的帶領下,查詢並記錄
3.整理筆記

G. 事故調查處理的原則包括哪些

下面介紹一下事故調查處理的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在事故調查處理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總結形成了「四不放過」原則。《安全生產法》規定,對事故調查處理應當堅持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原則。
事故調查是一項嚴肅的工作,必須以尊重事實、尊重科學的態度對事故發生的經過、傷亡和經濟損失的情況、事故原因、事故性質、事故責任進行全面深入和完整准確地調查,收集證據材料,去偽存真,得出真實、科學的事故調查結論。
《條例》對事故調查處理原則的規定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及時、准確地查清事故經過、事故原因和事故損失。事故調查工作必須堅持「快」「和」准「,否則就會失去調查取證的最佳時機和有利條件。
事故現場情況、當事人和相關證據對查清事故經過、事故原因、事故損失至關重要。所以,事故調查必須及時展開,進行周密細致的調查取證,取得第一手材料。 在此基礎上,整理分析,核實固證,搞清楚事故全貌,為確定事故性質、認定事故責任提供可靠的依據。

H. 事故是怎樣的調查和處理的

1、事故現場
(1)當發生了交通事故以後,車主必須要在第一時間內亮起車輛的危險警告燈,並在車後面設置危險警告標識牌。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防止有後面的車進行追尾的碰撞,從而保障車內的人員以及車輛自身的安全。
(2)除了設立了警示標識以後,還要對事故的現場進行拍照取證,這是向保險公司進行理論的事故證據,在移動車輛之前進行拍照的方法主要是為了避免車主不認問題出現。再填寫相應的事故快速處理協議書,這樣就可以到定損機構進行車輛定損,從而完成相應的維修與檢測工作。
2、馬上停車
在汽車運行安全的情況下馬上停車,關掉引擎(以免汽車起火)並打開緊急燈讓其閃亮;立即記下對方車的牌號(車上應隨時備有筆和紙,甚至照相機),以防對方在出交通事故後開車跑掉。
3、發出警示
保護好現場;向其他車輛發出警告,亮起危險警告燈;在路上擺放三角形警告牌;如有需要,再用其他方式示警。
4、護理傷者
切勿移動受傷者,除非傷者面臨危險(如著火、有毒物體滲漏),因為您的移動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如果傷者仍在呼吸,且流血不多,則旁人不可做任何事情,除非確實懂得怎樣護理傷者;不可給傷者喂任何食物或飲料。
5、防止危險
關掉所有肇事車輛的發動機;禁止吸煙;當心其他易燃物品;盡可能防止燃油泄露;當心危險物品,慎防危險性液體、塵埃及氣體積聚。

I. 常見的調查方法有哪些

常見的調查方法:

1.實地觀察法。調查者在實地通過觀察獲得直接的、生動的感性認識和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但因該法所觀察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現象或外部聯系,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且受調查者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因此,不能進行大樣本觀察,需結合其他調查方法共同使用。通常適用於對那些不能夠、不需要或不願意進行語言交流的情況進行調查。

2.訪談調查法。該法是比實地觀察法更深一層次的調查方法,它能獲得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適用於調查的問題比較深入,調查的對象差別較大,調查的樣本較小,或者調查的場所不易接近等情況。包括個別訪談法、集體訪談法、電話訪談法等。但由於訪談標准不一,其結果難以進行定量研究,且訪談過程耗時長、成本較高、隱秘性差、受周圍環境影響大,故難以大規模進行。

3.會議調查法。這種方法是訪談調查法的擴展和延伸,因其簡便易行故在調查研究工作中比較常用。通過邀請若干調查對象以座談會形式來搜集資料、分析和研究社會問題。最突出的優點是工作效率高,可以較快地了解到比較詳細、可靠的社會信息,節省人力和時間。但由於這種做法不能完全排除被調查者之間的社會心理因素影響,調查結論往往難以全面反映真實的客觀情況。且受時間條件的限制,很難做深入細致地交談,調查的結論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調查者自身因素影響等。

4.問卷調查法。即間接的書面訪問,該法最大優點是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在廣闊的范圍內,對眾多的調查對象同時進行調查,適用於對現時問題、較大樣本、較短時期、相對簡單的調查,被調查對象應有一定文字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如對某地區農村黨員教育培訓情況調查、中小學教師隊伍科研現狀的調查等。由於問卷調查法只能獲得書面的社會信息,而不能了解到生動、具體的社會情況,因此該法不能代替實地考察,特別是對那些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因配合其他調查方法共同完成。

5.專家調查法。這是一種預測方法,即以專家作為索取信息的對象,依靠其知識和經驗,通過調查研究,對問題作出判斷和評估。最大優點是簡便直觀,特別適用於缺少信息資料和歷史數據,而又較多地受到社會的、政治的、人為的因素影響的信息分析與預測課題。廣泛應用於對某一方案做出評價,或對若干個備選方案評價出相對名次,選出最優者;對達到某一目標的條件、途徑、手段及它們的相對重要程度做出估計等。

6.抽樣調查法。指按照一定方式,從調查總體中抽取部分樣本進行調查,並用所得結果說明總體情況。它最大的優點是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相對准確的調查結果,具有較強的時效性。組織全面調查范圍廣、耗時長、難度大,常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進行檢查和驗證。比如開展全省黨風廉政建設社會民意調查、流動黨員現狀社會調查等。局限性在於抽樣數目不足時會影響調查結果的准確性。

J. 常用的事故處理的方法有哪幾種

一、施工質量事故處理的基本方法
修補處理、加固處理、返工處理、限制使用、報廢處理以及不作處理。
一般可不做專門處理的情況有:不影響結構安全、生產工藝和使用要求的;後道工序可彌補的質量缺陷;法定檢測單位鑒定合格的;出現的質量缺陷,經原設計單位核算仍能滿足結構安全和使用功能的。
二、概念
工程質量事故,是指由於建設管理、監理、勘測、設計、咨詢、施工、材料、設備等原因造成工程質量不符合規程、規范和合同規定的質量標准,影響使用壽命和對工程安全運行造成隱患及危害的事件。
三、質量事故處理的依據
質量事故的實況資料有關、合同及合同文件、有關的技術文件和檔案、相關的建設法規。
四、質量事故的處理程序為

事故調查、事故原因分析、制定事故處理方案、事故處理、事故處理的鑒定驗收。

閱讀全文

與事故調查常用技術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企業研究方法分析報告 瀏覽:204
外食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302
磁鐵紅外感應報警連接方法 瀏覽:519
高速玻璃雙邊機連接方法 瀏覽:238
特推邀請碼在哪裡找方法 瀏覽:471
最簡單的方法永久除毛 瀏覽:257
消音槍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284
友合豆漿機使用方法 瀏覽:538
如何讓傷疤好得快的方法 瀏覽:174
消除對女性的偏見解決方法 瀏覽:558
趣閑賺最佳方法 瀏覽:8
農村的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光棍 瀏覽:395
南娜洗發皂的使用方法 瀏覽:718
測量注意力保持率方法 瀏覽:985
二價和三價鐵常用的檢驗方法 瀏覽:233
玻璃磚牆的施工方法圖片 瀏覽:617
逼簽協議的最佳方法 瀏覽:194
行列式三線型的計算方法 瀏覽:905
檢測血脂血糖有哪些方法 瀏覽:806
花崗石做窗檯石的計算方法 瀏覽: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