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氧化碳的監測方法
1.現場應急監測方法
(1)攜帶型氣體檢測儀器:固體熱傳導式、定電位電解式、一氧化碳檢測儀、紅外線一氧化碳檢測儀。
(2)常用快速化學分析方法:五氧化二碘比長式檢測管法、硫酸鈀-鉬酸銨比色式檢測管法(萬本太主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與處理處置技術》)。
(3)氣體速測管。
2.實驗室監測方法 監測方法類別來源直接進樣-氣相色譜法 空氣 徐伯洪,閆慧芳主編:《工作場所有害物質監測方法》 非分散紅外法 空氣 GB 9801-88 非色散紅外吸收法 固定污染源排氣 HJ/T 44-1999 氣相色譜法 作業場所空氣 WS/T 173-1999 氣相色譜法 空氣 杭士平主編:《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第二版) 硫酸鈀-鉬酸銨檢氣管比色法 空氣 杭士平主編:《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第二版) 節選自國標GB 9801-88 空氣質量 一氧化碳的測定 非分散紅外法
1、適用范圍
本標准適用於測定空氣質量中的一氧化碳。
測定范圍為0~62.5mg/m³,最低檢出濃度為0.3mg/m³。
2 原理 .
樣品氣體進入儀器,在前吸膜里吸收4.67μm 譜線中心的紅外輻射能量.
在後吸微至吸收其他輻射能量.兩室因吸收能量不同.陂壞了原吸收室內氣體受熱產生相同振幅的壓力脈沖變化後的匝力脈沖通過毛細管加在差動式薄膜微音器上.
被轉化為電容量的變化,通過放大器再轉變為與濃度成比例的直流測量值。
3、儀器
3.1 一氧化碳紅外分析儀:量程0~62.5 ㎎/m³
3.2 記錄儀器:0~10mv。
3.3 流量計:0~10 L/min。
3.4 采氣袋、止水夾、雙聯球。
3.5氮氣:要求其中一氧化碳濃度已知.或是制備霍加拉特加熱管除去其中一氧化碳.
3.6一氧化碳定氣.濃醍應選在儀器量程的60%~80% 的范圍內。
4、采樣
4.1 使用儀器現場連續監測將樣品氣體直接通入儀器進入氣口。
4.2 現場采樣實驗室分析時,用雙聯球將樣品氣體擠入采樣氣袋中,放空後在擠入,如此在清洗3~4次,最後擠滿並用止水夾夾緊進氣口,記錄采樣地點、采樣日期和時間,采氣帶編號。
㈡ 常用的測定空氣中所含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哪幾種
常用的測定空氣中所含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哪幾種
目前普遍採用的是電化學的檢測方法。
最早的電化學感測器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用於氧氣監測。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小型電化學感測器開始用於檢測PEL范圍內的多種不同有毒氣體,並顯示出了良好的敏感性與選擇性。目前,為保護人身安全起見,各種電化學感測器廣泛應用於許多靜態與移動應用場合。
工作原理
電化學感測器通過與被測氣體發生反應並產生與氣體濃度成正比的電信號來工作。典型的電化學感測器由感測電極(或工作電極)和反電極組成,並由一個薄電解層隔開。
氣體首先通過微小的毛管型開孔與感測器發生反應,然後是憎水屏障,最終到達電極表面。採用這種方法可以允許適量氣體與感測電極發生反應,以形成充分的電信號,同時防止電解質漏出感測器。
穿過屏障擴散的氣體與感測電極發生反應,感測電極可以採用氧化機理或還原機理。這些反應由針對被測氣體而設計的電極材料進行催化。
通過電極間連接的電阻器,與被測氣濃度成正比的電流會在正極與負極間流動。測量該電流即可確定氣體濃度。由於該過程中會產生電流,電化學感測器又常被稱為電流氣體感測器或微型燃料電池。
在實際中,由於電極表面連續發生電化發應,感測電極電勢並不能保持恆定,在經過一段較長時間後,它會導致感測器性能退化。為改善感測器性能,人們引入了參考電極。
參考電極安裝在電解質中,與感測電極鄰近。固定的穩定恆電勢作用於感測電極。參考電極可以保持感測電極上的這種固定電壓值。參考電極間沒有電流流動。氣體分子與感測電極發生反應,同時測量反電極,測量結果通常與氣體濃度直接相關。施加於感測電極的電壓值可以使感測器針對目標氣體。
電化學感測器包含以下主要元件:
㈢ 一氧化碳監測方法
在處理一氧化碳監測時,有多種方法可供選擇,分為現場應急監測和實驗室監測兩種。
1. 現場應急監測
2. 實驗室監測方法
實驗室方法中,一氧化碳紅外分析儀量程為0~62.5 ㎎/m³,記錄儀器和流量計也有具體要求。采樣時,可現場連續監測或使用雙聯球將樣品氣體放入采氣袋,確保采樣過程的准確性,包括記錄采樣地點、日期和時間,以及采氣帶編號。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純品為無色、無臭、無刺激性的氣體。分子量28.01,密度1.250g/l,冰點為-207℃,沸點-190℃。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空氣混合爆炸極限為12.5%~74%。一氧化碳進入人體之後會和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進而使血紅蛋白不能與氧氣結合,從而引起機體組織出現缺氧,導致人體窒息死亡。因此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一氧化碳是無色、無臭、無味的氣體,故易於忽略而致中毒。常見於家庭居室通風差的情況下,煤爐產生的煤氣或液化氣管道漏氣或工業生產煤氣以及礦井中的一氧化碳吸入而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