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發汗的其它相關
【化工】
sweating(of paraffin)
在煉油工業中,由蠟料分離出所含的油和低熔點蠟的過程。
由於粗蠟中油少蠟多,故需先將蠟料降溫,使其達到飽和狀態,然後再緩慢冷卻至其熔點以下,使石蠟呈比較粗大的針狀顆粒結晶出來,而後再逐漸提高溫度,蠟膏中的各種低熔點油分、軟蠟依次(發汗)滲出,達到油蠟分離的目的。
發汗的裝置有皿式發汗、罐式發汗、合成爐發汗和減壓發汗等。
【中草葯】
葯材在加工過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後,堆置起來發熱,使其內部水分往外溢,變軟、變色,增加香味或減少刺激性,有利於乾燥。如厚朴、杜仲、玄參、續斷等葯材。
【醫】發汗法
「發汗法」是祖國醫學應用最早最廣泛的一種治療方法。中醫學認為「發汗法」不僅通經活絡、活動全身器官,提高精神和恢復體力,而且具有可以調節神經的功能,擴張周圍小血管,改善微循環系統,促進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使內邪隨蒸發的汗液排出。
㈡ 秦艽加工也是發汗葯材嗎
秦艽,中葯名。為龍膽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μlla Pall.、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莖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的乾燥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秦艽和麻花艽曬軟,堆置「發汗」至表面呈紅黃色或灰黃色時,攤開曬干,或不經「發汗」直接曬干;小秦艽趁鮮時搓去黑皮,曬干。主產於甘肅、陝西、內蒙古、四川等地。原植物生於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地、林緣、溪邊。喜涼爽濕潤氣候,耐寒,以土層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最宜生長。味辛、苦,性微寒。歸胃、肝、膽經。功效祛風濕、清虛熱、止痹痛。臨床用名秦艽。
【中醫古籍相關論述】
《本草綱目》:秦艽,手足陽明驗葯也,兼入肝膽,故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濕熱也。陽明有濕,則耳體酸疼煩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所以《聖惠方》治急勞煩熱,身體酸疼,用秦艽、柴胡一兩,甘草五錢,為未白湯調服。治小兒骨蒸潮熱,減食瘦弱,用秦艽、炙甘草各一兩,水煎服之。錢乙加薄荷葉五錢。
治胃熱,虛勞發熱。
《本草經疏》:秦艽感秋金之氣,故味苦平,《別錄》兼辛,微溫而無毒。潔古:氣微溫,味苦辛,亦可雲微寒。陰中微陽,可升可降,降多於升。入手足陽明經。苦能泄,辛能散,微溫能通利。故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風除濕,故《別錄》療風無問久新,及通身攣急。能燥濕散熱結,故日華子治骨蒸及疳熱。甄權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陽明風濕,及手足不遂,腸風瀉血,養血榮筋。好古泄熱益膽氣。咸以其除濕散結,清腸胃之功也。
《本草蒙筌》:味苦、辛,氣平,微溫。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無毒。用菖蒲為使,入太陽手經。養血榮筋,除風痹肢節俱痛;通便利水,散黃疸遍體如金。
除頭風,解酒毒。止腸風下血,去骨蒸傳屍。
《本草乘雅》:人身直者為經,橫者為絡,絡之下注者為孫。肌腠之邪,多從孫入,次薄於絡,復溜於經,漸傳府藏。秦艽羅紋,錯綜如織,象形從治法也。
根有羅紋,左旋者入葯,蓋天道左旋,而人生氣從之。經雲:自古通天者生之本,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是以本經用治寒熱邪氣,或風寒濕痹,致骨節水道,反從地道右旋者,使順天運,以轉玉璣。別錄諸家,用治轉胞口噤,目暗耳鳴,即九竅內閉。用治癰疽黃疸,傳屍骨蒸,即肌肉外壅。用治手足不遂,通身攣急,即衛氣散解。設左右無別,天道逆矣。
《葯性解》:秦艽,味苦辛,性微溫,無毒,入胃、大小腸三經。主骨蒸腸風瀉血,活筋血,利大小便,除風濕,療黃疸,解酒毒,去頭風。菖蒲為使。羅紋者佳。
按:秦艽苦則涌泄為陰,故入大小腸以療諸濕;辛則發散為陽,故入陽明經以療諸風。骨蒸之症,亦濕勝風淫所致,宜並理之。
《葯鑒》:氣微溫,味苦辛,無毒,可升可降,陰中微陽。手陽明經葯也。治口眼歪斜不正,主口噤腸風下血。下牙腫痛,口內瘡毒。養血榮筋,除風痹肢節俱疼。通便利水,去遍身黃疸如金。又能去本經風濕,以菖蒲為使。
《景岳全書》:味苦,性沉寒,沉中有浮,手足陽明清火葯也。治風寒濕痹,利小水,療通身風濕拘攣,手足不遂,清黃疸,解溫疫熱毒,除口噤牙疼口瘡,腸風下血,及虛勞骨蒸發熱,潮熱煩渴,及婦人胎熱,小兒疳熱瘦弱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