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常用產品方法論體系

常用產品方法論體系

發布時間:2024-08-23 20:24:43

① 對於產品方法論的理解

結合你之前給到的產品管理方法,對照了自己在日常產品管理中的工作及思維方法我反思了很久,特做如下產品管理方式上的一些總結(包括:產品管理核心思考,一般實際情況下的產品管理規劃流程)。也對自己一直以來遵循的一些產品理念和方法(克制,好奇心,開放,熱愛,同理心,回歸本質)做了進一步的思考和總結。

對於您給到的產品管理方法中的核心關鍵6點,我想可以主要總結歸納為兩部分: 需求的真實准確性,功能的可行性 。也可以和下面列出的實操中的產品管理流程和方式方法基本對應上。

1.  需求的真實准確性。

產品的方向對了,所有的努力才有意義,不然再多的辛苦都是徒勞,也是對公司資源和成本的巨大浪費 ,所以真實有效,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需求方向非常關鍵。只有去深入觀察用戶在實際情況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擾,能夠同理心融入去發現他們的需求和渴望,特別是對那些最根本的痛點和需求,從而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來,整個產品才會有意義。

2.  功能的可行性。 包含: 投入產出的平衡,產品的可持續性。

知道用戶的問題和需求點後,可以採用的產品方案有很多,特別是對於核心的痛點和需求,但並不代表所有的方案都可執行或者合適去做。 所有的方案都是有成本的,不管是時間機遇成本,還是人力和研發成本。 只有去做深入的調研分析,去做反復的平衡,能否符合當前資源和技術的儲備(包括外部的), 能夠以最小的投入去最大化的解決用戶的訴求和問題的方案才是好的方案 。當然還有產品在設計開發階段時在技術開發難度與效果表現上的平衡處理,也是需要持續跟進的重點。

還有 產品的可持續性 。所有的產品做出來都是有其生命周期的, 能夠持續的延續其生命周期內對用戶和公司的價值,能夠根據用戶和市場趨勢需求及時持續性的對產品進行改善提升 ; 能夠想的長遠,看的長遠,在產品設計時盡量預期到將來的發展方向,做到更全面兼顧性的架構考慮,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以上是作為一名合格的產品人的基礎。

如下為 一般在實際操作中採用的產品規劃管理方式 :

主要為: 需求的真實准確性,產品的可行性及投入產出平衡 。同時也和您給到六點在操作中有對應關系。

「做什麼?」——>「為什麼做?」——>「怎麼做?」

其中:

1.「做什麼?」和「為什麼做?」對產品需求的真實准確性進行卡位。

尋求需求的最原始的出發點,深入觀察用戶在實際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困擾,來確認產品的目標方向和功能預期。當然一般在前期我們對於所要做的產品也會有一個大概的功能預期及方向,通過進一步調研分析來進行驗證,同時來調整完善其預期目標和方向;同時也在後期的產品運營中通過持續的觀察分析得出後面的產品方向。

2.「怎麼做?」對產品的可行性及投入產出平衡進行處理,對產品的可持續性進行布局。

確認產品的目標方向後,對產品的預期功能點進行開放的、不設限的探究和梳理(最好有團隊的力量,個人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容易受限),對功能及未來的預期方向做梳理;再進行現實資源和條件的分析(包括外部可以調用和能促成合作的),市場情況及友商競品等的綜合分析。經過功能梳理和現實情況分析後來確認各期的功能支持情況,其中初期最為重要的是解決用戶在所處場景下最核心最基礎的痛點和需求,在此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資源,市場)再進行適當情況的功能排期計劃,當然也要緊跟市場和行業趨勢進行及時的調整優化,保持產品的可持續性。

其他日常遵循的規則及思考:

1.    做產品要懂得剋制。

這個世界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我們能夠去做的事情也很多,但是怎麼做才能讓產品最後的效果 對用戶的價值最大,不管是在功能或是情感上,同時能夠平衡好公司的投入 ,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個人的成功也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不能因為是一時的熱點,或者只是因為友商都是這樣做,就去跟進。關鍵還是要看,最終是不是解決了用戶的問題,對用戶有沒有價值,如果有,那麼就值得去做,就算有困難也要想盡辦法去做;如果沒有,那就要很慎重了, 資源都是有限的,完成核心的功能體驗永遠是第一位的 。

當然也並不是說完全不能做,在團隊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時為了公司的品牌價值和利益去配合做一些看起來短期的行為也是必須的,同時也如前所說我們需要緊盯著核心的功能和目標方向。

這其中還有一些看起來對用戶裨益不大,但是卻能極大提升用戶體驗,甚至超出用戶預期的功能,比如說一些 小驚喜和小彩蛋布置,這些就要仔細分辨 了,因為人都是渴望溫情和美好的,有些舉動雖小,但卻足能觸達內心,只有讓用戶感受到了我們的溫情和真實,感受到了善意的存在,反過來用戶才會給我們更多的包容,幫助我們一起成長。

最後對於產品人員的剋制,我想應該是要 預防自己和團隊人員的「用力過猛」 ,因為有時誰都克服不了個人對於利益或榮譽的急切心,此時如果能夠去分辨,並懂得委婉剎停對公司對團隊和對個人都裨益甚大。

2.    要緊跟時勢,趨勢,擁有強大的好奇心 。

科技行業發展太快了,對於進入智能電動網聯時代的汽車行業同樣如是,新的概念、新的技術一直在不斷涌現,用戶的認知和需求也在不斷的升級變化,一時的落後就有可能被行業和用戶拋棄,這就要求我們隨時跟進行業和科技最新進展趨勢,實時保持更新,保持鏈接。

同時也得擁有一顆強大的對人對世界的好奇心,積極的去了解用戶,了解行業,了解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本身也會是一種樂趣所在,可以實時的了解這個世界最新最酷的技術,了解觀察人們的渴求和困擾,也能更好的升華我們自己的知識和認知體系。

3.  保持開放。

這一點說起來容易,但能始終做到卻很難。每個人都會受到自己所在領域和認知習慣的蒙蔽性,也會有自己的思維和認知盲區,如果再加上我們自知或不自知的自負,很多事情就會慢慢從好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我們需要自信,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有勇氣和毅力去完成一件件挑戰;但我們也不能完全相信自己或者對其他人的意見和想法虛與委蛇、充耳不聞。只有保持傾聽,保持開放,相信自己的認知和行為習慣的同時,也願意去接納、去了解那些我們自認為有問題或者我們不甚了解的人和事,去及時的反思我們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有持續進步的能力和勇氣,而不是始終陷於自己已有認知中。

4.    你做的東西,要真心熱愛,會感覺到驕傲

這句話很理想化,但我卻一直認為非常重要。因為很多偉大的產品背後都是灌注大量人的熱愛和努力的。看到它就會自然的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關注,不斷去追尋和探索,希望其會更美好,不太會感覺到累,也不會枯燥,更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會讓其更加美好,也會因此而感覺到驕傲。這樣如此如果方向沒錯的話,最後大多也會有不錯成就吧。

5.  最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同理心】

「同理心」應該來說是產品人需要具備的最重要的特質。 一直印象深刻並影響深刻的事情是,當年年少剛開始接觸互聯網產品工作,在一家騰訊系人員組成的車聯網創業公司,每次產品討論和評審時,不光只是討論產品是什麼樣的,關鍵是要考慮場景是什麼樣的,有什麼問題和痛點,有什麼解決方案,這還沒結束,還會現場模擬真實的場景情況,包括用戶感觸的情景,實際的操作流程方式,物體的位置、距離、角度,一切力求真實、還原。

將自己快速拉到用戶實際的使用情景中,按照實際的情況來探知發現其中的問題和用戶潛在的渴望,也在實際模擬中提前預知產品會遇到的問題從而更好的預防,做出更符合用戶預期的產品。 而不是最後做出來發現是科技宅自己自娛自樂的的玩具。

更何況我們自己本身就是很好的用戶,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做產品也同樣適用。始終相信人的最底層需求其實是很相近的,對於真善美的熱愛,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對於未知世界的好奇,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很多事情會簡單很多。

6.  回歸本質的能力

上面說了那麼多,但總結起來我認為就主要說了兩件事情【同理心】和【回歸本質】, 「同理心」讓我們能夠更好的感知這個世界和我們的用戶,從而才能更好的判斷我們產品的好壞 ; 「回歸本質的能力」能夠讓我們去發現用戶對於產品對於服務最原始的渴求和嚮往,從而抓住用戶的核心訴求。

就拿電動車來說,如果我們老是拿著電動車目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還有補貼可拿,就按照用戶第二輛汽車的標准來設計規劃汽車,我們的電動車就永遠也別想好,更別說普及!我們還是應該回到用戶最基礎的需求-「用戶到底需要或者渴望一輛什麼樣的電動汽車的角度」來進行規劃和考慮,同時直面問題想辦法來解決(走捷徑的路,最後往往會是彎路)。 其實對於車聯網各功能服務也是如此,有更新更好的服務很好,但是各基礎服務模塊的各基礎功能體驗一定要好。

說到此「回歸本質的能力」好像和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有點像了, 一個是回歸最原始最基礎的渴望和需求,一個是用最本質的方式方法去思考解決問題。

7.  需要有對HMI的美感和對汽車行業的敬畏

這一條不是理念,是需要對技能的培養要求。之所以單獨抽出,是因為新勢力的車聯網人大多是從互聯網公司而來,對汽車行業了解不多,雖然車聯網產品看起來好像也沒多少東西,可是一進來才發現到處是坑,原來還有那麼多東西需要學(血淚史)。

汽車和車聯網真的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 ,大多功能和其他功能模塊都是有關聯的,不管是和系統,和其他模塊,更或者是和汽車的其他底層模塊,在結合汽車封閉、快速移動、駕駛優先的行車情景和各車載的硬體結合後,出現問題會被嚴重放大,讓人焦躁,然後還是真金白銀的大件,用戶的抱怨和互聯網產品比會嚴重特別多。

再說 HMI Sence, 車載的產品效果是要有內飾效果要求的,需要講求與內飾效果的整體協調一致性 ,中控效果,儀表效果要和車內內飾空間,中控台,儀表台很搭,一眼看上去就是高質感的感覺,說到底用戶買的還是那輛車,而不是車聯網產品,特別在這個顏值即正義的年代,中高端定位車型用戶對這塊會尤為挑剔。

② 產品基本方法論

1、功能為先,體驗次之。

特別是做B端產品。做產品都需要聽用戶反饋,聽用戶想要什麼,分析為什麼想要這個功能,怎麼做這個功能。

要先把這個功能做出來,做一個滿足用戶需求的功能,該功能可以簡單,考慮之後對這個功能改版時的成本,是迭代,還是推翻重來?顯而易見,迭代是一個好選擇。所以在剛開始做的時候確定主要流程,制定簡單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功能。

2、當遇到讓你猶豫的功能,暫時不做。

從需求分析層面考慮,當一個功能產品經理都要想著要還是不要做得時候,很明顯他的需求不是很強烈,這個時候產品可以將該功能放入需求池,或者調整該功能優先順序。處理好不會猶豫的功能之後再回頭處理猶豫的功能。

3、考慮背後的原因,為什麼做。

不論是做產品立項的時候,還是做功能、功能迭代的時候;

理解背後的原因為什麼做,產品立項時需要通過市場分析等其他原因也就是BRD內的內容;

功能、功能迭代考慮背後的原因也就是需要寫在PRD內的背景及功能定位;

這些內容產品必須熟知。

4、遇事規劃為先。

遇事規劃為先,不論是做產品還是做項目。遇事有規劃指產品後續的迭代計劃;項目中指規劃過程組,對項目可能發生的事進行提前規劃,規劃為綱。才能保證做事情胸有成竹,自信也就慢慢來了。

5、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互聯網大時代下,誰的產品先上,誰就能獲得更多用戶的背景下產生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思想,經過長期實踐,依然是產品從業者良好的方法論。

③ 產品需求分析的方法論(一)-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蘇傑大大曾經說過產品就是一個需求的奮斗史,所以在產品開發中需求分析必不可少,最近學到一個運用廣泛的需求分析方法-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這也是現在很多需求分析方法的源頭。所以拿這樣一個經典理論開篇貌似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該理論將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 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另外兩種需要: 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 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於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之間。還討論了需要層次理論的價值與應用等。

馬斯洛同志認為,如果你企圖越過基本需求直接去滿足高層次需求,你便處於這個層次中的不穩定狀態。如果你正在等待癌症的醫療診斷結果出來(第2層),你是不可能在工作中有良好表現的(第3層)。

層次模型中,低層次需求是高層次需求的基礎。如果你的基礎不穩固,你會被拉回低層次需求先穩固基礎,以保證層次的穩定。如果不這樣,你就會被壓力和焦慮所困擾。

按照馬斯洛的說法,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以下簡稱理論)是分析行為科學的理論,適用於營銷、設計、心理,適用於人類行為的方方面面。但是世界上真的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嗎,這個理論本身就一定正確嗎,不一定。

並不是所有人都贊同馬斯洛。很多人以其無法解釋人的無私行為、勇敢和慈善等,來非難這一理論。也沒有辦法解釋「絕食行為藝術」--那些人在生理需求幾乎沒有保障的情況下追求自我實現。

批評家們認為馬斯洛在構建自己的理論之前並未積累到足夠的經驗證據且觀察廣度不夠。 馬斯洛的理論並不適用於人的精神層面 ,此外有太多的事實與他的理論相悖。一開始它也許是個不錯的觀點,但也許離被完全接受還有很長的路。直覺上我們覺得它正確,但馬斯洛需求層次有一定局限性,總結如下:

盡管從直覺來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正確的,但鮮有證據能佐證它層次順序的正確性。 實際上,有些證據與馬斯洛模型中的需求順序並不符合。比如,有的文化中社交需求是高於任何其他需求的。馬斯洛需求層次也解釋不通「絕食行為藝術」--一個人舍棄低層次需求而追求高層次需求。最後,除了在需求發生沖突的情況下,沒有證據表明人們一次只被激勵去滿足某一個特定需求。

智利經濟學家、環境學家,Manfred Arthur Max-Neef了,提出了一種新的基本人類需求理論,它在滿足基本的人類求生需求之上並沒有需求層級。他認為需求的滿足是伴隨著妥協的,是內相關的且被同步實現。

在這個系統中,一個人不必首先滿足安全需求就可以滿足創造這一需求。

那麼既然理論不一定正確,它對產品需求分析還有什麼作用呢?

任何一款產品若要深入人心,必要深諳人性。需要區分清楚人類表面需求及潛在需求。只有把握了人性深處的需求,才能讓產品植入用戶的靈魂深處,欲罷不能。

由此可見,要想做好一款好產品,必須對用戶需求和產品需求有及其深入的研究。所以該理論對我們還是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的。

有人就將產品需求和馬斯洛需求層次做過一個切合分析:

從功能上分,產品提供的功能不外乎以下幾種:工具類、娛樂類、閱讀類、社交類等。

工具類 :如為日常生活提供便捷方便,諸如美食、租房、公交、旅行等應用。

娛樂類 :如音樂、視頻、拍照等日常休閑娛樂,這類應用除了滿足基本功能之外,又有不少做了個性化探索,來是的娛樂更加鮮活有趣。如魔漫相機,已經顯著超越了簡單的拍照,而是將照片已更加幽默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

閱讀類 :如各種媒體、科技博客、新聞客戶端、資訊聚合應用(如今日頭條,無覓閱讀等)

社交類 :如QQ,微信,微博,陌陌,比鄰,Linkin ,婚戀交友,面向不同類型的社交。

生理需求 :即時滿足人們生存和生活的日常基礎所需,如吃穿住用行等。

像基於美食的大眾點評,公交指南的網路公交,提供生活綜合服務的58同城,都在點點滴滴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便捷。滿足生理需求的產品,平時都不溫不火,幾乎沒有什麼可以炒作的話題。

安全需求 :這類需求如對健康的擔心、對貧困的恐懼、對無知的憂心,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在安全感匱乏的同時,則內心驅動會促使去滿足獲取安全感的需求。

如因為對貧困的恐懼,則產生理財相關的需求,希望快速的以錢生錢達到富足的目的。因之,各類投資理財軟體層出不窮。

社交需求 :社交包括友情、愛情、親情等多個層次。或者可以分為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等。當然兩者也可以相互轉化。 交流和溝通,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尊重需求 :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都希望展現自己,獲得人們認可。信任和認可, 這也更多的體現在社交過程之中 。每一個人的尊重與被尊重都存在於在社交網路中交流互動之中。所以, 尊重需求可以深度暗合在社交需求之中。

自我實現需求: 這是最高層級的需求。這一層級,人們對自己的表現或者獲取的成績都已非常滿意。一定程度上,炫耀也可以理解為自我實現的外在表現,盡管,可能這個是很主觀的。滿足此需求的,如將美圖秀秀後的照片發到朋友圈或者展示一些可以提升逼格的東東都可以理解為自我實現需求的外在展示。

馬斯洛的上述需求層次與產品需求之間,存在如下規律:

越靠近底層需求越是剛需

一款應用產品,最核心的是其解決的需求是否是剛需。所謂剛需,乃是剛性需求,即:需求是硬性的,是必需的;其對應的是彈性需求,只是在某些場景下才需要,是可選擇的,是非必要的。

馬斯洛最低層此需求,是生理需求,如生活類的吃穿住用行,即為剛需。其上一層次的安全需求,安全感缺失,也都是普遍存在的。而越往上,則變得越來越不必要,如自我實現,變得可有可無,變得因人而異,變得有選擇性,不再是所有人的必須。

越靠近底層需求越工具化

幾乎越是底層的東西,越是平淡無奇,使用起來越是不溫不火。就像美食、租房、公交應用等。只有在需要的才打開使用,已成為一種工具。而其他基於新鮮感的需求,則在使用高峰時則萬人空巷;低谷時,則門可羅雀。最後的歸宿則可能是煙花散盡,不了了之。 故基於底層的工具類需求,粘性未必最高,但一定是生存最久的。

越靠近高層需求,則新鮮感驅動越明顯

往好了說,新鮮感驅動的東西,比較容易擴散和裂變。你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獲取巨大的用戶基數;往壞了說,這很難形成強有力的粘性,用戶的留存根本無法保證。很多就好比曇花,一現而亡。這類應用比比皆是。

基於新鮮感的需求形成的產品,未來如何將引來的用戶,能夠通過其他工具化的基礎需求將其留存,才是未來能否持續穩定的生存下去的關鍵。

總體而言,一個優秀的產品,一定是深諳人性,並且能夠持續穩定的產生用戶粘性的產品。

好的產品需是:小火慢燉,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步調太大,容易扯著蛋。

不管是滿足底層需求的工具類產品還是滿足自我實現炫耀需求的產品,最本質的都需要結合一定的社交屬性,形成強有力的用戶粘性。並且基於用戶需求的場景化,來滿足用戶核心本質的需求,才是王道。

盡管馬斯洛層次從直覺上看是對的,批評家們也指出其證據不足,特別是在「低層次需求必須要先於高層次需求被滿足」這一點上。同樣的結論也適用於設計需求層次,以致任何基於馬斯洛層次的層級理論。 他們在直覺上正確,但缺乏經驗證據。

這些層級理論並不是你遵循的鐵律。所有的設計中,研究透你的成功的判定標准然後確定設計目標。

你的用戶也許會更喜歡這樣一個網站:設計精美但它偶爾會抽風跳轉到一個無聊的網站,而不是一個完美可靠的網站。

在滿足高層次需求前必須完全滿足低層次需求這一說法也是沒有根據的,你只要明白哪些低層次需求是必須要考慮的就好。 一般,如果你的網頁載入不出內容,其他都是白搭。你在做進階改進時首先要搞定這個基本問題。

把設計層級看做一個指南。 多數情況下,滿足高層需求前先滿足底層需求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你的網站不可用,在為用戶提供更多專業功能之前你最好還是先搞定不能用的問題吧。

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一個基於需求分析的行為科學,雖然缺乏經驗證據,但是對產品需求分析很有指導價值。

2、產品需求分析更為復雜,往往包含了幾個不同的需求層次,層次之間的高低關系也復雜交錯。產品定位、市場的需求和期望才是決定層級里有哪最需要改進的關鍵。即對馬斯洛需求層次的批評同樣適用於產品需求設計的層次。

3、要在眾多需求中抓住剛需,抓住需求中的痛點才能提高用戶粘度。

相關資源:

產品設計背後的馬斯洛需求層次

【人人譯客】緣需求而設計(正確認識馬斯洛需求層次)

資源來源於網路,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私戳

閱讀全文

與常用產品方法論體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清理垃圾方法的小視頻 瀏覽:103
蠍子培育方法有哪些 瀏覽:713
熏肉的製作方法視頻大全 瀏覽:397
振動桿使用方法圖解 瀏覽:708
如何過冬的正確方法 瀏覽:493
非常簡單的畫龍方法 瀏覽:696
肩胛下肌鍛煉方法啞鈴 瀏覽:526
鮮花如何種植方法 瀏覽:715
如何用下定義的方法誇人 瀏覽:615
25乘36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372
頸椎突出如何鍛煉方法 瀏覽:509
樁基聲測管檢測方法 瀏覽:751
用什麼方法來豐胸 瀏覽:557
小西瓜的養殖方法視頻 瀏覽:260
鑒別合金和金屬的方法 瀏覽:494
8cm方管計算方法 瀏覽:277
裝修公司貸款計算方法 瀏覽:750
銷售快速推銷方法 瀏覽:702
吸奶器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703
漏腸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