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要怎麼種植竹子呢
竹子大家都不陌生了,就連我國的國寶大熊貓都非常的喜歡吃它,那麼生活中很多人想要在家裡種一些竹子,都不知道具體的操作方法,其實竹子的種植方法並不是很難,跟種植一些花花草草的方法是一樣的。我們都知道竹子是在特定的氣候下才能生存的,比如說在我國的四川地區就分布有很多的竹子,那麼看來竹子喜歡生長在比較溫涼的地區,而且還要保持充足的水分,這些都是竹子生長中必不可少的條件,是缺一不可的。我們在種植竹子時,還需要種植在酸性土壤中。
竹子的種植是要分情況的,如果想要在家庭中種植一些竹子,那我們就要准備一些酸性的土壤,在種植完之後還要經常給竹子澆水,但是不能在根部積水,而且我們還要按時施肥。
⑵ 竹子是怎麼種植的
竹子的種植方法:
1、首先就是最關鍵的一步,要選好種,竹子的種類很多,不同的種類有不同的用處,這個要看自己需要哪種的竹子,然後去買這種種類的幼苗。
⑶ 要怎麼種植竹子呢
竹子生長有其特殊性,它是依靠地下莖(俗稱竹鞭)上的筍芽發育長成竹筍,再長成新竹。
新竹在1~4個月內即可完成高度、直徑生長,以後不再增加。
竹子年年均會發筍長竹。
因此,觀賞竹子種植技術也有別於其它苗木,現總結成文,供廣大園林工作者參考。
一、種植時間1.散生竹:散生竹通常是在春季3~5月開始發筍,多數竹種6月份基本完成高生長,並抽枝長葉,8~9月大量長鞭,進入11月後,隨著氣溫的降低,生理活動逐漸緩慢,至翌年2月,伴隨氣溫回升,逐漸恢復生理活動。
根據這一生長節律,散生竹理想的栽竹時節應該是在10月至翌年2月,尤以10月份的「小陽春」最好。
冬季11~12月種竹,盡管雨量少,天氣乾燥,但此時竹子的生理活動趨弱,蒸騰作用不強,栽竹成活率也較高。
長江中下游地區,可在梅雨季節正常年份採用移竹造林。
但只宜近距離移栽,且根盤帶土多方能保證高的成活率。
北方地區由於冬季嚴寒,宜在秋季10月及早春2月栽竹。
值得注意的是,春季3~5月出筍期不宜栽竹。
「種竹無時,雨後便移」。
只要保證母竹質量,精心管理,保持水份平衡,一年中除炎熱的三伏天和嚴寒的三九天外,其餘時間均可栽種。
如果採用容器竹苗,則南北地區均可四季種竹,保證成活。
2.叢生竹:一般3~5月竹稈發芽,6~8月發筍,且叢生竹不耐嚴寒。
所以叢生竹種植最好在春季2月竹子芽眼尚未萌發、竹液開始流動前進行最好。
同樣,如果管理條件好或採用容器竹苗,也可四季種竹。
3、混生竹:混生竹生長發育節律介於散生竹與叢生竹之間,5~7月發筍長竹,所以栽竹季節以秋冬季10~12月和春季2~3為宜。
二、種植地整理竹子生長要求土層深度50~100cm(中小徑竹50cm即可,大徑竹如毛竹則要求80~100cm),肥沃,濕潤,排水和透氣性能良好的砂質壤土,微酸性或中性,PH4.5~7.0為宜,地下水位1m以下(毛竹)或50cm以下(中小徑竹)。
整地是竹子種植前的重要環節,整地好壞直接影響到造竹質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
整地方法採用全面整地最好,即對種植地進行全面耕翻,深度30cm,清除土壤中的石塊、雜草、樹根等雜物。
如土壤過於粘重、鹽鹼土或建築垃圾太多,則應採用增施有機肥、換土或填客土等方法進行改良。
整好地後,即可挖種植穴。
種植穴的密度和規格,根據不同的竹種、竹苗規格和工程要求具體而定。
在園林綠化工程上,一般中小徑竹每平方米3~4株,株行距50~60cm,種植穴的規格為長、寬各40cm、深30cm。
三、母竹的要求母竹質量對造竹質量影響很大。
優質母竹種植容易成活和成林,劣質母竹不易栽活或難以成林。
母竹質量主要反映在年齡、粗度、長勢及土球大小等方面。
①母竹年齡:最好是當年至2年生。
因為當年至2年生母竹所連的竹鞭,一般處於壯齡階段,鞭芽飽滿,鞭根健全,因而容易栽活和長出新竹、新鞭,成林較快。
老齡竹(3年以上)不宜作母竹。
②母竹粗度:中徑竹(哺雞竹類、早園竹等)以胸徑2~3cm為宜,小徑竹(紫竹、金鑲玉竹、斑竹等)以胸徑1~2cm為宜。
③母竹要求生長健壯、分枝較低、枝葉繁茂、無病蟲害及開花跡象為宜。
④土球直徑以25~30cm為宜。
土球過小,母竹易過度失水,降低成活,且竹鞭短,根系少,成林慢。
土球過大,則不便運輸。
中小型觀賞竹,通常生長較密,因此,可將幾支一同挖起作為一「株」母竹。
具體要求為:散生竹1~2支/株,混生竹2~4支/株,叢生竹可挖起後分成3~5支/叢。
母竹挖起後,一般應砍去竹梢,保留4~5盤分枝,修剪過密枝葉,以減少水分蒸發,提高種植成活率。
母竹遠距離運輸時,如果土球鬆散,則必須進行包紮,用稻草、編織袋等將土球包紮好。
裝上車後,先在竹葉上噴上少量水,再用篷布將竹子全面覆蓋好,防止風吹,減少水分散失。
母竹近距離運輸不必包紮,但必須防止鞭芽和「螺絲釘」受損及宿土震落。
四、母竹的種植母竹運到種植地後,應立即種植。
竹子宜淺栽不可深栽,母竹根盤表面比種植穴面低3~5cm即可。
首先,將表土或有機肥與表土拌勻後回填種植穴內,一般厚10cm。
然後解除母竹根盤的包紮物,將母竹放入穴內,根盤面與地表面保持平行,使鞭根舒展,下部與土壤密接,然後先填表土,後填心土,撿去石塊、樹根等雜物,分層踏實,使根系與土壤緊密相接。
填土踏實過程中注意勿傷鞭芽。
然後澆足「定根水」,進一步使根土密接。
待水全部滲入土中後再覆一層鬆土,在竹稈基部堆成饅頭形。
最後可在饅頭形土堆上加蓋一層稻草,以防止種植穴水分蒸發。
如果母竹高大或在風大的地方需加支護架,以防風吹竹稈搖晃,根土不能密接,降低成活率。
從生竹是竹類自然生長的一種形狀,並無什麼特定竹種,這是一些類別的毛竹,因為個人形狀的特點,比較容易集聚生長發育,產生叢狀罷了。如一些中小型竹,雷竹、紫竹、苦竹、羅漢竹、鳳尾竹這些,比較容易產生散生情況,習慣性稱之「散生竹」。散生竹的種植和其它竹類一樣,能通過移竹植樹造林和雄樹植樹造林來栽種。散生竹的植樹造林階段一般是秋天和春天,可採取移母竹植樹造林、埋桿裝飾條預苗植樹造林、埋節或埋枝預苗植樹造林等。
挖好種植穴之後,接下來就應該選擇母竹,一般以一兩年上下為宜。在開展栽種般運等環節中,應當提心吊膽,不必並對導致創口。栽種的時節可選擇性比較多,二月六月和九月份等均可,種的時候需要把握好幾個方面。如每一個穴底應平整,栽得能夠稍淺,提早放基肥後適度澆灌。剛種植後需要提供更多關照,每個季度都需及時鋤草翻土。
⑸ 沒有什麼技術的人,該怎樣種植竹子
簡述一下竹子如何種植:
1、栽植時期
根據竹的特點,其栽植期應在發筍前。散生竹一般在 2 月或 9—11 月栽植,而叢生竹在 4—5 月栽植最佳,但是混生竹的栽植應根據其發筍期的先後不同一般在 3—5 月或 9—10 月移栽。通常栽植過程中只要管理有效,避開嚴寒和酷暑等惡劣天氣,其它時期均可栽植。
6、中耕除草
竹子在幼苗生長期,應及時清除雜草,減少周邊雜草對水肥的競爭,改善竹子生產環境。竹林除草每年 3 次為宜,第一次除草在 5 月左右,此時雜草幼嫩。 第二次除草在 7—8 月,此時雜草生長較旺盛,新竹生長基本定型,除草鬆土時避免損傷竹鞭; 第三次除草在 9 月底,此時氣溫較高,除草鬆土的同時結合水分管理,有利於竹兜的保水保濕。
⑹ 最適合青竹種植的栽培方法
青竹是大家都非常喜歡的植物,所以有很多人都會想要在自己的庭院里 種植 青竹。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青竹種植的 方法 ,一起來看看。
青竹種植的方法
青竹種植主要多採用分株、埋枝、移鞭、播種法繁殖。青竹鞭萌芽力與叢生性都很強,早春發芽前剪斷竹鞭,連同竹竿分別栽種,當年夏季就可長出新竹。青竹開花後的種子也可以播種。
栽種青竹宜選背風向陽、潮濕的環境。青竹生長快,生長量大,對水肥要求高,要求有充足的水濕,但亦要排水良好。要求土質深厚肥沃,富含有機質和礦物元素的偏酸性土壤。
青竹也是世界上生長速度最快的植物,有些竹地上部分的空心莖每天可長40厘米,完全成長後的高度可達35─40米。竹生長快速的原因是其枝幹分節,故當其他植物只有頂端的分生組織在生長時,竹子卻每節都在同時生長。但是,隨著竹的不斷長大,竹節外麵包裹的鞘就會脫落,青竹的高度就停止生長了,但其內部的組織生長充實依然在不斷進行中。分布廣,易活。
青竹肥料以有機肥為主,經腐熟後的畜糞、垃圾肥及河泥等均可。有機肥主要作為基肥,拌入盆土中混合使用,用量一般為盆土量的10%至15%。
青竹蟲害主要有蚜蟲、介殼蟲等,可用80%敵敵畏乳劑或40%樂果乳劑1000倍液噴灑;病害主要有煤污病、叢枝病等,要加強管理,及時修剪病株。
青竹的養殖方法
1、水分管理 竹子喜濕怕積水。裝盆後第一次水要澆透,以後保持盆土濕潤,不可澆水過多,否則易爛鞭爛根。從裝盆至成活階段還要經常向葉片噴水。如果盆土缺水,竹葉會捲曲,此時,應及時澆水,則竹葉又會展開。夏天平均1至2天澆水一次,冬天少澆水,但要保證盆土濕潤,以防“干凍”。
2、肥料管理 盆栽竹肥料主要以裝盆時拌入盆土中的有機肥為主,竹子成活後適當追肥,“薄肥勤施”,在春夏水施0.5%尿素或1.0%的復合肥。
3、病蟲防治 盆栽竹蟲害主要有蚜蟲、介殼蟲等,可用80%敵敵畏乳劑或40%樂果乳劑1000倍液噴灑;病害主要有煤污病、叢枝病等,要加強管理,及時修剪病株。
4、其他管理 高溫季節,應把盆栽竹移至陰涼處,避免烈日暴曬。大棚要覆蓋遮陰網,並向葉片噴水,保持葉色翠綠。冬季須將盆栽竹移至背風向陽處或室內,大棚用塑料薄膜覆蓋保溫。
青竹的栽培方法
一、栽植時應採用移母竹的方法,成活率較高。可選用生長正常,竹節間密,分枝點低,竹鞭(地下莖)生長旺盛的母竹進行分株。挖掘時應注意保留足夠的竹鞭約30—60厘米長,去鞭(即新生莖)佔2/3。因新筍都是從去鞭長出來的,還應注意竹竿與竹鞭相連處及鞭上須根不能損傷,並帶足土團,否則不易成活。
盆栽竹應按3—5株為一叢作一次性挖掘,因母竹出土後脫水快,必須立即栽植。可將其先平放並使之舒展,灌上少量水,再覆土壓實,蓋住母竹原來的入土部分。切忌干穴填土或壓實時傷及鞭根、筍芽。栽後置陰涼處,並經常以少量清水噴霧,以免葉尖發黃。1個月以後逐漸見陽光,移植時間以 秋分 前後為宜。
二、淺盆露根栽植。竹為淺根植物,宜用面積大的廣口淺盆露根疏植於盆的一側,有礙布局的枝葉均可剪去,再配以小型的假山奇石。土面可植少量苔蘚等作陪襯。淺盆可供竹鞭生長的盆域要比同樣土量的深盆大得多,因而長勢也要好得多。
三、水土管理。盆竹喜濕潤,用土必須是排水良好的偏酸的沙壤土,最好摻以1/2的山林腐殖土,切忌鹽鹼粘土。盆竹喜露根淺植忌厚土深埋,盆土應偏干,忌泥濘。炎夏勿使陽光直射,每天應於上午澆水一次,並於傍晚噴灑枝葉一次,以使盆竹保持蒼翠碧綠。當氣溫降至10℃左右時,應搬至室內蒔養,以免枯梢脫葉,越冬保持10℃以上為宜。
四、竹喜肥,但盆竹忌施肥。因盆竹重觀賞,要求矮小,應控制在50—60厘米間,又不能摘心或剪截,確非易事。由於盆土淺薄的限制,如能控制肥量,長出的新竹肯定矮小。如盲目施肥,盆竹會長得高大粗壯,竹葉肥厚,甚至出現瘋長,完全喪失其小巧獨特的風韻。尤其是少施氮肥,對矮化盆竹有利。
五、盆竹於梅雨季節上盆,來年可生筍。新筍如拔節偏長有失雅趣,可輕剝籜殼,筍即停止拔節,靠近基部的側枝也需剪除。為促進盆竹更新,使之矮小青翠,應做到年年冬季抽砍。原則是:砍老留嫩、砍密留疏、砍弱留強。每年換盆時,應適當剔除枯竹,保持株型優美。因換盆植株受影響,起到抑制生長的作用,有助於盆竹矮化。
青竹栽培時間
1、散生竹:散生竹通常是在春季3~5月開始發筍,多數竹種6月份基本完成高生長,並抽枝長葉,8~9月大量長鞭,進入11月後,隨著氣溫的降低,生理活動逐漸緩慢,至翌年2月,伴隨氣溫回升,逐漸恢復生理活動。根據這一生長節律,散生竹理想的栽竹時節應該是在10月至翌年2月,尤以10月份的“小陽春”最好。冬季11~12月種竹,盡管雨量少,天氣乾燥,但此時竹子的生理活動趨弱,蒸騰作用不強,栽竹成活率也較高。長江中下游地區,可在梅雨季節正常年份採用移竹造林。但只宜近距離移栽,且根盤帶土多方能保證高的成活率。北方地區由於冬季嚴寒,宜在秋季10月及早春2月栽竹。值得注意的是,春季3~5月出筍期不宜栽竹。“種竹無時,雨後便移”。只要保證母竹質量,精心管理,保持水份平衡,一年中除炎熱的三伏天和嚴寒的三九天外,其餘時間均可栽種。如果採用容器竹苗,則南北地區均可四季種竹,保證成活。
2、叢生竹:一般3~5月竹稈發芽,6~8月發筍,且叢生竹不耐嚴寒。所以叢生竹種植最好在春季2月竹子芽眼尚未萌發、竹液開始流動前進行最好。同樣,如果管理條件好或採用容器竹苗,也可四季種竹。
3、混生竹:混生竹生長發育節律介於散生竹與叢生竹之間,5~7月發筍長竹,所以栽竹季節以秋冬季10~12月和春季2~3為宜。
青竹的形態特徵
竿高8米,徑粗4—6厘米,幼竿無明顯白粉,深綠色,節處帶紫色,老竿綠色或黃綠色;節間微I句中部收縮,最長節間長約25厘米;竿環較隆起,高於籜環。筍綠色,圓錐形向頂端削尖;籜鞘背面綠色或綠色帶褐色,有紫褐色斑點,尤以中部較密集,無白粉,疏生易脫落的刺毛或近於無毛;無籜耳及鞘口縫毛;籜舌中部隆起,兩側多少—廠延,邊緣生白色短纖毛;籜片帶狀,平直或波狀,外翻,綠色具黃色邊緣。末級小枝具3—5葉;葉鞘最初被細毛;葉耳半圓形,有長5—10毫米的繼毛;葉舌明顯伸出;葉片帶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9—17厘米,寬1-2.2厘米,下表面被短柔毛,沿中脈的毛較密。花枝呈穗狀,長8—10厘米,基部托以4—5片逐漸增大的鱗片狀苞片;佛焰苞5—10片,脈間具微毛,葉耳小形或無,鞘口繼毛僅數根,每佛焰苞通常含假小穗1枚。小穗披針形,長2.5—3(3.5)厘米,含2或1朵小花;小穗軸有柔毛;穎通常1片,有時2,稀可3或無;外稃長2.2—2.4厘米,被柔毛;內稃短於其外稃,脊上生短柔毛,其餘部分無毛或疏生短柔毛;鱗被線形或橢圓形,長5毫米;花葯長1.1厘米;柱頭3,羽毛狀。筍期4月,花期4—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