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計時方法有哪些
1、地支計時法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子時就相當於現在的23點至1點,依此類推。
2、十二時段計時法
即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灶腔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呋、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以此類推。
3、更點計時法
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專用於夜間計時。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一個時辰即一更,一更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一更是晚上7點至9點,二更是9點至11點……以此類推。三更半夜租辯辯就是由此而來。古時為計時准確的需要,又把每一「更」劃分為五個「點」。
4、漏刻
漏刻,是指漏壺和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組合成的計時工具,不僅古代中國在使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都使用過。漏刻的發明年代已不可考,據弊缺史書記載,西周時就已經出現了漏刻。
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的工具,也可參考今天的沙漏。相比起強烈依靠太陽的日晷等工具,漏刻的限制更少,故而應用更為廣泛。
5、鍾表
古巴比倫人很早便發明了水鍾,東漢時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
北宋時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故而我國古代是有機械鍾的計時存在的,只是不夠常用而已。
⑵ 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
(1)干支計時
干,即天干,有10個: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有12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以天乾地支按順序相配,可以配成60個干支數: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這60個干支數,叫做「甲子」或「六十花甲子」。「甲子」周而復始,成了一種可以循環的計數方式。
(2)一天的十二個時辰
子時:23:00至01:00(夜半)
丑時:01:00至03:00(雞鳴)
寅時:03:00至05:00(平旦)
卯時:05:00至07:00(日出)
辰時:07:00至09:00(食時)
巳時:09:00至11:00(隅中)
午時:11:00至13:00(日中)
未時:13:00至15:00(日昳)
申時:15:00至17:00(哺時)
酉時:17:00至19:00(日入)
戌時:19:00至21:00(黃昏)
亥時:21:00至23:00(人定)
*(該時辰的專稱)
此外,一刻等於15分鍾,一柱香約為20分鍾。
古人還把一夜分成五更,也稱「五鼓」。如:林覺民的《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古時計時用「壺漏」,報時用「時牌」,所以也常用「時牌」、「申牌」等說明時間。《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卻要辰牌起身。」「辰牌」就是指「辰時」。
⑶ 涓夌嶅彜浠d漢浠鏅氫笂璁℃椂鐨勫伐鍏峰拰鏂規硶
鍙や唬浜轟滑鏅氫笂璁℃椂鐨勫伐鍏鋒湁錛氬埢婕忋佹矙婕忋佹按榪愭祽澶╀華銆佹按榪愪華璞″彴銆佸ぇ鏄庣伅婕忋
璁℃椂鐨勬柟娉曞垎涓轟袱澶х被錛屼竴綾誨埄鐢ㄦ祦浣撳姏瀛﹁℃椂錛屾湁鍒繪紡鍜屽悗鏉ュ嚭鐜扮殑娌欐紡錛涗竴綾婚噰鐢ㄦ満姊頒紶鍔ㄧ粨鏋勮℃椂錛屾湁嫻戝ぉ浠銆佹按榪愪華璞″彴絳夈
1銆佸埢婕忓張縐版紡鍒匯佹紡澹躲
婕忓6涓昏佹湁娉勬按鍨嬪拰鍙楁按鍨嬩袱綾匯傛棭鏈熺殑鍒繪紡澶氫負娉勬按鍨嬨傛按浠庢紡澹跺簳閮ㄤ晶闈㈡祦娉勶紝鏍煎弶鍜屽叧鑸屽張涓婂崌錛屼嬌嫻鍦ㄦ紡澹舵按闈涓婄殑婕忕闅忔按闈涓嬮檷錛岀敱婕忕涓婄殑鍒誨害鎸囩ず鏃墮棿銆傚悗鏉ュ壋閫犲嚭鍙楁按鍨嬶紝姘翠粠婕忓6浠ユ亽瀹氱殑嫻侀噺娉ㄥ叆鍙楁按澹訛紝嫻鍦ㄥ彈姘村6姘撮潰涓婄殑婕忕闅忔按闈涓婂崌鎸囩ず鏃墮棿錛屾彁楂樹簡璁℃椂綺懼害銆
2銆佹矙婕
鍥犲埢婕忓啲澶╂按鏄撶粨鍐幫紝鏁呮湁鏀圭敤嫻佹矙椹卞姩鐨勩傘婃槑鍙猜峰ぉ鏂囧織銆嬭澆鏄庡垵瑭瑰笇鍏冨壋閫犱簡鈥滀簲杞娌欐紡鈥濄傚悗鏉ュ懆榪板﹀姞澶т簡嫻佹矙瀛旓紝浠ラ槻鍫靛烇紝鏀圭敤鍏涓杞瀛愩傚畫嬋(1310鍀1381)钁椼婂畫瀛﹀+鏂囬泦銆嬭拌澆浜嗘矙婕忕粨鏋勶紝鏈夐浂浠跺昂瀵稿拰鍑忛熼嬌杞鍚勮疆榻挎暟錛屽苟璇寸浜旇疆鐨勮醬姊㈡病鏈夐嬌錛岃岃呮湁鎸囩ず鏃墮棿鐨勬祴鏅鐩樸
3銆佹按榪愭祽澶╀華
涓鍏蜂緷闈犳按鍔涜屼嬌鍏惰繍杞錛岃兘妯′豢澶╀綋榪愯岀殑浠鍣錛屽苟鍙浠ユ祴瀹氭椂闂淬傝繖涓嫻戝ぉ浠鏀硅繘浜嗘眽浠g戝﹀跺紶琛$殑璁捐★紝娉ㄦ按嬋杞錛屼護鍏惰嚜杞錛屾樇澶滀竴鍛錛岄櫎浜嗚〃鐜版槦瀹跨殑榪愬姩浠ュ栵紝榪樿兘琛ㄧ幇鏃ュ崌鏈堣惤錛屽綋鐒舵瘮寮犺鐨勬按榪愭祽璞′華鏇村姞綺懼閥銆佸嶆潅浜嗐
4銆佹按榪愪華璞″彴
鏄涓濂楁瘮杈冨嶆潅鐨勯嬌杞浼犲姩緋葷粺銆 鍦ㄦ灑杞鐨勪笂鏂瑰拰鍦嗗懆鏃佹湁鈥滃ぉ琛♀濊呯疆鈹鈹鎿掔旱鏈烘瀯錛岃繖鏄璁℃椂鏈烘頒笘鐣屽彶涓婄戶涓琛屼箣鍚庣殑閲嶅ぇ鍒涢犵殑緇х畫錛屽畠鎶婃灑杞鐨勮繛緇鏃嬭漿榪愬姩鍙樹負闂存瓏鏃嬭漿榪愬姩銆
5銆佸ぇ鏄庣伅婕
1276騫達紝涓鍥藉厓浠g殑閮瀹堟暚鍒舵垚澶ф槑鐏婕忋傚畠鏄鍒╃敤姘村姏椹卞姩錛岄氳繃榻胯疆緋誨強鐩稿綋澶嶆潅鐨勫嚫杞鏈烘瀯錛屽甫鍔ㄦ湪鍋惰繘琛屸滀竴鍒婚福閽熴佷簩鍒婚紦銆佷笁閽層佸洓閾欌濈殑鑷鍔ㄦ姤鏃躲
鎵╁睍璧勬枡錛
鏄熻薄瀹氭椂錛
榪欑嶆柟娉曟瘮鐢ㄥ姩鐗╂姤鏃剁殑鏂規硶鏇村姞鍙よ侊紝瀹冩槸鏍規嵁鏈堜寒鍜屾槦鏄熺殑鏅氫笂浣嶇疆鍙樺寲鏉ョ『瀹氭櫄涓婃椂闂撮樁孌電殑銆
鏍規嵁鏈堜寒鏈夆滃垵涓鍗囧垵浜岄暱錛屽垵涓夊垵鍥涜佹湀浜鈥濃滀簩鍗佸叓涔濇湀浜涓鎵鈥濆紑濮嬭$畻鏃墮棿錛屼竴鑸鐢扁滃嶮浜旀湀涓澶┾濓紝鈥滀簩鍗佷簩涓夛紝鏈堜寒钀藉湪姝e崡鈥濈瓑璁$畻澶滈棿鏃墮棿錛屽埌浜嗗啲澶╄繕鏈夆滃弬钀芥e崡鈥濃斺斿崐澶滀箣璇達紙鍙傛寚涓夋槦錛夈
鍙﹀栵紝鏍規嵁鍖楁枟鏄熷湪姣忎釜瀛h妭鐨勬櫄涓婅漿鍔ㄤ綅緗鍒欐洿鏄鍙や唬鏅氫笂鎶ユ椂鍜岀爺絀跺洓瀛g殑閲嶈佹柟娉曘傚寳鏂楁槦鍦ㄦ槬鍒嗗拰縐嬪垎銆佸啲鑷沖拰澶忚嚦鐨勯粍鏄6鐐瑰拰鏃6鐐逛綅緗鍜屾櫄涓12鐐圭殑浣嶇疆鈥斺斿嵂鏃躲佺敵鏃跺拰瀛愭椂鏄鍗佸垎鍑嗙『鐨勶紝鍖楁枟涓冩槦姝eソ鍦ㄦd笢瑗垮拰姝e崡鍖楁柟浣嶃
澶滆岀殑浜轟滑緇忓父鏍規嵁瀛h妭鐪嬪寳鏂椾竷鏄熺殑浣嶇疆鍒ゆ柇澶滈棿鐨勬椂杈板簲璇ユ槸浠涔堟椂闂達紝鎵浠ュ彜浜烘湁鈥滄枟杞鏄熺Щ鈥濅竴鏁村楀滆傚ぉ璞′箣鏈銆
鍙傝冭祫鏂欐潵婧愶細鐧懼害鐧劇戔斺斾腑鍥藉彜浠h℃椂鍣
⑷ 古時候人們常用的記數方法有那三種方法
1、結繩記事
結繩記事發生在語言產生以後、文字出現之前的漫長年代裡。在一些部落里,為了把本部落的風俗傳統和傳說以及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流傳下去,便用不同粗細的繩子,在上面結成不同距離的結,結又有大有小,每種結法、距離大小以及繩子粗細表示不同的意思,由專人(一般是酋長和巫師)循一定規則記錄,並代代相傳。
2、書契記數
當時主要用於剩餘糧食數量的記數。書契記數記事記錄方法一般是在原始社會的後期,漢代徐岳在《數術記遺》一書中,記明書契始於黃帝,有「十等」記法。
3、算籌計數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用竹子、木頭、獸骨等材料製成一些長短、粗細差不多的小棍子用來計算數目,不用時則把它們放在小袋子裡面保存或攜帶。算籌是我國古代廣泛應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它的出現年代現在難以考證,但據史料推測,至遲在春秋晚期戰國初年時已經出現。
(4)古時人們常用的計時方法有擴展閱讀:
羅馬人計數
大約在兩千五百年前,羅馬人還處在文化發展的初期,當時他們用手指作為計算工具。
為了表示一、二、三、四個物體,就分別伸出一、二、三、四個手指;表示五個物體就伸出一隻手;表示十個物體就伸出兩只手。
當時,羅馬人為了記錄這些數字,便在羊皮上畫出Ⅰ、Ⅱ、Ⅲ來代替手指的數;表示一隻手時,就寫成「Ⅴ」形,表示大指與食指張開的形狀;表示兩只手時,就畫成「ⅤⅤ」形,後來又寫成一隻手向上,一隻手向下的「Ⅹ」,這就是羅馬數字的雛形。
⑸ 古人的計時方法是什麼
1.地支計時法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子時就相當於現在的23點至1點,依此類推。
2.十二時段計時法
即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呋、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以此類推。
3.更點計時法
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專用於夜間計時。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一個時辰即一更,一更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一更是晚上7點至9點,二更是9點至11點……以此類推。三更半夜就是由此而來。古時為計時准確的需要,又把每一「更」劃分為五個「點」。
⑹ 古代人是如何計時的
1、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