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學前班認識物體常用的方法有

學前班認識物體常用的方法有

發布時間:2024-02-04 01:39:34

㈠ 幼兒園小班教案認識物體方位上下里外

活動目標: 1、能藉助物體來辨別前後、兩邊等方位。 2、在游戲中學習完整講述句子,學習方位詞:上下、前後、里外 活動准備:各種毛絨小動物或頭飾 活動重點:感知前後、兩邊等方位。 活動難點:能完整的講述句子。 活動過程: 1、初步辨認以自身為中心的方位: 「你的鼻子(耳朵、屁股)在哪裡?」(在前面、在後面、在旁邊) 2、游戲—找方向: 「你們做兔寶寶,我來做兔媽媽。我捏捏鼻子你們就到我的前面來;我拍拍屁股你們就到我的後面來;我拉拉耳朵你們就到我身體的兩旁來。好,我們現在來試試吧。」 教師邊拍屁股邊說: 「快到我的後面來。」 依次:邊捏鼻子邊說:快到我的前面來。 邊拉耳朵邊說:快到我的旁邊來。 幼兒根據老師的指令行動。 教師轉身,改變方向,只拉耳朵不說話。 「為什麼還是拉耳朵,你們要變方向?」 師生共同小結:改變了方向,旁邊也跟著變了。 3、游戲—捉迷藏: 「動物們在森林裡玩捉迷藏游戲,讓我們趕快把它們找出來!」 請幼兒找出並說出小動物躲藏的准確位置。 分組游戲:請一半幼兒抱著動物們躲藏,另一半幼兒尋找並說出躲藏地。輪換進行游戲。

㈡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哪幾種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分類法、早期科學閱讀。

1、觀察法:一是藉助於感官進行直接觀察,另一種是通過儀器進行間接觀察。可分為個別物體的觀察、長期系統的觀察、間或性觀察、室內和室外環境的觀察。

2、分類法:學前兒童把具有某一個或幾個共同特徵的物體聚集在一起,以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學前兒童常用的分類方法有挑選分類、二元分類、多元分類。

3、早期科學閱讀:幼兒通過閱讀寓有科學知識的作品,包括故事、兒歌、謎語等,以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可分為科學詩、科學童話、謎語、科普畫冊、錄像。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特點

1、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全面性。

學前兒童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不僅要讓兒童獲得科學經驗,更主要的是在獲得經驗的過程中,讓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也就是在兒童探索過程中,讓兒童的認知、情感、技能、社會性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2、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的生活化。

學前兒童的科學教育要選擇兒童生活熟悉的內容,貼近幼兒,貼近自然。活動方式也應該生活化,就是把科學教育貫穿於幼兒的生活中去,注意把握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科學教育內容和教育時機。

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過程的探索性。

兒童好奇心強,渴望探索和了解這個世界,事實上他們也正是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來獲得對世界的了解和認識的。

㈢ 認知物體常用的方法有為了安全起見千萬不能什麼不能什麼

認識物體常用的方法 有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舌頭嘗,用手摸等.對不了解的物體,為了安全起見,千萬不能隨便聞,更不能隨便嘗.

㈣ 怎樣提高幼兒感知物體軟硬的探究能力

活動過程 (一)摸箱,感知物體有軟硬之分,掌握詞彙「軟的」、「硬的」 1.分組摸箱。 分成兩組,每組一個「摸箱」,每人只能摸一樣東西(規則:只摸不看)。 (1)摸一摸,說出它是軟的還是硬的? (2)取出來,看一看、玩一玩、說一說。 2.小結:箱子裡面的東西,有軟的,也有硬的。 (二)猜想,根據物體的軟硬進行分類 1.提出問題。 猜一猜哪些是軟的?哪些是硬的? 2.玩具分類。 根據自己的猜測,按物體軟硬分別放入不同的筐(放棉花的筐代表存放軟的物品,放石頭的筐代表存放硬的物品),並交流。 (三)操作,掌握物體軟硬的概念 1.分組操作。 (1)用什麼方法知道它是軟的?硬的?(引導幼兒發現操作的方法:捏一捏、壓一壓) (2)發現什麼了?(引導幼兒關注操作的結果,並表述) 能捏動的東西是軟的,捏不動的是硬的東西; 能壓扁的東西是軟的,壓不扁的是硬的東西。 2.認識記錄表。 3.記錄操作結果。 4.小組內自由交流,關注操作的方法、結果和記錄表的使用方法。 5.以兒歌的形式總結:我是軟寶寶,捏一捏,能捏動;壓一壓,能壓扁。我是硬寶寶,捏一捏,捏不動;壓一壓,壓不扁。 6.驗證猜測的結果。檢驗猜想環節的玩具分類是否正確。 (四)尋找,拓展經驗 尋找身邊(身上、活動室、家裡)有哪些東西是軟的,哪些是硬的。 活動延伸 把操作材料放到科學角,供區域活動時繼續觀察、探索。 教學反思:討論,促進幼兒的成長 1.在區別概念時運用討論,掌握比較的方法。 【情境一】 在建立物體軟硬的概念時,藉助具體的軟硬物體,讓幼兒先用觸覺感受物體,根據自己的猜想給軟硬物體進行分類。教師提出:「你們剛剛摸到什麼玩具了?把它分在哪個筐的?為什麼這樣分?」引導幼兒比較物體的軟硬,討論自己的分類依據。最後,總結出物體軟硬的概念,即軟的物體,摸上去軟軟的;硬的物體,摸上去硬硬的。 【分析】概念是事物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它的重要特徵是具有高度抽象性,而幼兒的思維形式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他們對於概念的掌握主要通過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兩種形式。這其中的概念同化對於幼兒來說可謂是難上加難,即「幼兒要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必須以適當的知識點作支撐」。而如果在幼兒操作、比較之後,引入討論的方法,在多向交流中領悟,那麼問題往往能迎刃而解,使幼兒掌握物體軟硬的概念,學會比較的方法。 2.在學重難點時運用討論,學會分析的方法。 【情境二】 活動的重難點是認識物體軟硬的屬性,掌握比較物體軟硬方法。教師提出:「你發現這些玩具中哪些是軟的?哪些是硬的?你是怎麼發現的?」這樣,幼兒在操作的基礎上討論、探究物體軟硬的屬性,分析比較物體軟硬方法。 【分析】教學中的重難點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往往是最費時、費力的。這時,教師根據幼兒喜歡自己探索的心理及有表現自己慾望的特點,通過設計一些問題讓幼兒「議一議」,發揮「集體」的功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求知慾是幼兒主動學習、主動發展最直接的內趨力。幼兒在動口、動手、動腦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示自己的認識過程,使得思維處於積極、開放狀態,告別消極、被動的聆聽吸收。經過廣泛交流,有效地使幼兒的認識趨於完善,對所學內容有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 3.在總結規律時運用討論,提高概括的能力。 【情境三】 在幼兒探索感知物體軟硬的方法時,教師提出:「玩具娃娃是軟的還是硬的?你是通過什麼方法知道的?」讓幼兒分組討論探索的結果。有的幼兒說,捏一捏就知道它是軟的;還有的幼兒說,用手壓一壓也能知道它是軟的……最後,師幼一起總結出感知物體軟硬的要領:我是軟寶寶,捏一捏,能捏動;壓一壓,能壓扁;我是硬寶寶,捏一捏,捏不動;壓一壓,壓不扁。 【分析】幼兒的思維是由具體形象到抽象思維逐步過渡,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相對比較薄弱,讓他們獨自去概括某一主要內容,發現某一規律是很困難的。 在情境中,讓幼兒邊操作(比一比、摸一摸、捏一捏、壓一壓),邊討論,通過直觀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總結規律。幼兒在討論中,既總結出物體軟硬屬性的規律,又提高概括的能力。 4.在是非判斷時運用討論,提高辨析的能力。 【情境四】 在分辨手套的軟硬時,大部分幼兒說手套是軟的,因為手套能捏動;而一小部分幼兒說手套是硬的,因為手套壓不扁。幼兒的爭辯引發他們進一步的探討,最後發現手套不僅能捏動,而且能壓扁,只是壓扁的程度不明顯。 【分析】 當授完新課內容,往往要運用新知識判斷哪些物體是軟的,哪些是硬的,以了解幼兒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提供有爭議性的材料(手套),引起幼兒的爭論,「有爭論才有鑒別」,在你來我往的交鋒中,使正確答案浮現在頭腦中,從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提高幼兒的辨析能力。幼兒在討論中,通過親自探索,不僅學會了比較物體軟硬的方法,而且提高了辨別物體軟硬的能力。 總之,討論不僅能培養幼兒主體意識和創新能力,而且是促進幼兒發展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巧妙恰當地運用「討論」,有利於引導幼兒掌握比較的方法,幫助幼兒學會分析問題,提高幼兒概括的能力和辨析的能力。

㈤ 簡單的科學知識大全

人體65%是水,雞蛋76%是水,魚85%是水,蔬菜90%是水。
認識物體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手摸、用舌頭嘗。對不了解的物體,千萬
不能聞,更不能嘗。水是無色、透明、無形狀的液體。水有毛細現象,表面張力。 水能
溶解許多物質。水的污染有:農業污染、工業污染、生活污染。
在我們常見的材料中,有的直接來自大自然,稱為天然材料:羊毛、木材、石料等。
有的不是直接來自大自然,而是加工處理的稱為人造材料:紙、鐵、玻璃、塑料等。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等等。

㈥ 幼兒園常用的八種教學方法

幼兒園教學的主要方法。包括:觀察(物體和現象)、演示、示範、使用直觀教具、採用電化教育手段等。

1、觀察法:幼兒園直觀教學方法之一,運用觀察進行教育的方法。科學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方法,指有預期目的的感知活動。觀察方法:指觀察事物的具體方法。依據觀察的目的要求,選擇科學的觀察方法會提高觀察的效率。

(1)幼兒自發觀察:幼兒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主動、自發地觀察周圍新奇的事物。如:天空中的飛機、樹下的螞蟻等。

(2)個別物體觀察:在一定的時間內,組織幼兒觀察某一物體或現象,使幼兒掌握這一物體或現象的名稱、外部特徵、功能、與人們及社會的關系,從而獲得有關的粗淺知識。如一般的認識食物、動植物都用這種方法。

(3)比較性觀察:指組織幼兒觀察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體、現象,比較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通過分析、比較、判斷、思考,能更精確、細致、完整的認識事物,形成概念。如認識圖形(正方形和長方形)、認識常綠樹和落葉樹等。還可以分為整體比較和分解比較。整體比較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進行整體比較,找出它們的相似性、相反性和相近點。分解比較是對兩種物體分別從局部逐一地進行比較。

(4)長期系統性觀察:也稱「追蹤觀察」。在較長的時間內,組織幼兒連續的對某一物體或現象的發展變化進行間斷性的、系統的觀察。如觀察種植角里的植物、月亮的變化等。

(5)順序觀察法:即對觀察對象按照先後順序,從不同的角度細致的觀察。一般觀察動物時是按照從頭到腳、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

(6)特徵觀察法:是對觀察對象的最主要或某一方面特徵進行相對靜止的觀察。

(7)分解觀察法:是對觀察對象各部分進行仔細分解觀察,然後再綜合起來,達到清晰地了解全貌的目的。

(8)探索性觀察:即觀察事物之間的聯系、轉化、原因和結果進行探索。

㈦ 認識物體可以用哪幾個方法

認識物體通常使用人的感官啊,眼、耳朵、鼻子、手、舌頭。但是從安全形度來講,對不了解的物體,為了安全起見,千萬不能隨便聞,更不能隨便嘗.
從物理和化學兩個方面:
物理包括色,味,態,密度,熔點,
化學包括化學性質(元素組成,與什麼反應,酸鹼度等)
然後我們可以從微觀角度思考問題
比如看看原子排列之類的

閱讀全文

與學前班認識物體常用的方法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土豆做菜的最簡單方法 瀏覽:866
活性炭法檢測氡方法 瀏覽:885
如何提高數學成績的最佳方法小學 瀏覽:121
干鍋包菜製作方法怎麼樣燒才好吃 瀏覽:429
java如何根據傳入參數調方法 瀏覽:517
用什麼方法能緩解口舌乾燥 瀏覽:77
apollo計算方法 瀏覽:796
有肚子t恤下擺打結方法步驟 瀏覽:626
4歲幼兒口齒不清晰的治療方法 瀏覽:825
子宮肌瘤的治療方法小 瀏覽:77
手機充電器線的正確方法 瀏覽:493
如何快速生成get和set方法 瀏覽:683
小孩得了結核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634
比率電化學分析方法什麼意思 瀏覽:410
活塞波浪環的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551
腳上長疣的治療方法 瀏覽:115
要用什麼方法寫字才快 瀏覽:557
原神中找封神童簡單的方法 瀏覽:666
識字教學第六課畫教學方法 瀏覽:771
浙江防雷檢測技術和方法 瀏覽: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