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蘑菇怎樣種植
種植蘑菇需要注意的事項很多。基本流程如下:備料→預濕→建堆→翻堆→作床→進棚→播種→發菌管理→覆土→出菇管理→採收
一、培養料的配方及對各種料的要求(按240m2計算)
1、配方:稻草2900kg、干牛糞2900kg、尿素40kg、碳酸氫銨25kg,過磷酸鈣75kg、石灰100kg、餅肥100kg。總計6050kg,每m233.6kg。
2、培養料的准備:(1)稻草要選擇鮮黃無霉變,曬干。凡是霉爛被雨淋過的稻草均不能用。
二、牛糞的純度要求在80%以上。如含土多,要適當增加牛糞的用量。邊收集、邊曬干,粉碎後備用,防止霉變和雨淋。牛糞粉碎後糞團直徑不超過1cm,牛糞最少也不能少於500kg。
三、糞草的比例一般為4:6或5:5,糞少草多時應加餅肥。
在配製培養料中,糞過多、草少,培養料通氣差;而草多糞少、培養料雖通氣性好,但養分差。因此堆制時,除糞草外,還應增加餅肥和化肥,以補充養分,增加松透性。
二、培養料堆制前的處理方法
1、發酵時間:用稻草加牛糞堆料發酵,需要20—25天。
2、培養料的預濕:先把稻草切成15—30cm長,浸入水中30分鍾左右撈出,堆放1—2天,每天在表面噴水2次。
3、預堆:稻草預濕1—2天後。把預濕的稻草鋪成寬2.2m 高 30 cm長18m的堆,然後在稻草的表面撒一些石灰,用水噴淋一次,使石灰粉滲入稻草內,再撒上少量的碳酸氫銨,然後再鋪上一層稻草,如此類推直到堆完,每次一般用4kg碳酸氫銨和8kg石灰。
4、其他料的預濕:稻草預堆前一天將牛糞、餅肥、用1%的石灰水調濕,含水量為手握料,指縫間有水滴2—3滴即可。
三、建堆及翻堆
1、建堆前的准備:建堆前把過磷酸鈣、尿素、石膏、碳酸鈣,粉碎後混合均勻,然後再與預濕好的牛糞、餅肥,充分混合,配成混合料。
2、建堆:預堆後2天進行。建堆時含水量以用手擰稻草後滴4—5滴水為宜。把預濕後的稻草鋪在地面上,厚度30cm,寬度2.2m,長度18m,然後再撒上混合料,用量為配合總量的1/6。從第二層到第六層稻草每層厚度均為30cm。混合料的用量每次都是總量的1/6,操作與第一層一樣。建堆高度為1.8m,堆頂成龜背形。堆料時要作到底層不澆水,中層少澆水,上層多澆水,一直到料堆周圍有水溢出為止。一般這樣堆的料在第4天左右,料溫會升到70℃左右。培養料堆制後用草簾覆蓋,下雨前用塑料薄膜覆蓋。
3、第一次翻堆:建堆後5—7天,當料溫達最高溫度65—70℃開始下降時進行翻堆。翻堆時要把料抖松,讓料中氨氣散發出去,並把表面和底層料翻在中間,把中間的翻到兩邊,每棚料加敵敵畏2.5斤兌水分層噴勻。如遇雨天,及時用薄膜蓋好,雨停後馬上掀開薄膜,以防氨氣過重。
4、第二次翻推:第一次翻堆後5—6天,進行第二次翻堆,翻法同前。堆寬度應縮小至2 m,高度、長度不變,每間隔1.5m插一個粗12—15cm的木棍,待堆重新建完後再撥出去,作為通氣口,散發出氨氣等濁氣。
5、第三次翻堆:在第二次翻堆後5天進行,方法同上。翻堆時調節PH值7.8—8,偏低時加石灰水,偏高時加清水。料溫超過60℃時,每間隔1.0m,放一個排氣口。
6、第四次翻堆:第三次翻堆後4天翻堆。含水量65—70%,每棚用甲醛1.5斤兌水噴勻。要進行室外簡易二次發酵(時間2—3天)。
7、根據發酵的溫度和發酵的程度,如料溫經發酵幾天後開始下降,就須進行翻堆,或連續2—3天達80℃左右,也要進行翻堆,翻堆的情況一定要靈活掌握。
B. 食用菌基料配方
步驟
1
備料:按培養料重量的0.1%(即千分之一,如報廢料重新利用,可按0.2%添加)備好食用菌培養料發酵助劑;將粉碎或切斷的主料預先浸泡或沖淋預濕,將水分調至60—70%,PH值8左右。水分太低,不利於功能微生物快速繁殖,發酵速度慢;水分太高,不但升溫慢,還可能因通氣不暢造成局部厭氧環境,使"腐敗菌"繁殖而產生臭味。水分合適與否的判斷辦法:用手緊抓一把物料,見水印但不滴水即可。
2
混料:用新鮮米糠(註:"米糠"不是"統糠",米糠的營養性與透氣性均好,陳舊米糠或統糠營養較差,均不利;無米糠的可用麥麩皮或玉米粉替代)將發酵助劑稀釋(每1公斤金寶貝發酵助劑加5公斤米糠),再將稀釋好的發酵助劑,與提前預濕的麩皮、餅肥、糞肥等其他輔料混合均勻,然後再均勻混入主料中。
3
制堆:將培養料原料攪拌均勻,按常規堆制,堆內用直徑10厘米左右的尖頭棒均勻打孔通氣,並加蓋麻袋、草簾等透氣性覆蓋物,以便保溫、保濕
4
翻倒:當物料溫度升至65℃左右,可進行第一次翻倒,3—4天再次翻倒,雙孢菇料堆翻倒間隔略長。
5
控溫:發酵初期溫度可能迅速升至70-75℃以上屬於正常,但應立即翻倒,不能長期保持75℃以上的高溫,否則會造成培養料養分較大損耗,影響產量。後期根據不同食用菌種類對溫度的不同要求,分別採取撤去覆蓋物、增加打孔密度、補水、降低堆高、翻倒等措施將溫度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
6
調濕:伴隨著料堆溫度的急劇升高和熱量的不斷積聚,物料中的水分會大量蒸發散失,故翻倒的同時,還應視具體情況及時補水(補0.5%生石灰水為佳),最後一次補水與翻堆應同時完成,播種時應盡量避免"生水"的加入,以免造成播種後菌種"不吃料"。
7
完成:平菇、草菇等菌類培養料約需發酵5-6天左右;雙孢菇需10-15天左右。發酵腐熟好的培養料,水分65%左右,一般呈咖啡色,表面布滿白色菌絲,無氨味有芳香氣味,不粘手且富有彈性,稻草秸稈輕拉即斷,表明發酵完成。
C. 平菇生料種植如何拌料
平菇種植方式如下
培養料必須選用乾燥、無霉變的玉米芯,將玉米芯粉碎成玉米粒般大小的顆粒狀。這樣的培養料粗細適宜,透氣性好,極有利於菌絲的生長。
D. 怎樣種植食用菌
1、菇房要求:菇房要求大小以1000—2000平方尺栽培面積為宜,菇房要求密縫,尤其屋頂不要漏氣,瓦房、草房都可以。
2、培養料配比(以1000平方尺面積計算)
(1)、干牛糞6000斤(或牛糞和豬糞各50%)。
(2)、干大麥草2000斤,干稻草1000斤。
(3)、尿素15斤,硫酸銨50斤,石灰氮40斤。
(4)、菜籽餅200斤,雞糞200斤。
(5)、過磷酸鈣50斤。
(6)、石膏150斤,石灰1000斤。
(7)、氨水100斤(拌餅肥用)。
堆料最好採取豬牛糞混堆、干濕糞混堆和稻麥草混堆。
3、培養料室外堆制發酵(前發酵):
培養料經過堆制發酵後,必須做到:一是物質要轉化好,二是料內臭要消除,三是培養料草要較長、疏鬆、彈性好,四是殺死雜菌蟲害,五是高溫發酵不要低溫腐熟。
(1)、堆料時間的選擇:一般正式建堆時間選擇在8月台18—20日。
(2)、大麥草預濕:培養料在正式建堆前應預先把大麥草堆制起來,每天澆水連續預濕三天,把麥草逐漸吃足水份。
(3)、正式建堆:把稻草和預濕過的大麥草與糞肥一起堆制。堆料場地應選擇高燥不易積水的地方,堆制前應將場地打掃干凈,用農葯除蟲一次。將豬牛糞在堆料前一天下午用豬尿或人尿拌濕過夜。堆料開始時,先在地上鋪上一層稻草,厚約4—5寸,寬度7尺,長度不限,然後在草上撒上一層糞,這樣一層草一層糞,直至堆完為止。一般以10—12層高4.5尺為宜。稻草堆在底部兩層和表面兩面層。預濕過的大麥草堆在中間6層。在中間6層中除掉每層撒上糞肥外,菜籽餅、雞糞、尿素、石灰氮也要逐層加入。菜籽餅應在堆料前10天用氨水預先發酵、消毒。料堆應堆得前後平直,上下平直,堆頂稍成瓦背形。從第三層開始每層都要澆水,最好澆豬尿或人尿水,水要澆在草上,不要澆在糞上,以免糞肥流失,並且下面少澆,上面多澆,以水從料堆四周流出為度。建堆後第5天進行第一次反堆,並加入硫酸銨,石膏;第9天進行第二次反堆,並加入石灰;第12天進行第三次反堆,加入過磷酸鈣。再過2—3天,當料溫達到最高時,趁熱進房。每次反堆應將糞草抖松反勻,堆平直。
4、培養料室內後發酵:後發酵技術的幾個關鍵問題;
(1)、後發酵開始加溫時培養料溫度,最好保持在45℃左右,料溫過低帶來升溫的困難。
(2)、培養料進房時的含水量掌握在68%,後發酵結束後的培養料的含水量掌握在65%,比常規發酵的含水量略偏高。培養料的成熟略偏生,這樣發菌順利,後力足。
(3)、加溫時,10小時內一定要把室溫和料溫都升到60℃左右,並保持60℃溫度3—5小時,如果達不到這個溫度,則起不到能巴斯德消毒的作用,也就是起不到殺蟲滅菌的效果。然後將料溫降到52℃左右,並保持該溫度3—5天,室溫保持45—48℃,保溫時間長短,視三個指標出現的情況和培養料的成熟度而定。
(4)、培養料水份的調節在料溫降到點52℃時進行為好。這時室溫只有30來度,人吃得消。
(5)、若用炭爐加煤球爐加溫,每1000平方面積最少要用20隻爐子,寧多勿少。
5、栽培管理:
在蘑菇栽培中搞好培養料的室外堆制發酵和室內後發酵以後,主要是如何搞好種菌後到出菇前後的栽培管理工作。做好菇房保溫、保濕、通風、換氣、復土、調水等管理,發好菌,出好菇。發好菌以後,菇房管理主要是如何把溫度、濕度和空氣三者關系合理處理好,以滿足蘑菇生長需要。一般來說,上述三者缺一不可,但應以溫度作為主要條件來考慮,其餘二個條件,必須根據溫度的情況相應給予考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種菌及種菌後的菇房管理;後發酵結束後,馬上打開門窗,拔去拔風筒的堵塞物進行大通風一天,把菇房內的二氧化碳排盡,排除菇房熱量,降低室溫,然後進行菇床反格降低料溫。如果料層水份偏干,應再用石灰清水調正。反格應進行兩次,通過反格,一是散失料溫,二是把糞草抖松反勻,拿去大的糞塊和雜質,整平床面,為以後復好土創造條件。當氣溫穩定在28℃以下時,即可種菌。種菌方法:一般以穴播種70%,30%散播在料面。
(2)、復蓋粗土、調節粗土水:
復粗土時間掌握在菌絲體發到料層底部後為好,這樣菌絲體較老練。粗土水份要求先濕後干,底濕上干。
(3)、復蓋細土、調節細土水、結菇水:
當菌絲體將要長到粗土平時,馬上復蓋細土,細土水份要求先干後濕。第一次要關窗復干細土,一間菇房一天復蓋完,復得厚薄均勻以看不見粗土為度。細土復好後,通風一天,然後進行調節細土水6兩左右,分兩天調好,第一天調2%石灰清水3兩,分6遍調,每遍0.5兩;第二天調清水3兩左右,調法同前面一樣,調到細土捏得碎即可。當部分小白點菌蕾形成後,開始調結菇水3—4兩,一天分4次調好,每次一兩左右。
(4)、調出菇水:
當大部分子實體長到錄豆大小時,就可開始調出菇水,共調水7兩左右,分二天調好,第一天調4兩,分4遍調,每遍1兩,第二天調3兩左右,分6遍調,每遍0.5兩。這次用水用到粗土上半顆、細土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