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年級數物體的個數常用什麼方法
數物體的個數常用五筆正字,邊數邊做記號,最後用個數乘以5就是總和。
用「正」字記數這個簡便易懂的首數辦法,最初是戲院司事們記「水牌賬」用的。清基橘末民初,上海戲園俗稱茶園。它的舞台為正方形,樓上座位稱「花樓」,左右偏座稱「包廂」。樓下正廳為達官貴人等預先包下,他們不和下里巴人混雜在一起。座席前設有八仙桌,看客可邊品茶邊看戲。
那時候劇院還沒有門票,由「案目」(服務生)在戲院門口招徠看客,領滿五位入座,司事(記賬先生)便在大水牌(類似黑板)上寫出一個「正」字,並標明某案目的名字。稍後由案目負責計數、收費。到散場結賬時准確無誤。
此法隨著戲院實行門票制而廢棄了,但作為一種簡明、易懂、便於公眾的記數法,一直流行於民間。
數的認識
(1)強調數物體個數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數數、做記號、者鋒首根據物體擺放的規律按群數數等。
(2)加強區分幾個和第幾個,在表示第幾個時要注意說明方向、順序。
(3)按順序填數,按規律填數。
(4)加深對0的理解:在不同情境中,0的含義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0表示沒有,還表示「起點」和溫度計上的「基準」0度。要依據具體情況,判斷0的含義。
❷ 自然數中,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什麼這種計數方法叫做什麼
10,十進制計數法。
一,十進制計數法: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這種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二,十進制計數法是我們最常用的十進一的計數方法。
三,在整數數位順序表中,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2)我們常用的數數方法叫做什麼擴展閱讀:
計數單位依次為 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 、兆、十兆、百兆、千兆、京、十京、百京、千京等等。
整數部分沒有最大的計數單位,小數部分沒有最小的計數單位。寫數時如果有小數部分要用小數點(.)把整數和小數分開。
同一個數字,由於所在數位不同,計數單位不同,所表示數值也就不同。對於每一個數都應當有一個計數單位,以自然數來說,自然數是無限多的。
如果每一個自然數都用一個獨立的名稱來讀出它,這是非常不方便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創造出一種計數制度,就是現在我們使用的十進制計數法。
❸ 古時候人們常用的記數方法有那三種方法
1、結繩記事
結繩記事發生在語言產生以後、文字出現之前的漫長年代裡。在一些部落里,為了把本部落的風俗傳統和傳說以及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流傳下去,便用不同粗細的繩子,在上面結成不同距離的結,結又有大有小,每種結法、距離大小以及繩子粗細表示不同的意思,由專人(一般是酋長和巫師)循一定規則記錄,並代代相傳。
2、書契記數
當時主要用於剩餘糧食數量的記數。書契記數記事記錄方法一般是在原始社會的後期,漢代徐岳在《數術記遺》一書中,記明書契始於黃帝,有「十等」記法。
3、算籌計數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用竹子、木頭、獸骨等材料製成一些長短、粗細差不多的小棍子用來計算數目,不用時則把它們放在小袋子裡面保存或攜帶。算籌是我國古代廣泛應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它的出現年代現在難以考證,但據史料推測,至遲在春秋晚期戰國初年時已經出現。
(3)我們常用的數數方法叫做什麼擴展閱讀:
羅馬人計數
大約在兩千五百年前,羅馬人還處在文化發展的初期,當時他們用手指作為計算工具。
為了表示一、二、三、四個物體,就分別伸出一、二、三、四個手指;表示五個物體就伸出一隻手;表示十個物體就伸出兩只手。
當時,羅馬人為了記錄這些數字,便在羊皮上畫出Ⅰ、Ⅱ、Ⅲ來代替手指的數;表示一隻手時,就寫成「Ⅴ」形,表示大指與食指張開的形狀;表示兩只手時,就畫成「ⅤⅤ」形,後來又寫成一隻手向上,一隻手向下的「Ⅹ」,這就是羅馬數字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