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人的計時方法是什麼
1.地支計時法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子時就相當於現在的23點至1點,依此類推。
2.十二時段計時法
即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呋、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以此類推。
3.更點計時法
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專用於夜間計時。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一個時辰即一更,一更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一更是晚上7點至9點,二更是9點至11點……以此類推。三更半夜就是由此而來。古時為計時准確的需要,又把每一「更」劃分為五個「點」。
㈡ 鍾表計時法分幾種
普通計時法:時針走到幾時,就說幾時,然後在前面加上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詞語來區別納信不同的時刻。
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一種計時法,那就是24小時計時法。
24時計時法:一天一共有24小時,人廳察們就經常採用從0時到24時的的計時法來表示時刻,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24時計時法。
在一日(天)的時間里,鍾表上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
第一圈從夜裡12時(也就是0時)到中午12時,是12小時;
第二圈從中午12時到夜裡12時(也是第二天的0時)也是12小時。
兩種計時法的區別是:
時針走第一圈時:
通計時法表示的時刻,前面要加上「凌晨、早上、上午、中午」等時間詞,而24時計時法表示扮茄茄時刻就不要加,鍾面上是幾時我們就說是幾時。
時針走第二圈時:
在這12個小時中,用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刻,前面要加「下午、晚上」等時間詞,而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刻就不要加,只要把鍾面上的時刻加上12就行了。
㈢ 中國古代四大計時方法
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