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教育研究實踐中,使用觀察法可以獲得哪些資料
一.觀察法的概念和特點
(一)觀察法的概念
觀察,是指人們對周圍存在事物的現象和過程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基於研究者對事物的現象和過程的理解。但是,科學的觀察,並不是指人們對觀察的一般理解,即不僅僅是「仔細察看」,而是在自然存在的條件下,對自然的、社會的現象和過程,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的。這種科學的觀察,就是教育科學研究中的觀察法。
所謂「自然存在的條件」,是指對觀察對象不加控制、不加干預、不影響其常態,所謂「有目的、有計劃」,是指根據科學研究的任務,對於觀察對象、觀察范圍、觀察條件和觀察方法作了明確的選擇,而不是觀察能作用於人感官的任何事物。
觀察法,則是指在教育科學研究中運用科學的觀察對有關教育現象進行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觀察法的特點
能動性
科學的觀察是具有能動性的感性認識活動,它與一般所說的觀察不同,即不是簡單反射式的感覺,而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觀察與研究。
它要求達到:(1)確定某個現象,得以發展的條件;(2)詳細描述所觀察的現象;(3)科學地分析和說明所研究的對象。也就是查明現象及其發展的條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和關系,為此,在觀察之前,應根據科研任務,制訂好計劃,包括確定觀察對象、觀察條件、觀察范圍和觀察方法,以保證觀察有目的地進行。這樣的觀察是自覺的,不是盲目的,是能動的,不是被動的。它要求觀察者充分發揮觀察中的主觀能動作用。
2.選擇性
科學的觀察並不是一般地認識現象和事實,而是從大量客觀事實中,選擇觀察的典型對象,選擇典型條件、時間、地點,獲得典型事物的現象和過程。只有把注意有意地集中和保持在經過選擇的觀察對象上,把觀察始終和有意注意結合在一起,不為無關現象所分散,盡量排除外界無關刺激的干擾,這樣的觀察才能獲得預期的成效。
例如,進行某班級學生學習態度和精神現狀的觀察。根據觀察目的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學生作為觀察對象,選擇反映學習態度和精神的主要指標(如時效性、求知慾、創造力、自強、意志力、學習習慣等);主要指標中又應選擇典型指標(如時效性)以及主要二級指標,選擇幾個主要時間、場合等等。只有把觀察集中在經過選擇的幾名學生、幾項主要指標、幾個主要時間和場合等等對象上,才有可能達到科學觀察的目的。
3.客觀性
即要使觀察所獲得的現象和過程能正確反映客觀事實。觀察所獲得的事實材料是認識事物的依據,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但是,這里有一個前提,即獲得事實材料的觀察是否具有客觀性的品質。觀察中獲得的結果,實際上是觀察者通過觀察手段對觀察對象的現象或過程的一種反映和描述。
科學的觀察就在於觀察的客觀性。首先,要確保觀察在自然存在條件下進行,絕對不能影響被觀察者的常態,這樣才能得到自然條件下的真實情況,否則所得到的事實材料反映反常的情況,就會導致錯誤的結論。也有這樣一種情況,觀察對象意識到自己在接受觀察,這就有可能使觀察對象預先考慮給予觀察者以一定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消除對觀察者的陌生感,以盡量控制觀察對象的異常狀態。
例如,某校對一名曾經失足的女學生進行觀察。盡管失足已成為過去,又從工讀學校回到原校,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但是,她的心靈已受到嚴重的創傷,對生活失去希望。為了喚起她的生活信心,設計了有針對性的較為系統的教育措施。同時進行教育措施與激發自信心相關性的研究。一方面繪制了為時一年的教育措施序列表,另一方面派兩名好學生,與她生活在一起,進行一年的觀察,繪制出她情緒升降變化的曲線圖。在被觀察者保持自然常態的情況下,觀察記錄了很有價值的資料。然而,由於觀察者的不慎,被觀察對象意識到自己被跟蹤觀察,一下子情緒變化的曲線就變得毫無意義,已經獲得的教育效果也幾乎化為烏有。觀察只好終止。經過師生共同努力,好不容易,她才恢復了常態。
其次,觀察要如實地反映現實情況,觀察者不能帶有任何感情色彩,不允許摻雜個人的偏見,否則就會掩蓋了對觀察對象的情況的真實反映。觀察要取純客觀的態度,不許有絲毫主觀的偏見攙在心頭,若有一點,所觀察的便會走了樣子了。」
第三,觀察要在重復出現的情況下進行,要對觀察的現象或過程進行反復的觀察。一方面是被觀察的現象或過程只有在重復出現的情況下,觀察才有客觀性。對於那些稍縱即逝的現象和過程,則不適於單獨用觀察法去研究。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觀察者無法復核和確定觀察結果是否正確。另一方面,要長期、連續、反復地進行觀察,否則就不易分辨事物現象或過程哪些是偶然的、哪些是一貫的,哪些是表面的、哪些是本質的,哪些是片面的、哪些是全面的等等。反復觀察的次數越多,越能准確反映客觀事物。
例如,在進行學生心理衛生現狀及其對策研究中,集中對兩個班級學生進行觀察,發現有一個學生有洗手的異常行為。當時正是甲肝流行,該生的行為是適應衛生要求的正常行為,還是屬於心理不健康的強迫行為,只有反復觀察才能得到符合客觀事實的結論。經過兩個階段(正處甲肝流行階段和甲肝流行得到了控制的一個月以後)的反復觀察。發現該生在每次開關教室門、收交作業本(他是課代表)、使用公共用具、與同學進行手接觸後,都帶有緊張的心理去洗手,並且一洗再洗,兩個階段的觀察結果無區別。由此,才確認該生的洗手行為屬強迫行為。通過與該生的交談,說明他確有「明知何必反復洗手,卻難以解脫不洗手就有一雙骯臟的手」的心理重壓。可見,只有經過反復觀察,才能准確地反映客觀事實。
(三)觀察法的局限性
觀察法具有許多優點:如運用方便,可以隨時隨地採用,可以保持觀察現象的自然狀態,不加人為干涉,可直接取得從生活中來的材料,可以不妨礙被觀察一方的正常生活或正常的發展過程因此也不會產生不良後果等等。但是,觀察法也有如下的局限性:
1.人的生理局限。主要表現為:人的感官使觀察范圍受到局限。感官是有一定閾值的,超過一定的限度,就聽不到、看不到、感覺不到。人的感官也使觀察的精度受到局限。人們常常只能憑感官對觀察對象做出大概的估計。人的感官還使觀察的速度受到局限。對於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中的事物的現象或過程,人們也常常觀察不到。這樣觀察常常就只局限於了解表面的現象,不能直接深入到事物的本質,難以分辨是偶然的事實還是有規律性的事實,這是觀察法最主要的局限。
2.觀察儀器的局限。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在憑借感官直接觀察的同時,也藉助於先進的科學儀器進行觀察,大大地提高了觀察的廣度、深度和精度,然而,觀察儀器的認識功能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現為:缺乏直觀性,間接觀察還不能完全取代直接觀察,儀器設計的錯誤或不精確,製作和操作儀器的誤差,都會導致觀察結果的錯誤,觀察儀器容易產生對觀察對象的干擾等等。
3.觀察者對所獲材料的解釋,也往往容易受觀察水平的局限而帶上主觀色彩。
為此,在運用觀察法時,除了盡力提高觀察法的功能,如靈活移動觀察位置、轉換觀察背景、延長觀察時間以及增加觀察次數等等,以改善觀察結果,另外,還要結合統計方法,對多次觀察數據進行科學處理。
二. 觀察法的作用
觀察法是教育科研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它貫穿於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不僅在收集和積累各種事實、資料和仔細觀察研究對象的發展變化階段可以使用觀察法,而且在查明研究事實和現象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關系,對事實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把所有關於研究現象的材料加以概括和綜合,在教育實踐中檢驗理論成果的正確性,以至到最後把獲得的材料和研究成果用於實踐中去,都可以使用觀察法。具體說,其作用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有助於課題的選擇與形成
觀察法是收集第一手材料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科學研究上,第一手原始材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它是一切科學研究的起點,科研往往從問題開始,進而進行觀察、調查和實驗,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源於問題。然而,由於人們的一切認識,包括產生的一切問題,歸根到底發源於觀察所得到的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始於觀察。
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就往往善於觀察教育實踐中所產生的現象、問題,從中受到啟示,形成教育科研課題。如有的教師通過對入學新生的觀察,發現有的學生常常出現不適應性,如何使學生從不適應到適應,對他們今後的學習、成長都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由此而提出並形成了大、中、小學、幼兒園如何銜接的研究課題。同樣,關於學校、家庭、社會配合教育的研究,也是通過對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的種種不同的甚至對立的表現進行觀察後所提出來的。
(二)有助於教育科學理論的提出與驗證
教育科學理論的提出不是某個哲人的思維的自由創造,而是在教育實踐基礎上的飛躍與升華。通過科學的觀察,攝取盡可能多的教育客觀事實,從而為某一理論的提出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同時,理論一經提出,其是否符合教育規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又有待於實踐的檢驗,因此,仍可以通過觀察來進行驗證。
如果說,在理論的提出中運用的是探索性觀察,那麼,在理論的檢驗中則是驗證性觀察的運用。這正如愛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樣:理論所以能夠成立,其根源就在於它同大量的單個觀察關聯著,而理論的「真理性」也正在此。巴甫洛夫以「觀察、觀察、再觀察」作為座右銘,還告誡青年,不學會觀察,就永遠也當不了科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寫了許多著作,大部分資料是靠自己觀察獲得的。由此可見,觀察法在教育科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觀察法的類型
觀察法的類型,根據不同的劃分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如根據是否藉助儀器可分成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根據觀察地點可分為實地觀察和實驗室觀察,根據觀察結果可分為量的觀察與質的觀察等等。這里著重介紹幾種實際運用較多的觀察方法。
(一)抽樣觀察法
包括時間抽樣觀察法、場合抽樣觀察法和階段抽樣觀察法。
1. 時間抽樣觀察法
是專門觀察和記錄在特定的時間內觀察對象的現象和過程的一種方法。例如,進行課業負擔現狀的觀察,在校內就選擇下課時間、午休時間和下午課余時間進行觀察,統計和記錄這些抽樣時間內在教室里作業的人數,從而做出分析判斷。
2. 場合抽樣觀察法
是有意識地選擇某個自然場合,觀察研究對象行為表現的一種方法。例如,進行學校衛生面貌的觀察,可以把廁所作為反映學校衛生面貌的抽樣場所,進行觀察,並由此分析學校衛生狀況。
3.階段抽樣觀察法
觀察者選擇某一階段,對觀察對象的狀態進行觀察。例如,觀察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現狀,可以選擇期末考試階段,因為這是檢驗全面安排和實施的典型的階段。
運用以上方法,必須注意抽樣的科學性,以保證觀察結果能符合總體情況。
(二)追蹤觀察法
這是一種長期、系統、全面地觀察研究對象發展過程的方法,目的在於獲得對象發展變化過程的材料,以便研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這種方法常常用在對特殊學生的個案研究上,是一種實驗觀察類型。
例如,進行女中學生的學業負擔、月經和焦慮情緒的相關性研究,這就確定了在較長時間內(如一年),對一定數量女學生的月經情況、學業負擔情況(規定幾個統一標准)和焦慮情緒(確定幾個指標的不同程度級)進行系統全面的觀察和記錄。這樣就可以獲得有關的發展變化過程的材料,為研究其相關性提供依據。
(三)隱蔽觀察法
在觀察中,觀察者對被觀察者的影響是一通病,從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觀察材料的真實性。為了在對人進行觀察時,使觀察對象自然、放鬆,往往採用通過單向透光玻璃、電視、紗幕或潛視系統等等進行觀察,讓觀察對象不知不覺,這就是隱蔽觀察法,從實際條件出發,這種方法的採用還常常不具備條件,但是,這種方法的精神卻是觀察者應十分重視的。
(四)綜合觀察法
客觀事物都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要成功地對某一事物進行觀察,必須將幾種有關的觀察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最有價值的觀察材料,才能找出事物發展的規律。
這種綜合觀察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對某一具體觀察對象進行觀察時,要把眼光擴展到同觀察對象有關的各個方面、各個因素上;二是指在觀察某一觀察對象時,不單是使用一種觀察方法,而是根據具體情況,把幾種相關的觀察方法有機地結合使用。
觀察的實際進行,除了充分選用觀察的不同途徑和方法之外,還必須注意遵循觀察的原則,即可觀察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和典型性原則。
四.觀察法的一般步驟
(一)觀察准備
做好觀察前的准備工作,是進行科學觀察的基礎,准備工作的好壞是觀察成敗的關鍵之一。准備工作包括以下三項內容:
1.明確觀察目的
觀察目的是根據科研任務和觀察對象的特點而確定的。為了明確觀察目的,應作大略的調查和試探性觀察。目的不在於系統收集科研材料,而是掌握一些基本情況,了解觀察對象的特點,以便確定通過觀察需要獲得什麼材料、弄清楚什麼問題,然後確定觀察范圍,選定觀察重點,具體計劃觀察的步驟。
例如,進行中小學班主任政策可行性研究需要確定對班主任工作量現狀的觀察。事先便應對班主任有關情況進行大略的調查,通過談話,查閱有關資料,以及進行試探性觀察,對觀察對象的特點、觀察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問題等等有所了解,這樣便可以科學地確定觀察的范圍:有高年級段和低年級段的;有文科、理科、藝術科的,有不同責任心的;有不同工作能力和風格的,以及不同年齡、教齡和不同性別等等,有重點地進行,還可以劃定觀察的具體內容和過程,根據觀察量,做好觀察者的組織分工。
2.制訂觀察計劃
確定了觀察目的,又收集了有關觀察對象的材料,並進行試探性的觀察後,就應深思熟慮地制訂出觀察計劃,使觀察有計劃、有步驟、全面系統地進行。觀察計劃一般應包括如下內容:
(1)觀察目的;
(2)觀察重點和范圍,一般重點不能多,范圍不能太廣;
(3)觀察提綱,列出需要通過觀察獲得材料的要目;
(4)觀察過程,包括選擇觀察的途徑、安排觀察的時間,次數和位置、選擇觀察的方法和掌握觀察的密度等等;
(5)觀察的注意事項,根據觀察的特點,列出為保持觀察對象常態的有關規定;
(6)觀察的記錄表格,速記符號,規定有關的統一的參照標准;
(7)觀察儀器;
(8)觀察人員的組織分工;
(9)觀察的應變措施。
3.做好物質准備
(1)如果觀察要藉助儀器,就必須事先對儀器進行檢查、安裝,以及使用的安排。
(2)印製觀察記錄表格,以便迅速、准確和有條理地記錄所需要的材料,便於日後的核對、比較、整理和應用。
(二)進行實際觀察
1.進行實際觀察應盡量按計劃進行,不要輕易更換觀察的重點、超出原定的范圍,致使離開了原定的觀察目的。如果原定計劃確實不妥,或觀察現象有所變更,則應按計劃中的應變措施或實際的變化情況隨機應變,但目的只有一個,即力求妥善地完成原定任務,盡可能取得最好的成果。
2.因人、因事而異地通過各種途徑進行有效的觀察。一般的途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參觀。這是常用的觀察形式。
(2)聽課。這是最經常、最基本的一種教育觀察形式。
(3)參加活動。包括各種內容、各種范圍、各種形式、各種層次的集體活動,這是最豐富、最廣闊的觀察形式。
(4)列席會議。
(5)結合個別談話、召開座談會等形式的調查等方法進行觀察。
(三)進行觀察時必須注意的事項
1.選擇最佳觀察位置。一方面要力爭處在觀察的最佳視野;另一方面要保證不影響被觀察者的常態。
2.善於辨別重要的和無關的因素。根據科研任務,把注意力集中到能獲得有價值材料的重要因素上去,不為無關的,次要的因素所糾纏,提高觀察效率。
3.善於抓住引起各種現象的原因。每一種現象的出現,都要能找到引起現象出現的原因,使獲得的觀察材料具有科研的價值。
4.善於抓住觀察對象的偶然的或特殊的反應。作為說明本質問題的是一貫性的東西,但是全面正確地了解問題,偶然的或特殊的東西不是無足輕重的,它對於研究問題的動向,更在啟示意義。
5.善於與觀察對象建立良好的關系。在教育科研中,觀察對象往往是人,因此在觀察中陌生感容易改變觀察對象的常態,良好的關系有利於保持觀察的正常狀態。
(四)觀察材料的記錄和整理
1.做觀察記錄,應符合準確性、完整性和有序性的要求,為此,必須及時進行記錄,不要依賴記憶。一般的記錄方法有:
(1)評等法
觀察者對觀察對象評定等級,如在觀察記錄學生在某一集體活動中的表現時,可以分十分活躍、活躍、一般、不活躍、很不活躍五級。記錄的方法可以在預先印好的表格上按等級劃圈。
(2)頻率法
觀察者事先將規定好要觀察的對象和觀察的項目印成表格,一旦出現某一現象,就在表格的相應框格內打上記號。
(3)連續記錄法
就是當場在筆記上作連續記錄,或借用錄音機、攝像機等將現場連續錄下。
2.及時整理材料,對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統計技術進行匯總加工,刪去一切錯誤材料,然後對典型材料進行分析。如有遺漏,及時糾正,對反映特殊情況的材料另作處理。
五.運用觀察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注意觀察與分析相結合
科學的觀察不僅僅是被動地搜集事實,更重要的是對事實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各種教育現象間的相互聯系。因此,在觀察過程中,一定要與分析研究相結合,通俗地說,即要求一邊觀察一邊思考。
1.要摒棄一切先入之見,按照觀察對象的本來面目提出問題,進行分析,在不斷的分析研究中把觀察引向更深的層次。如此循環往復,才能得到高質量的觀察結果。
2.要深思細察,善疑多問,面對觀察事實進行分析,不斷提出為什麼。在分析研究中注視觀察對象;不分散注意力,不漏掉細節。不輕易相信觀察對象的變化,不急於下肯定性的結論。而是在縝密的分析、比較,思考、研究中,提出結論或觀點。
3.要見機行事,根據觀察對象的變化靈活地調整觀察計劃。同時又要及時、敏銳地捕捉觀察對象的各種細微變化,從中找出聯系,以使觀察後果更豐富,或從中引出新的研究課題。
(二)注意觀察能力的訓練與培養
要得到滿意的觀察結果,除了選擇好課題、制訂周密的計劃等等之外,很重要的一條還取決於研究者的觀察能力和觀察水平。因此,必須注意觀察能力的訓練與培養。
1.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即要勤於觀察,樂於觀察,精於觀察,思想集中,態度認真,作風嚴謹。在科研中長期、系統、多方面地觀察一個或一類對象,或者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觀察多種多樣的對象都可以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在觀察中,要注意學會各種觀察方法,掌握不同類型觀察方法的順序、步驟,隨手做記錄,經過長期的觀察實踐,就會形成具有高度准確性的觀察能力。
2.掌握必備知識,不斷積累觀察經驗。觀察能力的培養,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科學知識基礎上。不僅要具備本學科的知識,而且要掌握一些相關的學科知識。具有多方面知識,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富有觀察經驗的「內行」能從一個現象中看出「門道」,而一個「外行」卻只能看看「熱鬧」;「識廣」必須以「多見」為前提,但「多見」未必一定「識廣」,關鍵是不斷總結和自覺地積累觀察經驗。
(三)注意科研精神的培養
1.勇於獻身,不畏勞苦
科學的觀察需要具有忘我獻身、刻苦耐勞的精神,必須從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出發,由興趣發展為熱愛,甘心情願地把整個身心都獻給教育科學研究工作。馬克思曾說過「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里任何怯懦都無濟於事。」
2.堅持不懈,鍥而不舍
科學觀察不是一次或一時就能在得成果的,觀察遭到失敗,或者出現謬誤,或者一無所獲,是常有的事。為此,只有堅持不懈,百折不回,鍥而不舍,窮追到底,不怕挫折,不怕失敗,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前進,有所成回就。
3.大膽質疑,實事求是
創造性的科學觀察,發端於質疑,在這個意義上講,科學觀察就是為釋「疑」提供事實的。然而大膽質疑決非胡亂猜疑,而是要尊重事實,正確反映事實,從事實中引出正確的結論。
4.虛懷若谷,精細入微
科學觀察的大敵是孤芳自賞,自以為是,粗枝大葉,漫不經心。隨著時代的推移,教育科學研究的難度將越來越大,更要求在觀察中處處留心,全神貫注,才能明察秋毫,打開教育科研的門徑。
精確、敏銳的觀察力以及與科學觀察相適應的優良品質素養,不是生出來就有的,天才來自勤奮,才幹來自實干。只有不斷的實踐,才能提高觀察水平,獲得有價值的觀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