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當前中國企業最常用的評估方法有哪些這些評估方法有哪些優缺點
企業估值是將企業的全部資產作為評估對象的價值判斷和估計過程。成本加和法、市場法和收益法是傳統的企業估值方法。本文針對傳統估值方法的缺陷,探討了經濟增加值估值模型和期權定價模型在企業價值評估中的運用。
一、企業價值評估傳統方法的缺陷
成本加和法是從投入角度,即資產購建的角度,未考慮資產的實際效能和企業運行效率。同類企業只要原始投資額相同,無論效益好壞,其評估值都相同,甚至效益差的企業估值高於效益好的企業。同時,該方法通過對資產負債表的項目逐個考察得出企業的總價值,容易忽略商譽等組織資本。
市場法是利用產權市場上與被估企業相同或相似企業的交易及市場成交價作為參照,通過被估企業與參照企業之間的對比分析,進行必要的差異調整,修正市場交易價格,從而確定被估企業整體資產價值的方法。市場法應用的主要困難是可比企業的選擇,而且市盈率、市凈值率等評價指標要求具備活躍、成熟、規范的證券交易市場條件。目前國內企業整體評估還不宜採用市盈率乘數法,只能作為輔助方法或粗略估算方法。
從投資人及企業的角度看,收益法是企業估值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為企業價值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其未來整體資產的獲利能力,而不是現存資產的多少。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評估企業整體價值的方法是折現現金流量(Discounted Cash Flow,DCF)法。該方法應用的假設前提是企業經營持續穩定,未來現金流序列可預期且為正值。使用WACC法確定折現率還必須具備企業經營風險相同、資本結構不變及股利分配製度穩定等嚴格假設。這些假設條件限制了DCF法在評估實踐中的運用。首先,對於當前存在經營困難的企業或處於創業階段的企業而言,企業當前現金流或收益往往為負,而且可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會為負;其次,DCF法只能估算已經公開的投資機會和現有業務未來的增長所能產生的現金流,沒有考慮在不確定性環境下的各種投資機會,而這種投資機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影響企業的價值;第三,對於擁有某種無形資產,但目前尚未利用,預期現金流量難以估計,往往會低估企業液襲價值。
二、企業價值評估經濟增加值模型
經濟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EVA)是由StemStewart於1991年提出的用於評價企業財務經營業績的指標。其為企業凈經營利潤減去所有資本成本的差額。如果差額為正,說明企業創造了財富;反之,則表示企業發生損失。如果差額為零,說明企業的利族埋野潤僅能滿足債權人和投資者預期獲得的收益。EVA指標的特點是從股東角度重新定義企業的利潤,考慮了企業投入的所有資本(包括權益資本)的成本,因此能全面衡量企業生產經營的真正盈利或創造的價值,對全面准確評價企業經濟效益有著重要意義。
經濟增加值EVA=息前稅後凈利潤-全部資本成本
=投資資本×(投資資本報酬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從上述EVA的計算公式可知,當企業的稅後凈營業利潤超過資本成本時,EVA大於零,表明企業的經營收入在扣除所有的成本和費用後仍然有剩餘,該剩餘收入歸股東所有,股東價值增大;反之,表明企業經營所得不足以彌補包括股權資本成本在內的成本和費用,股東價值降低。可見,EVA與股東價值成同方向變化,追求EVA最大化即股東價值最大化。因此,基於EVA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企業價值應等於投資資本加上未來年份EVA的現值,即:企業價值=投資資本+預期EVA的現值。
EVA模型與DCF模型本質上是一致的。假定企業初始投資為Io,第t期稅後營業凈利潤為NOPAT1;第t期新增投資資本為AI1,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為WACC,則企業價值計算公式為:
EVA模型能有效衡量公司任何單一年份的經營情況,而DCF模型難以通過對實際和預計現金流量的比較來跟蹤企業經營期投資資本的情況。任何一年的固定資產與流動資金的隨意投資,都會影響現金流量及折現值,管理者容易為了改善某一年的現金流量而推遲投資,使企業長期價值創造受損。而EVA模型不考慮前後年度資本隨意投資額的大小,僅確定單一時期的預計EVA,並同實際產生的EVA對比分析,真正從「創值」而不是「創利」出發評估公司價值,因而有利於更真實完整地評估公司價值。
三、企業價值評估期權模型
在評估具有較高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創業企業,傳統的估價模兆喊型往往會低估其價值。這類企業處於創業階段,產品和技術單一,沒有取得銷售收入或銷售收入比例很小,凈現金流為負,而且可比公司甚少或者說很難從公開市場上獲得可比信息,DCF模型和市盈率模型使用困難。但是高新技術企業的強大生命力在於其具有及時把握市場機遇的能力,同時也具備充分運用這種機遇的實力,這種獲得未來巨大現金流的機會才是創業企業的價值所在。
期權定價模型(Option Pricing Model,OPM)認為,應將傳統估價理論所忽略的「管理彈性」和「策略彈性」納入考慮范疇,同時考慮評估對象「不可逆性」和投資決策「可延遲性」。當凈資產大於零時,應在採用凈現值法的基礎上考慮評估對象的不確定性所蘊藏的機會。即如果企業經理人能有效管理投資計劃的不確定性,將大大提高企業價值。OPM融合了凈現值法和決策法的優點,從凈現值法中借用了估計風險值的觀點,從決策法中借用了決策節點(允許在接到信息後和開始進入下步之前作出決策)的模擬靈活性。因此,OPM較好地體現對象資產的風險性、不確定性和連續性的特點。
期權是一種選擇權,是賦予其所有者在特定時間或特定時間以前,按照特定價格買進或賣出某種資產權利的一份契約。期權只包含權利而不包含義務,其持有者可自由行使買進或賣出的權利。為取得該權利,期權購買者需在購買期權時向其賣方支付一定金額的保險金,稱其為期權價格。在企業價值評估中,資產負債表中資產方和負債方都可能擁有期權。資產方期權包括推出、擴大、縮小、放棄、開辦和關閉項目的抉擇權,在期權成本低於其提供利潤時,資產期權增加了管理決策的靈活性,為投資創造了按低成本選擇的能力;負債方期權包括可贖回債務和可轉換債務,直接影響公司的資本成本。1973年,布萊克(Black)和斯科爾斯(Scholes)在二項式期權定價模型(The Binomial Model)基礎上,運用無風險完全套期保值和復制資產組合(Replicating Portfolio),提出了Black-Scholes期權評估模型。該公式為:
式中,c為買方期權價值,S為標的資產的現行價格,E為期權的執行價格,r為無風險利率,8為標的資產年投資回報率標准差,t為距到期日的剩餘年數,N(d)為標准正態分布隨機變數小於或等於d的概率。
高新技術創業企業是一個機會的價值,相當於期權總價值中的「時間價值」。對於有一定的獲利能力、又具有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其價值是其現有獲利能力和潛在的獲利機會價值之和。因此,可以將折現現金流模型和期權定價模型結合起來,用折現現金流模型對高新技術企業現有的經營業務所產生的預期現金流進行折現,評估出高新技術企業現有經營業務的價值,即現實獲利能力的價值;用期權定價模型對其潛在獲利機會價值進行評估,評估其潛在獲利機會的價值,兩者相加得到企業價值的評估值V,即V=企業的現金流折現值s+期權價值c。
EVA估價模型克服了傳統利潤指標忽視企業資產價值會隨時間推移發生變化,以及忽略所有者權益機會成本等弊端,但是EVA估價模型僅僅關注企業當期的經營情況,沒有反映出市場對企業整個未來經營收益的預期。OPM估價模型也是在一系列假設條件下(如標的資產價格服從對數正態分布、標的資產投資回報的波動性在期權有效期內保持不變、無風險利率固定等)對現實問題的一種簡化和抽象,而該模型計算過程和公式較復雜,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無論是傳統的企業估值方法,還是本文介紹的兩種新模型,並沒有哪種方法有絕對優勢,評估師應根據不同的評估對象和評估環境選擇合適的評估方法。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JJC200806068.去看
❷ 常見的估值方法包括哪些
估值是指評定一項資產當時價值的過程。最早是指對依從價課征關稅的進口貨物,核定其做為課征關稅的課征價格或完稅價格。並且估計其能夠到達的預計價值。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參與經濟活動,出現了對企業的估值。企業在市場中所處行業特點、企業發展階段、市場環境及其他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企業估值方法不盡相同。企業估值是投融資、交易的前提。進行企業估值的邏輯在於「價值決定價格」。上市公司估值方法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相對估值方法;另一類是絕對估值方法。非上市公司估值方法可分為三類:市場法;收益法;資產法。
一. 上市公司估值方法
1. 相對估值方法:相對估值法簡單易懂,也是最為投資者廣泛使用的估值方法。在相對估值方法中,常用的指標有市盈率(P/E)、市凈率(PB)、EV/EBITDA倍數等,它們的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市盈率=每股價格/每股收益
市凈率=每股價格/每股凈資產
EV/EBITDA=企業價值/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其中:企業價值為公司股票總市值與有息債務價值之和減去現金及短期投資)
運用相對估值方法所得出的倍數,用於比較不同行業之間、行業內部公司之間的相對估值水平;不同行業公司的指標值並不能做直接比較,不具有可比性且其差異可能會很大。採用相對估值指標對公司價值進行分析時,需要結合宏觀經濟、行業發展與公司基本面的情況,具體公司具體分析。相對估值法的優點在於比較簡單,易於被普通投資者掌握,同時也揭示了市場對於公司價值的評價。但是,在宏觀經濟出現較大波動時,周期性行業的市盈率、市凈率等相對估值模型的變動幅度也可能比較大,有可能對公司的價值評估產生誤導。在這種情況下,相對與絕對估值模型的結合運用,可有效減小估值結論的偏差。
2.絕對估值方法:股利折現模型和自由現金流折現模型採用了收入的資本化定價方法,通過預測公司未來的股利或者未來的自由現金流,然後將其折現得到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與相對估值法相比,絕對估值法的優點在於能夠較為精確的揭示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但是如何正確的選擇參數則比較困難。未來股利、現金流的預測偏差、貼現率的選擇偏差,都有可能影響到估值的精確性。
二. 非上市公司估值方法
1.市場法之可比公司法:首先要挑選與非上市公司同行業可比或可參照的上市公司,以同類公司的股價與財務數據為依據,計算出主要財務比率,然後用這些比率作為市場價格乘數來推斷目標公司的價值,比如P/E(市盈率,價格/利潤)、P/S法(價格/銷售額)。在國內的風險投資(VC)市場,P/E法是比較常見的估值方法。
通常我們所說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有兩種:
歷史市盈率-即當前市值/公司上一個財務年度的利潤(或前12個月的利潤)。
預測市盈率-即當前市值/公司當前財務年度的利潤(或未來12個月的利潤)。
投資人是投資一個公司的未來,他們用P/E法估值就是:
公司價值=預測市盈率×公司未來12個月利潤
對於有收入但是沒有利潤的公司,P/E就沒有意義,比如很多初創公司很多年也不能實現正的預測利潤,那麼可以用P/S法來進行估值,大致方法跟P/E法一樣。
2.市場法之可比交易法:挑選與初創公司同行業、在估值前一段合適時期被投資、並購的公司,基於中小企業融資或並購交易的定價依據作為參考,從中獲取有用的財務或非財務數據,求出一些相應的中小企業融資價格乘數,據此評估目標公司。
可比交易法不對市場價值進行分析,而只是統計同類公司中小企業融資並購價格的平均溢價水平,再用這個溢價水平計算出目標公司的價值。
3.收益法之現金流折現:這是一種較為成熟的估值方法,通過預測公司未來自由現金流、資本成本,對公司未來自由現金流進行貼現,公司價值即為未來現金流的現值。貼現率是處理預測風險的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初創公司的預測現金流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其貼現率比成熟公司的貼現率要高得多。尋求種子資金的初創公司的資本成本也許在50%-100%之間,早期的創業公司的資本成本為40%-60%,晚期的創業公司的資本成本為30%-50%。對比起來,更加成熟的經營記錄的公司,資本成本為10%-25%之間。
4.資產法:資產法是假設一個謹慎的投資者不會支付超過與目標公司同樣效用的資產的收購成本。這個方法給出了最現實的數據,通常是以公司發展所支出的資金為基礎。其不足之處在於假定價值等同於使用的資金,投資者沒有考慮與公司運營相關的所有無形價值。另外,資產法沒有考慮到未來預測經濟收益的價值。所以,資產法對公司估值,結果是最低的。
❸ 企業價值評估有幾種方法,每種方法的優缺點及適用條件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評估方法主要分為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場法三大類。
1、收益法通過將被評估企業預期收益資本化或折現至某特定日期以確定評估對象價值。其理論基礎是經濟學原理中的貼現理論,即一項資產的價值是利用它所能獲取的未來收益的現值,其折現率反映了投資該項資產並獲得收益的風險的回報率。
收益法的主要方法包括貼現現金流量法(DCF)、內部收益率法(IRR)、CAPM模型和EVA估價法等。
收益法著眼於企業自身發展狀況。收益法關注企業的盈利潛力,考慮未來收入的時間價值,是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的方法,因此對於處於成長期或成熟期並具有穩定持久收益的企業較適合採用收益法。
優點:它可以充分考慮資產的各種貶值因素,並且,由於是用未來收益來衡量資產的價值,其結果較容易被投資者所接受。
缺點:大多數設備因為所預測的現金流量是由包括房屋、機器設備在內的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土地、無形資產等整體資產帶來的,很難量化到單台機器設備上。預測未來收益和確定折現率的主觀因素較大,兩者直接影響評估結果的准確性和可信性。
2、成本法是在目標企業資產負債表的基礎上,通過合理評估企業各項資產價值和負債從而確定評估對象價值。理論基礎在於任何一個理性人對某項資產的支付價格將不會高於重置或者購買相同用途替代品的價格。主要方法為重置成本(成本加和)法。
成本法則是切實考慮企業現有資產負債,是對企業目前價值的真實評估,所以在涉及一個僅進行投資或僅擁有不動產的控股企業,以及所評估的企業的評估前提為非持續經營時,適宜用成本法進行評估。
優點:將企業的各項資產逐一進行評估然後加和得出企業價值,簡便易行。
缺點:
一是模糊了單項資產與整體資產的區別。凡是整體性資產都具有綜合獲利能力,整體資產是由單項資產構成的,但卻不是單項資產的簡單加總。
企業中的各類單項資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產以及規范的組織結構來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成本加和法顯然無法反映組織這些單項資產的人力資產及企業組織的價值。
因此,採用成本法確定企業評估值,僅僅包含了有形資產和可確指無形資產的價值,無法體現作為不可確指的無形資產——商譽。
二是不能充分體現企業價值評估的評價功能。企業價值本來可以通過對企業未來的經營情況、收益能力的預測來進行評價。
而成本法只是從資產購建的角度來評估企業的價值,沒有考慮企業的運行效率和經營業績,在這種情況下,假如同一時期的同一類企業的原始投資額相同,則無論其效益好壞,評估值都將趨向一致。這個結果是與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相違背的。
3、市場法是將評估對象與可參考企業或者在市場上已有交易案例的企業、股東權益、證券等權益性資產進行對比以確定評估對象價值。其應用前提是假設在一個完全市場上相似的資產一定會有相似的價格。市場法中常用的方法是參考企業比較法、並購案例比較法和市盈率法。
市場法區別於收益法和成本法,將評估重點從企業本身轉移至行業,完成了評估方法由內及外的轉變。市場法較之其他兩種方法更為簡便和易於理解。其本質在於尋求合適標桿進行橫向比較,在目標企業屬於發展潛力型同時未來收益又無法確定的情況下,市場法的應用優勢凸顯。
優點是可比企業確定後價值量較易量化確定。
缺點:在產權市場尚不發達、企業交易案例難以收集的情況下,存在著可比企業選擇上的難度,即便選擇了非常相似的企業,由於市場的多樣性,其發展的背景、內在質量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
這種方法缺少實質的理論基礎作支撐,這就是運用市場法確定目標企業最終評估值局限性所在。僅作為一種單純的計算技術對其他兩種方法起補充作用。
企業價值評估的意義
1、從並購程序看,一般分為目標選擇與評估、准備計劃、分開或協議並購實施三個階段,其中目標選擇與評估是並購活動的首要基本環節,而目標評估的核心內容是價值評估,這是決定並購活動是否可行的先決條件。
2、從並購動機上看,並購企業一般是為獲得管理、經營、財務上的協同效應,實現戰略目標等,但在理論上只要價格合理,交易是可以成交的,因此雙方對標的的價值評估是決定是否成交的基礎,也是談判的焦點。
3、從投資者角度看,要並購企業交易價值有利於己方,但由於雙方投資者信息掌握不充分,或者主觀認識上存在偏差。
因此,在並購過程中,需要對並購企業自身、目標企業及並購後的聯合企業進行價值評估,三者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並購中的企業價值評估,對並購決策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❹ 企業價值評估方法有哪些
企業價值評估方法有市場法、成本法、收益法、上市公司資產評估情況基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