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頜間牽引常用復位方法

頜間牽引常用復位方法

發布時間:2023-09-10 03:41:50

1. 顳下頜關節脫位最常用的復位方法

顳下頜關節脫位是下頜骨的髁狀突滑出關節以外,不能自行復位。可以發生在單側,亦可發生在雙側。臨床上常見者為急性關節前脫位和復發性關節前脫位。
急性下頜關節前脫位一般因大開口,如打哈欠、唱歌、咬大塊硬食物或惡心嘔吐時,翼外肌持續性收縮,將髁狀突拉過關節經節,同時升頜肌群發生反射性的攣縮,致使髁狀突破阻擋在關節結節的前方,不能自行復位。另外當被動開口用力過大、過猛時,如使用開口器、氣管鏡、食管鏡、胃鏡以及全麻氣管插管使用的直接喉鏡等均可使關節脫位。急性關節脫位如果未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可並發關節盤損傷,關節囊及關節韌帶組織鬆弛而導致復發性關節脫位。
一、臨床表現
病人呈開口狀態,不能閉口,流涎,進食及說話均困難,表現為極度痛苦。
檢查可見下頜運動受限,前牙呈開合和反牙合
。脫位側耳屏前方凹陷,顴弓下方顯膨隆。X片顯示髁狀突位於關節結節的前方。
二、治療
急性關節脫位要及時復位,復位後要限制下頜的運動。最常用的方法是口內手法復位。復位前可用手按摩雙側嚼肌,使肌肉鬆弛。一般不需要麻醉。
復位時患者坐在牙科椅上或坐在矮凳上,頭依後牆,其下頜牙齒的咬合面要低於醫生肘關節水平。醫生站在患者的前方,雙手拇指纏以紗布,以免咬傷。然後伸入患者口內,放在下頜磨牙咬合面上,其餘四指托住下頜骨下緣。復位時雙拇指用力壓下頜骨向下,同時其餘四指將下頜頦部往上托,使位於關節結節前方的髁狀突移到關節結節水平以下時, 再向後上方推送,將髁狀突送入關節凹內。若為雙側關節脫位,可先復位一側,然後再復位另一側。
當髁狀突復位後,已恢復正常咬合關系,用彈力綳帶或普通綳帶包紮固定下頜2~3周限制下頜運動,以免再脫位。如果復位後未得到固定或固定時間太短,被撕裂的組織未得到完全恢復,可以繼發復發生關節脫位及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

2. 頜骨的頜骨骨折

頜骨骨折後,主要是復位與固定。頜骨骨折復位的重要標志是恢復上下頜牙齒的正常咬合關系,即牙齒的廣泛接觸關系。否則將影響骨折癒合後咀嚼功能的恢復。常用的復位方法有三種:
1.手法復位:在頜骨骨折早期,骨折段比較活動,可用手將移位的骨折段回復到正常位置。
2.牽引復位:頜骨骨折後,經過較長時間(上頜骨三周以上,下頜骨四周以上),骨折處已有部分纖維組織癒合,手法復位不成功,可採用牽引復位法。下頜骨骨折多用頜間牽引,就是在下頜骨有移位的骨折段上安置分段牙弓夾板,然後在與上頜的牙弓夾板之間,用小橡皮圈作彈性牽引,使之逐漸恢復正常的咬合關系。上頜骨骨折後,如骨折段向後移位,可在上頜牙列上安置牙弓夾板,在頭部製作帶有金屬支架的石膏帽,在牙弓夾板與金屬支架之間作彈性牽引,使上頜骨骨折段向前復位。需要較大牽引力時,也可作卧式重力性牽引。
3.切開復位:切開復位的適應證較寬。骨折段移位較久,已有纖維性癒合或骨性錯位癒合,手法和牽引都不能復位時,則應施行手術切開復位。將骨折斷端間錯位癒合中所形成的纖維組織切除或鑿除骨痂,重新離斷,使頜骨恢復正常的位置。手法復位困難的或復位後不穩定的新鮮骨折或開放性骨折,一般均採用手術切開復位。
頜骨骨折復位後的固定是治療中的重要環節。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單頜牙弓夾板固定法、頜間固定法、頜間結扎固定法、小鋼板(miniplate)或微型鋼板(microplate)固定法、顱頜固定法,其他方法還有頜周固定法、加壓鋼板固定法等。
1.單頜牙弓夾板固定法:是用直徑2毫米的鋁絲或成品帶鉤牙弓夾板,按牙弓形態成形,然後用較細的金屬結扎絲穿過牙間隙,將牙弓夾板結扎在骨折線兩側的部分或全部牙齒上,以固定骨折段。這種方法適用於無明顯移位的骨折,如下頜骨頦部正中線性骨折、局限性牙槽突骨折。
2.頜間固定:常用的方法是在上下頜牙齒安置帶鉤牙弓夾板,然後用小橡皮圈作頜間固定,使頜骨保持在正常咬合關系的位置上。此法穩妥可靠,適用於多種下頜骨骨折,優點是能使頜骨在良好的位置上癒合,有利於恢復功能,缺點是傷員不能張口進食,也不易保持口腔清潔衛生,應加強護理。
3.骨間結扎固定:手術切開復位的病例,可在骨折兩斷端鑽孔,然後穿過不銹鋼絲作結扎固定。這也是一種可靠的固定方法。小兒頜骨骨折和無牙頜骨骨折,也可用此法固定。
4.小鋼板或微型鋼板固定:在手法切開復位的基礎上,將適當長度和適合形態小鋼板或微型鋼板跨置於骨折兩斷端的骨面上,用特製的螺釘穿骨皮質固定鋼板,達到固定骨折的目的。小鋼板一般用於下頜骨,微型鋼板適用於上頜骨。
5.顱頜固定法:上頜骨橫斷骨折,不能單純依靠下頜骨進行固定,可利用顱骨進行固定,否則面中部易發生拉長變形。固定方法是先在上頜牙齒安置牙弓夾板,然後用不銹鋼絲一端結扎在後牙區牙弓夾板上,另一端經口腔內穿出顴頰部軟組織,懸吊在石膏帽的支架上。同時加有頜間固定。
頜骨骨折固定的時間,可根據病人的傷情、年齡、全身情況等決定。一般是上頜骨3~4周,下頜骨4~8周。可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縮短頜間固定時間。方法是,固定2~3周後,在進食時取下橡皮皮圈,允許適當的活動。採用小鋼板或微型鋼板堅強內固定後可以適當提前進行功能訓練,促進骨折癒合。 根據解剖結構上的薄弱環節,上頜骨骨折有三種經典類型。第一型骨折(Lefort Ⅰ型骨折)其骨折線通過梨狀孔下緣、上頜竇下部,橫行到雙側上頜結節;第二型骨折(LeFort Ⅱ型骨折)的骨折線通過鼻骨、淚骨、眶底、顴骨下方,達到上頜骨後壁;第三型骨折(LeFort Ⅲ型骨折)的骨折線也通過鼻骨、淚骨,但橫過眶窩及顴骨上方,向後到上頜骨後壁,使上頜骨、顴骨與顱骨完全分離,因此又稱為顱面分離。下頜骨是頭部唯一能活動的骨骼,在解剖結構上也有它的薄弱部位,如正中頦部、頦孔部、下頜角部及髁狀突頸部,這些都是下頜骨骨折的好發部位。下頜骨由於其突出的位置與解剖形態,是頜面部骨折中發生率最高的骨骼。
頜骨骨折和其他骨折相比,除了具有一些共同的臨床症狀,如局部疼痛、腫脹、骨斷端異常動度或移位、功能障礙等,還具有其臨床特點,這是由頜骨的解剖生理結構所決定的。
1.骨折段移位:頜骨骨折後發生骨折段移位主要取決於有骨折類型、撞擊方向、肌肉牽拉和骨折段本身的重量。
上頜骨如發生橫斷骨折,骨折段常因重力而發生下垂移位。如撞擊方向是由前向後,骨折段可向後移位,使面中部凹陷;由下向上的撞擊,常造成嵌頓骨折。
下頜骨骨折段的移位,主要是因肌肉牽拉所致。頦孔部骨折時,前骨折段常因降頜肌群的牽拉而向下移位,後骨折段常因升頜肌群的牽拉而向上移位。頦部的粉碎性骨折,中部骨折段由於頦舌肌、頦舌骨肌牽拉而向後移位。兩側骨折段由於下頜舌骨肌、舌骨舌肌的牽拉向中線移位,使下頜骨前部弓形變窄。這種骨折可引起舌後墜而發生呼吸困難,甚至發生窒息,應特別注意。髁狀突骨折,多因間接受力所致,可與頦部骨折同時發生,應注意檢查以免漏診。髁狀突骨折後,常因翼外肌的牽拉,向前內方移位,同時下頜升支因升頜肌群牽拉而向上移位,出現前牙不能閉合的狀態。如雙側髁狀突骨折,則前牙開牙合更明顯。
2.牙齒咬合錯亂:上下牙齒的咬合關系常因頜骨骨折段移位而發生錯亂,這是頜骨骨折最明顯的症狀,對診斷頜骨骨折有很重要的意義。上頜骨橫斷骨折,骨折段向下移位,使上頜後牙與下頜後牙發生早接觸,使前牙呈開牙合狀態。下頜骨骨折後,多因骨折段移位,出現牙齒的咬合關系錯亂。若無骨折段移位,則牙齒咬合無明顯錯亂。
3.骨折段異常活動:上頜骨是不能活動的骨骼,如出現活動,則為骨折的徵象。下頜骨在正常情況下是通過關節作整體活動。出現分段的異常活動時,則表明存在骨折。
4.異常感覺:上頜骨骨折時,如有眶下神經受傷,眶下部、上唇和鼻部可出現麻木感。下頜骨骨折時,如伴發下牙槽神經損傷,同側下唇可出現麻木感。
5.張口受限:頜骨骨折後,可因疼痛、骨折段移位、咀嚼肌運動失調和反射性痙攣、顳下頜關節損傷等原因,使張口受限。特別是下頜骨骨折,對張口運動影響較大。
6.影響呼吸和吞咽:頜骨骨折可因骨折段移位,影響呼吸和吞咽功能。
7.視覺障礙:上頜骨、顴骨骨折波及眶部,有眼球移位時,可出現復視。有動眼神經和肌肉損傷時,可出現眼球運動失常。

閱讀全文

與頜間牽引常用復位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速開通原創的方法 瀏覽:728
小米平板的麥克風許可權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44
正規系統治療方法 瀏覽:473
孕期抗抑鬱最佳方法 瀏覽:741
筆記本滑鼠不亮失靈的解決方法 瀏覽:274
王國維的研究史學方法 瀏覽:895
電線室內安裝方法 瀏覽:703
飛度遙控器漏電解決方法 瀏覽:260
菩提樹的種植方法 瀏覽:210
惠普5740濹盒安裝方法 瀏覽:929
製作大禮物盒的方法步驟視頻 瀏覽:771
什麼方法可以快速治牙疼 瀏覽:454
佳能80d使用方法 瀏覽:210
血瘀怎麼祛除最快方法 瀏覽:877
毛筆首次使用方法 瀏覽:210
常用的菌種保存方法是什麼 瀏覽:655
經痛有什麼減痛方法 瀏覽:245
硫磺產品化驗分析方法 瀏覽:439
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如何 瀏覽:377
鞋的裁剪方法圖片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