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用的消毒滅菌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消毒滅菌方法如下:
1、煮沸滅菌:是濕熱滅菌法范圍,就是將洗凈的物品(如毛巾、衣服、床單、用具等)放入水中直接煮沸30min或60min,可將細菌全部殺死,但不能保證殺滅所有的芽孢。
2、紫外線滅菌:一般用於滅菌的紫外線波長是2000~3000Å,滅菌力最強的是波長為2540Å的紫外線。主要用於消毒器具表面的滅菌以及凈化室內空氣。器具表面滅菌一般要經肥皂水洗凈後再經清水洗凈後擦乾後在紫外線下滅菌,包好備用。
3、75%乙醇滅菌:本法是化學滅菌法之一,可用75%酒精溶液用於剪刀、手術刀、針具以及皮膚表面和物品表面等的消毒。物品表面消毒前需要了解酒精是否恢復消毒物品產生損壞。
4、氯維液體噴劑滅菌:氯維液體噴劑滅菌屬於化學滅菌法。可用於器具、皮膚傷口表面、物品表面、空間等等情況的消毒。
消毒效果的檢查方法
1、物品表面檢查
在消毒物品相鄰部位劃出2個10cm2范圍,消毒前後別以無菌棉簽采樣,接種後培養24~48小時觀察結果。
2、排泄物檢查
消毒前後各取0.2ml排泄物的稀釋液接種肉湯管,37℃培養24小時後再取樣轉種相應的培養基,24~48小時後觀察結果。
3、空氣消毒效果檢查
一般用自然沉降法。消毒前後在消毒的空間不同平面和位置。放置4~5個平面,暴露5~30分鍾後蓋好,培育24~48小時觀察結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消毒
2. 空氣消毒的方法有哪些
國標《空氣消毒劑衛生要求》(GB 27948-2011)對允許使用的空氣消毒劑在理化指標、滅殺微生物以及毒理學安全性等三個方面作出明確規定。
一、理化指標要求:
1、消毒劑有效成分含量、pH值等理化指標應符合產品質量的相關標准;
2、穩定性要求:液體消毒劑在產品有效期內的有效成分下降率應≤15%,固體消毒劑在產品有效期內的有效成分含量下降率≤10%;
3、消毒後的殘留及在環境中的殘留毒性應符合國家相關標准及規范的要求;
4、消毒過程中,不易發生燃燒、爆炸。
二、殺滅微生物要求:
1、實驗室殺菌試驗或消毒模擬現場試驗,使用氣溶膠噴霧法消毒時,消毒劑用量應≤10 mL/m3。在20℃~25℃,相對濕度50%~70%條件下,作用≤1 h。對空氣中白色葡萄球菌的殺滅率應≥99.9%;
2、現場自然條件下,使用氣溶膠噴霧法消毒時,消毒劑用量應≤10 mL/m3。作用≤1 h,對空氣中自然菌的消亡率應≥90.0%。
三、毒理學安全性要求:
1、急性經口毒性屬實際無毒;
2、急性吸入毒性屬實際無毒;
3、致突變試驗為陰性。
簡單來說,空氣消毒劑必須穩定,具有強消毒能力。最重要的是,安全性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
84消毒液的主要有效成分為次氯酸鈉,其水解產生的次氯酸具有強氧化性,可導致蛋白質變性,殺滅細菌、病毒,實現消毒。但是市售的84消毒液濃度一般在5%-8%左右,使用時必須要按照比例稀釋使用,否則高濃度84消毒液會生成氯氣,對人體呼吸道產生損傷,對金屬有腐蝕作用,且對有色織物有漂白作用。國標《食品安全國家標准消毒餐(飲)具》(GB 14934—2016)中規定,化學消毒法洗消劑允許殘留量:游離性余氯≤0.03mg/100cm2。若使用高濃度84消毒液,殘留氯就會超標,長期接觸,會導致誘發疾病。因而,84消毒液使用時要求保持室內通風良好。除此以外,84消毒液對皮膚和口腔粘膜具有腐蝕性和刺激性,如果直接接觸原液會有輕微的疼痛感。顯然,84消毒液的生理毒性很強,應避免吸入或者接觸。氯本身對人體是有一定的毒性,因其含有強氧化的作用,長期吸入會造成眼結膜、球結膜、鼻腔內黏膜周圍的受傷和表皮層脫落,對呼吸道肺有刺激性,可能會導致咳嗽、噴嚏、流眼淚,皮膚粘膜均有明顯刺激性和腐蝕性,皮膚長期接觸出現紅腫、皮疹,對不銹鋼、皮革、紡織物、塗飾板材等造成加速老化變色即腐蝕,特別對金屬類具有很強的腐蝕性
酒精的有效成分是乙醇,在常溫常壓下是一種易燃、易揮發的無色透明液體,酒精蒸汽與空氣可以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爆炸燃燒。酒精在空氣中爆炸極限為3.3%-19%,當空氣中的酒精含量達到3.3%以上,遇到火源會發生閃爆;當達到19%,溫度等於或大於13℃以上時,遇到火源就會閃燃。濃度75%的酒精消毒液燃點較低,火災危險性屬於甲類。室內使用時禁止採用噴灑式消毒方式,應採取擦拭方式並避免灑漏。保持室內通風,以免發生火災。另外,酒精具有超強的滲透力,能滲透到細胞體內,是其蛋白質凝固變性從而使細胞脫水,皮膚就會漸漸失去彈性,在帶走皮膚熱量的同時也帶走了皮膚的水分,使皮膚的天然保濕能力及免疫力降低,造成皮膚乾燥和皮膚衰老、粗糙,皮脂分泌旺盛,毛孔粗大。
綜上,84消毒液、酒精雖然消毒合格,但因其有毒性、易燃、刺激性等問題,在空氣中停留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因此,84消毒液、酒精不能進行空氣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