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骨科常用檢查方法
特殊檢查 l.擠壓小腿三頭肌試驗患者俯卧,足垂於檢查床邊,醫者用手擠捏患者小腿三頭肌,引起足踝跖屈為正常,若無跖屆活動,提示跟腱斷裂。 2.踝關節背伸試驗本試驗以鑒別腓腸肌與比目魚肌攣縮。若伸膝或屈膝時,踝關節均不能背伸,說明比目魚肌攣縮。若屈膝時踝關節能背伸,伸膝時踝關節不能背伸,說明腓腸肌攣縮。 3.伸踝試驗又稱霍曼斯(Homans)試驗,檢查時囑患者伸直小腿,然後用力背伸踝關節,如小腿肌肉發生疼痛,則為本試驗陽性。提示小腿有深靜脈血栓性靜脈炎。 4.前足擠壓試驗 患者仰卧位,醫者用手握住患者前足部橫向擠壓,若出現劇烈疼痛為陽性徵,提示有跖骨骨折。 5.跟軸線測量患者站立位,若小腿正中線與足跟縱軸一致為正常,若跟骨軸線向小腿正中線外側或內側偏斜;表明有足內翻或外翻畸形。 6.足長軸與兩踝連線的測量患者仰卧位,從足跖面檢查,足長軸與兩踝連線相交,正常時足長軸向脛側傾斜5°,因此兩線相交的外上角正常應為95°。若兩線相交成直角者,即為前足外展畸形。 7.足指數測定 足平放桌上,自足最高處到桌面的距離為足弓高度;自足跟到第2趾尖的長度為足長度。 正常足指數=足長度足弓高度×100≈29~31 扁平足指數小於29,嚴重者指數在25以下,高弓足指數大於3l。 8.足頂角測定 把第l跖骨頭、內踝、跟骨結節三點連成1個三角形,頂角95°為正常。 高弓足頂角達60°左右,扁平足頂角達105~120°。靠跟骨側的底角正常為60°,扁平足約在50一55°,高弓足約在65~70°。 以上只供參考,具體您可以到北京頸椎病專科醫院咨詢下。
㈡ 頸椎病的 3 種檢查,兩種治療方法,醫生想告訴你的小知識
確診頸椎病需要做哪些檢查?得了頸椎病又需要哪些治療呢?
影像學檢查可以提供詳細信息,以指導診斷和治療。
X 線片是診斷頸椎病最早運用的影像學方法,應用比較成熟,在頸椎病的普查和初步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 從頸部X射線正、側、斜位及屈伸功能位片可以了解頸椎退變情況:頸椎節段性失穩,鉤椎關節橫向增生,椎間隙的退變,頸椎反弓。頸部X射線還可排除導致頸部疼痛和僵硬的罕見且更嚴重的原因,例如炎症、腫瘤、結核,外傷、畸形等。
還有頸部CT平掃及三維成像技術能夠提供豐富的影像信息,在頸椎病診斷中具有很重要的應用價值。螺旋 CT 椎動脈成像能直接顯示橫突孔、鉤椎關節、軟組織與椎動脈的關系,能判斷椎動脈狹窄、狹窄程度、原因及畸形等。因此,CT掃描為頸椎病的影像診斷提供了一種更為理想的檢查方法。
以及頸椎核磁共振(MRI)檢查可獲得頸椎周圍骨關節及軟組織的形態學改變信息,可以幫助查明受壓脊髓和神經根的情況。同時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顯示椎動脈受壓、移位、迂曲、梗阻、畸形或粥樣硬化等情況,為治療頸椎病也提供了解剖依據。
頸椎病的治療主要取決於患者的體征和症狀的嚴重程度。 治療的目的是減輕疼痛,幫助患者盡可能地保持日常活動,並防止對脊髓和神經造成永久性傷害。
輕度頸椎病可以通過生活方式和家庭療法來改善和治療。比如規律的運動習慣。即使由於頸部疼痛而不得不暫停某些會引起頸肩痛的運動,但還是要保持運動習慣,每天運動的人會加速頸肩痛的恢復速度。口服非處方止痛葯。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等非處方止痛葯通常足以控制與頸椎病相關的疼痛。冷熱敷交替。 在脖子上加熱或冰敷可以緩解頸部肌肉酸痛。柔軟的頸托。
頸托支架可以使得頸部肌肉休息。但要注意的是,只能是短時間內戴上頸托,不宜長時間佩戴,因為它最終會使得頸部肌肉的力量減弱。正確的睡姿。左側卧、右側卧、仰著睡,都是比較合適的睡姿,可以保護頸椎,緩解頸椎病。而且每晚睡覺時不要保持一個姿勢,要適當翻身,這樣才不會長期壓迫一側的神經。
如果非處方止痛葯不能夠有效地緩解疼痛,則需要找專科醫師開具處方葯。 主要包括非甾體抗炎葯。需要抗炎止痛效果更加強效的NSAIDs類的葯物,比如塞來昔布,雙氯芬酸鈉才能夠有效緩解與頸椎病有關的疼痛和炎症。肌肉鬆弛劑。某些葯物,例如鹽酸乙哌立松可以幫助緩解頸部肌肉痙攣。
還有其它的保守治療方法,比如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師會教患者一些鍛煉方法,以幫助伸展和增強頸部和肩膀部位的肌肉。同時會結合脈沖治療儀,紅外線治療儀等,具有鎮痛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能夠取得較好效果。頸椎牽引。一些頸椎病患者會受益於牽引力,如果神經根受到擠壓,這可以幫助在脊柱內提供更多的空間,減輕神經根的受壓,從而有效地緩解症狀。手法治療。 一般手法主要為滾、按、揉、拿法。 操作部位在頸後、肩胛及肩背部。手法治療後能夠放鬆肌肉,松解粘連,解除或緩解椎動脈的受壓、痙攣,改善血液循環。一般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如果保守治療失敗或神經系統症狀(例如,手臂或雙腿無力)進一步加重,則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可以解除脊髓、神經的壓迫,恢復其功能,穩定脊柱,避免損傷進一步加重。 手術可能涉及:切除突出的椎間盤或者髓核,鉤椎關節切除,椎間孔擴大,椎間植骨融合,頸椎椎體次全切除,椎管擴大成形術等,手術方式的選擇有傳統的開放手術和新興的微創手術,有前路手術,後路手術以及前後路聯合手術。這些手術方式都有嚴格的適應症,需要骨科專科醫師根據具體的情況來決定。
唯醫骨科,每天更新骨科科普知識,讓您看到既貼心實用又放心靠譜兒的小知識。
如果您或家人朋友有骨科相關困擾,請把「唯醫骨科」推薦給他們,送上一份 健康 禮物!
㈢ 骨科檢查有哪些
你好,骨科拍片子分X光線,CT,MRI等,其中X光線和CT是最常用的檢查手段,X光線大致是80元以內,CT的價格是400以內,MRI就比較貴不同的醫院收費不同,大致在1000左右。核磁共振(MRI)是診斷方法之一,它減少了X線檢查給患兒帶來的損害,並且在骨骼、關節軟骨、肌肉、軟組織的檢查中,均有良好的組織對比度。B超對軟組織腫瘤、關節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價值,B超還可以引導穿刺活檢。放射性同位素檢查包括:同位素骨掃描、放射免疫測定、骨密度測定等。
㈣ 頸椎病的檢查方法都有什麼
1、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指對人體形態結構和機能發展水平進行檢測和計量。體格檢查是頸椎病檢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現在地方診斷頸椎病時,忽略了體格檢查,僅僅是依靠影像學診斷的結果,是不對的。畢竟,像CT掃描、MRI畢竟只是一種輔助檢查,在確定其診斷價值時,必須結合臨床症狀進行判斷。
頸椎病體格檢查的內容包括:(1)壓痛點的部位:比如棘突間壓痛多見於病變早期。(2)頸椎的活動度檢查:頸型頸椎病和神經根型頸椎病對頸椎的屈、伸影響比較大;椎動脈型頸椎病對頸椎旋轉活動影響比較大等等。(3)頸椎病的感覺檢查:感覺障礙檢查對頸椎病人做皮膚感覺檢查有助於了解病變的程度。不同部位出現的感覺障礙可確定病變頸椎的節段。疼痛一般在早期出現,出現麻木時已進入中期,感覺完全消失已處在病變的後期。
之後我們需要藉助影像學診斷來進一步確診所患頸椎病的類型和損傷程度。我們平時多見的就是X線片、CT以及核磁共振。那麼,這三種檢查手段有何意義,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
2、X線平片檢查
X線檢查是頸部最常用的檢查技術,而且一般是最先拍X線片。因為X線片比較簡單,價格較低,而且若X線片可以確診,可以不做CT、MRI之類的檢查了。
凡頸椎病患者都應該拍正位及側位、雙斜位X線片。X線平片主要能夠表現頸椎生理曲度變直、反張、椎間隙狹窄、椎體移位、小關節骨質增生等問題。
3、CT檢查
可見椎間盤突出、後縱韌帶鈣化、神經根管狹窄等。特別是對後縱韌帶骨化症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4、MRI檢查
MRI主要是測定各組織中運動質子的密度差加以判別,較CT更為先進,圖像十分清晰,被稱為活的解剖圖譜,故其價格比較昂貴。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了解椎間盤的突出類型、硬膜囊和脊髓受壓的情況,髓內有無缺血和水腫的病灶等。對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