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人是究竟是怎樣預測天氣變化的
近代以來,氣象科學發達,青雲直上,以人造氣象衛星為主,衛星站比古人高,看得遠,整個地球一目瞭然,氣象站當然要利用神眼數據。
氣象學利用衛星和地面的測量數據,對雲的大小、方向、速度等做出預測,還是很准確的,當然也就不需要聽古人夜觀天象了。
為了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聰明的古人發明了各種天氣預報方法
古人根據陰陽五行的原理,將世界劃分為陰陽和金、木、水、火、土五種形態,並根據陰陽五行的轉化規律進行天氣預報。中國出土的甲骨文已經顯示了風、雨、雪、雲、彩虹和雷等天氣現象。占卜也被用來預測天氣信息,說明早在商代,人們就意識到天氣對農牧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影響。
可以說,經驗是古人預測天氣的主要方法,通過總結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農業諺語如 "清明前後,冬瓜點豆"。"夏至風三伏熱,雙九無雨一冬晴"。"秋分早,霜降遲,寒露麥。同時,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氣有24個春雨春清谷天,夏滿芒夏熱相連。秋露秋霜,冬雪雪冬小寒。這24個節氣反映了季節的變化,指導著農耕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用品。
B. 古代沒有氣象儀和衛星,古人是通過什麼來預測天氣的呢
總之一句話,古人判斷天氣情況主要是靠經驗。也正是因為這些經驗,所以我們的古人們才會留下來這么多的氣象諺語,例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傍晚黃胖雲,明朝大雨淋”、“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用翻!”等等,這些。天氣諺語都來自於古人們的經驗累積,大多數時候這些諺語都能夠發揮他們真正的作用,能夠起到一定的預測天氣的作用。他們又習慣性的用各種各樣的迷信來解釋這些現象,也就導致人們對於天氣的認識更加難以全面。但是對於風相的認知和風的利用,古人都是掌握的比較多,早在商朝的時期的話,人們就可以利用旗子上飄帶的飄動方向來觀測風向了。
C. 古代科技不發達,古人是如何預測天氣的
觀天象,根據二十四節氣及農諺,觀察動植物行為變化。欽天監就是古代的氣象局,負責觀測預報天氣。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不可小覷,很多古語農諺至今也在為我們所用。
D. 古人如何預測天氣
1、結合節氣: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再根據自己天氣變化的一些經驗,然後總結起來一定的天氣變化規律。比如:「疙瘩雲,曬死人」、「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等,一些就類似於天氣預報的諺語。
2、我國最早的詩歌《詩經》——《邶風·北風》中曾記錄了人們的看天氣的經驗「北風其涼,雨雪其雱……北風其喈,雨雪其霏……」里裡面所講的「雱」,就輥雨雪盛大的樣子;而「喈」則是風疾的形容;「霏」是雨雪紛飛。這句詩歌的意思是「寒冷的北風吹到、風大,帶來的雨雪也大。」
1、據一些史料顯示,在漢代的時候,人們就開始試著用一些科學的方式來預測天氣了。比如,元末明初婁元禮在《田家五行》一書中說:「如果質量很好的干潔弦線,忽然自動變松寬了,是因為琴床潮濕的緣故;出現這種現象,預示著天將陰雨。」
2、到了東漢的時候,還出現了一個天文學家張衡,他曾經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風向儀——「相風銅鳥」,此方法是:在空曠的地上,立一根五丈高的桿子;在桿子上,裝一隻可靈活轉動的銅鳥;然後,便可以依據銅鳥的轉動方向,而確定風吹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