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中醫骨科外治常用方法

中醫骨科外治常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3-08-28 07:27:49

1. 中醫外科疾病的治療方法哪些

治療方法,是針對疾病所採取的措施。中醫外科疾病的治療方法,包括內治方法和外治方法兩種。
一、內治法:中醫外科的內治方法大約分三大類十一種方法。中醫外科疾病是從瘡瘍論治開始,其治療方法也明顯體現針對瘡瘍的初起、形成、潰後三個階段治療措施,即中醫外科疾病三類治法,即消法、托法、補法。
消法:是指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方葯,使初起的腫瘍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結聚成膿,是一切腫瘍初起的治法總則,適用於初起腫瘍、非化膿性腫塊疾病和各種皮膚病。
托法:是指運用補益氣血和透膿的葯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擴散和內陷的治療法則,適用於外瘍中期。
補法:是指運用補益葯物,恢復正氣,助養新生,使瘡口早日癒合的治療法則,適用於潰瘍後期。
內治方法中詳細分為十一種方法,具體如下:
1、解表法:是運用解表發汗的葯物,使邪從汗解。在具體應用時,還要分風寒、風熱之不同,則其治療方法也相應地施以辛涼解表和辛溫解表。
2、通里法:是用瀉下葯物,使蓄積在臟腑內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從而達到除積導滯,逐瘀散結,瀉熱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分為攻下(寒下)和潤下兩法。
3、清熱法:用寒涼的葯物,使內蘊熱毒得以清解,是治熱毒蘊結的主要法則。在具體運用時,還要分清熱之盛衰,火之虛實,分別使以不同的清熱法,如清熱解毒、清氣分熱、養陰清熱等不同方法。
4、溫通法:是運用溫經通絡、散寒化痰等葯物,以驅散陰寒凝滯之邪,是治療寒證的主要法則,根據病邪的不同,分為溫經通陽、散寒化痰,溫經散寒、祛風化濕之不同。
5、祛痰法:是運用咸寒軟堅化痰葯物,使因痰凝聚的腫塊得以消散的法則。臨床運用中,大多是針對不同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達到化痰、消腫、軟堅的目的。根據病情不同,可分為疏風化痰、解郁化痰、養營化痰等不同。
6、理濕法:是運用燥濕或淡滲的葯物,以祛除濕邪的一種治法。外科疾病中,由濕邪致病者,多挾有熱邪、風邪、寒邪之不同,因此,本法必須結合清熱、袪風等法,才能達到治療目的。
7、行氣法:是運用理氣的葯物,使氣機流暢,氣血調和,從而達到消腫散堅止痛的目的。外科疾病中,肝氣郁結而發病者有很多,往往導致氣血凝滯,因此,行氣法多與活血葯配合使用。
8、和營法:是用調和營血的葯物,使經絡疏通,血脈調和流暢,從而達到瘡瘍腫消痛止的目的。
9、內托法:是運用透托和補托的葯物,使外科疾病的毒邪移深就淺,早日液化成膿,並使擴散的證候趨於局限化,邪盛者不致膿毒旁竄深潰,正虛者不致毒邪內陷,從而達到膿出毒泄,腫痛消退的目的。根據不同病情,分為透托和補托兩類。
10、補益法:是運用補虛扶正的葯物,使體內氣血充足,得以消除各種虛弱現象,恢復人體正氣,助養新肉生長,使瘡口早日癒合的治療法則。根據患者虛損情況,分為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等法。
11、養胃法:是運用扶持胃氣的葯物,使納谷旺盛,從而促進氣血生化的來源,扶正祛邪,促進康復。具體運用分為理脾和胃、和胃化濁、清養胃陰等不同方法。
二、外治法:中醫外科的外治方法是運用葯物和手術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於患者體表某部或病變部位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分為葯物療法、手術療法和其他療法三大類。
葯物療法:是運用葯物製成不同的劑型,施用於患處,並賴葯物的性能,使其直達病所,產生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膏葯:是按配方用若干葯物浸於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黃丹再煎,利用黃丹在高熱下經過物理變化,凝結而成的制劑。
2、油膏:是將葯物和油類煎熬或搗勻成膏的制劑。
3、箍圍葯:是借葯粉具有箍集圍聚、收束瘡毒的作用,從而促使腫瘍初起輕的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結聚,也能促使瘡形縮小,趨於限局,達到早日成膿和破潰;就是在破潰後,余腫未消者,也可用它來消腫,截其餘毒。
4、摻葯:是將各種不同的葯物研成粉末,根據制方規律,並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時摻布於膏葯或油膏上或直接摻布於病變部位。分為消散葯、提膿祛腐葯、腐蝕葯、平胬葯、生肌收口葯、止血葯、清熱收澀葯、酊劑、洗劑、新鮮草葯直接外用等。
手術療法:依據病變不同可分為切開法、烙法、砭鐮法、掛線法、結扎法等。
其他療法:主要有引流法、墊棉法、葯筒拔法、針灸法、熏法、熨法、熱烘療法、滾刺療法、洗滌法(浸漬法)等。
總之,各種不同方法的運用,主要是醫師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不同病情的不同階段,擇機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法而應用的。有時治療時,可能內外治結合,也可能內治、外治中多種不同的方法聯合應用。如內治方法,運用時,往往是多種方法的綜合應用,但應用中不同階段會有所變化,這就是為什麼中醫治療具有十分明顯的個體化特色,而不是一方統百人,一方統一病。

2. 骨傷科外治法簡介

目錄

1 拼音

gǔ shāng kē wài zhì fǎ

2 英文參考

External treatment for osteonosus and traumati ***

3 註解

骨傷科外治法是對傷病局部進行治療的方法。除針撥、牽引、手術、理傷手法及正骨器外,常用外治法還有:

(1)敷貼。即將葯膏或膏葯貼附於損傷局部。膏葯或葯膏按其功用可分為消瘀退腫止痛類、舒筋活血類、接骨續筋類、溫經通絡類、祛風除濕類、清熱解毒類、生肌拔毒長肉類等。

(2)摻葯。是將葯物碾成細小粉末直接摻在傷口上,或摻在軟膏上敷貼患部的外治法,常用於止血收口、生肌長肉、去腐拔毒、溫經散寒、清涼散風、祛寒散毒等。

(3)塗搽。即將葯物製成液狀葯劑,直接塗搽或配合理傷手法使用於患部.常用的塗搽制劑有水劑,油劑、酒劑三種,多用於早期傷口感染,治療跌打損傷或理筋手法時的局部塗擦,或用於閉合性新傷及陳傷舊患。

(4)洗滌。即將葯物煎成湯液或用鹽水等外洗傷口局部,適用於治療開放性損傷。能達到清潔傷口、預防感染或促進肉芽組織及上皮組織增生、促使傷口癒合的效果。

(5)熏淋。即將葯物煎湯,乘熱在患部進行熏蒸和淋浴,適用於坎組織損傷初期局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者,或骨關節損傷後期,關節僵硬,肌肉萎縮者,或損傷而引起局部邪毒感染者。

(6)熱熨。即將葯物加熱後用布袋裝好,熨貼於損傷局部,適用於骨關節損傷時間較長,局部瘀血凝聚、腫痛不消者;或慢性腰腿痛、風濕關節痛等。近年在此基礎上發展的電熱熨貼,適用於治療一切骨關節損傷。

(7)葯線。又稱葯條。是用桑皮、紗紙或棉紗捻成線條狀外粘或內裹具有拔毒去腐功效約物以作腐蝕瘺管壁或引流膿液之用,適用於附骨癰疽、流注及骨癆形成的瘺管者。

(8)針灸.即使用針刺或艾灸人體相應穴位,從而治療損傷的方法。

(9)火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熱力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於體表,引起局部充血或鬱血而達到治療傷病的目的。適用於治療軟組織挫傷,肌肉、關節勞損,以及骨關節損傷後期。

古籍中的骨傷科外治法

3. 骨傷怎麼

中醫骨傷四大治療方法:復位、固定、葯物、功能鍛煉。
手法:手法分為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
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新正骨八法:「手摸心會」、「拔神牽引」、「旋轉屈伸」、「提按端擠」、「搖擺觸碰」、「夾擊分骨」、「折頂迴旋」、「按摩推拿」。
固定:包括外固定和內固定。
葯物:包括內治法和外治法。
導引和功能鍛煉:中醫骨傷特色其中之一。
手術療法:不像很多人誤解的那樣,中醫骨傷也有手術治療。

4. 中醫怎麼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股骨頭壞死,中醫稱骨蝕,中醫認為機體體質虛弱,抗病能力低下,肝腎精血不足,致使骨質疏鬆,是股骨頭缺血壞死的潛在原因。病變涉及肝、脾、腎。
中醫如何治療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缺血性股骨頭壞死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骨壞死的病理特點都是因為氣血不通,而產生瘀血。
氣血對骨的滋養是骨骼能保持正常形態和正常功能的關鍵,而一旦瘀血阻滯,脈絡不通,氣血失去滋養,骨則必然會枯朽、塌陷、壞死。脈絡不通,不通則痛,綜合骨壞死病人骨痛、功能障礙等症狀,莫不與此符合。這與中醫的氣血不行.氣滯血瘀的觀點是一致的。
中醫如何治療缺血性股骨頭壞死:血流動力學異常、血液流變學異常及微循環障礙等三方面改變均與中醫學瘀血阻滯、血行不暢的概念相吻合,因此可通過活血化瘀的方法來糾正之。1、中醫治療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的內治法:中醫學中活血化瘀的方法很多,其中既有內治法又有外治法。內治法主要指使用活血化瘀中葯,活血化瘀中葯是指具有疏通血脈、祛除瘀血而使血行通暢的葯物,如丹參、川芎、紅花等等,現代葯理研究它們普遍具有改善血流動力學、血液流變學及微循環指標的功能,使用這些葯物後可使血液粘滯度降低,血流順暢,代謝廢物及時清除,缺氧狀態得以矯正,由骨內壓升高而起的疼痛等症狀減輕,這完全符合中醫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理論。
2、 中醫治療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的外治法:外治法主要採取葯物敷貼、手法推拿按摩等,中醫學認為這些方法可由肌表透達深部,同樣能起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因本病的病因病機復雜,目前l臨床上辨證分型多樣,治療以自擬方為主。但不外乎活血化瘀,補益肝腎,另輔以補益氣血、通經活絡、溫經止痛等。創傷性以祛瘀血為治標:激素性以祛痰濕為治標;最終皆補腎復骨收功。骨壞死早期,在骨關節面尚未塌陷之前採用中葯治療,活血化淤、益氣填髓壯骨,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中葯治療骨壞死亦有採用髖關節內注射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者。

5. 中醫的治療手法是什麼

一、湯液法——中葯內服法,有丸、散、膏各種葯劑,口服多為湯液。

二、針灸——針灸刺激某部位經穴(包括針刺放血)。通經脈,調氣血,平陰陽,調臟腑,防治疾病。

三、按摩——有捶打、施壓及揉擦三種。

四、導引——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

五、食療——葯食同源、葯膳。

六、其他——外治法等。

外治法:

拔罐:使局部皮膚充血,防治疾病。適用於各種疼痛、風濕、痹痛、神經麻痹、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暈等及丹毒、紅絲疔、毒蛇咬傷,瘡瘍初起末潰等外科病。

捏脊、刮痧、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貼、膏丹丸散外塗外敷、葯浴、坐浴、中醫骨傷科的整骨。

養生七法:神養:包括精神心理、情趣愛好和道德品質調養。居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氣養: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形養: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食養:內容包括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葯養:養生葯劑選配調制,中醫常有「葯膳」之說。術養:非食非葯的養生法。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療法養生。

四時養生法: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安排生活起居。中醫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1、春三月,應晚卧早起,鬆弛心胸,庭間散步,呼吸新鮮空氣,順應春升之氣機,不束縛自己; 2、夏三月應晚卧早起,夏天該天熱而汗出,讓它出個夠,是陽光宣洩於外不要過於貪涼,順應夏長之氣;3、秋三月,應早卧早起,心情平靜安寧,不煩不燥,保養肺陰,免受燥氣之侵襲;4、冬三月,時令閉藏,冰天雪地,保護陽氣,勿使外泄,不使皮膚出汗過多,早卧晚起,像冬眠的動物一樣,祛寒就溫,減少活動,養精蓄銳,以待來春,這是冬藏之道。

預防中風六字訣:穩:即穩定情緒。防:即防止便秘。低:即飲食低脂、低鹽。忌:一忌食過飽;二忌看電視時間過久;三忌隨意突然停葯。 煉:即堅持適度的鍛煉。診:即早治「小中風」。

6. 中醫外治有哪些療法

中醫外治法是運用非口服葯物,通過刺激經絡、穴位、皮膚、粘膜、肌肉、筋骨等方法以達到防病治病為目的的一種傳統醫學療法。它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醫學的瑰寶。

外治技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用砭石放瘀血、草莖敷裹創傷、乾草烤石禦寒等,被認為是針法、敷貼、熱熨法的雛形。《內經》記載的外治法有砭石、九針、導引、按摩、灸、熨、漬、浴、蒸、塗、嚏等,並開創了膏葯的先河。《傷寒論》還創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葯、潤導、粉身等外治方法。《太平聖惠方》則記載有淋渫、貼爝、膏摩等法。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用的外治技術,就有27種之多。明清時期,外治技術開始趨於成熟並泛化。如清代醫家吳謙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言:「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補而行之;但出血不多亦無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由此可見,外治的應用頗為廣泛。清代吳尚先所著《理瀹駢文》,集《黃帝內經》至清朝時外治技術之大成,是一部劃時代的實踐總結。它對外治方葯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理論性的探討,初步完善了外治理論,申明了內治外治的意義,為外治理論的系統化和完善化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吳尚先大力推崇外治,曾熱情洋溢地指出「世有博通之醫,當於此見其才」。吳氏在《理瀹駢文》中以敷貼(膏劑)為主,不僅創制了數十種膏葯方劑,還總結出敷、熨、罨、塗、熏、浸、洗、擦、搭、抹、眩、嚏、吹、吸、捏、咂、坐、塞、踏、卧、華清出浴圖刷、攤、點、滴、燒、照、縛、扎、刮痧、火罐、按摩、推拿等八九十種不同的外治療法。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中醫外治技術這門最古老而獨特的學科又增添了新內容,外治技術已由原創的自身領域,迅猛地向當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皮膚科和五官科等多學科領域延伸;由對局部體表病變的治療發展到了對全身性疾病的治療,並且一直朝著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現代中醫外治法已包括葯敷、葯結、葯熏、葯貼、葯擦、葯枕、葯罩、葯撲、葯滴、探吐、吸入、針刺、艾灸、按摩、牽引、氣功、刮痧、穴位注射、足底外治、人體白肉際全息診療、中葯離子導入、頻譜照射、超聲霧化、超短波療法等60多種,可謂百花齊放、百草爭鳴。在此,我們將幾種最常見、應用最廣泛的外治療法向讀者作以簡單介紹。

敷貼——神奇的自然療法

敷貼是一種將葯物敷於體表某特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其療法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就已學會用泥土、草根、樹皮外敷傷口止血。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載有許多外敷方劑,用以治療創傷等疾。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載用雞子、白醋、豬脂、水、蜜、酒等作為外敷葯和調和劑。清代的《理瀹駢文》則標志著本療法的臨床應用達到了更為完善的水準。由此可見,敷貼療法在古代就已廣泛應用於臨床了。

穴位敷貼的葯性或直接作用於病所,或通過經絡氣血的傳導到達病所,具有溫通經絡,散寒去濕,理氣活血,調整臟腑,補養陽氣,增強體質等作用。由於該法操作簡使,費用低廉,內病外治,又無副作用,連「良葯苦口」的程序都免了,所以深受患者歡迎,最易為兒童所接受。可見敷貼將成為人們日益喜愛的外治療法之一。

熏洗——風靡全球的一枝獨秀

熏洗療法,是利用葯物煎湯趁熱在皮膚或患處進行熏蒸、淋洗的治療方法(一般先用葯湯蒸氣熏,待葯液溫時再洗)。它是藉助葯力和熱力,通過皮膚、作用於肌體,促使腠理疏通、脈絡調和,氣血流暢,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清代民間療法大師趙學敏在《串雅外編》中專立了熏法門,詳細介紹了熏蒸洗滌等療法。清代吳尚先還提出,熏洗、熨、敷諸法即使是虛弱的病人也能接受得了,不會產生虛虛實實的禍患。現代醫學實驗證實,熏洗時濕潤的熱氣能加速皮膚對葯物的吸收,同時皮膚溫度的升高,可導致皮膚微小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因此有利於血腫和水腫的消散。此療法是藉助葯力和熱力,通過皮膚、粘膜作用於肌體,促使腠理疏通、脈絡調和、氣血流暢,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其療法有局部熏洗法和全身熏洗法。局部熏洗法又有手熏洗法、足熏洗法、眼熏洗法、坐浴熏洗法等多種方法。

葯浴可以認為是全身熏洗的外治法,是中醫葯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選配適當的中草葯,利用經煮沸後產生的蒸氣熏蒸,或葯物煎湯取液進行全身或局部洗浴,如坐浴、足浴、面浴、目浴、手臂浴等,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的殷商時期,宮廷中就盛行用葯物進行沐浴,以防治疾病,至清代其治療范圍已遍及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科疾病,在葯浴種類上有洗、沐、浴、浸、漬、澆等法。熏洗法在現代仍被人們寵愛有加。

刺血——嶄新的世界奇葩

刺血療法,又稱「針刺放血療法」,在現代醫學診療中仍應用極為廣泛。它是一種用針具或刀具刺破或劃破人體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刺血療法的產生可追溯至遠古的石器時代: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發現用銳利的石塊——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隨著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金屬針,以後又根據醫療實踐的需要,出現了專門用來放血治療的「鋒針」。本療法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黃帝內經》,如「絡利者,刺小絡之血脈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並明確地提出刺絡放血可以治療癲狂、頭痛、暴喑、熱喘、衄血等病證。相傳扁鵲在百會穴放血治癒虢太子「屍厥」,華佗用針刺放血治療曹操的「頭風症」。唐宋時期,本療法已成為中醫大法之一。近代,放血療法仍為人們廣為使用,其價值可見一斑。

現代臨床上刺絡放血的方法多種多樣,代表性的刺血手法有點刺法、散刺法、瀉血法、挑刺法、叢刺法、順刺法、逆刺法等。其治病安全可靠,危險性極小。針刺放血療法不僅對許多常見病、多發病有效,而且對某些疑難病症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放血療法不僅是中醫葯學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而且也是其他民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法也是藏醫、蒙醫、苗醫、維醫等在治療學中極具特色的一種治療技術。在公元1世紀前後成書的古代傳統醫學巨著《月王葯診》中,就有專章論述了藏醫的放血療法。《四部醫典》的問世使放血療法的理論進一步完善、經驗進一步豐富。

放血療法法不僅在國內針灸界有一定影響,在國外也備受重視。

我國的中醫外治法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醫術,然而卻具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起源於我國而傳向世界,隨著整個人類科學的進步和中醫外治法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同其他學科的日益結合,中醫外治法將會更加造福於人類。

閱讀全文

與中醫骨科外治常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生殖器泡疹治療方法 瀏覽:20
熊娃娃機器人使用方法 瀏覽:7
產後阿膠粉的食用方法 瀏覽:936
腰肌強韌訓練方法 瀏覽:265
如何看懂大盤的方法 瀏覽:613
四川房產測量地下坡道計面積方法 瀏覽:830
防曬噴霧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351
心衰的症狀和解決的方法 瀏覽:687
烙餅問題思考研究的方法 瀏覽:787
蜘蛛牌放大方法視頻 瀏覽:289
社會方法研究計劃 瀏覽:829
ac7260信號弱解決方法 瀏覽:945
淋浴簾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675
來川學習方法如何檢查試卷 瀏覽:496
多位數豎式加法計算方法 瀏覽:895
紫花地丁草食用方法 瀏覽:684
學習數字的正確方法 瀏覽:324
人熱可以用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786
用哪些方法洗臉 瀏覽:192
犬感冒治療方法 瀏覽: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