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營養狀態評定的方法。
營養狀態評定的方法是:
(1)人體測量:體重低於標准體重的15%,提示存在營養不良。三頭肌皮皺厚度是測定體脂貯備的指標,上臂周徑測定可反映全身肌肉及脂肪的狀況。上述測定值若低於標准值的10%,則提示存在營養不良。
(2)三甲基組氨酸測定:三甲基組氨酸是肌纖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最終分解產物,不再被合成代謝所利用。尿中三甲基組氨酸排出量可反映機體蛋白質的分解量。
(3)內臟蛋白測定:包括血清白蛋白、轉鐵蛋白及前白蛋白濃度測定。是營養評定的重要指標。營養不良時該測定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4)淋巴細胞計數:周圍血淋巴細胞計數可反映機體免疫狀態。計數<1500常提示營養不良。吵洞
(5)氮平衡試驗:在沒有消化道及其他額外的體液丟失(如消化道瘺或大面積升橘枯燒傷等伍陵)的情況下,機體蛋白質分解後基本是以尿素形式從尿中排出。出氮量為24h尿液中尿素氮含量加常數2~3g(表示以非尿素氮形式排出的含氮物質和經糞便、皮膚排出的氮)。入氮量則是靜脈輸入的氨基酸液的含氮量。由此,可測得病人是處於正負氮平衡狀態,指導營養支持治療。
❷ 營養評估的常用的方法有
營養評估的常用的方法有
營養評估的常用的方法有,營養評定就是對患者營養狀態進行全面的評估。通過營養評定,可以判定機體的營養狀況,確定營養不良的類型和程度,下面看看營養評估的常用的方法有。
一、 SGA
主觀整體評估法是最通用的營養評估法,問題涉及六個方面,也較易於操作。
A等級越多表示營養狀況越好,B、C等級多表明營養不良。應激表示發熱等身體上的症狀。
二、 微型營養評價法(MNA)
MNA是專為老年人設計的,如果是中青年人則不適用。MNA-SF是MNA的簡化版,題目較簡單。
分值12-14分,提示營養狀況良好;
分值8-11分,提示營養不良風險;
分值0-7分,提示營養不良。
營養評價方法
(1) 臨床檢查:①病史採集;②體格檢查。
(2) 人體測量:①體重;②身高;③體質指數;④皮褶厚度與臂圍。
(3) 生化及實驗室檢查:①血漿蛋白;②氮平衡與凈氮利用率;③肌酐- 身高指數;④3-甲基組氨酸;⑤免疫功能。
(4) 營養不良的診斷:①營養不良類型;②營養不良診斷標准。
(5) 人體組成測定:①生物電阻抗分析法;②雙能X線吸收法;③總液體滴定法;④總體鉀含量法。
(6) 綜合性營養評價指標:①預後營養指數;②主觀全面評定;③微型營養評定;④營養評價指數;⑤營養危險指數;⑥住院患者預後指數。
營養狀況評價的內容
(一)病史詢問
(二)營養調查
1.全面的營養調查
應包括:
①膳食調查;
②體格檢査和體格發育評價;
③實驗室檢查。
只有正確完成此3項內容,才可能對受檢兒童的營養狀況作出可靠、全面的評價。
2.膳食調查
兒童的膳食調査是從其每日攝入食物的種類和數量中計算所攝入的各種營養素的數量,然後參照國家規定的相應年齡兒童的營養素供給量標准分析其膳食平衡狀況。
(1)調查方法:
①稱重法;②記賬法;③詢問法。
(2)膳食調查結果評價:
無論採用何種調査方法都是從總能量供給、蛋白質攝入量與動物性蛋白質所佔比例,以及三大產能物質的.比例來評價。一般要求全日攝入食物的總能量和蛋白質攝入量均應達到推薦的同齡兒供給量的80%以上,且動物性蛋白質和大豆蛋白應占總蛋白的50%,至少不低於30%;三大產能物質的比例應是蛋白質佔10%~15%、脂肪佔25%~30%、糖類佔50%~60%。
營養評估是對營養狀況的定量評價。全面的營養評估包括6個部分:
1、膳食史,並與推薦攝入量進行比較
2、病史和用葯史
3、體格檢查
4、生長和人體測量
5、實驗室檢查
6、干預和監測
營養評估應從哪幾方面入手
1、體重:體重變化可直接反映營養狀態,但應排除脫水或水腫等影響因素。標准體重與性別、身高及體型有關。
2、肱三頭肌皮膚褶皺厚度。
3、上臂肌圍(AMC)。
4、握力。
5、內臟白蛋白測定。
6、淋巴細胞計數。
7、氮平衡測定。
8、肌酐/身高指數。
營養不足分類:
營養不足,又稱為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症,是一種以機體組織消耗、生長發育停滯、免疫功能低下、器官萎縮為特徵的營養缺乏症。
1、能量缺乏型以能量不足為主,表現為皮下脂肪和骨骼肌顯著消耗和內臟器官萎縮,稱為消瘦型營養不足,又稱marasmus綜合征。
2、低蛋白質營養不良蛋白質缺乏而能量尚屬正常稱為水腫型營養不足,又稱Kwashiorkor綜合征,惡性(蛋白質)營養不良。表現為血漿蛋白質水平下降、水腫、皮膚病、免疫功能受損等。後期可發生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可合並神經系統症狀。
3、混合型營養不良能量與蛋白質均缺乏者稱為混合型營養不良,這是最常見的營養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