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獸醫臨床上常用的麻醉葯有哪些能產生局部麻醉的方法有哪些
能使感覺消失,特別是痛覺消失的葯物稱為麻醉葯。麻醉葯根據作用及給葯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全身麻醉葯和局部麻醉葯。
全身麻醉葯被吸收後,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使機體功能受到抑制,引起意識、感覺和反射消失及骨骼肌鬆弛,但延髓生命中樞的功能仍然保持。全身麻醉葯的麻醉范圍廣,一般適用於大型手術。
全身麻醉葯包括吸入性全麻葯和非吸入性(靜脈)全麻葯。常用的吸入性全麻葯有氟烷(三氟溴氯乙烷)、麻醉乙醚、麻醉氯仿及氧化亞氮(一氧化二氮)等。常用的非吸入性(靜脈)全麻葯有鹽酸氯胺酮、戊巴比妥鈉、硫薩利妥鈉、硫噴妥鈉、水合氯醛、乙醇等。
局部麻醉葯是應用於局部,可逆性地阻斷神經末梢或神經乾的沖動傳導,使局部發生感覺和痛覺消失效果的葯物。其主要特點是不影響大腦意識、麻醉范圍小,多適用於小型手術。常用的局部麻醉葯有鹽酸普魯卡因(奴佛卡因)、鹽酸利多卡因、鹽酸辛可卡因、鹽酸丁卡因等。
為了增強麻醉葯的作用,減低毒性與副作用,擴大麻醉葯的應用范圍,常先後或同時應用幾種麻醉葯和麻醉輔助葯,如骨骼肌鬆弛劑、鎮痛劑以及氯丙嗪等。我們把這種聯合用葯的麻醉方法稱為「復合麻醉」。
常用的產生局部麻醉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表面麻醉也稱粘膜麻醉,是將丁卡因、利多卡因等穿透性較強的局部麻醉葯塗於粘膜表面,使其透過粘膜使粘膜下神經末梢麻醉。
(2)浸潤麻醉是將普魯卡因、利多卡因等葯液注入皮下,或深部組織,使麻醉葯液所浸潤的區域內的感覺神經末梢纖維麻醉。
(3)傳導麻醉又稱阻滯麻醉或神經干麻醉,是將普魯卡因等葯物注入有關的神經干周圍,使該神經干支配的區域產生麻醉。多用於四肢手術、診斷及腹壁部外科手術等。
(4)椎管內麻醉分為硬脊膜外麻醉和蛛網膜下腔麻醉。以麻醉後軀為主,臨床上用於難產、剖腹產及後軀其他手術。
硬脊膜外麻醉是將葯液注入到薦尾之間或腰薦椎之間的硬脊膜外腔內,使脊神經根麻醉。蛛網膜下腔麻醉(腰麻或脊髓麻醉)是將葯液注入到腰椎和薦椎之間的凹陷處(百會穴)的蛛網膜下腔內,阻斷脊神經根的傳導。
(5)封閉療法是將0.25%~0.5%的鹽酸普魯卡因溶液注射於患部周圍或神經通路,阻斷病灶部的不良沖動向中樞傳遞。減少疼痛,改善神經營養。
❷ 口腔局部麻醉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具體操作
(一)牙槽部浸潤麻醉 適用於骨質疏鬆的上頜牙槽部的拔牙和牙槽手術。注射麻醉葯於牙 圖5~1牙槽部浸潤麻醉 槽的唇(頰)側和舌(齶)側的粘膜下或骨膜下,唇(齶)側注射時,注射針在前庭溝刺入粘膜,針與粘膜約成30~35度角(圖5~1),注意麻葯1~2ml。舌(齶)側注射時,在硬齶上距牙齦緣0.5~1cm處進針,注射麻葯0.5ml。 (二)阻滯麻醉 在神經干附近注射麻葯以阻斷神經傳導,使該神經分布區獲得麻醉效果,稱為阻滯麻醉,適用於骨質較緻密的下頜骨區或局部有炎症及腫脹不宜作浸潤麻醉者。阻滯麻醉在口腔科應用較多,由於注射位置一般較深,故須注意嚴格無菌操作,以免贊成深部感染,引起不良後果,注射麻醉葯前應先回抽檢查,以免誤入血管,然後緩慢注入。 有關阻滯麻醉的具體操作方法見表5~1。 表5~1阻滯(傳導)麻醉方法麻葯:2%普魯卡因 麻醉方法 穿刺點 方向 深度 劑量 麻醉范圍 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上頜結節注射) 的前庭溝底 半張口,注射針與上頜牙的咬合面成15度角,向上、向後、向內方向刺入 1.5~ 2.5厘米 1.5~2毫米 同側上頜磨牙、牙周膜、牙槽骨及頰側牙齦(不包括的 近頰根) 齶前神經阻滯麻醉(齶大孔注射) 齶側齦緣至齶中線聯線1/3處 大口張,從對側下頜尖與第一前靡牙間,向上、後、外方向刺入 約0.5~1厘米 0.5毫升 同側上頜前磨牙的齶側粘膜及牙齦 鼻齶神經阻滯麻醉(切牙孔注射) 齶齦乳頭基部(齶乳突處) 大張口,與牙長軸平行或從側方刺入 約0.5厘米 0.2毫升 齶側粘膜及牙齦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下頜肌注射) 翼下頜韌帶外側頰墊尖端交界處 大張口,從對側下頜兩前牙間,與下頜牙咬合面症行,向後、向外刺入。 約 1.5~ 2.5厘米觸及骨面 1.5~2毫升 同側牙、牙周膜、牙槽骨及 牙的唇側粘膜及牙齦 舌神經阻滯麻醉 同上 同上 麻醉下牙槽神經後將針退出0.5~1厘米 0.5~1毫升 同側下頜舌側牙齦、口底及舌前2/3粘膜 頰神經阻滯麻醉 一法:同上 同上 麻醉舌神經後將針稍稍退出再轉至下頜升枝前緣0.5厘米 0.5~1毫升 同側頰側牙齦及粘膜 二法:腮腺導管口後方1厘米處 與粘膜成15~30度角 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上頜結節注射):見圖5~2 圖5~2上頜結節注射 齶前神經阻滯麻醉(齶大孔注射):見圖5~3。 鼻齶神經阻滯麻醉(節牙孔注射):見圖5~4。 圖5~3齶大孔注射 圖5~4節牙孔注射 拔牙麻醉選擇:見表5~2 表5~2拔牙麻醉選擇 牙位 唇、頰、側 舌、齶、側 麻醉的神經 麻醉方法 麻醉的神經 麻醉方法 上牙槽前神經 浸潤麻醉 鼻齶神經 切牙孔注射 上牙槽前神經 浸潤麻醉 鼻齶神經齶前神經 齶側浸潤麻醉或切牙孔注射及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中神經 浸潤麻醉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中神經 上牙槽後神經 浸潤麻醉 上頜結節注射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後神經 上頜結節注射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 加對側下牙槽神經交通枝) 下頜孔注射 加對側局部浸潤麻醉) 舌神經 下頜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頰神經 下頜孔注射頰神經阻滯麻醉 舌神經 下頜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下頜孔注射)和舌神經、頰神經阻滯麻醉:(圖5~5、5~6、5~7)。 圖5~5下牙槽神經、頰神經、舌神經位置示意圖 圖5~6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穿刺點及方向 圖5~7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部位的解剖關系
❸ 局部麻醉葯的常用局麻葯
(1)鹽酸普魯卡因。本品對黏膜的穿透力弱,一般不作表面麻醉用。注入組織後,約經幾分鍾可呈現麻醉作用。但由於本品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因此可使手術區域滲血增多,並可加速局麻葯的吸收而呈使局麻失效。為了延長局麻作用時間和減少葯物的吸收,常在此葯溶液中加入少量腎上腺素(100毫升葯液中加入0.1%腎上腺素溶液0.5毫升)。靜注低濃度的普魯卡因,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輕度抑制、鎮痛、解痙和抗過敏作用。對心血管系統也有抑製作用。可以用於治療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等。用法與用量:浸潤麻醉或局部封閉,用0.25%~0.5%溶液;傳導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用2%~5%溶液。
(2)利多卡因。本品的局部麻醉作用和穿透力比普魯卡因強,作用快,擴散廣,對組織無刺激,局麻持續時間長(1~2小時)。用法與用量:表面麻醉用2%~5%溶液;浸潤麻醉用0.25%~0.5%溶液;傳導麻醉用2%溶液;硬膜外麻醉用0.5%溶液。
❹ 局部麻醉葯物有哪些 怎樣進行局部麻醉
臨床上使用的局部麻醉葯物包括利多卡因、普魯卡因、丁卡因、羅哌卡因、布比卡因等。而局部麻醉的方法包括了廣義和狹義上的兩類,狹義上的局部麻醉通常指的就是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潤麻醉;而廣義上的局麻則還包括了神經阻滯、腰麻、硬膜外麻醉等麻醉方式。
1.表面麻醉(surface anaesthesia)是將穿透性強的局麻葯根據需要塗於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經末梢麻醉。用於眼、鼻、口腔、咽喉、氣管、食管和泌尿生殖道粘膜部位的淺表手術。常選用丁卡因,如耳鼻喉科手術前咽喉噴霧法麻醉。
2.浸潤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是將局麻葯溶液注入皮下或手術視野附近的組織,使局部神經末梢麻醉。根據需要可在溶液中加少量腎上腺素,可減緩局麻葯的吸收,延長作用時間。浸潤麻醉的優點是麻醉效果好,對機體的正常功能無影響。缺點是用量較大,麻醉區域較小,在做較大的手術時,因所需葯量較大而易產生全身毒性反應。可選用利多卡因、普魯卡因。
3.傳導麻醉/神經阻滯(conction anaesthesia)是將局麻葯注射到外周神經干附近,阻斷神經沖動傳導,使該神經所分布的區域麻醉。阻斷神經干所需的局麻葯濃度較麻醉神經末梢所需的濃度高,但用量較小,麻醉區域較大,可選用利多卡因、普魯卡因和布比卡因。為延長麻醉時間,也可將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合用。
4.蛛網膜下腔麻醉(subarachnoidal anaesthesia)又稱脊髓麻醉或腰麻(spinal anaesthesia),是將麻醉葯注入腰椎蛛網膜下腔,麻醉該部位的脊神經根。首先被阻斷的是交感神經纖維,其次是感覺纖維,最後是運動纖維。常用於下腹部和下肢手術。常用葯物為利多卡因、丁卡因和普魯卡因。葯物在脊髓管內的擴散受病人體位、姿勢、葯量、注射力量和溶液比重的影響。普魯卡因溶液通常比腦脊液的比重高。為了控制葯物擴散,通常將其配成高比重或低比重溶液。如用放出的腦脊液溶解或在局麻葯中加10%葡萄糖溶液,其比重高於腦脊液,用蒸餾水配製溶液的比重可低於腦脊液。病人取坐位或頭高位時,高比重溶液可擴散到硬脊膜腔的最低部位,相反,如採用低比重溶液有擴散入顱腔的危險。
脊髓麻醉的主要危險是呼吸麻痹和血壓下降,後者主要是由於靜脈和小靜脈失去神經支配後顯著擴張所致,其擴張的程度由管腔的靜脈壓決定。靜脈血容量增大時會引起心輸出量和血壓的顯著下降,因此維持足夠的靜脈血迴流心臟至關重要。可取輕度的頭低位(10°~15°)或預先應用麻黃鹼預防。
5.硬膜外麻醉(epiral anaesthesia)是將葯液注入硬膜外腔,麻醉葯沿著神經鞘擴散,穿過椎間孔阻斷神經根。硬膜外腔終止於枕骨大孔,不與顱腔相通,葯液不擴散至腦組織,無腰麻時頭痛或腦脊膜刺激現象。但硬膜外麻醉用葯量較腰麻大5~10倍,如誤入蛛網膜下腔,可引起嚴重的毒性反應。硬膜外麻醉也可引起外周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及心臟抑制,可應用麻黃鹼防治。常用葯物為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及羅哌卡因等。
6.區域鎮痛(regional analgesia)近年來,外周神經阻滯技術及局麻葯的發展為患者提供了更理想的圍術期鎮痛的有效方法,通常與阿片類葯物聯合應用,可減少阿片類葯物的用量。醯胺類局麻葯如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及羅哌卡因在區域鎮痛中運用最為廣泛,尤其是羅哌卡因,具有感覺和運動阻滯分離的特點,使其成為區域鎮痛的首選葯。
❺ 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哪些
1.
全身麻醉:吸入麻醉、靜脈麻醉、基礎麻醉
2.
局部麻醉:椎管內麻醉(包括腰麻、硬膜外麻醉及腰硬聯合麻醉)、神經干及神經叢阻滯、表面麻醉、局部浸潤麻醉、靜脈局部麻醉
3.
針刺麻醉(為中醫特有,但其效果並不確切)
4.
復合麻醉:靜吸復合全麻、椎管內阻滯復合全麻、腰硬聯合麻醉、全麻復合控制性降壓等
❻ 四種麻醉方式都包括什麼呀應用最廣泛的是什麼呀
1、全身麻醉:是指將麻醉葯通過吸入、靜脈、肌肉注射或直腸灌注進入體內,使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抑制,致使病人意識消失而周身無疼痛感覺的過程。
2、吸入麻醉:是指揮發性麻醉葯或麻醉氣體由麻醉機經呼吸系統吸收入血,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
3、靜脈麻醉:是指將一種或幾種葯物經靜脈注入,通過血液循環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4、復合麻醉:沒有一種麻醉葯在單獨應用時就能滿足手術需要,目前臨床麻醉中都是同時或先後使用幾種不同的麻醉葯物或技術來獲得全身麻醉狀態。一般以誘導階段使用靜脈麻醉,維持階段使用吸入麻醉的方式較為常見。
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是吸入麻醉,減輕麻醉痛苦。
(6)常用的局麻方法擴展閱讀:
麻醉方式的選擇:
1、選擇麻醉方式要看實施手術的需求。有的手術必須全身麻醉才能滿足手術的需要,這是麻醉方法選擇的首要前提。
2、比較優劣。有的手術全身麻醉能滿足手術的需求,同時「半麻」或者是神經阻滯也能滿足,麻醉醫師需衡量哪種麻醉方法對病人更有利、更舒適、更安全,更容易實施,這是另外一個選擇的角度。
3、病人意願也很重要。麻醉醫師在術前訪視病人,和病人交談,了解病史、麻醉過敏等情況,同時進行麻醉方法的選擇。如果有兩種以上的方法選擇時,應告知病人這些麻醉方法是什麼樣的狀態以及如何實施,以便病人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選擇。
網路-麻醉
❼ 全身麻醉的麻醉方法
臨床上常用的全身麻醉方法有吸入麻醉、靜脈麻醉和復合麻醉。全身麻醉的實施主要可分為麻醉前處理、麻醉誘導、麻醉維持和麻醉恢復等幾個步驟。
1.吸入麻醉
(1)吸入麻醉是指揮發性麻醉葯或麻醉氣體由麻醉機經呼吸系統吸收入血,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在麻醉史上吸入麻醉是應用最早的麻醉方法,乙醚是廣為知曉的吸入麻醉劑,但是由於其不穩定和易燃易爆等特性,現代手術室內多需要電刀等設備,由此乙醚可能導致爆炸,現在臨床已棄用。吸入麻醉已經發展成為實施全身麻醉的主要方法。吸入麻醉葯在體內代謝、分解少,大部分以原形從肺排出體外,因此吸入麻醉具有較高的可控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根據呼吸氣體與空氣接觸方式、重復吸入程度以及有無二氧化碳吸收裝置,吸入麻醉可以分為開放法、半開放法、半緊閉法及緊閉法四種。按照新鮮氣流量的大小分為低流量麻醉、最低流量麻醉和緊閉迴路麻醉。
(2)吸入全麻的實施①麻醉前處理主要包括患者身體與心理的准備,麻醉前評估、麻醉方法的選擇、及相應設備的准備和檢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葯。此外還應根據吸入麻醉誘導本身特點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及呼吸道上的准備。②誘導分為濃度遞增慢誘導法和高濃度快誘導法。單純的吸入麻醉誘導適用於不宜用靜脈麻醉及不易保持靜脈開放的小兒、困難氣道和喉罩插管等,對嗜酒者、體格強壯者不宜採用。慢誘導法是用左手將面罩固定於患者的口鼻部,右手輕握氣囊,吸氧去氮後打開揮發罐開始予以低濃度的吸入麻醉葯。麻醉葯的選擇以氟烷為最佳,也可選用其他吸入性麻醉葯。如果需要可以插入口咽或鼻咽通氣導管,以維持呼吸道通常,同時檢測患者對刺激的反應,如果反應消失,可通知手術醫生准備手術。麻醉開始後靜脈擴張,應盡可能早的建立靜脈通道。這種濃度遞增的慢誘導方法可以使麻醉誘導較平穩,但誘導時間的延長增加了興奮期出現意外的可能,患者也容易產生不配合的情況。
高濃度快誘導法是先用面罩吸純氧6L/min去氮3分鍾,然後吸入高濃度麻醉葯,讓患者深呼吸多次意識消失後改吸中等濃度麻醉葯,直至外科麻醉期。可行氣管插管,實施輔助或控制呼吸。
在臨床上,有很多患者會詢問吸入誘導是否像影視作品中紗布捂住口鼻導致意識消失那樣,其實臨床應用的吸入麻醉劑不會那麼快起效,而且需要專用的密閉儀器才能儲存,在開放的環境中易揮發。③維持麻醉誘導完成後即進入麻醉的維持階段。此期間應滿足手術要求,維持患者無痛,無意識,肌肉鬆弛及器官功能正常,應激反應得到抑制,水、電解質及酸鹼保持平衡,血液丟失得到及時補充。目前低流量吸入麻醉是維持麻醉的主要方法。術中應根據手術特點,術前用葯情況以及患者對麻醉和手術刺激的反應來調節麻醉深度。在不改變患者的分鍾通氣量時,改變麻醉深度主要是通過調節揮發罐開啟濃度和增加新鮮氣流量來實現。吸入麻醉葯本身能產生微弱的肌松作用,為了獲得滿足重大手術的完善肌松,往往需要靜脈給予肌松劑,以避免為增強肌松作用而單純增加吸入濃度引起的循環抑制。揮發性麻醉葯可明顯增強非去極化肌松葯的神經阻滯作用,二者合用時可以減少肌松葯的用量。④蘇醒及恢復吸入麻醉患者的蘇醒過程與誘導過程相反,可以看作是吸入麻醉葯的洗出過程。由於迴路內氣體的低流量,無法迅速把麻醉葯洗出,因此在手術結束時應比高流量麻醉更早關閉揮發罐。整個手術操作結束後,用高流量純氧來快速沖洗患者及迴路里的殘余麻醉葯。當肺泡內吸入麻醉葯濃度降到0.4MAC(最低肺泡氣有效濃度)時,約95%的患者能夠按醫生指令睜眼。吸入麻醉葯洗出越干凈越有利於蘇醒過程的平穩和患者的恢復,過多的殘余不僅可能導致患者煩躁、嘔吐,甚至抑制清醒狀況和呼吸。在洗出吸入性麻醉葯時,靜脈可給予一定的止痛葯來增加患者對氣管導管的耐受,以有利於吸入葯的盡早排出,同時還可減輕拔管時的應激反應。
2.靜脈麻醉
(1)靜脈全身麻醉是指將一種或幾種葯物經靜脈注入,通過血液循環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全身麻醉的方法。按照給葯方式的不同,靜脈麻醉可分為單次給葯法、分次給葯法和持續給葯法。由於受到自身一些局限性的影響,靜脈全身麻醉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臨床葯理學研究方法的不斷改進,新的強效、短效靜脈麻醉葯的開發以及計算機化的靜脈自動給葯系統的問世,使靜脈麻醉得到極大的改善和發展。
根據給葯方式的不同,靜脈麻醉可分為單次注入、分次注入、連續注入和靶控輸注(TCI)。
(2)靜脈全麻的實施①麻醉前處理與其他全身麻醉相同,主要包括患者身體與心理的准備,麻醉前評估、麻醉方法的選擇、及相應設備的准備和檢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葯。②麻醉誘導靜脈麻醉誘導更為舒適,適合多數常規麻醉情況(包括吸入性全身麻醉),這特別適合需要快速誘導的患者。可以利用單次靜脈注射麻醉葯物來實現,也可利用TCI技術來完成靜脈麻醉的誘導。在手術麻醉所產生的各種刺激中,氣管插管要高於普通的外科手術,因而麻醉誘導所需要的血葯濃度可能會大於術中麻醉維持所需的血葯濃度。靜注的首劑量可以根據負荷劑量公式CTVd峰效應計算,同時還應兼顧患者的實際情況。麻醉醫生還應熟悉所用葯物的峰效時間,這對於麻醉誘導非常重要。利用TCI技術實施靜脈誘導時應注意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靶濃度。誘導時患者意識消失所需時間隨著所選擇的靶濃度的增高而減少。
利用靜脈麻醉來實施麻醉誘導時還應注意到靜脈麻醉本身的一些特點。首先應強調個體化原則。葯物的選擇和劑量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如體重、年齡、循環狀況、術前用葯等。其次,對於老年患者或循環時間較慢的患者(如休克、低血容量及心血管疾病等)用葯量應減少,且注射應緩慢速度,同時密切監測心血管系統的變化。最後,誘導時一些麻醉葯的注射可能會引起局部疼痛,術前或誘導前給予阿片類葯或所注射的靜脈全麻葯里混入利多卡因可以減少疼痛的發生。③麻醉維持利用麻醉葯靜脈連續滴入或泵入來維持患者的麻醉,需要包括兩方面的劑量,即從中央室消除的葯物劑量,加上向外周室轉運的葯物劑量。根據手術刺激強度及每個患者具體情況來調節靜脈麻醉葯的輸注速率,也可以提供相對合理的麻醉維持血葯濃度。利用TCI技術,通過靶濃度的設定,可以更加精確和方便的達到上述目的。但應注意,由於傷害刺激在術中並非一成不變,因此應根據具體情況(手術的大小、刺激的程度及患者的反應等)選擇合適的靶濃度。此外還應強調,預先的主動調節靶濃度以適應即將出現的強刺激比等到出現傷害刺激後才去被動調節其效果要好得多。
麻醉維持時應強調聯合用葯。完善的麻醉在確保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前提下,至少應該做到的意識消失、鎮痛完全、肌肉鬆弛以及自主神經反射的抑制。為了實現這四個目的,顯然但靠某一類麻醉葯是行不通的,這就需要麻醉葯的聯合使用。完善的靜脈全身麻醉主要涉及到三大類葯:一是靜脈全麻葯,如異丙酚、咪唑安定等,這類葯物可以使患者入睡,意識消失,對手術過程無記憶;二是麻醉性鎮痛葯,如芬太尼、度冷丁等阿片類葯物,可以減少疼痛,抑制應激反應;三是骨骼肌鬆弛葯,如去極化肌松葯琥珀膽鹼及非去極化肌松葯維庫溴銨、泮庫溴銨等,可以鬆弛肌肉,提供良好的手術視野,但是需要呼吸機控制呼吸。④麻醉恢復靜脈麻醉後,患者蘇醒時間與中央室(血漿)麻醉葯的濃度密切相關。對於單次注入的葯物,其血葯濃度的降低主要取決於葯物的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按等效劑量單次注入給葯,恢復快慢的順序為:異丙酚、依託咪酯、硫噴妥鈉、咪唑安定、氯胺酮。對於較長時間持續輸注麻醉葯物,其血葯濃度下降的快慢則不僅取決於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還與其外周室是否遲鈍有關。良好的恢復除了迅速,還應沒有副作用,並尚存足夠的鎮痛作用。異丙酚恢復期副作用最少。氯胺酮及依託咪酯麻醉後,蘇醒期常出現躁動,咪唑安定可以較好地減少這些副作用,但使得恢復延遲。氟哌啶可能會增加噩夢的發生率。患者在恢復期出現躁動首先應該排除缺氧、二氧化碳蓄積、傷口痛及肌松葯殘余;如果使用了吸入麻醉葯還應考慮其洗出是否徹底。
3.復合麻醉
目前臨床麻醉中都是同時或先後使用幾種不同的麻醉葯物或技術來獲得全身麻醉狀態。這種同時或先後應用兩種以上的全身麻醉葯物或麻醉技術,達到鎮痛、遺忘、肌松、自主反射抑制並維持生命體征穩定的麻醉方法,稱之為平衡麻醉。平衡麻醉強調聯合用葯,聯合用葯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體現每類葯物的葯理作用,而且還可減少各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這種方法在提高麻醉質量、保證患者的安全和降低醫療費用等諸多方面都發揮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麻醉理念。
靜吸復合麻醉是平衡麻醉的典型代表,對患者同時或先後實施靜脈全麻技術和吸入全麻技術的麻醉方法稱之為靜脈-吸入復合麻醉技術,簡稱靜吸復合麻醉。其方法多種多樣,如靜脈麻醉誘導,吸入麻醉維持;或吸入麻醉誘導,靜脈麻醉維持;或者靜吸復合誘導,靜吸復合維持。由於靜脈麻醉起效快,誘導平穩,而吸入麻醉易於管理,麻醉深淺易於控制,因此靜脈麻醉誘導後採取吸入麻醉或靜吸復合麻醉維持在臨床麻醉工作中佔主要地位。靜脈麻醉誘導和吸入麻醉維持充分展現了靜脈麻醉與吸入麻醉各自的優點,是麻醉技術向麻醉藝術的升華。
除以上三種全身麻醉外,還有基礎麻醉、監護性麻醉等全麻技術,它們的麻醉程度不同,但本質上並無明顯區別。現在臨床上開展的無痛檢查/治療技術越來越多,例如無痛胃鏡,無痛人流等,這其實也是一種全身麻醉技術,給予靜脈麻醉劑(丙泊酚常用)和鎮痛葯物,達到患者入睡和無痛的狀態,但是多為短小操作,大多不需要插管控制呼吸,但是有呼吸抑制、誤吸性肺炎等風險。
❽ 局部麻醉的方法
常見的局部麻醉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潤麻醉、區域阻滯、神經傳導阻滯四類。後者又可分為神經干阻滯、硬膜外阻滯及脊麻。靜脈局部麻醉是局部麻醉另一種形式[1]。
1.表面麻醉
(1)定義將滲透作用強的局麻葯與局部黏膜接觸,使其透過黏膜而阻滯淺表神經末梢所產生的無痛狀態,稱為表面麻醉。表面麻醉使用的局麻葯,難以達到上皮下的痛覺感受器,僅能解除黏膜產生的不適。可用於角膜、鼻腔、咽喉、氣管及支氣管的表面麻醉。
(2)注意事項①浸漬局麻葯的棉片填敷於黏膜表面之前,應先擠去多餘的葯液,以防吸收過多產生毒性反應。填敷棉片應在頭燈或喉鏡下進行,以利於正確安置[2]。②不同部位的黏膜吸收局麻葯的速度不同。一般說來在大片黏膜上應用高濃度及大劑量局麻葯易出現毒性反應,重者足以致命。黏膜吸收局麻葯的速度與靜脈注射相等,尤以氣管及支氣管噴霧法,局麻葯吸收最快,故應嚴格控制劑量,否則大量局麻葯吸收後可抑制心肌,患者迅速虛脫,因此事先應備妥復甦用具及葯品。③表面麻醉前須注射阿托品,使黏膜乾燥,避免唾液或分泌物妨礙局麻葯與黏膜的接觸。④塗抹於氣管導管外壁的局麻葯軟膏最好用水溶性的,應注意其麻醉起效時間至少需1分鍾,所以不能期望氣管導管一經插入便能防止嗆咳,於清醒插管前,仍需先行咽、喉及氣管黏膜的噴霧表面麻醉。
2.局部浸潤麻醉
(1)定義沿手術切口線分層注射局麻葯,阻滯組織中的神經末梢,稱為局部浸潤麻醉。取皮內注射針,針頭斜面緊貼皮膚,進入皮內以後推注局麻葯液,造成白色的桔皮樣皮丘,然後經皮丘刺入,分層注葯,若需浸潤遠方組織,穿刺針應由上次已浸潤過的部位刺入,以減少穿刺疼痛。注射局麻葯液時應加壓,使其在組織內形成張力性浸潤,與神經末梢廣泛接觸,以增強麻醉效果。
(2)注意事項①注入局麻葯要深入至下層組織,逐層浸潤,膜面、肌膜下和骨膜等處神經末梢分布最多,且常有粗大神經通過,局麻葯液量應加大,必要時可提高濃度。肌纖維痛覺神經末梢少,只要少量局麻葯便可產生一定的肌肉鬆弛作用。②穿刺針進針應緩慢,改變穿刺針方向時,應先退針至皮下,避免針干彎曲或折斷。③每次注葯前應抽吸,以防局麻葯液注入血管內。局麻葯液注畢後須等待4~5分鍾,使局麻葯作用完善,不應隨即切開組織致使葯液外溢而影響效果。④每次注葯量不要超過極量,以防局麻葯毒性反應。⑤感染及癌腫部位不宜用局部浸潤麻醉。
3.區域阻滯
圍繞手術區,在其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葯,以阻滯進入手術區的神經乾和神經末梢,稱為區域阻滯麻醉。可通過環繞被切除的組織作包圍注射,或環繞其基底部注射。區域阻滯的操作要點與局部浸潤法相同。主要優點在於避免穿刺病理組織,適用於門診小手術,也適於身體情況差的虛弱患者或高齡患者。
4.靜脈局部麻醉
(1)定義肢體近端上止血帶,由遠端靜脈注入局麻葯以阻滯止血帶以下部位肢體的麻醉方法稱靜脈局部麻醉。適用於能安全放置止血帶的遠端肢體手術,受止血帶限制,手術時間一般在1~2小時內為宜。如果合並有嚴重的肢體缺血性血管疾患則不宜選用此法。下肢主要用於足及小腿手術,採用小腿止血帶,應放置於腓骨頸以下,避免壓迫腓淺神經。
(2)注意事項靜脈局部麻醉主要並發症是放鬆止血帶後或漏氣致大量局麻葯進入全身循環所產生的毒性反應。所以應注意:①在操作前仔細檢查止血帶及充氣裝置,並校準壓力計;②充氣時壓力至少達到該側收縮壓100mmHg以上,並嚴密監測壓力計;③注葯後20分鍾以內不應放鬆止血帶,放止血帶時最好採取間歇放氣法,並觀察患者神志狀態。
5.神經及神經叢阻滯
(1)頸神經叢阻滯頸淺神經叢阻滯可用於鎖骨上頸部表淺手術,而頸部較深手術,如甲狀腺手術、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等,尚須行頸深神經叢阻滯。但由於頸部尚有後四對顱神經支配,故單純行頸神經叢阻滯效果不完善,可用輔助葯物以減輕疼痛。
(2)臂神經叢阻滯包括經頸路臂叢阻滯法、肌間溝阻滯法、鎖骨上臂叢阻滯法、鎖骨下臂叢阻滯法、腋路臂叢阻滯法等五種入路方法。五種臂叢入路阻滯效果因各部位解剖不同而異,而上肢各部位神經支配亦各異,因此應根據手術部位神經支配選擇最恰當阻滯入路。
(3)上肢神經阻滯上肢神經阻滯主要適應於前臂或手部的手術,也可作為臂叢神經阻滯不完全的補救方法。主要包括正中神經阻滯、尺神經阻滯和橈神經阻滯,可以在肘部或腕部阻滯,若行手指手術,也可行指間神經阻滯。
(4)下肢神經阻滯全部下肢麻醉需同時阻滯腰神經叢和骶神經叢。因需多注葯且操作不方便,故臨床應用不廣。然而,當需要麻醉的部位比較局限或禁忌椎管內麻醉時,可以應用腰骶神經叢阻滯。另外,腰骶神經叢阻滯還可作為全身麻醉的輔助措施用於術後鎮痛。
雖然腰神經叢阻滯復合肋間神經阻滯可用於下腹部手術,但臨床很少應用。髂腹下神經與髂腹股溝神經聯合阻滯是簡單而實用的麻醉方法,可用於髂腹下神經與髂腹股溝神經支配區域的手術。髖部手術需阻滯除髂腹下和髂腹股溝神經以外的全部腰神經,最簡便方法是阻滯腰神經叢(腰大肌間隙腰叢阻滯)。大腿手術需麻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閉孔神經及坐骨神經,可行腰大肌間隙腰叢阻滯,聯合坐骨神經阻滯。大腿前部手術可行股外側皮神經和股神經聯合或分別阻滯,亦可以採用「三合一」法,單純股外側皮神經阻滯可用於皮膚移植皮區麻醉,單純股神經阻滯適用於股骨幹骨折術後止痛、股四頭肌成形術或髂骨骨折修復術。股外側皮神經和股神經聯合阻滯再加坐骨神經阻滯,通常可防止止血帶疼痛,這是因為閉孔神經支配皮膚區域很少。開放膝關節手術需要阻滯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閉孔神經和坐骨神經,最簡便的方法是實施腰大肌間隙腰神經叢阻滯聯合坐骨神經阻滯。採用股神經、坐骨神經聯合阻滯也可滿足手術要求。膝遠端手術需阻滯坐骨神經和股神經的分支隱神經,踝部阻滯可適用於足部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