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現代醫學常用的診斷方法

現代醫學常用的診斷方法

發布時間:2023-06-12 11:19:08

① 現代醫學最主要的治療方法

現在正值今年最後一次健康管理師考試報名的高峰期,很多成功報名的小夥伴已經進入緊張的復習備考之中了,今天醫學教育網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健康管理師核心考點:現代醫學主要治療方法,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主要治療方法:葯物治療、手術治療、介入治療和物理治療,其他治療方法, 如生活方式干預治療、心理治療。

葯物治療

(一)葯物治療是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療方法。

(二)葯品的概念:

用於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調節人的生理功能並規定有適應證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質,包括:中葯材、中葯飲片、中成葯、化學原料葯及其抗生素、生化葯品、放射性葯品、血清、疫苗、血液製品和診斷葯品。

(三)葯物選擇原則:

1、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選擇用葯;

2、葯動學和葯效學的特點選擇;

3、患者的個體差異選擇;

4、葯物的價格或效應。

(四)葯源性疾病分類:

甲型(量效關系密切)、乙型(量效關系不密切)、長期用葯致病型、葯後效應型。

(五)合理使用抗生素應遵循的原則:

合理選葯和合理給葯。選擇抗生素時首先應分析可能的致病菌並據此選用敏感的抗生素,一般應用葯物敏感試驗來篩選。當病情危重時則應根據患者的感染部位、可能感染的菌群來選用抗菌譜較廣的葯物。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健康管理師核心考點:現代醫學主要治療方法,還請大家多多關注醫學教育網,我們會隨時更新更多更好的有關醫學知識、健康管理師考試輔導等相關信息。敬請期待!

② 現代醫學體格檢查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視,觸,叩,聽
視,就是用眼睛看,比如視診心尖搏動,視診呼吸動度,視診胸廓外形等等
觸,就是用各種手法直接觸診。比如腹部檢查中觸診肝臟、脾臟界限。一般檢查中觸診淺表淋巴結等等。
叩,分為直接叩診和間接叩診。比如檢查腎區叩痛、叩診心臟濁音界以確定心臟界限等等。
聽,聽診,比較常見的有心音聽診、呼吸音聽診、血管雜音聽診、腸鳴音聽診等等
體格檢查可為臨床醫生進行診斷提供患者最全面的體徵信息,以准確的診斷疾病,有時甚至能發現其他臨床檢查無法發現的病變。具有重要的意義,體格檢查也是一個臨床醫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醫學技能。

③ 介入性診斷採取哪些措施診斷

介入放射學又稱介入治療學,是近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融合了影像診斷和臨床治療於一體的新興學科。它是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CT、超聲和磁共振等影像設備的引導和監視下,利用穿刺針、導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過人體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創口將特定的器械導入人體病變部位進行微創治療的一系列技術的總稱。目前已經成為與傳統的內科、外科並列的臨床三大支柱性學科。
優點
介入治療全程在影像設備的引導和監視下進行,能夠准確地直接到達病變局部,同時又沒有大的創傷,因此具有準確、安全、高效、適應證廣、並發症少等優點,現已成為一些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法。 1.需內科治療的疾病 如腫瘤的化療、血栓的溶栓,介入治療與內科治療相比,其優點在於:葯物可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不僅可大大提高病變部位葯物濃度,提高療效,還可大大減少葯物用量,減少葯物的全身副作用。 2.需外科治療的疾病 介入治療相對於外科治療優點在於:①它無需開刀,無創口或僅需幾毫米的皮膚切口,就可完成治療,創傷小;②大部分患者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從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險性;③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④對於不能耐受手術的高齡危重患者或者無手術機會的患者,介入也能很好地治療。
查看詳情
種類
介入治療的技術很多,首先可以分為血管性介入技術和非血管介入技術。大家都很熟悉的治療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狀動脈造影、溶栓和支架置入就是典型的血管性介入治療技術,而肝癌、肺癌等腫瘤的經皮穿刺活檢、射頻消融、氬氦刀、放射性粒子植入等就屬於非血管介入技術。按照治療疾病所屬的系統,又可分成神經介入、心血管介入、腫瘤介入、婦產科介入、骨骼肌肉介入等。
查看詳情
適應證
能夠採用介入治療的疾病種類非常多,幾乎包括了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的主要疾病,當然其優勢主要在於血管性和實體腫瘤的微創治療。
血管疾病方面:包括治療血管狹窄和閉塞的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和血管支架置入術、治療動靜脈血栓的溶栓治療、控制出血(急慢性創傷、產後、炎症、靜脈曲張等)、血管畸形以及動靜脈瘺與血管瘤的栓塞治療、預防肺栓塞的下腔靜脈濾器、治療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的經頸靜脈途徑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S)技術、各種血管造影診斷、靜脈取血診斷等等。
腫瘤性疾病方面:包括腫瘤的供血動脈栓塞與葯物灌注、術前栓塞腫瘤血管、腫瘤經皮穿刺活檢、射頻消融、冷凍消融(氬氦刀)、放射性粒子植入等。
非血管介入技術包括各種經皮穿刺活檢術、各種非血管性腔道的成形術(包括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膽道等狹窄的擴張和支架)、實體瘤局部滅能術(經皮穿刺瘤內注葯術、射頻消融術)、囊腫膿腫引流術、造瘺術(胃、膀胱等)、膽道結石和腎結石微創取石術、骨轉移或椎體壓縮骨折的椎體成形術、神經叢阻滯術治療慢性疼痛等。
收起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遵循醫生指導。 網路名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免費問專家
介入治療的副作用
肝癌介入治療後還能活多久

劉正榮 主治醫師
評分:4.9 服務人數:568
問專家
三甲醫院
實時響應
免費問診
免費問專家
你可能關注
介入治療肝
介入治療需要多少錢
介入治療肝癌有效果嗎
介入治療費用
相關視頻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介入治療的優點有哪些?
張學民 主任醫師

哪些人適合做主動脈夾層動脈瘤介入治療?
張學民 主任醫師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介入治療成功率高嗎?
張學民 主任醫師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介入治療的並發症有哪些?
張學民 主任醫師
查看更多
相關文章
腦動脈瘤簡說
王清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 主任醫師
晚期腎癌:是治療還是放棄?
邱建新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主任醫師、教授
腦出血後遺症的幹細胞移植與定向Ommaya介入治療
吳景文 上海市東方醫院 主任醫師、教授
介入治療
李書沛 安陽市腫瘤醫院 主治醫師
查看更多
專家答疑

肝癌介入治療5年沒有復發是不是安全了
肝癌介入治療5年沒有復發,考慮是治療較為良好的表現,相對安全,但是仍然需要定期隨訪,因為不能排除之後轉移和復發的可能。 肝癌是發生在肝臟的惡性腫瘤,我國肝癌發病率高、危害很大。肝癌由於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失去了治療的最佳時機。目前臨床治療肝癌的方法包括手術治療、介入治療、靶向治療、放射治療、免疫治療等。 肝癌手術後介入治療是指在手術切除腫瘤以後,通過介入進行化學葯物注射或血管栓塞治療,以起到預防腫瘤復發的作用。通過介入治療,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到10%~30%。患者在介入治療5年無復發情況,仍需提高警惕,繼續每半年或一年進行一次常規檢查,包括肝臟CT或增強顯影,檢測腫瘤相關標志物,以此來檢測病情發展,預防轉移和復發。

呂錚 副主任醫師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

超聲介入治療囊腫的方法是什麼
超聲引導下肝、腎囊腫穿刺抽液治療,是在超聲監測下選擇最短、最安全的路徑,用一根細針經過皮膚准確的刺入囊腫,將囊腫液體抽凈,根據囊內液的性質再注入無水酒精,使囊腫硬化不再生長。它是一種微創的治療方法,感覺幾乎等同於一次皮下注射,門診治療時間平均30分鍾左右,當天治療當天回家,術後通常無吃葯換葯等處理。術後3到6個月B超觀察治療效果。 介入超聲微創技術(即在超聲引導下的介入微創治療技術),已經在常見外科疾病的治療中嶄露頭角並取得了各個外科專業的認可,它無須開刀,一般只需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從而降低了危險性。損傷小、恢復快、效果好,對身體的干擾不大,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正常器官。使患者們可以獲得更微創、更安全、更迅速、更經濟的治療方法。

陳學紅 副主任醫師 北京地壇醫院

椎間盤源性腰痛微創介入治療方法是什麼
目前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的微創方法很多,主要可分為2大類:一類是經皮穿刺的介入治療;另一類是腰椎融合術。 椎間盤源性腰痛是指椎間盤突出所導致的腰痛,常於椎間盤壓迫神經,脊柱的穩定性不佳有關,因此臨床要治療上可採取切除椎間盤改善腰椎穩定性的方法進行治療。 1.經皮穿刺的介入治療:⑴經皮穿刺髓核化學溶解術;⑵經皮穿刺腰椎間盤切吸術;⑶經皮穿刺激光汽化椎間盤減壓術;⑷經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術;⑸經皮穿刺椎間盤電熱療法(IDET);⑹discTRODE64射頻椎間盤內電熱纖維環成形術;⑺雙極水冷射頻纖維環成形術;⑻超聲水切椎間盤髓核摘除術:⑼經皮Decompressor髓核切除術;⑽低溫等離子髓核成形術等。 2.腰椎融合術:⑴腹腔鏡下前路腰椎融合術、後路經皮椎弓根或小關節螺釘內固定術;⑵小切口前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Mini~ALIF)、後路經皮椎弓根或小關節螺釘內固定術;⑶軸向腰椎椎間融合術(AxialLumbarInterbodyFusion,AxiaLIF)、後路經皮椎弓根或小關節螺釘內固定術;⑷極外側椎間融合術(Extreme/DirectLateralInterbodyFusion,X/DLIF)、後路經皮椎弓根或小關節螺釘內固定術;⑸微創後路PLIF或TLIF手術等。

高秋明 副主任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〇醫院

腰椎間盤突出介入治療後注意事項是什麼
腰椎間盤突出介入治療後注意事項注意休息、葯物治療、適當的活動等。 腰椎間盤突出主要是腰椎的各部分,特別是在髓核改變了不同程度的退行性之後,由於外力的原因,腰椎間盤是常見的疾病之一,椎間盤的纖維環決裂,從髓核組織破裂的地方明顯(或者下垂)是後方、椎管內、根鄰接脊髓。神經受到刺激,腰產生壓迫的疼痛,一側下半身和雙下半身麻痹的疼痛等一連串的臨床症狀。腰椎間盤突出者腰4~5、腰5~骶1發病率高,約佔95%。 腰椎間盤突出治療後注意事項: 1.卧床休息:患者約10~20天,以左下肢為主,短時間內避免彎腰、負荷、深蹲等動作,大小便盡量以坐便為主。 2.葯物治療:主要以口腔消炎為主,靜脈為主,避免脫水,患者壓力;組織神經和肌肉神經壓力可導致第二次疼痛。 3.適當的活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後,約3個月的時間里要注意身體健康,避免以走路為主的劇烈的腰部及強制性活動。具體用葯請結合臨床情況,由醫生的診斷與指導為主。

許碩貴 主任醫師 上海長海醫院
查看更多

關於我們
合作機構
電腦版
用戶服務協議
隱私政策
網路名醫 2010-2020版權所有 京ICP證 110448號

互聯網葯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京)-經營性2016-0022

④ 推拿的常用診斷方法

推拿治療在臨床上最多應用的還是頸、肩、腰腿疼痛和四肢骨關節、肌肉、神經等病變,為了杜絕不必要的醫療事故發生,現代醫學的診斷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鑒並融為一體的。通過此方法可以排除炎症、腫瘤等各種非推拿治療適應證的疾病。而且還能使疾病得到明確診斷和提高治療效果。由於現代醫學的診斷方法甚多,醫學科學又是日新月異地發展,本書重點介紹四肢骨關節和脊柱最基本而又是最實用的物理診斷方法。
上肢部的物理診斷法
肩關節
1.望診由於肩關節周圍肌肉豐富,所以望診時必須兩側對比檢查。檢查時兩肩一定要裸出,對比兩肩外形是否對稱,高低是否一致,有無畸形、腫脹、竇道、腫塊及靜脈怒張、有無肌肉萎縮等情況。正常肩關節外形為渾圓形,若三角肌膨隆消失,呈「方肩」狀,多提示有肩關節脫位或三角肌萎縮。若肩腫高聳,多為先天性肩腫骨高聳症。除靜觀外,還要視其動態情況,囑患者做肩關節各方向的活動,觀察有無活動障礙及其異常活動,如前鋸肌癱瘓向前平舉上肢,可出現「翼狀肩胛」。
2.觸診首先要知道在肩部有幾個骨性標志。在肩外側最高點骨性突出是肩峰;其下方的骨性高突處是肢骨大結節;肩峰前方為鎖骨外側端;鎖骨中,外1/3交界處的下方一橫指為喙突。還要檢查局部皮膚溫度,有無腫脹,如系腫物,要檢查其硬度,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如何。要仔細地尋找壓痛點,肩關節周圍常見的壓痛點為: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壓痛點在結節間溝;岡上肌腱損傷,壓痛點局限於大結節的尖頂部;肩峰下滑囊炎,壓痛點局限在肩峰部。除壓痛外應檢查肩關節有無異常活動,如肩鎖關節脫位時,當按壓鎖骨外端,可有彈性活動。肱二頭肌長頭腱滑脫,可在結節間溝觸及肌腱的彈跳。
3.肩關節活動度檢查要注意其運動方式,幅度,有無疼痛、受限,尤其注意其肩腫骨的動態;避免肩胛骨一起參與活動而造成的假象活動度。
肩關節的中立位為上臂下垂,屈肘90°,前臂指向前方。
關節活動度(圖18)如下:
前屈:70°~90°後伸:40°外展:80°~90°內收:20°~40°內旋:70°~90°外旋:40°~50°上舉:160°~180°(是前屈、外展和肩腫骨旋轉的復合動作)
4. 特殊檢查
1.搭肩試驗:患肢肘關節屈曲,手放在對側肩關節時,如肘關節不能與胸壁貼緊,則為陽性,表示肩關節脫位、粘連。
2.肱二頭肌長頭緊張試驗:囑患者屈肘並做前臂旋後動作,檢查者給以阻力,如肱骨結節間溝部位疼痛,則為陽性,表示肢二頭肌長頭腱鞘炎。
3.直尺試驗:正常人肩峰位於肽骨外上髁與肱骨大結節連線之內側。用直尺的邊緣貼在上臂外側,一端靠近肱骨外上髁,另一端如能與肩峰接觸,則為陽性,表示肩關節脫位。
肘關節
1.望診首先觀察有無畸形。正常肘關節伸直時,有5°~15°的攜帶角。一般女性比男性要稍大。若大於此角度稱之為肘外翻;若小於此角度稱之為肘內翻。肽骨髁間骨折、肘關節脫位、橈骨小頭脫位等未經整復時,均可見到肘部輪廓的改變。
其次要觀察肘部有無腫脹。當肘關節腫脹時,肘後肱三頭肌腱兩側飽滿。肽骨內或外上髁骨折時,腫脹區常較局限。撓骨小頭骨折,鷹嘴撓側正常皮膚凹陷消失2.觸診首先要注意肘部壓痛點位置。肱骨外上髁壓痛,多為防骨外上髁炎;肱骨內上髁壓痛,多為肱骨內上髁炎;尺骨鷹嘴壓痛伴囊性腫物,多為鷹嘴滑囊炎。此外還應包括對肘關節周圍皮膚張力,肱動脈的搏動、尺神經硬度及粗細的改變,有無腫塊以及腫塊大小,硬度、部位,與活動的關系,以及滑車上淋巴結是否腫大等。
3.肘關節活動度檢查
肘關節中立位為前臂伸直。屈曲:135~150°過度伸直:10°旋前:80°~90°旋後:80°~90°
4.特殊檢查
1.網球肘試驗:又稱腕伸肌緊張試驗。肘關節伸直,同時前臂旋前,腕關節被動屈曲,能引起肱骨外上髁處疼痛者觀為陽性,表示肱骨外上髁炎。
2.肘關節外翻擠壓試驗:肘關節伸直位,檢查者一手抵住肘關節外側,並使肘關節被動外翻,如有疼痛,則為陽性,表示橈骨小頭骨折。
3.肘三角(圖20):正常的肘關節於完全伸直時,肽骨外上髁、肱骨內上髁和尺骨鷹嘴三個骨性突起點,在一條直線上;當肘關節於完全屈曲時,這三個骨性突起點構成一等腰三角形。若肘三角關系改變,表示有骨折、脫位。
腕關節與手
1.望診 對比檢查兩腕關節與兩手,觀察有無畸形、腫脹和異常動作等。
常見畸形有橈骨遠端骨折引起的銀叉樣畸形;正中神經損傷所致大魚際肌萎縮,呈猿手畸形;橈神經損傷所致腕下垂;尺神經損傷所致小魚際肌和骨間肌萎縮,呈爪形手;以及並指、多指、鈕扣畸形、鵝頸畸形等。
腕關節腫脹以背側指伸總肌腱兩側明顯。「鼻煙窩」消失常提示有腕舟狀骨骨狀。兩側腕關節腫脹伴多發性、對稱性近節指間關節棱形腫脹多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指骨棱形腫脹常見於指骨結核或內生軟骨瘤。手指末節呈鼓褪樣腫脹,則提示為肺性骨關節病變,也稱槌狀指。腕背或掌指關節的掌側面有局限性腫塊,與皮膚無粘連,但附著於深部組織,有囊性感,多為健鞘囊腫。
手指震顫,多見於甲狀腺機能亢進、震顫性麻痹、慢性酒精中毒等。雙手呈搓泥丸的顫動,在運動時減輕,靜止時加重,多為巴金森綜合征。
2.觸診自尺撓骨遠端向指骨方向依次檢查腕及手部壓痛的部位和程度,是否伴有腫脹、放射痛、異常感覺等。手掌部位應包括大小魚際肌及屈肌肌健部位有無壓痛。局部腫塊的性質,是否隨肌腱活動等。在屈伸手指過程中,如有彈響,多為彈響指或稱為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當前臂旋轉時,下橈尺關節發生彈響,多為三角纖維軟骨盤損傷。
3.腕關節及手部各關節活動度(圖21)檢查
1.腕關節中立位為手與前臂成直線,手掌向下。
伸;30°~60°掌屈:50°~60°橈側傾斜:25°~30°尺側傾斜:30°~40°
2.手指關節中立位為手指伸直。
掌指關節:伸為0°,屈可達90°近節指間關節:伸為0°,屈可達90°遠節指間關節:伸為0°,屈可達60°~90°
3.拇指中立位為拇指沿食指方向伸直。
外展:可達40°屈曲:掌拇關節可達20°~50°,指間關節可達90°對掌:不易量出度數,注意拇指橫越手掌之程度內收:伸直位可與食指橈側並貼
4. 特殊檢查
1.握拳尺偏試驗(圖22):患者握拳,拇指在其餘四指之下,使腕關節做被動尺偏運動,引起橈骨莖突部疼痛為陽性。見於撓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2)橈側伸腕肌腱摩擦試驗:醫生握住患肢前臂遠端,手掌放在前臂撓側背部,囑患者主動做腕屈曲活動或握拳及放鬆的連續運動。如醫生掌下有明顯摩擦聲則為陽性。見於橈側伸腕肌腱周圍炎。
3.腕關節尺側擠壓試驗:腕關節於中立位,並被動使之向尺側偏斜井擠壓,若下橈尺關節疼痛為陽性,見於三角纖維軟骨盤損傷或尺骨莖突骨折。
下肢部物理診斷法
髖關節
1.望診 站立位有無髓關節畸形、臀部肌肉萎縮、腰前凸代償性增加、大腿皮膚皺折加深,下肢有無內收、外展或內外旋轉畸形和下肢短縮或增長的改變;同時還要觀察兩側髂嵴和兩側臀皺襞是否在同一水平線上。行走時患肢能否持重,步態是否均勻、穩定,並描述步態的特點。2.觸診 髖關節腫脹,可觸及其周圍皮膚張力增高。髖關節脫位,可在異常部位觸到股骨頭或捫及股動脈搏動減弱。臀肌攣縮可在臀部觸及緊張的束帶。彈響髖可在粗隆處觸及肌腱的彈跳,並出現彈響聲。大粗隆處淺壓痛伴有囊性腫塊,多為大粗隆滑囊炎。
3.髖關節活動度檢查 中立位為髖關節伸直,髕骨向上。
關節活動度(圖23)如下:屈曲:130°~140°後伸:10°~15°外展:30°~45°內收:20°~30°內旋:40°~50°外旋:30°~40°4.特殊檢查
1)單腿獨立試驗(圖24):患者直立,背向醫生,患肢屈髓屈膝上提,用健肢單獨站立。正常時,骨盆向健側傾斜,患側臀皺襞向上提起,稱為陰性。同法使患肢單獨站立,如發現健側骨盆及臀皺襞下降,即為陽性,見於髖關節病變或臀中、臀小肌麻痹。
2)望遠鏡試驗: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醫生一手握住小腿,沿身體縱軸向上推;另一手摸著同側大粗隆,此觸及有活塞樣活動感,為陽性。見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尤以幼兒體征更為明顯。
3)「4」字試驗(圖25):患者仰卧,囑患肢屈髖屈膝並外旋髖關節,使其外踝置於健側下肢膝關節上部,形如「4」字。若無法完成「4」字動作而髖部疼痛者,為髖關節病變。若能完成「4」動作時,醫生一手壓對側的髂前上棘,另一手將患肢膝關節內側向下壓,如出現骶髂關節部疼痛,則為陽性。見於骶髂關節炎等骶髂部病變。圖25
4)屈膝屈髖分腿試驗:患者仰卧,雙下肢屈曲外旋,兩足底相對,醫生兩手分別置於膝做雙膝分腿動作,出現股內側疼痛,為陽性,提示內收肌痙攣。
5)足跟叩擊試驗:患者仰卧,兩下肢伸直,醫生以一手將患肢略作抬高,另一手沿體縱軸叩擊其足跟,使髖部產生震痛,為陽性,見於髓部骨折、炎症或下肢骨折。
6)中立位試驗:患者仰卧,下肢伸直,醫生用手平托患肢足跟,足呈外旋位為陽性,見於股骨頸骨折。
7)髂脛束攣縮試驗(圖26):患者側卧位,患側在上,將健側髓膝關節屈曲,抱於胸前;醫生站在患者背後,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患肢踝關節上方,使膝關節屈曲90°,患髓先屈曲後外展再伸直,此時醫生除去外力使其自由墜落,如有髂脛束攣縮,則患肢可被動地維持在外展位,則為陽性,並可骼崎與大粗隆之間摸到攣縮的髂脛束。8)托馬征(圖27):患者平卧,健側髓膝關節盡量屈曲,使大腿貼緊軀干,雙手抱住膝關節,並使腰部貼於床面,如患髓不能完全伸直,或雖伸直但腰部出現前突,則托馬征陽性,並應記錄患髓關節屈曲角度。見於髓關節僵硬,腰椎結核或骼腰肌痙攣。
膝關節
1.望診 比較兩側股四頭肌,特別是觀察股四頭肌內側頭有無明顯萎縮。當膝關節屈曲位,骸韌帶兩側「膝眼」消失,表明關節有腫脹。站立時雙腿並攏,兩腿股骨內髁及雙足內踝可以接觸。若兩內踝分離,即為膝外翻,又稱「X」型腿;若兩內髁分離,即為膝內翻,又稱「O」型腿(圖28)。膝內、外翻畸形,常見於佝僂病、股骨下端或脛骨上端骨折、骨髓炎或軟骨發育不良等引起,因骺板生長不對稱所致。在站立時,膝關節呈明顯的過伸狀態,稱為膝反屈或稱為軍刀腿(圖29),常見於小兒麻痹後遺症。股骨內、外髁任何一側見有局限腫大,伴淺靜脈怒張,提示有腫瘤的可能性。2.觸診確定壓痛的部位,對診斷膝關節疾患十分重要,膝部常見壓痛點(如圖30)示。若發現腫塊(包括胭窩部),應檢查其大小,硬度,深度,有無壓痛與周圍組織及膝關節活動的關系。膝關節周圍觸及滑膜增厚、變韌,提示慢性滑膜炎。在伸直膝關節時,將骸骨作上下或左右推移時,出現沙沙的摩擦音及痙痛,提示骸骨軟化症。膝關節在運動時出現音調清脆的彈響同時伴有疼痛者,提示半月板損傷。
3.膝關節活動度檢查 中立位為膝關節伸直。
膝關節活動度(圖31)如下:
屈曲:120°~150°過伸:5°~10°內旋約:10°外旋約:20°4. 特殊檢查
1)浮髕試驗(圖32):患者仰卧位,患肢伸直放鬆,醫生一手虎口對著骸骨上緣,手掌壓在骸上囊上,使關節積液集中在骸骨之下,另一手食指以垂直方向擠壓髕骨,並迅速放開。如感覺髕骨浮動或有撞擊股骨髁的感覺,即為陽性,提示膝關節內有積液。
2)髕骨摩擦試驗:患者仰卧,患肢伸直放鬆,醫生用一手按壓住骸骨,並使其在股骨髁關節面上作上、下及左、右的移動,如有摩擦音或患者感覺疼痛,則為陽性。提示骸骨軟化症。
3)麥氏(McMurray征)試驗(圖33):患者仰卧,醫生一手握住患肢足部,另一手拇指及其餘四指分別摸住膝關節內、外側關節間隙,先使膝關節極度屈曲,然後將小腿內收,外旋,並逐漸伸直膝關節,此時內側膝關節疼痛或有彈響,說明內側半月板損傷。反之使小腿外展、內旋,逐漸伸直膝關節,如有外側膝關節疼痛或彈響,說明外側半月板損傷。
4)研磨試驗(圖34):此試驗為鑒別側副韌帶損傷與半月板損傷的方法。患者俯卧位,下肢伸直,患膝屈曲90°,可請一助手將大腿固定不使轉動,醫生雙手握住足踝沿小腿縱軸提起小腿,然後再內外旋轉小腿,此時側副韌帶處於緊張狀態,如有損傷,在旋轉時會引起疼痛,提示側副韌帶損傷。另一方法是醫生雙手按壓足部,並內外旋轉小腿,若出現疼痛,提示半月板損傷。5)側向擠壓試驗(圖35):患者仰卧,伸直下肢,醫生一手握住踝關節向外側施加壓力,另一手在膝關節作向內側加壓,使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承受外翻張力,如有疼痛或有側方活動,則為陽性,提示內側副韌帶損傷。如作相反方向施加壓力,使膝關節外側副韌帶承受內翻張力,此時有疼痛或側方活動,提示外側副韌帶損傷。
6)過伸試驗:患者仰卧,膝關節伸直,醫生一手抬起小腿,另一手按壓住膝部,使膝關節出現被動過伸運動,如有疼痛為陽性。可見於半月板前角損傷、股骨髁軟骨損傷或脂肪墊肥厚、損傷等。
7)抽屜試驗(圖36):患者仰卧,屈膝90°,足平放於床上,醫生可坐在患者的足部,以穩定其足,雙手握住小腿上端作前拉後推的動作,如小腿上端能向前拉動,說明前交叉韌帶損傷;如小腿上端能向後推動測說明後交叉韌帶損傷。

⑤ 什麼叫叩診

叩診,是現代臨床醫學常用的一種物理診斷方法。醫生通過手指叩擊人體的一定部位,根據各部位質地、密度及其器官中氣體和液體含量不同所產生的各種不同聲音,來判斷各器官的生理或病理狀態。這種方法由於簡便易行,因此即使在醫學科學日趨發達的今天,仍然被世界各國的醫生廣泛應用。

叩診是在18世紀中葉發明的。一位名叫奧恩布路蓋的維也納醫生在進行屍體解剖的時候,發現有些死者的胸腔內充滿著液體。這種現象引起了他的深思,為什麼胸腔積液在死者生前不能被發現?應該如何發現?一次,他忽然想起他那經營酒業的父親,經常用手指敲打酒桶,憑其發生的清、濁聲音來估計桶內酒量的多少。人體的胸腔不也可以用手指叩擊它,聽其發出不同的聲音而估計胸腔內有無積液。經過不斷的摸索,奧恩布路蓋終於發明了最早的叩診方法,即用四隻指頭直接叩擊人體胸部,並對胸部疾病與叩擊音的變化關系作了較深刻的研究,於1761年在維也納發表了題為《用叩診人體胸廓發現胸腔內部疾病的新方法》的論文。

但是,奧恩布路蓋的發明在當時並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相反還遭到了某些名醫的冷嘲熱諷,甚至被指責為「瘋子」。到19世紀初,由於法國醫生高爾維沙爾的推薦和法國臨診病院的應用,叩診才逐漸被人們重視。1818年,在上述直接叩診法的基礎上,創制了叩診板和叩診錘,於是就產生了間接叩診法。1838年,維也納著名醫生斯科達對叩診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並應用聲學原理闡述了出現不同叩擊音的原因,為叩診找到了理論依據。以後,以對上述兩種叩診法作了改進,醫生用自己左手中指的背部作為叩診板,用右手中指進行叩診。這種方法一直沿用到現在。

閱讀全文

與現代醫學常用的診斷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視頻回答問題及解決方法 瀏覽:79
腦梗保守治療方法 瀏覽:763
橡膠履帶橫擋安裝方法 瀏覽:206
木蠟油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685
21歲正確的增高方法 瀏覽:647
溫度控制迴路聯校的方法和步驟 瀏覽:31
假櫻桃的種植方法 瀏覽:443
自己家存酒的正確方法 瀏覽:688
冬釣大鯽魚調漂最佳方法 瀏覽:150
cpu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648
夾鼻器使用方法 瀏覽:225
不可恢復式感溫電纜的連接方法 瀏覽:323
兒童簡單的畫冰淇淋方法 瀏覽:514
哪裡普及急救知識方法 瀏覽:749
海桿漁輪的使用方法 瀏覽:676
求對稱軸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11
腿彎疼痛檢查最佳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696
紫蘇的食用方法 瀏覽:966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用什麼方法 瀏覽:752
用熱水洗衣服的正確方法技巧 瀏覽: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