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茯花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茯花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3-06-06 21:20:23

Ⅰ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相信大家對這種食物的功效和作用不陌生吧,在中葯中它當屬清熱降火的翹楚,對人的身體有很大的`好處,了解一下它的功效和作用對我們有好處,下面跟大家分享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1

茯苓別名茯菟、茯靈、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絳晨伏胎、雲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味:甘、淡,平。

歸經:歸心經、肺經、脾經、腎經。

1、功效

利水葯;滲濕利尿。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腫。

2、赤茯苓:削去外皮後的淡紅色部分,功能滲利濕熱。

3、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亦稱茯苓,切成小方塊,功能滲濕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細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寧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於去濕。

6、雲苓皮:是去濕大於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寧心安神用硃砂拌。

葯材基源: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

2、炮製方法

茯苓:用水浸泡,洗凈,潤後稍蒸,及時切取皮和塊或切厚片,曬干。

朱茯苓:取茯苓塊以清水噴淋,稍悶潤,加硃砂細粉撒布均勻,反復翻動,使其外表粘滿硃砂粉末,然後晾乾,(每茯苓塊100斤,用硃砂粉30兩)

3、功效與作用

1、《葯征》記載: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頭眩煩躁。

2、《傷寒明理論》記載:茯苓滲水緩脾。

3、《本經》記載:茯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4、茯苓治子宮肌瘤:茯苓、桂枝、當歸、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蠣、鱉甲各120克,紅花75克,三棱、莪術、乳香、沒葯各60克 共研細末,煉蜜和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溫開水送,持續服葯1年,能使月經正常,肌瘤消失。

5、茯苓治心神失養:茯苓9克,酸棗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 水煎服,為酸棗仁湯。亦宜於虛煩不眠、心悸眩暈等症。

6、《儒門事親》記載:茯苓治小便多、滑數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葯(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乾)。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米飲調服之。

7、茯苓用於痰飲咳嗽,痰濕入絡,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具健脾作用,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術同用。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8、《德生堂經驗方》記載:茯苓治下虛消渴,上盛下虛,心火炎爍,腎水枯涸,不能交濟而成渴證:白茯苓一斤,黃連一斤。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溫湯下五十丸。

9、《本草衍義補遺》記載: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葯也,若陰虛者,恐未為宜。

10、《局方》威喜丸 記載:茯苓治丈夫元陽虛憊,精氣不固,余瀝常流,小便白濁,夢寐頻泄,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白漏、白淫,下部常濕,小便如米泔,或無子息(不育):黃蠟四兩,白茯苓四兩(去皮、作塊,用豬苓一分,同於瓷器內煮二十餘沸,出,日干,不用豬苓)。上以茯苓為末,熔黃蠟為丸,如彈子大。空心細嚼,滿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為度。

11、茯苓治食管癌: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蘇梗、橄欖各18克,枳殼15克,橘紅、生薑各9克,硼砂3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劑,繼續服用,能使症門面減輕,進食順利,X線復查癌灶明顯縮小。

12、《抗癌植物及其驗方》記載:茯苓治潰瘍性黑色素瘤:茯苓、雄黃礬石各等分份共研末,麻油調敷患處,同時內服銀花、連翹各50克的水煎液。

13、《仁齋直指方》記載:茯苓治心虛夢泄,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米湯調下,日二服。

14、《補缺肘後方》記載:茯苓治皯:白蜜和茯苓塗上,滿七日。

15、《用葯心法》記載: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葯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導氣。

16、《不知醫必要》茯苓湯 記載:茯苓治水腫:白水(凈)二錢,茯苓三錢,郁李仁(杵)一錢五分。加生薑汁煎。

17、茯苓治痰飲;茯苓善滲泄水濕,使濕無所聚,痰無由生,可治痰飲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術、甘草同用,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若飲停於味而嘔吐者,多和半夏、生薑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要略》)。

18、《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記載:茯苓治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19、《湯液本草》記載:茯苓,伐腎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澀能利之,與車前子相似,雖利小便而不走氣。酒浸與光明硃砂同用,能秘真。

20、茯苓治脾虛泄瀉;茯苓能健脾滲濕而止瀉,尤宜於脾虛濕盛泄瀉,可與山葯、白術、薏苡仁同用,如參苓白術散(《和劑局》);

21、茯苓治脾虛不化:茯苓、黨參、白術各60克,神曲、麥芽、山楂、山葯、砂仁、陳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黃連、甘草各22克,共研細末,水泛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溫開水送。

22、茯苓治肝癌:茯苓、龍葵各45克,白英、半枝蓮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參6克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覺症狀逐漸消失,肝縮小到正常范圍。同位素掃描放射區顯影分布均勻。

23、茯苓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滲濕,而葯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葯。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癥候,不論偏於寒濕,或偏於濕熱,或屬於脾虛濕聚,均可配合應用。如偏於寒濕者,可與桂枝、白術等配伍;偏於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術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術等同用。

24、《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 記載:茯苓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茯苓四兩,桂枝,白術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25、茯苓治水腫;茯苓味甘而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傷正氣,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葯。可用治寒熱虛實各種水腫。治療水濕內停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常與澤瀉、豬苓、白術、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傷寒論》)。

26、《證治要訣》記載:茯苓治心汗,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宜養心血:以艾湯調茯苓末服之。

27、茯苓治水濕痰飲:治水濕瀦留 茯苓30克,白術15克,豬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檳榔、蘇梗、澤瀉、桑白皮、陳皮各9克,人參、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

28、茯苓用於脾虛泄瀉,帶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術、山葯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葯。

29、《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記載:茯苓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術三兩,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30、茯苓治脾腎陽虛水腫,可與附子、生薑同用,如真武湯;用於水熱互結,陰虛小便不利水腫,與滑石、阿膠、澤瀉合用,如豬苓湯。

31、《葯性論》記載:茯苓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人熱淋。

32、陶弘景記載:茯苓,白色者補,赤色者利。

33、茯苓治胃癌:茯苓、龍葵、半枝蓮各15克,紅參、白術、黃芪各9克,訶子肉6克,乾薑、丁香、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日1劑。能使面浮足腫、腹脹便溏等症狀逐漸改善,飲食好轉。

34、《日華子本草》記載:茯苓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

35、《百一選方》 記載:茯苓治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兩,南木香半兩(紙裹炮)。上二味,為細末,煎紫蘇木瓜湯調下二錢匕。

36、《別錄》記載:茯苓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37、茯苓治癌瘤積毒、肺癌:茯苓、麥冬、川貝各15克,紫河車、熟地、生地、澤瀉、豬苓、紫貝齒、首烏、龍骨各12克,當歸、白芍、女貞子、白術、丁香、神曲、麥芽、山楂、雞內金、阿膠(烊兌)、玳瑁末、蘆薈各9克,砂仁、人參各6克,硃砂、琥珀、甘草各3克,牡蠣、禹余糧各30克 水煎服,日1劑。連服1周後,接服下方:半枝蓮、忽木各30克 水煎服,日1劑。連服1周後,又換服上方。如此交流換服,至痰喘、胸痛等基本症狀緩解,X線復查陰影消失。

38、茯苓治白血病:茯苓、喜樹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馬鞭草、葵樹子各9克 水煎服。能使症狀獲完全或部分緩解,延長生存期,宜於急性各型。

39、《本草衍義》記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40、茯苓治心悸,失眠;茯苓益心脾而寧心安神。常用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於黃芪、當歸、遠志同用,如歸脾湯(《濟生方》);若心氣虛,不能藏神,驚恐而不安卧者,常與人參、龍齒、遠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醫學心悟》)。

41、《綱目》茯苓酒 記載:茯苓治頭風虛眩,暖腰膝,主五勞七傷:茯苓粉同曲米釀酒飲。

42、《醫學啟源》記載:茯苓除濕,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治溺黃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訣》雲,止瀉,除虛熱,開腠理,生津液。

43、茯苓味甘,善入脾經,能健脾補中,常配以人參、白術、甘草,治療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如四君子湯(《和劑局方》)。

44、王好古記載:茯苓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

45、茯苓抗癌:臨床常用治療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膀胱癌、肺癌、潰瘍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屬脾虛濕盛、痰飲內停、濕熱壅結者。

46、《傷寒論》五苓散記載:茯苓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47、《原病式》茯苓湯 記載:茯苓治濕瀉:白術一兩,茯苓(去皮)七錢半。上細切,水煎一兩,食前服。

48、茯苓治宮頸癌:茯苓、半枝蓮、蜀羊泉各30克,山葯、生地各15克,知母、黃柏、澤瀉各9克,牡丹皮6克,紅棗10枚 水煎服。能使白帶減少,尿頻,腰竣等症狀好轉,局中病灶消失。

49、《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記載:茯苓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50、茯苓用於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51、茯苓治淋巴肉瘤:茯苓、丹參、生牡蠣各30克,鱉甲15克,鬱金、枳殼、白術、柴胡、紅花、五靈脂、雞內金、白芍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5克水煎服。可使症狀緩解,3個月後有片顯示淋巴結縮小。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2

1、食用方法

1、赤豆薏米茯苓粥

材料:白茯苓粉20克、赤小豆50克、薏米100克

做法:

1、先將赤小豆浸泡半天

2、將赤小豆與薏米共煮粥。

3、赤小豆煮爛後,加茯苓粉再煮

4、成粥後加白糖少許

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利水滲濕,健脾補中。薏米甘淡微寒,能利尿消腫,健脾止瀉,清利濕熱。赤小豆味酸性平,善下行,能清熱利濕,解讀退黃,通利水道。

2、茯苓山葯大棗粥

材料:粳米50克、茯苓20克,棗(干)15克、山葯(干)20克、赤砂糖30克

做法:大棗去核,與茯苓、山葯、粳米同煮成粥,加適量紅糖味即可。

功效:健運脾胃,滲濕止瀉,小兒脾胃氣虛、食少便溏、體倦乏力者可經常食用。茯苓甘平,淡滲利水祛濕,補脾益胃,與山葯、大棗佐用,葯性平和,滋補脾胃,除濕止瀉之功更著。

3、土茯苓老龜

材料:烏龜500克、土茯苓30克、鹽2克

做法:

將烏龜去頭、甲,洗凈,切塊。

土茯苓入沙鍋內,加水適量煎煮取汁,至汁濃時停火,去渣留汁。

將葯汁、龜肉、鹽入鍋,加水少許,共燉至龜肉爛熟時停火即可。

功效:這道湯清熱解毒、健脾胃,治小便赤黃。

4、茯苓五味粥

材料:茯苓10克,五味子6克,粳米100克。

做法:

把粳米淘洗干凈;茯苓洗凈後,打成細粉;五味子洗凈。

把粳米放人電飯煲內,加入茯苓粉、五味子以及水,煮 至粥熟即成。

用法:每日1次。

功效:除濕健脾,滋養心氣。

禁忌:虛寒滑精者忌食。

2、用葯禁忌

1、陰虛而無濕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茯苓。

2、《本草經集注》記載:馬藺為之使,茯苓惡白斂,茯苓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

3、《葯性論》記載:茯苓忌米醋。

4、《本草經疏》記載: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皆不得服茯苓。

5、《得配本草》記載:氣虛下陷、水涸口乾俱禁用茯苓。

6、張元素記載: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損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損元氣。

Ⅱ 三七花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是什麼

三七花,性涼味甘,有清熱生津,平肝降壓,活血通脈的功效。用於高血壓、頭昏、目眩、耳鳴、急性咽喉炎的治療。降血壓,降血脂,減肥,生津止渴,提神補氣。

用法:泡茶飲。

不過,不建議三七花和其它花茶一起食用,因為三七花單味食用效果最好。



(2)茯花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擴展閱讀

三七茶的副作用

1、孕婦服用三七茶會影響胎兒。

2、身體屬於虛寒服用三七茶對虛寒之症有加重的作用,比如感冒,流鼻涕。

3、涼感冒服用三七茶會加重涼感。

4、女性月經期間服用三七會導致月經出血過多。

閱讀全文

與茯花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學會音序的使用方法 瀏覽:146
用什麼方法給臉補水 瀏覽:557
燙傷後正確的處理方法 瀏覽:766
腳跟骨刺的治療方法白醋 瀏覽:389
花楸果怎麼吃方法 瀏覽:61
瘦臉方法的視頻 瀏覽:314
窗簾掛球打結方法視頻 瀏覽:296
快速增加電腦網速的方法 瀏覽:278
電腦登錄自己微信的方法 瀏覽:332
如何製作亮片製作方法 瀏覽:637
頸椎直反弓的鍛煉方法 瀏覽:225
論述糖尿病的營養治療方法有哪些 瀏覽:75
網路面板不能用的檢測方法 瀏覽:708
眼睛黑眼圈怎麼辦有什麼方法 瀏覽:535
用手機繞地轉一圈測出畝數的方法 瀏覽:148
新舊玉米粒的鑒別方法視頻 瀏覽:868
踢腳線安裝方法與尺寸 瀏覽:403
蟹爪蘭的養殖方法視頻 瀏覽:766
研究方法具體有哪幾種 瀏覽:766
用什麼方法氣走了你的追求者 瀏覽: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