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古詩中,寫景的手法有哪些
在古詩中,寫景的手法按照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手法,列舉如下:
1、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像聯想)與實寫。
2、運用修辭的角度考慮:比喻、對比、誇張、比擬、借代、雙關、反問、設問、互文等。
3、從運用的表現手法的角度考慮:襯托、對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徵、鋪陳、白描。
4、從景物的動靜的角度來寫:動靜景結合、以動寫靜、以靜寫動。
5、從觀察的角度、足點、層次來寫:遠看與近觀結合、仰視平視與俯視結合、空間的上下結合、高低結合。
6、從調動感覺的角度來寫(諸覺結合):視覺(形色)、聽覺(聲)、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
7、從分析景物的全景與特寫景來考慮:粗筆勾勒與工筆細描(點面結合)。
8、從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來考慮: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樣與諧調。
詳細說明:
一、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像聯想)與實寫。
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瞭然;也可以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同時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像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
「虛」與「實」,具體點說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像回憶與現實。如「愁」是虛的,因為它是無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實的,古詩詞常藉助具體、可感的事物來抒發某種感情寄託某種情懷,或藉助想像或回憶來寫現實的境遇和況味。
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的情思。
二、運用修辭的角度考慮:比喻、對比、誇張、比擬、借代、雙關、反問、設問、互文等。
例:《南柯子·十里青山遠》宋代:仲殊
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凄涼時候,在天涯。
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釋義:
潮水漲平了沙路,遠處的青山連綿不斷,偶爾聽到幾聲鳥鳴,好像是在哀怨時光流逝。又是凄涼冷漠的秋天了,我遠在海角天涯。殘月西墮。白露濕衣,拂曉的涼風慢慢地吹散朝霞。走到那似曾相識綠楊堤畔,我詢問起塘中盛開的荷花:「你可記得,那年我路邊沽酒,敲開的是哪門哪家?」
寫景採用了遠近結合的手法。「十里青山遠」是遠景,「潮平路帶沙」是近景;用了視聽結合的手法。前兩句詩是視覺的描寫,「數聲啼鳥」是聽覺的描寫。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數聲啼鳥怨年華」一句其實是表達作者內心的愁怨。
三、從運用的表現手法的角度考慮:襯托、對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徵、鋪陳、白描。
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准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
例《商山早行》唐代: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釋義: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震動;踏上遙遙征途,遊子悲思故鄉。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板橋彌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跡行行。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的泥牆邊。回想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鴨鵝,正嬉戲在岸邊的湖塘里。
第二聯兩句詩,就是六個名詞(即六種景物)的組合,沒有任何修飾語。它集中地表現了早行的辛苦。在雞鳴聲起,殘目未落之時,冒著寒霜上路,可見早行辛苦。
四、從景物的動靜的角度來寫:動靜景結合、以動寫靜、以靜寫動。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例如賈島《題李凝幽居》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釋義:鳥兒自由地棲息在池邊的樹上,皎潔的月光下僧人正敲著山門)的「推」「敲」選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釋義: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的「綠」字的形容詞用作使動動詞。
都是動態描寫的一些典範,在動詞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往往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五、從觀察的角度、足點、層次來寫:遠看與近觀結合、仰視平視與俯視結合、空間的上下結合、高低結合。
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山行》唐代: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深處 一作:生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釋義: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深處居然還有人家。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於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雲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後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
六、從調動感覺的角度來寫(諸覺結合):視覺(形色)、聽覺(聲)、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
即調動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各種感覺器官來描寫景物。
如李白的《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石萬壑雷」(釋義: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著,飛流撞擊著巨石在山谷中滾動像萬壑鳴雷一般)。
就從聽覺和視覺上渲染了一種驚險的氣氛,烘託了蜀道的難與險。
七、從分析景物的全景與特寫景來考慮:粗筆勾勒與工筆細描(點面結合)。
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例《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釋義:
所有的山上,飛鳥的身影已經絕跡,所有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垂釣。
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畫面上顯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屬於點的描繪。
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於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到「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並在「山」「徑」前冠之以數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稱之為點面結合。指出一點,隱括全面。
八、從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來考慮: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樣與諧調。
古詩寫景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繪形、繪聲、繪色 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例《絕句》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釋義: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口停泊著從東吳開來的萬里船
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
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貳』 寫景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
註:又因為現代的語文已不太注重表現手法與
表達技巧
的區分,可認為二者是統一的。但如果要嚴格區分表現手法從屬於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也稱藝術特色。
一、表達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一共五種,古詩中常用前四種);
②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欲揚先抑
欲抑先揚
順敘
倒敘
插敘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用典
想像
聯想
照應
寓情於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等)
;
③選材剪材;
④結構技巧:過渡、呼應等。
⑤意境的創設、人物形象的塑造、
修辭方法
(比喻、比擬、
借代
、誇張、對偶、排比、反復等)的運用、社會自然環境的描寫等。
----------------------------------------------------------------------------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選擇什麼樣的
表達技巧
,都是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因此,分析語言、理解文章內容、理解作者意圖和情感,必須認識表達技巧的作用。
二、在鑒賞現代文閱讀中,表達技巧包括:
1、表達方式:敘述、說明、議論、抒情、描寫。
2、表現手法:想像、聯想、類比、象徵、烘托、對比、渲染、修辭、抑揚、用典等。
3、材料安排:主次、詳略、繁簡。
4、結構:承上啟下、懸念、照應、鋪墊等。
5、
修辭手法
:比喻、反復、排比、反問、擬人、
擬物
、誇張等
[編輯本段]【不同文體的表現手法】
抒情散文
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
借景抒情
、
托物言志
、抑揚結合、
象徵等手法;
記敘文的
寫作手法
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
類比推理
等;
小說的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實寫與虛寫等。
[編輯本段]【具體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想像
聯想
照應
寓情於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以樂襯哀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
欲揚先抑
誇張
比喻
擬人
設置懸念
點面結合
開門見山
伏筆照應
開篇點題
具體見
網路
http://ke..com/view/342.html?wtp=tt
『叄』 詩歌當中的描寫景物的手法有哪些
詩歌的寫作手法用術語說是它的表現手法。古詩歌鑒賞表現手法常見的有:
比興、象徵、比喻、誇張、比擬、借代、雙關、襯托、烘托、渲染、對照、用典、疊詞、、互文、想像、聯想、曲筆、照應、倒裝、鋪墊、鋪排、抑揚(先抑後揚、先揚後抑)、正側結合、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化動為靜(以動襯靜)、以小見大、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寓褒於貶、明褒實貶、欲擒故縱、畫龍點睛、重章疊句、白描與工筆、以樂景寫哀情等,以下就其中一些比較常見的表現手法做一一介紹:
1、直接抒情 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
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城,無處話凄涼。」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對亡妻的懷念之情。「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前兩句寫景,後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里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間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過對某種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人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華的流逝,種種哀情都借迷濛空寂之景表達出來,含蓄委婉,餘味無窮。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徵)就是作者在對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來抒發感情、表達志向和意願的一種抒情方式。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以及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等都是詩人常常藉以抒情言志的對象。如陸游的《卜運算元•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全詞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慘遭遇,喻托作者報國無門、屢受排擠與打擊的不平心境。
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中包含著作者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3、以景結情 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如王勃的《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最後兩句寫山上望見實景,映襯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來襯托自己的悲苦。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詩人敘事時只寫淫樂不寫敗亡,這種以景結情的手法餘味無窮,耐人尋味。
4、鋪排 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它指的是對事物的特點不厭其煩的多角度地進行鋪排陳述。如《孔雀東南飛》中的「……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誇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蘭芝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
5.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一種表現手法。如:《雨霖鈴》上片描寫送別的環境,作者濃墨重彩,極力渲染一種凄涼的氣氛,加重了離愁別恨。「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6、烘托 烘托屬側面描寫,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後用於寫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此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合起來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襯托 襯托是烘托的一種,指的是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襯托手法又分兩種:一種是正襯(陪襯),一種是反襯。正襯是用相同的東西來襯托,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 • 赤壁懷古》)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來襯托,有以動襯靜,以美襯丑,以樂襯苦等。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等都是以鬧襯靜。
8、以樂景寫哀情 屬反襯手法的一種,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藉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如元稹《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這首詩所要表現的是凄涼哀怨的心境,但卻著意描繪紅艷的宮花。紅花一般是表現熱鬧場面,烘托歡樂情緒的,但在這里卻起了很重要的反襯作用:盛開的紅花和寥落的行宮相映襯,加強了時移世遷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紅花和宮女的白發相映襯,表現了紅顏易老的人生感慨;紅花美景與凄寂心境相映襯,突出了宮女被禁閉的哀怨情緒。紅花,在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這是利用好景緻與壞心情的矛盾,來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齋詩話》所謂「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
9、化動為靜 就是在詩中將動景化為靜景來寫。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遙看瀑布掛前川」一句,將富有動態的瀑布化為靜態來寫,一個「掛」字,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大的贊頌。
10、動靜結合 指在詩中詩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合起來描寫的一種手法。如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的尾句與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
11.抑揚 古詩詞中,常對要褒的先寫其不足,對要貶的先寫其長處,這種手法就是抑揚。如元曲「沛公,大風,也得文章用。卻教猛士嘆良弓,多了游雲夢。駕馭英雄,能擒能縱,無人出彀中。後宮,外宗,險把炎劉並。」先寫劉邦的種種神威,臨末才說到後宮外宗之亂,欲楊先抑,諷刺性極強。「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12、白描與工筆 白描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指純用線條勾畫,不加色彩渲染,後用於文學創作,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而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的一種描寫手法。工筆是指對事物注重細部,進行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如蘇軾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采擷生活中的兩個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達,融情於景,造成了一種別有情趣的美感。
13、曲筆 曲筆是寫文章時故意離開本題而不直書其事的寫法。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不知亡國恨」就是曲筆,因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見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詩作最後兩句於婉曲輕麗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和無限的感慨。表達了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
14、重章疊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復詠唱的一種表現手法,如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上片寫的是年輕時候無所事事,無病呻吟的「閑愁」,下片寫的是而今關懷國事報國無門的「哀愁」。上下兩片採用了重章疊句的結構形式,在反復詠唱中,即使語言具有音樂美,又在內容上形成鮮明對比。
15、以小見大 指寫的是小題材反映的是大問題的一種寫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全詩以小見大,通過「不系船」這樣一件小事,表現江村寧靜幽美的自然環境和主人公悠閑安逸的情調。我們透過詩的畫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種單純朴實的社會生活。
16、比興 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所謂興,就是在詩的開頭「先言他物」,以引出後面的正文。如《孔雀東南飛》的開頭就是運用了興的手法,「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從孔雀因顧戀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蘭芝的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離,最後雙雙徇情的故事。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句聞蟬鳴而起興。「高」指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有恨。比興常在詩歌中連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於景的效果。
17、鋪墊 即以一系列非主要情節做主要情節的准備或高潮到來前的氣氛醞釀。必要的鋪墊可以製造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讀者的注意力隨情節的發展而延伸。如杜牧的《山行》,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地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18、虛實 實寫是指對事物進行直接的正面的敘述和描寫,虛寫是指側面交代或烘托性的敘述和描寫。虛實結合,可以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並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詩人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三四句「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里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凄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著多麼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19、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0、誇張 為了表達某種強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個特徵,說話時有意將事實誇大或縮小,這種修辭手法就是誇張。如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大量運用神話傳說和誇張的描寫,表現李憑的琴聲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魅力。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李白《俠客行》)以五嶽為輕來誇張俠客然諾之重。
21、比擬 比擬包括擬人和擬物,採用這種手法可使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黃庭堅的《清貧樂》:「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手法,用兩個設問句領起前後兩片詞句,既抒寫覓春情切,又顯得結構綿密,構思新穎;又去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該詞運用設問、擬人的修辭把「春」和「黃鸝」人格化,愛春惜春之情溢於言表。
22、對比 對比可突出事物的特點,使好的事物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如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懷古》「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以英雄美人的窮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對比,表達了對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後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23、疊詞 疊詞是指為了表達的需要,把同一詞接二連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辭手法。典型的如李清照的《聲聲慢》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個字,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凄苦、復雜而深切的心理狀態,為全詩定下了一個孤獨的感情基調。
24、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詩文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如「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引無管弦」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馬」和「在船」。「東西置松柏,左右種梧桐」中的「東西」、「左右」 兼及「置松柏」和「種梧桐」。「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中的「秦」、「漢」 兼及「明月」和「關」。
25、雙關 為了使某一字、詞,憑借其本身具有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獲得雙重意義就是雙關。這種修辭手法可以使語言含蓄、風趣。如韋庄的《憶昔》中詩人不把「無忌」作專名看,取其「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之意,這是雙關;詩人言愁卻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諷,這也是雙關。
26、倒裝 倒裝是指故意顛倒順序,以達到加強語勢,錯綜句法等修辭效果的一種修辭手法。如辛棄疾《西江月》中「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應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最後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頭)忽見」,應為「溪橋路轉,忽見社林邊舊時茅店」。在山前疏雨將來時,「忽見」從前歇過的那家茅店,心情是驚喜的,用倒裝句除了滿足韻律的需要外,將「忽見」後移也可強調驚喜之情。再如「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應為「神遊故國,應笑我多情,早生華發」。
27、借代 借代是古典詩歌中運用極廣的一種修辭手法。運用借代可使語言簡練,富於變化,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的「朱門」,「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中的「風騷」。
28、聯想 由一事物聯繫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徵義。
29、想像 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的《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像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30、象徵 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這兩句描寫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徵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思歸不得的憂傷。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徵,如於謙的《石灰吟》。
31、正側 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黃金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白居易《楊柳枝詞》「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王昌齡《從軍行》)白詩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王詩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描寫風勢很大,捲起的紅旗伴隨急行軍,另一方面暗示形勢高度戒備,全句不事張揚,卻把戰事的緊張狀態形象的表現出來。
『肆』 古詩寫景方法與技巧
詩歌鑒賞 寫景的方法與技巧(1)
教學目標:通過對寫景方法與技巧的掌握,更好地去完成詩歌的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運用此方法具體去解答詩歌鑒賞題。
教學方法:講練結合。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本節課
由李白的《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石萬壑雷」導入本節課。
二.考綱解讀
能力層級為E級,對於古代詩歌來說,該知識點主要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 語言表達技巧,其中表達技巧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而以廣義考查盛行。所謂的廣義的表達技巧包括表現手法抒情方式修辭方法行文結構等方面的內容。所謂狹義的表達技巧,主要指具體的表現手法。 中國古典詩歌「貴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說恨,而是藉助於外界事物來表達,詩人慣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於是就產生了為數眾多的寫景詩。寫景是詩歌的主要內容,鑒賞詩歌的寫景就要從詩人寫景的方式入手,這樣才能准確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詩人的情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表達技巧中景物的描寫手法。
『伍』 古詩詞中的寫景方法
您好。
古典詩詞中的7種寫景手法
一、詩詞中常見的寫景手法1、比喻、擬人、誇張、借代等修辭手法。2、襯托(正襯、反襯)、對比、烘托(即正襯)、色彩渲染、繪形繪色、名詞列錦(意象疊加)、白描等的表現手法。3、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動寫靜、以靜寫動)、正側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遠近結合。【注意】「寫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間接兩大類,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寫景手法」是寫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
1、正與側的結合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瞭然;也可以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寫起,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同時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像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如白居易《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黃金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
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這樣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應當受到人們的贊賞,為人珍愛;但詩人的第三第四句卻筆鋒一轉側寫,寫的是它荒涼冷落的處境。詩於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長之地,有意給人以突兀之感,在詩意轉折處加重特寫,強調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為背陽陰寒之地,「荒園」為無人所到之處,生長在這樣的場所,垂柳再好,又有誰來一顧呢?只好終日寂寞了。反過來說,那些不如此柳的,因為生得其地,卻備受稱贊,為人愛惜。詩人對垂柳表達了深深的惋惜。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兩句所寫的動人風姿,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對比越是鮮明,越是突出了感嘆的強烈。
王昌齡的《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通過寫風勢很大,捲起紅旗便於急行軍來寫戰爭的慘烈。再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
2、動與靜的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詩人往往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賈島《題李凝幽居》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推」「敲」選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的形容詞用作使動動詞,都是動態描寫的一些典範,在動詞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往往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人王維不愧描寫山水的高手,動靜結合是其主要寫景手法之一。詩人在描繪的景物中,靜中有動,以動襯靜,動靜結合,構成動人的意境。第二聯寫物,「明月松間照,」是靜景,是所見,寫的是月光透過松枝灑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動景,是所聞,動靜融為一體,構成一副清幽可愛的風景畫。第三聯是詩人用「竹喧」烘托山靜,是所聞,用「蓮動」襯托水幽,是所見,見聞交錯,「喧」「幽」互襯,頗具藝術感染力。
3、聲與色的結合(繪形繪色)古詩寫景常涉及到聲音與顏色,這是詩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寫景,讓讀者如臨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藝術效果。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4、虛與實的結合「虛」與「實」是兩個極大的概念,具體點說就是無形與有形、抽象與具體,想像回憶與現實。如「愁」是虛的,因為它是無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實的,古詩詞常藉助具體、可感的事物來抒發某種感情寄託某種情懷,或藉助想像或回憶來寫現實的境遇和況味。同學們在鑒賞時要注意詩中哪是實、哪是虛。以及詩人著意要表現的是實還是虛。弄清了這幾點才能准確把握它們的關系。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的情思。
如高適《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詩中一二句實寫景,描寫的內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馬的季節到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樓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虛寫景,將「梅花落」拆用,彷彿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和色和香灑滿天山。此詩抒寫戰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情。
5、點與面的結合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詩人在寫景狀物時,不是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就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畫面上顯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屬於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於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到「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並在「山」「徑」前冠之以數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稱之為點面結合。指出一點,隱括全面
6、遠與近的結合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於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雲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後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
7、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准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如溫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第二聯兩句詩,就是六個名詞(即六種景物)的組合,沒有任何修飾語。它集中地表現了早行的辛苦。在雞鳴聲起,殘目未落之時,冒著寒霜上路,可見早行辛苦。
8、「列錦(意象疊加)」所謂「列錦」,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疊加。「列錦」又稱「列詞」,最早大約見於我國著名教育家、修辭學家、語言學家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一書。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給人的情趣和詩味是濃醇、深長的。上句是視覺畫面——秋夜星空一隻孤飛的雁,下句是聽覺意象——千家萬戶的砧杵之聲。上下句的串聯疊合,不但鮮明准確地描繪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徵,而且構造了一個幽遠凄清的意境。
例如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句由十個純名詞構成六個意象,疊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畫面:殘月高懸,雄雞清聲;茅房客舍,思歸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來趕路,誰料,板橋橫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詩僅由疊加的六個意象來突出「早行」二字,不著一閑詞,盡得「早」之風流韻味。區區十個字,不僅有景有情,而且還有動態的敘述,妙就妙在沒有一個動詞。如果寫作「雞鳴茅店月,人行板橋霜」,意思也許是完整的,但也就不會傳誦至今了。
再如柳永《雨霖鈴》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詩人完全撇開了愁、怨、相思之類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沒有藉助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段,而是選擇了「楊柳岸」這個頗能惹人繾綣情思的場景,再把「曉風」「殘月」這兩個色調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進去,造成鮮明強烈的對比和呼應,使人獲得空間寬廣、時間連綿的審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朦朧、深遠又帶點神秘意味的藝術境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三句由九個名詞(定名結構)分別排列為三組,每組都是一個特寫鏡頭,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極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經詩人的藝術組合,便濃重地渲染出一幅凄涼蕭瑟的氣象,並將讀者帶入荒僻冷寂的藝術境界,幾乎成了寫景的絕唱。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