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工程施工中,基坑應該如何進行排水
在基礎的施工中,基坑開挖時會受到水的影響,水又分為地上水和地下水,今天我們主要來說一下基坑開挖時如果遇到地下水的時候應該如何進行排水。
基坑的排水方式主要有兩種,分別適用於不同的情況。
一、集水坑排水法
這種排水法不適用於有大量流沙的地質,其他大部分情況下都適用,基坑坑底一般位於地下水位以下,地下水會經常滲出到開挖的基坑內。
那麼為什麼有流沙的時候不適用呢?因為集中坑中的水主要是靠水泵抽出,如果流沙嚴重的話,會在抽水的過程中被抽走大量的泥沙,導致基坑不穩定。那麼如果碰到嚴重流沙的情況怎麼辦呢?那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種方法。
二、井點排水法
這種排水法主要適用於土質較差且有嚴重流沙的現象。同時,地下水位較高,所挖基坑比較深的時候且坑壁不易穩定,用其他排水方法難以排水時,可以採用這種主法。
當然這種方法比較復雜,所用的機械設備比較多,相應的費用也會增加,所以在使用的時候一般需要進行經濟比較才可以採用,簡單來說就是你看著合適才可以使用。
三、其他排水法
其他的排水方法還有帷幕法、電滲排水等方法。
② 基坑降排水措施有哪些
根據工程的不同特點具體有以下幾種措施:
1、明溝排水:所謂明溝排水就是把流入溝槽內或基坑內地下水匯集到集水井內,然後用水泵抽走。當開挖基礎不深或水量不大的溝槽或基坑時,通常採用明溝排水的方法。從坑壁、坑底滲出的地下水,經排水溝匯集到排水井內,並由水泵排出坑外。
2、滲排水:所謂滲排水是將水層滲出的水,通過散水管集中至集水井內,而後採用水泵等機械排水。滲排水的集水管依據排水大小、價格等可選用有砂混凝土管或硬塑管。滲排水的散水管設計坡度一般不大於1%,間距為5~10m。
3、盲溝排水:盲溝一般設在建築物或構築物四周,由砂和卵石組成。盲溝與基坑開挖時就施工的排水明溝應盡量聯合。盲溝的間距應根據工程地質條件確定。
4、集水井降水:屬重力降水,一般沿坑底周圍開挖排水溝,另每隔一定距離設集水井,然後用水泵排出基坑。
5、井點降水法:有輕型井點、噴射井點、電滲井點以及管井法和深井泵法。
(2)常用集水坑排水有哪幾種方法擴展閱讀:
組織保證措施:
①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施工協調會,按施工進度計劃中制定的控制節點,檢查實施的情況;協調各工點施工隊伍、各工種、工序間的關系,及時制訂、調整下一個節點的實施要求,以達到預期的施工進度計劃目標,實行施工進度計劃動態管理。
②根據項目部施工總計劃及時調整施工進度安排,編制施工進度計劃,將工期目標分解到各部門及負責人。
③實行獎懲制度,簽定質量、安全、工期責任狀,責任目標與個人經濟利益掛鉤,使工作人員以最大的工作熱情去實施進度計劃,保證進度計劃目標。
④成立勞務人員服務中心,輸送合格的施工用勞務人員。
技術保證措施:
①組織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質量檢查人員學習招標文件、規范規程,准確掌握整個工程對降水施工要求的標准與管理程序;
②詳細分析設計文件,做好圖紙會審工作,對圖紙中有疑問的地方,及時與設計單位聯系解決;
③搞好各分項工程的施工方案、材料試驗、施工工藝試驗等工作;
④合理安排施工,並通過對關鍵工序、特殊工序的控制,達到保證質量,加快進度的目的。
③ 路基路面排水和地下排水都有哪幾種方式
路基工程施工前應做好原地面臨時排水設施,並與永久排水設施相結合。 排走的雨水
不得流人農田、 耕地,亦不得引起水溝淤積和路基沖刷。 當地下水位較高時,應採取疏
導、 堵截、 隔離等工程措施。
一、路基排水分類
根據水源的不同,影響路基路面的水流分為地面水和地下水兩大類,所以路基排水工
程分為地面排水及地下排水兩大類。
1. 地面排水可採用邊溝、 截水溝、 排水溝、 跌水、 急流槽、 攔水帶、蒸發池等設施。
其作用是將可能停滯在路基范圍內的地面水迅速排除,防止路基范圍內的地面水流人路
基內。
2. 地下排水設施有排水溝、 暗溝(管)、 滲溝、 滲井、 檢查井等。 其作用是將路基范
圍內的地下水位降低或攔截地下水並將其排出路基范圍以外。
二、路基地面排水設施的施工要點
1. 邊溝
Cl)邊溝設置於挖方地段和填土高度小於邊溝深度的填方地段。
(2)邊溝溝底縱坡應銜接平JI厭。 平曲線處邊溝施工時,溝底縱坡應與曲線前後溝底縱
坡平順銜接,不允許曲線內側有積水或外溢現象發生。 曲線外側邊溝應適當加深,其增加
值等於超高值。
(3)土質地段的邊溝縱坡大於 3%時應採取加固措施。 採用干砌片石對邊溝進行鋪砌
時,應選用有平整面的片石,各砌縫要用小石子嵌緊;採用漿砌片石鋪砌時,砌縫砂漿應
飽滿,溝身不漏水;若溝底採用抹面時,抹面應平整壓光。
(4)路堤靠山一側的坡腳應設置不滲水的邊溝。
2. 截水溝
Cl)截水溝應根據地形條件及匯水面積等進行設置。 挖方路基的笙頂截7:](f'.句應設置在
坡口5m 以外,並宜結合地形進行布設。 填方路基上側的路堤截水溝距填方坡腳的距離,
應不小於2m。 在多雨地區,視實際情況可設一道或多道截水溝。
(2)截水溝應先施工,與其他排水設施應銜接平順。
(3)截水溝設置時主要考慮位置。 截水溝應根據地形條件及匯水面積等進行設置。 挖
方路基的堂頂截水溝應設置在坡口 5m 以外,並宜結合地形進行布設。 填方路基上側的路
堤截水溝距填方坡腳的距離,應不小於 2m。 在多雨地區,視實際情況可設一道或多道截 i
水溝。
(4)截水溝的水流應排至路界之外,選擇適當的地點設出水口,將水引至山坡側的自
然溝中或橋涵進水口,截水溝必須有牢靠的出水口,必要時須設置排水溝、 跌水或急流
槽。 截水溝的出水口必須與其他排水設施平順銜接。
(5)截水溝應按設計要求進行防滲及加固處理。 地質不良地段、 土質松軟路段、 透水
性大或岩石裂隙較多地段,截水溝溝底、溝壁、出水口都應進行加固處理,防止水流滲漏
和沖刷。
3. 排水溝
(1)將邊溝、截水溝、 取(棄)土場和路基附近低窪處匯集的水引向路基以外時,應設
置排水溝。
(2)排水溝線形要平Ji頂,轉彎處宜為弧線形,其半徑不宜小於 lOm,排水溝長度根據
實際需要而定,通常不宜超過 500m0
(3)排水溝斷面形式應結合地形、 地質條件確定,溝底縱坡不宜小於 o. 3%,與其他
排水設施的連接應順暢。 易受水流沖刷的排水溝應視實際情況採取防護、加固措施。
(4)排水溝的出水口,應設置跌水和急流槽將水流引出路基或引人排水系統。
4. 跌水與急流槽
(1)水流通過坡度大於10%,水頭高差大於 1. Om 的陡坡地段,或特殊陡坎地段時,
宜設置跌水或急流槽。 跌水和急流槽應採取加固措施。
(2)急流槽片石砌縫應不大於 40mm,砂漿飽滿,槽底表面粗糙。
(3)急流槽分節長度宜為 5~ lOm,接頭處應 用防水材料填縫。 混凝土預制塊急流槽,
分節長度宜為2. 5~5. Om,接頭採用椎接。
(4)急流槽底的縱坡應與地形相結合,進水口應予防護加固,出水口應採取消能措
施,防止沖刷。 為防止基底滑動,急流槽底可設置防滑平台,或設置凸棒嵌人基底中。
(5)元消力池的跌水,其台階高度應小於 600mm,每階高度與長度之比應與原地面
坡度相協調。
5. 蒸發池
(1)氣候乾旱且排水困難的地段,可利用沿線的 取土坑或專門設置蒸發池匯集地
表水。
(2)蒸發池與路基之間的距離應滿足路基穩定要求。?顯陷性黃土地區,蒸發池與路基
排水溝外沿的距離應大於濕陷半徑。
(3)蒸發池池底宜設 0. 5%的橫坡,人口處應與排水溝平順連接。
(4)蒸發池四周應進行圍護。
(5)不得因設置蒸發池而使附近地基泥沼化或對周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三、路墓地下水排水設施的施工要點
1. 暗溝(管)
(1)暗溝(管)用於排除泉水或地下集中水流。
(2)溝底必須埋人不透水層內,溝壁最低一排滲水孔應高出溝底至少 200µim。
(3)暗溝設在路基旁側時,宜沿路線方向布置;設在低窪地帶或天然溝谷處時,宜順
山坡的溝谷走向布置。 溝底縱坡應大於 0. 5% , 出水口處應加大縱坡,並高出地表排水溝
常水位 200mm 以上。
(4)寒冷地區的暗溝應按照設計要求做好防凍保溫處理,出口處也應進行防凍保溫處
理,坡度宜大於 5%。
(5)暗溝採用混凝土或漿砌片石砌築時,在溝壁與含水層接觸面以上高度,應設置一
排或多排向溝中傾斜的滲水孔,溝壁外側應填築粗粒透水性材料或土工合成材料形成反濾
層。 沿溝槽底每隔 10~ 15m 或在軟硬岩層分界處應設置沉降縫和伸縮縫。
(6)暗溝頂面必須設置;昆凝土蓋板或石料蓋板,板頂上填土厚度應大於 500mm。
2. 滲溝
(1)滲溝及滲井用於降低地下水位或攔截地下水。 當地下水埋藏淺或無固定含水層
時,宜採用滲溝。
(2)各類滲溝均應設置排水層、 反濾層和封閉層。
(3)填石滲溝只宜用於滲流不長的地段。 填石滲溝石料應潔凈、 堅硬、 不易風化。 砂
宜採用中砂,含泥量應小於 2%,嚴禁用粉砂、 細砂。 滲水材料的頂面(指封閉層以下)不
得低於原地下水位。 當用於排除層間水時,滲溝底部應埋置在最下面的不透水層。 在冰凍
地區,滲溝埋置深度不得小於當地最小凍結深度。 填石滲溝縱坡不宜小於 1%。 出水口底
面標高應高出滲溝外最高水位 200mmo
(4)管式滲溝適用於地下水引水較長、 流量較大的地區。 管式滲溝長度大於 lOOm
時,應在其末端設置疏通井,並設橫向世水管,分段排除地下水。 泄水孔應在管壁上交錯
布置,間距不宜大於 200mm。 滲溝頂標高應高於地下水位。 管節宜用承插式柔性接頭
連接。
(5)洞式滲溝適用於地下水流量較大的地段。 洞式滲溝填料頂面宜高於地下水位。 洞
式滲溝頂部必須設置封閉層,厚度應大於 500mm。
(6)邊坡滲溝的基底應設置在潮濕土層以下的乾燥地層內,階梯式泄水坡坡度宜為
2%~ 4%,基底應鋪砌防滲。 溝壁應設反濾層,其餘部分用透水性材料填充。
(7)支撐滲溝是用來支撐可能滑動不穩定土體或山坡,並排除在滑動面(滑動帶)附近
的地下水和疏干潮濕土體的一 種地下排水設施。 支撐滲溝的基底宜埋人滑動面以下至少
500mm,排水坡度宜為 2%~ 4%。 當滑動面較緩時,可做成台階式支撐滲溝,台階寬度
宜大於 2m。 滲溝側壁及頂面宜設反濾層。 寒冷地區,滲溝出口應進行防凍處理。 滲溝的
出水口宜設置端牆。 端牆內的出水口底標高,應高於地表排水溝常水位 200mm 以上,寒
冷地區宜大於 500mm。 承接滲溝排水的排水溝應進行加固。
(8)在滲溝的迎水面設置粒料反濾層時,粒料反濾層應用顆粒大小均勻的碎石、 礫
石,分層填築。 土工布反濾層採用縫合法施工時,土工布的搭接寬度應大於 lOOmm。 鋪
設時應緊貼保護層,但不宜拉得過緊。 土工布破損後應及時修補,修補面積應大於破壞面
積的4~5倍。 坑壁土質為粘性土或粉細砂土,採用無砂混凝土板作反濾層時,在無砂混
凝土板的外側,應加設 100~ 150mm 厚的中粗砂或滲水土工織物反濾層。
(9)滲溝基底應埋人不透水層,溝壁的一側應設反濾層匯集水流, 另 一側用粘土窮實
或漿砌片石攔截水流。 如滲溝溝底不能埋人不透水層時,兩側溝壁均應設置反濾層。
(10)滲溝頂部應設置封閉層,封閉層宜採用漿砌片石或干砌片石水泥砂漿句縫,寒
冷地區應設保溫層,並加大出水口附近縱坡。 保溫層可採用爐渣、 砂礫、 碎石或草皮等。
(11)滲溝宜從下游向上游開挖,開挖作業面應根據土質選用合理的支撐形式,並應
隨挖隨支撐、 及時回填,不可暴露太久。 支撐滲溝應分段間隔開挖。
3. 滲井
(1)滲溝滲井用於降低地下水位或攔截地下水。 當地下水埋藏較深或有固定含水層
時,宜採用滲井。
(2)填充料含泥量應小於 5%,按單一粒徑分層填築,不得將粗細材料混雜填塞。 下
層透水層范圍內宜填碎石或卵石,上層不透水范圍內宜填砂或礫石。 井壁與填充料之間應
設反濾層。
(3)滲井頂部四周用粘土填築圍護,井頂應加蓋封閉。
(4)滲井開挖應根據土質選用合理的支撐形式,並應隨挖隨支撐、 及時回填。
4. 檢查井、 疏通井
Cl)深而長的暗溝(管)、 滲溝及滲水隧洞,在直線段每隔一定距離及平面轉彎、 縱坡
變坡點等處,宜設置檢查井、 疏通井。
(2)檢查井內應設檢查梯,井口應設井蓋。
(3)檢查井一般採用圓形,內徑不小於1. Om,在井壁處的滲溝底應高出井底 o. 3~
0.4m,井底鋪一層厚 0. 1 ~0. 2m 的j昆凝土。 井基如遇不良土質,應採取換填、 勞實等措
施。 兼起滲井作用的檢查井的井壁,應在含水層范圍設置滲水孔和反濾層。 深度大於 20m
的檢查井,除設置檢查梯外,還應設置安全設備。 井口頂部應高出 附近地面約0. 3 ~
0. 5m,並設井蓋。
④ 常用的排水降水方法
常見降水方法
(一)明溝、集水井排水
(1)當基坑開挖不很深,基坑涌水量不大時,集水明排法是應用最廣泛,亦是最簡單、經濟的方法。明溝、集水井排水多是在基坑的兩側或四周設置排水明溝,在基坑四角或每隔30~40m設置集水井,使基坑滲出的地下水通過排水明溝匯集於集水井內,然後用水泵將其排出基坑外(見圖2K313024-1)。
(2)排水明溝宜布置在擬建建築基礎邊0.4m以外,溝邊緣離開邊坡坡腳應不小於0. 3m.排水明溝的底面應比挖土面低0.3~0. 4m.集水井底面應比溝底面低0.5m以上,並隨基坑的挖深而加深,以保持水流暢通。
(3)明溝、集水井排水,視水量多少連續或間斷抽水,直至基礎施工完畢、回填土為止。
(4)當基坑開挖的土層由多種土組成,中部夾有透水性能的砂類土,基坑側壁出現分層滲水時,可在基坑邊坡上按不同高程分層設置明溝和集水井構成明排水系統,分層阻截和排除上部土層中的地下水,避免上層地下水沖刷基坑下部邊坡造成塌方。
(二)井點降水
(1)當基坑開挖較深,基坑涌水量大,且有圍護結構時,應選擇井點降水方法。即用真空(輕型)井點、噴射井點或管井深入含水層內,用不斷抽水方式使地下水位下降至坑底以下,同時使土體產生固結以方便土方開挖。
(2)井點布置應根據基坑平面形狀與大小、地質和水文情況、工程性質、降水深度等而定。
當基坑(槽)寬度小於6m且降水深度不超過6m時,可採用單排井點,布置在地下水上游一側;當基坑(槽)寬度大於6m或土質不良,滲透系數較大時,宜採用雙排井點,布置在基坑(槽)的兩側,當基坑面積較大時,宜採用環形井點。挖土運輸設備出入道可不封閉,間距可達4m,一般留在地下水下遊方向。
⑤ 基坑(槽)排水的方法有哪些
挖集水坑 用潛水泵抽,或按坡度挖整條的排水溝,用河石填上,上面鋪上模板,這樣不耽誤施工作業面,然後水由排水溝流到集水坑裡 集中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