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食用菌母種鑒定方法

食用菌母種鑒定方法

發布時間:2023-05-26 00:18:32

1. 食用菌母種

食用菌母種:子實體中分得的菌種稱為母種。
可以找專門做食用菌的實驗室幫你做。一般用PDA培養基或者水瓊脂培養基就可以。
儀器設備有:75%和95%的酒精,次氯酸鈉,超凈工作台,平皿,試管,濾紙,解剖刀,鑷子,乾熱或濕熱滅菌設備。
方法:
1 制備培養基:稱馬鈴薯200g,瓊脂20g,蔗糖或葡萄糖20g,瓊脂20g,取馬鈴薯削皮洗凈,切成拇指大的小塊,加入1000ml水煮至馬鈴薯塊一觸即爛,用四層紗布過濾,將濾液繼續加熱放入瓊脂並攪拌直至瓊脂完全溶解,加入蔗糖,裝置容器內(一般為三角瓶,如是試管可直接分裝)滅菌。
2 滅菌後,如是試管直接擺斜面,如是平皿在超凈工作台內分裝,待培養基凝固即可用。
3 開始分離母種:將採集到的野生菌,與要用的所有儀器試劑一起放入超凈工作台內,紫外殺菌30mim,採用子實體分離方法,用酒精盯燒過的鑷子和刀取菌種中未接觸到空氣的部分,黃豆粒大小,放入平皿培養基內,封號口放入26度的培養箱內3-5天,如未染菌,則在菌肉周圍會有菌絲長出,此為母種。在超凈工作台內,用接種針將菌絲挑出,放入試管中,繼續純化培養,放入恭喜你,分離成功!!!
滿意不???

2. 怎樣做蘑菇菌種(新手要詳細)

在自然界里,食用菌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和許多細菌、放射菌、黴菌等生活在一起的。所謂菌種分離,就是把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雜菌分離出來,通過培養,獲得純的優良菌種。菌種分母種、原種、栽培種。
(一)母種的分離培養

食用菌母種的分離,可分為孢子分離法、組織分離法以及基內菌絲分離等。
1.孢子分離法
孢子分離法,是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無性孢子萌發成菌絲,培養成菌種的方法。這種菌種生活力較強,但孢子個體之間有差異,且自然分化現象較嚴重,變異大,需經出菇試驗才能在生產上應用。
(l)單孢分離法:是每次或每支試管只取一個擔孢子, 讓它萌發成菌絲體來獲得純菌種的方法。蘑菇和草菇用單孢分離得到的菌絲,有結實能力,可採用此法分離生產純菌種。單孢分離生產上較少採用,而且技術復雜,一般採用多孢分離法。
(2)多孢分離法:就是把許多孢子接種在同一培養基上,讓它們萌發、自由交配來獲得食用菌純菌種的一種方法。具體操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種菇孢子彈射法:選擇個體健壯、朵形圓正,無病蟲害、出菇均勻、高產穩產,適應性強的八九分成熟的種菇,切去大部分,菌柄用無菌水沖洗數遍後再用已滅菌的紗布或脫脂棉、濾紙吸干表面水分。在接種箱或無菌室內,把種菇的菌褶朝下用鐵絲倒掛在玻璃漏斗下面,漏鬥倒蓋在培養皿上面;上端小孔用棉花塞住。培養皿放在一個鋪有紗布的搪瓷盤上,靜置12~20小時,菌褶上的孢子就會散落在培養皿內。形成一層粉末狀孢子印(平菇極淡紫色,蘑菇、草菇 為褐色,香菇、金針菇孢子印白色)。用接種針沾取少量孢子在試管中的瓊脂外面或培養皿上劃線接種。待孢子萌發,生成菌落時,選孢子萌發早、長勢好的菌落進行試管培養。
還可用孢子採集器收集孢子。方法是選好種菇後,按上述程序,輕輕掀開玻璃鍾罩,將種菇柄朝下插在孢子採收器的鋼絲架上,放在培養皿正中央。隨即蓋好玻璃罩,用紗布將鍾掌周圍塞好。並在紗布上倒少許升汞或無菌水。移入 20℃左右恆溫箱培養。
②褶上塗抹法:按無菌操作分離時;應選擇成熟的種菇,用接種針直接插入褶片之間,輕輕抹取褶片表面子實體尚未彈射的孢子,再在培養基上劃線接種。
③鉤懸法:取成熟菌蓋的幾片菌褶或一小塊耳片(黑木耳、毛木耳、白木耳〕,用無菌不銹鋼絲(或鐵絲、棉線等其他懸掛材料)懸掛於三角瓶內的培養基的上方,勿使接觸到培養基或四周瓶壁。置適宜溫度下培養、轉接即可。
④貼附法:按無菌操作將成熟的菌褶或耳片取一小塊, 用溶化的瓊脂培養基或阿拉伯膠、漿糊等貼附在配管斜面培養基正上方的試管壁上。經6~12小時的培養,待孢子落在斜面上,立即把孢子連同部分瓊脂培養基移植到新的試管中培養即可。
孢子分離得到的母種、必須進一步提純復壯,當母種定植一星期左右,菌絲布滿斜面時,選擇菌絲健壯、生長旺盛無老化、無感染雜茵的母種試管,進而轉管擴大,一般到栽培種,轉管不宜超過5次。
孢子分離得到的母種,必須通過出菇試驗,鑒定為優質菌種後,才可供生產使用。
一般菌類如蘑菇、平菇、鳳尾菇、香菇、冬菇和草菇等,都可用多孢分離法獲得母種。

3. 什麼是食用菌母種、原種和栽培種

母種:從蘑菇上直接分離得到的菌種(試管種,用培養基培養)。

原種:由母種擴大繁殖得到的菌種(瓶裝種,用培養料培養,一般多拿罐頭瓶或者小袋子培養)。

栽培種:由原種擴大繁殖得到的菌種(袋裝種,用培養料培養,一般都拿蘑菇袋子培養)。

母種用來保存菌種,原種用來擴大菌種,栽培種用來生產的。



組織分離法組織分離法是通過切取菌索、子實體、菌核的新鮮幼嫩的組織進行分離,以獲取純菌絲的方法,是最常用的菌種分離法之一 。

子實體、菌索等實際就是雙核菌絲的紐結物,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因分離時所 選擇的材料不同 ,該方法又可分為菌索組織分離法、子實體組織分離法及菌核組織分離法。

在實踐中,子實體組 織分離法是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但對於膠質菌,由於其子實體中所含的菌絲量比較低 ,如黑木耳、銀耳等,利用組織分離培養難度較大。

組織分離屬於無性繁殖的范疇,能保持原菌株的特性,遺傳穩定變異小,不僅適於孢子不易收集或萌發的食用菌,也適於穩定優良品種的遺傳性。

孢子分離法 孢子分離法,是採取子囊果或子實體中成熟的子囊孢子或有性孢子萌發成純菌絲,再進一步培養成菌種的方法。

由此法可以獲得強活性、短菌齡的菌絲,該方法的另外一個優點是分離得到的有性孢子兼有雙親的遺傳特性,可用於雜交育種和選育新種中。

只是孢子間不僅存在個體差異,還存在較普遍的自然分化現象,出現的變異較大,必須經過出菇試驗後才能用於生產中團。對於產孢子的真菌,一般其分離法多採用孢子分離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食用菌菌種

4. 如何鑒別和培養優質食用菌菌種

保證食用菌菌種質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正確鑒定菌種種類;二是保證菌種純度、長勢和菌齡;三是擴大培養優質菌種。
一、正確鑒定菌種種類
最可靠的方法是做出菇試驗,即小型栽培,根據子實體特徵鑒別種類。有些食用菌菌絲的形態和生理特徵比較特殊,靠專業人員經驗可以鑒定,如竹蓀、猴頭、銀耳和草菇能夠在實驗室目視准確判斷。
二、保證菌種純度、長勢和菌齡。
1、純度。菌種要求是純培養,不能混有雜菌和其他食用菌。可從菌落形態,特別是從菌落顏色上區別,如毛霉、根黴菌絲稀疏、生長快,青黴、麴黴、木霉聚集。許多雜菌區別於食用菌的白色呈特殊的顏色。
2、長勢。不同食用菌菌絲的生長速度、旺盛程度、濃密度有明顯的差別。在鑒別菌絲長勢時,要注意培養基及培養條件的因素,在條件適宜的前提下,選用菌絲生長旺盛、生長量多和生產快的菌種。
3、菌齡。老化菌種生活力弱,不宜在生產中使用。不同食用菌老化的表現不大一樣,就大多數食用菌來說,白色的菌種變黃或吐黃水,培養基收縮,形成了大的子實體,都是培養時間過多的菌種,不能使用。
三、擴大培養優質菌種
1、提供菌種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菌種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要齊全,掌握好碳氮比、無機鹽、水的濃度,配製培養基一般碳源百分之幾至十幾,氮源千分之幾至十幾,大量元素的化合物是千分之五以下至萬分之幾,微量元素是十萬分之幾至百萬分之幾。
2、保證適宜的環境條件。已大量栽培的食用菌需要的溫、濕、氣、光等環境條件都很清楚,力求用量適宜的條件培養菌種。剛接好的菌種應取最適生長溫度中的上限溫度,促其萌發,培養2-3天菌絲深入培養基後,使培養溫度稍低於最適生長溫度,菌絲才會茁壯生長。一般應避光和適當通氣。
3、防雜菌污染
⑴滅菌要徹底。滅菌不徹底,培養基中未殺死的雜菌在培養菌種時生長繁殖,菌種不能用。
⑵接種時嚴格無菌操作。雜菌進入培養基的機會有接種室(箱)滅菌不徹底、無菌操作不當、接種速度快等。
⑶環境消毒。對環境進行必要的葯物消毒,最好是不同葯物交替使用。不能隨便丟棄有雜菌的菌種袋、瓶和栽培袋,防止成為食用菌栽培的重要污染源。
⑷做好菌種培養基的管理。菌種培養2-3天要逐個瓶(袋)檢查,將生有雜菌的菌種拿到遠處深埋或燒掉。如果不及時撿出生有雜菌的菌種,很快被迅速生長的食用菌菌絲掩蓋,已無法識別,使用後損失更大。培養室消毒、避高濕,防大風直接吹進培養室,都是防菌種被污染的重要措施。
⑸輕拿輕放菌種。保證瓶、袋完好無損,包括裝料、滅菌、運輸、接種、培養管理等過程中防磨破、碰破、擠破、壓破、扎破菌種瓶或菌種袋。運輸時用潔凈布覆蓋,防落塵土和雜菌。
4、防菌種過期。過期的菌種老化變黃,培養基脫水,或形成子實體消耗了大量營養物質,菌種生活力降低。食用菌的種類和培養料不同,母種、原種和栽培種培養天數和使用期也不一樣,母種長滿試管應立即使用。平菇母種一般培養7天,有的平菇品種多培養一夜菌絲就變黃。木屑、棉籽殼為主料的原種、栽培種,外觀長滿菌絲後,中心部位還沒有長好,在室溫下有5天左右的"後熟期"內部也就長好了,這時應及時使用。(來源:《中國農村科技》2003.3期)

5. 香菇菌種怎樣培養出來的

自然界里,食用菌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和許多細菌、放射菌、黴菌等生活在一起的。所謂菌種分離,就是把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雜菌分離出來,通過培養,獲得純的優良菌種。菌種分母種、原種、栽培種。
(一)母種的分離培養
食用菌母種的分離,可分為孢子分離法、組織分離法以及基內菌絲分離等。
1.孢子分離法
孢子分離法,是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無性孢子萌發成菌絲,培養成菌種的方法。這種菌種生活力較強,但孢子個體之間有差異,且自然分化現象較嚴重,變異大,需經出菇試驗才能在生產上應用。
(l)單孢分離法:是每次或每支試管只取一個擔孢子,
讓它萌發成菌絲體來獲得純菌種的方法。蘑菇和草菇用單孢分離得到的菌絲,有結實能力,可採用此法分離生產純菌種。單孢分離生產上較少採用,而且技術復雜,一般採用多孢分離法。
(2)多孢分離法:就是把許多孢子接種在同一培養基上,讓它們萌發、自由交配來獲得食用菌純菌種的一種方法。具體操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種菇孢子彈射法:選擇個體健壯、朵形圓正,無病蟲害、出菇均勻、高產穩產,適應性強的八九分成熟的種菇,切去大部分,菌柄用無菌水沖洗數遍後再用已滅菌的紗布或脫脂棉、濾紙吸干表面水分。在接種箱或無菌室內,把種菇的菌褶朝下用鐵絲倒掛在玻璃漏斗下面,漏鬥倒蓋在培養皿上面;上端小孔用棉花塞住。培養皿放在一個鋪有紗布的搪瓷盤上,靜置12~20小時,菌褶上的孢子就會散落在培養皿內。形成一層粉末狀孢子印(平菇極淡紫色,蘑菇、草菇
為褐色,香菇、金針菇孢子印白色)。用接種針沾取少量孢子在試管中的瓊脂外面或培養皿上劃線接種。待孢子萌發,生成菌落時,選孢子萌發早、長勢好的菌落進行試管培養。
還可用孢子採集器收集孢子。方法是選好種菇後,按上述程序,輕輕掀開玻璃鍾罩,將種菇柄朝下插在孢子採收器的鋼絲架上,放在培養皿正中央。隨即蓋好玻璃罩,用紗布將鍾掌周圍塞好。並在紗布上倒少許升汞或無菌水。移入
20℃左右恆溫箱培養。
②褶上塗抹法:按無菌操作分離時;應選擇成熟的種菇,用接種針直接插入褶片之間,輕輕抹取褶片表面子實體尚未彈射的孢子,再在培養基上劃線接種。
③鉤懸法:取成熟菌蓋的幾片菌褶或一小塊耳片(黑木耳、毛木耳、白木耳〕,用無菌不銹鋼絲(或鐵絲、棉線等其他懸掛材料)懸掛於三角瓶內的培養基的上方,勿使接觸到培養基或四周瓶壁。置適宜溫度下培養、轉接即可。
④貼附法:按無菌操作將成熟的菌褶或耳片取一小塊,
用溶化的瓊脂培養基或阿拉伯膠、漿糊等貼附在配管斜面培養基正上方的試管壁上。經6~12小時的培養,待孢子落在斜面上,立即把孢子連同部分瓊脂培養基移植到新的試管中培養即可。
孢子分離得到的母種、必須進一步提純復壯,當母種定植一星期左右,菌絲布滿斜面時,選擇菌絲健壯、生長旺盛無老化、無感染雜茵的母種試管,進而轉管擴大,一般到栽培種,轉管不宜超過5次。
孢子分離得到的母種,必須通過出菇試驗,鑒定為優質菌種後,才可供生產使用。
一般菌類如蘑菇、平菇、鳳尾菇、香菇、冬菇和草菇等,都可用多孢分離法獲得母種。
現就銀耳孢子分離略述於下:
按無菌操作獲取種耳後,懸掛種耳的三角瓶經12小時培養後,瓶底培養基表面就有"孢子印"。取出種耳,置
20℃—25℃溫箱培養2~3天,培養基表面會出現乳白色透明的糊狀小菌落,就是銀耳的酵母狀分生孢子形成的少量銀耳菌絲。此時移接入試管斜面培養基上,待長滿斜面後,再移接入營養豐富,且表面比較乾燥的培養基上。經30天左右,菌落長出白色菌絲。
銀耳的酵母狀分生孢子、菌絲只有與羽毛狀菌絲的子囊菌(香灰菌絲)混合培養時,由後者幫助分解木材及其他一些纖維物質,提供營養,才能利於銀耳孢子萌發,菌絲的定植和子實體的形成。
在兩種菌絲交會時,先選出兩種純菌絲。
羽毛狀菌絲要純化選育,一般要選取生長迅速,爬壁力強的試管斜面或種瓶,取先端菌絲,轉管移接,置25℃—28℃上培養,重復轉管幾次即可得到優良純種。
銀耳菌絲的特點,菌絲生長緩慢,擔孢子也不易萌發。在進行兩菌混合時,先取經8~IO天培養的銀耳菌絲斜面,按無菌操作方法在該斜面上距銀耳菌絲約0.5厘米處接入一
小塊羽毛狀菌絲。置25℃下培養1周即得到混合好的銀耳母種。
2.組織分離培養法
利用子實體內部組織,進行無性繁殖而獲得母種的簡便方法,即組織分離。該法操作簡便,菌絲生長發育快,品種特性易保存下來,特別是雜交育種後,優良菌株用組織分離法能使遺傳特性穩定下來。常採用以下分離方法。
(l)子實體分離:種菇要選朵大蓋厚,柄短,八九分成熟的優良品種。切去菇兩基部,在無菌箱內以0.1%的升汞水浸幾分鍾,再用無菌水沖洗並揩乾或用75%酒精棉球擦拭菌蓋與菌柄2次,進行表面消毒。接種時,只要將種菇撕開,在萌蓋和菌柄交界處或菌褶處,挑取一小塊組織;移接
到PDA培養基上。置25℃左右溫度下培養3-5天,就可以看到組織上產生白色絨毛狀菌絲,轉管擴大即得到菌種。如香菇、平菇等可以用此方法。
(2)菌核分離:茯苓、豬苓、雷丸等菌的子實體不易採集。而常見的是它貯藏營養的菌核。用菌核分離,同樣可以獲得菌種。方法是將菌核表面洗凈,用酒精或升汞消毒後,切開菌核,取中間組織一小塊,約黃豆大小,接種在PDA
培養基斜面上,保溫培養。應注意的是,菌核是貯藏器官,大部分是多糖類物質,只含有少量的菌絲,因此挑取的組織塊要大一些,如果組織塊過小,則不易分出菌種。
(3)菌素分離:有一部分子實體不易找到,也沒有菌核,可以用菌素進行分離。如蜜環菌、假蜜環菌。其操作方法是先用酒精或升汞將菌素表面黑色皮層輕輕擦拭2~3次,
然後去掉黑色外皮層(菌鞘),抽出白色菌髓部分;用無菌剪刀將菌髓剪一小段,接種在培養基上,保溫培養,即得該菌菌種。
菌素分離要注意:因菌素比較細小,分離素也比較細小,分離時極易污染雜菌,所以要嚴格操作。
3.基內菌絲分離培養法
利用食用菌生育的基質作為分離材料,來得到純菌種的一種方法,叫基內菌絲分離法。
此種分離方法是適宜只有在特定的季節才出現,而且是朝生暮死,不易採得的子實體。基內分離法與組織分離法不同之點是,乾燥的菇木或耳木中的菌絲常呈休眠狀態。接種後有時並不立刻恢復生長。因此,有必要保留較長的時間(約1個月),以斷定菌絲是否能成活。基內菌絲分離法又可分為,材中菌絲分離(即菇木或耳木分離法)及土中菌絲分離法等。
(1)材中菌絲分離法:就是菇木或耳木分離法,為了減少雜菌的感染,菇(耳)木在分離之前,必須進行無菌處理。可以把菇(耳)水表面用酒精燈火焰輕輕燒過,以燒死黴菌的孢子,或再用0.1%的升汞水浸孢幾分鍾,然後用無菌水沖洗後用無菌濾紙吸干。接種塊切取時應注意。接種塊必須在該菌菌絲分布的范圍內切取。所以,菌絲生長緩慢的種類應淺取;菌種生長快的種類可以深取。同時。還應根據菇菌的種類、木材質地、菇(耳)木粗細、發育時間的長短來確定菌絲分布的范圍。然後用一把利刀進行切取。接種塊應盡量小些,以減少雜菌感染機會,提離菌種的純度。接種塊移到培養基上,就應該放到適合菌絲生長的22℃~26℃
的溫室或溫箱中培養,使菌絲恢復生長。
(2)土中菌絲分離:食用菌種類很多,許多土生的食用菌;孢子不易萌發。組織分離也不易成功,用土中菌絲分離獲得純種的方法,叫土中菌絲分離。
土中菌絲分離時要注意,由於土中菌絲體的周圍生活著多種多樣的土壤微生物,因此分離時必須盡可能避開這些微生物的干擾,盡可能批取清潔菌絲素的尖端、不帶雜物的菌絲接種,反復用無菌水沖洗,在培養基中加入一些抑制細菌
生長的葯物,如
40微克/升的鏈黴素或金黴素。如發現感染細菌,可以把菌落邊緣的菌絲挑出來,接種到木屑培養基中。因細菌沒有分解木質素的能力,因此在木屑培養基中不易擴展;只局限於接種處。待菌絲長出感染區後,就可以再進行擴大提純了。
(3)子實體基部分離:從瓶栽、袋栽或大床栽培的子實體基部分離出新菌絲的方法,叫子實體基部分離,現以袋栽銀耳為例說明:
從出耳早、出耳率離、無病蟲害的栽培室中;選擇生活力最強的幼耳5袋,移到氣候溫和,有散射光的野外場所進行後期培養,以增強菌絲體的生活力。經培養7~10天後,待子實體直徑達4~5厘米時便可取回,作為分離的母體。再從中篩選最理想的一朵,用利刀割掉銀耳子實體,放置於
0℃的冰箱或有敵敵畏的容器中過夜,以便殺死瓶中的害蟲。然後用75%酒精或升汞擦洗耳基和袋子外邊的雜質,連同接種工具、接種培養基等移進無菌室。經滅菌後,用接種刀把袋口上部約15毫米厚的老菌根挖除,並進行培養。待袋口露出白色菌絲時,用接種針挑取一塊半粒米大的白色菌結體,迅速移入母種試管培養基的中央,輕輕地脫去接種針,
塞上棉塞。
為了能夠獲得較多的母種,一次接種量要有100—200支試管,以便從中選擇。分離後應及時移入22℃—24℃恆溫箱或溫室中培養。由於培養基內水分較多,菌絲恢復要比耳木分離得快。經2-3天後,分離物的邊緣就可看
到白色菌絲。每天要至少觀察兩次,以便提純。觀察、提純方法與耳木分離法擔同。經適溫培養10-15天後,當接種塊扭結團出現紅、黃色水珠時,即可擴大原種。
(二)原種和栽培種的接種培養
母種獲得以後,為了滿足菌種生產的需要。應選出優良、純度高的母種進一步擴大為原種。
原種培養基一般採用棉籽殼、木屑、草類等培養基。
瓶裝或袋裝的原種培養基滅菌後,可送入滅過菌的接種箱內,待瓶中的培養基冷至30℃以下,可按照無菌操作程序進行接種。
菌種瓶(袋)放入培養室時,要經常進行檢查,一經發現雜菌污染,立即取出。培養成的原種,菌絲體必須健壯有力,緊貼瓶壁而不幹縮,顏色純正,具有一定清香味,生活力強,擴製成栽培種時吃料快。
栽培種就是將原種進一步擴大培養成三級種,它和原種的接種及培養相同。一般香菇、平菇、冬菇、猴頭、木耳、銀耳的栽培種多用鋸木、棉皮作培養基。蘑菇多用糞草做培養料。
栽培種要求料塊不脫水干縮。菌絲體健壯有力、顏色純正,有清香味,無老化現象,無雜菌污染,有的種許可有少量原基,接入栽培料後,發菌快,長勢好,生活力強。
原種在接栽培種時,原種瓶口的一層菌絲體應挖去不用。
(三)液體種的簡單培養
目前,用液體深層發酵法生產菌種,具有生產量大、周期短、菌齡整齊、成本低廉、接種方便等特點,是實現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目標。現將液體種培育過程簡述於後,供參考。
簡言之就是將純正優良的菌種,接入液體培養基(固體培養基不加凝固劑),使菌絲繁殖形成大量小菌球,然後將這種培養基拌入木屑或棉籽皮料內,製成菌塊、培養其形成子實體。還可用於制原種、栽培種。
培養液體菌種,可將培養液裝入三角瓶中,約占空瓶的五分之一重量。用搖瓶機(也稱搖床)來培養。搖瓶機有旋轉式和往復式兩種,一般多用往復式。液體培養基可用馬鈴薯汁(加糖),麥芽汁配製,也可用玉米粉、豆餅粉、糖、無機鹽等配製。可以混合培養基,因適用於多種食用菌和葯用菌的培養,均有好效果。組分:豆餅粉2%,玉米粉1%,
葡萄糖3%,酵母粉0.5%,磷酸二氫鉀0.1%,碳酸鈣 0.2%, pH自然, 12℃滅菌半小時。然後接種培養。
如果生產量較大,在三角瓶的基礎上,再逐級擴大種子缸,發酵罐中進行液體深層通氣發酵,產生大量菌種。但由於生產中要求設備繁多,技術性強,我們還應創造條件;實現食用菌栽培的現代化。
(四)菌種質量的鑒定
菌種質量鑒定最好的方法是,做出菇試驗。但是時間比較長。在購置菌種時,或在菌種生產中,如何能知菌絲生長情況,快速判斷菌種質量?我們介紹幾種方法:
1.肉眼觀察:優良菌種菌絲濃白,絨狀,粗壯密集,生長整齊,速度快,香味濃厚。
2.優良菌種標准可歸納為:"純、香、正、壯、潤"五個字。檢查時,打開瓶塞,從菌種瓶中部取出小塊菌絲體,觀察色澤,聞其氣味,手捏料塊檢查其含水量,看是否符合上述要求標准。
3.顯微鏡檢查:挑取少量菌絲,置顯微鏡上觀察其形態,菌絲分枝,分隔情況,鎖狀聯合,細胞膜的厚薄。
培養觀察:從菌種瓶中挑取小塊菌絲體,接種斜面試管培養基上,置23℃~25℃恆溫中培養,經五周後檢查菌種生活力。如果菌絲生長快,旺盛純一,健壯濃厚,長且整齊,則表示菌種的生活力強。
4.分塊法:在桌上放一張白紙,把菌齡相同的菌種從瓶內取出一大塊,用手分成2塊,再把2塊分成4塊,4塊
分成8塊,依次進行。優良菌種整塊多,碎渣少。劣次菌整塊少,碎渣多。
5.液體菌種鑒別:當三角瓶或發酵缸培養3-7天後,如液面出現氣泡,產生"油皮"、混濁等現象,說明菌種本
身帶有雜菌。如菌塊上浮,或遲遲長出很薄的菌絲層,則說明菌種生活力弱。白塊四周的菌絲生長快、濃白、棉絮狀,表明菌種生命力強。
(五)菌種生產過程中的雜茵防治
在生產菌種時,要時刻注意雜菌污染,以防為主,一旦發生,根治很不容易。所以整個制種過程都必須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接種箱及所有分離、接種的用具、器皿,都要進行嚴格的消毒滅菌。工作人員的雙手要用消毒劑清洗,並穿戴消過毒的工作服、帽和口罩,動作要敏捷、准確,盡量不要講話走動,以防空氣中的雜菌感染。
分離母種時,選擇出菇早、生活力強,第一潮菇是關鍵,因它生活力強,接種後迅速佔領陣地,無雜菌侵入的機會。
被污染的菌種,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是滅菌不徹底所致,或因接種時無菌操作不嚴、瓶蓋不合適造成的。所以滅菌一定要徹底,最好在接種萌將培養基置25℃左右溫箱中做效果檢查,經2天不長雜菌,說明徹底,可以使用,接種過程中一定要嚴格無菌操作。
污染雜菌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分離母種時感染雜菌,因種菇表面帶菌,消毒不徹底,通過組織塊將雜菌帶入培養基。
總之,污染機會很多,要注意環境消毒,按無菌操作規程徹底滅菌,層層把關,環環抓緊,嚴加註意;提離菌種質量。

6. 如何鑒定菌種

在杏鮑菇、白靈菇生產中,只有具備優良的菌種,通過科學的培育管理,才能實現優質、高產、高效。因此菌種的優劣是事關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和菌種生產廠家信譽的大事。在現實生產中,也常發現有的菌種廠以贏利為目的,粗製濫造。加之有些菇農對菌種質量缺乏識別能力,致使在生產中減產、絕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嚴格菌種質量,加強對菌種的鑒定和識別是當前食用菌發展中的首要任務,也是最主要的技術環節和要求。
菌種質量的鑒定,嚴格地講,應從形態、生理、栽培和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綜合檢測和評價。但要完成各種指標,除了需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外,還需具備一定的儀器設備及人力物力和時間。因此,一般生產者是很難完成的。這里僅將幾種常用、簡便、易行的方法予以介紹,供生產者參考。
(1)直接觀察。
對引進的母種,首先要用肉眼觀察包裝是否符合要求,棉塞有無松動,試管有無破損,棉塞中有無雜菌和病蟲害侵染,菌絲色澤是否正常、有無老化等現象。購進或自製的原種,瓶內菌絲應粗壯整齊、分枝濃密、色濃白呈絨毛狀,說明生長旺盛。如瓶底出現黃水、菌絲萎縮與瓶壁脫離,或出現原基扭結,說明菌種老化應淘汰。(2)菌種純度檢查。
杏鮑菇菌絲是純白色的,白靈菇菌絲較杏鮑菇菌絲稍淺些。如在菌種管或菌種瓶中出現其他顏色的菌絲或孢子(綠色、黃色、黑色等),則說明菌種不純,被雜菌污染不能使用。如果在接菌時發現菌種有異味也說明菌種被雜菌污染,不能使用。(3)吃料能力鑒定。
將母種接入最佳配方的原種培養基中,或將原種接入栽培袋中觀察菌絲生長情況。經1周的培養,如果菌種塊能很快萌發並迅速向四周的培養料中生長伸展,說明菌種的吃料能力強。反之,菌種塊萌發後生長緩慢,遲遲不向四周和料層深處伸展,則表明菌種對培養料的適應能力差。(4)觀察菌絲長勢。
可先將供測的菌種接入其適宜的試管培養基上進行培養,如果菌絲生長整齊濃密、健壯有力,則表明為優良菌種。若菌絲生長緩慢或長速太快,稀疏無力,參差不齊,容易衰老,則表明菌種質劣。(5)栽培試驗觀察。
這是菌種質量鑒定最可靠的方法。通過一定的栽培試驗,凡具備優質高產、抗雜能力強和遺傳性穩定的菌株,才是優良和可推廣應用的品種。

7. 食用菌母種有哪些質量鑒別方法

1 菌絲潔白濃密無雜菌污孝歲檔染 2 培養基沒巧亂有與試管壁分離 3.是我自己的看法 從培養基底部向菌絲面看是否有斑點 如果有則是有雀陸雜菌污染 尤其是平菇母種有雜菌有些也可長滿斜面,

8. 請問食用菌的母種是怎麼做出來的

食用菌母種一般生長在玻璃試管內的斜面固體培養基上為一級菌種,用它繁殖擴大成為原種,再用原種擴繁成為栽培種。

9. 常見食用菌品種母種的培養特徵有哪些

正常的菌種都有一派沒些共同的可供觀察和識別的特徵,根據這些生長特徵,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識別出你所需要的菌種與生產的菌種是否對應。作為菌種生產者、使用者對菌種的鑒定,一般不是對其品種種性,而是在確定種性的前提下,對大量擴繁後的菌絲體生長狀況的檢查和優劣的鑒別。外觀特徵只有在品種、培養基、培養條件等大致相同的前提下,才有可比性。

(1)雙孢蘑菇

菌絲纖細、稀疏、灰白,優良菌絲上下均勻,沒有生長很快的扇形變異;一般22~24℃,15天以上才能長滿斜面。若超過28℃,菌絲生長就會受抑制而發黃。若菌絲倒伏、發黃或形成黃白色菌被,則不能用於生產。

氣生型:氣生菌絲生長旺盛,白色或灰白色,尖端清晰整齊、挺拔有力,密度均勻,基內菌絲較發達,一般15~25天長滿試管斜面。

半氣生型、匍匐型:菌絲緊貼培養基斜面表面呈索狀生長,挺拔有力,但生長緩慢,排列稀疏、清晰,常呈扇形生長,數日後多出現細細的菌索;菌絲纖細、微黃,氣生菌絲很少,不易形成「菌被」,在適宜的培養基和環境條件下一般22~26天長滿斜面州返。

[鏡檢] 菌絲有隔膜和分枝,節間短,分枝多,節間處膨大,形似臘腸,不產生鎖狀聯合(圖2-9)。

圖2-10 香菇母種的培養特徵

[鏡檢] 菌絲粗壯,粗細比較均勻,具隔膜和分枝,粗2~4微米,有明顯的鎖狀聯合。有的鎖狀突起,頂部寬平;有的呈半圓形,大小不一。

(3)平菇

菌絲潔白、濃密、粗壯、整齊、有光澤、匍匐狀;氣生菌絲發達,多的可布滿試管空間,不產生色素,爬壁能力強。接種塊周圍無菌絲稀疏區。菌冊羨飢絲生長速度快,在適溫20~22℃下,一般6~8天長滿試管斜面,低溫保存能產生珊瑚狀子實體原基。耐高溫,短時間在34℃下正常生長。有些菌株氣生菌絲過多,形成很厚的菌被將管壁布滿,很容易在種塊或管壁上形成原基,因此老化或多次轉管的菌種,不宜使用。有些菌株在高於28℃的溫度下培養或培養時間過長,氣生菌絲頂端往往會變成橘紅色,並產生分泌物,這雖不影響使用,但已不宜擴大培養;氣生菌絲過多的母種也不宜擴大培養。

[鏡檢]菌絲粗細不勻,分枝性強。在顯微鏡視野中,鎖狀聯合比比皆是;鎖狀突起呈半圓形,大小不一;常在菌絲分枝處有兩個鎖狀聯合在上下垂直方向鄰生。

(4)金針菇

菌絲白色或淺灰白色,細絨毛狀,初期較蓬鬆,後期氣生菌絲緊貼培養基表面,稍有爬壁現象。菌絲生長速度較快,黃色品種在適溫20~22℃下,一般10~12天長滿斜面;白色品種稍慢。黃色品種常在培養後期出現黃褐色色素,使菌絲不再潔白,老化時表面出現淡污褐色斑塊;白色品種不如此。時間較長的菌種分泌色素,如菌絲由白色變為灰白或略帶黃色,在管壁出現許多粉狀物(粉孢子),說明菌種開始老化,粉孢子多的菌株,品質一般不理想。低溫貯存時有細水珠出現,斜面上形成少量子實體。

[鏡檢] 菌絲較粗壯,粗細均勻,有鎖狀聯合。菌絲易斷裂成節孢子,有時產生粉孢子成串著生於菌絲上,產生稀薄分布的粉狀物。鎖狀突起一般為半圓形,相當數量的為半抱握形。抱握膨起部分細胞質濃稠,相對部分則現透明。

(5)草菇

菌絲生長初期纖細、無色透明,多分枝,似蠶絲,有金屬光澤,後期呈淡白色、銀灰色,老時呈灰黃色。菌絲生長速度快,在30~32℃條件下,6天即可長滿斜面,再培養2~3天開始出現厚垣孢子,呈鏈狀,初為灰白色、淡黃色,後漸變成褐色至銹紅色(20多天),最後培養基表面出現紫紅色。多為氣生菌絲,氣生菌絲爬壁能力強,在試管內生長蓬亂,布滿整個試管空間,但每根都清晰可見,且不易變黃,斜面上也不產生子實體;若菌絲變為淡黃褐色,則為是老化的表現。不產生厚垣孢子的菌種一般不具結菇能力;若厚垣孢子出現過早過多,則是種性開始老化。若菌絲密集,顏色潔白,可懷疑混有雜菌。

[鏡檢]菌絲粗壯、透明,有分枝(多呈直角形),有明顯的隔膜,形如毛竹,節節分明,但粗細不均勻。厚垣孢子圓形,帶有紅褐色的金屬光澤,無鎖狀聯合。

(6)木耳

初級菌絲纖細、透明,潔白至米黃色;二級菌絲生長均勻一致、短密、潔白,呈棉絮狀,平貼培養基表面,整齊、匐匍生長,生長邊緣整齊有力,不爬壁,生長速度為0.5±0.1厘米/天;有氣生菌絲,但較短而稀疏;後期顏色加深,菌塊分泌褐色色素,出現污黃色斑塊,培養基會因此而變成茶褐色。培養過程中有時會形成淺褐色顆粒狀膠質耳基,這是老化的表現。在綜合PDA培養基上,黑暗恆溫25℃下培養,12~14天長滿斜面。

[鏡檢] 菌絲纖細,粗細不勻,分枝性強,常呈根狀分枝。長相屈曲,有鎖狀聯合,但鎖狀聯合像骨節抱握狀,且數量也沒有香菇那樣多而明顯。初次分出來的菌種,可以看到擔孢子發芽時所產生的鉤狀或馬蹄鐵狀、比細菌略大的分生孢子。

(7)雞腿菇

菌絲淺灰白色,濃密,棉絮狀,生長旺盛,邊緣整齊有力,基內菌絲分泌色素,使斜面培養基顏色加深,部分呈黑褐色。菌絲生長速度較快,適溫25℃,10天左右菌絲即可長滿試管斜面。菌絲隨培養時間延長而變灰色,這是鑒別雞腿菇的重要特徵。

(8)銀耳

有芽孢、銀耳純菌絲、香灰菌絲及銀耳香灰混合菌種等幾種形態。

芽孢:是銀耳的孢子,在PDA培養基上不能萌發成菌絲,而是繁殖成酵母狀物。幼齡芽孢菌落稀糊狀,乳白色,表面光滑,半透明,邊緣整齊,平鋪於培養基表面;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表面出現皺紋,變為淡棕色。在PDA培養基上菌落黏稠度小,能在培養基表面上流動;在合成培養基上,菌落較乾燥,有時表面有疣點;在營養豐富的培養基上,黏度適中,邊緣能形成放射狀暗花紋。生長速度快,適溫培養4~5天就可長滿培養基斜面。

銀耳純菌絲:白色、淡黃至鵝黃色,直立或平貼,短而細密,生長緩慢,呈白毛團狀,菌絲前端整齊,生長速度極慢,在適溫22℃下日生長速度為1毫米左右,不分泌色素。後期在白毛團周圍有一圈緊貼培養基的暈環,不易膠質化的適於做段木種,易膠質化的適於做袋料種;有無色或淡黃色水珠,在特殊培養基上由芽孢萌發得到,單一菌絲無生產價值。鏡檢時菌絲纖細,有鎖狀聯合。

香灰菌絲:初為無色,大量生長時白色,有特別細長的主幹和對稱的側生分枝,似羽毛狀,且均勻,故又名羽毛狀菌絲。生長快,爬壁能力強,在適溫26~28℃下,一般5~6天長滿斜面。老齡菌絲淡黃或棕色,基內有時帶暗綠色。氣生菌絲灰白色,細絨狀,表面有碳質黑疤,並間有黃綠色分生孢子,菌絲能分泌黑色色素,培養時間長的會使培養基變成黑褐色。鏡檢時菌絲纖細,粗細均勻,有鎖狀聯合,鎖狀突起小而少。

混合菌種:菌種中同時存在銀耳和香灰菌絲。從種木中分離出來的母種,香灰菌絲生長占滿斜面,接種塊處為一簇濃白、密集的菌絲團,稱之為「白毛團」,其他部位均為生長均勻的菌絲體。香灰菌絲深入基內,使培養基變黑,白毛團分泌淡黃色至淡褐色水珠,很快膠質化成為銀耳原基。

(9)靈芝

菌絲纖細、平坦、緻密、潔白、均勻、整齊,匍匐生長,幾乎不見氣生菌絲。隨著菌絲的生長,菌落的擴展,近接種塊處的菌絲逐漸老化而形成堅韌的菌皮,並隨菌皮的老化,色澤逐漸為淡黃色。菌絲不分泌色素,易形成有菌管的子實體原基。在綜合PDA培養基上,28~30℃黑暗培養,一般8~11天長滿斜面。

[鏡檢] 菌絲較纖細,粗細不均勻,有鎖狀聯合。菌絲表面覆有白色結晶物(草酸鈣),旺盛時,充滿菌絲之間的間隙。鎖狀突起中等大小,數量較多。

(10)猴頭

菌絲生長不均勻,白色至灰白色、微黃色,線絨狀,短而稀疏,緊貼在培養基表面,不爬壁,氣生菌絲粗、短、少,基內菌絲多;常不規則地形成索狀物,並在其上形成小子實體原基,外觀上似小疙瘩,較老的菌絲形成節孢子,後期會分泌棕褐色色素,使斜面培養基呈茶色。顏色過深的基內菌絲活力下降而不宜使用。多次轉管後生活力明顯下降,當菌絲呈線粒狀時,很難繼續生長;轉接後菌絲恢復慢,萌發後菌絲呈線絨狀,向四周作放射狀延伸。在綜合PDA培養基上,黑暗恆溫25℃下培養,一般14~20天長滿斜面。在酸性培養基上生長快、旺盛;若使用有麥芽糖的猴頭專用培養基,菌絲生長會大大改善,菌絲長速大大加快且濃密潔白,不再形成菌索和原基。

[鏡檢] 菌絲粗壯,粗細較均勻,分枝性強,長相屈曲,鎖狀聯合多而大。

(11)滑子菇

菌絲較細,氣生菌絲短而少,白色至淡黃色,棉絨狀。菌絲平鋪於培養基表面生長,菌絲生長整齊舒展、緻密,菌落較薄、微黃色,不形成菌皮,菌絲管壁常有網狀菌絲束,分泌黃褐色色素。在綜合PDA培養基上,黑暗恆溫23℃下培養,14天左右長滿斜面。鏡檢有鎖狀聯合。

(12)阿魏菇

該種不同品種間差異顯著,有的品種菌落緻密、微黃,生長緩慢,在綜合PDA培養基上要3周左右長滿斜面;有的品種菌落舒展、潔白,菌絲也較稀疏,生長較快,在綜合PDA培養基上2周左右即可長滿斜面。

(13)灰樹花

菌絲半絮狀、緻密潔白,氣生菌絲多寡不同,菌落生長不甚整齊,培養後期菌絲不甚潔白,稍有污白色,氣生菌絲交織而形成不堅韌的疏鬆的菌皮。在綜合PDA培養基上,黑暗恆溫25℃下培養,一般14~16天長滿斜面。不同品種菌落形態和長速不盡相同。

(14)竹蓀

菌絲體生長初期白色,粗壯、濃密,尖端呈扇形、束狀。氣生菌絲濃密、純白,爬壁力強,見光或損傷後呈粉紅色、紫色或淡褐色。後期出現菌絲束,並產生色素。長裙竹蓀呈粉紅色,間有紫色;短裙竹蓀多為紫色或紫藍色;紅托竹蓀為粉紅色;棘托竹蓀菌絲束為粉紅色、淡紫色或黃褐色。棘托竹蓀菌絲生長速度快於其他品種。老化的菌種氣生菌絲消失,菌絲呈暗紅色,自溶並產生黃水。

(15)榆黃蘑

菌絲絨毛狀,不舒展,具濃密而短的氣生菌絲,生長不甚均勻,易形成有韌性的菌苔。在綜合PDA培養基上,黑暗恆溫25℃下培養,10天左右長滿斜面。

(16)鮑魚菇

菌絲均勻纖細,氣生菌絲較少,表面有棒狀分生孢子梗和黑色分生孢子團。在綜合PDA培養基上生長緩慢,在黑暗且27℃條件下培養,20天左右長滿斜面。

(17)姬松茸

菌絲微黃而纖細,有細細的菌索於表面,氣生菌絲較少,生長整齊。在雙孢蘑菇專用培養基上,黑暗恆溫25℃下培養,16~20天長滿斜面。

(18)真姬菇

菌絲濃密潔白,氣生菌絲旺盛,表面呈絨毛狀,生長不甚均勻,在加入有兩種碳源的培養基上生長較好。在馬鈴薯酵母粉綜合培養基上,黑暗恆溫24℃下培養,14~17天長滿斜面(不同品種間長速有異)。

(19)蜜環菌

在瓊脂培養基上菌絲棉絮狀,灰白色,後期淡紅棕色,生長較慢,具輪廓分明的邊緣。接種後48小時左右開始萌發,並隨培養基表面菌絲的生長,7~9天後,在絮狀菌絲中心出現褐色色素,且顏色逐漸加深,向四周擴散。13~15天後,形成菌索,呈樹根狀,並向培養基中生長,初期白色,後變為深褐或黑色。產生色素,並溶於培養基,使其變紅褐色。菌絲和幼嫩核輻射束產生熒光。在木屑浸出汁綜合培養基上,黑暗恆溫25℃下培養,2周左右根狀菌索蔓延至整個培養基。鏡檢無明顯鎖狀聯合。

閱讀全文

與食用菌母種鑒定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飯店防疫措施的最佳方法 瀏覽:131
軟膏劑的定義及常用的制備方法 瀏覽:155
阿司匹林的檢驗與分析方法 瀏覽:778
較簡單的計算方法 瀏覽:695
床尾插座安裝方法 瀏覽:413
如何練好唱歌的發聲方法 瀏覽:761
三線模擬空調壓力感測器測量方法 瀏覽:836
火腿油脂的食用方法 瀏覽:559
無精子症的治療方法 瀏覽:363
白翡翠手串鑒別最簡單方法 瀏覽:66
快速緩解壓力的8種方法英語 瀏覽:404
肥胖症的治療原則及方法 瀏覽:872
寶馬增壓壓力調節器安裝方法 瀏覽:992
各種芽苗菜水培種植方法 瀏覽:372
不典型肺結核檢測方法 瀏覽:223
別墅的測量方法 瀏覽:378
雞眼腳墊疣的治療方法 瀏覽:956
質量分析的方法論文 瀏覽:76
鉸孔後尺寸偏小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瀏覽:182
無水乙醇測量多孔材料孔隙方法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