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預防傳染病的一般措施是什麼
中國目前的法定傳染病有甲、乙、丙3類,共39種。不知道你具體指的那一種類的傳染病。傳播的途徑有:【空氣、飛沫、糞口、接神閉宏觸、垂直、血液傳染】,不同的傳染類型有不同的賭坊措施。
根據中國《傳染病防治法》(1989年發布)的規定,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是各級醫務人員的神聖職責。
預防措施可分為:①疫情未出現時的預防措施;②疫情出現後的防疫措施;③治療性預防措施。
①預防性措施:
防小兒春季傳染病的食療法 在疫情未出現以前首要任務是做好經常性預防工作,主要內容如下: 1.對外環境中可能存在病原體的實體應進行的措施改善飲用水條件,實行飲水消毒;結合城鄉建設,搞好糞便無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處理工作;建立健全醫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實驗室的規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擴散和院內感染;在醫療保健機構也應大大貫徹《食品衛生法》以及進行消毒、殺蟲、滅鼠工作。雖然上述工作主要由衛生防疫及環境監測部門牽頭執行,但臨床醫師也應積極配合。 2.預防接種(vaccination)又稱人態滑工免疫,是將生物製品接種到人體內,使機體產生對傳染病的特異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預防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
②防疫措施:
是指疫情出現後,採取的防止擴散、盡快平息的措施。 從病人的角度來講,關鍵在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 1.早發現、早診斷:健全初級保健工作,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責任感,普及群眾的衛生常識是早期發現病人的關鍵。診斷可包括三個方面:臨床、實驗室檢查及流行病學資料。臨床上發現具有特徵性的症狀及體征可早期診斷,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偽膜等。但有時應有實驗室診斷,方才較為客觀、正確,如偽膜塗片查出白喉桿菌。在傳染病診斷中,流行病學資歷料往往有助於早期診斷,如病人接觸史、既往病史和預防接種史等。此外,年齡、職業和季節特徵往往對早期診斷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2.傳染病報告:疫情報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礎,也是國家的法定製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確地做好傳染病報告是每個臨床醫師的重要的法定職責。
控制與消滅
③疾病的控制譜:
各種傳染病因其特異的流行環節、特徵及不同的外界環境,因而它們的預防目標也有很大的差異。在目前,絕大多數傳染病只能以控制發病與防制流行為目標。極少數疾病由於條件成熟,措施有效,可以達到消除的要求。極個別的疾病在條件成熟的前提下,在世界各國協同努力下,可以達到消滅的目標。傳染病的預防從控制到消除再到消滅在疾病預防策略和措施上所顯示的差異,稱為疾病的控制譜(spectrum of disease control)。為了預防疾病,促進人類健康,人們期望對目前不易控制的疾病逐步得到控制,在此基礎上才能邁向消除,最終才能達到消滅的目標。這個過程既是人類美好的理想,也是極其艱巨的歷程,要達到這個目標,有賴於科學進步,其中也包括流行病學的進步及有關條件的准備。 控制(control)是指降低疾病的發病率和(或)現患率。有些疾病的控制效果明顯,對策與措施一旦實施,發病率下降顯著,如脊髓灰質炎疫苗對脊髓灰質炎,麻疹疫苗對麻疹,改善飲水供應對慢性水型傷寒流行。也有些疾病或由於流行環境復雜,或現階段尚缺少有效對策與措施,故即使採取措施,效果並游冊不明顯。目前尚有不少疾病屬於此種情況。傳染病 消除(elimination)是指在一個地區范圍內,採取有效的預防策略與措施,使某種傳染病消失。此地區的范圍可大至一個國家、一個大洲,但並非全球。就預防觀點看,消除疾病在質量要求上遠非如同消滅那樣嚴格,例如,WHO於1989年宣布到1995年全球消除新生兒破傷風。它只要求從此不再出現新生兒破傷風患者,但不要求把外界環境中的破傷風芽孢完全消除。又如,美國於1978年提出「消滅本土麻疹」。所謂「本土麻疹」是指只限於美國國內發生的麻疹,不包括從國外傳入的麻疹。即使如此,美國本土麻診至今尚未消滅。但美國本土麻診的發病率確已明顯下降。 消滅(eradication)是指某傳染病的傳播自消滅之日起永遠終止,並達到全球所有國家永不再發生該種傳染病。消滅不僅指臨床症狀的病例,而且也將可作為傳染源的攜帶者或隱性感染者以及存在於外環境中的病原體均包括在內,此外還需達到即使不再進行預防接種或採取其他任何預防措施,再也不會遭受該病的危害。只有在這種條件下,才能被認為該傳染病已經消滅。在目前達到消滅要求的只有天花一個病種。由此可見,與消除的要求相比,消滅的要求更為嚴格。 有人將消除與消滅兩個術語相混淆,常常把消除當成消滅的同義詞。嚴格地講,在術語的概念上是錯誤的。
選擇消滅病種的基本原則
消滅疾病是人類與疾病斗爭的良好意願,但不可能隨心所欲地把任何疾病都當成被消滅的對象。怎樣才能把一種病選作疾病的消滅對象?首先,該病在科學上存在著消滅的可行性;其次,國家有消滅該病的意向和相應的措施;第三,公眾對該病有較強的滅病意識,並積極支持或參與滅病計劃。這三條原則是相互聯系的,三者不可缺一。 所謂科學上具有滅病的可行性,簡言之,必須在認識疾病發生和流行的基礎上掌握該病流行病學上的薄弱環節,在與它作斗爭中「有機可乘」。例如,有些傳染病的傳染源僅限於人類,沒有帶病原體的動物宿主,同時也沒有無症狀病原攜帶者;而另一些病,既有人類傳染源,又有動物宿主,甚至還有病原攜帶者。兩者相比,顯然在與疾病作斗爭中前者較易,後者較難。也就是說,前者在流行病學上存在著薄弱環節,有機可乘,較容易消滅,後者尚「無懈可擊」,「無隙可乘」。 國家對該病是否有消滅意向,主要取決於政府對該病的危害性的認識,消滅疾病的預期花費的承受力和可能的財力、物力、人力投入和對疾病消滅以後效益的估量。 群眾對消滅疾病是否支持,與群眾所遭受該疾病的危害程度、自我保健意識、文化與衛生水平和生活質量相關。此外,疾病的危害程度,對喚起公眾的滅病意識也很有作用。 消滅疾病在科學上的可行性是長期以來人類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其中特別是在1977年取得全球消滅天花的偉大成就以後,更加認識到,只有在加強流行病學及相關學科對傳染病的研究,在切實掌握該病的流行規律、控制與消滅的有效措施以後,人們才能抓住疾病的薄弱環節,採取有效措施,達到較好的滅病效果。
㈡ 結核病的預防方法
結核病預防的基本環節
結核病預防的基本壞節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
(1)控制傳染源:即早期發現和徹底治癒傳染性肺結核病人。
(2)切斷傳播途徑:即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如不隨地吐痰、注意人口密集場所的通風和環境衛生等。
(3)保護易感人群:即密切接觸者接受結核病相關檢查;結核桿菌感染者中的高危人群服用葯物進行預防性治療;為所有新生兒接種卡介苗等。
預防結核病,生活起居應注意哪些問題
(1)住所要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據統計,每十分鍾通風換氣一次,4~5次後可以吹掉空氣中99%的結核桿菌.
(2)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洗漱用具專人專用,勤洗手,勤換衣,定期消毒等.
(3)咳嗽、打噴嚏時應用紙巾捂住口鼻,避免結核病菌通過飛沫傳染其他人.
(4)加強體育鍛煉,生活要有規律,注意飲食營養和睡眠充足,保持健康心理,增強機體抵抗力,盡量減少發病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