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調查是了解人群營養狀況的基本方法,包括:1.膳食調查;2.體格檢查;3.實驗室檢查。
要配備專職醫療相關人員進行調查,並對營養調查做全面的評價。
2. 營養調查包括哪些內容
膳食調查
調查目的是為了居民膳食攝取情況及其與營養供給量之間的對比情況;了解與營養狀況有密切關系的居民體質與健康狀態,發現營養不平衡的人群,為進一步營養監測和研究營養政策提供基礎情況;作某些綜合性或專題性科學研究,如某些地方病、營養相關疾病與營養的關系,研究某些生理常數、營養水平判定指標,復核營養推薦供給量等。
主要內容包括
1.膳食調查
2.人體營養水平的生化檢驗
3.營養不足或缺乏的檢查
4.人體測量資料分析
並在此基礎上對被調查者個體進行營養狀況的綜合判定和對人群營養條件、問題、改進措施進行研究分析
膳食調查的方法:稱重法、查賬法、24小時回顧法、化學分析法
參考資料:《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3. 營養評估的常用的方法有
營養評估的常用的方法有
營養評估的常用的方法有,營養評定就是對患者營養狀態進行全面的評估。通過營養評定,可以判定機體的營養狀況,確定營養不良的類型和程度,下面看看營養評估的常用的方法有。
一、 SGA
主觀整體評估法是最通用的營養評估法,問題涉及六個方面,也較易於操作。
A等級越多表示營養狀況越好,B、C等級多表明營養不良。應激表示發熱等身體上的症狀。
二、 微型營養評價法(MNA)
MNA是專為老年人設計的,如果是中青年人則不適用。MNA-SF是MNA的簡化版,題目較簡單。
分值12-14分,提示營養狀況良好;
分值8-11分,提示營養不良風險;
分值0-7分,提示營養不良。
營養評價方法
(1) 臨床檢查:①病史採集;②體格檢查。
(2) 人體測量:①體重;②身高;③體質指數;④皮褶厚度與臂圍。
(3) 生化及實驗室檢查:①血漿蛋白;②氮平衡與凈氮利用率;③肌酐- 身高指數;④3-甲基組氨酸;⑤免疫功能。
(4) 營養不良的診斷:①營養不良類型;②營養不良診斷標准。
(5) 人體組成測定:①生物電阻抗分析法;②雙能X線吸收法;③總液體滴定法;④總體鉀含量法。
(6) 綜合性營養評價指標:①預後營養指數;②主觀全面評定;③微型營養評定;④營養評價指數;⑤營養危險指數;⑥住院患者預後指數。
營養狀況評價的內容
(一)病史詢問
(二)營養調查
1.全面的營養調查
應包括:
①膳食調查;
②體格檢査和體格發育評價;
③實驗室檢查。
只有正確完成此3項內容,才可能對受檢兒童的營養狀況作出可靠、全面的評價。
2.膳食調查
兒童的膳食調査是從其每日攝入食物的種類和數量中計算所攝入的各種營養素的數量,然後參照國家規定的相應年齡兒童的營養素供給量標准分析其膳食平衡狀況。
(1)調查方法:
①稱重法;②記賬法;③詢問法。
(2)膳食調查結果評價:
無論採用何種調査方法都是從總能量供給、蛋白質攝入量與動物性蛋白質所佔比例,以及三大產能物質的.比例來評價。一般要求全日攝入食物的總能量和蛋白質攝入量均應達到推薦的同齡兒供給量的80%以上,且動物性蛋白質和大豆蛋白應占總蛋白的50%,至少不低於30%;三大產能物質的比例應是蛋白質佔10%~15%、脂肪佔25%~30%、糖類佔50%~60%。
營養評估是對營養狀況的定量評價。全面的營養評估包括6個部分:
1、膳食史,並與推薦攝入量進行比較
2、病史和用葯史
3、體格檢查
4、生長和人體測量
5、實驗室檢查
6、干預和監測
營養評估應從哪幾方面入手
1、體重:體重變化可直接反映營養狀態,但應排除脫水或水腫等影響因素。標准體重與性別、身高及體型有關。
2、肱三頭肌皮膚褶皺厚度。
3、上臂肌圍(AMC)。
4、握力。
5、內臟白蛋白測定。
6、淋巴細胞計數。
7、氮平衡測定。
8、肌酐/身高指數。
營養不足分類:
營養不足,又稱為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症,是一種以機體組織消耗、生長發育停滯、免疫功能低下、器官萎縮為特徵的營養缺乏症。
1、能量缺乏型以能量不足為主,表現為皮下脂肪和骨骼肌顯著消耗和內臟器官萎縮,稱為消瘦型營養不足,又稱marasmus綜合征。
2、低蛋白質營養不良蛋白質缺乏而能量尚屬正常稱為水腫型營養不足,又稱Kwashiorkor綜合征,惡性(蛋白質)營養不良。表現為血漿蛋白質水平下降、水腫、皮膚病、免疫功能受損等。後期可發生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可合並神經系統症狀。
3、混合型營養不良能量與蛋白質均缺乏者稱為混合型營養不良,這是最常見的營養不良。
4. 膳食調查的方法包括
膳食營養調查的方法有:稱重法;記賬法;化學分析法;詢問法;食物頻率法。其中,記賬法過程相對簡便,節省人力物力。食物頻數法反映的是長期膳食行為,結果可以作為研究慢性病與膳食模式關系的依據。化學分析法即直接測定膳食中食物的營養素含量。
稱重法:是常用的一種膳食調查方法,稱重時要准確掌握兩方面的資料一是廚房中每餐所用各種食物的生重和烹調後的熟食重量,從而得出各種食物的生熟比值。
5. 常用的膳食調查方法和適應范圍。
主要有:食物攝人頻次調查法、24h膳食回顧法、膳食稱重記錄法。
1、食物攝人頻次調查法:可以靈活設定與不同疾病對應相關的食物種類,項目可多可少,不僅適用於膳食結構簡單的西方國家,也適用於膳食結構復雜的東方國家;操作簡單、易行,適用於大人群的調查;可以推測長於調查期的膳食習慣;調查數據容易收集;省時省力,可節約研究經費。
2、24h膳食回顧法:可提供被調查者提供的前1日或24h內確切的食物攝人量相關信息,可歸納推算一組人平均的營養索攝人量。該調查方法還具有簡便易操作;省時省力,費用低;適用於大人群的調查等優點。
3、膳食稱重記錄法:膳食稱重記錄法可以詳實准確的記錄將攝人食物的數量及狀態,並從原料開始稱重記錄;隨著精確記錄天數增多,其結果愈發准確,但是需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故我們多採用3d膳食稱重記錄法。
(5)營養攝入調查常用的方法擴展閱讀:
膳食調查注意:
1、調查日數可長達一個月到半年,應用詢問觀察法可以對兒童一個月內的膳食情況作出比較准確的估計,為研究癌症患者不同膳食組分(如脂肪、膳食纖維等)作為不同部位的癌腫的危險因子時則常用膳食史的方法,調查期可長達數年。
2、如果某種營養素的供給量長期低於標準的90%,則往往可能有營養不足症發生;如長期低於標準的70%則有發生營養缺乏病的可能。
3、根據目前營養學知識和體格測量、臨床體征檢查和營養狀況的實驗室檢驗等結果,評定其膳食兒童的生長發育有什麼影響,從而改善飲食的調配,並為國家食物的計劃生產和改進人民營養狀況提供科學依據。
6. 膳食營養調查的方法有
膳食營養調查的方法有:稱重法;記賬法;化學分析法;詢問法;食物頻率法。其中,記賬法過程相對簡便,節省人力物力。食物頻數法反映的是長期膳食行為,結果可以作為研究慢性病與膳食模式關系的依據。化學分析法即直接測定膳食中食物的營養素含虛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