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水淘糌粑食用方法

水淘糌粑食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3-03-29 02:21:34

㈠ 得榮縣美食

紅燒乳豬肉、麵疙瘩、彝族坨坨肉、水淘糌粑、康定涼粉、花饃饃等。紅燒乳豬肉:豬肉用開水燙白後,在火中烤至略有燒烤味時切成小塊,在酥油中回鍋後加水放鹽紅燒。麵疙瘩:用蕎慎行面或麥面做成圓形小疙瘩,面在水中煮熟後,放人碾細的核桃米和酥油、鮮奶餅即可。

紅燒乳豬肉、麵疙瘩、彝族坨坨肉、水淘糌粑、康定涼粉、花饃饃等。

1、紅燒乳豬肉:不讓御孝頃藏乳豬的血流出體外,用開水燙白後,在火中烤至略有燒烤味時切成小塊,在酥油中回鍋後加水放鹽紅燒。這個萊有說不出的鮮味,是當地的上等食品。

2、麵疙瘩是獨有風味食品用蕎面或麥面做成圓型小疙瘩面在水中煮熟後,放人碾細的核桃米和酥油、鮮奶餅,它是飯鎮陸菜合一的美食佳餚。

3、彝族坨坨肉: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過節及招待貴客的招牌菜,其肉為30市斤以下以非現代飼料喂養而成的小豬為原料,輔以彝族特有的香料、佐料稍加加工而成。其肉塊碩大,一般呈正方形,故稱「坨坨肉」,入口化渣,肥而不膩,口感細嫩。

4、水淘糌粑:為甘孜特產,歷史悠久,它以選料好、加工細、香美可口而聞名於康巴。一九九二年,雪山牌糌粑以質、味、色、香四者俱佳等特點受到州內外的好評。

5、康定涼粉:以黃涼粉稱著於世,自製的涼粉筋絲好,切得四棱四現,厚薄均勻,且粉絲光澤發亮,筷拈不斷。

6、花饃饃:一種藏式月餅,源於清代。是用麵粉做成的一種夾心並模印圖案的薄餅,當地俗稱花饃饃。現被視為民族文化交流、漢藏一家的實物體現。

㈡ 不知道這些,你怎麼好意思說自己是個標準的吃貨(藏族飲食文化)

有的時候命運就是這么的瞬息萬變,不可捉摸,我成了西藏大學的一名學生。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天,不可思議,有著夢想成真的激動不已,我終於要坐著火車去拉薩啦! 忘了告訴你,我是個標準的吃貨(偷笑ing),從拉薩站出來後,顧不得其他,直奔了最近的一家藏餐館(早在網上查了個遍,火車上也打聽了一路,嘿嘿~),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和品嘗,更多的是為滿足好奇心。

後來通過專業課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的積累,我知道了藏民有著自己不一樣的飲食習慣和食品的樣式。在此與您交流與學習,若有錯誤之處,望加斧正。

由於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和我國其他緯度相同的地區相比,海拔相對較高、空氣稀薄、降水量少、光照強。),養成了西藏人民不一樣的飲食習慣。他們把茶葉、酥油、糍粑和牛羊肉作為很珍貴的食物。此外,青稞酒和各種奶製品也是藏族人民常吃的食品。下面我來一一介紹。

茶百道 酥油茶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飲品,偶爾會喝一些清茶、甜茶和奶茶作為調劑品。

酥油茶藏語稱「加隋瑪」,是藏族的傳統飲料,由磚茶、鹽巴和酥油做成。無論是日常飲用還是招待客人俱佳。我親眼見過同學的老爸是怎麼做茶的,叔叔先將事先准備好的磚茶用水久煮啊煮,等變成紅紅的濃汁,在將他們倒進一種特製的的圓木桶里,在放入合適量的酥油和食鹽,用專門的棒棰在裡面上下反復抽打,看著很有意思,忍不住想去參與一下,可是怕壞了茶的品質,就放棄了。當酥油和茶汁充分溶解後,倒進茶壺里放在文火上,隨喝隨倒即可,屋子裡酥油茶香味撲鼻。 酥油茶的營養價值很高。喝了它能抵禦寒冷、消除疲勞等等。 同學的阿爸告訴我,藏族百姓早上必須喝上幾口酥油茶才去工作。一般日飲5次茶,即早茶、上午茶、中午茶、晚茶、睡前茶。我覺得藏族對茶水的需要量如此之大,是生活環境及氣候特點所致。

那次去他家拜訪,同學的阿媽(家庭主婦)將阿爸煮好的清香可口的酥油茶端了出來,我們有說有笑的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後來得知喝此茶有一套規矩,通常是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幸虧當時我是我是用雙手接杯)。還有就是邊喝邊添,不能一口喝光。不過主人總是將客人的茶杯添滿。如果你不喜歡或不想喝則不必動,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等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滿你就擺著,離開時再一飲而盡就可以了。這樣才符合藏族人民的習慣和禮貌。

其實北京的藏餐廳也售賣酥油茶,可是酥油味好像淡了些。我在藏族同學家裡喝到的純正酥油茶,淡褐色,香氣濃,表面浮有油花,喝起來順滑油潤、有淡淡鹹味,越到後來磚茶的味道越彰顯。 此外,他們的炊餐灶具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別具風格。就拿酥油茶桶來說,幾乎是每個藏族家庭必備的生活用具。桶由兩部分組成,即筒桶和攪拌器。筒桶用木板圍成,上下口徑相同,外面箍以銅皮,上下兩端用銅做花邊,十分精美大方。攪拌器是在比筒口稍小的圓木板上安一根比桶稍高的木柄構成,圓木板上有四個直徑4厘米的小孔,攪拌時,液體和氣體可以上下流動。 (來自新浪網介紹)

除了酥油茶,我更喜歡的還有青稞酒和酸奶。

酒文化 藏族人民生活很喜歡喝青稞酒青稞酒是歡度節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它近似於黃酒,藏語稱「羌」,用青稞釀制而成,不經蒸餾的一種低度酒,度數一般不超過20度。可分為青青稞酒和黃青稞酒,分別由生青稞和熟青稞釀造而成。在藏地的一些農家樂體驗式旅遊中,旅遊者可親手體驗製作工藝,它簡單的很,就是將淘凈的青稞煮熟待稍涼後加上酒麴放進陶罐內,隨後將罐封閉好並用藏毯等覆蓋使罐內青稞升溫發酵,數日後開罐加適量清水然後再封襲賀閉一二天即釀成,釀好的青稞酒喝起來有甘醇微酸之感拍春派。但是也有經過蒸餾的,度數可高達到五六十度,後勁也很大,比這在此勸解您一定要弄清楚再誇海口! 藏族有著綿延悠久的歷史,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經開始釀酒,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步發展,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藏族酒文化。

� 招待客人時:按習俗,藏族把敬青稞酒作為接待貴客的一種誠摯禮節。凡到藏族朋友家作客,主人皆以青稞酒款待。我的旅遊英語老師是藏族,一次課上與我們分享了他們的風俗習慣:通常主人會先在酒杯中倒滿酒,端到客人面前,客人必須雙手接過,不可推辭,然後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伸進杯子,輕蘸一下,以拇指和中指朝天一彈,意思是敬天神,接下來,森做再來第二下、第三下,分別敬地、敬佛。這種傳統習慣是提醒人們酒的來歷與天、地、佛的慷慨恩賜分不開,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靈。(在迎接客人時主人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在喝酒時,其約定風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馬上倒酒斟滿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滿,接著喝第三口,然後再斟滿。最後,把滿杯酒一口喝乾,藏語叫「松只尼達」,意思是三口一杯。這樣做,主人才覺得你看得起他,否則,主人會認為你沒有禮貌或瞧不起他。你喝得越多,他就越高興。說明他釀的酒越好。藏族敬酒時,對男客一般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則用小杯或小碗。藏族同志勸酒時,經常要唱酒歌,歌詞豐富、曲調優美,男女老少都會唱,從頭至尾基本無重復。

節假日和慶典場合:節日飲青稞酒,幾乎不飲白酒,啤酒只在城鎮較為流行。藏族飲酒的禮儀和習俗很豐富也很特別,每釀完新酒,必先用其敬神,在向年長的人敬獻。敬酒的人一般要用兩只手捧著酒杯要舉過他們的頭頂,敬獻給你想敬酒的人,特別是對長者更應該遵循該禮節。受酒的人也要用兩只手接過酒杯,這是一種禮貌。 酒宴上敬酒也是一項習俗,一般情況下,是一個家庭的主要成員敬酒,在大的酒席上,會有專門的人倒酒,他們要唱著歌來敬酒,直到把客人灌醉。說道酒歌,藏族的酒歌非常好聽,內容多為祝福、贊美之意。

酸奶 酸奶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以內地的酸奶不同,他們的酸奶更加濃稠白皙,嫩的像豆腐一般,有的時候放在器皿里倒都倒不出來。吃的時候要使用勺子作為工具。開蓋後有一種芳香的氣味,質地細膩,口感很棒!營養價值高,具有抑菌、降低膽固醇等功效。聽說還可以拌著米飯吃,不過到目前為止我還未敢嘗試過。

永遠的糌粑 對於藏族,有這樣一種說法:哪裡有藏人,哪裡就有糌粑。 � 糌粑是藏族民間傳統食品,原料以青棵為主。(青稞的生命力極強,即使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也能夠頑強生長。)糌粑藏語音譯意為「炒麵」。與北方的炒麵很相似,但是在製作流程上北方的炒麵是先磨後炒,糌粑的製作方法是先炒後磨,通常不除皮。選好青稞或豌豆、燕麥後淘凈,晾乾,炒熟,磨成麵粉,磨好後稱為糌粑面,和我們的生麵粉是一個道理。將青稞曬干炒熟後經過水磨加工即成糌粑。根據口味磨成粗細不等也可去皮磨成精製糌粑。糌粑分青稞糌粑、豌豆糌粑和混合糌粑幾種,以青稞精糌粑為上品,一般是過節或招待客人食用。食用時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或清茶等攪拌均勻,中指按逆時針方向反復揉拌均勻,再用手捏成團狀,直接用手往口裡送。剛開始不好掌握,不過在藏族朋友那裡習得一個好方法,就是加一小團酥油,就比較好成型也不易沾在手指上了。也有用青稞酒調糌粑的,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別有風味。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它糧食製品。它的營養豐富,便於貯藏,出門帶著它特別方便,只要抱著木碗、腰間別著糌粑口袋,再配上一點茶水就可以了,不用再麻煩生火做飯。不過我認識的一名藏學博士曾勸誡我,如果不是從小就吃,最好少食,因為它是一種高纖維食品,對於沒吃過的人會比較難消化一些。(製作方法主要來自於網路搜索)

也有在麵疙瘩里放些野菜或牛肉一起成型的,叫做「土巴」。土巴除了糌粑特有的清香外,還增加了韌勁,更加耐嚼,營養也更豐富。土巴可謂藏族的團圓飯,一般在臘月二十九享用,類似於內地的餃子。有些面團土巴里會包有石子、辣椒、木炭、毛線等。每一樣都有特定的含義,石子表示在新的一年裡心腸硬,毛線表示心腸軟,木炭表示心腸黑,辣椒表示嘴如刀。這是一種飲食娛樂,無論誰吃到什麼,都必須即席吐出,於是在鬨堂大笑中,節日的氣氛也就愈熱鬧起來。�

肉類 藏族的人通常以吃牛肉、羊肉為主。因為西藏是在很遙遠的西部地區,地理環境的獨特性,所以牛羊肉這種高熱量的食物成為他們生活飲食的大部分,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在高溫下取暖。 其中手抓羊肉色、香、味、形具全。手抓羊肉一般選用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開鍋後立即撈出。火候以開鍋肉為宜,肉赤膘白,肥而不膻,吃起來又鮮又嫩,十分可口。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製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於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製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割肉時,刀口要向內,刀口向外對著別人是種不禮貌的表現。咀嚼時嘴巴需閉合,大張嘴或是出聲也都是不禮貌的。吃完肉,每個人還需用舌頭將碗筷舔干凈,表示這個人做什麼事情都有始有終,並且注意衛生。羊尾和胸叉是獻給最珍貴的客人;未來女婿第一次登門,未來的岳父、岳母一定要敬一段羊脖子,頸椎骨節相連的羊脖子很難將肉吃盡,但藏族青年不會被難倒,能吃得好象骨頭上從來沒長肉似的,只有這樣才被認為是有本領的好女婿,所以在草原上流傳著「羊脖子考女婿」的習俗。(這部分內容我沒接觸過更沒體驗過,所以就網路的) ��

藏族還喜歡吃風乾的牛羊肉。在拉薩的太陽島有一條美食街,店門口掛滿了風干肉。入冬後的牛、羊肉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處,使其風干。冬季製作風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保持風干肉的新鮮色味。我從風干肉店老闆那裡了解到,表面為深紅色,撕開卻略顯白色,表明已無水分則為佳品。前車之鑒,吃的時候千萬記住一定要撕成絲,否則腮幫子肯定會酸疼一兩天! 藏族在吃肉方面還是有很多禁忌的。一般只吃牛肉和羊肉,不吃馬、驢、騾,尤其是忌吃狗肉,有些地方也忌食五爪類和飛禽類。剛到藏區就有好多同學告訴我,他們是不吃魚、蝦等水產海鮮的,他們覺得魚類的身上有轉生的靈魂,不過在拉薩的一些餐館里我也偶爾看到過食魚藏族。

總之 ,藏族人民長期生活在雪域高原,在惡劣的環境中他們尋求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從古到今,形成了他們自己慣有的飲食習慣,藏族人對於家鄉菜的偏好是強烈的,甚至是偏執的。離鄉的人身處喧囂,也仍然堅持每日的糌粑和每日的酥油茶。

不過如今,藏餐無論是在烹飪技術還是樣式上越來越推陳出新,多樣化,藏區城鄉居民的飲食結構也趨向於多元化,大米、麵粉已被城市居民所接受,還增加了蔬菜、酒類、糖果、糕點等消費品。越來越能滿足不同口味的人群。

筆者推薦食物 :姐姐土豆,措姆涼粉,古樹酸奶,藏面,酥油茶和甜茶,藏血腸,涼拌氂牛肉……

㈢ 江西男生在宿舍自製藏族美食糌粑,西藏人為啥這么愛吃糌粑

中國地大物博,不僅形成了豐富的地域文化,人們的飲食習慣也有很大的差異。

因為地理差異南方人愛吃米,北方人愛吃面。而藏族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高山上的民族,他們有自己獨特的食品結構和飲食習慣。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和酥油、茶葉、牛羊肉,被稱為藏族飲食的"四寶"。

在西藏,藏民們則更加偏愛糌粑,因為它不僅營養豐富、熱量高,很適合充飢禦寒,還便於液指昌攜帶和儲藏。在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的西藏,滿滿一口糌粑帶來的不僅是幸福的飽腹感,更能補充一天所需要的能量!

第二、營養價值高。

對於游牧民族來說很難有時間每一頓都做飯所以糌粑成了他們的首選,第三當然是糌粑的營養價值了,糌粑富含很多維生素,可以預防很多重大疾病。

㈣ 糌怎麼讀音

糌怎麼讀音

[zān]

部首:米

筆畫:15

五筆:OTHJ

五行:金

解釋:〔糌粑〕把青稞麥炒熟磨成的面,吃時加上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合,再捏成團兒。是藏族人的主食

「糌」,現代漢語規范二級字,普通話讀音為zān。「糌」的基本含義為糌粑,青稞麥炒熟後磨成的面;引申含義為粑」讀輕聲

糌字取名忌諱

1、糌字五行屬性為金,根據五行金克木的原理,糌字取名忌諱用五行屬木的字取名;
2、糌字取名忌諱與同韻母ān或同聲調陰平的字起名,這樣讀起拗口,沒有節奏感;
3、糌字取名忌諱與先祖長輩同字,如果先祖名字中帶有糌字,晚輩忌諱用糌字取名。

6、屍體被置於面朝地面,第一刀從背部割下,削下肌肉,卸下四肢,碾碎骨頭拌上糌粑面。

7、屍骨很快就減為小碎塊,拌上糌粑面,扔給烏鴉和鷹,這些鳥一直等著輪到它們。

8、在藏東昌都地區,一提起「洛隆水磨糌粑」,那可是一個名牌,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9、展覽共展出17大類150餘件展品,包括扎日鄉的藏香、竹器、藏白酒,玉麥鄉的雞血藤鐲,加玉鄉的黑糌粑,隆子鎮的木製器具,雪沙鄉的馬褡褳、酥油箱等。

㈤ 九寨溝有什麼好吃的有特色的土特產

一,糌粑





耗牛肉



氂牛的肉經過鹽鹵,切成薄片,拌上辣椒不失為一道好的下酒菜,當然,酒要喝當地的青稞酒咯。氂牛產於松潘九寨溝一帶的高原,肉香且帶有一點野味,目前九寨溝已經有氂牛肉的加工廠,做成真空包裝的熟食,遊客購買起來也十分的方便,並能夠帶回家贈送朋友。

㈥ 松茸是甘孜特產嗎有哪些營養價值

孜縣主要特產有鹿茸、麝香、貝母、蟲草等以本地青稞加工生產的水淘糌、青稞酒等。

甘孜日布

甘孜日布,俗隱握稱格瑪達協,意為「甘孜丸」是第一世扎嘎活佛向巴繞登首創,由二十餘種葯材配方而成。此葯有三百年歷史,是著名藏醫葯。

水淘糌粑

以美可口而聞名於康巴老棚。一九九二年,雪山牌糌粑以質、味、色、香四者俱佳等特點。糌粑是整個藏族人民的主食之一,營養豐富,攜帶及食用灶含慶方便。

甲恩酥油茶

甲恩茶,是甘孜縣獨具風味的茶,甲恩茶在甘孜城鄉極為普遍,製作簡單、方便,先用茶罐把茶倒入專制的 茶桶中,加入酥油、鹽、少許牛奶或奶粉,用攪棒上下反復攪打四、五十次後即可斟用。此茶不僅色鄉美味香,回味無窮。還有禦寒、耐餓、提神之功效。

資料來源:http://ke..com/view/399468.htm?from_id=5366683&type=syn&fromtitle=%E7%94%98%E5%AD%9C&fr=aladdin#11

㈦ 請問藏族都有什麼吃的

藏族的飲食

藏族的飲食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農民一般以青棵、小麥為主糧,其次還有玉米和碗豆。日常最主要的食物是炒熟的青棵和碗豆粉做成的「糌粑」。藏族人愛喝酥油茶,吃糌粑時往往加上茶和酥油,奶渣,濃郁可口,營養豐富。蔬菜有蘿卜、油菜、蔥頭、水芹菜等。沿拉薩河一帶,有桃、杏、梨、棗、核桃、葡萄等。牧民則以牛、羊肉和奶類為主要食物。牧民們一般在初冬牲畜肥壯的季節大量宰殺牛羊,製成干肉,供一年的食用。奶製品有酥油、酸奶、奶渣,乳酪。都是極富營養的食品。由於牧民多食肉類,油膩較大,所以需要飲用濃茶。除了茶以外,還有普遍飲用青稞酒,用煮熟的青稞釀制而成。其酒精度數很低,類似米酒。色淡、味酸甜,清涼可口,略有後勁。

藏族的主食,形似內地的炒麵。糌粑的原料有青稞、豌豆、燕麥等。藏族無論下地勞動,上山放牧,出門旅行,都要隨身攜帶糌杷。吃時碗里倒少許糌粑,加酥油茶調和後食用。糌杷攜帶方便,又是熟食,在地廣人稀、燃料缺乏的牧區是一種物美價廉、方便實用的食品。
[雅茶]
雅茶是用茶樹的粗枝大葉製成的茶,因產地在雅安地區,故稱「雅茶」。明代稱為「馬茶」,清代以後禰為「邊茶」。 藏族同胞以肉食為主,蔬菜、水果很少,食物所缺的維生素多由「雅茶」來補充。製作酥油茶必須用「雅茶」,因其味道濃厚,可以壓住酥油、牛奶的膻味。
[酥油茶]
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是酥油、牛奶,還可加核桃粉、花生仁、芝麻仁、雞蛋和鹽。將這些原料放入攪拌桶,再將茶水煮至呈紅色後倒入,攪動片刻後一桶噴香的酥油茶就製成了。製成的酥油茶必須倒入一把大壺,並放在微火上保溫。按藏家規矩,飲用酥油茶需用細瓷小碗,喝茶時手指不能浸入碗中,而且主人給你倒上的酥油茶最好喝盡,不能留一半在碗底,否則就是對熱情的主人的不尊重。你不想再喝了,主人決不會勉強,只須將茶碗用手掌蓋住就行了。
[青稞酒]
青稞酒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也是歡度節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按照藏族習俗,客人來了,性格豪爽的主人要端起青稞酒壺,連斟三碗敬獻客人。前兩碗酒,客人按自己的酒量,可喝完也可剩一點,但不能一點也不喝,第三碗斟滿後則要一飲而盡,以示尊重主人,然後賓主才開始暢飲,一醉方休。藏族同胞勸酒時,經常要唱酒歌,歌詞豐富多彩,曲調優美動人,男女老少都會唱酒歌。
[青稞餅]
青稞餅是用青稞面調制烘烤而成,色澤金黃,香甜可口。
[人參果飯]
人參果飯被藏族同胞視為一種吉祥的食物,他們逢年過節首先就要進食這種食物。它的做法是:首先把人參果煮熟,然後把米飯舀進碗里,飯上面舀上煮熟的人參果,撒上白糖,最後淋上一點滾燙的酥油汁就成了。
[血腸]
血腸是藏族食譜中的上等食物,貴客臨門,能以血腸待之,那是主人的榮耀。血腸是由腸衣、血汁、香料及氂牛肉(或豬肉)製作而成,營養豐富,美味可口。
[酸菜面塊]
酸菜面塊是一種特色很濃的藏族傳統晚餐。其主要原料是酸菜,酸菜的製作方法很簡單:把菜葉煮到快熟時,取出冷卻,然後裝入壇子或木桶里,密封好放在陰涼處,一星期左右就成了。製作面湯時首先加酸菜,其次加本地陰乾的臘肉或新鮮氂牛肉,再加進土豆,面塊和鹽、蔥等煮熟,香噴噴的酸菜面塊便做出來了。到藏胞家做客,主人一般都會請你0乞酸菜面塊。 [其它食品]
乳酪、奶渣、奶皮、豆腐、土豆、臘肉等。
糌粑的做法
選好青棵、豌豆或燕攔旦麥淘凈,晾乾,炒熟,磨成麵粉,磨得越細越好,稱為糌粑面。<BR>吃糌粑時,根據各自的不同愛好,還可以在糌粑面上放些奶渣或白糖,然後用於的中指按逆時針方向反復揉拌均勻,再用手捏成團狀,一般不用筷子、勺子,直接用手往口裡送。除用茶水調制糌粑。還可岡青稞酒調糌粑,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別有風味。
青稞酒的製作
將青棵或小麥淘凈煮熟,加曲發酵,數日成酒,其酒色微黃,酸中帶簡岩擾甜,被稱為「藏式啤酒」。
酸奶製作方法
將牛奶煮沸,倒入木桶,加少量的舊酸奶作發酵劑,溫度在3O℃—40℃之間,製成的酸奶像嫩豆腐一樣,並有一種芳香的氣味,酸甜可口。
酥油的製作方法
先將鮮牛奶稍微加熱,倒入1個1米多高的木桶里,桶里有個像活棗沖塞一樣與木桶內壁尺寸相等的木杵,可以在桶內上下滑動。將鮮牛奶倒入木桶里,用力上下抽動木杵,連續抽打上千次後,牛奶就分離成奶油和奶汁,黃色或白色脂肪質自動漂到表面,然後將這些油脂撈出,揉成團狀,放入清水中冷卻,就成了塊狀酥油。酥油可以放人糌粑中調著吃,也可做點心和調制甜食。

㈧ 糌粑與糍粑的問題

糍粑,閩北各縣市都有,又以武夷山最為盛行,糍粑是以糯米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簡游凱韌。趁熱將飯泥製作磨轎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具體做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濾干水,置木甑里蒸熟。爾後倒入石臼舂爛至膠狀,在干凈的器皿上灑些糯米粉,將舂爛的糯米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團或餅狀,還攔喚可以用特製的模具印成各種圖案,置通風乾燥處陰干。陰干後可浸泡在水中,能長時期保存。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還可用微波爐加熱。

㈨ 鍋巴可以怎麼吃

米鍋巴是一種休閑小食品,香酥可口,廣受歡迎。
⒈工藝流程
淘米→煮米→蒸米→拌料→壓片→切片→油炸→噴調料→包裝
⒉技術要點
⑴淘米、煮米、蒸米:大米洗凈去沙,放入鍋中煮成半熟、撈出,在蒸鍋中蒸熟。
⑵拌料 蒸熟的米飯中加入2%~3%的起酥油或棕櫚仿瞎油,12%~16%的澱粉,攪拌均勻。
⑶壓片、切片:用壓片機將拌好的料壓成1~1.5毫米厚的米片,按3厘米×2厘米的規格切片。
⑷油炸、噴調味料:油溫240℃左右,時間3~6分鍾,炸成淺黃色撈出,瀝油後噴上細度為60~80目的調味粉,然後包裝。
[編輯本段]製作方法2
1、原料配比 大米500克,澱粉50克,豬油少許。
2、製作方法
①將淘凈的米放入鍋中,煮成半熟撈出,再放入蒸鍋中蒸熟。
②趁熱拌入少量豬油,待米飯冷卻至常溫時,拌入澱粉。
③將米飯手工擀製成2毫米厚的米片,再用刀切成適當的小片。
④將適量植物油入鍋加熱,油熱後放入米片,炸至淺黃色時撈出,控去多餘的油後,再撒上調味粉即成。
[編輯本段]魷魚鍋巴
原料
水發魷魚150克,肥瘦肉末50克,冬筍末15克,水發冬菇15克,鍋巴50克,醬油7克,精鹽1.5克,味精3克,料酒5克,香醋8克,胡椒粉1克,清湯250克,菱粉8克,豬油10克,香油8克,植物油800克(約耗30克)。
做法
將魷魚刮凈雜質,先切成約3公分長10公分寬的塊,後批成均片,泡在清水中,燒熱鍋放入豬油,先將肉末下鍋煸散後,烹入料酒,加入醬油、精鹽、湯,放入魷魚、筍片、冬菇略滾一下,加入味精,隨後用水菱粉勾薄芡,加入香油、香醋、撒入胡椒粉攪勻,起鍋裝在碗中。燒熱鍋放入植含旅物油,待油燒至九成熱時,將鍋巴掰成金錢塊,下沸油鍋炸至呈金黃色時撈出,裝在深圓盆中,隨即將魷魚倒入鍋巴盆中即成。
特點:色澤金黃,酸辣鬆脆,鮮嫩。
[編輯本段]蝦仁鍋巴
鍋粑類的菜式在川菜館中種類非常多,但也只是在澆頭的用料及口味上加以變化。相傳是政論家陳果夫先生研究出來的,因富營養且味美介廉,所以又稱為「天下第一菜」。到了抗戰期間,此菜更為流行,而又有了「一聲雷」「轟炸東京」「轟炸南京」「轟炸莫斯科」等名稱,因為油炸過的鍋粑淋上勾過芡的澆頭,會發出很大聲響。固此做此菜要色、香、味、聲四者兼具,才算合格,目前在大陸此菜亦有個極美艷的名字叫「桃花泛」。
材料
蝦仁、瘦豬肉、香菇、熟青豆、鍋巴(二寸四方大)、鹽(用於腌蝦)、濕太白粉(用於腌蝦、腌肉)、醬油(淡色)(用於腌肉)、清湯、蕃茄醬、糖、醋、麻油
做法
①蝦仁洗凈後,用腌蝦仁料拌勻。瘦豬肉切絲拌勻腌料,腌置片刻。冬菇用溫水泡漲後,去蒂切成細絲備用。
②在炒鍋內燒熟六湯匙油(約八成熟即可),先炒熟豬肉絲,隨即鏟出放在盤中,再燒熱鍋中剩餘之油,傾落蝦仁大火炒熟備老空,盛在肉絲一起。
③放下香菇絲在炒鍋內略炒,並注入清湯煮滾,然後加入蕃茄醬、醬油、糖、醋、鹽調味,待再滾煮後,即用調過水之濕太白粉勾芡,使汁粘稠,再將炒過之豬肉絲與蝦仁及熟青豆等加入攔勻,最後淋下少許麻油。改用小火繼續使其保暖( 中太滾以免湯汁乾)。
④將六杯油在另一隻鍋內燒得極熟之後,投入鍋巴用大火膨,至顏色變黃而酥脆時撈出(油不要瀝得太乾),裝在深盤(或大碗內),同蝦仁料(盛在另一隻碗中)一起迅速端上桌面,澆下蝦仁料到鍋巴上,當時必呈油爆之聲,即可迅速供食。
番茄蝦仁鍋巴
原料:
大蝦仁175克 鍋巴100克
雞蛋清1個 沙司125克
味精2克 米醋10毫升
紹酒15毫升 白糖10克
濕澱粉50克 色拉油1250毫升
精鹽4克
製法:
①將蝦仁在冷水中沖洗至雪白,瀝干水,放入碗中,加精鹽2克拌勻,放入雞蛋清,用筷子攪打至有粘液,再加濕澱粉25克攪勻,漿透待用。
②用不焦的鍋巴,刮盡飯粒,切成直徑4厘米的菱形小塊,烘至乾脆。
③鍋熱後,滑鍋後,下色拉油至100度左右熱時,倒入蝦仁,用筷子劃至玉白色時,倒入漏勺,瀝去油。將鍋置中火上,放水300毫升,加精鹽2克和紹酒、番茄沙司、白糖、味精,待湯燒沸時,用米醋和濕澱粉25克拌勻,勾薄芡,然後將蝦仁入鍋,攪動後起鍋裝盤。
④鍋洗凈,下色拉油,旺火燒至230度左右時,倒入鍋巴,用漏勺翻動,炸至金黃色時撈起,盛在碗內,立即和番茄蝦仁汁同時送上餐桌,將汁倒在鍋巴上面,即發出「吱吱」的爆裂聲。
辣醬蝦仁鍋巴
【菜名】 辣醬蝦仁鍋巴
【所屬菜系】 韓國
【特點】 呈醬紅色,辣酸咸甜,別具特點
【原料】
蝦仁300克,鮮豌豆25克,罐頭竹筍25克,熟火腿15克,辣大醬100克,糖10克,精鹽5克,醋10克,味精5克,雞湯1250毫升,水澱粉35克,蔥薑末10克、雞蛋1隻,花生油1公斤(實耗100克),雞油500克(實耗50克),干澱粉15克,干鍋巴150克
【製作過程】
①蝦仁沖洗干凈,瀝干水分,放入碗內,用蛋清、鹽、干澱粉上漿,待用
②燒熱鍋,放入熟雞油,燒六成熱時,投入蝦仁劃熟,倒入漏勺,瀝出油。原鍋留25克雞油燒熱,放入蔥薑末煸炒,隨那加入辣大醬,煸熬至油呈紅色時,即加雞湯、鹽、味精、糖、醋、豌豆、竹筍丁、火腿丁,燒開後,下入水澱粉勾薄芡,放入蝦仁,淋入熟雞油,出鍋,裝碗
③凈鍋,放入花生油,燒八成熱時,將掰成金錢大小的鍋巴入鍋,速,呈淡黃色時,撈出,控油,裝入深盆迅速上桌。
④食用時,將碗里湯汁往鍋巴上澆,即可
[編輯本段]海參鍋巴
原料
水發海參200克,鍋巴100克,蔥30克,生薑20克,素油200克,黃酒20克,
味精1克,胡椒粉1克,濕澱粉15克。
製作:
⒈將水發海參切成片,鍋巴掰成小塊,生薑用刀拍松;
⒉炒鍋上水,放入素油少許,投入蔥、姜煸香,放入海參,烹入黃酒,略燒,注入清水1000克,燒沸撈起海參瀝水;
⒊原鍋去水,洗凈,放入鮮湯一大碗,燒沸後加入精鹽、味精,用濕澱粉勾薄芡,盛入大湯碗,撒上胡椒粉;
⒋在燒海參湯的同時,另取一鍋,加入素油,燒至九成油溫,放入鍋巴炸至金黃時撈出瀝油,裝入另一湯碗中,迅速上席,將海參湯倒入鍋巴碗中即成。
[編輯本段]鍋巴肉蟹
原料
肉蟹2隻、約750克、大米鍋巴150克、 鮮蝦仁30克、 發好的魚肚30克、火腿30克、香菇30克、青豆30克、泡辣椒節10克、 薑片5克、蒜片10克、馬耳朵蔥20克、精鹽、胡椒粉、料酒、味精、鮮湯、干濕澱粉各適量、精煉油1500。
製作方法
①肉蟹宰殺後治凈,剁去腳尖,斬成小塊;鮮蝦仁洗凈,用精鹽、胡椒粉、料酒、水澱粉抓勻上漿;魚肚洗凈,切成菱形片;火腿、香菇均切片;青豆洗凈;用精鹽、胡椒粉、料酒、味精、鮮湯、濕澱粉等對成滋汁。均備用。
②炒鍋置火上,放入精煉油燒熱,先下入泡辣椒節、薑片、蒜片和馬耳朵蔥爆香,再下入蝦仁滑散,接著放入魚肚片、火腿片、香菇片和青豆炒熟,烹入滋汁,待芡熟後起鍋裝入大碗內。
③凈鍋重上火,放入精煉油燒熱,將蟹塊拍勻干澱粉,下入鍋中炸熟,撈起擺入盤中,再將鍋巴掰成小塊,投入油鍋中炸至金黃酥脆時撈起擺入盤中,隨同大碗一起上桌,然後當著客人的面,將碗中湯汁及內容澆在盤中蟹塊及鍋巴上,即成。
特點
蟹肉細嫩,鍋巴酥香。
[編輯本段]鍋巴調味粉製作
①麻辣調味粉配比:味精20%、辣椒粉2%、鹽76%、花椒粉2%。
②孜然調味粉配比:鹽60%、孜然28%、姜粉3%、花椒粉9%。
[編輯本段]鍋巴肉片
【原料】
豬裡脊肉300克,大米鍋巴100克,玉蘭片50克,水發冬菇50克,豌豆苗50克,蔥100克,姜5克,蒜10克,泡辣椒10克,醬油10克,胡椒粉2克,料酒20克,味精1克,白糖25克,醋15克,鹽3克,蛋清25克,豆粉30克,素油250克,豬化油100克,鮮湯50克。
【製作過程】
⒈豬裡脊肉去盡白筋,橫切成薄片,用鹽、胡椒粉、料酒、味精拌勻;並用蛋清豆粉掛好漿。
⒉冬菇去蒂片成片,玉蘭片片成片。蔥切成節,姜、蒜切片,泡辣椒去籽切成斜刀片。鍋巴掰成5厘米見方(或圓形)的塊。用醬油胡椒粉、料酒、味精、白糖、醋、鹽、水豆粉加鮮湯對成芡汁。
⒊炒鍋置火上,下豬化油燒熱(約180℃),將肉片入鍋炒散,滑熟,倒入漏勺。鍋內留底油,下冬菇、玉蘭片,泡辣椒、姜,蒜、蔥,稍炒,下肉片炒勻,烹入芡汁,下豌豆苗,稍收,起鍋裝碗,鍋巴入燒沸的素油鍋中,炸至黃色。浮起即撈起,裝入窩盤,並澆上少量沸油,將鍋巴和炒好的肉片同時上桌,趁油燙迅即將肉片淋於鍋巴上即成。
【特點】
上菜形式別致,糖醋香味濃郁,肉片滑嫩,鍋巴酥脆。
[編輯本段]紅薯鍋巴
紅薯鍋巴,是以新鮮的紅薯、上等糯米為原料精製而成的風味小食品。具有綿甜、酥脆、可口的特點,深受城鄉人民的喜愛。其製作方法是:
⒈原料選擇 選新鮮、無機械損傷、含干物質高的紅薯10份、切去根莖,用水洗凈。另選粘性強的糯米1份,用水淘洗、浸泡30分鍾瀝干水分。
⒉蒸制 把紅薯和糯米分別放入鍋內,加水。用大火蒸煮熟透,備用。
⒊搗泥 把熟透的紅薯和糯米,趁熱倒入木桶中,迅速用大頭木棍或酒瓶將其搗成泥糊狀。同時加入少量的濃糖水,以增加甜度和風味。
⒋抹泥 取干凈被單平鋪於曬墊中,四角用重物壓住。再將搗勻的泥糊慢慢倒在被單上迅速用泥工抹灰用的鏜子(要洗凈消毒)用力按抹均勻。抹得越薄越好。然後在抹平的泥糊上撒上一層芝麻。
⒌乾燥 兩人分別提起被單兩角,輕放在竹竿上置陰涼通風處涼干,以防暴曬乾裂。再把晾乾的被單面朝下反鋪在曬墊上,用濕毛巾將被單浸透,迅速將薯皮一塊塊剝下,曬干或烘乾,以防霉變,用剪刀剪成3.6×6.6(厘米)見方的各種形狀後收藏。
⒍炸制 將干薯皮放在140~160℃的菜油中炸3~5秒鍾,至薯皮表面漸黃而未焦糊時取出瀝干油,即為成品。干薯皮可隨吃隨炸。
⒎貯存 內包裝採用復合塑料袋密封,置低溫乾燥處。或放在小口缸中用布塞緊即可。保質期可達6個月以上。
[編輯本段]茶香大米鍋巴
一、原料
粳米、茶葉、提煉植物油、豬油、澱粉、食鹽。
二、工藝流程

原料選擇→淘洗→浸泡(加茶葉)→蒸煮→冷卻→配料→軋片→切片→油炸→瀝油→包裝
三、操作要點

⒈原料選擇:選用優質粳米做原料,篩選除雜後,清洗干凈。
⒉茶汁提取:提取茶汁用於浸泡大米和米飯。將適量過120目* 的茶末用沸水沖泡10分鍾,然後抽濾,如此反復操作3次,將濾液混合,加入適量保色劑備用,茶渣留存待飯煮熟後加入。
⒊浸米:浸米的目的是米粒充分吸收水,使大米在蒸煮時充分糊化煮熟,浸米至米粒呈飽滿狀態,水分含量達30%左右,浸泡時間通常為30~45分鍾,浸泡用茶汁浸泡。
⒋蒸煮:蒸煮是使大米中的澱粉糊化的過程,採用常壓蒸煮或加壓蒸煮即可,蒸煮到大米熟透,硬度適當,米粒不糊,水分含量達50%~60%為止。
⒌冷卻:將蒸煮結束後的米飯自然冷卻,散發水汽,目的是米飯鬆散,不進一步變軟,不粘成團,也不粘軋片器具。
⒍添加配料:加入適量豬油、小麥澱粉及茶末於冷卻後的米飯中。
⒎軋片、切片:用軋片機壓成5毫米厚的薄片,然後切成4厘米×5厘米的小方塊。
⒏油炸:將切好的薄片放在植物油中炸,油溫190~200℃,動作要迅速,以減少茶葉中營養成分損失。
⒐調味:可採用傳統方法加味精、鹽、辣椒粉、花椒粉、胡椒粉、五香粉等,各種調料,製成麻辣味、牛肉味、海鮮味、五香味等,也可不加其他調料,只加味精和鹽,以保持茶的香味。
*「目」 為非標准單位,為了使用方便,本詞條仍保留。粗略的換算公式為:粒度d(mm)=16/目數。
[編輯本段]三鮮鍋巴
美味中國美食網
美食原料:
魷魚、肉皮、海參、米飯、筍尖、蝦仁、蔥、姜絲
製作方法:
1、先將所有原料都切成小段,洗凈,接下來就可以開油鍋了。
2、將米飯壓實後放入油鍋炸,炸至金黃色即可撈出擺盤待用。
3、炸完鍋巴,即可開始炒制配料,由於蝦仁比較嫩,所以先下鍋略微過下油即可,再將筍尖、海參、魷魚放入鍋中,加鹽和姜絲,略微燜煮一下,快熟時將蝦仁倒入即可。
4、最後將炒好配的料趁熱淋在鍋巴上面,在噼噼啪啪的油爆聲中,宛如平地一聲雷般的勾人食慾。
[編輯本段][1]不好的鍋巴
燜米飯的時候,由於火候和鍋的原因,通常是電飯鍋,經常在鍋底形成一層又干又硬,有時候略帶黃色的物質,被稱為鍋巴。如果不嚴重可以用鏟子硬鏟下來,實在不行則可以用水浸泡。預防這種鍋巴需要在燜米飯時掌握好加水的程度,並且注意不要超過時間。而且當鍋巴燒糊了的時候。這時候鍋巴當中產生了一種致癌物質-苯並(a)芘。它是世界公認的致癌性最強的毒物之一。這時的鍋巴是不能吃的。長期吃的話就有可能導致癌症。
[編輯本段]鍋巴的起源
「鍋巴」名出安徽(轉載)
小的時候,家在農村,每頓吃了兩三碗米飯之後,還想要吃點鍋巴。有的孩子嘴甜,會向成年人討要說:「給塊鍋巴香香嘴呀!」大人就會將鍋中的飯刮凈,留下貼著鍋的鍋巴,把灶下余火劃一劃,或略添一把微火,鍋巴就在加熱中起脆而自然剝離,我們就可以吃到焦脆又香酥的鍋巴了。煮飯時,若是飯頭上蒸幾片鹹肉,肉油流入鍋巴上,那鍋巴酥香、鬆脆,還會帶上點微微的鹹味,更加好吃。放在鼻子前聞幾下也誘人直咽口水。
過去,城鄉居民都很窮困,鍋巴一般不讓人隨意吃完。往往把鍋巴積攢起來,曬干收藏,留待春荒活緊之時,充糧度飢。所以,安徽境內沿江及皖南一帶有些人家吃飯時是不準吃鍋巴的,他們稱鍋巴叫「靠山」,看作抵擋飢荒災害日子的「依靠之山」。
鍋巴不僅可以當零食、當糧食用,還可用它做出許多菜餚。據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在一家小飯店用餐,就吃到用蝦仁、雞絲、雞湯熬成的鹵汁當場澆在油炸的鍋巴上,頓時炸聲大作,濃香撲鼻,乾隆一嘗,覺得香脆可口,食趣盎然,便問這是何菜,店主笑道:「這叫平地一陣雷。」乾隆脫口而道:「此菜可稱天下第一菜。」從此,「天下第一菜」成為許多地方保留的傳統名菜。如今,飲食業已廣泛採用鍋巴做菜,口蘑鍋巴、魷魚鍋巴、海參鍋巴、干貝鍋巴、魚肚鍋巴,燒料大同小異,不一而足。食品工業也在鍋巴上大做文章,加工出方圓不同形狀的包裝鍋巴,即開即食。
鍋巴的起源應在安徽。《北京晚報》1994年6月4日曾載李知文先生《「鍋巴」考源》一文,認為鍋巴本作鍋粑,原是帶有地方色彩的皖語中的一個詞。桐城派晚期文學大家姚永朴所著的《舊聞隨筆》可證,其中所記汪志伊的嘉言懿行———《汪家門制軍》,有這樣一段記述:
太湖李木山(長森)與公(指汪志伊)同時居官,並有廉名,時人稱為汪白菜、李鍋粑。鍋粑,皖語,謂鍋底焦飯也。據此可知,現代漢語的「鍋巴」是由皖語中的「鍋粑」演化而來的;「巴」並非「粑」的簡化字,如糌粑並未簡化為「糌巴」。我們在品嘗著酥脆松香鍋巴的同時,考其淵源,也可看出皖人對民族食品和詞庫的小小貢獻。
[編輯本段]鍋巴救命的啟示
陳遺是晉朝的一個小軍官,從小愛惜糧食、樸素節儉的好習慣。一天,他到廚房去,看到有許多鍋巴被扔,很可惜,便命廚師收好,別浪費。這樣一天一天地下來有好幾麻袋。後來了生了戰爭,他們的軍隊打了敗仗。他們沒有糧食,餓得眼冒金星。陳遺突然想起那些鍋巴。他們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在幾天中,等到了援兵的到來。
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從小養成愛惜糧食,要時時刻刻緊緊地記牢,無論在任何地方、環境、生活中也是要記牢。在必要的時候可能會幫你一把。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都是農民辛辛苦苦項著烈日,冒著雨水種出來的,這每一粒浪食都是農民的心血,每天起早摸黑地辛苦幹活而得來的。有這么一首詩:鋤禾日法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要愛惜糧食,若每人都浪費食物,那麼這個國家就浪費了不計其數的糧食。因此,我在這里號召大家:千萬要緊記愛惜糧食,這不但為自己著想,還為國家的利益著想。
[編輯本段]舊詞新解
郭芙蓉的粉絲,人稱鍋巴。
[編輯本段]食療價值
煮飯時附著於鍋底之焦飯。又稱鍋焦、飯焦。以焦厚者為佳。
性味甘平。能健脾消食、止瀉。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久瀉等。單用研末服(名黃金粉),或與蓮米、神曲、山楂、雞內金等健脾消食葯配伍,作丸、散服。每次用10~15g。
【別名】鍋焦、焦鍋巴、飯焦。
【性味】性溫燥,味甘苦。
【歸經】歸脾、胃、大腸經。
【功效】厚腸胃,助消化。
宜:胃弱者及慢性胃炎、不思飲食者宜食;脾虛、消化不良、久瀉不愈的老人、小兒宜食;病後消化力弱、食積腹痛者宜食。
忌:糖尿病患者忌食;乾燥綜合症及陰虛火旺者忌食。

閱讀全文

與水淘糌粑食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聽笛子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584
5除以29的豎式計算方法 瀏覽:854
水瓜絲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353
小學生畫棉花書簽的簡單方法 瀏覽:262
如何抓斑鳩方法視頻 瀏覽:224
鍋外層掉漆了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808
秒熱水器安裝方法視頻秒 瀏覽:325
次級天然石材鑒別方法 瀏覽:972
雞翅木傢具的鑒別方法 瀏覽:799
鈴蘭花葉片連接方法 瀏覽:963
如何快去減肥的方法 瀏覽:166
周口拉布拉多訓練方法 瀏覽:331
自我隔離解決方法 瀏覽:442
庭院燈底座安裝方法 瀏覽:191
開鎖方法視頻 瀏覽:566
全身美白最有效方法快速 瀏覽:235
疊手機盒子的方法視頻 瀏覽:810
術後腸粘連的治療方法 瀏覽:912
限號字母計算方法 瀏覽:593
摔跤徒手訓練方法 瀏覽: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