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常用神經阻滯方法中英文對照

常用神經阻滯方法中英文對照

發布時間:2023-03-28 02:33:20

⑴ 神經阻滯麻醉是什麼意思

神經阻滯麻醉(conction
anaesthesia)
擾廳將緩猛隱局麻葯注射到外周神經干附近,通過阻斷神經沖動知禪的傳導,使該神經所支配的區域麻醉。常用的局麻葯為procaine、lidocaine、bupivacaine。

⑵ 注射封閉針會造成骨刺病情的惡化么

所謂打封閉針,是將一定濃度和容量的強的松龍注射液和鹽酸普魯卡因(或它們的同類葯物)混合,注射到病變區域。強的松龍屬人工合成激素,能夠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反應,減輕致病因子對機體的損害。鹽酸普魯卡因是局部麻醉葯,可以緩解疼痛,增強療效。

封閉療法是骨傷科疾病中非常常用的方法,有的病人由於對此種治療方法不甚了解而產生畏怕心理,或認為它是一種「應付療法」,只能暫時起到止痛的作用。

醫學上採用這種治療方法的有很多,退燒、降壓、利尿等等都是,雖然這些方法不能從根本上去除病因,但能起到減輕甚至消除症狀、預防並發症的作用。

封閉療法是將一定的葯物注射於痛點、關節囊、神經乾等部位,可以起到消炎止痛,解除痙攣等作用,這樣的治療可以將葯物直接注射到病變局部,在病變局部發揮最大的治療作用。不同的葯物可以起到不同的治療作用。譬如疼痛劇烈的急性病症,可以給予強的松龍、利多卡因等消炎止痛葯,以消除局部炎性水腫,促進炎症吸收,並緩解肌肉痙攣。對有粘連的慢性病灶可選用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葯,以消除粘連,軟堅散結,去瘀生新,改善組織代謝和緩解疼痛多種作用。有人擔心所選用激素葯物會對人體造成副作用,芹碧其實由於封閉治療用葯量較小,不會對人體帶來什麼影響。因此封閉療法有給葯直接,療效迅速的優點。有些疾病經封閉治療可以獲痊癒。封閉治療應注意無菌操作,注射部位準確,用葯選擇恰當等問題。一旦選用封療法還應堅持治療,完成治療療程,以免中途停止,達不到應有的療效。

與其他葯物一樣,強的松龍類也有副作用。

封閉療法起源與前蘇聯和英國,又稱普魯卡因封閉療法,是將普魯卡因注射於人體的局部痛點,以阻斷病變部位的不正常刺激向大腦的傳導,因而改變病變部位的新陳代謝,加速疾病的痊癒。

神經阻滯的英文是「Neural blockade」或「Nerve block」,這一術語已被全世界應用了近百年了,目前仍在應用,系指用葯物等手段阻止了神經沖動的傳導,無論如何也不應譯成"封閉"或"神經封閉"。可是,目前仍有不少醫生將「神經阻滯」或「注射治療」稱為「封閉」。

「封閉」一詞是在五十年代產生於國內的,那時由於和國外的學術信息交流很困難,難以了解國外的正確的術語,是可以理解的。時間長了,也就被叫習慣了。但時至今日,還是提倡使用正確的國際通用的醫學術語為好。就好比將"腹痛"稱為"肚子疼"一樣,雖然沒什麼大的錯誤,人人都能聽懂,只是由醫生的口中說出來,使人感到不規范。

許多非疼痛治療專業醫生,甚至一些護理人員,由於缺乏系統的知識和訓練,熱衷於在疼痛點、穴位或神經末梢處注射多種葯物來緩解疼痛,他們自稱為"封閉療法"。有的在注射液中加入少量局麻葯物,有的則不加入。有的醫生在局部注射的葯物種類繁多,例如在注射液內加入抗生素、動物血液製品、動物臟器製品、中葯制劑、抗免疫制劑、抗腫瘤葯物。這類治療雖然有時能緩解部分患者的疼痛,但也發生了許多並發症及醫療糾紛的事例。也有一些社會的閑散人員,以賺錢為目的,雀首慎「一針走天下」,到處「封閉」,使「封閉」一詞增添了不良色彩。這種"封閉療法"的稱呼流傳甚廣,使某些醫務人員和一些患者對正規的"神經阻滯"也產生誤解,甚至存有懼怕心理。我認為,正規的醫生不宜使用「封閉」這一不正規的詞彙。況且, 在英文、俄文和日文頃敬的疼痛文獻中也找不到"封閉"一詞的來源,在疼痛治療中,還是稱為神經阻滯或注射治療為好,這兩個術語是全世界通用的,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

由此可見,兩者是完全不相乾的兩個概念,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治療方法,神經阻滯療法作為疼痛治療的最基本的手段,完全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廣大疼痛患者解除切身的痛苦。

⑶ 局部麻醉簡介

目錄

1 拼音

jú bù má zuì

2 英文參考

local anaesthesia

local anesthesia

利用阻滯神經傳導的葯物,使麻醉作用局限於軀體某一局部稱為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感覺神經被阻滯時中毀返,產生局部的痛覺及感覺的抑制或消失;運動神經同時被阻滯時,產生肌肉運動減弱或完全鬆弛。這種阻滯是暫時和完全可逆的。

3 局部麻醉的發展史

在應用乙醚、氯仿等全身麻醉的階段,由於施用方法簡陋,經驗不足,病人不夠安全。這期間1853年Pravaz和Wood發明了注射針筒,為局麻的應用提供了工具。

1860年Nieman發現了可卡因,1884年Koller根據Freund的建議,證明可卡因滴入眼內可產生麻醉,用於眼局部手術。次年Halstead開始將可卡因用於下頜神經阻滯,是神經阻滯的開端。同年Corning在狗進行了脊麻的實驗,在未抽出腦脊液的情況下,注射可卡因,意外的產生了下肢 *** 現象,為硬膜外阻滯麻醉的開端。

1891年英國Wynter和德國Quincke介紹了腰椎穿刺術。

1892年Schleich推薦用可卡因做局部浸潤麻醉。

1897年Braun加腎上腺素於可卡因以延長局麻時效。

1898年Bier在動物及人做蛛網膜下腔阻滯成功。

1901年Sicard和Cathelin分別成功的進行骶管阻滯,並於1903年報告了80例可卡因硬膜外阻滯的經驗。

1904年Barcock首先用低於腦脊液比重的溶液性脊椎麻醉。

1905年Einhorn合成普魯卡因,次年Braum應用於臨床。

1907年Barker用較腦脊液重的溶液脊椎麻醉賣飢。同年Sterzi將普魯卡因用於腰部硬膜外阻滯。

1909年Stoked用普魯卡因阻滯於分娩。

1913年Meile用側入法穿刺行胸部硬膜外阻滯成功。1920年Pages倡導用硬膜外阻滯麻醉。

1921年Fidelpage以穿刺時黃韌帶抵抗消失感並無腦脊液流出來判定硬膜外阻滯。

1922年Labat刊行《局部麻醉學》一書。

1924年Buluhebckuu倡導用腎周圍阻滯封閉,為封閉阻滯的開端。

1926年Janaen首先發現硬膜外腔的負壓現象,並認為是由於穿刺時推開硬膜所產生的負壓。

1928年Firsleb合成了丁卡因。

1931年Dogliotti採用血漿等粘滯性溶液配葯,可延長麻醉時間,增加麻醉的安全性。

1932年Cutierrey用懸滴法以確定穿刺針進入硬膜外腔。

1940年Lemmon倡導用分次脊椎麻醉。同年Cleland首先經硬膜外腔插入細導管行連續硬膜外阻滯。

1943年Lofgren和Lundguist合成了利多卡因,1948年用於臨床。

1949年由Cordello等推廣應用18號Tuochy針置入導管,行連續硬膜外阻滯。以後相繼出現的局麻葯由甲哌卡因(1956年)、丙胺卡因(1960年)、布比卡因(1963年)、羅哌卡因等。由於新的局麻葯不斷涌現,使余告用方法不斷改進,局部和神經阻滯麻醉,包括椎管內阻滯,已成為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多的一種麻醉方法。

4 局部麻醉的一般原則

1、麻醉應完善。完全阻滯疼痛傳導的徑路可達到無痛和避免因疼痛 *** 引起的全身反應。

2、麻醉前應向病人作充分解釋以取得合作。不能合作者,如必須行局部麻醉,應在基礎麻醉或強化麻醉下施行。

3、麻醉前或麻醉期間可適當應用鎮靜、鎮痛葯以降低大腦皮質的興奮性。

4、麻醉前詢問病人對局麻葯有無不良瓜,並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局麻葯及其濃度和用量。應用前應經至少二人對所用葯物名稱和濃度進行核對。

5、用葯者應熟悉所用局麻葯的葯量、性質和不良反應,具有處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5 局部麻醉方法和臨床應用

(一)表面麻醉

1、局麻葯直接與粘膜接觸後,穿透粘膜作用於神經末梢而產生局部麻醉作用。

2、給葯方法:用噴霧器噴於粘膜表面;以棉球塗抹在粘膜表面;以棉球或紗條填充。為達到完善的麻醉,常需多次給葯,一般2~3次,每次相隔5分鍾。

3、常用葯物為:2%~4%利多卡因,1%~2%丁卡因。

4、適應證:眼、耳鼻喉、氣管、尿道等部位的粘膜麻醉。不同部位應選擇不同葯物濃度,如角膜選用低濃度葯物。

5、不良反應:局麻葯毒性反應,局部組織 *** 。

(二)局部浸潤麻醉

1、將局麻葯注入手術區域的組織內,阻滯神經末梢而達到麻醉作用。

2、操作方法:「一針技術」,即先行皮內注葯形成皮丘,再從皮丘邊緣進針注葯形成第二個皮丘,沿手術切口形成皮丘帶。「分層注葯」,即浸潤一層起開一層,以達到完善麻醉的目的。每次注葯前應回吸或邊注葯邊進針,以免血管內注葯。

3、適應證:體表手術,內窺鏡手術和介入性檢查的麻醉。

4、禁忌證:局部感染,惡性腫瘤。

(三)神經阻滯

1、將局麻葯注射於神經干、叢、節的周圍,阻滯其沖動傳導,使受該神經支配的區域產生麻醉作用。

2、臨床效果與阻滯程度有關。感覺神經阻滯只產生鎮痛作用;運動神經同時被阻滯產生無痛和運動麻痹。

3、適應證:手術部位局限於某一神經干(叢)支配范圍內。

4、合並症:神經或血管的損傷,血管內注葯。

6 常用神經阻滯方法

圖1 頸叢的組成 圖2 臂叢的組成 圖3 臂叢阻滯入路 圖4 股神經解剖

1.股外側皮神經 2.股神經 3.閉孔神經 4.股動脈

圖5 坐骨神經側卧位阻滯法 圖6 坐骨神經前路阻滯法 1.髂前上嵴 2.恥骨結節 3.大轉子 4.坐骨神經 圖7 坐骨神經仰卧位阻滯法 圖8 星狀神經節阻滯法

(一)頸神經叢阻滯

1、解剖(圖1)

(1)由頸1~4脊神經腹支組成,分為頸淺叢和頸深叢。

(2)頸淺叢支配頸部皮膚感覺。

(3)頸深叢支配頸部肌肉。

2、操作方法:

(1)病人仰卧,頭向對側偏轉並向後仰,常規皮膚消毒。

(2)頸淺叢阻滯:在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作一皮丘,與皮膚平面垂直進針達筋膜處。回吸無血液即注入局麻葯5~10ml。

(3)頸深叢阻滯:乳突後下1cm下方為第2頸椎橫突,其下沿胸鎖乳突肌後緣每隔1.5~2cm處的下方為第3、4頸椎橫突。當針刺入達橫突後,回吸無腦脊液或血液,分別注入局麻葯3~4ml,即將該側的頸深叢阻滯。

(4)改良頸深叢阻滯法:於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進針,當穿刺針達頸3或頸4橫突後,回吸無腦脊液或血液即注入局麻葯10ml。

3、適應證:頸部手術的麻醉,頸部腫瘤或神經性疼痛治療。

4、禁忌證:呼吸道梗阻,不能合作者。

5、並發症:膈神經阻滯可引起呼吸功能障礙;誤入蛛網膜下腔引起全脊麻;局麻葯毒性反應;喉返神經阻滯;頸交感神經阻滯導致霍納綜合征(horner's syndrome)。

(二)臂神經叢阻滯

1、解剖:

(1)由頸5~8和胸1脊神經的腹支組成,少數含有頸4和胸2脊神經腹支(圖2)

(2)各神經分支經過前、中斜角肌之間的肌間溝,並形成三干。三干沿鎖骨下動脈方向向外、下延伸,越過鎖骨後第一肋骨面進入腋窩,分成橈、正中、尺和皮神經。

(3)主要支配上肢的感覺和運動。

(4)常用阻滯方法有三種(圖3);

2、肌間溝阻滯法:

(1)操作方法:

①病人仰卧,前臂下垂,頭轉向對側。

②常規皮膚消毒後,鋪治療巾。

③在環狀軟骨(c6)水平,胸鎖乳突肌外側觸及前斜角肌,再往外可觸到一凹陷,即為肌間溝。

④穿刺針向背、尾方向刺入,有穿破鞘膜感和異感出現,證明定位正確。

⑤回吸無腦脊液或血液即注入局麻葯15~25ml(含腎上腺素5μg/ml)。

(2)適應症:肩部和上臂的手術,對前臂及尺側阻滯效果稍差。

(3)並發症:蛛網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滯。

3、鎖骨上阻滯法:

(1)操作方法:

①病人仰卧,雙臂靠身平放,頭轉向對側,肩下墊一小枕。

②常規皮膚消毒後,鋪治療巾。

③在鎖骨中點上緣1~1.5cm處進針,並向內、後、下方向緩慢推進。當觸及第一肋骨或出現異感時,證明定位正確。

④固定穿刺針,回吸無血液後注入局麻葯20~30ml(含腎上腺素5μg/ml)。

(2)適應證:上臂、前臂及手掌部手術。

(3)並發症:氣胸,血腫。

4、腋路阻滯法:

(1)操作方法:

①病人仰卧,上臂外展90°,前臂屈曲90°。

②常規皮膚消毒後,鋪治療巾。

③在腋窩部觸及腋動脈搏動最明顯處,穿刺針緊靠動脈上方向內、下方刺入。當有穿破筋膜感並出現異感,證明定位正確。

④固定穿刺針,回吸無血液後注入局麻葯30~40ml(含腎上腺素5μg/ml)。

(2)適應證:前臂和手掌部手術。

(3)並發症:血腫,局麻葯毒性反應。

(三)股神經阻滯

1、解剖:起自第2、3、4腰神經,經腹股溝韌帶下方及股動脈外側,分布於股內前側的肌肉和皮膚(圖4)。

2、操作方法:

(1)先以手指觸及股動脈並固定之。

(2)由股動脈外側經皮膚垂直進針,並尋找異感。

(3)在異感發生處注入局麻葯10ml。

3、適應證:股內前側的小手術或取皮,股神經疼痛治療。

(四)坐骨神經阻滯

1、解剖:來自腰骶神經叢,經梨狀肌下孔,於大轉子與坐骨結節之間下行。

2、操作方法:

(1)側卧位阻滯法(圖5):

①病人側卧,患側在上。

②在大轉子和髂後上嵴之間作一連線。於連線中點向尾方向作一3cm長的垂直線,該線的終點即為穿刺點。

③於穿刺點垂直進針尋找下肢異感,並注入局麻葯10~20ml。

(2)前路阻滯法(圖6):

①病人仰卧,下肢伸直。

②從髂前上嵴到恥骨結節劃一連線;再經股骨大轉子劃一與連線的平等線。

③經連線的下1/3點(a)劃一垂直線,並與平行線相交的b點即為穿刺點。

④經穿刺點垂直進針尋找下肢異感,並注入局麻葯10~20ml。

(3)仰卧位阻滯法(圖7):

①病人仰卧,患肢屈曲90~120°

②在大轉子和坐骨結節間劃一連線,其中點為穿刺點。

③經穿刺點垂直進針尋找下肢異感,並注入局麻葯10~20ml。

3、適應證:足部手術,下肢神經血管營養性疾病。

(五)星狀神經節阻滯

1、解剖:

(1)由第7、8頸交感和第1胸交感神經節組成。

(2)位於環狀軟骨水平,第7頸椎與第1胸椎間的前外側。

2、操作方法(圖8):

(1)病人仰卧位,頭轉向對側。

(2)在環狀軟骨外側,將氣管和食管推向內側,而將頸總動脈推向外側。此間隙為穿刺點。

(3)經穿刺點垂直刺入直達椎體後,再將穿刺針退出3~5mm,注入局麻葯10~15ml。

3、適應證:顱內或上肢神經血管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4、並發症:局麻葯毒性反應,局部血腫,氣胸或血氣胸等。

(六)胸交感神經節阻滯

1、解剖:

(1)共12個節:第1節多與星狀神經節相融合,第2~9節多位於肋骨小頭前方,第10~12節位於椎體前外側。

(2)每節有灰白交通支與脊神經相連。

(3)神經節之間有節間支連接形成交感干。

2、操作方法:

(1)病人側卧位,於脊突外側3cm處為穿刺點。

(2)穿刺針與皮膚成45°,向中線刺入達椎體橫突。

(3)從橫突外緣滑過並推進約4cm可遇骨質阻力,即達椎體前外側。

(4)回吸無血、氣後,注入局麻葯5~10ml。

3、適應證:胸部和上肢神經血管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⑷ 什麼是神經阻滯療法

疼痛治療除了使用非類固醇性消炎葯、類鴉片葯、及鎮痛輔助葯外,神經阻滯技術可說是疼痛科醫師最常應用的法寶。對許多肩頸部、腰部、或四肢部位的腱鞘、滑液囊、肌腱炎、骶髂關節炎、梨狀肌癥候群、網球肘、腕管綜合症等有不錯的效果。帶狀皰疹後遺痛、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幻肢痛、燒灼樣痛等難治性神經元性疼痛,應用特異性神經阻滯技術及神經變頻(熱)電調制刺激等方法,通過阻斷痛覺傳導通路、改善神經營養狀態,調整神經傳導功能,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 在實際臨床治療中,有些疾病用葯物等保守治療無效,而又不適合或不能耐受手術治療。以神經阻滯方法進行治療,則可以獲得葯物治療無法獲得的效果,對患者來說比手術治療損傷小、見效快、可耐受。也就是說,神經阻滯療法是介於葯物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之間的一種治療措施。 有人把神經阻滯技術稱為封閉療法,這是錯誤的,「封閉」一詞產生於對疼痛認識較淺,治療手段較少的五十年代,在當時由於和國外的學術信息交流很困難,難以了解國外的正確術語,在翻譯俄語時被人翻譯錯了,是可以理解的。誰知久錯成為習慣了,現在很多醫生還認為疼痛科醫生做的治療是封閉療法。「封閉」一詞在國內流傳甚廣,它與神經阻滯一樣嗎?那一個是正確的醫學術語呢?神經阻滯的英文是Nerve block 」,這一術語已被全世界應用了近百年,目前仍在應用。神經阻滯系指用葯物等手段阻止了神經沖動傳導的治療方法,不應譯為「注射封閉」或「封閉療法」。 目前有些非疼痛治療專業醫生,甚至一些護理人員,由於缺乏系統的知識和訓練,熱心於在疼痛點、穴位或神經末梢處注射多種葯物來緩解疼痛,他們自稱為「封閉療法」。有的在注射液中加入少量局麻葯物,有的則不加入。有的用於局部注射的葯物種類繁多,在注射液內加入抗生素、動物血液製品、動物臟器製品、中葯制劑、抗免疫制劑、抗腫瘤葯物等。這類治療雖然有時能緩解部分患者的疼痛,但也發生了許多並發症及醫療糾紛的事例。也有一些社會的閑散人員,以賺錢為目的,「一針走天下」,到處「封閉,使「封閉」一詞增添了不良色彩。這種「封閉療法」的稱呼流傳甚廣,使某些醫務人員和一些患者對正規的「神經阻滯」也產生誤解,甚至存有懼怕心理。正規的醫生不宜使用「封閉」這一不正規的詞彙。況且,在英文、俄文和日文的疼痛文獻中也找不到「封閉」一詞的來源,在疼痛治療中,還是稱為神經阻滯療法為好,這個術語是全世界通用的,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 神經阻滯治療所達到的效果在醫學上的依據至少有以下三方面:一是阻止交感神經,使血管擴張、水腫減輕、緩解疼痛和緩解由於病症所合並的交感神經緊張狀態;二是阻缺顫滯感覺神經,阻斷疼痛的傳導和抑制感覺神經刺激誘發的症狀;三是阻滯運動神經,使肌肉鬆弛或暫時制動,使疼痛部位得到「休息」。 神經阻滯療法是利用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等局麻葯物,配合類固醇、維生素注射到神經疼痛的部位來消除炎症、解除疼痛的一種治療方法。但許多患者對於神經阻滯療法了解不多,往往不易接受,認為注射的葯物中含有激素,對人體不利,會引起骨質疏鬆等,甚至有的骨科野嫌醫師也會反對。其實,對於神經阻滯療法,遠不必如此緊張。如果我們了解了它的作用、適應症和禁忌症後,就會明白和接受了。對於神經阻滯療法要達到治療的預期效果,必須通過三個重要環節,即正確的診斷、有效的葯物組成、精湛的注射技巧。 神經阻滯療法中的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等局麻葯物是對神經系統有親和性的麻醉葯,它可以阻斷疼痛的惡性循環,使神經系統得到休息和調整,能保護神經系統。它又有很強的鎮痛作用,可以阻斷局部病變發出的疼痛信號。大多數軟組織疼痛多由於局部的無菌性炎症及軟組織充血水腫刺激神經系統所致。利多卡因等麻醉葯物合並類固醇葯物(激素)可以改變局部的血液循環,減少炎性滲出,促進局部代謝產物的排出,從而消除局部炎性水腫,促進炎症吸收,並緩解肌肉痙攣。對有粘連的慢性病灶加用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葯,以消除粘連,軟堅散結,去瘀生新,改善組織代謝和緩解疼痛多種作用。癌症患者,多需要加用激素治療,尤其是癌細胞迅速擴散、轉移至脊椎骨造成的下肢疼痛,麻木等。有人擔心所用激素葯頌扮手物會對人體造成副作用,其實由於神經阻滯治療用葯量較小、用在局部、又不是長期使用,不會對人體帶來什麼影響。因此神經阻滯療法有給葯直接,療效迅速的優點。有些疾病經治療後可以獲痊癒。治療時應做到明確診斷,無菌操作,部位準確,用葯恰當等。一旦選用神經阻滯療法還應堅持治療,完成治療療程,以免中途停止,達不到應有的療效。 神經阻滯療法如果操作得當,基本沒有什麼危險性,患者無特殊的不適感,局部應用的類固醇葯物量少,吸收緩慢,維持時間較長,對機體無明顯副作用。但任何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神經阻滯療法也可能產生一定的危險性,如局部的急性過敏反應、無菌操作不當引起的局部感染等,由於應用激素降低了局部的免疫能力,如果發生感染控制不利,可能產生局部組織的壞死、膿腫和竇道形成等。在神經阻滯中使用激素,以增強治療效果已有近60年歷史,當然在應用激素時應遵循:慎重負責、合理應用、按需用葯、短期適量、防止濫用的原則。

⑸ 什麼是3s神經阻滯術

3S神經阻滯術技術成熟,在美國已經成為緩解腦癱痙攣的常規治療方法之一。它可以有效糾正如下異常姿勢。鋒昌
1、 尖足
尖足是由於小腿三頭肌痙攣引起的。尖足如果得不到及時緩解,有可能會造成踝關節攣縮、下肢不等長、骨盆傾斜、脊柱側彎等繼發問題。
3S神經阻滯術可以緩解小腿三頭肌的痙攣,糾正尖足、足內翻,提高步速,改善步態。還可以糾正因小腿三頭肌痙攣引起的膝關節反張。
2、 足內翻
足內翻是由於脛骨後肌痙攣引起的,會引起踝關節畸形。足內翻的兒童行走姿勢非常難看,力線錯誤,不能行走長距離。
3S神經阻滯術緩解脛骨後肌痙攣後,能夠明顯改善腦癱兒童的步態,使行走能力大幅度提高。
3、 屈膝
屈膝的異常步態一般是升基判由於腘繩肌痙攣造成的。
3S神經阻滯術後,腦癱兒童的屈膝姿勢得到糾正,行走時的身高可以在幾天之內提高吵改10%左右。##北京 黎 明 腦癱醫院是我國定點腦癱醫院,3S神經阻滯術 是他們的特色療法。##

閱讀全文

與常用神經阻滯方法中英文對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聽笛子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584
5除以29的豎式計算方法 瀏覽:854
水瓜絲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353
小學生畫棉花書簽的簡單方法 瀏覽:262
如何抓斑鳩方法視頻 瀏覽:224
鍋外層掉漆了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808
秒熱水器安裝方法視頻秒 瀏覽:325
次級天然石材鑒別方法 瀏覽:972
雞翅木傢具的鑒別方法 瀏覽:799
鈴蘭花葉片連接方法 瀏覽:963
如何快去減肥的方法 瀏覽:166
周口拉布拉多訓練方法 瀏覽:331
自我隔離解決方法 瀏覽:442
庭院燈底座安裝方法 瀏覽:191
開鎖方法視頻 瀏覽:566
全身美白最有效方法快速 瀏覽:235
疊手機盒子的方法視頻 瀏覽:811
術後腸粘連的治療方法 瀏覽:912
限號字母計算方法 瀏覽:593
摔跤徒手訓練方法 瀏覽: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