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垂直進針使用方法

垂直進針使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3-03-19 21:47:28

① 常用的毫針種類、進針方法、取穴原則及方法

毫針療法,用毫針(包括芒針)刺入體表的經絡腧穴或病變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是常用的一種針刺療法。一般以針體長度在4寸以下(含4寸)者稱為毫針。針體長度在5 寸以上(含5寸)者,稱為芒針(又稱長針)。實際上,芒針只是在長度上比毫針延長,其操作方法與毫針相類。毫針刺入體表相應部位,可促進和調整經絡氣血運行,協調和恢復機體陰陽平衡狀態,達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治療手法 臨床上具體應用的技術方法有進針、行針、留針、出針等。
進針 將毫針刺入皮膚的方法。進針時,一般用左右雙手配合。右手持針、靠拇、食、中指夾持針柄,掌握進針時的力量和針刺角度、深度,稱為刺手;左手按壓針刺部位或扶定針體,以固定腧穴皮膚,防止針體彎曲,並可避免疼痛,促使針刺感應的獲得,稱為押手。①進針的具體方法:包括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舒張進針法、提捏進針法等。指切法適於短針 ,夾持法適於長針 ,舒張法適於皮膚鬆弛處(如腹部),提捏法適於皮膚淺薄處(如頭面部)。②進針角度:指針體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臨床上,針體與腧穴皮膚呈直角(90°),垂直進針,稱為直刺,適於肌肉豐厚處,如四肢、腹、腰部。針體與腧穴皮膚呈45°角左右,傾斜進針,稱為斜刺,適於肌肉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及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針體與腧穴皮膚呈15°~25°角,沿皮刺入,適於肌肉淺薄處(如頭面部),一針透二穴也可用此,稱為橫刺或沿皮刺、平刺。③針刺深度:針體進入皮下的深度。一般以取得針感而又不損傷重要臟器為准。除根據腧穴部位特點來決定之外,臨床上還需靈活掌握。如形體瘦弱者宜淺刺,形體肥胖者宜深刺;年老、體弱、小兒宜淺刺,青壯年、體強壯者宜深刺;陽證、表證、初病宜淺刺,陰證、里證、久病宜深刺;頭面、胸背及肌肉薄處宜淺刺,四肢、臀、腹及肌肉豐厚處宜深刺;手足指趾、掌跖部宜淺刺,肘臂、腿膝處宜深刺等。針刺的角度和深度有關,一般來說,深刺多用直刺,淺刺多用斜刺和橫刺。對項後正中、大動脈附近、眼區、胸背部的腧穴,尤其要掌握斜刺深度、方向和角度,以免損傷。
行針 又稱針刺手法。毫針刺入後,為了獲得、維持和加強針刺感應(又稱得氣)所施行的操作方法。
留針 行針得氣後,將針體留置於腧穴內一段時間的方法。在行針後仍不得氣時,可通過留針靜候氣至,出現針感,稱為候氣。在行針已得氣後,留針可保持針感,並增強針刺治療作用。在留針過程中,還可再次行針,以加強針感,並使針感沿經脈循行方向傳導。留針時間的長短依具體情況而定。如陰證、寒證、里證,病程長而邪氣深入,身體強壯者,宜久留針;陽證、熱證、表證,病程短而邪氣淺在,身體虛弱者或小兒,宜少留針,甚至不留針。頑固性、疼痛性、痙攣性病症,和昏迷、休克等宜久留針。一般情況,留針時間為15~30分鍾。
出針 在行針或留針後,針刺達到一定治療要求時,將針體退出體外的方法。出針時,先以左手拇、食兩指用消毒干棉球按於針孔周圍,右手持針作輕微捻轉,並慢慢提針至皮下,最後將針完全退出體外。在出針後,應迅速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針孔,以防出血,又稱為捫法。出針後亦可不按揉針孔,使邪氣外逸,這是針刺補瀉的一種,屬於開闔補瀉的瀉法。出針後要核對針數,以免脫漏。並囑病人休息片刻,注意保持局部清潔。
適應症及注意事項 一切針灸療法所能治療的病症,均可用毫針療法治療。注意事項主要包括:①針刺時醫生必須專心致志,審慎從事,隨時觀察患者表情,詢問患者感覺和觀察患者反應,體會針刺後的情況,盡量做到能控制刺激量。②患者在飢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進行針刺時手法不宜過重,並應盡量選用卧位。③對於孕婦針刺不可過猛,針感不宜過強。腰骶部、下腹部的穴位,以及勞宮、湧泉、行間、太沖、十宣等穴,不宜針刺。④小兒囟門未合時,頭頂部的腧穴不宜針刺。⑤對出血性疾病、慢性病末期、診斷不明的危篤病人慎用針刺。⑥對胸、脅、腰、背臟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肺氣腫患者更應注意。眼區和頂部的風府、啞門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也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轉和長時間留針,以免損傷重要組織器官,產生嚴重不良後果。⑦對於尿瀦留等患者在針刺小腹部腧穴時,也應掌握適當的針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誤傷膀胱等器官出現意外事故。
芒針療法 一般採用26號、28號,5寸、7寸、1尺長的長針,以夾持進針法進針,兩手配合,將針緩緩刺入。頭面、胸背部用橫刺,腰臀、肘膝部用斜刺,腹部用直刺。針刺方向和深度,常以取得針感為度,不可盲目過深,應根據腧穴部位特點和病人胖瘦情況而定。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患者反應,消除恐懼心理,求得相互配合。尤其要注意防止針刺意外,老人、小兒、體弱、孕婦忌用。本法有取穴少、針刺深、刺激量大等特點,臨床可用於中風偏癱、癲狂、痹證等。
毫針療法,又稱「體針療法」,是以毫針為針刺工具,通過在人體十四經絡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調營衛氣血,調整經絡、臟腑功能而治療相關疾病的一種方法。毫針療法,是我國傳統針刺醫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種療法,是刺療法的主體。
針灸是我國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其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針刺的前身是「砭術」,砭術的主要工具是砭石,萌芽於一萬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至秦漢時期,針具已由石針、骨針、竹針而逐步發展成為金屬針。金屬針具發展到現在,經歷了銅、鐵、銀、合金及不銹鋼針具等階段。針具的改革,擴大了針刺治療范圍,提高了治療效果,促進了針灸術的發展。
隨著醫療經驗的不斷積累,逐漸發現很多可以治療某些疾病的特定腧穴,使其由最早的「以痛為腧」逐漸得以定位和定名;在腧穴不斷增加的基礎上,根據腧穴的主治作用,結合針刺效應和古代的解剖學知識,古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和認識到人體有一個經氣運行的完整結構——經絡系統。通過不斷總結、實踐,將腧穴、經絡從理論上系統化,形成了經絡學說。經絡學說及其他中醫理論的形成使針灸成為中醫一門獨立的學科。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全面而又系統地闡述了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腧穴、診法病機、法療原則、刺灸方法及其適應證和禁忌證等。其中又以《靈樞》所論述的針灸內容尤為詳盡,故有《針經》之稱。《黃帝內經》為針灸學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難經》在經絡、腧穴及針灸等方面對《內經》作了補充。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的《傷寒論》,成功地把針灸和針葯結合治療外感病納入了他所創立的辨病辨證論治體系,使針灸臨床治療得以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專著,也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對針灸醫學的又一次總結,在針灸學發展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唐代孫思邈著《千金要方》發明了同身寸取穴法,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據《唐書·百官志》記載,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在國家醫療和教學機構「太醫署」中設有針博士、針助教、針師等職,專門從事針灸教學和醫療工作。宋代王惟一編選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並鑄成針灸銅人模型兩個,是世界上最早的立體針灸模型,開創經穴模型直觀教學之先河。明代是針灸學發展昌盛時期,針灸著作較多,而《針灸大成》是這些著作中的一顆明珠,它是楊繼洲在家傳《衛生針灸玄機秘要》的基礎上,匯集經典著作、歷代醫家精華及本人經驗而寫成的。該書是繼《針灸甲乙經》之後又一次總結性的針灸著作,至今仍然是針灸臨床參考書之一。鴉片戰爭以後到民國的100多年間,由於反動統治者和侵華帝國主義者的歧視和扼殺,針灸日趨衰落,只在民間流傳使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促進了針灸醫學的復興和繁榮。針灸教育事業也有了迅速的發展。為了便於開展學術交流,1979年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在臨床方面,針灸對內、外、婦、兒等科100多種病證有較好和很好的療效,尤其對心腦血管疾病、膽道結石、細菌性痢疾、乳腺增生等疾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績。1958年針刺麻醉開始用於臨床,為麻醉方法增加了新的內容,推動了針灸醫學的深入研究。由是,針灸學的研究工作也從對臨床的治療經驗的總結發展到開展實驗研究,從觀察針灸對各器官功能的影響而深入至針麻、針刺鎮痛機理的研究,並在經絡現象、經絡實質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近年來對針刺手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績。
針灸在南北朝時期就開始東傳朝鮮、日本等國,13世紀以前,通過「絲綢之路」逐漸西行,對阿拉伯醫學等曾有一定的影響。近年來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針灸熱」。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中島宏宣布:「針灸醫學已成為世界通行的一門新的醫學學科。」並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成立了國際針灸培訓中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於1984年8月在北京成立,1987年11月在中國舉行了成立大會。傳統的針灸療法已經走向世界,為人類的衛生保健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② 肌肉注射部位如果選擇在上臂三角肌,應多少角度進針,注意事項具體有哪些

肌肉注射部位如果選擇在上臂三角肌,進針時的操作為:一手拇指、食指綳緊皮膚,另一手持針以中指固定針栓,將針頭迅速垂直刺入肌內2.5~3cm(針梗的2/3,消瘦者及小兒酌減)。抽動活塞,無回血,緩慢注入葯物。

注意事項如下:

1、選擇合適的注射部位,避免刺傷神經和血管,不能在有炎症、硬節、瘢痕等部位注射。

2、需要2種以上葯液同時注射時,須注意配伍禁忌。

3、同時注射多種葯液時,應先注射刺激性較弱的葯液,後注射刺激性較強的葯液。

4、注射時做到二快一慢(進針、拔針快,推葯慢)。

5、切勿將針梗全部刺入,以防針梗從根部折斷。

6、2歲以下嬰幼兒不宜選臀大肌注射,避免損傷坐骨神經,應選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7、長期注射的病人,輪流交替注射部位。

(2)垂直進針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取上臂外側,肩峰下 2~3 橫指。此部位注射方便,但只能用於小量葯液注射。

股外側肌注射定位法:取大腿中段外側,成人位於膝關節上10cm、髖關節下10cm,約7.5cm寬處為注射部位。此處范圍較廣,可供多次注射。

怎麼扎針灸

針灸根據我們人體的穴位來進行取穴,然後對穴位進行刺激,通過這種方法來幫助我們治療各種疾病。


一個人身上的穴位有很多個,僅僅是經穴就有360幾個,還不包含一些不常見的奇經脈絡。我們從針灸治病的各種成功案例可以分析出,很少有病人只針刺一個穴位就把病治好的,往往需要針刺很多個穴位,這些穴位共同作用,才能有效治癒我們的疾病。我們需要熟悉身體的各個穴位以及作用,並且掌握扎針的手法。



(3)垂直進針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扎針手法:

1、進針練習: 一般來說,以左手扶持,右手進針(左撇子則相反)。具體方法是:以左手的拇指或食指爪切在紙墊或棉團上,右手持針,將針身垂直快速直接或捻轉刺入,以此反復練習。


2、另外進針需要掌握一定的准確度,務必要正中你要刺入的穴位。練習方法:准備一些半圓形的黃豆,將其放在每層棉墊的不同位置,黃豆的平面朝下,在棉墊的上方固定一點(用筆做一下標記)。

要求:在進針位置不變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扎到不同平面的黃豆,只允許改變針頭的方向,保證針扎到每個黃豆都是直線,針體不能彎曲,多次練習以達到要求為止。


3、捻轉練習:將毫針插入紙墊或棉團後,以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夾持針柄,在原處來回不停地捻轉毫針。

要求:幅度保持一致,速度要均勻。 開始的時候動作可慢些,針體要保持筆直,不能有彎曲,然後逐漸增加捻轉頻率。捻針和進針速度要均勻,不能時快時慢,不斷練習,達到頻率150~200次/分鍾即可。


4、具體的捻轉練習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小幅度捻轉法。 用右手拇指、中指前端(指腹的前三分之一)捏住針柄,食指指端壓在針尾上,用拇、中兩指捻轉,食指加壓,同時左手的食中指分開1~2厘米,壓在棉墊上,右手持針垂直刺入左手食、中指之間,邊捻邊進針,到達針根處將針取出,重復操作,每次訓練30分鍾左右。


5、一種是大幅度捻轉法。右手的拇、食、中指同時捏住針柄,三指同時用力且均勻(不要出現中指不動,拇指、食指捻轉的情況),其他操作方法同小幅度捻轉法。


6、接下來小編將講述一下提插的練習。提插的練習還是比較簡單的,主要練習的是指力和腕力,在之前都練習到了。我們所要掌握的有這幾點:針刺入棉墊後,拇、食兩指捏住針柄,做上提下按的動作,針體不要彎曲,並練習斜插,橫插等多方向的提插練習。

網路經驗-如何學好針灸?(入門篇)-手法練習

④ 針灸進針分幾步

1.持針法持針就是拿針。持針的手叫「刺手」,一般習慣用右手;輔助刺手的手叫「押手」,一般用左手。《靈樞》說:「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難經》也說:「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說明針刺操作時左右兩手協同作用的重要性。右手持針的姿勢,一般以拇、食、中三指夾持針柄,以無名指抵住針身,有如執筆,故又稱執筆式持針法。此法臨床上最常用。另外,還有拇、食指持針法,拇、中指持針法等。

2.進針法

(1)單手進針法:術者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緊靠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實際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簡便、快捷、靈活的特點。該法多用於較短毫針的進針。

(2)雙手進針法:即左右雙手配合,協同進針。根據押手輔助動作的不同,又分為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四種。

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壓在穴位上,右手持針,緊靠指甲緣將針刺入皮膚。適用於較短毫針刺入肌肉豐厚部的穴位。

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夾持棉球,裹住針尖,直對腧穴,當押手兩指下按時刺手順勢將針刺入穴位。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舒張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撐開綳緊,右手持針從兩指間刺入。多用於皮膚松馳或有皺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提捏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部側面或上端刺入。適用於頭面等皮膚淺薄處的穴位。

(3)管針進針法:用不銹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製成針管,代替押手。選平柄毫針裝入針管,上端露出針柄2-3分,然後快速將針拍入穴位內,再將針管抽去,施行各種手法。本法進針痛苦小,適用於疼痛敏感者。

3.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1)進針角度:

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度角或接近垂直刺入。常用於肌肉較豐厚的腰、臀、腹、四肢等部位的腧穴。

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度角左右傾斜刺入。適用於不能深刺的腧穴。

橫刺:又稱平刺或沿皮刺。即將針身傾斜與皮膚表面約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適用於皮肉淺薄處,有時在施行透穴刺法時也用這種角度針刺。

(2)針刺方向:針刺方向一般根據經脈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達到的組織結構等情況而定。有時為了使針感到達病所,也可將針尖對向病痛處。

(3)針刺深度:針刺的深度一般以既有針感而又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為原則。每個腧穴的針刺深淺都有原則要求,但在臨床應用時,還應根據病員的年齡、體質、病情和所在腧穴的解剖部位等情況靈活處置。

閱讀全文

與垂直進針使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打不了機維修方法 瀏覽:148
發動機艙的鑒別方法 瀏覽:915
有什麼催尿的方法 瀏覽:175
如何洗腳養腎的方法 瀏覽:571
勝利兆歐表使用方法 瀏覽:137
硃砂使用方法 瀏覽:954
緩解牙疼的最快方法按摩哪裡 瀏覽:51
游完泳耳朵悶堵快速解決方法 瀏覽:940
廚房中鑒別白醋顯酸性的三種方法 瀏覽:966
折紙飛機折得最遠的簡便方法 瀏覽:67
尿酸鹼度檢測標准方法 瀏覽:828
浴室熱水管道安裝方法 瀏覽:278
手機網路黑屏解決方法 瀏覽:209
花卉土培檢測方法 瀏覽:277
獲取檢測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120
蛋糕比容的計算方法 瀏覽:738
破壞動物細胞膜最常用的方法 瀏覽:246
社會作業研究方法 瀏覽:542
手機怎麼拍攝長視頻的方法 瀏覽:302
如何把數字變成字母的方法 瀏覽: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