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摩技巧手法
、手法:
1、 乾洗臉:兩手掌心相搓,搓熱後像洗臉那樣反復摩擦臉部,先順時針,後逆時針,直至臉部發熱。
2、梳抓頭:兩手五指分開放在頭兩側,像梳頭那樣從前向後,從外向內梳抓頭皮。
3、 揉擦眼眶:兩手拇指放在兩側太陽穴上,食指放在眼眶上,由內向外,先上後下,反復擦揉眼眶。
4、揉太陽穴:兩手拇指放在兩側太陽穴上,反復按揉,先順時針,後逆時針。
5、 揉擦鼻根:兩手拇指或食指放在鼻根兩側上下反復揉擦。
6、揉風池穴:兩手拇指放在枕後風池穴處,其餘四指自然分開放在頭兩側,反復按揉。
7、 擦頸項:兩手掌心搓熱後,放在頸後部來回揉擦,直至頸項部皮膚發熱。
8、捏拿肩:一手放在對側肩部,拇指在前,其餘四指在後,反復揉捏、提拿肩部肌肉。兩側交替進行。
9、 揉捏臂:一手放在對側臂上,上下反復揉捏,先內側後外側,兩側交替進行。
10、按揉腹部:兩手重疊放在腹部,反復按揉,范圍由小到大,先順時針,後逆時針。
11、 捶打腰:兩手分別放在同側腰部,由上而下反復搓揉。然後,變掌為拳,反復捶打腰部。
12、捏小腿:一側小腿放在對側大腿上,兩手拇指向內,四肢向外,上下反復揉捏,兩側交替進行。
13、 搖動踝:一側小腿放在對側大腿上,一手放在跟腱上,反復揉捏;另一手抓住足的前部,先順時針,後逆時針轉動踝關節。兩側交替進行。
14、揉捏足:一側小腿放在對側大腿上,一手托住足跟,另一手反復揉捏足底,兩側交替進行。
二、技巧:
1、輕推法時用的壓力較輕;重推法時用的壓力較重。作全掌重推法時,四指並攏,拇指分開,要求掌根著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時可用另一手掌重疊按壓於手背上,雙手同時向下加壓,沿著淋巴流動的方向向前推動。
2、指、掌等著力部分要緊貼皮膚,用力要穩,推進的速度要緩慢而均勻,但不要硬用壓力,以免損傷皮膚。
3、操作時腕關節要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以肩關節為支點,帶動手掌作前後或左右直線往返擦動,不可歪斜。
4、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壓力要均勻適中,在擦動時以不使皮膚褶疊為宜。
5、擦法的速度一般較快,往返擦動的距離要長,動作要均勻而連貫,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膚充血潮紅為度,防止擦損皮膚。
6、用手掌、掌根、大魚際、小魚際、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著力於皮膚上。
7、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
2. 常用按摩手法有哪些
按摩手法是指用手或肢體的其他部分,按各種特定的技術和規范化動作,在體表上進行操作的方法。它的形式有多種多樣,包括用手指、手掌、腕、肘及肢體其他部位直接在患 者體表進行操作。因為主要用手操作,故統稱為手法。由於操作形式、刺激強度、時間長短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各種基本手法。
按摩手法是很講究技巧的技術,是一種高級的運動形態,是按摩治療疾病的基本手段。手法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因此必須重視手法的的研究和使用。
有人認為按摩只需有力氣就行,甚至認為力氣越大越好,在治療中妄用蠻力,動作生硬粗暴,強拉硬搬,把病人搞得痛苦不堪,甚至造成不良後果。因而這一看法是十分錯誤和 危險的。
按摩常見的幾種手法
1.按法:用手指螺紋面、手掌面、掌根、魚際,或掌面相對、手掌重疊和屈肘等,在患者身體的有關部位或壓痛點處,均勻地來回直線形或圓形有節奏地一起一落的手法,叫做按法。這種手法,能通郁閉,助消化,消腫止痛,平衡陰陽。
2.掌摩法:手掌面或掌面重疊放於患者身體的有關部位或壓痛處,在臂和腕關節的帶動下,有節奏地撫摩,叫做掌摩法。這種手法能和中理氣,調節脾胃。
3.推法:用手掌或手指向下、向外或向前推擠患者肌肉,叫做推法。這種手法能調和脾胃,舒筋理肌。
4.推拿法:用拇指與其他四指指腹(螺紋面)的合力,在患者身體上的施治部位,移動地一起一落,推而拿之,反復進行,叫做推拿法。這種手法能疏風定痛,緩解痙攣與酸痛 。
5.揉法:用手指或手掌,貼在患者皮膚等有關部位、壓痛點或穴位處不移開,進行左右、前後的內旋或外旋揉動,使施治部位的皮下組織隨著施治的指或掌轉動的方法,叫做揉法。這種手法能疏筋活絡,寬胸理氣。
6.捏法:用手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對合力,夾住患者身體的肌肉、韌帶組織等施治部位,上下手指輾轉擠捏前進,叫做捏法。這種手法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肌肉酸脹。
7.抓法:手指掌貼於患者體表施治部位,聚攏滿把將皮肉肌筋握於掌指內,然後再迅速松脫,叫做抓法。這種手法能通經絡,祛風邪。
8.點發:用手指端、肘尖或屈指骨突部,著力於施治部位或穴位處,戳點按壓,叫做點法。指端點法多用在穴位上,而肘尖點法則多用在肌肉豐厚的深部組織上或用於循經治療 等。這種手法能清頭目,消結腫。
9.掐法:用手指甲尖,在患處一上一下重按穴位,或兩手指同時用力摳掐,同時叉不刺破皮膚的手法,叫做掐法。掐法是重刺激手法之一,如臨床急救常以指甲掐來代替針,為 了避免刺破皮膚,要掌握好指力,或在掐穴處墊塊薄布,為增進療效,緩解疼痛,掐後再輕揉一會。這種手法能回陽救逆,開竅醒神。
10.揪法:用手拇指腹和食指腹或用三指對合呈鉗形,夾住施治部位的肌肉韌帶,緊緊地捏提起,隨即松脫,如此反復捏提松脫的操作手法,叫做揪法。這種手法多用於額頭、頸 前和項背等部位,能祛邪解表,通痹止痛。
3. 按摩手法有哪些
按摩的基本手法
按摩療法,大致有如下兩種:
一種是主動按摩,又叫自我按摩,是自己按摩自己的一種保健方法。另一種是被動按摩,是由醫生掌握用於患者的醫療法,也就是本文所說的按摩療法。按摩手法,並不一致,但歸納起來,常用手法可選如下八種:按、摩、推、拿、揉、捏、顫、打等法。應該知道,上述八種手法,不是單純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幾種手法相互配合進行的。
(1)按法 :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體適當部位,有節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作按法。通常使用的,有單手按法、雙手按法。
臨床上,在兩肋下或腹部,通常應用單手按法或雙手按法.背部或肌肉豐厚的地方,還可使用單手加壓按法。也就是左手在下,右手輕輕用力壓在左手指背上的一種方法;也可以右手在下,左手壓在右手指背上。
(2)摩法: 摩,就是撫摩的意思。用手指或手掌在患者身體的適當部位,給以柔軟的撫摩,叫作摩法。摩法多配合按法和推法,有常用於上肢和肩端的單手摩法,和常用於胸部的雙手摩法
(3)推法: 在前用力推動叫推法。臨床常用的,有單手或雙手兩種推摩方法。因為推與摩不能分開,推中已包括有摩,以推摩常配合一起用。象兩臂兩腿肌肉豐厚處,多用推摩。我們看的姿式,是用拇指與食指夾持胳膊肌肉,正在用推法中的單手推摩法。
手指是否可用推摩呢?可以的。不過手指面積太小,操作時,我們多用左手握住患者腕部,右手食拇二指住患者一個手指進行推摩,或者只用右手拇指在患者手指上推摩。中醫流傳下來的推拿小兒方法,實際上就是用的推摩法。
推摩的手法是多樣的。把兩手集中在一起,使拇指對拇指,食指對食指,兩手集中一起往前推動,叫作雙手集中推摩法,這種方法,是推摩法中最得手的一種手法了
(4)拿法: 用手把適當部位的皮膚,稍微用力拿起來,叫作拿法。
臨床常用的有在腿部或肌肉豐厚處的單手拿法(圖7)。如果患者因情緒緊張、惱怒,突然發生氣悶,胸中堵塞,出現類似昏厥的情況,可在鎖骨上方肩背相連的地方,用單手拿法,把肌肉抓起來放下,放下再抓起,以每秒鍾拿兩下的速度,連拿二十次,稍為休息,再連拿二十次,則胸中通暢,氣息自漸調和了。
(5)揉法: 醫生用手貼著患者皮膚,作輕微的旋轉活動的揉拿,叫作揉法。揉法分單手揉和雙手揉。象太陽穴等面積小的地方,可用手指揉法,對於背部面積大的部位,可用手掌揉法。不有單手加壓揉法,比如揉小腿處,左手按在患者腿肚處,右手則加壓在左手背上,進行單手加壓揉法。
肌肉豐厚的小腿肚上,則可使用下面的雙手揉法。揉法具有消瘀去積,調和血行的作用,對於局部痛點,使用揉法十分合適。
(6)捏法: 在適當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膚和肌肉從骨面上捏起來,叫做捏法。
捏法和拿法,有某些類似之處,但是拿法要用手的全力,捏法則著重在手指上。拿法用力要重些,捏法用力要輕些。捏法是按摩中常用的基本手法,它常常與揉法配合進行。
捏法,實際包括了指尖的擠壓作用,由於捏法輕微擠壓肌肉的結果,能使皮膚、肌腱活動能力加強,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淺淺捏來,可去風寒,可化瘀血,深深捏來,可以治療肌腱和關節囊內部及周圍因風寒濕而引起的肌肉和關節的疼痛。
常用的有單手捏法,和雙手前進捏法.
(7)顫法: 是一種振顫而抖動的按摩手法。動作要迅速而短促、均勻為合適。要求每秒鍾顫動10次左右為宜,也就是一分鍾達到600次左右為宜。
顫法與"動"分不開,所以又叫它顫動手法。
將大拇指垂直地點在患者痛點,全腕用力顫動,帶動拇指產生震顫性的抖動,叫單指顫動法。用拇指與食指,或食指與中指,放在患者疼處或眉頭等處,利用腕力進行顫動叫雙指顫動法.
(8)打法: 打法又叫叩擊法。臨床上多配合在按摩手術後來進行。當然,必要時也可單獨使用打法。
打法手勁要輕重有準,柔軟而靈活。手法合適,能給患者以輕松感,否則就是不得法。
打法主要用的是雙手。常用手法有側掌切擊法,平掌拍擊法,橫拳叩擊法和豎拳叩擊法等:
側掌切擊法:把兩手掌側立,大拇指朝上,小指朝下,指與指間,要分開一厘米許,手掌落下時,手指合攏,抬手時又略有分開,一起一落,兩手交替進行。
平掌拍擊法:兩手掌平放在肌肉上,一先一後在節奏地拍打。
橫拳叩擊法:兩手握拳,手背朝上,拇指與拇指相對,握拳時要輕松活潑,指與掌間略留空隙。兩拳交替橫叩。此法常用於肌肉豐厚處,如腰腿部及肩部.
豎拳叩擊法:兩手握拳,取豎立資式,大拇指在上,小拇指在下,兩拳相對。握拳同樣要輕松活潑,指與掌間要留出空隙。本法常用於背腰部.
以上四種打法,主要用子肌肉較豐厚的地方,如項、肩、背、腰、大腿、小腿等處。叩打的力量,應該先輕後重,再由重而輕。當然,這里所謂重,也不是用極重的力量,而是相對地稍稍加勁的意思。總之,要使患者有舒服感就算合適。在打法的速度上,一般是先慢而後快,慢時一秒鍾兩下,快時逐漸加到六下或八下。
應該記住,無論使用那一種打法,開頭第一下都不能使大勁,應當軟中有硬,剛柔相濟,而後逐漸轉強。兩手掌落下時,既要有力,又要有彈性,使患者感覺舒服。叩打時間一般是1~2分鍾,或3分鍾就可以了。極個別情況下,根據病情,延長一些時間,或縮短一些時間。這種手法,也可在按摩後來配合進行,也可同按摩手法夾雜進行.
4. 常用按摩手法有哪些
1、推揉類
指平面用力手法,有推法、揉法、摩法、擦法、抹法。
推法
[定義]用指、掌或肘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上穴位或按經絡的循行方向進行單方向的直線移動。用指稱指推法、用掌稱掌推法,用肘稱肘推法。指推法又分為單指推法、雙指推法和三指推法;掌推法又分為全掌推法和掌跟推法。
[動作]操作時指、掌或肘要緊貼體表,用力要穩,速度要緩慢而均勻。根據體質、性別因人而宜。
[應用]在人體各部位使用,指推法適用於各科疾病,掌推法適用於四肢、腰背、運動障礙,肘推法適用於腰臀、股骨部。能增高肌肉的興奮性,促進血液循環,並有舒筋活絡、疏泄積滯、宣化壅塞的作用。
揉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面在身體某個部位做迴旋揉動。
[動作]揉法的作用力一般不大,僅達到皮下組織,但重揉時叫作用到肌肉。頻率較慢,每分鍾50~100次,一般是由輕到重再至輕。此種手法較溫和,多在疼痛部位或強手法刺激後使用,也可在放鬆肌肉、解除局部痙攣時用。操作時手指和手掌應緊貼皮膚,與皮膚之間不能移動,而皮下的組織被揉動,幅度可逐漸擴大。根據按揉的部位不同做可分為拇指揉、大魚際揉、肘揉、掌揉等等。
[應用]揉法的主要作用是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消積理氣,助消化等。
摩法
[定義]本法分掌摩或指摩兩種。
[動作]掌摩法是用掌面附著於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指摩法是用食、中、無名指面附著於一定的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掌、指作節律性的環旋運動。本法操作時肘關節自然微屈曲(120度~145度),腕部放鬆,指掌自然伸直,動作要緩和而協調。頻率每分鍾120次左右。
[應用]本法刺激輕柔緩和,是胸腹、脅肋腰背用手法。掌摩適用於胸腹、脅肋腰背部,指摩適用於頭面、腹部。對脘腹疼痛,食積脹滿,氣滯及胸脅迸傷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療。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活血祛瘀,調節腸胃蠕動等作用。
抹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平伏按於按摩部位後,以均衡的壓力抹向一邊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可淺在皮膚,深在肌肉。其強度不大,作用柔和。一般常用雙手同時操作,也可單手操作。根據不同的部位有指抹、掌抹、理筋三種方法。抹法不同於推法,它的著力一般較推法為重,推法是單方向的移動,抹法則可根據不同的治療位置任意往返移動。抹法的頻率也較推法慢。
[應用]抹法的主要作用是開竅,鎮靜,清醒頭目,擴張血管和增加皮膚彈性等。
擦法
[定義]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上來回摩擦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淺,僅作用於皮膚及皮下。其頻率較高,達每分鍾100~200次。對皮膚引起反映較大,常要擦到皮膚發紅,但不要擦破皮膚,故在操作時多用介質潤滑,防止皮膚受損。此法可單手操作,根據不同的部位有指擦和手掌擦。
[應用]擦法的主要作用是益氣養血,活血通絡,加快血液循環,消腫止痛,祛風除濕,濕經散寒等。
2、按拍類
按有指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拍則指用虛掌拍打體表。一般有按法、掐法、撥法、振法、彈法、拍捶法、踩蹺法、滾法。
按法
[定義]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壓體表,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也可用雙掌重疊按壓體表,稱掌按法。用肘尖按壓體表,稱為肘按法。
[動作]按法操作時要緊貼體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一掀一壓的動作,不可移動,用力要由輕到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
[應用]按法在臨床上常與揉法結合應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指按法可用於全身各部位穴位;掌按法、肘按法常用於腰背和腹部、四肢、肩背,本法具有放鬆肌肉,開通閉塞,通經活絡、活血止痛的作用。適用於胃脘痛,頭痛,肢體痠痛麻木等疼痛病症常用本法治療。
掐法
[定義]是用拇指、中指或食指在身體某個部位或穴位上,做深入並持續的掐壓。
[動作]掐法刺激較強,常用於穴位刺激按摩。操作時用力須由小到大,使其作用為由淺到深。掐法用在穴位時,可有強烈的酸脹感覺稱「得氣」反應。掐法也可稱指針法,是以指代針的意思。另與掐法近似的一種指切法,是用一手或兩手拇指做一排排輕巧而密集的掐壓,邊掐邊向前推進。這一方法一般用於組織腫脹時,將其向前方推散,而使腫脹散開。
[應用]掐法的主要作法是刺激穴位,疏通經脈,消腫散瘀,鎮靜安神,開竅等。
撥法
[定義]是將手指端嵌入軟組織縫隙中,然後做橫向的撥動。
[動作]撥法的刺激很強,局部可有酸脹反應,用的力更應以病人能忍受為度。另有一種稱刮法,也是用手指端摸到軟組織有肥厚或硬結處做刮撥的手法。刮撥的方向可根據病變部位走向而定。
[應用]撥法和刮法的主要作用是緩解肌肉痙攣,松解組織粘連,舒筋通絡,滑利關節,消腫止痛等。
振法
[定義]用指端或手掌緊壓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續震顫的一種手法。
[動作]操作時主要依靠前臂和手都的肌肉持續用勁發力,使力量集中於指端或手掌,形成震動力,使按摩部位隨之而發生震顫。操作時要著力實而頻率快,使其有向深部滲透的感覺。有些部位的穴位振法,用手振比較累,可以使用電振器做治療。但最好個做頭、面部的電動按摩器治療。通常每個穴位可做1分鍾左右。振法可單手操作,也可用雙手重疊操作。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可分為指振法、掌振法、電振法三種。
[應用]振法的主要治療作用是放鬆肌肉,調節神經,解痙止痛,消除疲勞等。
彈法
[定義]用手指背面彈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
[動作]彈時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後食指發出撥動滑脫,使食指指背在思部著力彈打。彈打的強度需由輕而重,著力也要有彈性,以不引起疼痛為宜。此手法多用單手操作,適用於關節部位,彈時可沿關節周圍進行。
[應用]彈法的主要作用是通利關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疲勞等。
拍捶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輕巧地拍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叫拍法。
[動作]用空心拳或拳側面捶擊身體某部位的方法為捶法。拍法著力較輕,多用於胸廓、背部及表淺的關節部位;捶法作用力較重,可達肌肉、關節與骨骼。捶法輕而緩慢的操作可使筋骨舒展;重而快速的捶擊可使肌肉興奮。不論拍、捶在操作時要以腕發力,由輕而重,由慢而快,或一陣快,一陣慢交替操作。動作要協調、靈活,著力要有彈性。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操作。根據病變部位不同而分別選用拍、捶的治療方法。拍法可分為指拍、指背拍和掌拍。捶法可分為直拳捶、卧拳捶和側拳錘。
[應用]捶法的主要作用是行氣活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肌肉疲勞,緩解局部酸脹等。
踩蹺法
[定義]也稱腳踩法,是用腳掌踩踏人體某一部位並做各種動作的一種方法。
[動作]可以腳同時踩按,也可兩腳交替踩按。在踩踏時以腳掌前部著力於治療部位,一松一踩,力量要適宜,切不可過力。頻率要慢,做腰部治療時應與患者呼吸相配合,切忌迸氣。在治療時,若病人不願配合或要求停止治療,決不能勉強。此法多用於腰骶部及四肢的近側部。一般常用於腰椎間盤病變的治療。踩蹺法是按、壓、揉、推幾種手法的結合,且按摩強度較大。
[應用]臨床常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本法刺激量大,應用時必須謹慎,對體質虛弱者或脊椎骨質有病變者均不可使用本法。
滾法
[定義]以患肢體為軸心,使肢體做被動環轉運動的手法。
[動作]醫生一手握住被搖關節近端,以固定肢體,另外一手握住關節遠端的肢體,然後做緩和的環轉運動。做逆時針或順時針的搖動。搖法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搖動方向及幅度須在患者生理許可范圍內進行,由小到大,由慢到快。
[應用]滾法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解痙止痛,強筋壯骨,滑利關節,緩解肌肉,筋膜的痙攣,消除疲勞。
3、捏拿類
一般有捏法、拿法、搓法、捉法。
捏法
[定義]有三指捏和五指捏兩種。
[動作]三指捏是用大拇指與食、中兩指夾住肢體,相對用力作一緊一松擠壓。五指捏是用大拇指與其餘四指夾住肢體,相對用力作一緊一松擠壓。在作相對用力擠壓動作時要循序而下,均勻而有節律性。
[應用]本法適用於頭部、頸項部、四肢及背脊,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拿法
[定義]用拇指和其餘四個手指的羅紋面對稱用力提起並捏揉的手法。
[動作]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餘四指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進行節律性地提捏。操作時,用勁要由輕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要緩和而由連貫性。
[應用]拿風池穴:具有發汗解表、開竅醒神的功效;拿肩井:具有祛風散寒、調和氣血的功效;拿頸項部:具有祛風散寒、開竅明目的功效;拿上下肢:具有疏通經絡、松解痙攣的功效。
搓法
[定義]是用雙手在肢體上相對用力進行搓動的一種手法。
[動作]其作用力可達肌肉、肌腱、筋膜、骨骼、關節囊、韌帶等處。強度輕時感覺肌肉輕松,強度大時則有明顯的酸脹感。頻率一般每分鍾30~50,搓動速度開始時由慢而快,結束時由快而慢。搓法有掌搓和側掌搓兩種。
[應用]搓法的主要作用是疏散經絡,調和氣血,通利關節,鬆弛肌肉,消除疲勞等。
提法
[定義]提法是指醫者用雙手對按而向上提,或雙手按於施治部位使勁向上(反方向)提,或垂手拿起的手法。
[動作]在臨床分為頓提法和端提法兩種。一是頓提法: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例,囑患肢抬舉過頭並伸直(手心向內),醫音的左手握食指、拇指,右手握無名指、中指、小指,先緩慢導引放鬆局部,再使勁上提3次,每提1次關節可發出1次彈響。但操作時避免使用暴力;二是端提法:患者正坐。醫者立於患者背後,雙手虎口置於患者同側耳垂下,拇指於耳後高骨處,食指於下頜角緣,置准貼實後,雙手同時用力向內合立並向上提。但施本法時,必須注意雙手虎口必須對准患者同側耳垂下後側,並將患者頭部卡於兩手之中,同時應嚴密觀察患者,切勿壓及頸總動脈,造成危險。
[應用]解除粘連,順理肌筋。滑利關節,醒腦安神。疏風止痛,聰耳明目,調和陰陽,補益氣血。補腎氣,強腰脊,調和氣血陰陽。
4、牽抖類
一般有抖法、引伸法等。
抖法
[定義]是抖動身體的一種方法,也是屬於被動運動按摩。
[動作]操作時握住患者遠端,在牽拉的同時做上下,或左右的抖動。即象抖動繩子一樣用柔勁來抖動肢體,使肢體隨著抖動的力量似波浪樣的起伏。根據不同部位、不同疾病,抖動的次數也不同。抖法一般多應用於腕、上肢、下肢和腰部。
[應用]此法的力量作用於肌肉、關節、韌帶,具有舒展筋骨、滑利關節,消除疲勞、整復和恢復解剖位置的異常。如腰椎間盤突出症常採用抖法來進行治療。
引伸法
[定義]是在肌肉放鬆時被動地牽伸關節的一種方法。本法屬於特殊的被動性運動按摩。
[動作]此種方法的作用力,可使關節發生一時性超過正常生理活動幅度的運動。這種操作技巧較難,要順勢而行,使引伸的動作有勁而不蠻,幅度大而不野,達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程度。引伸法可有上肢引伸、下肢引伸、腰部引伸等多種。
[應用]引伸法的治療作用,是牽伸關節攣縮,糾正關節錯位,增強肢體的活活動能力等。
5、運動類
一般有屈伸法、搖法、板法、背法。
屈伸法
[定義]是對有活動障礙的關節,幫助其伸展和屈曲波動活動的一種方法。
[動作]屈伸法也可稱展法或伸展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此法必須順其勢,不可用暴力,伸展力要作用在引起關節攣縮的軟組織上,以克服其牽拉力,利用反向作用力而使關節活動范圍加大。運動的方向要按各關節正常的運動方向和角度進行。在活動時一定要用緩慢、均衡、持續的力量慢慢加大其可能屈伸的幅度,並在此幅度范圍內連續活動,使其逐漸增加同伸活動的角度。當屈伸到最大角度後要固定1~2分鍾,然後再慢慢放鬆還原。如此反復數次。此法在操作時要注意病人的體位,應置於能使被運動的關節達到充分活動,並保證被按摩者不會因疼痛的閃躲而發生異外的體位。
[應用]伸展法適用於人體各個關節。屈伸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等。
搖法
[定義]是以關節為軸心,做肢體順勢輕巧的緩慢迴旋運動。
[動作]本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在施術時要將體位安置合適,搖動的動作要緩和穩妥,速度要慢,幅度應由小到大,並要根據病情,適可而止。同時也要注意被運動關節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搖法常用來預防和治療各種關節活動功能障礙。雙軸和多軸關節都可做環繞運動治療,如腕關節搖動等等。
[應用]搖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恢復體力等。
扳法
[定義]又稱搬法,可以在人體幾個部位應用,如肩、髓、腰、頸等。
[動作]是用一手壓住人體某一部位,另一手扳動其他部位,兩者使用力量相等、作用相反的外力,使關節旋轉或伸展。扳法也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手法,常用治療四肢關節的功能障礙及脊椎小關節的交鎖與錯位等症。故此也可以認為是正骨幹法的一種。扳法不是一個大幅度的被動運動,在施術時必須將要扳動的關節極度伸展或旋轉,在保持這一位置的基礎上,再做一個稍微加大幅度的運作。扳動時一定要因勢利導,了解正常關節活動范圍,不可超出生理功能。根據用力方向和施行方法的不同,有側扳、後扳、斜扳等幾種。
[應用]扳法的主要作用松解粘連,幫助復位,滑刮關節,緩解痙攣,消除疼痛,牽伸肌肉、韌帶之作用。
背法
[定義]一種常用於治療急性腹扭傷、腰椎間盤病變、腰肌勞損等的按摩方法。
[動作]醫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醫者兩肘屈曲挽住患者肘彎部,然後彎腰屈膝,以臀部著力頂住患者腰部,將患者背起,使其雙腳離地。做左右方向的擺動和上下方向的抖動,使腰部有牽動感。在施術時要注意肘部勾緊不要滑脫,囑患者不要打挺。
[應用]本法可使腰記載住及其兩側伸肌過伸,促使扭錯只小關節復位,並有助於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狀。對腰部扭閃疼痛及腰椎間盤突出症等常用本法配合治療。
5. 請問按摩比較常用的方法
按摩的常用十七種手法:1. 推法 2、擦法 3、揉法 4、揉捏法 5、搓法 6、按法 7、摩法 8、拍擊法 9、抖法 10、運拉法 11、拿法 12、滾法 13、刮法 14、掐法 15、彈筋法(提彈法)16、拔法(分筋法)17、理筋法(順筋法)
6. 按摩手法的常用手法
1.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或穴位上有節奏地按壓
2.摩: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或穴位上進行柔和的摩擦
3.推:用手指或手掌向前、向上或向外推擠皮膚肌肉。
4.拿:用一手或兩手拿住皮膚、肌肉或盤膜,向上提起,隨後又放下。
5.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或穴位上進行旋轉活動。
6.搓:用單手或雙手搓擦肢體
7.掐:用手指使勁壓穴位。
8.點:用單指使勁點按穴位。
9.叩:用掌或拳叩打肢體。
10.滾:用手背近小指部著力於體表施術部位,通過腕關節的伸曲和前臂的旋轉、協調運動的滾動。
11.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受術部位做對稱性擠壓。
12.擦:用手掌的大魚際,小魚際或掌根在受術部位上進行直線來回摩擦
7. 按摩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有按、摩、推、拿、捏、提、抖、敲、曲、伸等手法。
8. 常用的按摩手法有哪些
「理氣止痛」為治療胃炎的通用之法,穴位選擇腹部取中脘、氣海、天樞、足三里,背部從脊柱兩旁沿膀胱經順序而下,至三焦俞,重點在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手法為摩法、按法、揉法、一指禪推法。
按摩療法(又稱推拿療法)是以中醫學基礎理論為指導,運用各種手法或藉助一定的鈍性器具刺激人體體表為主,以醫療體育等練功方法為輔,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法。按摩療法是一種物理療法,屬於中醫外治法范疇,不打針、不服葯,通過手法操作的技巧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推拿能夠治療許多傷病,這在客觀上已得到廣大患者及越來越多的醫務人員所承認。為了進一步發揚和提高推拿的治療效果,就必須研究推拿手法的治療機制。
在具體方法上,有穴位按摩,有經絡按摩,有反射區按摩,有局部按摩等等。而這些按摩方法中還有許多小方法,如穴位按摩,可以按摩足三里以增強胃腸功能,防治胃痛、腹痛、腹瀉等各種胃腸病;可以按摩中脘、天樞等,以防治胃痛、腹脹等。而在按摩手法上又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等不同,分別適宜防治與調養的需要。
在按摩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注意選擇恰當的方法,採用適當的手段,科學對待,以冀取得最佳的效果。
(1)按揉法。用醫者的拇指指腹部、肘尖部或手掌根部,在病變處做環形旋轉施壓,逐漸用力。拇指按揉法適用於肌肉起止點處或痛點較為表淺處,肘尖按揉法多用於肌肉豐滿部位或痛點較深部位。此法具有放鬆肌肉、松解粘連等作用。
(2)一指禪推法。用拇指指端、羅紋面或偏峰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鬆,沉肩、垂肘、懸腕,肘關節略低於手腕,以肘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部擺動和拇指關節做屈伸活動。
(3)拍法。手指自然並攏,掌指關節微屈,平穩而有節奏地拍打患部。
(4)拿法。醫者用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形成鉗形用力,將腰背部(或腿部)肌肉(或肌腱)反復拿捏提起。可持續拿捏30 ~ 60 秒鍾,亦可一拿一放,反復多次。此法具有解除肌肉痙攣、通絡止痛作用。
(5)滾法。醫者用小指側掌背、小指及無名指根部以一定壓力附著於治療部位上做連續滾動動作,頻率在每分鍾120 ~ 180 次為宜。
此法適合於在肌肉及軟組織的放鬆,松解肌肉痙攣等作用。
(6)推法。醫者用拇指指腹指峰或偏峰,附於治療部位或穴位上,腕部和指間關節做來回有節律的擺動,擺動頻率在每分鍾100 ~ 200次,可用左右手輪流操做或兩手同時操作。此法具有解除肌肉痙攣、祛風散寒等作用。
(7)擦法。用手掌的大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位,進行直線來回摩擦,擦法操作時腕關節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
手指自然伸開,整個指掌要貼在體表的治療部位,以肩關節為支點,上臂主動,帶動手掌做上下或前後往返移動,向掌下的壓力不宜過大,但推動的幅度要大。
對於胃痛,主要有胃中脹滿攻沖作痛,疼痛牽連到兩脅,胸悶痞塞的肝鬱氣滯胃痛;胃中脹滿,疼痛拒按,噯腐酸臭,不願聞到飲食氣味,惡心嘔吐,吐出後疼痛會減輕的飲食積滯胃痛;胃中燒灼疼痛,痛勢急迫,拒絕按撫,喜冷惡熱,燒心反酸,口乾口苦,甚則嘔吐苦水的肝火燔灼胃痛;胃中疼痛如針刺或如刀割,疼痛有定處,拒絕按壓的瘀血留阻胃痛;以及胃中疼痛較甚,遇溫可以減輕,痛發作時怕冷的寒邪犯胃胃痛,病症多屬於實。對於實證的治療,方法是瀉其實,按摩時宜採用瀉的手法。
凡是胃中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按喜暖,飢餓時痛得厲害,進食後會減輕,遇冷疼痛加劇的脾胃虛寒胃痛,以及胃中隱隱灼痛,嘈雜似飢的胃陰不足胃痛,病症多屬於虛。對於虛證的治療,方法在於補其虛,按摩時宜採用補的手法。
治療胃炎以「理氣止痛」為通用之法,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審證求因、辨證論治。凡寒邪客胃的,要散寒止痛;飲食停滯的要消食導滯;肝氣犯胃的要疏肝理氣;脾胃虛弱的要補益脾胃。
9.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哪些
一、按法
按法是用力向下按壓的一種方法。可用指、手掌、肘、足跟在病人身體某個部位或穴位上下按壓。可由輕而重,可一按一松,也可按緊一處約一分鍾,然後突然放鬆。需重按時可用雙手重疊按壓。按的用力度可淺達皮膚、皮下組織,重達肌肉,深按可達關節、骨骼、內臟。按法的練習較易,但需要穩、准、有耐力。此法根據不同部位,可選用指按、掌按、肘按、足跟按,分述如下:
1.指按
指按一般都用在穴位上,可一手按,也可雙手相對按,按在穴位上,使有酸脹反應為合適。背部穴位用掌按,頭上太陽穴常用雙手按。也有用拇指按住大血管,如股動脈,按緊一會兒,然後放鬆,反復數次。
2.掌按
掌按用於面積較大的部位。如掌按腹部用單手操作,按時要隨呼吸起伏。掌按背部用雙手重疊按,按脊柱兩側肌肉,自上而下逐漸移動,反復數遍。又可用雙手掌按頭部,兩掌心相對用力,由輕漸重,由重漸輕至結束。
3.肘按
肘按用於軟組織較豐滿或較深的部位或穴位上,用肘關節屈曲時鷹嘴尖端按壓,如按環跳穴。按壓力度也以有酸脹反應為度。
3.肘按肘按用於軟組織較豐滿或較深的部位或穴位上,用肘關節屈曲時鷹嘴尖端按壓,如按環跳穴。按壓力度也以有酸脹反應為度。
二、摩法
摩法是用手指或手掌在身體某個部位上,以腕部連同前臂做迴旋性摩動的一種手法。
施用時以指或掌在皮膚表面做迴旋性摩動,作用力溫和而淺,僅達到皮膚下。摩法的頻率根據病情需要而定,一般慢則30~60次/分,快則100~200次/分。可用單手,也可用雙手操作。常用於推拿治療的開始,或疼痛劇烈的部位,或強烈手法以後。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分指摩、掌摩、掌根摩三種。
1.指摩
用拇指的指腹平伏在身體某部位或穴位上做迴旋摩動,單手或雙手均可。雙手摩時,二指的動作要協調,著力要一致。在背部操作時,拇指平伏接觸皮膚,其餘四指放鬆,拇指靈活而協調地回摩,自中心向四周慢慢擴展,周而復始,頻率可在60~100次/分。穴位雙指摩時,拇指平伏緊觸穴位,其餘四指不接觸皮膚,自然展開微屈,用腕力帶動拇指做迴旋摩動,頻率在100~200次/分,但移動幅度極小。另有四指摩膻中穴,拇指自然屈曲,其餘四指並攏,指腹著力於膻中穴上,做迴旋摩動,頻率在120次/分左右。
2.掌摩
用全掌平伏在身體某個部位的皮膚上做摩動。著力要均勻,一般用單手操作,頻率為30~60次/分。常用於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腹、背、腰、臀部。如腹部掌摩,要沿順時針方向摩動,並自中心逐漸向四周擴展,周而復始。
3.掌根摩
用掌根的大小魚際處用力,在身體某一部位摩動,單手或雙手交替操作,操作時掌根觸及皮膚,各指微屈翹起,用腕力使掌根擺動,邊摩邊進。由於此法用力稍大,且頻率較快,達100~200次/分,故皮膚產熱感較明顯,病人會有舒適輕松之感。此法常用於頭、背、腰、臀部。
三、推法
推法是用指或掌在身體某部或經絡上做前後、上下、左右推動的手法,也可用指在穴位或某一固定點吸定而推。推的深度隨用力大小而異,既可浮於皮,又可深及筋骨、臟腑。推法用力須由輕而重,依病人而定。推法的頻率一般在50~150次/分,由慢而快。操作時根據不同部位可用拇指平推、拇指尖推、拇指側推、四指推、掌推五種方式。
1.拇指平推
用拇指指腹接觸皮膚,做定向推動,向前向下時拇指著力,回收時拇指指間關節微屈、指背接觸皮膚而帶回。其他各指不用力,只幫助固定方向。頻率為60~120次/分,由慢而快。拇指平推適用范圍廣泛,頭、背、四肢皆可應用,一般多用於頭、背、肩部。
用雙手拇指同時在穴位上向左右推開的稱分推法,如分推印堂穴、大椎穴。分推著力深達筋骨,稱分筋法,多用於腰背肌肉部位,分筋方向與肌肉走向垂直。
2.拇指指尖推
用拇指指尖在穴位上或在某一固定點上推動。推時指尖移動范圍極小,如吸附在固定點上,腕部屈曲下垂,拇指的指間關節靈活屈曲擺動,運用腕力和指力,使推力漸漸深入。推的強度一般較大,有酸、脹、微痛的感覺,稱「得氣」感。頻率為100~150次/分,由慢而快,頻率快時指尖稍帶旋轉。可單手或雙手操作。此法多施用於穴位和疼痛點。
3.拇指側推
用拇指外側的部位接觸皮膚做長推或點推,操作要領可參照拇指平推法和拇指指尖推法。
4.四指推法
此法用單手操作。用拇指以外的其餘四指的指腹接觸皮膚,掌指、指間關節伸開並微屈,腕部伸屈,靈活擺動,運用腕力和指力。拇指起固定方向的作用,主要運用於頸、肩、頭、四肢等部位。
5.掌推
用手掌在身體上推動,將手掌平伏在皮膚上推動。多用於胸腹部,在腹部推時需隨呼吸起伏,當病人呼氣開始,即向上推動,吸氣時放鬆,反復進行。另有用掌根部大小魚際緊貼肢體,著力推動,從肢體遠端向近端,然後收回原處,反復推動。掌推常用於肢體腫脹,可促進血液、淋巴迴流。
四、拿法
拿法是用手指提拿肌肉的一種手法,可結合穴位提拿,亦可提拿某一肌腹。一般拿方向與肌腹垂直。方法是拿起組織後,持續片刻再鬆手復原。此法強度較大,一般以提拿時感覺酸脹、微痛、放鬆後感覺舒展為度。如提拿後疼痛感不消,則說明用力過大。一個部位一般拿1~3次即可。根據不同的部位可用三指拿、抖動拿、彈筋等幾種操作方法。
1.三指拿
用拇指和食、中指提拿,適用於較小的部位,如拿肩井,拿委中、頸項等。
2.五指拿
用五個手指提拿,適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滿的部位,如股四頭肌、腓腸肌等。單雙手均可,或雙手一松一拿交替進行。
3.抖動拿
用雙手五指提拿,多用於腹部或肌腹較鬆弛的部位。用手指拿起肌腹後,做前後抖動3~5次或8~9次後松開。
4.彈筋
用拇、食兩指或拇、食、中三指,沿肌肉垂直方向提拿起肌腹或肌腹與肌腱交接處,並向外盡量牽開後,再讓肌腱在指間滑脫歸位(如拉弓射箭一樣)。在肌腹滑脫過程中,可發出「咔嗒」聲響。此種手法較重,刺激強度很大,病人會有重度酸脹感,但彈後感覺鬆快。
彈後也可用柔和手法,幫助緩解酸脹反應。每次進行1~2次即可。此法多用於慢性病痛的肌肉部位,如股內收肌、股二頭肌、股三頭肌、背闊肌、斜方肌、菱形肌、胸鎖乳突肌等部位。
五、捺法
捺法是用拇指指面捺緊一處,重重下壓,然後用腕部左右擺動,使指勁逐漸深入。這種手法動作不需快,頻率為100次/分左右,但必須深透而有實力使捺到深部組織,以有酸脹感覺為度。捺法較難,必須刻苦鍛煉,使動在腕,勁在指,緊捺不放鬆,同時又能隨心移動。
在捺時還要體察病變的重點部位,找到要害反復捺。經過鍛煉,使有耐力,才能達到治療要求。捺法常用於軟組織深部的損傷和慢性炎症的治療。例如肌肉筋膜炎等,用捺法治療就有較好療效。
六、纏法
纏法是用拇指尖在穴位上做螺旋性動作,如旋螺絲釘一樣,越旋越深,使穴位上有較強的酸張反應為度。纏法必須由輕而重,逐漸深入,而且根據病人的體質和各個穴位的敏感程度而定。一個穴位上纏約一分鍾。然後由重而輕,由深而淺。纏法的動力在腕,鍛煉時使腕做旋轉樣活動,要熟練而有耐力。此法主要用於穴位推拿,例如胃腸功能紊亂的疾患,可在背部兩側的穴位上做纏法推拿。
七、法
法是用手背在身體上滾動,手呈半握拳狀,四指略微伸開,先以手的小指掌指關節處貼緊患處,然後用力下壓並向前滾到手背,使手背用力於推拿處,如此一滾一回,反復滾動。
法頻率在100次/分左右。法要做到用力均勻,滾動的手吸附推拿部位,不能有跳動或擦動,以免造成病人有不舒服感覺,或損傷術者的手背皮膚,但滾動時又必須能隨心上下左右移動,使滾動到較寬廣的部位。所以法需先在砂袋上練習,練到非常成熟,並有腕勁和耐力方可用於治療。法可單手操作,也可左右手交替進行,也可用雙手同時滾動。此法適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較豐厚的部位,如背、腰、臀、腿等處。現時,也有使用木製的滾軸的,或用電動的滾動推拿床或推拿椅做推拿,可以代替人工推拿,雖然可節省術者體力,但療效遠不如手法滾動得好。
八、捏法
捏法是用手指擠捏軟組織,用拇指和其他各指相對捏住肌肉或肌腱,上下各指相互轉動,邊捏邊向前推進。
操作時要用柔勁,使感到溫柔舒適為好,不宜捏得疼痛難忍。捏法的頻率可慢可快,60~150次/分。捏時也要腕部轉動助勁。該法可用拇、食二指相對捏,適用於兩骨之間較窄的部位;又可用拇、食和其他各指相對捏,適用於肌肉豐厚、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肩部和大小腿。
九、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指面或掌面揉動的方法。揉法不同於摩法,揉時手與皮膚之間不移動,手貼緊皮膚,把皮下和更深的組織旋轉揉動,所以,揉法可深達皮下組織和肌肉。此法比較溫和而有揉勁,動作頻率較緩慢,50~60次/分。一般單手操作,必要時可兩手重疊加大壓力揉動,根據不同部位選用指揉或掌揉。指揉一般用拇指指面,適用在較小的部位或穴位上,常在強刺激手法後用揉法緩解酸脹等反應。部位較大處也可用食、中指或食、中、無名指一起揉動。掌揉是用整個掌或掌的根部或大魚際進行揉動,一般用在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肩、背、腰、臀等處,揉力要由小到大,越揉范圍越大,用力越深。
十、搓法
搓法是用雙手搓動肢體的一種手法。一般用兩手的手掌相對用力搓動,強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結束時再由快轉慢,其力度可達肌肉、骨骼。用力小時可覺肌肉鬆展,用力大時,可產生明顯的酸脹反應。根據病情需要選擇用力大小。行搓法時運用手掌和臂力,左右二手將患處挾住,邊搓邊上下來回移動。也可搓下肢,需病人仰卧抬起患肢後搓動。搓法一般用手掌,如需要較強力度時,可用手掌的尺側相對用力搓動,可有明顯的酸脹感覺。用搓法使肌肉鬆軟後就可結束。
十一、掐法
掐法是用手指尖或指的側面,在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進行深在、持續的掐壓的手法,又稱指針法,就是以指代針,所以常用在穴位上。如用拇指尖掐壓合谷穴。也可用中指伸直,拇食指挾持中指,使中指保持正直,可強有力地掐壓穴位。也可用中指屈曲,以中指的指間關節處掐壓穴位。掐壓穴位力度宜大,使穴位上有強烈的酸脹反應為好。掐法刺激較強,所以掐時要漸漸施勁,指力慢慢掐入,切不可突然用力,而且要根據不同的對象,用力因人而異。每個穴位掐到有酸脹反應後,再持續施勁約30s,隨後用摩、揉等手法使局部酸脹反應緩解。
另有一種掐法,用一手或兩手拇指的側面,對腫脹的軟組織掐壓,邊掐邊向前推進。
此法用力要巧,但又要深在。操作時可見腫脹局部受指端掐壓、推擠而下陷。如此重復進行,使腫脹部位掐成一道密集的指切壓痕而使腫脹消散。
十二、振法
振法是用指端或手掌緊壓身體某部或穴位上做震顫樣動作。操作時主要是利用手和前臂的肌肉收縮,並持續用勁發力,形成震動力,達到手指或掌而作用於推拿部位。術者要施以頻率很快的震動,又要有較長久的耐力,所以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熟。振法如用拇指或中指作用於穴位上,可增強或維持穴位的刺激。也可用手掌作用於腰背、大腿等處,可緩解肌肉胃腸痙攣,但振時手掌必須隨呼吸起伏。做振法,術者很費力,現在可用電振器代替人工發力。電振器一般配有各式不同的觸頭,適合不同的推拿部位。電振與人工振的作用近似,可選用。
十三、擦法
擦法是用指或掌在皮膚上來回快速擦動的手法。其用力表淺,只作用於皮膚和皮下組織。頻率較快,150~200次/分;皮膚有較大反應,一般擦到皮膚發紅為度。行擦法時,不能用力過猛,防止擦傷皮膚,可用指擦,即食、中、無名三指擦動,適用於手足等較小的部位;也可用掌擦,即用掌的尺側擦動,適用於背部。擦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皮膚新陳代謝。進行背部擦動,有緩解疼痛、調整胃腸功能等作用。
十四、彈點法
彈點法是用手指做急速的彈點動作。彈時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後食指發力在拇、中指處滑落,使食指指背著力彈擊患處。點時用中指指尖,拇指支持中指做點叩動作。彈的強度由輕而重,適用於關節周圍表淺的部位。點的強度較重,適用於穴位上。如需著力較重時,可用五指點叩。
十五、拍打法
拍打法是用指或掌拍打身體的一種手法。作用輕時,用指面、指背或空心掌拍打;如需作用強時,可用拳或掌側捶擊。拍打主要動在腕,使腕輕巧而有彈性,並有腕勁。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交替拍打。拍打適用於胸、背、腰、大小腿和關節處。用指面拍打,操作時各指張開,指關節略微屈曲,用指面拍打患處。又可用手指拍打,操作時各指略微分開並微屈,用食、中、無名、小拇指背著力拍打。又可用空心掌拍打,操作時各指並攏,拇指伸直,掌心形成空凹,拍打患處。又可用拳拍打,操作時雙手虛握拳,使食、中、無名、小指的第二節的背面排齊,用此部位著力捶擊患處。此法需用巧勁,捶時要有彈力,可快一陣慢一陣,上下移動捶擊。又可用拳側拍打,操作時雙手虛握拳,各手指間略微分開,用小指側捶擊(圖9-28)。又可各指伸直時,用小指側捶拍。現在有用各種拍擊器拍打的方法,拍擊器有用海綿做的,也有木製的,等等。專業用的拍打器是用布製成圓柱筒狀,中充以棉花或中草葯,用此推送拍打。以上各種拍法均有一定療效,可根據病情選用。
十六、刮撥法
刮撥法是用拇指端的側面在身體某一部位深深緊壓並做刮動或撥動的手法。刮動時指力要透過皮膚而深達組織有粘連部位或慢性疼痛點,進行刮撥。刮撥的方向需隨情況而定。
此法強度較大,病人有明顯酸脹反應,要注意囑其忍耐一點,與術者配合。用力強度還需適可而止,並注意勿損傷皮膚。撥動時用力較輕,一般拇指深掐於肌肉或肌腱的縫隙中進行撥動。一個部位撥5~10次即可。刮撥法多用在關節周圍、背部筋膜、韌帶或肌肉、肌腱等組織,有松解粘連,促進慢性炎症吸收,緩解疼痛等作用。
十七、抖動法
抖動法是把肢體抖動起來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操作時術者握住患肢末端,像抖繩子一樣抖動病人肢體。抖時要注意該部肢體可動的角度和范圍,用柔勁抖動,使被抖動的肢體像波浪起伏。可上下抖動,也可橫向抖動。如抖手指:術者握住手指指端,輪流抖動每個手指,每指抖3~5次。又如抖手腕:術者一手緊握其前臂遠端,另手捏住食、中、無名指,相對方向拉緊,然後做抖動,約抖10次。又如抖上肢:術者一手握住肩部,另手握緊腕部,雙手反方向拉緊後做抖動。用同樣方法可抖動下肢或抖動腰部。抖法主要有牽松肌肉攣縮,活動關節等作用。
十八、搖動法
搖動法是搖動關節的一種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做此手法必須熟悉各種關節的可動范圍。凡雙軸或三軸活動的關節都可做搖動手法。操作時把病人體位安置恰當,並盡量使其軀體肌肉放鬆。搖動動作要緩慢而穩妥,幅度由小到大,直至達到最大可能的幅度。搖動次數需隨病情而定。搖動方向可按順時針方向,也可按逆時針方向。搖法主要使僵硬或強直的關節逐漸松解,逐漸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所以操作時,術者須檢查關節活動的可能性,測量關節活動度,經多次治療逐漸增加搖動的范圍,不可急於求成,以病人感到輕微酸痛為好。搖法有搖指、搖肘、搖肩、搖踝、搖髖、搖腰等。
十九、松動法
松動法是松動關節和軟組織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術者必須熟悉全身關節和關節周圍的肌腱、韌帶等組織的解剖及其活動關系。可對頸、腰、手、肩等各部位做松動法。如松頸時,病人取坐位,肌肉放鬆後,將其頭向一側轉動一點,並向一側側屈,然後輕輕一扳,有頸部松動一下的感覺即可。同樣可做另一側的松動。松頸也可仰卧位下進行。又如松腰時令病人取坐位,向前彎腰,並轉向一側,然後輕輕一扳,有腰部松一下的感覺即可。手指松動方法較易,把需要松動的手指先牽拉一下,然後將其屈曲,有「咔嗒」一聲的松動感覺即可。
其他關節部位的松動方法相似,可參考上法。松動法適用於關節強硬的病症和椎間盤病變。
二十、伸屈法
伸屈法是對脊柱和關節部位做伸屈活動的手法,屬被動性運動手法。伸法操作前,必須仔細檢查病人肢體關節活動幅度,然後用緩慢、均衡、持續的力量徐徐加大其可伸展的幅度,並在此幅度范圍內連續地彈動。伸展到最大可能的幅度後保持1~2min,然後放鬆,休息片刻再重復一次。做伸法切忌突然發力,也不能用蠻勁。操作時需使著力點有效地達到受限關節。此法常用在肩、肘、髖等關節。屈法的操作要領同伸法一樣,常用在髖、膝、踝等部位。
二十一、引神法
引神法是對脊柱和關節部位用巧勁進行突然牽神的手法,為特殊的被動活動手法。此法發力的作用可使關節和周圍組織超過平常活動幅度運動。操作技巧較難,要順勢而行,輕巧發力,不可用蠻勁,幅度要大而恰如其分。此法只有在臨床實踐中才能悟得其巧。
1.引神上肢
病人坐位,術者靠患側相對而立。術者雙手捏住患側的五指,掌心對病人的臉。提起患肢,做旋轉上肢的活動,轉數遍後,當患肢肌肉已經很放鬆時,將患肢由下而上突然用力提神一下,可重復操作2~3次。
2.引神下肢
病人仰卧,術者弓步立於患側,前臂托住患側小腿,另手扶膝部,先將患肢屈曲,使大腿盡量貼近腹部。然後發力,用巧勁將患肢向外上方牽拉。可重復數次,每次牽拉,可逐漸增加患肢離床面的高度。
3.引神腰
引神腰的方法要根據病情而定,主要是使腰向後引神,也可根據病情需要,使腰向前屈曲引神。
(1)腰向後引神:有數種方法。如扳腰法,病人健側卧,術者一手抵住病人腰部,另手握住患肢踝部,將患肢後神牽拉,雙手協調地一牽一抵,當感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雙手突然用較大力牽抵一下,使病人腰部有過伸的動作。此法只需做一次。又如壓腰法,病人俯卧,術者一側前臂緊按腰部,另側前臂抬託病人雙大腿膝部,一臂向下壓時,另臂用力向上抬,如此雙手協調地一壓一抬,使腰部彈動性地活動數次,待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增大發力強度,使腰向後引抻一下,腰部應有較大的過伸動作。此法需要術者有較大的力量才能成功,如術者力量不足,可二人協同操作。
(2)腰向前屈引抻:病人健側卧,術者站於病人身後,一手抱托患肢,使屈髖屈膝,並使大腿盡量貼近腹部,用力推送,使脊柱向前屈曲,活動的幅度需一次比一次大,待覺其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發力,向前推送一次。此法如一人力量不足,可使病人仰卧,二人協同操作。
另有一法,病人健側卧,術者站於病人身後,一手抱托患側下肢,另手推住患側肩後,抱托的手使患肢向腹部,推肩後的手用力向前推動,一屈一推使腰部有扭轉的動作,待覺病人腰部肌肉放鬆時,突然加力,一屈一推,使腰部有扭動感。
引伸法主要對脊柱的椎間盤組織病變或關節位置不正有較好的作用。如針對合適的病情,施用得法,可有明顯療效。
二十二、踩踏法
踩踏法是一種古法,用腳在身體某部或穴位上推拿的方法。操作時用全足、足弓、足跟三處,有踩踏、踩搓、踩研三種。病人一般取俯卧或卧仰位,術者手攀屋頂上面的橫杠,然後單腳或雙腳踩在病人身上的經穴進行治療。
1.踩踏
病人俯卧,在胸和大腿處墊枕,使其腰部凌空,術者單腳踩於病人骶部,踩踏時彈動性地一起一伏,使腰部像挑扁擔樣彈動起伏,如此踩10~50次,力量須由輕而重。此法對某些腰部病變和椎間盤病變有療效。
2.踩搓
病人俯卧,術者一手攀住上面橫杠,一腳踩於病人背、腰、大小腿處,用足弓著力做橫向搓動,每處可搓數十次。此法對肌肉、筋膜的病變有效。
3.踩研
病人仰卧,術者手攀橫杠,用一腳的足跟踩於下腹或穴位上,做旋轉研磨樣動作。踩研的力量由淺入深。此法可治腹部的某些慢性病。
二十三、其他推拿手法
其他推拿手法尚有很多,如捻法、扯法、抹法等。捻法是用拇、食二指相對捏住皮膚捻動,用於小兒背部和腹部皮膚,可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症;扯法是用拇、食二指拿住皮膚,向一側拉開,然後突然放脫,可有「嗒嗒」聲,一處可扯十餘次,扯到皮膚發紅為度,可治療中暑、消化不良等症;抹法是用拇指的指面按住一處皮膚或穴位上,按緊後向兩側分開,反復數次,常用在抹前額,治頭痛、視力疲勞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