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判斷發酵過程的染菌是由哪種微生物引起的
發酵染菌原因分析
第一部分:基礎知識
1)雜菌的類型
空氣中的微生物大多數是細菌和芽孢,還有一定數量的黴菌、酵母和病毒。細菌的大小有零點幾微米至幾個微米,見表5-3。
根據以上特點我們應得出如下結論:
A:這些微生物在空氣中極少單獨游離存在,基本上是附著於灰塵、液滴等微粒的表面上。 B:介質過濾除菌就是把空氣中的各種微粒和極少量的游離微生物捕集起來予以除掉。 因此我們通常所用的空氣過濾器為什麼0.3u可以保證無菌發酵生產的原因。 2)無菌檢查與染菌的處理
在抗生素生產過程中,為了及早發現染菌並進行恰當處理,保證生產正常進行,對菌種制備、種子罐、發酵罐的接種前後和培養過程中,須要按工藝規程要求按時取樣,進行無菌檢驗。 A:無菌檢查
培養液是否污染雜菌可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a:無菌試驗
b:培養液的顯微鏡拉查 c:培養液的生化指標變化情況。 其中無菌試驗是判斷染菌的主要依據。
無菌試驗
現在採用的無菌試驗方法有肉湯培養法、雙碟培養法、斜面培養法。其中以酚紅肉湯培養法和雙碟培養法結合起來進行無菌檢查用的較多。
(1)肉湯培養法 直接用裝有酚紅肉湯的無菌試管取樣,然後放入37℃恆溫室(箱)內培養。定時觀察試管內肉湯培養基的顏色變化,同時進行顯微鏡觀察。
(2)斜面培養法 先用空白無菌試管取樣,然後在無菌條件下接種於斜面培養基上,置於37℃恆溫室(箱)內培養。定時觀察有無雜菌菌落生長。。
(3)雙碟培養法 種子罐樣品先取入肉湯培養基中,然後在無茵條件下在雙碟培養基上面劃線,剩下的肉湯培養物在恆溫室(箱)內培養6小時後復劃線一次,發酵罐培養液直接取入空白無菌試管中,於37℃下培養6小時後在雙碟培養基上劃線。24小時內的雙碟定時在燈光下檢查有無雜菌生長。24小時~48小時的雙碟1天檢查一次,以防生長緩慢的雜菌漏檢。正常生產過程中,種子罐和發酵罐每隔8小時取樣一次,進行無菌檢查。該方法經常用於單菌落挑選,可以從染有雜菌的培養液中經多次劃線挑取單菌落進行分離培養,得到純種的種子。
『貳』 如何判斷異構柱染菌
如何判斷異構柱染菌
百點戶7
超過504用戶採納過TA的回答
關注
成為第19位粉絲
一、種子培養和發酵的異常現象
發酵過程中的種子培養和發酵的異常現象是指發酵過程中的某些物理參數、化學參數或生物參數發生與原有規律不同的改變,這些改變必然影響發酵水平,使生產蒙受損失。對此,應及時查明原因,加以解決。
1.種子培養異常
種子培養異常表現在培養的種子質量不合格。種子質量差會給發酵帶來較大的影響。然而種子內在質量常被忽視,由於種子培養的周期短,可供分析的數據較少,因此種子異常的原因一般較難確定,也使得由種子質量引起的發酵異常原因不易查清。種子培養異常的表現主要有菌體生長緩慢、菌絲結團、菌體老化以及培養液的理化參數變化。
(1)菌體生長緩慢 種子培養過程中菌體數量增長緩慢的原因很多。培養基原料質量下降、菌體老化、滅菌操作失誤、供氧不足、培養溫度偏高或偏低、酸鹼度調節不當等都會引起菌體生長緩慢。此外,接種物冷藏時間長或接種量過低而導致菌體量少,或接種物本身質量差等也都會使菌體數量增長緩慢。
(2)菌絲結團 在培養過程中有些絲狀菌容易產生菌絲團,菌體僅在表面生長,菌絲向四周伸展,而菌絲團的中央結實,使內部菌絲的營養吸收和呼吸受到很大影響,從而不能正常地生長。菌絲結團的原因很多,諸如通氣不良或停止攪拌導致溶解氧濃度不足;原料質量差或滅菌效果差導致培養基質量下降;接種的孢子或菌絲保藏時間長而菌落數少,泡沫多;罐內裝料小、菌絲粘壁等會導致培養液的菌絲濃度比較低;此外接種物種齡短等也會導致菌體生長緩慢,造成菌絲結團。
(3)代謝不正常 代謝不正常表現出糖、氨基氮等變化不正常,菌體濃度和代謝產物不正常。造成代謝不正常的原因很復雜,除與接種物質量和培養基質量差有關外,還與培養環境條件差、接種量小、雜菌污染等有關。
2.發酵異常
不同種類的發酵過程所發生的發酵異常現象,形式雖然不盡相同,但均表現出菌體生長速度緩慢、菌體代謝異常或過早老化、耗糖慢、pH值的異常變化、發酵過程中泡沫的異常增多、發酵液顏色的異常變化、代謝產物含量的異常下跌、發酵周期的異常拖長、發酵液的黏度異常增加等。
(1)菌體生長差 由於種子質量差或種子低溫放置時間長導致菌體數量較少、停滯期延、發酵液內菌體數量增長緩慢、外形不整齊。種子質量不好、菌種的發酵性能差、環境條件差、培養基質量不好、接種量太少等均會引起糖、氮的消耗少或間歇停滯,出現糖、氮代謝緩慢現象。
(2)pH值過高或過低 發酵過程中由於培養基原料質量差、滅菌效果差、加糖、加油過多或過於集中,將會引起pH值的異常變化。而pH值變化是所有代謝反應的綜合反映,在發酵的各個時期都有一定規律,pH值的異常變化就意味著發酵的異常。
(3)溶解氧水平異常 根據發酵過程出現的異常現象如溶解氧、pH值、排氣中的CO2含量以及微生物菌體酶活力等的異常變化來檢查發酵是否染菌。對於特定的發酵過程要求一定的溶解氧水平,而且在不同的發酵階段其溶解氧的水平也是不同的。如果發酵過程中的溶解氧水平發生了異常的變化,一般就是發酵染菌發生的表現。
在正常的發酵過程中,發酵初期菌體處於適應期,耗氧量很少,溶解氧基本不變;當菌體進入對數生長期,耗氧量增加,溶解氧濃度很快下降,並且維持在一定的水平,在這階段中操作條件的變化會使溶解氧有所波動,但變化不大;而到了發酵後期,菌體衰老,耗氧量減少,溶解氧又再度上升;當感染噬菌體後,生產菌的呼吸作用受抑制,溶解氧濃度很快上升。發酵過程感染噬菌體後,溶解氧的變化比菌體濃度更靈敏,能更好地預見染菌的發生。
由於污染的雜菌好氧性不同,產生溶解氧異常的現象也是不同的。當雜菌是好氧性微生物時,溶解氧的變化是在較短時間內下降,直到接近於零,且在長時間內不能回升;當雜菌是非好氧性微生物,而生產菌由於受污染而抑制生長,使耗氧量減少,溶解氧升高。對於特定的發酵過程,工藝確定後,排出的氣體中C02含量的變化是規律的。染菌後,培養基中糖的消耗發生變化,引起排氣中C02含量的異常變化,如雜菌污染時,糖耗加快,C02含量增加,噬菌體污染後,糖耗減慢,C02含量減少。因此,可根據C02含量的異常變化來判斷是否染菌。
(4)泡沫過多 一般在發酵過程中泡沫的消長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但是,由於菌體生長、代謝速度慢、接種物嫩或種子未及時移種而過老、蛋白質類膠體物質多等都會使發酵液在不斷通氣、攪拌下產生大量的泡沫。除此之外,培養基滅菌時溫度過高或時間過長,葡萄糖受到破壞後產生的氨基糖會抑制菌體的生長,也會使泡沫大量產生,從而使發酵過程的泡沫發生異常。
(5)菌體濃度過高或過低 在發酵生產過程中菌體或菌絲濃度的變化是按其固有的規律進行的。但是如罐溫長時間偏高,或停止攪拌時間較長造成溶氧不足,或培養基滅菌不當導(營養條件較差,種子質量差菌體或菌絲自溶等均會嚴重影響到培養物的生長,導致發酵液,菌體濃度偏離原有規律,出現異常現象。
二、染菌的檢查和判斷
發酵過程是否染菌應以無菌試驗的結果為依據進行判斷。在發酵過程中,如何及早發現雜菌的污染並及時採取措施加以處理,是避免染菌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重要手段。因此,生產上要求能准確、迅速的檢查出雜菌的污染。目前常用於檢查是否染菌的無菌試驗方法主要有顯微鏡檢查法、肉湯培養法、平板培養法、發酵過程的異常觀察法等。
(一)染菌的檢查方法
1、顯微鏡檢查法(鏡檢法)
用革蘭染色法(Gramsstain)對樣品進行塗片、染色,然後在顯微鏡下觀察微生物的形態特徵,根據生產菌與雜菌的特徵進行區別、判斷是否染菌。如發現有與生產菌形態特徵不一樣的其他微生物的存在,就可判斷為發生了染菌。此法檢查雜菌最為簡單、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檢查方法之一。必要時還可進行芽孢染色或鞭毛染色。
2、肉湯培養法
通常用組成為0.3%牛肉膏、0.5%葡萄糖、0.5%氯化鈉、0.8%蛋白腖、0.4%的酚紅溶液(pH=7.2)的葡萄糖酚紅肉湯作為培養基,將待檢樣品直接接人經完全滅菌後的肉湯培養基中,分別於37℃、27℃進行培養,隨時觀察微生物的生長情況,並取樣進行鏡檢,判斷是否有雜菌。肉湯培養法常用於檢查培養基和無菌空氣是否帶菌,同時此法也可用於噬菌體的檢查。
3、平板劃線培養或斜面培養檢查法
將待檢樣品在無菌平板上劃線,分別於37℃、27℃進行培養,一般24h後即可進行鏡檢觀察,檢查是否有雜菌。有時為了提高平板培養法的靈敏度,也可以將需要檢查的樣品先置於37℃條件下培養6h,使雜菌迅速增殖後再劃線培養。
(二)染菌的判斷
無菌試驗時,如果肉湯連續三次發生變色反應(由紅色變為黃色)或產生混濁,或平板培養連續三次發現有異常菌落的出現,即可判斷為染菌。有時肉湯培養的陽性反應不夠明顯,而發酵樣品的各項參數確有可疑染菌,並經鏡檢等其他方法確認連續三次樣品有相同類型的異常菌存在,也應該判斷為染菌。一般來講,無菌試驗的肉湯或培養平板應保存並觀察至本批(罐)放罐後12h,確認為無雜菌後才能棄去。無菌試驗期間應每6h觀察一次無菌試驗樣品,以便能及早發現染菌。
(三)各種檢查方法的比較
顯微鏡檢查方法簡便、快速,能及時發現雜菌,但由於鏡檢取樣少,視野的觀察面也小,因此不易檢出早期雜菌。平板劃線法和肉湯培養方法的缺點是需經較長時間培養(一般要過夜)才能判斷結果,且操作較繁瑣,但它要比顯微鏡能檢出更少的雜菌,而且結果也更為准確。
(四)雜菌檢查中的問題
檢查結果應以平板劃線和肉湯培養結果為主要根據;平板劃線和肉湯培養應做三個平行樣;要定期取樣;酚紅肉湯和平板劃線培養樣品應保存至放罐後12小時,確定為無菌時方可棄去;取樣時要防止外界雜菌混入。
(五)檢查的工序和時間
選擇哪些生產工序和時間的樣品檢查也是十分重要的問題。科學合理的選擇檢查工序和時間,對於除去已污染雜菌的物料,避免下道工序再遭染菌,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有時即使由於檢查時間較長,未能及時據導本批生產,但對於找出造成染菌事故的環節,分析染菌原因,杜絕染菌漏洞也是不可缺少的。
由於生產菌種相產品的不同,檢查的時間也不完全一樣:但總的原則是一致的,即每個工序或經一定時間都應進行取樣檢查。
『叄』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有什麼辦法呢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有什麼辦法呢?
以下症狀:你可能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反酸和燒心
幽門螺桿菌適合在胃酸濃度高的環境中滋生。胃酸越多,其能動性越強,從而導致各種胃病。反酸和燒心是其常見的表現。
胃痛、胃部不適
胃痛、胃部不適,甚至出現噯氣、脹氣、惡心、嘔吐等症狀,病程相對緩慢,很可能患有胃潰瘍。幽門螺桿菌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主要原因之一。
口臭
幽門螺桿菌也存在於口腔中,導致口腔感染後產生臭味物質,表現為口臭。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幽門螺桿菌會隨著唾液或食物進入胃部,也會引起胃部疾病。
以上就是猜漏蔽關於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全部內容,希望對您的提問有幫助!
『肆』 預防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檢測4方法
如何知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想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臨床上主要有四種檢查,其中以胃鏡加上切片的准確率最高。
1.胃鏡加上切片:
病患接受胃鏡檢查時,同時在胃前庭幽門處做組織生檢切片,經由組織切片染色或是細菌培養確定有無幽門螺旋桿菌,但其為侵入性的檢查,有些病患接受度較低。
2.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
如果病患不想做侵入性的胃鏡檢查肢搜猜,可以選擇做「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此項檢查為醫院最常用來偵測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且檢查准確度不亞於切片的准確率。
病患將含有碳十三的同位素喝入胃內,如果幽門螺旋桿菌存在,胃內的尿素會被幽門螺旋桿菌轉變成氨及二氧化碳,之後再經由測定病患呼氣的碳十三量,即可以測得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臨床上亦常用其做為治療後的效果追蹤。
3.驗血:主要是看血清中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抗體。
4.糞便檢查:
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偵測糞便中的幽門螺旋桿菌抗原,但其准確度又不若「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不過執行較為容易,適合做大規模的篩檢。
染菌,一定要治療嗎?
經檢測確定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不一定非做治療不可,因為感染到幽門螺旋桿菌歷型不一定會有症狀,也不一定會胃痛,如果沒有不適情形,目前醫界並沒有一定非要將幽門漏州螺旋桿菌滅掉不可,而是可以與人體共存的。
但如果病患確定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又同時有胃發炎、胃痛甚至是胃潰瘍,就一定要接受治療。
目前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主要為質子幫浦抑制劑(PPI)加上兩種抗生素,即為所謂的「三合一療法」,每一種葯物均每日服用2次,連續服用1?2周,即可達到約80%的根除率,少數患者服用後會有排便次數變多、口腔葯味重或是皮膚過敏等現象,但療程結束後,這些副作用即會消失。
病患在接受治療結束周後,醫師通常會以「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來確定幽門螺旋桿菌是否仍存在,如果第一線治療失敗,就須使用其他種類的抗生素進行第二線治療,但成功率會下降至60%?70%,成功除菌後,仍要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復發及再感染,不過,台灣由於飲水及環境的改善,幽門螺旋桿菌經治療後,復發的機會並不大。
預防幽門螺旋桿菌並不難,隨時注意個人清潔及飲食衛生,共餐時餐具的清潔及公筷的使用,也會有預防傳染的作用,一旦有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胃潰瘍、胃出血及腹痛時,最好積極就醫檢查,避免演變成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或是增加將來得胃癌的風險。
更精彩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60期】
『伍』 手指是否染菌,如何判斷
在日常條件下,手指上是肯定有細菌的。
如果是醫務條件下,則對手細菌有限制,比如手術室、產房、重症監護室等要求嚴格的地方手細菌應小於等於5cfu/cm²,病房、檢查室、化驗室小於等於10cfu/cm²,普通病房小於等於15cfu/cm²。
應該按照國家標准GB15982-1995醫院消毒衛生標准,檢測手細菌菌落總數,並判斷是否合格。
『陸』 如何判斷液體培養基是不是染菌,有哪些方法可以檢測
除了鏡檢,還有更為放心的,就是將屬於正常的菌體的引物來做16s的PCR作為對照,然後將通用引物來做所有菌的16s的PCR,讓上述一起跑膠,看看是幾條條帶,如果是一條且在同一位置就是純菌,其他的均為染菌了
『柒』 細菌形態學檢查常用的方法有什麼
細菌形態學檢查方法:常用染色方法
1.美藍染色法
在已乾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適量的美藍染色液,經1一2分鍾,水洗,干後鏡檢,結果是細菌呈藍色。
2.稀釋石炭酸復紅染色法
染色方法同美藍染色法,結果是細菌呈紅色。
3.革蘭(Gram)氏染色法
(1)在已乾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按結晶紫染色液,染色2一3分鍾,水洗。
(2)加革蘭氏碘液於抹片上媒染1一2分鍾,水洗。
(3)加95%酒精於抹片上脫色,約30秒至1分鍾,水洗。
(4)加稀釋石炭酸復紅(或沙黃水溶液)復染50一60秒鍾,水洗。干後鏡檢。結果是細菌染成藍紫色的稱為革蘭氏陽性細菌,染成紅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細菌。
『捌』 檢驗發酵是否染菌的方法
可液游以通過觀察pH值、溶氧、糖等的消耗量和同期的鬧閉銷數值做比較,一旦異常就要考慮染菌了.前期還可以取發酵液觀察菌體形態,問發酵態唯液的氣味是否正常來判斷.
『玖』 進行菌種質量檢測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直接觀察。對引進菌種觀察包裝是否合乎要求,棉塞有無松動,試管、玻璃瓶和塑料袋有無破損,棉塞和管、瓶或袋中有無病蟲侵染,菌絲色澤是否正常,有無發生變化。然後在瓶塞邊作深吸氣,聞其是否具備特有的香味。原種和栽培種可取出小塊菌絲體觀察其顏色和均勻度,並用手指捏料塊檢驗含水量是否符合標准。
2、顯微鏡檢驗。若菌絲透明,呈分枝狀、有橫隔、鎖狀聯合明顯,再加上具有不同品種固有的特徵,則可認為是合格菌種。
3、觀察菌絲長速。將供測的菌種接入新配製的試管斜面培養基上,置於最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進行培養,如果菌絲生長迅速、整齊濃密、健壯有力,則表明是優良菌種,否則即是劣質菌種。
優質菌種的標准
食用菌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從總體上看,每一個優良菌種均有"純、正、壯、潤、香"的共性。其標準是:
1、菌種的純度要高,不能有雜菌感染,也不能有其他類似的菌種。
2、菌絲色澤要純正,多數種類的菌絲應純白、有光澤,原種、栽培種菌絲應連結成塊,無老化變色現象。
3、菌絲要粗壯,分枝多而密,接種到培養基吃料塊,生長旺盛。
4、培養體要濕潤,與試管(瓶)壁緊貼而不幹縮,含水適宜。
5、具有每品種特有的清香味,不可有霉、腐氣味。